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考试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服饰》考试资料

1、兽皮披: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兽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2、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代表稳重,龙取其变化,华虫表示文采。宗彝代表智勇双全,藻代表洁净,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3、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古代深衣的含义: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汉代曲裾深衣(属于先秦时期)

4、执法者所戴的法冠,獬豸冠

5、巾和帻巾:主要有两种,葛巾和缣巾。帻:包发巾的一种

除各种冠以外,巾和帻是汉代流行的首服。

巾子在汉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劳动者和底层人士的首服,汉末则受到王公贵族的青睐。幧头,苍头,幅巾

帻是汉代由巾转变为冠帽的典型。汉代帻根据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规定:文官用屋顶尖起的介帻,武官用平顶的平帻。小孩子的帻不设顶。

6、汉代曲裾深衣

直裾深衣

直裾:裾边在身侧。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已属多余,本着经济

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直裾袍

襜褕(chanyu):上下相连属类似于袍的外衣,流行于汉代。

禅dan衣:也做“单衣”。汉代正服之一,外形与深衣同,不论男女均可穿着。曲裾续衽与深衣的区别就在于有无衬里。深衣有衬里,单衣无。

比深衣更加宽大拖长

禅衣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除了文官和男女均可穿着外,武官亦可穿。

(秦汉时期)

7、进贤冠主要作为文官的礼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被广泛使用,与以往不同的是,自晋代开始将表示官阶的冠梁增加到五梁,为天子行冠礼时戴的礼冠。

8、裤褶:上衣叫褶,下衣叫裤,胡服的一种,是一种衣裳分制的服装。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

裆:所谓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9、两裆

也作“两当”,是一种民服与戎服兼具,同时又可当做官服的多用途服装。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两当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用途最广泛的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不分男女,皆可穿着。

10、幅巾:以织物的幅宽为单位的布帛包裹头髻称为幅巾,汉魏以来多为王公大臣所用。(魏晋南北朝)

11、品色制度(兼及腰带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带饰物规定)。

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后改为碧)。比如黄色

而腰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金——银——鍮石。

12、唐代的男服: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13、唐代的女服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14、发式:螺髻形制颇似河螺状。

初唐时期流行起来的一种发髻形式。对宋明两代的妇女发型影响很大,宋明时女子皆以梳螺髻为时尚。

15、花冠

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插有鲜花的冠。据说这种冠是由于朝廷屡次下令禁止以各种奇珍异宝为饰

有人还按一年不同的时令节气,选择不同的花卉插制成花冠,取名“一年景”。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冠饰之一。(唐)

16、髡(kun )发

辽代契丹族男子,不论贵贱,都按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实行髡发。

髡发:就是将一部分头发剃掉,按一定形式保留一部分头发作为装饰。一般的髡发发式是将头顶的部分头发剃去,保留头顶四周的若干头发。有的将头发大部分剃光,只留下前额的一排头发;有的只留两耳周围的头发。更少的只在两鬓保留两小缕头发。(辽金元)

17、弁服: 包括皮弁服和武弁服

皮弁服:在明代以前,是帝王贵族和品官的礼服。明代被提高到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等皇家权位拥有者才有资格穿着,成了皇家专用的礼服。

包括弁冠、弁服、中单、大带、蔽膝、舄和玉佩等,其中弁冠的形制最为考究。武弁服是明代皇帝用于亲征遣将穿着的戎装。冠和衣裳都用软皮制成。

18、常服洪武三年所定,

内容为:乌纱帽、团领衫、束带等

洪武二十四年加入重要的一项:在团领衫的前后胸后背处加饰补子。

“补子”就是一块三四十厘米见方的织物,上面按需求织绣不同的动物形象,以此达到区分官员等级的作用。

文官补案: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韵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溪鸟,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雀,法官獬豸。

武官补案:一二品狮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19、网巾

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

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也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徵的巾服之一。由於“人无贵贱皆裹之”,网巾也是明代最没有社会等级区分功能的服饰,从明代礼制,服饰消费或日常社交等方面,处处可见网巾的踪迹。

•“加网巾”是明人行冠礼时不可少的仪节,网巾不仅与“束发”兼有形式(戴巾)与意义(成年)的连结,也成为明代人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网巾的作用,除了束发以外,还是男子成年的标志。

20、上袄下裙

为明代女子装束经久不衰的典型搭配。明代妇女下裳主要着裙,妇女四时的穿着几开裙子。裙以两片共四裙门的马面裙为主,这样的形制,在南宋已初现端倪,明代则进一步发展为在裙子两侧打褶,中间有一段光面,此即“马面”。在马面裙的裙底以及膝盖位置饰以格式纹样的宽边,称为“襕”,极具明代女裙风采。与各式的或长或短上衣搭配,成为“袄裙”或“衫裙”,如此两截穿衣的特征,並一直贯穿于后世。

21、霞帔

因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古代留存至今的资料中,大部分是宫廷中命妇着装形象。命妇着霞帔时,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一般在大红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挂霞帔时,要用深青色绣花霞帔。

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命妇霞帔用金绣云霞孔雀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