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遥感图像分类(三)

合集下载

遥感图像的分类课件

遥感图像的分类课件
通过模拟水流淹没过程,将图像 分割成不同区域,然后对每个区 域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这种方 法能够充分利用图像的形状、纹
理等空间信息。
区域生长法
从种子点开始,根据像素之间的 相似性(如灰度值、纹理等)进 行区域扩展,直到无法再扩展为 止。然后对每个区域进行特征提
取和分类。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学习算法, 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并结合它们 的预测结果来进行分类。这种方 法能够处理高维特征,并在一定
支持向量机(SVM) SVM是一种二分类模型,通过寻找最优超平面来对像素进 行分类。对于多类别分类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多个二分类 器来解决。
K最近邻(KNN) KNN算法根据像素周围K个最近邻的类别来决定该像素的 类别。这种方法考虑了空间上下文信息,通常能够取得较 好的分类效果。
基于对象的分类算法
分水岭算法
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流程
• 流程概述: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器设计和分类结果评价四个主要步骤。其中,数据 预处理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操作,如去噪、增强等,以改善图像质量和提高分类精度;特征提取是从预处理后的 图像中提取出有效的光谱、空间、纹理等特征,为后续分类器设计提供输入;分类器设计是根据提取的特征,选择合适的 算法设计分类器,实现对图像的自动分类;分类结果评价是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验证分类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城市用地分 类
遥感图像分类可用于城市用地类型的 识别与划分,为城市规划提供基础数 据。
城市扩展与变化监测
利用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对城市扩展和 变化进行监测,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 供科学依据。
遥感图像分类的研究前沿与挑战
深度学习技术应用
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遥感图像分类, 提高分类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遥感图像分类

遥感图像分类


新的分类方法:
人工神经网路方法 决策树分类法 专家系统分类法
监督分类

通过选择代表各类别的已知样本(训练区)的像 元的光谱特征,事先取得各类别的参数,确定判 别函数,从而进行分类。
在监督分类中,先定义信息类,然后检验它们的光 谱可分性

分类训练区的选择
训练区:已知地表覆被类型的代表样区 用于描述主要特征类型的光谱属性

训练阶段的质量决定着分类阶段的成功与否,也决定着从分类中所获 取的信息的价值 用于图像分类的训练区的统计结果,一定要充分反映每种信息类型中 光谱类别的所有组成

• •
代表性、完整性
分布:多个样区

确定像元聚集的判别规则

平行管道分类(平行六面体)
最简单的方法——仅仅需要规定每个特征的DN范围 一些像元可能未分类或重复分类

人工神经网络法
决策树分类法

决策树是一 树状结构, 依据规则把 遥感数据集 一级级往下 细分以定义 决策树的各 个分支。
T
根结点
T1
T2
分支
叶结点 T3
叶结点
决策树分类法

基本思想:从“原级”(根结点)开始,利 用表达式,每一个决策将影像中的像元分成 两类,使用另一表达式,每个新类又能被分 成另外的两个新类,如此不断地通过选择不 同的特征用于进一步地有效细分类,直到所 要求的“终极”(叶结点)类别分出为止。
决策树分类法

在决策树分类中经常采用的特征有:
光谱值;
通过光谱值算出来的指标(如NDVI);
光谱值的算术运算值(如,和、差、比值等); 主成分; ……
由于决策树分类法中的运算几乎都是由比较大小而组成的,所以与采 用复杂计算公式的最大似然比分类法等相比,可以用很短的时间进行分类 处理

专题三:遥感图像分类

专题三:遥感图像分类

目视判读
基于像素
图像分类 计算机分类
基于分割单元 (面向对象)

定义 利用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差异(波谱曲线), 将图像中的所有像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若干个类别 的过程,称为“图像分类”。
计算机分类是对遥感图像上的地物进行属性的识 别和分类,是模拟识别技术在遥感技术领域中的 具体运用。


分类以每个像素的光谱数据为基础进行
决策树分类的原理 ENVI中决策树分类的基本操作

建立决策树 — 执行分类 — 编辑决策树(添加、使用波段索引、删除) — 保存决策树(*.txt)

树 逐级分类

决策树的定义
A decision tree is a type of multistage classifier that can be applied to a single image or a stack of images. It is made up of a series of binary decisions that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rrect category for each pixel. have a binary result of 0 or 1. The 0 result is sent to the "No" branch and the 1 result is sent to the "Yes" branch of the decision tree.
训练区(ROI &AOI):抽样调查 ROI类型 点 线 面 ROI选择 具有代表性和光谱特征比较均一的地段,实地调查

二、图像分类方法
2、监督分类

任务六 遥感图像分类

任务六 遥感图像分类

图像分类1. 监督分类 (1)1.1 定义训练样本 (1)1.2 执行监督分类 (3)1.3 评价分类结果 (4)2. 非监督分类(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5)2.1 执行非监督分类 (5)2.2 类别定义与子类合并 (6)3. 分类后处理 (7)3.1 Majority/Minority分析 (7)3.2 聚类处理(Clump) (8)3.3 过滤处理(Sieve) (8)4. 分类结果评价——混淆矩阵 (9)遥感图像通过亮度值的高低差异及空间变化来表示不同地物的差异。

遥感图像分类就是利用计算机通过对遥感图像中各类地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分析,选择特征,将图像中每个像元按照某种规则或算法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般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

1. 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过程:定义训练样本、执行监督分类、评价分类结果和分类后处理。

实验数据:can_tmr.img1.1 定义训练样本ENVI中是利用ROI Tool(感兴趣区)来定义训练样本的,因此,定义训练样本的过程就是创建感兴趣区的过程。

第一步打开分类图像并分析图像训练样本的定义主要靠目视解译。

(1)打开TM图像,以543(模拟真彩色)或者432(标准假彩色)合成RGB显示在Display中。

(2)通过分析图像,确定类别数与类别名称。

例如,定义6类地物样本为林地、耕地、裸地、人造地物、水体和阴影。

第二步应用ROI Tool创建感兴趣区从RGB彩色图像上获取ROI(1)在主图像窗口中,选择Overlay→Region of Interest,打开ROI Tool对话框。

感兴趣区工具窗口的打开方式还有:Basic Tools →Region Of Interest→ROI tool,或者直接在图像窗口上点击鼠标右键,再选择ROI Tool。

(2)在ROI Tool对话框中,可以进行样本编辑(名称、颜色、填充方式等)。

遥感图像的格式和分类

遥感图像的格式和分类

遥感图像的分类和格式目录一遥感图像的分类 (1)1.监督分类的主要方法 (1)2.非监督分类的主要方法 (2)二遥感图像的格式 (3)1 TIFF图像格式 (3)2 GeoTIFF图像格式 (3)三结语 (4)一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图像分类是图像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利用计算机通过对图像中不同地物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进行分析,选择特征,并将特征空间划分为互不重叠的子空间,然后将图像中各个像元划归到子空间去.目前国内国际上对图像分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具体的物理的、数学的方法等对图像进行的分类研究方面[1 - 8 ] ,对于图像分类方法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利用图像要素的不同,图像分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图像灰度值的分类,二是基于图像纹理的分类,三是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分类[9 ] . 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类应用的主要是模式识别技术,根据具体应用的数学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统计法(决策分类法) 、语言结构法(句法方法) 、模糊法以及神经网络法. 在图像分类过程中,根据是否已知训练样本的分类数据,图像分类方法又可以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本文主要从分类原理、分类过程、分类方法等方面来探讨这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1.监督分类的主要方法最大似然判别法. 也称为贝叶斯(Bayes) 分类,是基于图像统计的监督分类法,也是典型的和应用最广的监督分类方法. 它建立在Bayes 准则的基础上,偏重于集群分布的统计特性,分类原理是假定训练样本数据在光谱空间的分布是服从高斯正态分布规律的,做出样本的概率密度等值线,确定分类,然后通过计算标本(像元) 属于各组(类) 的概率,将标本归属于概率最大的一组. 用最大似然法分类,具体分为三步:首先确定各类的训练样本,再根据训练样本计算各类的统计特征值,建立分类判别函数,最后逐点扫描图像各像元,将像元特征向量代入判别函数,求出其属于各类的概率,将待判断像元归属于最大判别函数值的一组. Bayes 判别分类是建立在Bayes 决策规则基础上的模式识别,它的分类错误最小精度最高,是一种最好的分类方法.但是传统的人工采样方法由于工作量大,效率低,加上人为误差的干扰,使得分类结果的精度较差. 利用GIS数据来辅助Bayes 分类,可以提高分类精度,再通过建立知识库,以知识来指导分类的进行,可以减少分类错误的发生[1 ] ,这正是Bayes 分类的发展趋势和提高其分类精度的有效途径.神经元网络分类法. 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人工智能的分类方法,包括BP 神经网络、Kohonen 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小波神经网络等各种神经网络分类法.BP 神经网络模型(前馈网络模型) 是神经网络的重要模型之一,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神经网络模型,它由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三部分组成,所采取的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过程和反向传播过程组成. 传统的BP 网络模型把一组样本的输入/ 输出问题作为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它虽然比一般统计方法要好,但是却存在学习速度慢,不易收敛,效率不高等缺点. 采用动量法和学习率自适应调整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增加算法的可靠性[3 ] .模糊分类法. 由于现实世界中众多的自然或半自然现象很难明确划分种类,反映在遥感图像上,也存在一些混合像素问题,并有大量的同谱异物或者同物异谱现象发生,使得像元的类别难以明确确定. 模糊分类方法忽略了监督分类的训练过程所存在的模糊性,沿用传统的方法,假定训练样本由一组可明确定义、归类,并且具有代表性的目标(像素) 构成. 监督分类中的模糊分类可以利用神经元网络所具有的良好学习归纳机制、抗差能力和易于扩展成为动态系统等特点,设计一个基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模糊分类法来实现.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由ART 发展到ARTMAP 再到FasART、简化的FasART 模型[4 ] ,使得模糊神经网络的监督分类功能不断完善、分类精确度不断增加.最小距离分类法和Fisher 判别分类法. 它们都是基于图像统计的常用的监督分类法,偏重于几何位置.最小距离分类法的原则是各像元点划归到距离它最近距离的类别中心所在的类, Fisher 判别分类采用Fisher 准则即“组间最大距离”的原则,要求组间距离最大而组内的离散性最小,也就是组间均值差异最大而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 用这两种分类法进行分类,其分类精度取决于对已知地物类别的了解和训练统计的精度,也与训练样本数量有关. 针对最小距离分类法受模式散布影响、分类精度不高的缺点,人们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最小距离分类法,在训练过程中,将各类样本集合自适应地分解为子集树,定义待分类点到子集树的距离作为分类依据[2 ] ,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最小距离法的分类正确率和分类速度,效率较高. Fisher 判别分类也可以通过增加样本数量进行严密的统计分类来增加分类精度.2.非监督分类的主要方法动态聚类. 它是按某些原则选择一些代表点作为聚类的核心,然后将其余待分点按某种方法(判据准则)分到各类中去,完成初始分类,之后再重新计算各聚类中心,把各点按初始分类判据重新分到各类,完成第一次迭代. 然后修改聚类中心进行下一次迭代,对上次分类结果进行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 动态聚类的方法是目前非监督分类中比较先进、也较为常用的方法. 典型的聚类过程包括以下几步:选定初始集群中心;用一判据准则进行分类;循环式的检查和修改;输出分类结果. 聚类的方法主要有基于最邻近规则的试探法、K- means 均值算法、迭代自组织的数据分析法( ISODATA) 等. 其中比较成熟的是K - means 和ISODATA算法,它们较之其他分类方法的优点是把分析判别的统计聚类算法和简单多光谱分类融合在一起,使聚类更准确、客观. 但这些传统的建立在统计方法之上的分类法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很难确定初始化条件;很难确定全局最优分类中心和类别个数;很难融合地学专家知识. 基于尺度空间的分层聚类方法(SSHC) 是一种以热力学非线性动力机制为理论基础的新型聚类算法[10 ] ,它与传统聚类算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其样本空间可服从自由分布,可获取最优聚类中心点及类别,可在聚类过程中融合后验知识,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模糊聚类法. 模糊分类根据是否需要先验知识也可以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事实上,由于遥感图像的复杂性和不精确性等特点,预先很难获得所有有代表性样本的各类别的精确含量,因此很多情况下用纯粹的监督方法作模糊分类并不现实. 模糊聚类属于非监督分类的一种,它根据样本间的统计量的相似程度作为模糊隶属度,在无预知类别的前提下对数据集中各点作含量划分. 模糊聚类算法有多种,如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模糊聚类分析法、基于最大模糊支撑树的模糊聚类分析法等[11 ] ,最典型的模糊聚类法是模糊迭代自组织的数据分析法———Fussy - ISODATA. 但纯粹的非监督分类对图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与实际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聚类结果的精度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还需要地学知识的辅助,也就是部分监督的Fussy - ISODATA 聚类.系统聚类. 这种方法是将图像中每个像元各自看作一类,计算各类间均值的相关系数矩阵,从中选择最相关的两类进行合并形成新类,并重新计算各新类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再将最相关的两类合并,这样继续下去,按照逐步结合的方法进行类与类之间的合并. 直到各个新类间的相关系数小于某个给定的阈值为止.分裂法. 又称等混合距离分类法,它与系统聚类的方法相反,在开始时将所有像元看成一类,求出各变量的均值和均方差,按照一定公式计算分裂后两类的中心,再算出各像元到这两类中心的聚类,将像元归并到距离最近的那一类去,形成两个新类. 然后再对各个新类进行分类,只要有一个波段的均方差大于规定的阈值,新类就要分裂.二遥感图像的格式随着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和遥感技术的日渐成熟。

《遥感图像分类》课件

《遥感图像分类》课件
特征变换
将原始特征进行变换,生成新的特征,以更好地 反映地物类别之间的差异。
分类器设计
监督分类
利用已知样本的训练集设计分类器,对未知样本进行分类。
非监督分类
对未知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将相似的样本归为同一类。
混合分类
结合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优势,提高分类精度和稳定性。
分类结果评价
精度评价
通过比较分类结果与实际地物类别, 计算分类精度、混淆矩阵等指标。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类器。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问题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可以提高分类精度和可靠性,但同时也带 来了数据匹配、融合算法选择等问题。
解决多源遥感数据融合问题的策略包括使用先进的融合算法 ,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方法,以及优化数据匹配方法。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的发展趋势
01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正朝着高精度、高效率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
可靠性评价
评估分类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 抗干扰能力。
应用价值评价
根据分类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如土地利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
,对分类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04
CATALOGUE
遥感图像分类的挑战与展望
数据质量问题
遥感图像常常受到噪声、失真和 模糊等影响,导致数据质量下降

数据质量问题还表现在不同传感 器获取的图像之间的差异,以及 不同时间获取的图像之间的变化
遥感图像分类的应用
遥感图像分类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如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调查、军事 侦察等。
通过遥感图像分类,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物信息,为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02
CATALOGUE
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

地理信息科学概论 第六章-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地理信息科学概论  第六章-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3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 ◦ 第二节 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 第三节 其它分类方法 ◦ 第四节 误差与精度评价
4
教学目的
◦ 巩固基础知识(遥感数字图像的概念、特点及表示方法)
◦ 掌握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的基本原理 ◦ 理解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含义 ◦ 了解分类方法,做好实践操作的理论准备
◦ (5)根据上面(4)中的检查和评估,修改训练样本,必要时可重新选择和评估 训练样本;
◦ (6)将训练样本的信息运用于合适的分类过程中。
监督分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 最小距离分类法 ◦ 多级切割分类法 ◦ 特征曲线窗口法 ◦ 最大似然比分类法
2019/5/19
27
1、最小距离分类法
最小距离法—是利用训练样本中各类别在各波段的均值,根据各 像元离训练样本平均值距离的大小来决定其类别
◦ (2)对图像进行检查,对照已有的参考数据或者实地考察经验,评价图像质 量,检查其直方图,决定是否需要别的预处理,如地形纠正、配准等,并确 定其分类系统;
◦ (3)在图像上对每一类别按照前面提到的标准选择训练样本,训练样本必 须是容易识别的,均匀分布于全图
◦ (4)对每一类别的训练样本,显示和检查其直方图,计算和检查其均值、方 差、协方差短阵,以及其对应的特征空间相关波谱椭圆形图和不同的指 示其分离度的统计指数等,从而评估其训练样本的有效性;
由于图像中同一类别的光谱差异,如同一森林类,由于森林密度、年 龄、阴影的差异,其森林类的内部方差大,造成训练样本并没有很好 的代表性;
训练样本的选取和评估需花费较多的人力、时间; 只能识别训练样本中所定义的类别,若某类别由于训练者不知道或

遥感图像分类

遥感图像分类
103
删除 ROI:点击 ROI Tool 窗口中的按钮 Delete ROI。 建立新的 ROI 点击“New Region”,建立新类别的 ROI。 重复上述三个步骤,建立各个类别的 ROI。 保存 ROI ROI Tool 窗口菜单 File-Save ROI… 复用保存的 ROI ROI Tool 窗口菜单 File-Restore ROI…
102
本实验对比平行管道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结果。 数据:njWork 初始窗口:#1,(5,4,3)假彩色显示。 处理流程:
构建地物类别的 ROI 选择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1)构建 ROI ROI 是兴趣区域,也就是监督分类中的标准地物区域。ROI 必须具有代表性,并覆盖 一定的面积。 在 ENVI 中,一个 ROI 由一个或多个多边形、点、线构成。 以类别“江水”为例,ROI 的设定操作如下。 设置 ROI 基本参数 在#1 窗口,点击“Tools”-“Region of Interest”-“ROI tool”,显示 ROI 工具窗口(图 6)。设置如下:
1.IsoData 非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包括两种方法。本实验使 用 IsoData(自组织分类)方法。
(1)显示图像 打开图像,使用(5,4,3)假合成显示 在#1 窗口中。 (2)确定分类基本参数 按照上述菜单点击 IsoData(图 2),选 择图像文件后,弹出如下的窗口。 输出结果保存为 njWork iso0,其它参 数不变。确定。
109
图 16 对江水类进行 Clump 处理
处理前
处理后
图 17 江水,湖水,河水依次 Clump
问题:
一次性的处理江水,河水,湖水,使用 3*3 窗口,结果与上面有什么区别?

遥感影像分类

遥感影像分类

4.目视判读的方法
• 目视判读的方法:
直接判读法:依据判读标志,直接识别地物属性。
对比分析法:与该地区已知的资料对比,或与实 地对比而识别地物属性;或通过对遥感图像不同 波段、不同时相的对比分析,识别地物的性质和 发展变化规律。
逻辑推理法:根据地学规律,分析地物之间的内 在必然分布规律,由某种地物推断出另一种地物 的存在及属性。如由植被类型可推断出土壤的类 型,根据建筑密度可判断人口规模等。
纹理: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细 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可揭示地 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
图型:是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型结构。揭示了不同地物 间的内在联系。
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
间接解译标志
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 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推断与某地物属性 相关的其他现象。
2)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观察,综合分析目标地物 阴影: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的辐射差异造成阴影
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包括色调、颜色和阴影。
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微波影像中的分辨率是由成像雷达的斜距分辨率和方位向分辨率决定的,它们分别由脉冲的延迟时间和波束宽度来控制的。 (2)微波影像的判读方
✓ 其他遥感影象:

2、遥感扫描影像特征与解译方法
遥感扫描影像特征
1)宏观综合概括性强:空间分辨率越低,对地 面景观概括性越强,对景物细节的表现力越差。
2)信息量丰富:遥感扫描影像采用多波段记 录地物的电磁波信息,每个波段都提供了丰富的 信息。
3)动态观测:资源卫星进入太空,就一刻不 停地绕地球运转,以一定周期重复扫描地球表面, 并及时向地面发送最新所获扫描影像

遥感图像分类

遥感图像分类

实验六遥感图像分类一、实习目的和要求·了解遥感图像分类的节本原理和过程,懂得遥感图像分类的依据,了解遥感图像分类的几种常用方法;·掌握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原理以及它们的区别,熟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的操作过程;·熟悉遥感图像的各个波段所含有的特征,熟悉地物的光谱特征,能够根据实际的应用目的选择不同的波段组合,以使分类效果最满意得到解译的目的;·掌握监督分类分类模板的建立方法,知道如何进行模板的评价;·掌握分类精度评定的原理以及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了解什么样的分类精度才是符合要求的分类结果;·熟练掌握分类后处理的方法,当结果不合格或需要高精度分类结果时以及非监督分类的时候都要用到分类后处理,熟练掌握分类后处理的操作步骤;二、实验原理·图像分类就是基于图像像元的数据文件值,将像元归并成有限几种类型、等级或数据集的过程。

常规图像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专家分类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遥感图像分类方法;·遥感图像分类的依据是地物的光谱特征,即地物电磁波辐射的多波段测量值,这些测量值作为遥感图像分类的原始特征变量;·非监督分类运用ISODA TA(Iterative Self-Organizing Data Analysis Technique )算法,完全按照像元的光谱特性进行统计分类,常常用于对分类区没有什么了解的情况。

使用该方法时。

原始图像的所有波段都参于分类运算,分类结果往往是各类像元数大体等比例。

由于人为干预较少,非监督分类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非监督分类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初始分类、专题判别、分类合并、色彩确定、分类后处理、色彩重定义、栅格矢量转换、统计分析;·监督分类比非监督分类更多地要求用户来控制,常用于对研究区域比较了解的情况。

在监督分类过程中,首先选择可以识别或者借助其它信息可以断定其类型的像元建立模板,然后基于该模板使计算机系统自动识别具有相同特性的像元。

第六章遥感图像判读及分类

第六章遥感图像判读及分类

第六章遥感图像判读及分类遥感图像的核心问题是根据辐射能在各种图像上的表现特征,判读出地面特征。

所谓判读就是对图像中内容进行分析,判读、解释,弄清楚图像中的线条、轮廓、色彩、花纹等内容对应着地表上的什么景物及这些景物处于什么状态。

遥感判读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判读最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目视判读和电子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分类。

§6—1 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一、景物特征与判读标志景物特征主要有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此外在微波区还有偏振性。

景物的这些特征在影像上以灰度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同的地物,这些特征不同,在影像上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因此,可根据影像上的变化和差别来区分不同类别,再根据其经验,知识和必要的资料,判读地物的性质或一些自然现象。

各种地物在影像上的各种特有的表现形式称为判读标志(image interpretation)。

(一)光谱特征及其判读标志各种地物具有各自的波谱特征及其测定方法,地物的反射特性一般用一条连续的曲线表示,而多波段传感器一般分成一个一个波段探测,在每个波段里传感器接收的是该波段区间的地物辐射能量的积分值。

当然还受大气、传感器响应特性等的调制。

如图6—1所示为三种地物的波谱特性曲线及其在多波段影像上的波谱响应。

光谱特性曲线上用反射率与波长的关系表示(a)图;波谱响应曲线用密度或亮度值与波段的关系表示图(b)。

从图中可看出,地物的波谱响应曲线与其光谱特性曲线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地物在多波段影像上特有的这种波谱响应就是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判读标志。

(二)空间特征及其判读标志景物的各种几何形态为其空间特征,它通常包括目视判读中应用的一些判读标志。

1.直接判读标志(1)形状影像的形状是物体的一般形式或轮廓在图像上的反映。

各种物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特有的辐射特性。

同种物体在图像上有相同的灰度特性,这些同灰度的像素在图像上的分布就构成与物体相似的形状。

随图像比例尺的变化,“形状”的含义也不同。

06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06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2、非监督分类
(2)动态聚类法(ISODATA) ➢ 在初始状态给出图像粗糙的分类,然后基
于一定原则在类别间重新组合样本,直到 分类比较合理为止。 ➢ 在分类过程中类别数可以变化,某个像元 可能被分为不同的类。
2、非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
➢ 主要优点:
✓ 不需要预先对研究区广泛了解和熟悉 ✓ 人为误差的机会减少 ✓ 独特地、覆盖量小的类别均能被识别
三、图像分类中的有关问题
2、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
大气状况的影响 下垫面的影响 云朵覆盖 不同时相 地物边界的多样性
§4、遥感图像专家解译系统
专家系统:把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知识 与经验形式化后输入到计算机中,由计算 机模仿专家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是代替 专家解决专业问题的技术系统。
一、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1、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包括图像处理、 地形图数字化、精纠正、特征提取,结果存贮 在遥感数据库内。
2、遥感图像解译知识获取系统:获取遥感图像 解译专家知识,并把专家知识形式化表示,存 贮在知识库中。
3、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二、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
1、图像处理: ➢ 图像滤波可消除图像的噪声; ➢ 图像增强可突出目标物体与背景的差异; ➢ 大气纠正可消除大气散射、雾霁等影响; ➢ 几何精校正后的数字影像可与专题图精确复
例如,1-7波段亮度值是特征变量 x1,x2,…,x7;组合运算也可产生特征变 量。
1.概述
遥感图像分类中所用统计特征变量:
局部统计特征变量:将数字图像分割为 不同识别单元,在各单元内分别抽取的统计 特征变量(如描述纹理的特征量)。
1.概述
利用统计特征变量进行分类,需要:

遥感图像分类

遥感图像分类
判决规则为若未知矢量X落 入该“盒子”,则X分为此 类,否则再与其它盒子比较
这种分类法在盒子重叠区域 有错分现象,错分与比较盒 子的先后次序有关
最大似然分类法
最大似然分类法
地物类数据在特征空间中构成特定的点群 每一类的每一维数据都在自己的数轴上为正态分
布,该类的多维数据就构成了一个多维正态分布 各类的多维正态分布模型各有其分布特征 利用各类的已知数据(训练区),求出均值、方
聚类过程
一般的聚类算法是先选择若干个点作为聚 类的中心
每一中心代表一个类别,按照某种相似性 度量方法(如最小距离方法)将各点归于 各聚类中心所代表的类别,形成初始分类
然后由聚类准则判断初始分类是否合理, 如果不合理就修改分类,如此反复迭代运 算,直到合理为止
聚类过程
A. 按照某个原则选择一些初始聚类中心 B. 计算像元与初始类别中心的距离,把像素分配
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 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 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 类合并(将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 的方法
根据图像数据本身的统计特征及点群 的分布情况,从纯统计学的角度对图 像数据进行类别划分
聚类
利用事先定义的参数确定特征空间中类别的 位置,然后确定单个像元是否属于某个类别
植被 老城区 耕地 水 新城区
将样本数据在特征空间进行聚类
建立类别的判别函数
绿
255

新城区
老城区

• •


耕地

0

255 红
255 蓝
主要的监督分类方法
距离判别函数和距离判别规则
◦ 最小距离分类法 ◦ 最近邻分类算法 ◦ 平行六面体分类法

遥感图像的分类

遥感图像的分类
CLASS( X i ) k
第i波段象元值; S ij 第i波段j类的标准差; T 人为规定阈值
j k X i m ij T * S ij
minij 第i波段j类的最小亮度值; maxij 第i波段j类的最大亮度值;
波 段
2 波段1

特点: 快速 边界附近的判别准确 但当类别间亮度区域有重叠时无法判别




也称集(点)群分析或聚类分析,是按光谱(亮度值)向 量在特征空间聚集的情况来划分点群或类别。 一个点群或类别在N维的特征空间里在某个众数的周围,该 区域数据点相对密集,亮度向量之间具有更大的相似性。 相似性量度的基本特征: 1)亮度向量之间的距离 2)特征空间中不同区域的点密度 非监督分类由程序来划分出符合实际的点群或类别,需通 过叠代运算来完成。





地物亮度分布一般属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 某类单波段亮度直方图应为单峰,方差越小分类效果越好。 如出现多峰说明有多个总体,视情况需修改训练区 不同类在单波段直方图上均值相距越大,方差越小,分类 效果越好。两类直方图有重叠,则重叠区样本难以区分 特征空间二维图中各类样本越集中,距离越远,分类效果 越好 错分误差(commission error)——像元被分到一个错误类 别的比例 漏分误差(omission error)——像元没被到相应类别的比 例
N


3、 检查和修改集群中心:根据规定的参数(阈值) 来检查前一次循环中归类的结果,决定再分裂,合并 或取消某些类别 分裂:标准差超过参数“最大标准差”,已有类别数 小于预期类别数,或某一类的像元数大于参数“最大 像元数,则该类就要分裂为两个新的集群中心(类 别): (1 ,..., i Si ,..., n ) (1 ,..., i Si ,..., n ) 及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的分类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的分类

四、分类基本过程
7.结果输出:
对于达到精度要求的分类图像,根据需要和用途,设置投影、比例 尺、图例等制作专题图。
五、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 是以区别图像中所含的多个目标物为目的的, 对每个像元或比较匀质的像元组给出对应其特 征的名称。在分类中注重的是各像元的灰度及 纹理等特征。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差异 2. 可靠性:同类对象其特征值比较相近。 3. 独立性:所用的各特征之间应彼此互不
相关。 4. 数量少:分类的复杂程度随特征个数的
增加迅速增长。
三、分类方法
• 根据是否需要已知类别及其训练样本,对 分类器进行训练和监督,可分为:监督分 类和非监督分类。
• 根据所使用的方法分为:随机统计方法和 模糊数学方法。
➢ 距离: 特征空间中象元数据和分类类别特征的相似程
度。距离最小即相似程度最大。 ➢ 度量特征空间中的距离经常采用以下几种算法:
绝对值距离
欧氏距离
绝对距离和欧氏距离中,各特征参数等权出现,也称为等混和距离
分类原理—相似度判断
➢马➢ 马氏氏距距离离(M(ahMaalhaanloabniosb,is既,考既虑考离虑散离度散,度也,考也虑 各轴考间虑的各总轴体间分的布总相体关分) 布相关)
1. 监督分类法 2. 非监督分类法 3. 新的探索:模糊分类法、面向对象分类法等;
(一)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法:选择具有代表已知地面覆盖类型 的训练样本区,用训练样本区中已知地面各类 地物样本的光谱特性来“训练”计算机,获得 识别各类地物的判别函数或模式(如均值、方 差、判别域等),并以此对未知地区的像元进 行分类处理,分别归入到已知具有最大相似度 的类别中。

第六章 遥感图像分类(三)

第六章 遥感图像分类(三)

6.4
非监督分类
K-均值方法
然后计算每个像素到类中心的欧氏距离,并 将每个像素重新分配给最近的一类。若类中的像素 发生了变动,则该类的中心(均值)在进行下一步 操作之前要重新计算。 先计算A到两个类的平方距离:
6.4
非监督分类
K-均值方法
由于A到(AB)的距离小于到(CD)的距离, 因此A不用重新分配。计算B到两个类的平方距离, 得到:
6.4
非监督分类
K-均值方法
K-均值算法如图。假 设图像上的地物要分为m 类,m为已知数。具体计 算步骤如下: ① 适当选取m个类的 初始中心 ,初 始中心的选择对聚类结果 有一定影响,一般有两种 方法: a、根据问题性质和 经验确定类别数m,从数 据中找出直观上看来比较
6.4
非监督分类
K-均值方法
6.4
非监督分类
K-均值方法
K-均值算法的聚类准则是使每一分类中,像素 点到该类别中心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其基本思想是, 通过迭代逐次移动各类的中心,直到满足收敛条件为 止。 收敛条件:对于图像中互不相交的任意一个类, 计算该类中的像素值与该类均值差的平方和。将图像 中所有类的平方和相加,并使相加后的值达到最小。 设图像中总类数为m,各类的均值为C,类内的像 素数为N,像素值为f,那么收敛条件就是使得下式最 小:
结果表明,B应重新分配到类(CD)中,得到 类(BCD)。接下来更新类中心的坐标:
然后再次检查每个像素,以决定是否需要重 新分类。计算各种平方距离,得出如下结果:
6.4
非监督分类
K-均值方法
可以看出,现在的每个像素都已经被分给距 离最近的类,因此分类过程到此结束,最终得到 K=2个类为A和(BCD)。 为了检查分类结果的稳定性,应该以新的初 始分割重新运行算法,并对分类结果进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均值方法 均值方法
K-均值算法的聚类准则是使每一分类中,像素 均值算法的聚类准则是使每一分类中, 使每一分类中 点到该类别中心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其基本思想是, 点到该类别中心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其基本思想是, 通过迭代逐次移动各类的中心, 通过迭代逐次移动各类的中心,直到满足收敛条件为 止。 收敛条件:对于图像中互不相交的任意一个类, 收敛条件:对于图像中互不相交的任意一个类, 计算该类中的像素值与该类均值差的平方和。 计算该类中的像素值与该类均值差的平方和。将图像 中所有类的平方和相加,并使相加后的值达到最小。 中所有类的平方和相加,并使相加后的值达到最小。 设图像中总类数为m 各类的均值为C 设图像中总类数为m,各类的均值为C,类内的像 素数为N 像素值为f, f,那么收敛条件就是使得下式最 素数为N,像素值为f,那么收敛条件就是使得下式最 小:
6.4
非监督分类
K-均值方法 均值方法
适合的m个类的初始中心。 适合的m个类的初始中心。 将全部数据随机地分为m个类别, b、将全部数据随机地分为m个类别,计算每个 类的重心,将这些重心作为m个类的初始中心。 类的重心,将这些重心作为m个类的初始中心。 在第k次迭代中,对任一样本X ② 在第k次迭代中,对任一样本X按如下的方 法把它调整到 个类别中的某一类别中去。 调整到m 法把它调整到m个类别中的某一类别中去。对于所 有的 ,如果 , 为中心的类。 则 ,其中 是以 为中心的类。 ③ 由第二步得到 类新的中心 其中, 类中的样本数。 ,其中,Nj为 类中的样本数。 按照下面误差平方和J最小的原则确定。 按照下面误差平方和J最小的原则确定。J的表达式 为:
6.4
非监督分类
概述
在开始图像分类时,用非监督分类方法来探 在开始图像分类时,用非监督分类方法来探 索数据的本来结构及其自然点群的分布情况往往 索数据的本来结构及其自然点群的分布情况往往 很有价值。 很有价值。 非监督分类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 非监督分类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像素 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 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 像素之间的差异(距离)尽可能的小而不同类别 像素之间的差异(距离) 中像素间的差异尽可能的大。 中像素间的差异尽可能的大。 由于没有利用地物类别的先验知识, 由于没有利用地物类别的先验知识,非监督 分类只能事先假定初始的参数, 分类只能事先假定初始的参数,并通过预分类处 理来形成类群, 理来形成类群,通过迭代使有关参数达到允许的 范围为止。因此,非监督分类算法的关键是初始 范围为止。因此, 类别参数的选定和迭代调整问题。 类别参数的选定和迭代调整问题。
6.4
非监督分类
初始类别参数的选择
然后,给定一个光谱相似性比较阈值, 然后,给定一个光谱相似性比较阈值,依次 把抽样集中每个像素的光谱特征与初始类别的光 谱特征进行相似性比较, 谱特征进行相似性比较,若该像素与初始类别相 则作为该类中的一个成员,若不相似, 似,则作为该类中的一个成员,若不相似,则该 像素作为新的一个新的初始类别。 像素作为新的一个新的初始类别。 最后,每个初始类别都包含了一定的成员, 最后,每个初始类别都包含了一定的成员, 据此可计算各类别中心的期望和协方差矩阵。 据此可计算各类别中心的期望和协方差矩阵。 2、直方图法 该方法在整幅图像直方图的基础上选定类别 中心。假定初始类别有Nc Nc个 中心。假定初始类别有Nc个,每个初始类别中心 位置Z j=1,2,…,Nc 可按照下式确定: ,Nc) 位置Zj(j=1,2, ,Nc)可按照下式确定:
6.4
非监督分类
初始类别参数的选择
该方法与光谱特征比较法相比, 该方法与光谱特征比较法相比,不受阈值 的影响,与直方图法相比, T的影响,与直方图法相比,结果更接近实际 各类点群的分布位置, 各类点群的分布位置,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合理 的方法。 的方法。 4、局部直方图峰值法 整幅遥感图像直方图的分布是由各类地物 直方图叠加形成的,同时, 直方图叠加形成的,同时,每个类别的中心一 般在本类别直方图的峰值位置, 般在本类别直方图的峰值位置,而该位置在图 像的总体直方图中往往会表现为局部峰值。 像的总体直方图中往往会表现为局部峰值。局 部直方图峰值法以搜索总体直方图局部峰值为 基础来选定初始类别的中心。 基础来选定初始类别的中心。
6.4
非监督分类
初始类别参数的选择
初始类别参数是指:基准类别集群中心( 初始类别参数是指:基准类别集群中心(数 是指 学期望M ),以及集群分布的协方差矩阵 以及集群分布的协方差矩阵∑ 学期望Mi),以及集群分布的协方差矩阵∑i。 无论采用何种判别函数, 无论采用何种判别函数,都要预先确定其初 始类别的参数,以下介绍几种确定的方法 介绍几种确定的方法: 始类别的参数,以下介绍几种确定的方法: 1、光谱特征比较法 首先在遥感图像中定义一个抽样集, 首先在遥感图像中定义一个抽样集,它可以 是整幅图像的所有像素, 是整幅图像的所有像素,也可以是按一定间隔抽 样的像素;然后选定抽样集中任一像素作为第一 样的像素;然后选定抽样集中任一像素作为第一 个类别(初始类别); 个类别(初始类别);
6.4
非监督分类
K-均值方法 均值方法
由于A到(AB)的距离小于到(CD)的距离, 由于A AB)的距离小于到(CD)的距离, 因此A不用重新分配。计算B到两个类的平方距离, 因此A不用重新分配。计算B到两个类的平方距离, 得到: 得到: 结果表明,B应重新分配到类(CD)中,得到 结果表明, 应重新分配到类(CD) (BCD)。接下来更新类中心的坐标: 类(BCD)。接下来更新类中心的坐标:
6.4
非监督分类
K-均值方法 均值方法
④ 对于所有的 如果 则迭代结束,否则转到第②步继续进行。 则迭代结束,否则转到第②步继续进行。 均值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 K-均值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缺点是过分 依赖初值,容易收敛于局部极值。 依赖初值,容易收敛于局部极值。该方法在迭代过 程中没有调整类数的措施, 程中没有调整类数的措施,产生的结果受所选聚类 中心的数目、初始位置、 中心的数目、初始位置、类分布的几何性质和读入 次序等因素影响较大。初始分类选择不同, 次序等因素影响较大。初始分类选择不同,最后的 分类结果可能不同。 分类结果可能不同。
6.4
非监督分类
K-均值方法 均值方法
实例计算:假定4个像素A,B,C,D A,B,C,D的两个波段 实例计算:假定4个像素A,B,C,D的两个波段 B1和B2的数据如下 的数据如下: B1和B2的数据如下:
目标是将这些像素分成K=2个类, 目标是将这些像素分成K=2个类,使每个类内 K=2个类 像素之间的距离比不同类像素之间的距离小。 像素之间的距离比不同类像素之间的距离小。为了 实施K=2均值法,将这些像素先随意分成两个类, K=2均值法 实施K=2均值法,将这些像素先随意分成两个类, 比如说(AB) CD), ),然后计算这两个类的中心 比如说(AB)和(CD),然后计算这两个类的中心 均值)和坐标( ),由此得到 由此得到: (均值)和坐标( ),由此得到:
6.4
非监督分类
初始类别参数的选择
(i=1,2,…K)。其中, 为均值, 为标准差, (i=1,2, K)。其中,mi为均值, 为标准差, K) 为波段数。 K为波段数。 如图为Nc=4的情形: 如图为Nc=4的情形: Nc=4的情形
6.4
非监督分类
初始类别参数的选择
3、最大最小距离法 该法的原则是各初始类别之间尽可能地保持 最大距离。为做到这一点, 最大距离。为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整幅图像中按 一定方式(如等间隔方式) 一定方式(如等间隔方式)获取一个抽样的像素 几何{X} {X}, ,Xn}, 为抽样个数, 几何{X},{X}={X1,X2,…,Xn},n为抽样个数,下 ,Xn} 图中n=11 表示抽样11个像素点。 n=11, 11个像素点 图中n=11,表示抽样11个像素点。 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心: 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心: 取抽样集中任一像素( ① 取抽样集中任一像素(如X1)作为第一个 初始类别的中心Z 初始类别的中心Z1; ② 计算X1与其他各抽样点之间的距离D0 取与 计算X 与其他各抽样点之间的距离D 之距离最远的抽样点( 之距离最远的抽样点(如X7)作为第二个初始类别 中心Z 中心Z2,即:
6.4
非监督分类
概述
主要过程如下: 主要过程如下: 确定初始类别参数, ① 确定初始类别参数,即确定最初类别数和 类别中心(点群中心); 类别中心(点群中心); ② 计算每一个像素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与各点 群中心的距离; 群中心的距离; ③ 选取与中心距离最短的类别作为这一向量 的所属类别; 的所属类别; 计算新类别均值; ④ 计算新类别均值; 比较新的类别均值与初始类别均值, ⑤ 比较新的类别均值与初始类别均值,如果 发生了改变,则以新的类别均值作为聚类中心, 发生了改变,则以新的类别均值作为聚类中心, 再从第②步开始进行。 再从第②步开始进行。
第六章 遥感图像分类
6.1 6.2 6.3 6.4 6.5 6.6 6.7 基本知识 遥感图像分类基本原理 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 遥感图像分类新方法 分类后处理和精度分析 分类中非光谱辅助信息应用
6.4
非监督分类
概述
非监督分类是指人们事先对分类过程不加入 非监督分类是指人们事先对分类过程不加入 任何的先验知识, 任何的先验知识,而仅凭遥感图像中地物的光谱 特征,即自然聚类的特征进行的分类。 特征,即自然聚类的特征进行的分类。 特点:分类结果只是区分了存在的差异, 特点:分类结果只是区分了存在的差异,但 不能确定类别的属性。 不能确定类别的属性。类别的属性需要通过目视 判读或实地调查后进行确定。 判读或实地调查后进行确定。 非监督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K 非监督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K-均值方法和 ISODATA方法是效果较好,使用最多的两种方法。 方法是效果较好 ISODATA方法是效果较好,使用最多的两种方法。 非监督分类的假设:相同条件下, 非监督分类的假设:相同条件下,遥感图像 上的同类地物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光谱特征, 上的同类地物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光谱特征,从而 表现出某种内在的相似性,归属于同一光谱特征 表现出某种内在的相似性, 空间,反之则不同。 空间,反之则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