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对货运量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对货运量的影响分析

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

2014年07月

目录

1引言 (1)

2 现有研究总结 (1)

2.1国内研究 (1)

2.2 国外研究 (3)

3 产业结构与货运量的关系 (6)

3.1第一产业与货运量的关系 (6)

3.2第二产业与货运量的关系 (6)

3.3第三产业与货运量的关系 (6)

4 北京市产业结构和货运量的变化趋势 (7)

4.1 产业结构与货运量的关系 (7)

4.2 北京市产业结构和货运量的变化 (8)

5 产业结构调整对总货运量变化的影响 (9)

5.1 灰色关联分析 (10)

5.2 北京市“一、二、三”产业与总货运量关联度 (11)

6 产业结构调整对单位GDP货运量影响 (12)

6.1 产业结构与单位GDP货运量相关分析 (12)

6.2 产业结构与单位GDP货运量的弹性系数 (13)

7 产业结构与货运量的关系分析 (15)

8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小组实验心得体会 (19)

附件 (21)

1引言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变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产业结构通常作为经济发展的价值判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与水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参与国际、国内区域间的竞争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同样面临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以先进的理论思想作指导,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注重对现实状况的分析,应当放眼世界,了解其他国家首都与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更应立足自身,具体地历史地考察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及现存基础条件等根植性因素,进行合理的优化。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对总货运量及单位GDP货运量的影响首先定性分析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及货运量的变化趋势然后定量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总货运量及单位GDP货运量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二三产业与总货运量变化趋势的关联度分析;二是产业结构变动与单位单位GDP货运量的弹性系数前者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后者采用回归分析方法。

2 现有研究总结

2.1国内研究

对于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长期以来,评估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热衷于研究的课题,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斯特从振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角度提出了重视交通运输研究的国民生产力理论,竭力主张发展交通运输来带动经济繁荣和发展,李斯特的交通运输推动经济发展的思想,整整影响德国一个多世纪。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威廉·罗雪尔在他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中充分论述了交通运输在发展生产、促进劳动分工和生产布局方面的作用,他认为运输的巨大进步,使分工更加容易,生产更加完善,产品价格更为低廉,地区之间的过剩和不足也都容易得到调整。

阿尔弗雷德·欧文(Alfred Owen)(1987)认为运输仅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但人口与货物的流动性同国家的发展程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认为国家之间经济与社会的悬殊差距会对地球上的所有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主张采取国际合作,由西方援助落后同家,以建立全球的运输体系。在需求方面,欧文主张对发达国家目前过分的运输需求给予一定限制。

由于定性分析不能够很好的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定量分析研究上。现有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回归分析法、灰嫡分析法等,以西方学者沃纳·松巴特(Winner Some Bart)为代表提出了“生

长轴理论”,进而提出了一种分析交通运输给区域经济带来的间接效益的方法一经济潜能模型分析方法(Economic PotentialMedol),国外经济分析中常用的方法还有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但这些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都有一定的限制。

2.2 国外研究

我国对产业结构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比较晚,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与交通运输关系的研究吸引了一批专家学者的注意,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赵一平(1993)比较系统地考察了运输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演变规律。

刘玉国、贾洪飞(2003)指出现代交通运输业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服务、流通、运输需求等变化,而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它相应地增加了第三产业的产出,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

文献[1]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与交通运输业的关联关系,又通过投入产出和回归分析方法对交通运输业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因

素进行分析,由分析结果得出,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对交通运输业需求影响最大的部门是原材料型重工业:在数量上影响货物运输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经济总量;影响旅客运输需求的主要是结构因素,其中城镇化因素比产业结构因素影响更大。

文献[2]中根据1997年和2002年上海市投入产出表的基本信息,

通过对中间投入消耗变化与交通运输业增长、最终使用需求变化与交通运输业增长(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对各项最终需求的直接依存度和交通运输业对各项最终需求的完全依存度)的分析,得出交通运输业与上海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趋于强化,对交通运输中间投入的完全消耗和最终使用的完全需求影响最大的产业和项目分别从1997年的建筑业、省际销售(调出)和固定投资转换为2002 年的化学工业、省际销售(调出)和外贸出口。

文献[3]中以中国产业结构和海运货流为出发点,在考察了已有的产业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和大量收集信息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结构同海运货流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理。并选取海运货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货物:铁矿石、原油和集装箱,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阶段对中国三次产业与三大货种的关联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对海运货流存在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能源和工业原料的海运进口和工业制成品贸易的结论。

文献[4]中通过对代表交通运输结构的货运量、货运周转量的结构嫡值与代表产业结构的三次产业的GDP 结构嫡值进行了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货运量结构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货运周转量结构变化有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结论,用货运周转量指标来表示运量结构要比货运量指标合理、准确;在我国近20 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带动了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中国运输结构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是符合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