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与糖尿病汇总.
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与表达研究
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与表达研究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了4亿,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同时也对整个社会及医疗系统造成了沉重负担。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基因多态性与表达研究是当前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病与基因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遗传学研究,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与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目前已知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基因有许多,如 INS、 TCF7L2、 PPARG、 KCNJ11等。
这些基因中,某些表达失调或多态性的变异与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INS基因编码胰岛素的前体分泌加工酶,如果INS基因的多态性发生变异,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和分泌失调。
Insulin resistance (IR)是2型糖尿病发展的主要因素,胰岛素分泌的失调可能导致胰岛素阻抗和血糖升高。
而TCF7L2基因则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易感基因之一,其多态性相关性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证实。
此外,PPARG和KCNJ11基因的多态性也与糖尿病相关。
其中,PPARG基因涉及脂肪酸代谢和分化,对糖和脂代谢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而KCNJ11编码胰岛素分泌的特异性调节剂,多项研究表明,KCNJ11基因的多态性变异与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二、基因表达研究探索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基因表达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基因在糖尿病及正常人体内表达的差异,以探索糖尿病发生机制。
这一研究方向可以从mRNA水平、蛋白质表达水平、基因的启动子区、RNA后修饰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基因表达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参与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基因和葡萄糖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
其中,肥胖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 (FABP4)在胰岛beta细胞中极为丰富,其在体内调节葡萄糖转运、胰岛素后信号转导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糖尿病易感基因检测及意义
糖尿病易感基因检测及意义
糖尿病具有明显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父母都有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5~20倍。
哪些因素导致糖尿病的遗传性呢,基因组学的发展发现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个基因的累加效应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疾病,这些与糖尿病有关的基因称为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特点是基因变异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只造成机体患病的潜在危险性增加,一旦外界有害因素介入,即可导致疾病发生。
更通俗的解释就是,糖尿病易感基因由父母传给了子女,如果事先认识到所遗传下来的易感基因并正确对待,就可能不会得糖尿病;如果没有关注,在相关环境的作用下便很容易得糖尿病。
所以,糖尿病易感基因的检测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1. 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评估。
通过基因检测手段,了解是否携带糖尿病易感基因,在遗传水平对个体的患病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使人们提早获知抗病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2. 饮食习惯的指导。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会影响个人对特定食物和味道的选择。
某些“坏”遗传位点会导致这些“坏”饮食习惯,从而增加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了解自身饮食习惯的内因,可以科学、健康地管理饮食,提升健康状况。
3. 运动效果的评估。
运动也是减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病风险的重要方法。
有关研究表明,因为遗传差异的存在,即使进行了相同的运动,不同人的机体性能的改善程度也会不尽相同。
这意味着在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方面,具有某些遗传位点的基因型的人会实现“事半功倍”,而另一部分人就要“事倍功半”。
糖尿病易感基因检测可以辅助人们制定个性化的、合理有效的运动计划,科学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通过医疗技术创新预防糖病
如何通过医疗技术创新预防糖病如何通过医疗技术创新预防糖尿病糖尿病,这个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常见的慢性疾病,正给无数人的健康带来威胁。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也逐渐趋于年轻化。
这不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如何预防糖尿病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医疗技术的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检测技术为糖尿病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对个体基因的检测,可以了解其患糖尿病的潜在风险。
比如,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增加患 2 型糖尿病的几率。
对于那些具有高风险基因的人群,医生可以提前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包括饮食调整、运动计划以及定期的健康监测。
基因检测还能够帮助发现那些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患上糖尿病的人群。
了解自身的基因特点后,人们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避免不良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从而降低发病风险。
二、智能穿戴设备的助力如今,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越来越普及,它们在糖尿病预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人体的生理数据,如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长期跟踪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例如,睡眠质量不佳与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
智能穿戴设备可以监测睡眠时长、深度睡眠时间和浅度睡眠时间等指标,如果发现睡眠异常,及时调整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预防糖尿病。
另外,一些高端的智能穿戴设备还能够监测血糖水平。
虽然目前这类设备的准确性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有望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更加便捷和实时的监测手段。
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分析医疗领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包括患者的病历、体检报告、治疗方案等。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糖尿病的发病规律和风险因素。
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分析患者的生活方式、家族病史、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能够准确评估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治疗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糖尿病治疗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其中,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人口健康问题之一。
据统计,全球约有 4.63亿人患有糖尿病,而中国就有约 1.14亿人患有此病。
由于其病因复杂,很多人难以顺利控制其病情,这使得糖尿病治疗更加复杂化。
目前,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的原理糖尿病基因检测原理是通过检测人体中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该疾病的遗传倾向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糖尿病基因检测技术目前已经可以检测出100多种相关基因,并提供了全面的遗传咨询、个性化治疗和术后康复指导等服务。
二、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医疗技术的热点之一。
一方面,糖尿病基因检测技术已经发展出多种专业的品牌化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还出现了多个国际性的研究团队,针对此领域展开了严密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这种积极趋势下,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加值得期待。
三、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从预防层面上看,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及早发现患有糖尿病的风险,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治疗阶段,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还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病因进行针对性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从无创层面上看,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未来也有望为人体基因组医学研究提供支持。
总之,糖尿病基因治疗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均非常值得期待。
但是,我们在使用糖尿病基因检测技术时也需要注意,防止过度曲解其应用价值,或者防止不当使用其检测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更好的健康管理,需要我们在权衡风险的同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设计和执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三例KCNJ11基因R201突变致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诊断与治疗分析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2 0 1 6 Y F C 1 3 0 5 3 0 1 ) 作者单位:45_郑 州 大 学 附 属 儿 童 医 院 内 分 泌 遗 传 代 谢 科 通 信 作 者 :卫 海 燕 ,E m a i l :h a i y a n w e i 2 0 0 9 @ 1 6 3 . c o m
+ + + + 7.08
3.3
-24.0
静脉血糖 (mmol/L) V e n o u s blood
glucose 35.3
28.0
27.8
HbA,c (%) 11.5 6.6 6.0
CP (ng/ m l )
0.078 0. 3 2 8 0.018
基因检 测 :3 例患儿父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 例 1 、2 的 D N A 标 本送检至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采 用 BestSeq新生 儿糖尿病基因检测技术,发 现 病 例 1 KCNJ1 1 基因 的一个杂合致病突变,导 致 6 01位碱基处C> T 突 变 ,导 致 所 编 码 蛋 白 的 第 2 0 1 位氨基酸由精氨酸 (R )变为丝氨酸(S ),病 例 2 的 KCNJ1 1 基 因 1 个 杂合致病突变,引 起 6 0 2 位 碱 基 处 G> A 突 变 ,导
【 Key words】 Perman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 KCNJ11 gene;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 Glibenclamide
新生儿糖尿病(NDM)是指生 后 6 个月内诊断 的 DM⑴ ,临 床 罕 见 ,发 病 率 约 为 1: 90000〜 1:160000活婴[2气 主 要 特 征 为 高 血 糖 、发育迟缓、 渗透性多尿、脱 水 、D K A 等[2_45]。根据出生后高血 糖 持 续 时 间 分 为 暂 时 性 NDM (TNDM)和永久性 NDM (PNDM)[S]。 TNDM 约占 NDM 患 儿 的 5 0 % 〜6 0 % , 常 在 6 个月内自行缓解,约 5 0 % 的患 儿 可 能 在 儿 童 或 青 春 早 期 复 发 ,P N D M 无临床缓 解 期 。 目 前 已 报 道 2 0 多 种 基 因 可 导 致 NDM,其 中编码胰腺卩细胞A T P 敏感性钾离子(KATP)通道 Kir6 . 2 亚 单 位 的 KCNJ1 1 基 因 激 活 突 变 是 引 起 N D M 的 常 见 病 因 。 KCNJ1 1 基 因 激 活 突 变 的
糖尿病的基因诊断及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的基因诊断及个体化治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代谢疾病。
但是糖尿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病人反应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有必要进行基因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的基因诊断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代谢疾病,因此糖尿病的基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糖尿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单基因糖尿病。
单基因糖尿病是指只由一个突变基因所致的罕见病。
例如MODY(成人型糖尿病)和婴儿型糖尿病等。
针对这些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诊断疾病。
第二方面是多基因糖尿病。
多基因糖尿病是指由多个基因、多个代谢通路、多个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常见病。
目前,这些基因的研究正在开展中,但还没有达到可用于临床的水平。
第三方面是环境与基因相互作用。
糖尿病的发病并不仅仅由基因决定,环境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饮食、运动、肥胖、睡眠不足、抽烟等等都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基因诊断之前,也需要考虑环境因素。
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特殊情况和反应,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这一治疗方法的重要性在于,糖尿病患者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性。
不仅仅是病情的差异,就连同样病情的患者,对于药物的反应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在进行个体化治疗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基因检测和评估。
通过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遗传情况,进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治疗。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药品使用情况等等,以便于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基于个体化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也会发生改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是给予所有患者相同的药物和治疗方式。
但是,由于患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治疗方法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最好的疗效。
因此,个体化治疗崛起。
个体化治疗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方面来实现:方案一是基于基因的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检测,可以了解每一个患者的基因情况,并根据不同的基因突变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发生与基因变异的关系研究
糖尿病发生与基因变异的关系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消耗医疗资源的重要因素。
根据调查,目前全球有4.2亿人患有糖尿病,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大多数糖尿病病人是因为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导致胰岛素受损或缺少而引起的。
但是,不少人同样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同,却不一定都会患上糖尿病,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基因有关。
基因变异是指在DNA序列中发生的变化。
在人类DNA序列中,不同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上百种不同的变异,这些变异会影响人类血糖代谢能力和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从而影响糖尿病的发生。
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和分析发现,有些基因变异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在人类基因中,有些基因编码胰岛素受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这个蛋白质受体能够将血液中的胰岛素与对应的细胞连接起来,从而让细胞能够利用胰岛素血糖。
但是,当这个基因发生变异时,可能导致对应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阻碍细胞利用胰岛素血糖,引发糖尿病。
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基因变异和糖尿病强相关。
例如,TCF7L2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成年人糖尿病的最常见基因突变。
这种基因变异会影响到细胞内钾离子的平衡,从而使得血糖代谢出现问题。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人类基因与糖尿病的关系,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
因为人类基因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人的基因可能会同时携带上千个变异。
如何在复杂的基因突变背景下找出与糖尿病发生最相关的突变,是需要大量数据和分析的。
而目前,对于人类基因易感性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因此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仍令人忧虑。
不过,一些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有利于糖尿病治疗和预防的新基因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某些基因变异导致的糖尿病患者,科学家可以通过基因修复技术或者使用人工合成蛋白质来恢复与胰岛素的连接,从而提高胰岛素利用率,降低患病风险。
这些新技术的发现,对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因变异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健康体检基因检测项目汇总
感恩孝心卡A
1高血压、2高血脂、3冠心病、4心肌梗塞、5心脏骤停、6脑中风、7老年痴呆、8老年帕金森、9老年性黄斑变性
CTS03-0007
感恩孝心卡B
脑中风、老年痴呆、老年帕金森、心肌梗塞
ATS03-0008
商务精英卡A
1肺癌、2胃癌、3肝癌、4前列腺癌、5胰腺癌、6结直肠癌、7高血压、8高血脂、9高胆固醇血症
套餐
编号
项目名称
检测项目
价格
ATN02-0001
全套风险(35)
男性:1、Ⅰ型糖尿病2、Ⅱ型糖尿病3、结直肠癌4、胆结石5、多发性硬化6、肥胖7、高血压8、冠心病9、黑色素瘤10、霍奇金淋巴瘤11、甲状腺功能减退12、静脉血栓栓塞13、类风湿性关节炎14、滤泡性淋巴瘤15、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6、慢性肾病1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脑膜瘤19、帕金森病20、膀胱癌21、前列腺癌22、强直性脊柱炎23、乳腺癌(男性)24、肾癌25、肾结石26、痛风27、哮喘28、腹主动脉瘤29、食管癌30、胰腺癌31、肺癌32、胃癌33、肝癌34、老年痴呆症
卵巢癌
卵巢癌
999
ASS03-0014
鼻咽癌
鼻咽癌
999
ASS03-0015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
999
ASS03-0016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999
ASS03-0017
喉癌
喉癌
999
ASS03-0018
滤泡性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
999
ASS03-0019
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999
GSS03-0020
Ⅰ型糖尿病风险
ATS03-0009
糖尿病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
糖尿病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既包括基因遗传,也包括表观遗传。
本文将分别介绍糖尿病的基因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
一、糖尿病的基因遗传1.1 基因和糖尿病的关系糖尿病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遗传有关。
方案亚型的糖尿病与单个基因的遗传相关。
且遗传物质在人类体内的表达和产物的功能保持时间长久,是影响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核心环节。
1.2 糖尿病基因的种类目前,涉及糖尿病发病的基因种类已经数以百计,包括食欲激素、胰岛素信号传导、胰腺部分分泌胰岛素、自身免疫等方面的基因。
不同类型糖尿病的发病基因也各不相同,例如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HLA-DR/DQ等基因的变异密切相关,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则与PPARG、KCNQ1和SGCG等基因相关。
1.3 遗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虽然基因的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起着直接作用,但它们的表达也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密切相关。
压力、饮食、生活方式等都会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糖尿病的发病。
例如,过度摄入脂肪和糖类食品会刺激PPARG基因的表达增加,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而适当的运动和健康饮食则能对这一基因的表达起到调节作用。
二、糖尿病的表观遗传机制2.1 表观遗传和糖尿病的关系除了基因遗传外,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还与表观遗传有关。
表观遗传是一种不改变DNA序列的遗传方式,因此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环境的调控方式可以加快或减缓某些基因的表达。
2.2 糖尿病表观遗传的机制表观遗传关键机制之一是得到调控的选定性。
这意味着不同酶催化的带有甲基化的Cytosine和间隙核苷酸的组合可能在人类体内的DNA序列中得到不同的表达。
这些表达的差异与特定类型的糖尿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另一个表观遗传机制是基因不同阶段的功能包变化。
糖尿病患者胰腺岛素分节前启动子和转录因子FaIm在穷困的代谢状态下都会发生变化,而ZnT和Sd1则不会发生变化,且他们的调控机制会在代谢调控过程中发生改变。
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
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
迅速增加的患病人数和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使糖尿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糖尿病具有相当强度的家族聚集性现象,即一个家系中有3个或3个以上患有糖尿病的现象。
本文将对各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表型特点、遗传易感性及相关易感基因简介如下。
一、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1型糖尿病(T1DM)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就此而言,家系与非家系表型特点无明显差异。
1A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免疫相关,存在遗传性自身免疫耐受情况,因此1型糖尿病家系患有其他自身免疫病风险增加,常合并有Addison病、乳糜泻、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贫血。
大量的人群研究证实,同一种族/民族内部和不同种族/民族之间T1DM发病均有很大的差异。
大部分T1DM患者的一级亲属并不同时罹患该病(85-90%)。
但某个个体的一级亲属患有糖尿病,其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远高于一般人群。
有研究表明,母亲患T1DM的子代比父亲患T1DM的子代发生T1DM的风险要低。
T1DM的发病风险,普通人群50岁时的累积发病风险仅为0.5%,而患者同胞人群中,50岁累积风险大致是10%,相当于普通人群风险的20倍。
这显然有力提示了遗传基因在T1DM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但是,第6条染色体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位点(ID-DM1)只能解释一半的T1DM的家族聚集性。
其余可能是另外一些遗传因素或共同家庭环境造成。
同卵双胞胎共患T1DM的一致性大约是45%,而异卵双胞胎大约是25%,同卵双胞胎一致患病率远远低于100%,这些结果既支持遗传基因的作用,更说明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
寻找T1DM致病基因比较普遍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寻找等位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和使用IBD(血缘一致性)方法发现连锁信号。
经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研究显示,较多的染色体区域存在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胰岛素5’VNTR基因所在区域6p21及11p15已被广泛接受,它们是在病例-对照实验中通过关联研究发现的[1,2],分别命名为IDDM1(HLA)和IDDM2(INS)。
糖尿病遗传病
遗传病具有家族性、先天性 、终身性、遗传性等特点。
糖尿病遗传病属于多基因遗传 病,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
同影响。
糖尿病遗传病发病机制
糖尿病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 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遗传因素通过影响胰岛素基因表达、 胰岛素信号传导、糖代谢相关酶活性 等方面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是糖尿 病发病的核心机制。
环境因素如饮食、运动、精神压力等 也可影响糖尿病遗传病的发病和进程 。
02
糖尿病遗传病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与体征
01 02
多尿、多饮、多食
由于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和口渴,患者常有多尿、多饮的症状; 同时,由于葡萄糖利用障碍,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患者常有饥饿感和多 食的表现。
体重减轻
虽然进食增多,但由于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 萄糖产生能量,导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体重逐渐减轻。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营养治疗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运动治疗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减轻体重,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
心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治疗效 果。
05
家族性糖尿病管理建议
家族成员筛查与教育普及
筛查流程
针对有家族糖尿病史的高危人群 ,制定详细的筛查流程,包括血 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 指标检测。
除此之外,还有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 尿病等。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中作用
01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02
研究表明,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
糖尿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现状
糖尿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现状2型糖尿病(T2DM)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缺陷导致高血糖的一种复杂多基因疾病。
遗传因素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遗传率估计为70%~80%。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病,其遗传模式有主效基因、微效基因和单基因等模式。
寻找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策略主要有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和遗传关联研究。
近年来,应用这些遗传学分析方法人们发现了一些与 2型糖尿病易感性关联的染色体区域和基因,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鉴定2型糖尿病基因将有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发展更好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策略。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鉴定方法主要有候选基因关联研究和全基因组连锁分析。
有3种类型的候选基因:功能候选基因、图位候选基因和表达候选基因。
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是目前研究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的主要手段,遗传多态性标志主要采用短串联重复片断(STR),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迅猛发展,新一代遗传多态性标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期望利用这种高密度、性能稳定、易于自动化操作的遗传学标志进行连锁不平衡和相关分析或直接进行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最终找到 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2]虽然许多候选基因与T2DM的关联分析已经进行,但多数都没有得到一致的重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γ体和β-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基因是目前最好重复的基因。
迄今为止,T2DM的全基因组扫描已在20多个不同的群体中进行,包括欧洲人、美国白人、墨西哥裔美国人、美国本地印度人、非洲裔美国人和亚洲人,这些研究鉴定了一些与T2DM相关的QTLs区域。
与T2DM显著和证实连锁的区域包括1q25、2q37、3q28、3p24、6q22、8p23、10q26、12q24、18p11、20q13等,与T2DM提示连锁的区域有1q42、2p21、2q24、4q34、5q13、5q31、7q32、9p24、9q21、10p14、11p13、11q13、12q15、14q23、20p12、Xq23等。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线粒体糖尿病(MID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线粒体DNA中的突变导致糖尿病和多系统受累。
它是一种成年早期出现的糖尿病,通常伴随着神经系统和心脏等多系统的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一例线粒体糖尿病的患者情况,并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
患者李某,男,49岁,因频发口干、口渴、多饮、多尿1年余,伴有进行性视力下降6个月入院就诊。
患者父亲有糖尿病史,母亲无糖尿病。
体格检查:血压130/80mmHg,心率80次/分,双侧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及,神经系统检查: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双眼仅能分辨手动查视。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4.8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空腹胰岛素110μU/mL。
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低平。
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提示其患有糖尿病伴有视神经受累。
考虑到其父亲有糖尿病史、母亲无糖尿病史,患者临床表现严重,且视神经受累,临床医生怀疑该患者糖尿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考虑线粒体遗传性疾病的可能性,对患者进行了线粒体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线粒体DNA 3243A>G点突变。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确诊其患有线粒体糖尿病。
线粒体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
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患者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而对于眼部的症状,进行了相应的治疗,但效果并不显著。
患者伴有心脏等多系统受累,需密切监测其心脏功能及病情进展。
以上病例提示,临床医生在诊断疑难病例时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家族史、疾病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结果。
对于线粒体糖尿病这样的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和遗传因素非常重要,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例的介绍,能够加深临床医生对线粒体糖尿病的认识,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警惕性,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也呼吁加强对线粒体疾病的科研,深入研究其病因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基因改变对糖尿病发展的影响及治疗的前景
基因改变对糖尿病发展的影响及治疗的前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群。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糖尿病的研究越发深入,发现基因改变在糖尿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因改变对糖尿病的影响,并展望基因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
一、基因改变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展与多个基因的改变相关。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胰岛素基因(INS)和胰岛素受体基因(INSR)的变异。
INS基因编码胰岛素,而INSR 基因则编码胰岛素受体。
这两个基因的改变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作用,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其他一些基因的改变也与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例如,TCF7L2基因的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相关。
这些研究揭示了基因改变在糖尿病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疾病的预测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基因改变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基因改变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风险和病情发展。
通过对患者基因进行分析,医生可以预测患者是否易患糖尿病,以及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基因改变的研究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通过深入研究基因改变对糖尿病的影响机制,科学家们可以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例如,对INSR 基因的研究发现,胰岛素受体的缺陷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INSR基因的治疗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减轻糖尿病的症状。
三、基因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越来越被重视。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糖尿病治疗中,基因治疗可以通过修复或替换受损的基因,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合成和作用。
目前,基因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将正常的INS基因导入患有糖尿病的小鼠体内,恢复了胰岛素的合成,从而改善了病情。
什么是糖尿病基因(一)2024
什么是糖尿病基因(一)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调节功能受损,导致血糖水平过高。
糖尿病可以分为类型1糖尿病和类型2糖尿病,而其中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本文将就糖尿病基因进行一系列讨论,以加深对糖尿病遗传机制的理解。
正文:1. 糖尿病基因的介绍- 糖尿病基因即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与糖尿病相关的多种基因。
- 糖尿病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等,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2. 糖尿病基因与类型1糖尿病- 类型1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细胞受到免疫系统攻击而导致的,糖尿病基因在类型1糖尿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 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糖尿病基因突变与类型1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3. 糖尿病基因与类型2糖尿病- 类型2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基因在类型2糖尿病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 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糖尿病基因突变与类型2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4. 糖尿病基因检测与预防- 糖尿病基因检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患糖尿病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目前,已经有一些商业化的基因检测机构可以提供糖尿病基因检测服务。
5. 糖尿病基因研究的前景- 随着糖尿病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糖尿病的遗传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糖尿病基因研究有望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在糖尿病的研究中,糖尿病基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同时也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基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我们能够对糖尿病的遗传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健康体检基因检测项目汇总
健康体检基因检测项目汇总套餐编号项目名称检测项目价格男性: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3、结直肠癌4、胆结石5、多发性硬化6、肥胖7、高血压8、冠心病9、黑色素瘤10、霍奇金淋巴瘤11、甲状腺功能减退12、静脉血栓栓塞13、类风湿性关节炎14、滤泡性淋巴瘤15、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6、慢性肾病1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脑膜瘤19、帕金森病20、膀胱癌21、前列腺癌22、强直性脊柱炎23、乳腺癌(男性)24、肾癌25、肾结石26、痛风27、哮喘28、腹主动脉瘤29、食管癌30、胰腺癌31、肺癌32、胃癌33、肝癌34、老年痴呆症 ATN02-0001 全套风险(35) 女性: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3、结直肠癌4、胆结石5、多发性硬化6、肥胖7、高血压8、冠心病9、黑色素瘤10、霍奇金淋巴瘤11、甲状腺功能减退12、静脉血栓栓塞13、类风湿性关节炎14、卵巢癌15、滤泡性淋巴瘤16、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7、慢性肾病1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9、脑膜瘤20、帕金森病21、膀胱癌22、强直性脊柱炎23、乳腺癌24、肾癌25、肾结石26、痛风27、哮喘28、子宫肌瘤29、子宫内膜异位30、腹主动脉瘤31、食管癌32、胰腺癌33、肺癌34、胃癌35、肝癌36、老年痴呆症男性:1、前列腺癌2、胰腺癌3、肺癌4、鼻咽癌5、颅内动脉瘤/大脑动脉瘤6、肝癌7、胆囊癌8、食管癌9、胃癌10、胃贲门癌11、结直肠癌1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大B细胞淋巴瘤14、膀胱癌15、肾癌16、甲状腺癌17、口腔和喉部癌18、黑色素瘤19、脑膜瘤20、乳腺癌(男性) ATP01A0002 全癌风险(22) 女性:1、脑膜瘤2、胰腺癌3、肺癌4、鼻咽癌5、颅内动脉瘤/大脑动脉瘤6、肝癌7、胆囊癌8、食管癌9、胃癌10、胃贲门癌11、结直肠癌12、乳腺癌 1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4、大B 细胞淋巴瘤15、膀胱癌16、卵巢癌17、肾癌18、甲状腺癌19、宫颈癌20、口腔和喉部癌21、黑色素瘤产前及新生儿5种最常见疾病14个基因3216个位点:人群中发病ITN02-0003 筛查套餐(一) 率携带率最高10种常见遗传病26个基因上万个位点:人群中发病产前及新生儿ITN02-0004 率较高的严重遗传病,适合进行产前检测防止出生缺筛查套餐(二) 陷产前及新生儿171种常见遗传病312个基因几十万个位点:综合性ITN02-0005 筛查套餐(三) 大检测,包括大部分常见遗传病,作为高端项目 1高血压、2高血脂、3冠心病、4心肌梗塞、5心脏CTS03-0006 感恩孝心卡A 骤停、6脑中风、7老年痴呆、8老年帕金森、9老年性黄斑变性CTS03-0007 感恩孝心卡B 脑中风、老年痴呆、老年帕金森、心肌梗塞1肺癌、2胃癌、3肝癌、4前列腺癌、5胰腺癌、6ATS03-0008 商务精英卡A 结直肠癌、7高血压、8高血脂、9高胆固醇血症ATS03-0009 商务精英卡B 胃癌、直肠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食管癌、ATS03-0010 阳光丽人卡A 肥胖风险、肺癌ATS03-0011 阳光丽人卡B 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儿童智商、儿童记忆力、儿童肌肉发育(运动天赋)、BTS03-0012 成长快乐卡高度近视、乳糖不耐受、儿童肥胖ATS03-0013 三口之家套餐商务精英B+阳光丽人B+成长快乐ATS03-0014 比翼双飞套餐商务精英B+阳光丽人B中老年人基因1、老年痴呆症2、帕金森综合症3、长寿基因4、脑CTS03-0015检测项目卒中商务专项基因ATS03-0016 1、胃癌2、肝癌3、肺癌4、酒精代谢能力检测妇科专项基因ATS03-0017 1、乳腺癌2、卵巢癌3、宫颈癌检测单项(除肠癌底价1999元,报价4500元,其余底价均为999元,报价3600元) 价格编号项目名称检测项目999 ASS03-0001 肺癌肺癌999 ASS03-0002 胃癌胃癌999 ASS03-0003 肝癌肝癌999 ASS03-0004 甲状腺癌甲状腺癌999 ASS03-0005 贲门癌贲门癌999 ASS03-0006 肾癌肾癌999 ASS03-0007 膀胱癌膀胱癌999 ASS03-0008 食道癌食道癌999 ASS03-0009 前列腺癌前列腺癌999 ASS03-0010 胰腺癌胰腺癌1999 ASS03-0011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999 ASS03-0012 乳腺癌乳腺癌999 ASS03-0013 卵巢癌卵巢癌 ASS03-0014 999 鼻咽癌鼻咽癌 ASS03-0015 999 黑色素瘤黑色素瘤 ASS03-0016 999 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 ASS03-0017999 喉癌喉癌 ASS03-0018 999 滤泡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 ASS03-0019 999 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999 GSS03-0020 ?型糖尿病风险 ?型糖尿病风险999 GSS03-0021 ?型糖尿病风险 ?型糖尿病风险999 FSS03-0022 高血压风险高血压风险999 FSS03-0023 高血脂风险高血脂风险999 FSS03-0024 高胆固醇血症风险高胆固醇血症风险999 FSS03-0025 冠心病风险冠心病风险999 FSS03-0026 心肌梗塞风险心肌梗塞风险999 FSS03-0027 心脏骤停风险心脏骤停风险999 FSS03-0028 脑卒中遗传性风险脑卒中遗传性风险999 CSS03-0029 老年性痴呆风险老年性痴呆风险999 CSS03-0030 老年帕金森病风险老年帕金森病风险999 CSS03-0031 老年性黄斑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999 CSS03-0032 青光眼青光眼高度近视高度近视 999 GSS03-0033999 GSS03-0034 长寿基因长寿基因999 GSS03-0035 结核病易感性结核病易感性999 GSS03-0036 IgA肾病 IgA肾病999 GSS03-0037 尼古丁依赖尼古丁依赖999 GSS03-0038 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999 GSS03-0039 男性不育男性不育999 GSS03-0040 丙肝易感性丙肝易感性999 GSS03-0041 咖啡因代谢咖啡因代谢999 GSS03-0042 腰椎盘突出症腰椎盘突出症999 GSS03-0043 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999 GSS03-0044 慢性肺阻慢性肺阻999 GSS03-0045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999 GSS03-0046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999 GSS03-0047 胆结石胆结石999 GSS03-0048 生物学年龄生物学年龄999 GSS03-0049 白塞氏病白塞氏病999 GSS03-0050 克罗恩病克罗恩病999 GSS03-0051 酒量(红脸反应) 酒量(红脸反应)999 GSS03-0052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999 GSS03-0053 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999 GSS03-0054 痛风痛风999 ESS03-0055 丙肝治疗反应丙肝治疗反应999 ESS03-0056 硝酸甘油个体化用药硝酸甘油个体化用药999 ESS03-0057 叶酸个体化用药叶酸个体化用药999 ESS03-0058 华法林用药剂量华法林用药剂量999 ESS03-0059 干扰素治疗反应干扰素治疗反应999 ESS03-0060 他汀类药物安全用药他汀类药物安全用药嗜酒基因(酒精依赖) 嗜酒基因(酒精依赖) 999 ESS03-0061 纳洛酮疗效纳洛酮疗效999 BSS03-0062 儿童肥胖风险基因儿童肥胖风险基因999 BSS03-0063 儿童智商相关基因儿童智商相关基因999 BSS03-0064 儿童记忆力相关基因儿童记忆力相关基因儿童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运儿童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运动天999 BSS03-0065 动天赋) 赋)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 999 BSS03-0066999 BSS03-0067 儿童听觉相关基因儿童听觉相关基因999 ESS03-0068 高血压用药高血压用药999 ESS03-0069 糖尿病用药糖尿病用药999 GSS04-0070 癫痫癫痫999 ESS05-0071 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999 ESS05-0072 细胞色素P450检测套餐细胞色素P450检测套餐999 ESS05-0073 氯吡格雷相关基因检测氯吡格雷相关基因检测999 ESS05-0074 华法林相关基因检测华法林相关基因检测999 ESS05-0075 环孢素A相关基因检测环孢素A相关基因检测999 ESS05-0076 甲氨蝶呤相关基因检测甲氨蝶呤相关基因检测999 ESS05-0077 硫嘌呤类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硫嘌呤类药物相关基因检测999 ESS05-0078 他汀类药物相关基因检测他汀类药物相关基因检测999 ESS05-0079 卡马西平相关药物基因检测卡马西平相关药物基因检测999 ESS05-0080 乙醇代谢相关基因检测乙醇代谢相关基因检测。
爱基因基因检测项目
爱基因基因检测项目众所周知,人类很多重大疾病都不是短期形成的,从一个癌细胞发展到绿豆大小需要 10-15 年时间,从绿豆大小发展成鸡蛋大小只需要一年。
因此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必要做易感基因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让疾病远离自己和家人。
国内外已经有不少“民用”基因检测的公司,而国内基因检测也在迅猛发展,目前有一千多种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做出诊断。
爱基因作为厦门基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产品,依托高新科技和创新人才优势,借鉴众多先进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近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为客户定制了近百项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检测项目:套餐一(个性体征共13项)套餐二(肿瘤风险男性12项,女性15项)套餐三(重大慢性疾病共10项)1、酒精脸红1、胃癌1、痛风2、咖啡因代谢能力2、肺癌2、Ⅰ型糖尿病3、维生素B12吸收能力3、食道癌3、Ⅱ型糖尿病4、胆固醇分泌能力4、肝癌4、冠心病5、乳糖不耐5、膀胱癌5、胆结石6、苦味感知6、肾癌6、高血压7、狐臭基因7、胰腺癌7、心房颤动8、躁郁症风险8、结直肠癌8、老年痴呆9、抗艾滋感染能力9、甲状腺癌9、类风湿性关节炎10、叶酸吸收10、鼻咽癌10、肥胖风险11、性激素分泌能力11、骨肉瘤12、血糖分泌能力12、前列腺癌(男)13维生素D吸收能力13、乳腺癌(女)14、卵巢癌(女)15、宫颈癌(女)16、子宫内膜癌(女)套餐四(完美丽人套餐共14项)套餐五(儿童健康套餐共16项)套餐六(儿童天赋套餐共14项)1、头发粗细1、儿童高血压1、阅读能力2、战“痘”能力2、多动症2、逻辑思维能力3、抗衰老能力3、儿童I型糖尿病3、情景记忆力4、防晒能力4、药物性耳聋4、语言记忆力5、防辐射能力5、儿童肥胖症5、领导能力6、脂肪代谢能力6、蛀牙易感性6、内外向人格7、雀斑风险7、超高度近视7、冒险趋向8、“苹果型”身材风险8、维生素D吸收能力8、交际能力9、减肥难易程度9、维生素B12吸收能力9、语言表达天赋10、“吃货”基因10、硒吸收能力10、认知能力11、“小肚腩”基因11、钙吸收能力11、动手能力12、减肥反弹风险12、铁吸收能力12、音乐创作天赋13、抗化妆品损伤能力13、叶酸吸收能力13、歌唱天赋14、抗过敏能力14、儿童湿疹14、运动天赋15、抗过敏能力16、乳糖不耐症。
糖尿病基因
Ⅰ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失调,造成胰腺β细胞受损,不能正常分泌甚至停止分泌胰岛素而导致的:①身免疫系统缺陷,在Ⅰ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往往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损伤了人体β胰岛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②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多基因遗传缺陷是Ⅰ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6号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科学家的研究提示:Ⅰ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③病毒感染也是诱因:科学家怀疑许多病毒可以引起Ⅰ糖尿病,这是因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往往得过病毒感染,而且Ⅰ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如,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发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都有可能引起Ⅰ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①Ⅱ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和Ⅰ型糖尿病相类似,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并且这种遗传特性Ⅱ型糖尿病比I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Ⅰ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概率患上Ⅰ型糖尿病;如果是Ⅱ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Ⅱ型糖尿病。
②另外一个重要因素Ⅱ型糖尿病可能与携带“节俭基因”的肥胖症有关,肥胖症同样也可引起Ⅱ型糖尿病。
③其他外部因素,如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否以引起Ⅱ糖尿病,也是目前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因为人类的基因组进化是惰性的,50000年前的人类基因组与现代人类基因组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妊娠型糖尿病:①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而引发Ⅱ型糖尿病。
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分泌激素的异常高峰的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②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出现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很大却与Ⅰ型糖尿病无关。
因此有学者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Ⅱ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有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armaceuticals 2010, 3, 2610-2646
7
为什么药物的有效率不尽人意?
镇痛剂(COX-2) 抑郁症 哮喘 心律失常 糖尿病 偏头痛(急性) 偏头痛(预防) 丙型肝炎 尿失禁 阿茨海默病 肿瘤 80% 62% 60% 60% 57% 52% 50% 47% 40% 30% 25%
8
国人服用降糖药77%未达标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1年2月11日在“诺和 诺德糖尿病论坛”上公布的一项糖尿病患者调查 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7%为标准, 有65%的受访者不达标;如以6,5%为标准, 则有77%的受访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 这项调查启动于2009年,全国共有417家 医院、143,123名患者参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 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介绍说,这是的调查范围,受访患者来 自全国各地各级医院。
迄今,经全基因组扫描(genome-wide association scans)和侯选基因*(candidate gene)的 研究表明,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目前认为至 少与四类降糖药相关. *候選基因: 一個位于被怀疑与某疾病有关的染色体区域中的一段基
因, 由转录出來的蛋白质推測為造成疾病的基因.
Wenying Yang etal. N Engl J Med 2010;362:1090-1101
CDS与IDF联合调研结果指出:我国糖尿病治 疗费用每年高达1,734亿元(约250亿美元),是非糖 尿病人的3~4倍;占全国医疗总支出的13%!
2010,11,14第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IDF主席Mbanya报告
4
全球现有十一大类抗糖尿病药
1,胰岛素及其衍生物; 2,磺脲类; 3,双胍类; 4,噻唑烷二酮类; 5,α-糖苷酶抑制剂; 6,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Meglitinides); 7,胰岛淀粉样肽(Amylin analogues);普兰林肽注射液 8,肠促胰岛素激素拟似药(Incretin hormone mimetics); 艾塞那肽注射液 9,二肽基肽酶Ⅵ抑制剂(DPP4-I);西他列汀 10,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GLP-1);利拉鲁肽 11,钠-葡萄糖共同转运体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 Inhibitors; SGLTs-I )。
注:黄色标记药物系目前认为与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者
5
当前T2D的控制率仅约40%,而T2D
却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90%~95%!
Presented by Trudy N. Griffith BSc. Pharm (Hons)
13 August 2010
6
服用降糖药的患者40%未能达标 尤其是单一药物!
Pharmacogenomics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2009:2 79–91
13
什么是药物基因学与药物基因组学?
※
Pharmacogenetics:研究单个基因与个体药物
反应差异的相关性
※ Pharmacogenomics:研究多个基因或整个基因
JAMA 2001; 286: 2270-2279
11
T2DM是多基因/多因素疾病
12
Nature. 2009 October 8; 461(7265): 747–753.
PGx使T2D的药物治疗迈向个体化
Pharmacogenomics in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 management: Steps toward personalized medicine
药物基因组学与糖尿病个体化给药
Pharmacogenomics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for Diabetes
国家卫生部 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
孙忠实
2011,6,13,长沙
1
WHO: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2010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国蓝光行动 糖尿病(T2D)是四大非传染病之一,是仅次于心脑 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三位死亡原因; 全球每9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每年约死亡400 万人,失明约1500万人; 使心脏病与脑卒中增加3~4倍(US ,CDC 2007);
366
171
医疗开支 USD 156+ billion
2000
2030
Source: WHO and IDF
3
中国糖尿病患者居全球之首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发病率为9.7%(远高于全 球平均患病率6.4%),现有患者9,240万例,约占全球 糖尿病患者1/3,居全球之首,第二位为印度,5080万 例;
9
抗糖尿病药长期服用(5年)的无效率知多少?
Kahn et al 报告长期服用(5年)的无效率: 罗格列酮 二甲双胍 格列苯脲
15% 21% 34%
N. Engl. J. Med. 2006, 355, 2427-2443. 10
59%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基因变异相关
据报告,在美国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27种药物 中,有16种(59% )的发生原因是其代谢时至少有一种 药酶存在基因多态性,主要是慢代谢型(PM)患者;而一 般常见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变异发生率为7% to 22% ! 之间,其范围有极显著差异. (P=.006-P.001).
仅2010年全球为此支出3,780亿美元,占全球支出
的12%!
钱荣立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881~882
2
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糖尿病每年给全球带来的巨大损失
400
流行性日益加剧……
全 球 350 糖 尿 300 病 250 患 者 200 ( 百 150 万 ) 100
50 0
死亡 3+ million 截肢 1+ million 肾衰 500,000+ 失明 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