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二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生活动单Word版
江城子-十年生死-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一、导入语陆游曾发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豪言壮语,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却也说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柔情细语。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是苏东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还是苏东坡。
多情未必非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PPT,了解更加真实的苏东坡,更加成熟的真丈夫,一位旷达而多情的词人。
二、学习目标: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很容易迷失了方向1. 真情出质文,鉴赏词句,感受词作的表达艺术。
2. 文学即人学,品读全词,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3. 背诵本词。
三、背景链接(解读词作的钥匙)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
王弗贤淑端庄,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去世了。
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王弗离世后,词人在朝做官但外任多年,仕途不济。
苏轼曾经栽种三万棵松树,纪念亡妻王弗。
公元1075年,乙卯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
人世的辛酸、思妻的痛楚郁结于心,他便写下了这“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
四、整体感悟(一)教师范读(二)有感情地自读全词,思考:题为“记梦”,但整首词并非都写梦境,请以“梦”为线索梳理本词结构。
并思考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板书)梦前(上阕)——梦中(下阕前5句)——梦后(下阕后3句)对亡妻真挚的爱,深沉的思,沉痛的悲。
江城子同课异构学案print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在晚年的时候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自嘲: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知识回顾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就词的内容方面来说,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
2.这首词的主要线索是什么?能够分为几层?
3.词人在写作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高考链接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鉴赏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3.注意文中想象艺术的使用,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默涵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苏轼的一生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完整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案
(完整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地细节描写。
2: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3: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学习重点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资料补充】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学习指导】悼亡诗,即借追述往事,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悼伤与思念之情的诗歌。
悼亡诗的思想内容较为单纯,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以“记梦”的形式,多写作者与亡故亲人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悼伤与思念.由于失重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读了更觉情深意切,难以忘记.(一)诵读全词,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
(二)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写,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不少于100字)答: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我与你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只有“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文本探究1、“十年生死两茫茫。
宋词--苏轼《江城子》教案(学生版)课稿
二次备课
【课前活动】
1、结合注释,阅读苏轼的《江城子》,理解诗意,体会其思想感情,鉴赏其中的表达技巧。
2、积累有关美好爱情的名诗句。
【课堂活动】
活动一:有关美好爱情的名句默写
1、执子之手,---------。————诗经《邶风》
2、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上片是怎样写景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八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活动三:【朗诵课文】
1、播放朗读带2、集体诵读3、指名诵读
活动四:【理解诗意】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标题《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生版)
备课组名称
高二语文
编号
高二选修9·2
主备人
宓传义
审核人
张宝红
课题
《江城子》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4·
教学目标
1、了解苏东坡对妻子的沉挚深永的悼亡之情;
2、学习本词以虚映实,虚中见实,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料峭..春风吹酒醒(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B.回首向来..萧洒处(以前)C.不思量..(考虑)D.夜来幽梦..忽还乡(梦境隐约)2.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白描手法的一项是( )A.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B.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D.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1)__________________。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__________________。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3)__________________,尘满面,__________。
(4)夜来幽梦忽还乡。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
(6)__________________。
不思量。
自难忘。
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杖飞魂招楚些[注]。
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悟,感悟再现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跟着太阳不断的向下沉。
再过多时,半轮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这一天已经过去,连这一夜也快过去了。
小龙女始终没有来。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年方壮盛,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
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
心想:“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和龙儿已相隔十六年了。
他尚有个孤坟,知道爱妻埋骨之所,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自不知。
”接着又想到这词的下阕:“……”。
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金庸《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节选请同学根据情境填出老师省略的词句。
今天我们走进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
二、初入情境根据链接《苏东坡传》视频片段,感受悼亡情境,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三、初读文本,把握框架。
展示学生《江城子》》书法作品,齐读,思考:全词题为《记梦》,词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四、再读文本,感受情深如许。
单个学生跟随配乐有感情朗读,并且跟大家分享朗读体悟,感触最深的词句,为什么?五、深入分析,为何情深。
1.背景链接•公元1055年,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和16岁的王弗结婚了。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貌美,天资聪颖,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选修(一)唐诗宋词——东坡词《江城子》教案目标:1.能够理解诗词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词的情感。
2.能够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真情出质文。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感受文学对人生的滋润。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研究XXX词《江城子》,通过词中的悼亡情节,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悼亡诗”,并探讨东坡词的表现艺术。
教学环节:一、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XXX到XXX再到XXX,这些作家的悼亡之作悲切感人,表达了他们对亲人离世的悲痛之情。
XXX的《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其表现艺术却有所不同。
二、XXX的妻子XXX年轻美貌,且侍亲孝顺,二人恩爱情深。
然而,XXX27岁就去世了,对XXX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XXX在《亡妻XXX,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链接氏墓志铭》中写道:“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XXXXXX之妻XXX(名弗)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XXX在熙宁八年(1075)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XXX,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三、通过研究词中的意象,如孤坟、月亮和XXX等,学生可以感受到XXX对妻子的深挚思念和孤寂哀伤。
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通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表达了XXX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小结:通过研究XXX词《江城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悼亡诗”,体会东坡词的表现艺术,感受文学对人生的滋润。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词中的意象和线索,理解XXX对亡妻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梦境虽然虚幻,但梦中人的感情却是真实的。
正是因为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更能凸显出情感的真挚和深沉。
这首词题为《记梦》,实际上是通过梦境来表达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除了几句记梦的内容外,都是直抒胸臆,诉说着作者内心的悲伤和思念,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教版语文高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体会情感。
能力目标赏析情景交融、情真意切的艺术特点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重点难点学习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学习过程一、导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阅读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①左牵黄,右擎苍: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②倾城:万人空巷,倾城而出。
③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
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
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
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
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⑤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高二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导学案答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整体感知】2.思路把握:此词题为“记梦”,根据“记梦”这一贯穿全词的线索,给词分一下层次。
上片梦前思念下片前五句梦中相逢结尾梦醒悲凉【探究学习】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两茫茫”又怎么理解?“茫茫”: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②深层意思: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这就传达出了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这里将亡人的无知作活人的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两茫茫”写出了苏轼面对生死离别的思念和惆怅。
2.“不思量,自难忘”是否显得有点矛盾?“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处“无处话凄凉”怎么理解?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
而此句又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两者之间,谁对谁也无法诉说各自的凄凉境况,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真是孤寂凄清到了极点。
4.下片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试指出并赏析其写作技巧。
感人细节是:夫妻梦中重逢。
描写技巧是细致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动作神情。
妻子对着明亮的窗子梳妆打扮,迎接远归的丈夫。
高二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导学案答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整体感知】2.思路把握:此词题为“记梦”,根据“记梦”这一贯穿全词的线索,给词分一下层次。
上片梦前思念下片前五句梦中相逢结尾梦醒悲凉【探究学习】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两茫茫”又怎么理解?“茫茫”: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②深层意思: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这就传达出了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这里将亡人的无知作活人的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两茫茫”写出了苏轼面对生死离别的思念和惆怅。
2.“不思量,自难忘”是否显得有点矛盾?“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处“无处话凄凉”怎么理解?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
而此句又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两者之间,谁对谁也无法诉说各自的凄凉境况,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真是孤寂凄清到了极点。
4.下片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试指出并赏析其写作技巧。
感人细节是:夫妻梦中重逢。
描写技巧是细致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动作神情。
妻子对着明亮的窗子梳妆打扮,迎接远归的丈夫。
语文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
某某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体会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
虚实相生的手法。
3.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学习重点: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2.学会展开丰富想象,表达内心感受。
一、自主学习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上下两片的内容。
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下片:叙写梦境,抒发阴阳两隔的悲痛。
②题为“记梦”,那上阕是写梦吗?可否删除?上片没有记梦。
上片所写的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活动,可以理解为“日有所思”,正因为有了上片的日有所思的情感铺垫,才有了下片的“夜有所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二、疑难探究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看不清楚的意思。
实际的意思是:①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②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
②“不思量,自难忘”,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是不是矛盾呢?“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③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本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发抒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
起笔彼我合写,“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
“无处话”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
“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
【2024版】教学《江城子》的实录以及反思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内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本内容是小学部校本教材国学五年级上册第一部分(五代两宋词)一、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新授课。
《江城子》一词属于高二教材,我们把它作为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如果单从内容的角度来挖掘的话,我想势必会让学生学起来很困难,由此我们只有以小学五年级古诗文教学的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于宋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方法的指导上也已经有了较好的铺垫。
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大家对于苏轼在文学创作、从政上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这节课将要更加全面的了解苏轼这个人。
在班级小组建设方面,31班的总体情况不错,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古词,了解词中的大意;在诵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古词,了解词中的大意;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配乐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初读正音(8分钟)(课前预习+互动+检测的一个小三段)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生齐读题(不准确)师:听来有很多的杂音,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1:“江城子乙卯正(zhèng)月二十日夜记梦”。
生2:他把正月读成了正(zhèng)月。
师:请生2纠正音。
前面,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知道了在文学创作上苏轼是豪放的,作为知州苏轼有着平易近人的优点。
下面,我们走进苏轼的生活,看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江城子》,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请大家先练习一遍。
生:练习读一遍。
(都举起了手)师:请第14组,你们四个人都举起了手,先奖励2分“积极举手奖”。
刘俊读题目和上片,刘子菁读下片,请其他的学生拿出笔来做好记录,等会儿当小老师,帮别人纠正错误。
生1:读错了乙(yǐ)、正(zhēng) 、量(liàng)、鬓(b ìn);生2:正确。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地细节描写。
2: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3: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学习重点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资料补充】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学习指导】悼亡诗,即借追述往事,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悼伤与思念之情的诗歌。
悼亡诗的思想内容较为单纯,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以“记梦”的形式,多写作者与亡故亲人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悼伤与思念。
由于失重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读了更觉情深意切,难以忘记。
(一)诵读全词,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
(二)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写,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不少于100字)答: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我与你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只有“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文本探究1、“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第一篇:《江城子》教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细细品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其表现方式二、学习重点:1、根据词题“记梦”划分此词的抒情层次,概括每层内容大意2、联系课文中的关键词,体会词中的白描手法三、作者作品简介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悼亡词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巨匠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写得真挚动人,是宋代词坛上第一首悼亡之作苏轼是宋代文艺创造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几个主要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特别是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史历来以“唐诗”与“宋词”并称,誉之为诗歌国度之中两座巍然耸立的艺术高峰但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附庸于音乐,以娱宾谴兴为目的到了苏轼,冲破“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藩篱,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表现方法,“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在苏轼的词笔之下,词走出了宫闱闺阁面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记游咏物,悼亡赠友,农事村景,说理议政等题材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的境地,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这首《江城子》以悼亡怀人为题,就是苏轼的首创随着题材和思想内容的扩展,词的表现手法也随着创新或描写,或叙述,或议论,凡诗文之法皆可用于填词,大大提高了词的品格和审美价值如这首词写景,记事,抒情,就纯以白描取胜在风格上,苏轼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写词,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创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为多样化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雄奇阔大,豪放恢弘,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元好问《遗山自题乐府引》说“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显然不是过誉之词然而这颗文坛上的璀璨明星一生际遇坎坷,几经宦海沉浮,家庭变故苏轼十九岁中进士,颇受赏识,政迹卓然熙宁九年“乌台诗案”是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从此他长期处在新旧两党之争的夹缝中而不容一生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同时他身边的亲人相继去世,晚景凄凉他十九岁时娶王方之女王弗夫妻之间恩爱相处,感情笃厚苏轼读书时,王弗就在一旁陪伴后来苏轼一旦忘记书中内容,王弗总能脱口而出如此聪慧的伴侣却不幸早逝,留下苏轼一人独自神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夜里,苏轼梦见她后来就作成这首词以为纪念笔调沉挚婉曲,情真意深,回肠荡气,堪称苏轼婉约词中的代表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名世,人称“三苏”,皆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幼时由母亲程氏亲授其书宋仁宗嘉祐元年,苏轼兄弟随父出川,到京城赴进士试次年同榜中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器重,待以殊礼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守父丧返京,加入韩琦,欧阳修等一批元老重臣反对王安石的行列他因政见不和而乞求外任,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吏,政绩由存熙宁九年(108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司马光上台执政,推行“元更化”,新法尽废此时原本反对王安石某些新法条文及其执行中的流弊的苏轼又认为新法中的某些利国利民者不宜废弃元丰三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等人出于政治目的,从苏轼《湖州谢上表》和王安石变法时写作的诗文中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苏轼,打入御史台狱100多天,受株连者30余人,这就是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是宋代专门弹劾官吏的中央监察机关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轼一生的政治悲剧就是从“乌台诗案”开始此后他先后被贬黄州,英州,惠州,儋州,至徽宗即位方遇敕北还,元符四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临死前曾《自题金山画象》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的绝笔,也是苏轼一生政治悲剧的写照苏轼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但又濡染佛老,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从政,怀有经世济时的大志在朝廷上耿直敢言,外任时又恤民疾苦在徐州任上时恰逢大洪,他亲自率众冒着大雨抢筑东南长堤(后亦称“苏堤”),过家不入,保护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杭州任上时,适逢大旱,苏轼曾再三为民请命减免供赋,施舍灾民,还兴建水利,筑起一条长堤(杭人称“苏公堤”),不仅美化环境,而且方便耕作“苏堤春晓”现成为杭州十景之一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对待人生有着一种超旷达观的胸怀几经政治迫害,身处逆境,仍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当他年过花甲以抱病衰老之躯从荒远的海南岛敕还时,仍留下了“九死南黄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名句谪居黄州时,由于生活困窘,朋友马梦得帮苏轼求得“东坡”数千亩他躬耕不辍,还在东坡上筑起房屋当时大雪纷飞,即命名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人真诚坦白,胸襟博大他和王安石虽然是政敌,但不以政见不合而疏远,反而在路过金陵时,前往拜见罢相归隐的王安石,相饮唱和,感情笃厚,可谓“君子之争”,成为千古美谈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着多种艺术才能和革新创造精神的作家他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均属一流,不同凡响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史称“苏诗”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赋骈散融会,成为“变赋”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宋赋中上品其书法和绘画自成一家,已成为世界性艺术瑰宝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以枯木怪石警世,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集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丰乐亭记碑》,《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此外,苏轼还在医学,养生,烹饪,农田水利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拥有不少发明创造善气功,能炼丹,著有《养生秘诀》善烹饪,他的“东坡肉”,“东坡酒”,驰名中外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旷世无双的全能文士,堪称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四、作品赏析这首词以“记梦”为线索贯穿全篇上片写成梦的原因,实际上是倾诉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内容由三个层次组成“十年生死两茫茫”开头一句便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直接倾泻出来,总领全词,定下了凄凉感伤的基调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生”指作者自己,“死“指亡妻王弗“两茫茫”写两者之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不思量”以下四句为第二层写作者的思念“不思量,自难忘”,这六个字,语虽平淡,但“不思量”一句实际上以退为进,恰好表明了“自难忘”所蕴涵的感情深度如果把它说成天天思念,日夜不忘,那倒反使人感到不真实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后葬于四川苏家祖坟,此时苏轼知密州,可谓“千里”“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求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的自伤之词,暗示了十年来仕途坎坷,抑郁难平的苦闷经过这样几次折迭,左思右想,亡妻的形象就常常浮现在眼前,于是在夜间入睡后,就很自然的作起梦来下片直接描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幽”字渲染了朦胧的梦境全篇基调凄凉悲伤,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来到年轻的妻子身边,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持久的思念,一旦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凝注在心头,纵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来,只有相视而泣此时无言胜有言,千般苦楚,全都渗透在这个“泪”字中了最后三句是作者的梦后之思,舍身推想孤坟中妻子的孤独与痛苦这样写,既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了解释,又呼应了上片中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把生者,死者紧紧相联,结构十分严密这首词直抒胸臆,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语言自然朴素,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疏笔勾勒容貌,可见十年来的经历和情怀;“小轩窗,正梳妆”两句,选取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却是当年夫妻恩爱,温馨浪漫的艺术再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又是夫妻重逢情感流露的特写;“明月夜,短松岗”两句,化景物为情思,是最有艺术表现力的结篇之笔,令人一吟三叹,余味无穷五、思考与练习1、谈谈苏轼对宋词的贡献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词人怎样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3、概括此词的艺术特点1、苏轼对词有着特殊的贡献他扩大了词的题材,咏史怀古,悼亡赠友等,“凡可入诗着皆可入词”,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他还开拓了词的表现手法,描写,议论,抒情,凡诗文之法皆可用于填词,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他的词清新豪健,创立了与传统的婉约词并行的豪放词,使宋词的风格趋于多样化从此词摆脱了附庸地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2、一句表达了一种因生离死别而产生的无法忍受的痛苦,其中“不思量,自难忘”从相反角度写出了思念之浓厚这一句总领全词,定下了全词凄伤哀痛的基调3、此词的艺术特点: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二,想象丰富,构思巧妙三,语言朴素自然,纯以白描取胜六、课外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国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念娇奴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指导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自读篇目,第二篇是教学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九专题“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大多把它当成“娱宾谴兴”的“诗余”、“小道”。
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加了词的主体性。
下面我们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二、教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朗读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了解作者及背景(1)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案
ing a (1)“相顾无言”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为什么? th 答:说一句话不好。他们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本来该有千言万语,
me 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所以只是互相注视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代替话语的只 o 是满面的泪水。这无言的注视和如泉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是任何其它语言 r s 都难以表现得出来的。 fo (2)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 d 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oo 答: “残月夜”,“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让人哀伤的景,哀景,但不如 g “明月夜”好。 明月夜,是乐景,明月意味团圆,而此时词人与亡妻却无法 re 相见不能团圆,是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a 诗词积累 ing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their be 附【译文】 s in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 ing 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 th 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ll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 A 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 d 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time an 【赏析】
词的开头一句就说已经和妻子死别十年了。“生死”,是说彼此一生一死。 “两茫茫”,是由于生死隔绝,互相情况茫然。“茫茫”,是迷糊而看不清的 样子。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长的十年;不是暂别,而是生死的永别;不是 互通音信,而是什么情况都不知道。这句词看来只是简单地记叙了事实,实际 上,充满了感情。“思量”,是想念的意思。作者接下去说,十年来,对于死 去的妻子即使不特意地思念,也自然地难以忘怀。一个“自”字,突出了感情 的深挚真诚。王弗的坟墓远在四川彭山县,距离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有几千里 之遥,所以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话”,当说讲。正是在“自 难忘”的思念中,作者由自己的寂寞联想到亡妻的“孤单”,也痛感到千里阻 隔,甚至连到坟墓前一诉衷肠的可能也没有。因此说,亡妻孤单单埋在几千里 之外,他的寂寞、悲伤又能和谁去诉说呢!“相见”,当然已经不可能了,使 作者更为悲痛的是,就算是彼此重逢,由于他十年来的奔波劳碌而灰尘满面、 鬓发如霜,恐怕妻子也难以相认了!这里在夫妻之情中又织进了仕途失意、饱 经风霜的身世之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城子 教案
答: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②深层意思: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
值得注意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又怎么理解?
答: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这就传达出了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这里将亡人的无知作活人的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3.作者说自己“尘”(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答: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5、词句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说的是不只是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著名作家放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的问她:如果你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说: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我就一定会嫁给他。可见苏东坡还是很有女人缘的,那么他的魅力何在呢?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的词风
介绍写作背景公元1075年即题目中的“丁卯”年,东坡来到密州(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丁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1903江苏名校《江城子》教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习目标】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学习方案】活动一整体感知1.了解本词写作背景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2.朗读诗词,要读出感情。
3.理清思路。
活动二品读鉴赏1.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4.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活动三深读探究请概括本词的艺术特色。
活动四当堂训练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
并尝试背诵。
2、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答案【学习目标】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学习方案】活动一整体感知1.了解本词写作背景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江苏省徐州市建平中学高二语文《江城子》教案
(一)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二)课文分析
1、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明确: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
4、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学生活动)
三艺术特色
1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抒发悼亡之情。以悼亡题材作诗,此是苏轼的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
2采用白描手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对亡妻的掉念和自己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慨。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抒发悼亡之情。
明确: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3、“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明确: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相关背景
悼亡诗,即借追述往事,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悼伤与思念之情的诗歌。悼亡诗的思想内容较为单纯,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以“记梦”的形式,多写作者与亡故亲人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悼伤与思念。由于失重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读了更觉情深意切,难以忘记。
五结语
学习这首词,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活动单
学习目标
1.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学习过程:
活动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读懂诗歌的字面义。
2.理清本词的思路
活动二:精读课文
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何用意?
2.对结尾三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含意及表现手法作简析。
活动三:品读探究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
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资料链接
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三起四落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
善拔擢后进,一时才士聚集左右,互栩诗文酬和,传为文坛佳话。
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遭旧派疑忌,再度请求外任,出知杭州,后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
因受人诬告,又出知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
诗词故事
善于捕捉诗意的苏东坡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的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
任颖州知府时,一天傍晚,他与王夫人散步,当时月亮刚刚升起,院中梅花盛开。
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令人欢悦,何人招赵德璘辈(指老朋友们)来饮花下?”王夫人的话触动了苏轼,他沉吟片刻,做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记载此事:
春庭月午,摇荡春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春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受夫人的启发,苏轼生发联想,吟出的果然是一首好词。
文题背景
1.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词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2.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卑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3.王弗
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生有一子苏迈。
她美丽贤淑,“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
(亡妻墓志铭)她经常劝苏轼待人接物要谨慎,可惜恩爱不长,在二十七岁时因病去世。
临终前对苏轼说:“妇从汝于艰难时,不可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