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的本质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源于自由创造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合乎规律性。 善:合乎目的性(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 一定功利要求)。 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康德:无目的的 合目的性)。 狄德罗:“真善美是些十分近似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至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 美,善也显得美。”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研究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丑还未成为一个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人的本质——实践 美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批判两种倾向:
旧唯物主义: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 性的感性形式(见物不见人)——亚里士多德、博克。 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本身,认为美是主 观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 阿多诺:“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古代艺术中丑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 )。继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继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丑也随之展露出自 己。”
第三章美的本质
梅花的形象不等于梅花。美是客观
的观点,其错误是把“象”和“物” 混淆
起来了。“物”是实在的世界,“象” 是
知觉的世界。形象——这种非实在 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包 含有人的创造。借郑板桥的话,物 的形象不是机械反映的“眼中之竹”, 而是主动、创造性看后形成的“胸中 之竹”。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 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 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
• 心和物不是两个东西。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 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世界
•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 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 也是艺术的本体 。
• 中国美学在意象的一个最一般的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王 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好像是两个东西,“而实不可 离” 。
•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 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二)主观论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 体心灵的产物。
高尔泰认为是美感决定美: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
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 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人的心灵,是自然美之源泉, 也是艺术美之源泉”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 但是绝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 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 它纯洁,冷静,深远。实际上,纯洁,冷静,深 远,……等等,和星星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 星星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
第三章 美的本质
一、词源学中的“美”
古希腊语: kalos 指內在素质的優良,也包括外表形式的美 丽可爱。
在拉丁语中:belus。 更多具有“娇小”、“青春”等等表示肉 体性状的意义,具有情欲的暗示。
来源于拉丁文的法文beau既表示肉体又表 示道德,有时还用来对阶层、制度进行价 值判断。 现代英语中beau还有这方面 的含义:1. 花花公子,好打扮者 2. 喜修饰者 beau monde 时髦界... 3. 宝儿,法国,好修饰 的人,花花公子 4. 美好的
《资本论》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 蜂高明的地方 ,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 前 ,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 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 即已经观 念地存在着。”
其次,进一步说,美是人类符号实 践的产物
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其别于动物的一个 基本标志; 创造和使用符号也是人类实践的一个基本 内容; 人类实践的“有意识”和“自由自觉”的 特点,总要通过符号表现出来; 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 可感的符号实践中。
在印度语中:saundarya 词源意义是“有咸味”,具有“媚”的暗 示,引申为“文雅”、“优美”和“形”、 “情”、“量”、“似”、“笔墨”一起 合称为绘画的六种主要成分,有时还具有 表示青春的欢爱与相思,即印度美学中的 “艳情”。
古代汉语
“美”的词源学解释有两种
“羊大为美”
《说文解字》“美, 甘也,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膳也。 美与善同意。”
奥地利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 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语言]现象,没有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只有“许多不同方式的相互联系”。“意 义即使用”。“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作 出审美判断时,诸如‘美的’‘美好的’ 之类的形容词,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第三章_美的本质问题
第三章
美的本质问题
第一节 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 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 以及“为什么美”。 •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 • 柏拉图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 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 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 共同本质。
• (二)主观论 •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体的一种内在 心理状态或心理构造物。 • 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主观论观点的,是17世 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 20世纪的审美态度理论就是一种最 典型的主观论。它认为,不论什么 对象,只要主体对它采取一种审美 的态度,它就可以变成审美对象, 就会显得美。
• 二、从人的本质到美的本质 • (一)人在本质上是审美性的 •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劳动观本身就带有浓厚 的审美色彩。在马克思心目中,劳动本质上就 是一种最广义的审美活动,真正的人性本质上 也就是审美的。 • 马克思强调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所具有的审 美性,他对劳动的许多论述为我们理解美的本 质问题提供了许多启示。马克思对真正劳动的 论述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出发点。
• 人类审美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却不是与 世隔绝的领域,它必然包含某种与非审美的现 实之间的对照。现实中非审美的真与善也必然 与美有某种特殊的联系。 • 因此,现实中非审美的真假、善恶,可以通过 转化为审美中的真假、善恶,作为审美中不可 缺少的要素,与美统一在一起。只是我们必须 清楚,这种美与真、善的统一,立足于审美独 立性基础之上,而不是美与真、善直接等同。
• 美学史上有关美的存在问题的回答,可分为三 大基本派别: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 • (一)客观论 • 客观论认为,美就在物,它存在于客体之中, 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客观论首 先认定,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而存在的,继而又强调美就是该客观对 象固有的各种属性之一。
美的本质问题
第一节 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 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 以及“为什么美”。 •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 • 柏拉图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 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 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 共同本质。
• (二)主观论 •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体的一种内在 心理状态或心理构造物。 • 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主观论观点的,是17世 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 20世纪的审美态度理论就是一种最 典型的主观论。它认为,不论什么 对象,只要主体对它采取一种审美 的态度,它就可以变成审美对象, 就会显得美。
• 二、从人的本质到美的本质 • (一)人在本质上是审美性的 •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劳动观本身就带有浓厚 的审美色彩。在马克思心目中,劳动本质上就 是一种最广义的审美活动,真正的人性本质上 也就是审美的。 • 马克思强调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所具有的审 美性,他对劳动的许多论述为我们理解美的本 质问题提供了许多启示。马克思对真正劳动的 论述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出发点。
• 人类审美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却不是与 世隔绝的领域,它必然包含某种与非审美的现 实之间的对照。现实中非审美的真与善也必然 与美有某种特殊的联系。 • 因此,现实中非审美的真假、善恶,可以通过 转化为审美中的真假、善恶,作为审美中不可 缺少的要素,与美统一在一起。只是我们必须 清楚,这种美与真、善的统一,立足于审美独 立性基础之上,而不是美与真、善直接等同。
• 美学史上有关美的存在问题的回答,可分为三 大基本派别: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 • (一)客观论 • 客观论认为,美就在物,它存在于客体之中, 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客观论首 先认定,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而存在的,继而又强调美就是该客观对 象固有的各种属性之一。
《美学》PPT课件
关系:指适当的比例,有内有外
美是客观存在
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 ”(《形而上学》)
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 。(《诗学》)
《诗学》第7章
(二)中世纪
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 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奥古斯丁( Augustine 354- 430)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一, 是最高的美、绝对的美,一切事物 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2、美感 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怎么产生的? 审美有哪些心理要素?
3、艺术 艺术的一般规律 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 2、美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哲学研究
本体论 :是什么 认识论:想什么 方法论:用什么
(2)哲学观
理式世界
模仿
现实世界
模仿
艺术世界
最真实 不真实 和真理隔了三层
椅子
王家增:爷爷的椅子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
A、美本身和美的东西的区别: 美的理式(美本身):单一、永恒、不可感不
可见 美的东西:组合、变化、可见可感 B、二者的联系:二者是分离的,同时有被分有
和分有的关系。 分有方式:模仿/灵感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2)效用说——美的来源 美具有相对性
“美对人才有效,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 而显出分歧。” 效用:不是观赏者个人的实际利害。效用 是对所有人或者和对象有关的人来说的。
美是客观存在
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 ”(《形而上学》)
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 。(《诗学》)
《诗学》第7章
(二)中世纪
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 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奥古斯丁( Augustine 354- 430)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一, 是最高的美、绝对的美,一切事物 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2、美感 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怎么产生的? 审美有哪些心理要素?
3、艺术 艺术的一般规律 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 2、美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哲学研究
本体论 :是什么 认识论:想什么 方法论:用什么
(2)哲学观
理式世界
模仿
现实世界
模仿
艺术世界
最真实 不真实 和真理隔了三层
椅子
王家增:爷爷的椅子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
A、美本身和美的东西的区别: 美的理式(美本身):单一、永恒、不可感不
可见 美的东西:组合、变化、可见可感 B、二者的联系:二者是分离的,同时有被分有
和分有的关系。 分有方式:模仿/灵感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2)效用说——美的来源 美具有相对性
“美对人才有效,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 而显出分歧。” 效用:不是观赏者个人的实际利害。效用 是对所有人或者和对象有关的人来说的。
《论美》ppt课件
例如,一幅描绘山水画的作品,可以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大自 然的壮丽和美丽;一幅肖像画则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人物的美感 和气质。
音乐中的美
音乐中的美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来表现美。在音乐中,美可 以表现为旋律的优美、节奏的动感、和声的和谐等。
音乐中的美举例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 物,如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 道德品质等。社会美能够促进社 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的精神
境界。
02
美的哲学思考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01
美既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也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主观
与客观的统一,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和评价。
团队协作美
和谐的团队协作、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增强团队凝聚力,共同实 现工作目标。
学习中的美
知识之美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能够激发学习热情,培 养思维能力。
艺术之美
欣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能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培养 创造力。
心灵之美
在学习中培养诚实、勤奋、谦虚等优秀品质,塑造美好的心灵,成为 有道德修养的人。
04
美的社会价值
美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社会和谐
美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情感,增 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
展。
推动经济发展
美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形象塑造中起 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 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发 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
美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 术、文学、音乐等形式展现,能够 提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
《论美》ppt课件
目录
音乐中的美
音乐中的美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来表现美。在音乐中,美可 以表现为旋律的优美、节奏的动感、和声的和谐等。
音乐中的美举例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 物,如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 道德品质等。社会美能够促进社 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的精神
境界。
02
美的哲学思考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01
美既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也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主观
与客观的统一,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和评价。
团队协作美
和谐的团队协作、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增强团队凝聚力,共同实 现工作目标。
学习中的美
知识之美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能够激发学习热情,培 养思维能力。
艺术之美
欣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能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培养 创造力。
心灵之美
在学习中培养诚实、勤奋、谦虚等优秀品质,塑造美好的心灵,成为 有道德修养的人。
04
美的社会价值
美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社会和谐
美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情感,增 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
展。
推动经济发展
美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形象塑造中起 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 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发 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
美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 术、文学、音乐等形式展现,能够 提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
《论美》ppt课件
目录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拉斐尔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在
天长 地 久 不 分 开
22
23
24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含蓄、朦胧、多 解。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在
天长 地 久 不 分 开
22
23
24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含蓄、朦胧、多 解。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艺术美的创造本质(共35张PPT)
人体彩绘艺术的美在于人体的曲线和色彩
第11页,共35页。
4.表现自我说
❖ 艺术美的本质不是其他,而是作家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自我 写照”、“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
❖ 艺术家创作不是受外部世界的种种要求与影响,而是受创作主体内在的要求、 欲望和体验的驱使,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与体验 、要求与欲望,自然而真切地展现出来。
第28页,共35页。
(清)朱耷:《荷石水禽图》
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既需 要有准确的认识与判断,又需要 有本能性的情感愿望的体验与投 入,才能实现理想的艺术创造的 目标。
第29页,共35页。
3.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创造
❖ 参与艺术创造的,既有客体的对象要求,又有主体 的生命要求。
❖ 艺术美的本质便是:作家艺术家按照各自的创作个 性,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表象材料、知识经 验、人生感受和情绪体验,凭着理智与直觉、情感 与欲望的推动,在自由的、虚拟的想象世界中,按 照情理的逻辑和美的尺度,独创性地予以重新组合 ,形成一种熔“现实”、“理想”和“形式”于一 炉的一种崭新的、假定性的社会人生图画。
第24页,共35页。
王蒙论艺术创造的客体因素
文学的最大参照 系是非文学,是不以 文学为业的人的所思 所想所作,在于他们 的生活状况。
第25页,共35页。
罗丹论艺术创造
我已经发现了希腊雕 塑家们的秘密。这个秘密就 在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我 也正是从生活中汲取到一切 ,才创造了那些最美的作品 。
第26页,共35页。
2.艺术创造的主客体因素
二是主体的生命要素 参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家,是同时拥有理性
与感性的创造主体。 艺术创造要求艺术家把整个生命都投入到
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艺术学概论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上
上
一、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 编编
几种主要看法
艺艺
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客观
术
术
总
精神说”、“主观精神说”、 总论
“模仿说”或“再现说”。
论
1、“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 上 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编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 艺
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
的。德国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 术
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 总
哲学体系之上。
论
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 道是文的本源。朱熹认为, 上 “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 编 单工具,“犹车之载物”罢了。 艺 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 术 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 总
论
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上
编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
艺
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 术
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总
论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
点;
上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编
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 艺 了这个道理。总而言之,艺 术
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 总
的再创造。
论
(三)审美性
上
1、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 编
产品;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
基础
上
编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
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 艺
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 术 总
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论
三、“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
学研究的启示
上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 编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上
上
一、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 编编
几种主要看法
艺艺
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客观
术
术
总
精神说”、“主观精神说”、 总论
“模仿说”或“再现说”。
论
1、“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 上 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编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 艺
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
的。德国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 术
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 总
哲学体系之上。
论
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 道是文的本源。朱熹认为, 上 “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 编 单工具,“犹车之载物”罢了。 艺 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 术 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 总
论
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上
编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
艺
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 术
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总
论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
点;
上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编
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 艺 了这个道理。总而言之,艺 术
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 总
的再创造。
论
(三)审美性
上
1、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 编
产品;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
基础
上
编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
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 艺
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 术 总
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论
三、“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
学研究的启示
上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 编
1-美学概论
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
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 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它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 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 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其理论表述也是 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追求。不过,美学思想尚未对审美现象作 整体或独立的思考,未有对审美现象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 在思想史上,它或以哲学的形式出现,或以文艺评论、创作 思想的形式出现。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 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美学“
2、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3、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二、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1、价值表示事物的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真——认识关系 善——功利关系 美——审美关系
2、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
第二节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1、离开人类社会,自然界事物无美丑之分 2、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二、美与人的本质力量
1、 黑格尔说:“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 (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 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 自己。人同外来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 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 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第四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
1、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 2、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即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 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它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 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 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其理论表述也是 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追求。不过,美学思想尚未对审美现象作 整体或独立的思考,未有对审美现象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 在思想史上,它或以哲学的形式出现,或以文艺评论、创作 思想的形式出现。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 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美学“
2、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3、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二、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1、价值表示事物的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真——认识关系 善——功利关系 美——审美关系
2、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
第二节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1、离开人类社会,自然界事物无美丑之分 2、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二、美与人的本质力量
1、 黑格尔说:“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 (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 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 自己。人同外来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 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 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第四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
1、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 2、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即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论美ppt课件
情感共鸣与理解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触动其内心深处的情 感世界。同时,欣赏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才能更 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
审美判断与价值认同
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进行价值判断,将个人的审美标准与作 品的美学价值相比较。当作品符合其审美趣味时,便会产生认同感和愉 悦感。
美的本质特征
01
02
03
形象性
美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 象来表现的,形象是美的 载体。
感染性
美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 感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
愉悦性
美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享 受,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快 乐的重要途径。
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各个领域。
。
提升艺术素养
通过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提 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形成独立的审美判断。
关注内在美
重视内在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提 升,关注心灵美和精神追求,
实现内外兼修。
THANKS
感谢观看
艺术美的欣赏与评价
欣赏艺术美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评价艺术作品的好 坏需要综合考虑作品的主题、情感、技巧等多个方面。
03
美的价值与功能
审美价值判断标准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01
审美价值判断既受到个体主观感受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客观
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02
美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共同构成了完
创作技巧与表现
艺术家运用专业的创作技巧,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元 素,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赋予作品独特 的审美价值。
第二章、美的本质
“美是客观的”之理论背景
1、亚里士多德 (1)美在物体的形式安排与体积. 不同于老师柏拉图的理式论,认为美在个别的事物中,主要在 “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 响,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数、比例;自己又影响后代直到17、 18世纪.) (2)承认摹仿的美,认为艺术创作就是摹仿. “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 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诗比历史更真实.
批判过程中,批判者也产生了分歧.黄药眠批朱光潜,则蔡仪发表《评“论 食利者的美学”》批评黄药眠,李泽厚又在《人民日报》发表《美的客观 性和社会性》批蔡仪和朱光潜,朱光潜也在《人民日报》上进行反批评.美 学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学术界、文艺界都参预进来了.这一次美学大 讨论持续了9年,近百人参加讨论,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影响很大.形成了四 大美学流派.
1、柏拉图的理式说
世界存在的依据也来源于理式.“理式说”.如柏 拉图论爱情,柏拉图式爱情;可以看出他的 理式说。
1)爱情就是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人原本生活于理 式世界,是男女两性同体的,后因犯罪被下降到 尘世,因世人保留有对上界理式世界的记忆,所 以人会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1、柏拉图的理式说
2)柏拉图式爱情.从爱某一个美的形体开始,明白形 体美的形式是不变的;关注心灵的美,跟从美的心灵 受道;关注行为制度的美;重视各种学问知识的美,最 后达到最高的学问——以美的理式为对象的知识. 《罗丹论艺术》 “美貌能保持很久吗?”他答:“变化很快.我并不是说女 人好像黄昏的风景,随着太阳的沉没而不断改变,但 是这个比喻几乎是对的.真正的青春,妙龄贞洁的青 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不可侵犯的青 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
美育讲座课件ppt
美育讲座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美育概述 • 美的本质与特征 • 艺术教育与美育 • 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 美育的实践与应用 • 美育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CATALOGUE
美育概述
美育的定义
01
02
03
定义
美育是通过培养人对美的 感受、认知、欣赏和创造 能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美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传统美育观念的束缚、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评价体系的 缺失等。
机遇
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新兴技术的 应用等。
美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美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提升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加强美育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实现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手段。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美育的发展
03
通过艺术教育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进一步促进美育的发展。
04
CATALOGUE
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学校美育的实施途径
开设美育课程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美育课程,通过艺 术欣赏、创作、表演等形式,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 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艺 术作品和自然美景。
促进创造力发展
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 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的途径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自己 的情感。
培养文化素养和传承
CATALOGUE
目 录
• 美育概述 • 美的本质与特征 • 艺术教育与美育 • 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 美育的实践与应用 • 美育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CATALOGUE
美育概述
美育的定义
01
02
03
定义
美育是通过培养人对美的 感受、认知、欣赏和创造 能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美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传统美育观念的束缚、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评价体系的 缺失等。
机遇
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新兴技术的 应用等。
美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美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提升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加强美育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实现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手段。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美育的发展
03
通过艺术教育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进一步促进美育的发展。
04
CATALOGUE
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学校美育的实施途径
开设美育课程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美育课程,通过艺 术欣赏、创作、表演等形式,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 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艺 术作品和自然美景。
促进创造力发展
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 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的途径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自己 的情感。
培养文化素养和传承
美的本质和特征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子
劳者不得歇
2)“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 鸣鼓、琴瑟、芋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 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然上考 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非乐也!”
3)“与民同乐”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
女 高 音
女 高 音
天体音乐
男 高 音 假 声
男
男
低
男
低
音
高
音
音
13
黄金分割:0.618
•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 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其比值近似值是0.618。
• 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 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个数值 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 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的产生 二、美的本质 三、美与真、善的关系 四、美的特征
1
第一节 美的产生 (一)美的雏形
2300万年前,人科动物与猿类分化; 400万~370万年东非古猿开始直立行走; 200万~170万年前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人类进入
旧石器时期,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75万~50万年前,爪哇和北京猿人,能够控制火; 40万~25万年前,阿舍利文化,从生理解剖学判
义。
26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 斯宾诺莎“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 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 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
• 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如,英国画家荷迦斯认为所有线条中最美的是 曲线,而所有的曲线中最美的是蛇形线。
2、主观精神说:美的本质在于主观精神的活
动,是特殊精神运动如直觉、冲动、愉悦、 情感等导致了美的产生。美离不开人心灵的 参与。 ——美是非功利的。
3、主客关系说:美的本质在于它是主客观
艺术不是再现可见的东西;恰恰相反,它使不可见 的东西变得可见了。——保罗.克利(1879~1940, 瑞士画家) 我们经由艺术可以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到的 一切伤痛达成达成快乐的和解。——劳伦斯.达雷 尔(1912~1990 , 英国作家) 艺术意在让人感到不安,而科学则让人感到心安理 得——乔治.布拉克(1882~1963,法国立体主义代 表画家) 艺术就是心境完整而自由的表现。——美国帕克 《美学原理》1920
的统一,美是一种联系着主观与客观的一 种关系属性,而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客观属 性,也不仅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反应。看到 了审美活动的能动作用。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注重从心物关系来理 解美的本质。 当今,李泽厚是典型的持这种观点的美学 家。
4、客观精神说:美的本质不在于现实的人和
物,而在于人和现实事物之外的客观精神, 这种客观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神;在中国 文化中——神、道、天。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类型,艺术与社会生活
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1)艺术总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 活总会给当时的艺术打上烙印; (2)虽然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 对社会生活能力的反作用存在,但是其影响 的程度不能与其他社会意识类型相提并论; (3)艺术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方式具有其独 特性,它是通过艺术形象组成的虚拟世界传 达某种意义,通过情感来感染它的受众,从 而逐渐产生社会影响的,它是潜移默化的影 响,而不是强制性的。
四、美的非功利性
美的非功利性:指的是审美主体的非功利 性态度。 审美最重要的主体条件是——非功利的态 度。
第二节 艺术的本质
传统的艺术形式
一、有关艺术的论述 二、对艺术本质的共识
一、有关艺术的论述
艺术的本质是对存在的肯定、祝福和神
话。——尼采 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培根 艺术,是人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梵高 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接审美形式 的创造。——余秋雨
各种学派的看法
1、模仿说:艺术源于模仿、再现。——德谟
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2、游戏说:艺术源于游戏。——席勒-斯宾 塞理论。 3、巫术说:艺术源于巫术。——席勒-弗雷 泽理论 4、劳动所:艺术源于劳动。——普列汉诺夫
5、集体无意识说:艺术乃集体无意识或原始
群体经验之体现——荣格 6、表现说:艺术主要内容与任务不是再现世 界,而是表现情感。——欧洲浪漫主义诗人 和克罗齐 7、符号说:艺术石是各种符号,是人类情感 的符号化或形式化。——卡希尔、苏珊.朗格 8、形式说:艺术的特质不在于作品内容、作 家或读者,而在形式。——克莱夫.贝尔和俄 国形式主义者
2、艺术是以感性形象诉诸人的感觉,从而引
导人们进入艺术世界的。 艺术与其他社会艺术形态明显的区别——用 形象说话、用形象思维、用形象传达艺术家 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它是具体的、生动的、 真实可感的。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传达自己 的情感和思想,不善于塑造形象、不善于运 用形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家”就好 比一个没有技术的工匠,等于没有入行。
二、对艺术本质的共识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类型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内容,是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的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科学和哲学 等意识类型及情感、风俗、习惯等社会 心理。
1、与政治、法律、哲学相比,艺和情感, 并且它的长处也不是思想,而是情感。艺术 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而政治、法律、哲 学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 2、与哲学、科学相比,艺术虽然也是求真, 但求真既不是唯一的目的,也不是最高的, 艺术的首要目的是求美。
3、与道德相比,虽然艺术经常会具有道德
教化的功能,但艺术并不必然具有这一功 能。道德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束缚和压抑, 艺术给人带来的是自由和愉悦。 4、与宗教相比,艺术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 曾经长期为宗教服务,宗教的发展也为艺 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现代艺术的一个重 要特点是摆脱对宗教的依赖,而具有独立 的追求。在现代的宗教活动中,仍然在借 助艺术手段,但由于其首要的目的不是美, 因而从属于宗教的艺术就不是纯艺术。
第三章 艺术美的本质
在理解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基础上 掌握艺术美的本质。
第一节 美的本质
一、
不同的学说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客观物质说:强调美的本质在于客观物 质本身,它是物质的一种客观属性,如表面 的材质、光洁度、对象的形态、数量关系、 比例等。突出表现为2点: (1)将对象某种具体的特点当作是美的原 因,如“黄金分割比”(1:0.618—古希 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二)艺术是一个人为性的形象系统
1、艺术以人为性为基础
“艺”——种植,甲骨文中像一个人手拿禾
苗栽种之状。 春秋战国 “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 虽然没有“艺术”这个词,但是,绘画、音 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 Art ——技术之意 技术都是人为的,人为的结果产生艺术。
美是人——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是审美的主体 人是社会中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社 会性。 人的主体结构可以分为知、情、意,都会 在审活动中发挥做作用。
二、 对象化对美的意义:它为审美活动提供了
一个对象,为审美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创造 了条件。
三、
美是能引起自我确证的形象 1、简单直观式的自我确证 照镜子 看照片 2、情爱能力的自我确证 “情人眼里出西施” “孩子总是自己的好” 3、道德人格的自我确证 道德人格 4、自由人格的自我确证 当代审美的主流 是人类审美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