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
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导语:《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通过描绘春⽇景象和诗⼈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诗⼈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奈与怅惘。
下⾯是⼩编为你超然台作》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整理的苏轼《望江南· 望江南 宋代:苏轼 春未⽼,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城花。
烟⾬暗千家。
寒⾷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思故国,且将新⽕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房均在⾬影之中。
寒⾷节过后,酒醒反⽽因思乡⽽叹息不已,只得⾃我安慰:不要在⽼朋友⾯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来烹煮⼀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为词牌名。
⼜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节令。
旧时清明前⼀天(⼀说⼆天)为寒⾷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指故乡、故园。
⑺新⽕:唐宋习俗,清明前⼆天起,禁⽕三⽇。
节后另取榆柳之⽕称“新⽕”。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前茶”。
鉴赏 鉴赏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东诸城)。
次年⼋⽉,他命⼈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烟⾬,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景象和诗⼈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之则⾏,舍之则藏”的⼈⽣态度。
词的上阙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
⾸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未⽼。
《望江南》阅读答案及赏析
《望江南》阅读答案及赏析《望江南》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望江南·幽州九日①汪元量②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注】①幽州,元都城所在地,即现在的北京一带。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汪元量∶原为南宋官延琴师,在 1276 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的初秋,被元兵俘虏,遣送到幽州。
阅读题目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开头三句写重阳节词人心绪如麻,夜不能寐,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长夜中响起的角声也似在诉说悲伤。
B.上片写景运用视听结合和拟人的手法,衬托了深夜的寂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也暗示出词人身在官舍的心境。
C.下片"绮席"两句写词人讽刺以前在南宋拥金枕玉的"美人",忘了亡国之痛,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醉生梦死。
D.末句"和泪捻琵琶"动作描写真切,把感情外化为有形,呼应上片"悲""愁",委婉地表达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15.词人为什么会"肠断裂"?请简要分析。
(6 分)参考答案14.C15.①故国不再、亡国被俘的屈辱。
面对被囚禁的境况,怀想旧日南宋宫廷的繁华,深感悲痛。
②佳节思亲、夜不能寐的孤独。
重阳节在旅馆思念家人,长夜无眠,搔首长叹。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望江南》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二」望江南金德淑阅读答案赏析,这是南宋女词人金德淑所创作的一首词,也是唯一存留下来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了亡国之哀,堪称“亡宋之挽词”。
原文:望江南・春睡起金德淑春睡起,积雪满燕山。
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
人立玉楼间。
望江南・春睡起字词解释:①燕山:在大都(今北京)东北面。
②缟带:白绸带,丧服外系的带子。
阑珊:将尽。
③玉楼:楼房的美称。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分析】(1)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háo)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后,酒醒却咨(zī)嗟(jiē)。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鉴赏】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苏轼《望江南 超然台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载,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澈题名“超然”,《老子》“虽有荣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
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
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
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
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
下阕作者因景生情。
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
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
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聊以自慰吧!“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
最后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
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
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含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遣意①(节选)【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唐】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唐】元稹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
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附解析1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附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浣溪沙①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乙)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释】《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一时成之。
(1)(甲)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处境,(乙)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心情。
(2)结合(甲)(乙)两诗,分别分析每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答案
望江南超然台作答案>古文诗歌阅读1004 1104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4分)(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评分细则】(1)题考查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苦闷”“郁闷”等,写出同义词可以得2分,理解为春日的惆怅,可得1分,理解为抒发豪情不得分。
第二个问题能结合诗人的具体行为,如“咨嗟”“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等进行分析可得2分,分析不到位,不贴切,酌情给分。
(2)题答出“春未老之景”,或具体写出景物的都可得1分。
词描绘了一个迷茫的画面,寓有思乡之情,采用了寓情于景之法(答情景交融也对),答出“思乡”“情景交融”各得1分;从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是抒写思乡之情,从下片的动作、情态描写中可以看出是抒写思乡而不得归的惆怅、无奈,答出“无奈”“愁怅”都可得1分。
【考生误答】(1)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的乡愁,但生性旷达的苏轼却在煮茶、喝酒中找到了摆托苦恼的办法,获得了超然物外的心情。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写思乡之情。
【原因剖析】(1)理解的情感时出现了错误,原因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的情感倾向,只机械地解读了个别词语,如标题中的“超然”等,而没有抓住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
【答题技巧】考生答题前,一定要读懂诗歌大意,然后才可通过把握关键词,如本词中的“柳斜斜”“烟雨暗”“思故国”等理解的思想情感。
(2)没有分析出“景”与“情”的关系,缺少关键词,如“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等。
望江南·超然台作 阅读答案附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附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本词在修辞上运用了与两种手法。
(2分)(2)本词的标题为超然台作,请具体分析全词是如何围绕这一标题来展开的。
(6分)参考答案10(1)拟人通感对仗(或对偶) (任写两种)(上片春未老;上片风细句中将触觉转换为视觉;下片休对句中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与且将句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严格对仗)。
(2)①着力描写了超然台上看到的景色:暮春时节,柳条轻拂,站在超然台上远望,春水荡漾,春花满城,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②抒发了登上超然台后产生的愁思:寒食节前后,应当是返乡扫墓之时,但作者却欲归而不能,表达了思亲而不可得的无奈和怅惘之情。
③表达了作者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感慨:面对难以排解的苦闷,作者认识到,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
于是决定暂且抓紧时机,借吟诗饮酒以自娱吧!(每点2分,观点及简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
)(或概括为两点:一为登超然台所见之景,二为登超然台所抒之情,包括无奈怅惘和豁达超脱两方面。
)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
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
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
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
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
下阕作者因景生情。
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
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
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聊以自慰吧!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
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与解析-苏轼此词上片的写景艺术特色
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与解析-苏轼此词上片的写景艺术特色(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与解析-苏轼此词上片的写景艺术特色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唐)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②解把:解得,懂得。
③飞花: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创作背景)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帮助下盖成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4年,度过了一段相对的日子。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只好携家眷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为途中所作。
语文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圣明”“肯”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明)刘基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
(提示:请先分别概述前两句和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
4.古诗文阅读春日秦观①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
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在结合景物特点加以概括。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点评】要在理解诗歌内容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诗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
清人姚范这首写景之作,何等鲜活洒脱,韵味独特。
尤其是次句将本是形容少女形体的“窈窕”一词,用得既新且奇。
至于到底是春风窈窕还是蘼芜窈窕,则又妙在尽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诗歌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春未旧,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注解、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2、壕:护城河。
3、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4、咨历历:感叹、感叹。
5、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6、崭新火:唐宋习俗,冬至前二天起至,闻问三日。
新茶:指冬至前栽种的“雨前茶”。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翻译春天还没过去,微风仔细观察,柳枝斜斜随之舞动。
荣登超然台远远远眺,护城河只半八十的春水微微闪烁,城内则就是缤纷初夏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火烧崭新火、先行新茶的细节,柔和、生动的整体表现了作者微小而繁杂的内心活动,抒发了游子炽热的思乡之情。
将写下异乡之景与为善思乡之情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由此可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浅。
这首词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
上片之景,存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容易回去、有志难酬的无奈与伤感。
更关键的就是,整张词抒发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有知抚慰尤其注重。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在结合景物特点加以概括。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点评】要在理解诗歌内容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诗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
清人姚范这首写景之作,何等鲜活洒脱,韵味独特。
尤其是次句将本是形容少女形体的“窈窕”一词,用得既新且奇。
至于到底是春风窈窕还是蘼芜窈窕,则又妙在尽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
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是()A. 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
“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 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 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全在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 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
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有效 性研讨 活动。 低段(
、 开展“ 师徒结 对”活 动,以 老带新 ,不断
提高教 师的业 务素质 。
(二)年
轻教师 取经、 学习, 争取出
成绩。
研讨课 。上模 仿课的
内容可 以通过 观看名 师的关
盘、视 频或者 教学实
20 19年 高二历
史第二 学期 教学工 作计划 范文 1
指标。 1-2 年 级)则 继续进
面得到 为解决 ,落实
全面培 问题而 基础知
养锻炼 和发展 迁移知 识运用 识要到 位,适
,为高 三年级 知识的 能力。 当兼顾 史地政
的文科 教师在 三个学
历史教 教学中 科的综
学打下 良好的 要体现 多学科 合要求 ,培养
基础, 为高校 、多层 次、多 提高学 生学科
输送有 角度分 内综合
学习潜 析解决 的能力
三 月份: 、高一英 、组织好
四 月份: 、高三英
五 月份: 、协助开
、组织 理论学 语教学 研讨活 高三第 一次模 、组织 好高三 语复习 研讨会 、组织 好高三 展好我 校的区
习。 动。 考、阅 卷、评 英语口 语测试 。 第二次 模考、 级公开 课。
卷和总 。
阅卷、
结等工 评卷和
作。 总结等 工作。
、加强教 研组凝 聚力,
用,把 先进理 念学习 转变学 生的学 习方式 五年以 下的教 师备详
制学生 作业的 学生一 个公正
量,本 、公平
培养组 内老师 的团结
和教学 实践有 机的结 ,提高 课堂效 益,规 案,提 倡其他 教师备
着切实 的评价
减轻学 生负担 环境。
合作精 神,做 好新教
合起来 ,做到 以学促 范教学 常规管 理,抓 详案。 要求教 师的教 的精神 ,要在 作业批
心工作 ,深入 学习和 研究新 课程标 准,积
极、稳 妥地实 施和推 进中学 英语课 程改革
。以新 课程理 念指导 教研工 作,加 强课程
改革, 紧紧地 围绕新 课程实
施过程 出现的 问题, 寻求解 决问题 的方 法和途径 。加强 课题研 究,积 极支持 和开展
校本研 究,提 高教研 质量, 提升教 师的研
能和发 展前途 问题的 通识教 。从学 生的实
的合格 高中毕 育理念 。教师 际出发 ,落实
量为目 标,全 面实施 素质教 育。
本 学期教
研组重 点加强 对教师 评课的 指导, 使教师
的评课 规范化 ,系统 化,定 期举行 主题教
学沙龙 和“会 诊式行 动研究 ”,促 进新教
师的成 长,加 快我镇 小学语 文教师 队伍成
长速度 和小学 语文教 育质量 的全面 提高。
结合区 里的活 动安排 ,开展 各项有 意义的
典型课 例进行 互动研 讨,开 展教例 赏析活
动。
、 加强教 研组集
体备课 ,每周 以段为 单位组 织一次 集体备
课,分 析教材 ,赏析 重点课 文,进 行文本
细读, 交流教 学心得 。让备 课不再 是走场
,形式 主义, 而是真 真实实 为提高 课堂效
率服务 ,提高 教师的 素质服 务。
、 根据上 学期制
20 XX— 019 学年度
第一学 期生物 教研组 工作 计划
指 导思想 以 新一轮 课程改 革为抓 主 要工作 一 、教研 组建设 方面:
、深入学 习课改 理论, 、 以七年 级新教 材为“
手,更 新教育 理念,
积极实 施课改 实践。 切入点 ”,强 化理论
积极推 进教学 学习和 教学实
改革。 践。
究水平 和研究 能力。 加强教 学常规 建设和
师资队 伍建设 ,进一 步提升 我校英 语教师
的英语 教研、 教学水 平和教 学质量 ,为我
校争创 “三星 ”级高 中而发 挥我组 的力量
。
二 .主要 工作及 活动: .加强理 论学习 ,推进
新课程 改革。
组 织本组 教师学 习《普 通高中 英语课 程标准
录等途 径,根 据个人
行识字 教学的 有效性 的探讨 。分层 、有 序地开展 教研活 动,使 教研活 动更成 熟、有
教学需 要,有 选择性 地进行 局部模 仿,从
而使新 教师形 成个人 的教学 风格 。
效,切 实提高 我校语 文老师 的专业 水平。
一 、指导 思想 高 二的历 史教学 高 考的文 科综合 按 照《教 学大纲
研究、 有活动 、有总 听课、 评课等 工作。
课名单 。
工作。 在认真 结,并 在此基
钻研教 础上撰
材的基 写教育
础上, 抓好上 教学论 文,并
课、课 后作业 、辅导 、评价 等环节 ,从而 向报刊 杂志和 年会投 稿。
有效地 提高课 堂教学 效率。 加强教 学方法
、手段 和策略 的研究 ,引导
教师改 进教学 方法的 同时, 引导学 生改 进学习方 法和学 习策略 。
任务是 能力测 》和《
要使学 试更加 考试说
生在历 史知识 强调考 生对文 明》的 要求,
二 、教学 依据和 教材使 用
、历史 学科能 科各学 科整体 认真完 成高二
力和思 知识的 阶段的
想品德 把握、 单科复
、情感 、态度 综合分 析问题 习工作 。坚持
、价值 观各方 的思维 能力、 学科教 学为主
师带教 工作。
研,以 研促教 ,真正 好“五 关”。 案能体 现课改 理念。
改上狠 下工夫 。
实现教
学质量 的全面
提升。
二 、常规 教学方 面:
加 强教研 组建设 。兴教 研之风 ,树教 研氛围
。特别 要把起 始年级 新教材 的教研 活动作
、教研组 要加强 集体备
课 共 同分析 教材
研究教法
探讨 疑难问 题 由备 课组长 牵头每
、教研组 活动要 有计划
、有措 施、有 内容, 在实效 上下工 夫,要
认真落 实好组 内的公
、积极开 展听评 课活动
,每位 教师听 课不少 于 20 节,青 年教师 不少于
节, 兴“听
、进一步 制作、 完善教
研组主 页,加 强与兄 弟学校 的交流 。
我 们将继 续本着 团结一 致,勤 沟通, 勤研究
索符合 新课程 理念的 生物教 学自如 化教学
方法和 自主化 学习方 式。
20XX — 019 学 年度 第二学 期高中 英语教
研组 工作计 划
XX —XX 学 年度第 二学期
高中英 语教研 组工作 计划
一 .指导 思想:
本 学期, 我组将 进一步 确立以 人为本 的教育
教学理 论,把 课程改 革作为 教学研 究的中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 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 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 春已暮而未老。 其 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 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 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 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 而不能满足, 只好自我开解, “休对”“且将”是最好的 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 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努力实
现教学 创新,
改革教 学和学 习方式 ,提高 课堂教 学效益
,促进 学校的 内涵性 发展。 同时, 以新课
程理念 为指导 ,在全 面实施 新课程 过程中
、 充分发 挥教研 组的作 、强化教 学过程 管理,
( )备课 关。要 求教龄 ( )上课 关。 ( )作业 关。首 先要控 ( )考试 关。以 确保给 ( )质量 关。
》及课 标解度 ,积极 实践高 中英语 牛津教
材,组 织全组 教师进 一步学 习、熟 悉新教
材的体 系和特 点,探 索新教 材的教 学模式
,组织 好新教 材的研 究课活 动,为 全组教
师提供 交流、 学习的 平台和
机会。
.加强课 堂教学 常规, 强 化落实 教学常 规和“
.加强课 题研究 ,提升 组 织教师 有效开 展本组 制 订好本 组本学 期的校 三 .具体 安排: 二 月份: 制订好 教研组
教研组
工作计 划范文 工作计 划 计划
计划 作计划
20X 年化 学生物 教研组 20X 年化 学生物 教研组 中 学生物 教研组 工作计 第 一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计划 计划 划 作计划
,加大 教研、 教改力 度,深
化教学 方法和 学习方 式的研 究。正 确处 理改革与 发展、 创新与 质量的 关系, 积极探
定的语 文常规 活动计 划,开 展形式 多样的
学习竞 赛活动 过关 活动, 激发学 生学习
语文的 兴趣, 在自主 活动中 提高学 生的综
合实践 能力, 促进个 性和谐 发展。
、本学期 ,语文 研究小
组成员 继续充
分发挥
学科带 头人、 骨干教 、 为了提 高教学
师的示 范作用 ,重视 团队合 作智慧 、力量 质量, 促成新 教师迅 速成长 , — 年教龄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 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 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 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 他无法回家, 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 无奈地说: “休对”老 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 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 人却在无 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