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1.以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本诗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13诗词三首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 诗词三首教案带教学反思

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 诗词三首教案带教学反思
写作背景
行路难(其一)
本诗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受到权臣排挤,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友人为他设宴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此诗。诗歌反映了李白愁苦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诗中表现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把握文章主旨】
理解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行路难(其一)》既抒写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诗中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因长期被贬异地而抑郁不平的心情,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此,而是笔锋一转,表现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
3.学生练读,全班齐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再读诗词,梳理诗句内容。
行路难(其一)
前四句:设宴;五六句:象征仕途的艰难;七八句: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后四句:抒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诗词三首》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诗词三首》名师教案

13 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新课导入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柯.(kē) 畔.(pàn) 暂.(zàn)2.作者链接(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docx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dr,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 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來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Z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Ci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债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二价值。

■投箸:zhd筷子。

■冰塞川:S&堵寒。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本节课共包括了三首诗词:《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己亥杂诗》。

这三首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教材中,这三首诗词的出现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节奏、韵律、意象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对于诗词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可能会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尽可能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把握诗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词、品味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词的美,领略古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把握诗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律。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领略诗词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感受诗词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13 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一: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

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

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照顾到学生已经具有的阅读热情,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习时自己获得的阅读体验。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

总之,“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教学反思二: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

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13 诗词三首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词三首》选自统编版教材九上第三单元。

《行路难(其一)》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李白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从未放弃其远大的政治理想,表现了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

诗中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是咏中秋名作。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抒发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的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能借助于对诗歌押韵和节奏的把握,初步感知诗歌意象并进行简单赏析。

学生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诗词的情感难于把握。

九年级学段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抓重点字词句,联系诗歌创作背景,领悟作者在诗中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鼓励学生就其感受最深的一点谈感受或者启示。

四、教学重点1.通过对具体词语、诗句的解读和补充背景资料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所蕴含的哲理。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并能运用三首诗词。

五、教学难点在情境创设中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内涵,感悟其中哲理。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李白(一)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引导:请大家读下面一则对联,猜一猜,他是谁?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活动:看对联,回顾作者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环节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教师引导:古典诗歌要读出其中的味道,同学们的语速可以放慢一点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可以长一点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收录了三首古代诗词,分别是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登高》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三首诗都是古代诗人对于人生、命运和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内涵。

在教材中,安排这三首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后,已经对于古代诗词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他们对于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行路难》这首诗,它的意境深邃,情感丰富,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三首》,使学生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升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行路难》中的意境和哲理的把握,以及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词朗诵:让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词的大意。

3.内容解析:针对每首诗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新人教版
-开展一次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咏史抒怀诗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参观一次诗词主题展览或博物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线上资源:
-推荐学生关注一些古典诗词的微信公众号或在线平台,如“诗词大会”、“古典文学赏析”等,以便及时获取最新的诗词相关知识和资讯。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诗词词典、文学鉴赏网站等,进行自主学习和查询。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三首》中的诗词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赠送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秋夜的凉爽来比喻人生的逆境,启示人们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以渔家的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和思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欣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②通过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趣味性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③使用诗词插图,如刘禹锡、杜牧、范仲淹的画像,以及与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画,使板书更具艺术性和趣味性。
重点题型整理
1.诗词鉴赏题:
题目:请简要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的意象和情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在分析品味诗词语言的基础上,提高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阅读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文本链接《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诗歌赏析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

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3)直:同“值”,价值。

(4)箸:筷子。

(5)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3 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一: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

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

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照顾到学生已经具有的阅读热情,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习时自己获得的阅读体验。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

总之,“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教学反思二: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

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这三首诗词分别反映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土地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一单元的诗词,他们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不够深入;2. 在欣赏诗词时,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3. 部分学生对于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诗词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词的背诵、理解及情感体验;诗词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

2.难点:对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故事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诗词美的同时,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词内容、诗人背景、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诗词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游戏和活动道具,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 诗词三首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  诗词三首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师:运用求同法的第二个注意事项是什么?(聚集相同的点)
通过聚集相同点,“乐天派”作者的人生态度:我们感受到《行路难》中排除苦难勇往直前,脚步不停歇。《酬乐天》作者遭遇磨难也要迎难而上的坦然自安。《水调歌头》中感受作者身处困境却乐观旷达的情怀
Fபைடு நூலகம்2、 4、 5 体裁(律诗)
师:我们依据作者、感情基调、内容、朝代、体裁,有效的进行了组群刚才大家在讲组群的理由发言时,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哪位同學给我们小结一下?
小结:有明确合理的标准做依据
(找相同点去)
(多媒体):运用求同法注意事项一:建群需有具体明确合理的标准
三、二品用求同 品作者情感
师:我们选择刚才所建的一个群 D 《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
以作者所展现的人生态度,这个角度为这个群命名?要有文學色彩(济沧海·万木春·共婵娟)
师:要有诗意:a 长风破浪(壮志凌云 攻坚克难 激流勇进 斗志昂扬 力争上游 )
b 暂凭杯酒
c 千里共婵娟
师:结合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资料:小组合作
任务一:勾画出作品中突出表现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句子
品味句子中突出这种情感的字词,结合背景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學们来做编辑:用求同法在老师所给的篇目中选诗歌建一个群
學生:A 1、 6 同一个作者(李白)
B 2 、6 赠送别人的诗(赠、遥寄)
C 3、 5 思念亲人 思乡(千里共婵娟 乡书何处达?)
D 1 、2、 3 昂扬向上 乐观向上 积极阳光(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 千里共婵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包括了三首诗歌:《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这三首诗歌分别是毛泽东、艾青和余光中三位诗人创作的代表作品,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1936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以雪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则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余光中的《乡愁》则通过描绘乡愁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材分析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诗词三首》时,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诗歌阅读和鉴赏技巧,但可能对一些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诗词三首》中的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包括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特别是对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此外,如何引导学生将诗歌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产生共鸣,也是教学的难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阅读理解、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诗歌朗诵、图片展示等,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引入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年级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九年级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九年级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九年级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理解成诵。

【教学用具】课文插图,洞庭湖图片,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视频《白居易简介》。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导入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结合课文插图及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学步骤: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板书设计: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2.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满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行路难------今安在”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

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济”:同舟共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

(先同桌互读,再推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结合情境,诗意拓展: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PPT: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757年,获罪,流放夜郎759年,遇赦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培养了同学的语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情境导入】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

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明确:金樽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明确: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

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

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

因奸佞之闭塞贤路,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学生讨论,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诗词三首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歧路:叉路。

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济:渡过。

沧海:大海。

三、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读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答案示例: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

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答案示例: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2)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3)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答案示例:“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他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4)请说说第四句中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5)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

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最后的诗句中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2.主题理解结合赏析过的内容,理解全诗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课堂小结李白作诗,以情纬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

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那人们中一定有我、有你、有他……最后,让我们高声吟诵诗的最后一句,并以此互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石潭记》,这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是柳宗元。

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

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

他是谁?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诗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2.检查预习词语释义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怀旧:怀念故友。

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三、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本诗各联各写了什么?答案示例: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理解课文注释中的典故及其内涵、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答案示例: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但是其中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3)你是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的?答案示例:示例一:作者将自己喻为“沉舟”“病树”,但依然可以用欣慰的眼光去看待“千帆”与“万木”,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积极心态,对我们现代也有很现实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或许由于年龄、或许由于能力等等的原因,在事业上不能有太高的成就了,在社会上不能起先锋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多见的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呢?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承认,他们多多少少都希望别人干得不如自己,干砸点什么,以此来向领导、向社会说明:没有我不行!自己已经是“病树”了,也希望别人比自己更“病”!而作者却能够克服自己这种狭隘的心胸,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从自己这艘“沉舟”身边迅速掠过的“千帆”,在自己这棵“病树”前面生长得郁郁葱葱的“万木”,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高度,欣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示例二:感悟此诗句还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着眼于“万木春”“千帆过”,就能认识到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绝不会因困难、挫折而止步不前,以四化大业为例,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尽管也有失误、波折,但总的形势令人欢欣鼓舞。

示例三:如果从“病树”“沉船”的角度切入,也能给人深刻的启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失误和教训:要找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认真分析,加以总结,更要认识到,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危害,小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力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写法探究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答案示例: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五、课堂小结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