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在书法中研习《易经》

在书法中研习《易经》在书法中研习《易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涉及哲学、占卜、数学、文学、音乐、天文等多个领域,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实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大道之源”。
《易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适用性及包容性为世界人民所叹服,被推崇至世界三大经典之首,成为华夏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在精心研习《易经》的过程中,越是深入,愈发感到易学的的玄妙广博。
书法和易学的结合既是一个创举,更是一个研究课题,这其中蕴藏的学问只露出冰山一角,更深邃、更广阔的未知世界,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太极阴阳为易学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因。
虚为阴,实为阳;看的见的为阳,看不见的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世间阴阳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推及到书法中,整体的书法为阳,气为阴。
字的本体在生成过程中的运笔、着墨、结字、章法等外在的东西为阳,蕴含在书法中的情趣、韵味,抑或修为不深、败笔涂鸦所带给人败兴的精气神为阴。
书法书写运笔的过程中敛收为阴,展放为阳;刚强遒劲为阳,舒展柔缓为阴;锋藏为阴,袒露为阳。
在着墨中浓重圆润为阳,虚淡干枯为阴。
在结字中上为阳,下为阴;欹为阴,正为阳;方为阳,圆为阴;横竖为阳,拐提撇捺为阴。
在章法布局中字句为阳,虚白为阴;开为阳,合为阴;疏朗为阴,繁密为阳。
譬如我笔下的书法作品“精气神”中,;三字的长画竖的筋骨为阳,笔锋拐弯提笔及虚笔为阴。
唐人张怀在《用笔十法》里说:“阴阳相应,阴为内,阳为外,阴阳生焉”。
阴阳贯穿于整个书法创作的过程中。
《易经》启示我们,世间万物的生灭在于阴阳,阴和阳是同体互生,互相轮转的,不存在纯阴纯阳。
作为书法创作更是如此。
结字中的字体上半部为阳,下半部为阴,如果在一幅作品中被滥用了,只是一味追求每个字的上半部而忽视了下半部的布局与大小,这样写出来的字未免丧失了字本身整体结构的美感。
难于想象,如果一幅书法作品自始至终都是重笔泼墨,没有变化,最后给人的感觉只能是压抑,只是乌压压一滩墨迹。
书法与《易经》

书法与《易经》书法与《易》同源,同形,同理。
为什么要这样说,先说同源,《易》起于八卦,转为六十四卦,以阴阳的契符刻画,以求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
书法也有同样的起源,刻符记事,以非常直观形象的阴阳对比简单而明了记录下来人的意念表达。
说起来比较抽象,人世间最美好的精神世界必然通过一点一画,阴阳重叠交织而成。
有人说艺术与科学的本源相同,从中国汉字中十分恰当地表现了感觉美与道之深的高度统一,比E=mC²更早传递出宇宙原理的简易符号。
字型笔画运笔反映了人的内心真实,这个真实被《易》有规律地给解释了出来。
《易》实际上是一座桥,这种象形的汉字也是一座桥。
字映人生,《易》阐人生。
中国的先民碰巧将两种形式结合了起来,成为汉民族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就是凡事追求简易,变易,和不易。
你看汉字的"福“与“祸”,从字形上非常相近。
口无了一点遮拦,田无了一横兜底就成了祸,福祸的转移,阴阳的易位,则否极而泰来。
为啥说马云没福,话太多了。
而且这一哲学道理也被后世重大地科学发明一次一次证实着。
再说书法与《易》的同形。
易是用断,连的字形来表示阴阳。
书法最初令人产生美感同样来源于长短,向背,俯仰,急徐的对立统一,来源于字符的刻画。
都离不开劳动工具刀笔及劳动对象甲骨竹纸。
为什么说手写的文字有温度,打印出来的文字是现代工业社会标准化及批量生产的产物,可以言理,而不可以达情。
可以大胆推理一下,《易》的阳爻阴爻就是最早的表形达意的汉字,甲骨文实际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汉字,比甲骨文更早的汉字应当是《连山》、《归藏》前面更早的太极图。
《连山》之前仍然有更原始的《易》的阴阳太极图画,比仓颉造字要更早。
应当说,文字是思维的产物,第一笔画下去之前,先民们已经有了语言,也就是有了思想。
再次,说明一下《易》与书法同理,理法相通。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不光知道理,更是一个感情动物。
这一点也在每个手写的字体上反映了出来,对事物形式美的追求成为一个人内心中最高的评判标准。
_周易_与中国书法关系浅析

周易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九十九期)5周易6与中国书法关系浅析欧阳志辉(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以5周易6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它既是一门艺术样式,同时又是中国哲学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5周易6和中国书法的内在关系:一、5周易6意象思维对汉文字起源的启示。
二、5周易6的阴阳思想对中国书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三、5周易6的变化观念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
关键词:书法;周易;意象思维;阴阳思想;变化观念中图分类号:B221;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1-0080-07On the R ela tionsh ip b etween th e Zhouyi and Ch inese Ca lligraphyOU2Y ANG Z h i2hu i(Dep art m en t of Ph il os ophy,X i a m en Un i versity,X i a m en361005,Ch i na)A bstract:As a un i que art style,Ch i nese calli graphy i s a concen trated express i on of t h e core sp i rit of trad iti onalCh i nese ph il os ophy re2presented by t h e Zh ouy i.Ch i n ese calligraphy i s a style of artwh ich at t he sa m e ti m e carries t he calli graphers'ph il osoph i cal cons i dera2 ti on of heaven and hu m an ity.So,it i s a ph il osoph i cali zed art.Th i s paper analys es t h e correlati on b et ween t h e Zhouyi and Ch i n ese calli graphy fro m three as p ects:1)i ns p iration of the i m age th i nk i ng of the Zhouyi upon t h e ori g i n of Ch i nes e ch aract ers;2)i m pact of t he Yi n-yang theory conceived i n t he Zhouyi upon t he t heories and practice ofCh i nese calli graphy;3)e m bod i m en t of the con cept of change of the Zhouyi i n Ch inese calli graphy.K ey word s:Ch i nese calligraphy;Zh ouy i;i m age th i nking;Yi n-yang t heory;con cept of c h ange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它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
周易思想解析中国传统艺术

周易思想解析中国传统艺术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解析。
首先,周易强调了“阴阳”和“五行”概念,这对于解析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表现手法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正如艺术作品中的对比和变化。
五行则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它们在艺术中可以象征不同的色彩、形态和情感。
通过对阴阳和五行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其次,周易强调了“变化”和“循环”的观念,这对于解析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间和空间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中的“变卦”和“循环卦”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这与艺术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构建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传统艺术中常常使用象征性的符号和意象,通过这些符号和意象的变化和循环,艺术家可以传达出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感和变化感,使观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此外,周易还强调了“和谐”和“平衡”的观念,这对于解析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都应该追求和谐和平衡,而这种和谐和平衡也体现在艺术作品中。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追求常常强调对称、平衡和谐调,通过对形式、色彩和结构的精心安排,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平衡和统一的审美效果。
最后,周易还强调了“道德”和“人伦”的观念,这对于解析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尊重人伦关系,这种价值观和情感表达也反映在艺术作品中。
中国传统艺术中常常强调道德的教化和人伦的关系,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对人性、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和思考。
综上所述,周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解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阴阳和五行、变化和循环、和谐和平衡、道德和人伦等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符号、象征和意义。
这种思想解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特点,也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易经解析探寻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易经解析探寻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方式,而易学则是一门古老的哲学体系,通过解析易经可以探寻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万物之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通过解析易经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探讨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阴阳”。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代表着事物的对立和统一。
在艺术创作中,阴阳可以被理解为对比和平衡。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元素、色彩、形状和材质等来表达阴阳的概念。
例如,在绘画中使用明暗对比来表现阴阳的对立,或者在雕塑中使用不同材质的组合来展现阴阳的统一。
通过运用阴阳的概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富有张力和平衡的作品。
易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五行”。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代表着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和相互作用。
在艺术创作中,五行可以被理解为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
木代表着生命和成长,可以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联系;火代表着热情和能量,可以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联系;土代表着稳定和坚实,可以与建筑、陶瓷等艺术形式相联系;金代表着贵重和光辉,可以与珠宝、金属雕塑等艺术形式相联系;水代表着流动和柔韧,可以与诗歌、写作等艺术形式相联系。
通过运用五行的概念,艺术家可以选择适合的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易经中的“卦”是一种由阴阳线组成的八卦图,代表着宇宙的变化和演化。
在艺术创作中,卦可以被理解为创作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卦的概念来构建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例如,在绘画中运用八卦的形状和排列来组织画面的布局;在音乐中运用八卦的节奏和音调来构建作品的结构。
通过运用卦的概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有序和谐的作品。
易经中的“变化”是宇宙的本质特征,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艺术家可以通过观察和感知自然界的变化来获得创作的灵感。
例如,在绘画中通过描绘季节的变化来表达自然界的律动;在音乐中通过模仿鸟鸣和风声来表达自然界的声音。
易经国学探索古代中国的绘与书法

易经国学探索古代中国的绘与书法中国古代的绘画与书法是独具特色且深受推崇的艺术形式。
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易经国学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易经国学是中国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对于中国绘画与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索易经国学对古代中国绘画与书法的贡献,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易经国学的基本概念易经国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其来源可以追溯到《易经》。
《易经》是一部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的古代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人生、道德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和解释。
易经国学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和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在易经国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阴阳”。
阴阳是宇宙的两个相对而又互相依赖的方面,代表了事物的对立和统一。
易经国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所组成,绘画与书法作品也不例外。
绘画与书法中的线条、形状、笔触等,都可以通过运用阴阳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
二、易经国学对古代中国绘画的贡献易经国学在古代中国绘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易经国学提供了绘画的理论基础。
它通过阐述阴阳的概念,使画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将这些规律融入绘画作品中。
这种理论基础为中国绘画注入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丰富了绘画作品的内涵。
其次,易经国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绘画中,画家追求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世界的美景融为一体。
易经国学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天地自然,借鉴其中的智慧和美感,画家才能够创作出真正的佳作。
因此,易经国学帮助了古代中国画家发展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
三、易经国学对古代中国书法的贡献古代中国书法与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易经国学在书法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易经国学提供了书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积微成著”的观念,认为在书法创作中,每一笔每一画都显露出书法家的情感和智慧。
易经国学的这一观念对于书法家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起到了指导作用。
其次,易经国学强调书法的“意境”。
书法家不仅仅追求字形的美丽,更注重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周易》与美.术简述

二 卦爻 辞 与古代 美学 思想
《 易 》共 六 十 四卦 ,其 中 “ ” 卦 较 直 接 阐述 古 人 的 美 周 贲
学思 想 。
通观整个贲卦 的卦爻辞 ,无不展现古人 的审美 观 ,这对研 究古代美学思想史是非常重要 的。
文 字 多 数 为 “卜 ” 也 就 是 记 录 占 卜 程 , 预 测 吉 凶 祸 福 的 说 辞 过
组 的 数 字 ,也 是 易 占的 一 种 形 式 ,这 些 刻 在 上 面 的 文 字 及 数 字 事 ,加 上 骑 着 白 马 身 着 白衣 的 王 子 , 给 人 展 示 了 一 幅 和 谐 自 也 是 原 始 书 法 艺 术 的雏 形 ,这 些 均 反 映 了易 占龟 卜 书 法 艺 术 然 的美 丽 画 卷 。 跟 发展 的 同步 性 。 贲 六 五 ,其 辞 日 : “ 于 丘 同 ,束 帛戋 戋 。吝 ,终 吉 。 ” 贲 易之用有 四 :静则 尚其辞 ,动 则 尚其变 , 卜 筮者 尚其 占, 这是较早 阐述环境艺术 的爻辞 ,意思 是 :对 山丘 园同的 自然环
课 外 阅读 教育教学探讨l
《 易 》 与 美 . 简 述 周 术
李 紫 夕
( 中央美术学 院,北京 10 8 ) 0 3 0
课 闲及 涂鸦之余 ,多看些 杂书 ,初接触 《 易 》,读起来 周 初 九 、六 二 爻 辞 取 象 一 趾 一 须 ,都 为 人 体 易 被 忽 略 的肢 体 吃 力 不 小 ,又 不 甘 心 放 手 ,于 是 便 换 了个 角 度 ,结 合 自 细 微 处 加 以类 比 阐 述 ,也 说 术 专 业 ,深思 妙 悟 ,时 间久 了 ,便 看 出 了点 r道 。 】 明任 何文饰都不 能忽视细节处理 ,这样 ,才能取得较好 的整体 艺术效果 。 易 之形成 与原 始美 术 贲 九 三 ,爻 辞 日 : “ 如 ,濡 如 ,永 贞 吉 ” 。 其 解 为 :文 贲 《 易 》是 我 国 古 代一 部哲 学 典 籍 , 同时 具 有 卜筮 预 周 测功能 ,是 古代 先 民认 识 自然 的全 息 记录 ,包 括 《 经 》 、 易 饰 是 如 此 美 丽 ,人 的 俊 美 ,加 上 互 施 惠 泽 ,永 久 坚 持 正气 ,守
周易与中国书画美学的开题报告

周易与中国书画美学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预测命运的书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同时,中国书画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篇开题报告旨在探究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选题意义1. 周易与中国书画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它们的关系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思维方式。
2. 通过深入研究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魅力。
3. 通过对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的研究,可以为现代审美理论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提供较为广阔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内容1. 探究周易思想对中国书画美学形成的影响。
2. 分析中国书画美学中的“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观念与周易中“道”的思想相关性。
3. 研究周易所述的各卦象征意义在中国书画美学中的应用。
4. 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周易与中国书画美学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相关史书、经籍以及现代学者的相关著作,了解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的相关内容。
2. 比较研究法:对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横向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归纳分析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总结出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提炼出相关规律。
五、研究预期结果1. 揭示周易思想对中国书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影响,确立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书画美学中“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观念的理解,揭示其与周易思想的渊源关系。
3. 突出探究周易各卦象征意义在中国书画美学中的应用,为对中国书画作品的解析提供更为丰富的角度。
4. 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之间的关系,拓宽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周易》刚健美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崇高美的不平衡性有所区别,因此刚健美的核心是中和,是运动中的平衡。研读书法史可以发现,魏晋 书法追求雄健,但亦讲求和谐,王羲之《论白云先生书诀》所谓的“内贵盈,外贵虚”何尝不是内刚外柔之 美?王僧虔《笔意赞》中的“骨丰肉润,人妙通灵”正是刚柔相济的笔墨形式,唐人孙过庭《书谱》中也谈
到,骨力与道丽若不能和谐,则或者生硬粗糙,或者轻浮无力。宋代苏轼《和子由论书》谈到好的书法应 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明人项穆《书法雅言》指出“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 则两乖。” 朱履贞《书学捷要》云:“刚柔并济,妙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谈到“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这些书法观都继承了 《周易》美学阴阳相应的审美观点,具体探讨了中正和谐在笔墨、神韵中的价值。
(《草书势》)的力ຫໍສະໝຸດ 美。 唐代对雄健之壮美依然推崇。李世民总结习字经验时谈到:“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
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论书》)“夫字……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指意》)晋人 王羲之书法登峰造极,得到后代书家的推崇,但唐人却对其遒丽之美颇有微词。张怀瑾甚至提出王羲之
《易经》哲学精神与汉字书法艺术

《易经》哲学精神与汉字书法艺术《易经》是我国一部古老而严谨的哲学典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也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孔子指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伦理和高于生活的艺术的原理都与易经有关,这就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真实涵义,作为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无论从它的产生和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其实都与易经有紧密关系。
伏羲演绎的《易经》中的八卦中代表水的坎卦竖起来就是汉字甲骨文中的水字,《易经》的八卦是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和观察自然界总结出的八种代表宇宙的八种现象,在没有文字前,只能用横画的符号代表,这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密切联系。
因为汉字的起源同样是从天文,地理和自然界的万物总结出的象形字。
所以坎卦本身就是描述水的卦象与甲骨文的水形状一样就不足为奇了。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熙载在其《书概》云:“圣人作《易》,立篆以尽。
意,先天,书之本也!”。
篆体是汉字的象形原始状态,篆体最能表达古人作易经的本意,易经与汉字都是从宇宙的先天的形状和所表达的易理而来,《易经》和汉字都是表达人们对宇宙的物象的产物,《易经》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中国人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汉字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最好的表达,所以我国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曾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
”就是源于这个论点。
从后来影响中国后世的易学太极图我们我们不难发现,它与书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书法的意理、表现形式和意象美学都与太极图同出一辙。
阴阳图,其实也是一幅由黑白组成的书法作品,它包含了汉字的从远古到现代的所有故事和故事背后的哲理所在。
书法以汉字为基础,汉字是书法的材料,所以书法的笔画、结构等都与自然界的形式美规律密切相通。
刘熙载说“与天为徒”,“天, 当观于其章”,要向自然界学习,观察自然界的纹理形迹,就是要学习大自然中的形式美规律。
刘熙载看来,精通书法的人一定能通宇宙之道,这就是他所说的“书之前后莫非书”。
浅谈《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浅谈《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易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后数千年,诸如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绘画等各类艺术形式无不融合着这部典籍的内涵主旨。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
《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
《易经》六十四卦通过显性的象征性符号,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意义。
《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
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
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
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
《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
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
王筱喻:将《周易》阴阳互补的思想融合到书法创作中

王筱喻:将《周易》阴阳互补的思想融合到书法创作中2019-07-05 17:55:03 |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编辑:陈晨 | 责编:郑思雯 |更多国际在线消息(实习记者张攀余):“书法与周易——王筱喻书法作品展”于6月27日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书画频道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书法作品展将持续至7月8日。
王筱喻书法展图张攀余/摄书法家王筱喻图张攀余/摄真草隶篆行样样都行本次书法展览作品分为五个系列,分别是周易系列、五体心经、日常手札、儒家经典与大字释怀,这些作品分别通过长卷、条屏、扇面和手卷等书法形式展现,数量达到近百幅。
王筱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相结合,创作出周易书法、五体心经与儒家经典这3类经典系列作品。
王筱喻介绍道:“《周易》系列作品中,我将八卦和卦爻辞整理为4副对联,运用不同的书体呈现出《周易》原文。
五体心经这一部分书法作品数量庞大,分别使用了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和小楷书体5种进行书写。
”日常手札与大字释怀则展现了王筱喻本人多年研习书法的心路历程与感悟,是他热爱书法艺术的具象化产物。
日常手札系列受到其他大家的影响,使用规范的草书记录当时的心得,共计10副左右。
大字释怀系列作品均尺寸较大,同样使用多种书体书写,视觉效果极佳。
王筱喻的书法作品丰富,书体多样创新,囊括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以及篆书5大类。
王筱喻书法作品图张攀余/摄王筱喻书法作品图张攀余/摄王筱喻书法作品图张攀余/摄书法之路的结缘与探索说起王筱喻与书法的渊源,已达数十年之久。
出生于农村的他从小受到其叔叔的耳濡目染,逐渐开始对书法产生兴趣,自此,书法成为王筱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得益于幼年的书法熏陶与喜爱,早期,王筱喻在书法艺术上的专长也在部队与地方宣传工作中得以展现和运用,多年来,书法一直伴他左右。
但长期的自学使王筱喻意识到自身与专业书法家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为此,他开始向专业化道路靠拢。
王筱喻曾先后在南京和济南追随武中奇、魏启后和蒋维菘等书法大家多年,此外,近年来他还多次参加书法的系统培训。
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徐丞彰摘要:《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
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
在书法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着阴阳辩证关系,可以说,周易的思想是深刻影响书法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周易阴阳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家居装饰中挂一些书画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在家中挂上几幅装饰书画可以改变一下家庭的格调和为家中增添福气磁场,并且还可以改变房屋的风水,增添文化气息。
本文从周易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书法艺术与周易阴阳的“同源合一”关系。
探讨书法艺术与周易的阴阳的关联,首先要了解一下阴、阳。
因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源于远古的卜筮,成型于《周易》。
《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
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
书法的起源发展与变革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字演变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种类。
汉字书法为中国汉族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的文字始于书法艺术始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书法艺术也从甲骨文开始。
历经2000多年的沿袭和发展,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周易的书法

周易的书法周易是我一直比较关注青年书法家,最近几年,他的书法作品频频在全国和省级高规格的展览、比赛中入选获奖,可以说是昆山、苏州乃至全省同龄书法家中的佼佼者。
周易无疑是有天赋的,同时也是非常刻苦的。
一是取法纯正。
从中国书法史的角度来看,帖学一直是庙堂书法的正宗,学习书法,临帖是必由途径。
从汉末魏晋至今,帖学的传统延续近两千年,名家名作汗牛充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丰富的文化遗产。
当然,帖学也并不是“一股独大”一帆风顺,从黄山谷“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米元章“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到清中叶碑学的兴起,书法的风格流派也是经常转换变化。
当代书法的总体风格也是在不断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书法恢复时期的荒率、粗疏到90年代的探索、表现,到21世纪对经典传统的回归、再现,也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
但无论怎么变,由“钟王”而下的帖学,永远是书法学习的圭臬。
从周易的临作可以看出,他取法的帖学名家,从钟元常、羲献、永禅师、李西台、杨凝式、米南宫到赵子昂、康里子山等等,取法广泛,路子纯正。
二是临帖扎实。
学习书法,首先是临帖,其次是终身临帖,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不扎实临帖的书法学习都是“耍流氓”。
临帖的技法前人和今人总结了千万条经验,我简而言之曰“到位”,这个到位应该包括“形”和“神”都到位,这就很难了。
前人和今人临帖的差异是对形和神的理解的错位。
我们可以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或者赵孟頫等人临习的《兰亭序》就可以看出,古人对原帖形的追求不是以“像”为最终目的的,而是以神韵为上;如果看清中期以来碑派书家如何绍基、赵之谦、沈曾植、李瑞清、曾熙诸人的临作,基本上是“遗貌取神”了。
当然,临得像与不像,和时代的发展有关系。
古人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取法的范本没有那么容易得到,质量也不高。
即便冯摹《兰亭序》也是“下真迹一等”。
达官贵人尚有可能得到一部刻拓精美的碑帖,普通人则只能面对层层翻刻、拙劣失真的次品了。
即使像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书法,所能购置的字帖也是印刷粗糙,不像现在,精美的印刷品几乎与真迹无异。
周易与书法

周易与书法——书法本体源头漫议袁炳煌《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文化经典,历尊为三玄五经“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
“ 夫易,广矣大矣”,“ 其大无外”,“ 无所不包”。
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宇宙论、儒道诸子百家的开始,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唯物辩証法经典哲学。
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当然也是书法本体的总源头,从汉字的产生、“六书”的出现到书法意象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源于这部古老的大典。
(一)太极说是汉字产生的源头《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的“太”是两个字,一个叫“大”,那一点代表“小”。
“ 太极” 在这里告诉我们,宇宙有的事物大极了,但有的事物又小极了,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面,真大!其小无内,小到找不到里面,真小!《易传》在这里用了一个“生” 字,太极“生” 两仪,两仪“生” 四象。
《周易》就是生生不息的一部经典。
三玄五经都是从这里“生” 出来的,所以,《周易》就是宇宙万物万象的共同基因。
当然也是汉字的基因。
《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又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七千年前的伏羲氏是通过观察大自然,观察人类自身,而一画开天,创造出了代表阴阳的符号,又根据阴阳合一、阴阳相对、阴阳互动变化,创造出了八卦。
我国一九五九年发现的六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仰韶文化陶器文字,是汉字的起源。
现在看来,其源头就是《周易》,也是从一画开始,画出了汉字。
陶器文字中就有代表一种语意的符号文字,如“热” 字,上面是“日”、中间是“火”、下面是“山”这样的符号文字。
一九五四年发掘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即是简单文字,诸如‖、×、+、↑等等,这都是“观物取象”、“ 结绳而治” 的“书契”。
這就是起源于“近取诸身,远取万物” 的天、地、日、月、身、物……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周易与中国书法(上)

周易与中国书法(上)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举世皆知。
中国书法不仅仅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其审美标准与审美心理的发生发展都受到《周易》思想的强烈影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易、不易与变易与书法审美中国书法强调变化,包括章法与点画等,都要千变万化,时出新意,不能雷同。
尤其是容易雷同的楷书和隶书、篆书,不能“状如算子”,千篇一律。
没有变化就意味着没有生气,没有灵魂,不鲜活,没有生命力。
这种审美要求固然是主观审美的需要,从更深层次上讲,与《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审美要求密切相关。
对于书法章法、点画等的变化要求在书法艺术发展的初期阶段也许是不自觉的,如商周时期的金文铭文。
但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本身就孕育了无穷的变化可能,古人在书写过程中已经发现了这种可能性,并在书写实践中加以运用。
因此,商周青铜器铭文几乎没有重复的作品,即使出于同一个人之手,风格相近,也绝没有重复之作。
而章法的疏密变化和书写的随机应变更是出于书写者的自觉追求,因此形成了金文书法之或华美,或端庄,或雄浑,或清丽等等风格变化。
但无论如何变化,汉字的书写都是基于或长或短的简单线条,点画至简而变幻无穷。
《周易》何以为“易”?我们都知道,它有三个基本要义:首先是“易”,即简易,容易。
老子说“大道至简”,组成《周易》卦象的基本元素是代表阴阳两极的两根线条,而《周易》的卦象变化与挂爻辞等虽然反复强调各种卦象的变幻无方,却同时也告诉人们,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并非杂乱无章。
人只要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就可以窥见天地的奥秘,从而自如地加以运用以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
因此《周易·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个是“不易”,即《周易》所阐述的道理是永恒的,不会改变的。
根植传统,锐意创新——国展精英周易书法作品欣赏

根植传统,锐意创新——国展精英周易书法作品欣赏郑重说明:此文为周易先生特约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周易,男,号“澄心阁”主人。
1977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永康镇。
现定居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周易心语1.在书法里,曲线比直线更有意味。
做人亦是如此,需要一点技巧。
所谓“迂回”,就是知进知退的处世之道。
2.无论处世做人只有认真执著于那些细节,才能将自己的人生推向完美。
否则,纵使侥幸取得一些成就,之前那些不好的细微处也会成为你人生中的败笔……3.古贤多内敛,书本自然。
书来满纸云烟,自然万物纳与心中。
与天地独往来……4.“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做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信然!5.每每把创作时间放在午夜。
夜深人静时,香茗一杯,古典音乐萦绕耳畔。
读唐人写经,临二王法帖,创作欲望随之而来。
提笔临写三五行,平日里的烦恼琐事早已不知飞向何处。
心海无波,犹如身处无垠而静穆的旷野,独享天籁,乐不思归。
6.辛苦耕耘三十载,满塘尽墨学钟王。
锋行纸上天然趣,意象横生不自狂。
全国展获奖、入展情况2012年获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二等奖2013年获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优秀奖2013年入展纪念沈尹默诞辰130周年全国教师书法作品展2013年入展美丽湄潭中国茶海全国书法作品展2013年入展“西雁杯”全国书法作品展2013年入展第七届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展2013年入展第五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作品展2013年入展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2013年入展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2013年入展“沈延毅杯”全国书法作品展2013年入展“沙孟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2014折入展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2014年入展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2014年入展中国(长沙)首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行书作品展。
易经书法字帖

易经书法字帖引言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易经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社会和宇宙有着深刻的影响。
同时,书法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书法字帖以易经的内容为基础,运用优美的书法字体,帮助人们学习易经的同时提升书法的水平。
易经的意义易经,又称《易经·周易》,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典籍,由六十四卦组成。
它是一部关于宇宙、人生和变化的哲学思想体系,被誉为“天下之大术也”。
易经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代表了宇宙的两个对立面,而五行则代表了宇宙的基本要素。
易经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和变化,揭示了阴阳和五行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易经不仅是哲学思想的体系,还是一种实践的方法论。
通过学习和运用易经的原理,人们可以了解自然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个人和组织的决策,帮助人们达到平衡、和谐和成功。
易经书法字帖的意义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与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易经书法字帖就是将易经的内容与优美的书法字体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易经书法字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经典文化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的典籍,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易经书法字帖将易经的内容以书法的形式呈现,使得这一古老而深奥的经典更加生动、具体。
通过书写易经的文字,人们可以亲近古代智慧,体味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哲理。
2. 学习易经的方法易经的内容繁杂而复杂,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易经书法字帖通过将易经的内容分成一个个字,每个字都以最优美的字体书写,并附上注解和解释,帮助读者逐字逐句地学习易经。
这种学习方法,使得学习者可以精确地理解易经的含义,提高其运用易经的能力。
3. 锻炼书法技巧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内涵。
易经书法字帖要求书写者以最高水平的书法技巧书写每一个字,这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种极好的技巧锻炼和提高书法水平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徐丞彰摘要:《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
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
在书法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着阴阳辩证关系,可以说,周易的思想是深刻影响书法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周易阴阳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家居装饰中挂一些书画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在家中挂上几幅装饰书画可以改变一下家庭的格调和为家中增添福气磁场,并且还可以改变房屋的风水,增添文化气息。
本文从周易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书法艺术与周易阴阳的“同源合一”关系。
探讨书法艺术与周易的阴阳的关联,首先要了解一下阴、阳。
因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源于远古的卜筮,成型于《周易》。
《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
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
书法的起源发展与变革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字演变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种类。
汉字书法为中国汉族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的文字始于书法艺术始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书法艺术也从甲骨文开始。
历经2000多年的沿袭和发展,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书法的发展变革与周易的理论相联相关。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安吴论书》说,“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代书法家张怀灌在《文字论》说:“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代书法家项穆在《书法雅言》说“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综观古今书法大家的优秀作品,不管是“雄强”的还是“秀丽”的,不难发现都是由“阳刚”的线条和“阴柔”的结构构成,同时又是“阳刚”、“阴柔”的结合的高手,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从此再次证明了书法艺术是阳刚与阴柔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
书法形式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渗透了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
由此可见,在书法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着阴阳辩证关系,可以说,周易的思想是深刻影响书法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阴阳理论是书法发展变革之本中国书法起源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天地精神。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其《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意思是说,书法的起源是从自然开始的。
自然是由各类物象组成的,万物生存的共同依据是阴阳两种属性,这就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法则。
书法也是具有阴阳法则这一哲理的,从而使优雅美妙的字形和风韵神气的笔势随之产生了。
当我们看到一幅书法作品时,细细品味。
提与按,迟与速,轻与重,动与静,方与圆,藏与露,俯与仰,疏与密,开与合,虚与实,浓与淡,枯与润等相辅相成,相互生发,作品其中在黑与白,点划,结构与章法等形式的自由运用中,处处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实际上这正是宇宙中万象阴阳调和的抽象再现,也可以说阴阳调和是书法之本。
书法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汉字和书法是受到宇宙自然及其阴阳作用的启发而产生的,二是书法的创造和发展必须遵循自然之道,即阴阳运动的规律。
蔡邕《九势》中提出的“书肇于自然”的美学命题,与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如出一辙。
蔡邕把书法纳入阴阳并与之结合,不但提升了书法美学的哲理高度,也给后世书法家以深刻的启示。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经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有时会赞美其有“韵味”。
有“韵味”、“韵致”,这是一个很高的审美标准。
但究竟什么是“韵”,很难下定义。
因为“韵”本身似乎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里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就是说“韵”的表现很隐晦,隐隐约约而不露痕迹,是暗示的而非和盘托出的。
刘熙载《艺概》曰:“大凡沉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这说明书法作品从整体的艺术风貌上即可显现出阴阳的基调。
就微观而论,从用笔方面来说,书写中各种线条形式,虚实、动静、刚柔等,其中的虚、静、柔为阴;实、动、刚为阳。
执笔的松紧、运笔的提按,笔锋的中侧、方圆;笔势的收放与擒纵;效果的肥瘦与滑涩;笔速的疾徐以及线条的直曲,刚柔、枯润;墨色的浓淡对比等都体现了书家创作过程中运用的阴阳关系。
所谓书艺之道,乃悟道之道,只有心有道气,才能使书法成为形神兼备,以书传神的艺术。
而只有深刻理解了书法艺术中的阴阳合一的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提高作者进行书法创作的能力。
如何把握和运用好阴阳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关键是能否产生书法作品艺术形式上千变万化的审美效应,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从《易经》上理解,阳刚是雄强、博大、力度的象征。
阴柔是秀美、小巧、柔和的象征。
故在书法中即要表现出阳刚的雄强、又要表现阴柔的美丽,使书法艺术作品达到“炉火纯青”、“刚柔相济”境界。
从宏观上讲“阳刚”、“阴柔”、“刚柔相济”是书法艺术中的三种境界,有的追求“雄强”、“博大”;有的追求“秀丽”、“小巧”;“刚柔相济”则是书法的更高的追求。
从微观上讲、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线条”、“结构”构成的,“刚柔相济”是“线条”、“结构”的结合。
“线条”是汉字的根基,任何汉字都是由“线条”组成的。
故“线条”是汉字的框架或者说是骨架,要硬朗、才能支撑着汉字,故“线条”要表现出力度、表现出“阳刚”的美。
如“线条”没有力度,则表现出“软骨病”态,那是不健康的。
“结构”是汉字的造型,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结构”构成。
但“结构”一定要严谨、要符合自然规律,一定要“美”、要“漂亮”,体现柔和、弹性和韵味,展示“阴柔”的美,使相遇的人能有“回头率”,不看则是有病。
这如同唱歌,好的歌曲一定要好听的,其声音要圆韵、要美,以吸引欣赏者。
“刚柔相济”是阳刚的“线条”和阴柔的“结构”的柔合,达到的一种完美。
“刚柔相济”这四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但做好却很不容易。
这依靠长时间的积累、柔合才可能达到,这也是书法“功夫”的体现。
如阳刚的“线条”做好了,未必阴柔的“结构”就做好了。
反之,阴柔的“结构”做好了,未必阳刚的“线条”就做好了。
这就需要一步、一步地、长时间不断地练习、磨合,逐步达到“刚柔相济”。
传承中国书画传统文化与应用书画艺术,其实是一种符号艺术,起源于《周易》卦爻符号。
符号从无到生,生之始为“一画”。
这“一画”就是“太极”。
《周易》中的八卦,从画卦成象,到奠定中国的象形文字的基础有一条历史轨迹。
汉字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灵,之所以亘古不变,弥久而长新,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且其中蕴含着使人类思维不断升华的“生生之谓易”的易理阴阳之道。
它不仅负载着古代科学技术信息与文化哲学观念,而且是高智能思维的产物。
中国书画在“穷知神化”上,把汉字符号的艺术功能发挥到极致,典定了它在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中国书画,都是以线条来构建艺术形象,表现情态物理,抒寄心志胸襟,传达对宇宙与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书画之笔墨线条,都是从“太朴”这“道”、“根”上来,它在书法中可以作篆、作隶、作楷、作草;在画中可以状山川人物之秀错,拟鸟兽草木之性情,表人心胸臆之幽微,集浩瀚宇宙之底蕴。
书画的挂处是一门学问。
空间的高度是否适当,光线的选择是否合理,色彩的搭配是否协调,材料的选用是否精确,书画数量的多少是否合适,以及是否符合室内环境空间的安排等,这些都将影响到挂书画的效果。
书画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居室主人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室内环境的要求来做出选择。
书画的选择,要求与室内气氛和谐,与环境、情调和谐,还要考虑整体效果的和谐。
书画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需要我们去传承的。
通过这个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个人当时的心境是怎么样的,是非常好的一种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寄情于景。
苏轼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
”书法如此,绘画亦如此。
线条是人,书法是人,画面是人,笔迹是人。
一幅优秀的中国书画作品,一是表现易学、易道、易理;二是纯粹以易学、易理、易道作为书画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等艺术门类)研究和创作的基础;三是以阴阳、八卦、五行等易学数理作为评判、欣赏、鉴定书画艺术的标尺。
书画的“意境”来自对“易理”的领悟,并将它的美妙转达化为笔墨线条。
意境的创造是在笔下线条的运行、往复、曲折、盘旋等过程中进行的。
线条的千变万化不能离开“易道”。
比如,行草书的“神”与“气”,与人之“神气”、天地之“神气”密不可分。
从易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神、气、骨、肉、血与五行联系起来,神为木,金为骨,水为血,火为气,土为肉,从中可以发现阴阳、五行在书画符号中的神奇内蕴。
又比如山水画在笔墨技巧上的各种皴法,都是线条的的流变,都是符号的体现。
总之,摆设一幅高雅的书画作品是一种吉祥意境的象征。
若从“天人感应”的能量观点,书画能产生能量,一幅书画产生最大的能量,其中的奥妙是名人名家在书画中贯注了个人的精气神韵,他们的旺盛人气、才气,这种流畅于艺术作品间的精气神韵就是一种吉祥能量,会给你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