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激光准直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激光准直原理

第一节 光的衍射现象

一切波动都能绕过障碍物向背后传播的性质。

例如:户外的声波可绕过树木,墙壁等障碍物而传到室内,无线电波能绕过楼房,高山等障碍物传到收音机、电视里等。

波遇到障碍物时偏离原来直线传播的方向的现象称为波的衍射 日常生活中的光的衍射现象不明显的原因???

310a

衍射现象不明显 1-2-1010a

衍射现象显著 110a

1-

逐渐过渡为散射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让一单色强光源(激光)发出的光波,通过半径为ρ且连续可调的小圆孔后,则在小圆孔后的屏上将发现:当ρ足够大时,在原屏上看到的是一个均与照明的光斑,光斑的大小为圆孔的几何投影。这与光的直线传播想一致。如图:

随着ρ的逐渐变小,屏上的光斑也逐渐减小,但当圆孔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屏上的光斑

将逐渐扩展,弥漫。

光强出现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明暗

相间的同心圆环,且圆环中心出现

时亮时暗的变化。

光斑的扩展弥漫,说明光线偏离了

原来的直线传播,绕过障碍物,这

种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再来做一个实验,用一束激光照射宽度连续可调的竖直狭缝,并在数米外放置接受屏,也可以得到衍射图样。

逐渐减狭缝的宽度,屏上亮纹也逐渐减小,当狭缝的宽度小到一定程度,亮纹将沿于狭缝垂直的水平方向扩展。同时出现明暗相间的衍射图样,中央亮纹强度最大,两侧递减,衍射效应明显,缝宽越窄,对入射光束的波限制越厉害,则衍射图样扩展的越大,衍射效应越显著。

一、光的衍射定义:

光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在屏幕上出现光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二、产生条件:

障碍物的线度和光的波长可以比拟的时候

三、衍射规律:

1.光在均匀的自由空间传播时,因光波波面未受到限制,则光沿直线传播。当遇

到障碍物时,光波面受限,造成光强扩展,弥漫,分布不均匀,并偏离直线传播而出现衍射现象。

2.光波面受限越厉害,衍射图样扩展越显著。光波面在衍射屏上哪个方向受限,

接受屏上的衍射图样就在哪个方向扩展。

第二节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一、惠更斯原理

1.波面:等相位面

2. 任何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作为次波的波源,

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在以后的任何时刻,所有这些次波面

的包络面形成整个波,在该时刻的新波面——“次波”

假设。

能解释:

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晶体的双折射等;

不能解释:

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未涉及波长等);

而且由惠更斯原理还会导致有倒退波的存在,而实际上倒退波是不存在的。

二、菲涅耳对惠更斯原理的改进 1. 改进:

根据“次波”假设,补充了振幅相位的定量表示式,增加了“次波相干叠加”。 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波面S 上的每个面积元dS 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

它们均发出次波。波面前方空间某一点P 的振动可以由S 上所有面积元所发出的次波在该叠加后的合振幅来表示。 3. 四个假设

① 所有次波都有相同的出相位(令 ) ② 次波是球面波 1

cos()dE kr t r

③ P ds

dE

④ 2,(nr

相位差,光程差)

4. 求P 点光振动E 的数学表达式: ()cos()dsK dE kr t r

()

()cos kr-)r

K dE p C t ds ( ()K 有性质:倾斜因子 ();()K K

对于球面波或平面波,出相位可取为零,且倾斜因子:

1cos ()2

K

它可以解释子波为什么不会向后退 波面上有一定振幅分别,分别函数为A (Q )

所以:()

1

()()cos(kr-t ()()=C i kr t dE C

A Q K r

A Q K e

ds

r

)ds 或dE(p) 菲涅耳衍射积分公式:

s

()()(p)=()()()E =C r

i t ikr

s

s

ikr

A Q K E dE p Ce e ds r

A Q K e ds

::

或:一般积分交困难,古分成两类。

三、菲涅耳半波带 3.1 菲涅半波带

这里以点光源为例来说明菲涅耳-惠更斯原理的应用,在图1-1中,O 为点光源,S 为任一瞬时的波面(球面),R 为其半径,为了确定光波到达对称轴上任一P 点时波面S 所起的作用,以直线连接OP 与球面相交于B1点,B1称为P 点对于波面的极点,令PB1的距离为r,设想将波面分为许多环形带,使由每两个相邻带的边缘到P 点的距离相差为伴波长,即

10B P B P =21B P B P =32......B P B P =1A A B P B P =

2

r

在这种情况下,由任何相邻两带的对应部分所分的次波到达P 点时的光程差为2

。亦即它

们以相反的相位同时到达P 点,这样分成的环形带叫菲涅耳伴带波。

3.2 合振幅的计算

⑴一个半波带的贡献和第N 个半波带对P 点的振幅贡献是:

● K'是一个复常数

● qN 是倾斜(方向)因子,随着N 从零增大到无穷,qN 自1下降至零。

● SN 是第N 半波带的面积;rN 是P 至第N 半波带外缘的距离,这里

用来代替平均距离。

球冠S 的面积为:2(1cos )S R R

根据图示的几何关系有 : 1

22202

sin cos (1)N N R R r R r r 22

001cos 2()

r r R R r

2200

()

R r r S R r

2dS Rdr

r R r |||'|N

N N N

S E K q r 0

|'|N R K q R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