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
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 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必 须以辩证法的理论为指导才不 会误入歧途。
谢谢观看!
如何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 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
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 间的关系的关键是理解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 系。在认识过程的辩证内容的理解上,曾经出现 过忽视或者否认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过分地强调 理性认识和理性因素的作用的倾向。但是近年来 随着哲学认识论研究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传播 和影响,又出现了过分地强调非理性因素作用, 从而淡化理性因素地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 片面的,其特点是割裂了理性认识因素与非理性 认识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因此,非理性因素的思维形式必须转化为理性 思维的形式。有时候直觉思维的目的是将那些相互 断裂的逻辑链条连接起来。如果直觉思维的结果仍 然是直觉,那么这种思维的结果是不能被传递和理 解的,它永远只能停留在直觉者的头脑里,而不能 转变为理论认识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非理 性因素要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强调人应当在理性 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这与非 理性主义把非理性因素看成是人的本质,把人的感 觉、欲望、情绪、本能等看成是决定一切的东西, 并且否定或贬抑人的理性、理性私情的作用是有本 质区别的。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过程,人的理性因素与非理 性因素共同对人的认识起推动作用。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 因素之间的关系?
班级:学前艺术111班 姓名:吴岩昌 学号:1150807127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人类 认识活动结构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 分。
“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 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指认识过程
中的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包括 感觉、知觉、表 象、概念、判断、 推理等认识形式。
萧伯纳名言
萧伯纳名言[标签:栏目] ,萧伯纳名言1、行动吸引社会上最好的和最坏的分子。
2、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更有意义。
3、你可知道,人类老是高估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之价值。
4、由于光速比音速快,所以在我们听到人们开口之前,个个都显得很聪明。
5、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的行为。
6、有人说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帮助别人的,倘若此话非虚,那么请问,别人来到这个世界又是干什么的?7、两个良心绝对不会一模一样。
8、对我来说,在享受人生的乐趣方面,有钱和没钱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
在我这一种人看来,金钱就是安全和避免小苛政的工具。
9、我为生命的本身而欢喜。
对我而言,生命并非短暂的蜡烛。
它是一种光辉的火炬,此刻为我所拥有;在交给将来的世代之前,我要使它尽量烧得光亮。
10、自由意味着责任。
11、好书读的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
12、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13、诸般美德首选沉默,它能让你窥见他人的缺点,同时掩藏自己的不足。
14、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总是坚持让社会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进步都得靠这些非理性的人。
15、我不是教师,只是一个你可以问路的旅伴。
我指向前方-在你的前方,也在我的前方。
16、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
17、对于说谎者的惩罚决不在于没有人相信他,而在于他不再能相信任何人。
18、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19、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
20、初恋就是一点点笨拙外加许许多多好奇。
21、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
22、说谎者的代价,不是别人不再相信他,而是他再不相信任何人。
23、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
读书报告 存在主义下的非理性的人
存在主义下的非理性的人——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读书报告摘要:威廉•巴雷特通过对存在主义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人物基尔凯戈尔,尼采,海德格尔和萨特进行梳理与分析,把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反理性主义的非理性思潮,详细阐述了存在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并表明自己独到的观点。
关键词:存在主义非理性的人威廉•巴雷特历史发展一现实——当今时代巴雷特认为:美国当时社会已经把哲学贬黜到完全无关紧要的地位,哲学家存在于“学院”中,是大学哲学系的成员,成为多少带有理论性质的哲学学科的专业教师。
所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传到美国时,竟是是作为“新闻”这样的存在。
(一)存在主义的问世为了强调存在主义的重要性,作者匠心独运,从显现存在主义有以产生的文化背景着手。
作者认为,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文化的正宗是理性文化。
希腊人发明了逻辑,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照字面上讲,便是人是能够进行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谈话的动物。
还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
这种理性文化在18世纪理性启蒙运动中达到了高潮。
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宗教信仰的渐次衰微,人们遭遇空前的精神迷失。
理性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和操纵,一方面是理性文化的巨大成就,但又同时造成了人同自然﹑人同上帝的疏离,人同社会、人同自己的疏离,使人“三重”地异化。
理性文化的根本局限在于,它纵然理性的无限滥用,以致变得完全工具化,蜕变为单纯追求是非判断的科学主义,而很大程度上抛弃了关心人类自由﹑关心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传统。
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时说过:这种文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即人的理性。
但是,正是它的这些错误把它推向了反面,招致了非理性文化的崛起。
(二)现代艺术的证言“当今时代”是一个理性文化衰落﹑非理性文化崛起的时代。
现代艺术则是当今时代这种文化断层或文化错位现象的有力证言,它拨动了时代的先兆之弦。
教育理论的基础——“人性论”问题
2222016年第11期总第168期No.11. 2016Sum 168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作者简介:徐彩霞(1984-),女,吉林四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
关于人性论,在中外历史上是争论最久、涉及面最广的一个问题。
从先秦时期即争论起,一直争论到今天,已经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
从文艺复兴时期起,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们突出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人性论的问题,涉及的问题面很广,特别是教育领域。
所以,如何看待并认识人性,对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自然的人与文化的人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效法自然的原则。
他认为适应人发展规律的教育,应该是先发展体格,最后才是理智教育。
卢梭认为,人的自然发育顺序是先发展身体,然后是感觉,之后是知识,最后才是道德与宗教。
进入20世纪以来,皮亚杰对儿童认知与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研究,可算是最为成功的研究。
卡西尔在其《人论》中首次提出,人与其说是理性动物,不如说是符号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这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
贝塔朗菲也把人定义为符号动物。
教育的本质在于为儿童打开符号世界的大门,引导儿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入符号世界。
二、自主的人与受动的人自由意志论符合常人的心理倾向,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在外来压力下违反自己的意志而被迫行动;按常识,人类精神的许多领域不是物理世界所能管制的,在对于万事万物的神秘感觉中,在艺术的表现中,在对信仰的虔诚中,在对精神的神秘追求中,都有我们天性中汹涌的目的存在。
决定论事近代以来在经典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等的巨大成就鼓舞下产生的,主要受经典物理学的影响。
随着量子力学的产生,它受到了挑战。
三、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理性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康德的理性是以培养“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黑格尔认为教育的根本性质是塑造“普遍心灵”,到对事物普遍原则与普遍秩序的掌握。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概念与人生的三种境界
囡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h ,
孙鸿 文 : 克 尔凯 郭尔 的存在 概念 与人 生 的三种境 界
所 支 配 。人 既不 追求 确定 的信念 ,也不 遵循 固定 和 普 遍 的 原 则 和 规律 ,只沉 溺 于 短 暂 的 物质 享 受之 中 。当昙 花一 现 的世 俗享乐 消逝 后 ,人 的 内心充满 了空 虚 、厌 烦 和 失望 。这 时 ,人 往 往会 作 出选 择 , 或是 继续 沉湎 于世俗 的享 乐 ,或是抛弃 它而进 人人 生 的第二个 阶段—— 伦理 阶段 。 2 . 伦理 阶段 这是 一个理 性 的阶段 。在这一 阶段 ,禁 欲主 义 和道 德 责任心 处 于支配 的地位 。人是 在按 照理性 原 则 生 活 注 重 于 心 灵 的 陶冶 和 追 求 ,强 调 的 是善 良 、正 直 、节 制 和仁 慈 等美 德 ,并 总 是趋 善避 恶 。 克 尔凯 郭尔认 为 ,伦 理 的生活 就是个人 去承 担人 生 的义 务 和责任 ,去结 婚 和谋求公 职 。他 尊苏格 拉底 为伦理生活的典范。但伦理 阶段仍然存在着矛盾 , 超 时 空 的道德 意 识 总是 与人 的精神 衰退 发 生 冲突 , 人不 时地 受 到世俗 的感 性生活 的诱惑 而忘却 道德 义 务 ,从 而感到 自己是 有罪 的 。而罪 的意 识 已经超 出 了伦理 阶段所 属 的理 性 范 围 。要 解 决 有罪 的 问题 , 不 能依靠 伦理 ,只能依靠忏 悔 。于是 ,人转 向 了人 生 的第三个 阶段— —宗 教阶段 。 3 . 宗教 阶段 克尔 凯郭 尔认 为 ,在 宗教 阶段 ,人 摆脱 了一 切 世俗的、物质的束缚 ,也摆脱了一切道德原则和义 务 的制 约 ,人 只是作 为 自己而存 在 。人 面对 的只是 上帝 。上 帝是 人 的创 造者 ,人欠 了上帝 的债 。人 意 识 到 自己生来 是有 罪 的 ,并 愿 意 以身相 许 ,去偿还 上 帝 的债 。所 以宗 教 阶段 是 以痛 苦 和 罪 孽 为标 志 的。处 于宗教 阶段 的人 ,是笃信 上帝 的人 ,是 在荒 谬 中行 动 的人 ,是非 理性 的人 。 日 约》 中的亚伯 拉 罕 就是 宗教 阶段 的人 。为 了表 示 对上 帝 的忠 诚 , 他甚至愿意牺牲独 子以撒 的生命 。克尔凯郭 尔指 出,这种出于信仰而采取的行动,是根本不能用理 性来衡量 的。他并不反对理性和伦理 ,但认为信仰 高于 理性 和伦理 。 三 、 由克 尔凯 郭尔 的存在 与 人生 阶段引发 的思
各型人格特点分析
各型人格特点分析人格是一个人在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和表现方式。
根据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人格可以分为十六种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对各个人格类型的特点分析:1.理智型(INTP):理智型的人善于思考分析问题,具有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
他们喜欢独立思考,不受他人的影响,不容易受情感左右。
理智型的人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然而,他们可能过于理性而冷漠,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2.敏感型(ISFP):敏感型的人很注重内在感受和价值观。
他们温柔、善良,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敏感型的人擅长感受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且喜欢关心他人。
然而,他们有时可能过于敏感,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所影响。
他们也不太愿意面对冲突和压力。
3.冒险型(ESTP):冒险型的人充满活力和冲动,喜欢追求刺激和冒险。
他们乐观开朗,富有活力和自信。
冒险型的人善于处理紧急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和应对挑战。
然而,他们可能缺乏长远规划,容易冲动行事。
4.完美型(INFJ):完美型的人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观念。
他们善于寻求和谐,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
完美型的人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深入了解他人,并为他人提供帮助。
然而,他们在过度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可能会过于苛刻和自责。
5.平衡型(ENFP):平衡型的人是热情、善解人意的人。
他们善于与他人沟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平衡型的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富有想象力。
他们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愿意帮助他人。
然而,他们有时可能过于冲动,缺乏耐心和长期的执行力。
6.坚毅型(ISTJ):坚毅型的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
他们注重细节和秩序,善于计划和执行。
坚毅型的人可靠可信,对于完成任务和保持承诺非常认真。
然而,他们可能过于保守和固执,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的能力。
7.自由型(ESFP):自由型的人乐观开朗,喜欢自由和快乐。
他们对美和艺术有敏锐的感觉,善于享受生活。
自由型的人善于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并且乐于助人。
什么是理性人理性人的客观认识
什么是理性人理性人的客观认识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是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利润或社会效益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
那么你对理性人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理性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理性人的介绍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
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
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理性人的背景资料理性人无论是古代罗马,还是中世纪的欧洲,法律上的人总是属于一定身份的。
如果不拥有一种身份,那么就几乎不可能拥有任何财产。
在这种情形下,私法自治就无法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存在。
从其涵义可以看出,私法自治是通过个人对于国家干涉的排除,保障个人自由在社会秩序中的实现为其本质的:一方面通过当事人自由意志实现行为人双方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对个人与国家之间互动的协调,实现当事人的私利益。
因而在私法自治中,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作为能够认识自己私权利的人,也就是理性人。
形成理性人概念的形成与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是理性主义与经济学的产物。
这种人不但是有理性的,同时也是经济人,即能够认识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
在寻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这个人又受“无形之手”的影响。
“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对他自身有利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一个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在这个场合,象其它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本意要达到的目的。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后来,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
【为人处世】理智做人是聪明的选择
【为人处世】理智做人是聪明的选择理智做人是聪明的选择原因是什么?字典告诉我们,理性是区分是非、利益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生活告诉我们,理性是对人和事物的理性观察、认同和对待。
其实,有理智的人就是做什么都要有节制,保持平衡,不要过分。
我们说得道高僧一般都是有理智的,是因为他们除去了七情六欲,没有了对功利的追求,修炼了平和的心态;尤其比较理智的人,是因为他们久经磨砺,什么都见过试过,知道了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学会了中庸之道。
有了理性,我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理性所认同的事物并不是从十中分离出来的;理性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它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或不能做的事情。
有了理智,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理智能使人审时度势,扬长避短,走向成功。
而缺乏理智的人,往往凭借一时的冲动去行动,枉费了时间、精力,到头来一事无成,甚至头破血流。
只要有理由,我们就能正确对待它人生各种情况。
胜利不傲慢,失败不气馁,繁荣不头脑发热,即使你被忽视和羞辱,你也可以保持冷静。
没有理由的话,你会忘记自己,或者一碰就跳,或者失去信心,或者在愤怒中迷失方向。
那么,人生怀有一颗理智之心的人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在事情发生时三思而后行。
俗话说得好:遇事三思,切忌鲁莽,理智行事。
这就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三思而行,不能鲁莽行事,凡事要做到有理智。
有理智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和镇静的头脑,就会摆脱自私自利;就会有一颗宽容大度的胸怀。
遇事就会保持相对的冷静,就会考虑周全的处理所发生的问题;就会心情愉快的应对人生中发生的问题和困难。
当事情发生时,非理性的人会变得愤怒、自私和冲动;会头脑发热,做一些伤害他人而不利于自己的事情。
然后失去理智的人会走极端,在绝望中冒险;甚至滑入罪恶的深渊。
人们不理性的深层次和主要原因是智力低下、不太聪明、缺乏知识和经验。
年轻人容易冲动和鲁莽,这是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造成的。
囚徒困境理论
论“囚徒困境理论”“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
其中对于囚徒困境的描述: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
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甲和乙,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
但是,他们都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
由警察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
警察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
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
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半年的***,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
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半年的***。
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囚徒甲和乙该怎么办呢?他们作为本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他们都有两个选择——坦白或抵赖。
很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
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
所以,根据个体理性原则,两个博弈方的目标都是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对于囚徒甲来说,囚徒乙有坦白和抵赖的两种可能的选择,如果囚徒乙选的是抵赖,则对于囚徒甲来说,他应该选择坦白,因为抵赖的得益为-1,坦白的得益为-1/2;,如果囚徒乙选的是坦白,则对于囚徒甲来说,他应该选择坦白,因为抵赖的得益-10,坦白的得益为-5。
因此,在本博弈中,无论囚徒乙选择何种策略,囚徒甲选择坦白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是最大的;同样的,囚徒乙和囚徒甲的情况一样,因此囚徒乙的选择和囚徒甲一样。
因此,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博弈双方同选择坦白策略,同时获益-5,都判五年刑。
乙囚犯可能采取的策略坦白抵赖甲囚犯可能采取的策略坦白-5-5 -10 -1/2抵赖-1/2-10 -1 -1囚徒的困境该理论其中的意义在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个体追求的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与非理性贾湛扬州职大2020 -07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哲学慢慢形成一股壮大的哲学思潮——非理性主义,在西方这本来是对理性的反思,是人类思想进展史上的一个超级自然的台阶,但这种哲学对愚昧掉队的地域,却不自觉地阻碍了掉队的人们追赶先进民族的前进步伐。
许多掉队的文化因为人们缺少理性,且对非理性的本质熟悉处于原始时期,从而继续阻碍他们走向现代文明。
显然对理性与非理性的熟悉和如何处置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掉队地域远比发达地域重要,也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文明可否持续进展,因为腐败很容易在科学素养不够高的人群中蔓延。
一、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概念尽管理性与非理性是人们最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时期的进展尚未能让它们进入严谨的科学。
因此至今找不到超级严谨的概念。
百度中说:“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看、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归纳的一种思维。
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确实是一种成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非理性主若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
”如此的概念大致能让人明白理性与非理性,但似乎仍是比较含糊,不象科学辞汇的概念那么确切。
思维指什么,与精神因素有什么区别,这些不清楚,那么没有知足出科学概念要求的“概念=种差+属”的条件。
下面咱们来尝试严格的概念。
咱们把所有大脑的活动称为精神,而思维是精神的一种,属于联想和判定和与判定有关的(如描述分析综合分类排序等)精神活动,判定包括真假(对错)判定、善恶(好坏)判定和审美(美丑)判定。
象喜怒哀乐等都属于精神现象,尽管常常与判定有联系,但它本身不是判定进程。
还有,仅仅是对事物的一样性的描述,没有自己的方式的精神活动,严格地说不属于笛卡尔意义上的思维概念。
把思维分成两大类,即严谨的和不严谨的思维两类。
严谨的思维方式常称理性思维,与它对立的不严谨的思维方式称非理性思维。
注意:喜怒哀乐等人的情绪反映属于非理性因素,不称之为非理性思维。
哲学之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备考:哲学之理性和非理性因
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含义:理性因素是指认识的和逻辑的因素,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灵感等。
2.作用:(1)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的作用,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指导作用、以科学理论对现象做系统说明的解释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现在:,动力作用。
人总是在一定情感、意志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第二,诱导作用。
它是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可贵的品质。
第三,激发作用。
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的发展。
非理性因素必须以一定的理性因素为基础;认识运动是理性的、逻辑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理性的、非逻辑的跳跃上升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但反对非理性主义。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哲学解读:一部人与人类信仰的奇遇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哲学解读:一部人与人类信仰的奇遇记看完电影的第一时间,我突然想起了精神分析中那个著名的心理测验:有一个年轻人去旅行,他带了五个动物,分别是:狮子、猴子、马、牛、羊。
在他途经沙漠时,不幸被沙尘暴吹走了所有的粮食,此时他急需要杀死动物来获取食物,那他杀动物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在这一测试中狮子代表了爱情,猴子代表孩子,马代表事业,牛代表父母,羊代表配偶。
李安的这部电影的主题当然不只是寓意深刻的精神分析,也不仅仅是通过那美轮美奂的3D 效果而显示出的人与自然的神奇交响乐。
所以,如果Pi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没出现,这部电影只能称之为精致,却格局不大,充其量是海洋版《荒岛求生》,人虎版《泰坦尼克号》,印度版的《鲁滨孙漂流记》,而在Pi讲述完第二个版本的故事后,电影情节急转直下,人物故事豁然明朗,草蛇灰线全部浮出水面,好比观众品了甘醇的酒,潜伏的酒劲此刻终于上脑,大家直呼后劲十足畅快过瘾。
这部电影的叙述风格和艺术效果在我眼里像极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直到最后一刻你才从作者精心构造的迷宫里走了出来,真相恍然大悟,你却意犹未尽。
没错,Pi的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是Pi自己虚构出来的,而第二个版本才是真实发生的一切,而正是这两个版本的冲突与一致,使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了复杂深刻的哲学解读。
这里面出现的哲学元素有:理性,欲望,宗教,克尔凯郭尔宗教的人,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科学,人的本质……————————————以下会有剧透————————————————如果,从第一个版本的故事层面解读这部电影,这又是李安讲的一个关于孤独的情感故事。
大多数人都感觉李安的故事细致缠绵,缓缓而来,但却容易忽视他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极为相似的背景:孤独。
《断背山》里两个粗鲁又细腻的牛仔在贫苦质朴的断背山牧场里放牧,远离人类文明,日子孤苦无聊,现实社会的历史经济背景早已湮没在断背山的暮色与山峦中,一切于是就那么自然的发生,两人相爱。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一个个体,可以用经济学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即根据自己的有限资源,做出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理性人既不是人类的特殊性质,也不是任何一种心理态度,而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个体行为性状态。
在经济学中,理性人常常被关联到最优决策理论,其中理性人表现出普遍偏好,能按照期望取得最大收益,并能够计算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决策。
理性人所做的决定,都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限度的利益。
除了理性人可以最大化自身利益外,理性人也可以改善社会整体的结果。
理性人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责任感,他们经常会考虑到社会的利益。
例如,在环境问题上,理性人可以考虑的到自身的短期的利益,以及社会长期的利益两方面,根据他们的能力,作出更有利于环境的决策。
理性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也很广泛。
如供求关系分析,可以有效地描述一种政策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行为金融学也可以有效地描述一个理性个体市场决策行为的特征;理性竞争理论也可以有效描述不同公司之间的竞争形式。
总而言之,理性人是经济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概念,个体行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根据这一概念来进行建模和理解,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辨证统一的,理性在二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理性的指导,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理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处理问题解决事情时,既要重视理性也要重视非理性。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主要有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两部分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辩证统一的。
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要弄清楚二者的关系,首先要要清楚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
首先就理性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它进行阐述:第一,在存在论意义上,理性或与物质性相对应,或与动物性相对应,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非凡的特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理性思维是摆脱了对象的感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相对应而存在,作为高级的认识形式,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第三,在人的行为方式意义上,理性表现为人的自我约束能力。
对于非理性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非理性与人们的理智性灵魂或理性实体相对应的,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理智无法穿越的神秘性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所谓非理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狭义地说,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
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素中。
我浏览了很多资料发现目前学界对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探讨的方法大体上是相似的,他们都没有纯粹的对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概念进行纯概念的探讨,而是把他们放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个哲学思潮中去探讨二者的关系,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斗争中去研究理性和非理性,在对二者关系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中也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管是提倡理性的价值还是重视非理性的价值,他们都没有把二者绝对的对立起来,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认为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一、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使所有人感兴趣,因为所有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仿佛感到,这正是在问他自己:我是谁?于是,一个沉重的事实立刻就会提醒你它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与责任。
的确,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人,而且在整个宇宙中,只有我们是人。
但是,这么一个离我们最近的问题,其答案却好像离我们最远。
因为我们宁愿不去想它,而是用日常生活的繁忙和娱乐把它打发到某个阴暗的角落。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任何一个答案都是不完全的。
完全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废话:人就是除了不是人的东西之外的东西。
恰恰是因为所有有意义的答案都是不完整的,“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客观的提问方式,也不能要求得到一个客观的答案。
任何人给出的回答,其实都不过是“人应该是什么”,并且,都只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处境中的临时的解决方案。
二、谁会问这个问题?人自己。
更具体地说,是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会问这个问题?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认为人是永恒的谜。
苏格拉底借用德尔菲神庙的神谕,首先问道:我是谁?苏格拉底由于他的喋喋不休和诲人不倦,最终触犯众怒,被雅典人民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曾宣称自己是一只牛虻。
牛虻即使被打死,也会紧紧地叮着人的皮肉。
苏格拉底确实是这样一只牛虻。
在这之后,人们不再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这么痴迷了,而是自己试着去给出独特的、有说服力的答案。
最经典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给出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还说,人只有在有闲暇的时候才会去想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整天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的人不会去想这些问题,因为这种问题是需要高于实用智慧的理论智慧才能加以思考的。
但是在今天,我们看到,恰恰是那些前途未卜、迷茫彷徨的年轻人,或者是那些被排挤到社会底层、边缘的人们才会真诚地质疑:人是什么?也就是说,那些并不显示出有很多实用智慧的人,才最容易去玄想。
他们想通过质疑和幻想,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社会枷锁,并摆脱他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萧伯纳经典语录
萧伯纳经典语录萧伯纳经典语录导读:我的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在我有生之年,尽我力所能及为整个社会工作,这就是我的特殊的荣幸。
下面是本店铺为你精选的萧伯纳经典语录。
1. 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
知道得越多,忘得越多。
忘得越多,知道得越少。
那么何必学呢?2. 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梦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时,就亲自创造了它。
3. 在一个丑恶、不幸的世界里,最有钱的人所能买到的也只是丑恶和不幸。
——萧伯纳4. 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地,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英国佬的另一个岛》5. 说谎者的代价,不是别人不再相信他,而是他再不相信任何人。
6. 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总是坚持让社会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进步都得靠这些非理性的人。
7. 对穷人的同情及对穷人所受的不公待遇的义愤使得耶稣将所有善行都归于穷人,而将所有邪恶都归于富人。
然而,事实是:应受到抨击和废除的是贫穷,而不是财富。
8. 我以往对你说过的一切最轻佻,最放荡的话,现在依然有效,我一句也不收回,我是无可救药的。
9. 我们不创造幸福,就无权享受幸福,正如我们不创造财富,就无权享受财富。
10.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11. 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
12. 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享受幸福,这正和没有创造财富无权享受财富一样。
13. 一个理智的人会让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理智的人则会固执地让社会去适应他。
因此社会所有的进步都依赖于这些不理智的人。
14. 最美的花常常先谢15. That we want is to see the child in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not knowledge in pursuit of child. -Bernard Shaw我们希望看到孩子们追求知识,而不是知识追求孩子们。
理性的非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能力,它是基于逻辑、事实和理性思考的。
有时人们的行为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可能会做一些看起来非常非理性的决策。
这种现象被称为“理性的非理性”。
本文将探讨什么是理性的非理性,以及它为什么会存在。
理性的非理性可以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
感情会干扰我们的理性思考。
有时我们会因为情绪而做出决策,而不是根据事实和逻辑。
在购物时,我们可能会受到广告的影响,冲动购买一些我们并不需要的物品。
这种行为被称为“冲动购物”,它是理性的非理性的一个例子。
社会因素也会导致我们的非理性行为。
人们常常会被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所影响,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理性思考做出决策。
如果我们身边的人都认为某种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可能会因为群体压力而接受这种观点,而不考虑是否符合逻辑和事实。
这种行为被称为“从众行为”,它也是理性的非理性的一种表现。
人们的认知偏差也会导致他们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受到许多偏见的影响,比如确认偏见、选择性偏好等。
这些认知偏差可以干扰我们的理性思考,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当我们只选择那些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反对观点的信息时,我们就会受到选择性偏好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理性的非理性行为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人类的情绪和社会需求。
我们是情感动物,情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有时我们会受到情绪的驱使,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社会因素也是我们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我们倾向于依赖社会因素来做出决策,而不是单纯依靠理性思考。
理性的非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总是坏的。
有时非理性的决策可以带来一些积极的结果。
在创造性思维中,非理性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想出一些新的、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
在某些情况下,非理性的决策可能会让我们更容易适应变化和风险。
理性的非理性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它可能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因而遭受损失。
当我们冲动购物时,可能会花费大量的金钱购买一些我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的物品。
哲学家独身的四种类型
哲学家独身的四种类型第一种:超越型。
属于这种类型的哲学家以其热心宗教、富于超越激情为基本特征,如帕斯卡尔、斯宾诺莎和克尔凯戈尔等等即是,尤其以欧洲中世纪哲学家表现最为明显,他们以献身宗教和上帝作为生命的最高体现,故此超越肉体拒绝婚姻是他们的当然选择。
我们知道,宗教是一种追求超越的意识形态,它把人生视为通达彼岸世界的一个阶段,而非生命的全部。
在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深入人心,实际上就反映了宗教弃绝现实生活、追求虚幻天国的道德观念。
也许,尘世的一切(包括个人的生存、命运、感觉等)太不稳定、太渺小、太短暂了,所以人们转而向往永恒、伟大、持久的超验世界,而上帝和天国于是便成为这种向往的化身。
哲学家之所以伟大和深刻,就在于他们认识到尘世与天国、个人与上帝、感觉与理性、本能与超越之间的巨大鸿沟,从而把自己的道德原则贯彻到生活中去。
因此,超越型的哲学家之所以独身,往往是因为他们认为爱情(婚姻)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属于感性的层次,不应该将其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譬如克尔凯戈尔就认为,人之最大罪恶就是性行为,因为它与人的自然状态联系最为密切。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再譬如帕斯卡尔对于爱情的恐惧,也无疑应该从这个方面寻找原因。
然而,有趣的是,超越型的独身哲学家尽管多以圣徒的精神自律,但这并未妨碍、甚至促进了他们]与现实世界(譬如科学)的联系,从而给尘世中的我们带来了福祉。
他们以超越的思想探求自然的奥秘,从而引发了近代科学,譬如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等就都是科学家。
因此,他们那些冗长、沉闷的人生哲理单从这方面说,不也是一种智慧吗?第二种:理智型。
属于这种类型的哲学家多以冷静、理智为主要特征,独身是其理智选择的结果,而非宗教激情所致。
譬如笛卡尔、康德和休谟就是这种情况。
近代以降,永恒、至真、至善、万能的上帝实际上已被自诩为绝对、普遍、必然和真理的科学(所谓理性真理)代替了,于是,“理性的法庭,,一变而为人们行为的终极准则。
我们发现,理智型的独身哲学家尽管仍然承认上帝的存在,但他们已经没有那种强大的压力和焦灼之感了,也没有了宗教激情,转而把目光投向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一、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使所有人感兴趣,因为所有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仿佛感到,这正是在问他自己:我是谁?于是,一个沉重的事实立刻就会提醒你它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与责任。
的确,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人,而且在整个宇宙中,只有我们是人。
但是,这么一个离我们最近的问题,其答案却好像离我们最远。
因为我们宁愿不去想它,而是用日常生活的繁忙和娱乐把它打发到某个阴暗的角落。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趣,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任何一个答案都是不完全的。
完全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废话:人就是除了不是人的东西之外的东西。
恰恰是因为所有有意义的答案都是不完整的,“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客观的提问方式,也不能要求得到一个客观的答案。
任何人给出的回答,其实都不过是“人应该是什么”,并且,都只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处境中的临时的解决方案。
二、谁会问这个问题?人自己。
更具体地说,是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会问这个问题?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认为人是永恒的谜。
苏格拉底借用德尔菲神庙的神谕,首先问道:我是谁?苏格拉底由于他的喋喋不休和诲人不倦,最终触犯众怒,被雅典人民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曾宣称自己是一只牛虻。
牛虻即使被打死,也会紧紧地叮着人的皮肉。
苏格拉底确实是这样一只牛虻。
在这之后,人们不再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这么痴迷了,而是自己试着去给出独特的、有说服力的答案。
最经典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给出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还说,人只有在有闲暇的时候才会去想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整天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的人不会去想这些问题,因为这种问题是需要高于实用智慧的理论智慧才能加以思考的。
但是在今天,我们看到,恰恰是那些前途未卜、迷茫彷徨的年轻人,或者是那些被排挤到社会底层、边缘的人们才会真诚地质疑:人是什么?也就是说,那些并不显示出有很多实用智慧的人,才最容易去玄想。
他们想通过质疑和幻想,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社会枷锁,并摆脱他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他们想活得更明白,进而,活得更好。
所以,“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至少在自发提出问题的人那里,决不是为后来的一些百无聊赖的空想家或处心积虑的意识形态制作家们准备的一个为了装点门面而进行的思维游戏,而是一场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求得公平和正义而进行的严肃的斗争。
在与古希腊同时代的先秦时期的中国,人们却不问这个问题。
先秦诸子的提问方式更加直接:人应该怎么生活?国家应该怎么组织和治理?而且,在这两个问题中,后一个才是根本(唯一的例外是庄子)。
古希腊人讨论“人是什么”的意图其实与中国人是一样的。
他们也是想要规定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
但,为什么要这样绕一个圈子呢?这要从讨论问题的人说起。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苏格拉底在西方文化中相似。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这两个人不同的故事。
孔子是广收学生,因材施教,加以指导,苏格拉底则是栖身街道,与人攀谈,并盘根问底。
孔子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苏格拉底则透出一股较真、“认死理”的呆气。
同样是述而不作,孔子流传下来的是语录体的《论语》,是由各种不同的教导组成的,这些教导被认为是不可置疑的真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理解和领悟;而苏格拉底留下来的则是对话录,其中的主题是启发,并且含有不少诡辩,这些对话被认为展现了苏格拉底的思维和论辩的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教条,因此关键在于把他追求真理的精神运用到具体事务中去。
产生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不同行为和不同思想的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是不同的,而且,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具体位置也不同。
苏格拉底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城邦,公民通过集体商议来决定城邦的事务,简单地说,权力最终落在人民的手上。
苏格拉底进行对话的对象是彼此之间地位平等的公民。
在一个已经实行民主制度形式的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开启民智的工作,在此,需要的不是告诉人们具体怎么做、怎么思考和判断,而是提示他们去质疑并思考他们作出评判和决策的最终根据,以防止人们局限于偏见和私利。
在这个根据得到充分讨论和揭示的基础上,对于人们的自我完善能力和人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抱有充分的信任,从而使社会生活不断走向完善。
这是一个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的任务,因为作为雅典城邦中为数不多的公民中的一员,苏格拉底知道他的命运和荣誉是与这个城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而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的战乱时代,各个诸侯国都采取君主专制的统治,也就是说,权力最终落在君主的手上。
作为一个漂泊不定的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任务是说服君主,使自己能够伸展政治抱负。
孔子想要说服的对象,是高高在上的君主。
不过,即使在一个君主那里没有成功,也没有关系,可以投靠下一个君主,继续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强国之策,希望他能与自己气味相投。
因此,对于专制政治本身,孔子绝不可能采取激烈反对的态度,于是,对于普罗大众,孔子也就绝不可能信任他们的自治能力。
孔子的立场是站在专制君主的一边的,他的期望是能够教化君主,以实行开明的专制。
因此,孔子把普通大众看作是家里的孩子,理智不健全是他们的宿命,因而总是需要少数“君子”去做淳民化俗、道德教化的工作,这其中就少不了一些善意的谎言。
苏格拉底则把城邦公民看作是与他一样的、可以自立的人,只有促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德性即知识”),才能帮助他们真正自立。
归根结底,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改善现存的政治制度,而不是用一个新的制度取而代之,更具体地说,他们都希望去教育那些实际上掌握政治权力的人,使有权者更有智慧,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权力。
所以,苏格拉底决口不谈当时雅典的奴隶人数是自由公民的十倍之多,孔子从不谈论皇族和官僚的腐化堕落而只是叹息世风日下、礼崩乐坏。
所以,苏格拉底宁愿被民众决议处死也不逃跑,孔子即使屡屡不受重视却仍然坚持“不怨天,不尤人”。
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处境的不同,他们就有了不同的思想和行动。
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孔子和苏格拉底影响了两个文明在随后几千年的发展,使之走上不同的道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真正尊重人的学说,往往乐于指出人的缺陷和局限性,而不是一味拔高人的优点和无限可能性。
这和俗话说的“打是疼、骂是爱”倒颇有暗合。
确实,不正视现实存在的黑暗与邪恶,怎么能自欺欺人地宣称正在走向光明与善良呢?三、通过以上的讨论,至少可以明确一点,“我是什么”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问题。
因此,说“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人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理性或受理性控制”、“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理性、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非理性”,这都出自西方的思想文化源流。
但,中国人在什么时候也开始发出这样的疑问了呢?在一个身份变化、地位升降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里,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感、“找不到北”,也容易“找不到家”、处于无根的精神流浪状态。
因此,“人是什么”以及它所暗示的“我是谁”的问题就开始变得极为重要。
这在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里得到了赤裸裸的反映,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里也有极为精彩、极为恐怖的描写。
在面对资本主义这台冷冰冰的机器时,我们每个人活生生的劳动都被资本这个贪婪的吸血鬼不停地吮吸着,为这台机器的运转和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能量。
这种悲惨的状况之所以未被看穿,因为这台机器成功地诱使每个人都生活在梦中,其中,最甜美的那个梦就是由好莱坞制作、由华尔街和五角大楼帮忙推销的美国梦。
偶尔,有些被放逐或自我放逐到边缘的人们从梦中醒来,于是感到陌生、恶心、异化,甚至感到自己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只甲虫。
在更多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是回到梦境中才更好些,因为历史已经终结了,而且人们已经无可选择了。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力量一方面刺激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就像一个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因为,只有欲望的不断增多和增强才能使劳动阶级甘心被管制、被奴役,同时也使统治阶级从中坐收渔利,实现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另一方面,它又导致理性控制的增强、扩展和延伸,不管是以官僚制、科学技术的方式,还是以意识形态、文化工业的方式,理性的创造物都反过来监控、操纵、愚弄着它的创造者。
资本主义是最激进、最革命的力量,它打破一切属于旧传统的东西,并形成一个“没有传统的新传统”,正所谓“一切神圣的都被亵渎了,一切固定的都烟消云散了”。
直接导致传统土崩瓦解的是人们的怀疑,而人们之所以开始怀疑起已经习以为常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则是因为原来的传统不再能保证人们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原来那样的舒适安定的生活。
简而言之,民族的、或个人的求生本能迫使人们不得不求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怀疑带来了自由,即自主安排生活的能力;但,自由则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活舒适、安全、幸福,而首先意味着责任,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于是,怀疑也就带来了焦虑。
为了摆脱焦虑、消除不安全感,雅典公民投票决定处死苏格拉底,同样,德国民众则投票选举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执政。
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选择了最有魅力的靠山,而在九十年代则选择一头扎进商品经济的洪流之中。
成长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个人如此,人类亦然。
.不过,“人是什么?”这一提问本身,就已经蕴含了思想文化上的一次巨大的转变、一次冒险的跳跃。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每个民族或每个个人在精神上经历的一次分娩,而且一旦出了娘胎,就再也没有回去的可能了。
温情脉脉的旧传统已经与人们决裂了,成了渐行渐远的魅影,新的传统则在众神狂欢、群魔乱舞的激烈冲突中渐渐形成。
从此,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四、对于没有宗教传统、并且被迫卷入全世界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中国来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理性”是最能够被接受的回答。
这和几千年来的认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来向善或人应该向善的中国文化传统有十分相似的精神实质,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追求:如果多数人都能向内去寻求心灵的宁静、境界的升华,而不是向外去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力,那么,社会上各种利益诉求的冲突就能被掩盖起来,并且转化为个人的内心冲突,于是,社会的统治结构就能保持稳定。
此外,在文字上,“理性”二字也能够大致接上宋代以来谈论心、性、理的“理学”传统,宋明儒家强调“天命之谓性”、“性即理也”(或“心即理也”),认为人道和天理是同一的。
略微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皇天之理”被替换为“天然之理”,而实际上,所谓“客观规律”,不过是“天理”的现代文说法而已。
但是,“人是什么?”这思想上危险的一跃,终于还是导致了非常激烈的后果。
从“睁眼看世界”到二十世纪的两次启蒙浪潮,带来的是恐惧、焦虑、不安,因为世界太奇妙,而未来太不确定了。
启蒙的事业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完成。
实际上,启蒙本来就是一场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事业。
就像歌德所言,每一代人只有在付出辛劳的汗水之后,才能接过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
相反,败家子的故事数不胜数,以致于有“富不过三代”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