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徐丞彰
摘要:《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在书法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着阴阳辩证关系,可以说,周易的思想是深刻影响书法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周易阴阳书法艺术传统文化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家居装饰中挂一些书画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在家中挂上几幅装饰书画可以改变一下家庭的格调和为家中增添福气磁场,并且还可以改变房屋的风水,增添文化气息。本文从周易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书法艺术与周易阴阳的“同源合一”关系。
探讨书法艺术与周易的阴阳的关联,首先要了解一下阴、阳。因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源于远古的卜筮,成型于《周易》。《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
书法的起源发展与变革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字演变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种类。
汉字书法为中国汉族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的文字始于书法艺术始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书法艺术也从甲骨文开始。历经2000多年的沿袭和发展,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书法的发展变革与周易的理论相联相关。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安吴论书》说,“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唐代书法家张怀灌在《文字论》说:“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明代书法家项穆在
《书法雅言》说“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综观古今书法大家的优秀作品,不管是“雄强”的还是“秀丽”的,不难发现都是由“阳刚”的线条和“阴柔”的结构构成,同时又是“阳刚”、“阴柔”的结合的高手,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此再次证明了书法艺术是阳刚与阴柔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书法形式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渗透了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
由此可见,在书法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着阴阳辩证关系,可以说,周易的思想是深刻影响书法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阴阳理论是书法发展变革之本
中国书法起源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天地精神。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其《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意思是说,书法的起源是从自然开始的。自然是由各类物象组成的,万物生存的共同依据是阴阳两种属性,这就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法则。书法也是具有阴阳法则这一哲理的,从而使优雅美妙的字形和风韵神气的笔势随之产生了。当我们看到一幅书法作品时,细细品味。提与按,迟与速,轻与重,动与静,方与圆,藏与露,俯与仰,疏与密,开与合,虚与实,浓与淡,枯与润等相辅相成,相互生发,作品其中在黑与白,点划,结构与章法等形式的自由运用中,处处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实际上这正是宇宙中万象阴阳调和的抽象再现,也可以说阴阳调和是书法之本。
书法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汉字和书法是受到宇宙自然及其阴阳作用的启发而产生的,二是书法的创造和发展必须遵循自然之道,即阴阳运动的规律。蔡邕《九势》中提出的“书肇于自然”的美学命题,与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如出一辙。蔡邕把书法纳入阴阳并与之结合,不但提升了书法美学的哲理高度,也给后世书法家以深刻的启示。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经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有时会赞美其有“韵味”。有“韵味”、“韵致”,这是一个很高的审美标准。但究竟什么是“韵”,很难下定义。因为“韵”本身似乎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里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就是说“韵”的表现很隐晦,隐隐约约而不露痕迹,是暗示的而非和盘托出的。刘熙载《艺概》曰:“大凡沉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这说明书法作品从整体的艺术风貌上即可显现出阴阳的基调。就微观而论,从用笔方面来说,书写中各种线条形式,虚实、动静、刚柔等,其中的虚、静、柔为阴;实、动、刚为阳。执笔的松紧、运笔的提按,笔锋的中侧、方圆;笔势的收放与擒纵;效果的肥瘦与滑涩;笔速的疾徐以及线条的直曲,刚柔、枯润;墨色的浓淡对比等都体现了书家创作过程中运用的阴阳关系。
所谓书艺之道,乃悟道之道,只有心有道气,才能使书法成为形神兼备,以书传神的艺术。而只有深刻理解了书法艺术中的阴阳合一的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提高作者进行书法创作的能力。如何把握和运用好阴阳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关键是能否产生书法作品艺术形式上千变万化的审美效应,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从《易经》上理解,阳刚是雄强、博大、力度的象征。阴柔是秀美、小巧、柔和的象征。故在书法中即要表现出阳刚的雄强、又要表现阴柔的美丽,使书法艺术作品达到“炉火纯青”、“刚柔相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