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历史趣谈民国上海经济 民国上海竟打败北京成为金融中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上海经济民国上海竟打败北京成为金融中心
导语:北京坠落与天津崛起说到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南上海”“北天津”。
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和北京才
北京坠落与天津崛起
说到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南上海”“北天津”。
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和北京才是一南一北的两个全国性金融中心。
只是到了蒋介石建都南京后,国民政府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上海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才变得一枝独秀,天津作为北方金融中心的地位则更加凸显。
从都城到边塞:首都南迁后的北平
北京金融中心的溢彩流光,在不断响起的枪炮声中渐渐消失,在政权轮替和首都迁移中改变了模样。
1926年3月18日,一起震惊中外的惨案在首都北京发生。
这一天,段祺瑞执政府的军警野蛮镇压请愿队伍,当场射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刘和珍等47人、伤200多人,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语)。
当北京进入“知识阶级恐怖时代”(周作人语)之时,南方革命的烈焰开始燃起。
这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揭开了以数万兵力横扫拥兵数十万之众的北洋军阀的序幕。
民国北京景象
“南军北伐”日渐成为北京知识界关注的焦点。
此时,北洋政府在京城的管制和对“赤化”的打击愈加严厉。
一向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对文人学者“敬而言之”的北洋政府,不断收紧政策。
往南方去、尤其是到上海去,成了许多北京知识分子的现实选择。
生活常识分享。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
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方面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
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
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
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
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
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
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
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
近代经济历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导言近代经济历史,是指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末,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从封闭自守到开放融合的过程。
以下是关于近代经济历史的部分笔记摘抄。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兴起1. 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资本积累的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2. 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 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家通过投资和经营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4. 英国工业化: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工业化进程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1. 殖民扩张:为了获取原材料和市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建立了全球性的殖民体系。
2. 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国家倡导自由贸易,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 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4. 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促进了全球化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四、两次世界大战与经济格局的变化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但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重组。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阵营。
3. 经济格局变化: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者,苏联成为社会主义世界的领导者。
五、战后经济发展与全球化1. 战后重建:战后,各国致力于经济重建,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经济全球化: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3.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战后,新兴市场国家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4.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史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史一、清末的金融监管中国旧式金融机构的设立大抵不受政府严格限制,谁有资本谁就可以开设钱庄、票号,既不向政府登记注册也无须交纳课税。
为了改变金融机构发展的无政府状态,1908年,清政府度支部奏准颁发了《银行通行则例》,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发的专门管理金融机构的法令。
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府对金融业实行法律监管的开始。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基本上沿用清末的《银行通行则例》。
1924年北洋政府财政部颁布了《银行通行法》。
首先,规定了最低资本限额。
其次,进一步明确了银行的业务范围。
再次,规定财政部有权“令银行暂停营业”。
最后,规定外国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也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二)对货币市场的监管为整理混乱的纸币发行状况,北洋政府于1912年在财政部内设立了币制委员会,着手整理币制。
1915年,北洋政府颁发了《取缔纸币条例》,严格限制纸币发行。
(三)行业自律监管金融业的自律主要是通过金融同业公会来实现对金融业的自我管理,与政府监管当局共同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1920年,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钱业公会成立。
其间,公会对其会员行具有相当约束力。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一)抗战前1.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了金融监管局,该局直接隶属于财政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专门性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理全国金融行政和金融业务。
2.1929至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其中包括《银行注册章程》、《银行注册章程实行细则》、《银行法》、《储蓄银行法》、《中央银行法》。
3.对货币市场的整理。
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彻底废止存在数千年的银两制度,确立银本位制度。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实行白银国有,禁止银币流通;取消商业银行的发行权,将纸币发行权集中于国家银行。
(二)抗战时期为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1939年12月改组了四联总处,改组后的四联总处成为战时最高财政金融决策机构,与财政部共同承担监管金融的职能。
中国近代银行史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背景介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08年,是中国最早的私营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银行之一。
业务范围
该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存款、贷款、汇兑、外汇交易、投资理财等,同时发行纸币和硬币,是当时中国银行业的主力 军之一。
作用和影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始走向现代化和专业化,对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 的银行业得到了更多的 发展机遇,银行的业务 范围和规模都有了较大 的增长。
2. 国民政府通过制定货 币政策等措施,加强了 对银行业的监管和管理 ,促进了银行业的稳定 和发展。
3. 中国的一些著名银行 家如孔祥熙、宋子文等 在这一时期担任了重要 的职务。
05
代表银行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
储蓄银行
储蓄银行概述
01
储蓄银行主要业务是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为居民提供理财和投
资服务。
储蓄银行特点
02
储蓄银行一般规模适中,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个人,在稳定金
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代表银行
03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
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概述
专业银行是专门从事某一特定金融业务的银行,如投资银行、商业 银行、证券公司等。
对未来发展的借鉴意义
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近代银行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这提示我们在未来的发 展中,应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方向,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国际合作
近代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引进和吸收了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经验,加强 了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这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借 鉴。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
第六章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的金融
Contents
1 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
2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3
混乱的货币流通
HBUE_熊劼
HBUE_熊劼
第一节 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
一、汇丰银行夺取关税保管权 清末的大量借款和《辛丑条约》规定的4.5亿两赔
款都是以关税和部分盐税、厘金作抵押,帝国主 义因此控制了中国关税的征解权。《辛丑条约》 第六条规定,赔款的一切事宜,均在上海办理, 帝国主义国家各派1名银行董事,共同收存按月赔 付的款项,然后分拨给有关国家的银行。当时负 责收存的共有汇丰、东方汇里等9家外国银行。
第一节 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
HBUE_熊劼
“善后大借款”合同规定:借款金额2500万英镑 (合银元24827万元),年息5厘,折扣84,期 限47年,用途为偿指定的借款、垫款、赔款和军 政费用等6项;中国以全部盐税、部分关税和直隶、 河南、山东、江苏4省的中央税为担保;借款由汇 丰、东方汇理、华俄道胜、横滨正金、德华5家银 行承担。
3、外国银行仍然接受庄票以支持钱庄。
第二节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HBUE_熊劼
五、信托公司和交易所的出现与“信交风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卷土重来,国内战乱频繁,影响所及,自 1920年下半年起,工商业开始呈现停滞状态。大 量的外国商品并不易畅内地;战后国外市场缩减, 传统出口物资的输出也减少很多。在这种不景气 的经济情况下,社会游资没有去路。因此,资本 主义国家的信托公司和交易所事业就应用到中国, 成为中国金融业中新兴起的一个行业。
二、外国银行势力的继续扩张
北洋政府时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银行势力继续 扩张,增设了一批银行。1914—1926年,各帝 国主义国家在华新设银行44家、125个分支机构, 加上清朝时的在华银行,共66行226个分支机构。 这些银行极其分支机构,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 伸入中国的内地和边疆,势力已达极盛。英国银 行的势力仍然最大,居外国在华银行的主导地位、 汇丰银行仍执牛耳。德俄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影响,力量有所削弱,美日两国不甘落后,迅速 扩大和加强在华的金融势力。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互动环节,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此外,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政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历史事件导入:讲述一个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关的历史事件,如袁世凯复辟帝制等,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问题的思考。
4.比较导入:通过比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以往历史时期的不同,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
(二)讲授新知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介绍北洋政府的组织结构、行政区划、军阀割据局面以及主要军阀势力范围,分析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弊端和矛盾。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阐述北洋政府在铁路、工商企业、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这一时期经济发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银元
银元
银角
• 1914年的《国币条例》还规定铸造银、铜辅币,实行十 进位的辅币制度。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币计算,均以十 进,每圆十分之一称为角,百分之一称为分,千分之一称 为厘,公私兑换,均照此率"。关于银辅币,规定铸造总 重三钱六分的半圆银币,成色均为银七铜三。铜辅币则有
二分、一分、五厘、一厘铜币。银、铜辅币均为有限法偿
铜元
• 铜元产生于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因为 样式新颖,投入流通后受到人们的欢迎。
• 次年,因利益驱动,各省纷纷开始铸造铜 元,很快形成了滥铸之风。
• 辛亥革命后,各地仍铸造铜元,种类繁多。
光 绪 元 宝
北洋政府时期铜元发行问题
• 银铜元之间的兑换比价起伏较大,随行就市. 1911年前,10文铜元=1/130银元. 1911年后,各省滥发导致铜元比银元比价不断下跌.
袁头币
• 1914年2月,北洋政府为统一货币,颁布 《国币条例》。同时设立币制局,铸发新 银币,上镌袁世凯头像,称“袁头币”。 袁头币发行之后,逐渐成为各地流通的主 币。8月1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与钱业 公会协议,将以前所有其他货币一律取消, 只流通袁头币一种。
• 袁头币发行之后,逐渐成为各地流通的主 币。
国家银行
中国银行 • 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中央银行,中国
银行于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成立。北洋政 府成立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总 行于8月1日在北京开业,上海的中国银行 改为分行。 • 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虽不存在继承和被继 承关系,但“中国银行是在大清银行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国家银行
• 交通银行 • 1914年4月,北洋政府规定交通银行总行设
国币条例
• 1914年2月,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13条。规定:国币分银币、镍币和铜币3种; 各以十进位;实行银本位制,以元为单位; 元为主币,使用无限制;角分为辅币,一 元银币重7钱2分,成色银九铜一;铸币权 属政府。条例还规定了银币、镍币、铜币 的种类、形状、发行和流通办法。《国币 条例》的颁布,起到了消除各省军阀滥铸 劣币的作用。
第六章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
作业
1、名词解释 西原借款 善后大借款 京钞风潮 信交风潮 2、“京钞风潮”的原因是什么? 3、简述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华金融侵略 的扩张。
18
13
四、证券市场的兴起和“信交风潮” 1905年,外商成立了上海众业公所,是外 商证券交易的场所。 1914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 所法》,随后又颁布《证券交易法实施细 则》,成立华商证券交易所。 信交风潮
14
第三节 混乱的货币流通
一、币制改革的争论 1912年秋,财政部特设币制委员会讨论币 制改革问题,最后决定采用银本位制。 1914年2月,颁布《国币条例》。 从本质上讲,这个条例只是清末《币制则 例》的修改和补充,并未触及到银两制度。 但是它毕竟对银元有关方面作出了统一规 定,起到了消除各省军阀滥铸劣币的作用。
9
京钞风潮 西原借款
10
二、民族资本银行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银行有了快速发展。 南三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 江兴业银行。 北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 银行。属官僚资本银行。 1917年成立北京银行公会,职责是维持金融,对 北洋军阀的压迫采取对抗的态度,对有关金融的 制度、措施和市场上的重大事件,向政府有关部 门提出建议和意见,甚或采取联合行动。
8
第二节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一、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1912年,成立中国银行,为北洋政府的国家中央 银行。设总行于北京。1913年4月,参议院通过 《中国银行则例》。 1914年,交通银行修改章程,增加股本,继续经 理轮、路、电、邮4政的收支,并代理国库、经付 公债本息、代收税款、发行钞票等业务。 两行成为国家银行,都为政府垫款,依靠发行钞 票。
北洋政府金融史三
(4)银行业与民族工商业的互动
(5)公债发行
二、北四行
(一)、盐业银行
盐业银行由袁世凯长兄袁世昌内弟 张镇芳于1915年创办的,为民国时期 享誉全国的中资银行,金融辐射功能 遍及长江以北。1917年,张镇芳参加 张勋复辟,被捕,总经理改由天津造 币厂厂长吴鼎昌担任。在此期间,营 业量很大,存款吸收很多,被称为有 “北洋背景”的银行。 抗战期间,该行大楼被日军强占作营 房。1945年该行复业。1952年12月参 加公私合营,走上社会义金融道路而 结业。
( 四 ) 中 南 银 行
中南银行是北四行中唯一总部 在上海的银行,其主要发起人 和最大股东是黄奕住。早期业 务重心在北京、天津,成为北 四行的原因是侨商回国办银行, 经政府特许,享有兑换券发行 权,这是其他三行所不及的。
三、南三行和南五行
(一)浙江兴业银行:于1915年将杭州总行改为分行。上海分行改为本行,成立 统一的董事会。叶揆初任董事长。1923年上海本行称总行。1915年存款额438.5 万元,1926年增至3312.1万元,从1918至1927年曾五度位居全国商业银行的首 位。 (二)浙江实业银行:建立于1923年,总行设在上海,由浙江地方实业银行的商 股组成。 (三)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1915年成立时额定资本仅10万元,是 上海银行业中资本最少的银行。由于经营有方,1921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资本 增至250万元,跻身于大银行的行列。
北洋政府时期的商业银行
目录
一、北洋政府时期商业银行的发展条件 二、北四行 三、南三行和南五行 四、小结
一、北洋政府时期商业银行的发展条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的机会。
我国的金融债券有哪些
我国的金融债券有哪些我国的金融债券有哪些金融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
发行主体是境内金融机构。
可以公开发行或者定向发行。
可一期或限额内分期。
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始于北洋政府时期。
那么我国的金融债券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1.政策性金融债券。
政策性金融债券是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金融债券。
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金融债券的发行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一是探索市场化发行方式;二是力求金融债券品种多样化。
国开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仅次于财政部成为第二发债主体。
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境内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经批准可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2.商业银行债券。
(新调整)可发行:普通债券、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
(1)商业银行普通债券: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债券。
(2)商业银行次级债券。
商业银行次级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
发行方式:公开或私募。
可一次、可分期。
承销方式:包销、代销和招标承销。
(3)混合资本债券。
我国的混合资本债券是指商业银行为补充附属资本发行的、清偿顺序位于股权资本之前但列在一般债务和次级债务之后、期限在15年以上、发行之日起10年内不可赎回的债券。
按照现行规定,我国的混合资本债券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期限在15年以上,发行之日起10年内不得赎回。
第二,混合资本债券到期前,如果发行人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4%,发行人可以延期支付利息。
第三,当发行人清算时,混合资本债券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一般债务和次级债务之后、先于股权资本。
第四,混合资本债券到期时,如果发行人无力支付清偿顺序在该债券之前的债务或支付该债券将导致无力支付清偿顺序在混合资本债券之前的债务,发行人可以延期支付该债券的本金和利息。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银行监管制度探析
经济 的发 展有着 巨大 的推 动和抑制作用 。加强银 行监
管 ,保证 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 展 ,对于社会经 济的发
展 也有 至 关 重 要 的 意 义 。北 洋 政 府 时 期 ,中 国 银 行 业
发展较为迅猛 。据统计 ,从 1 1 9 2至 12 9 7年 ,1 年 问, 5 新设银行 达 34家 ,为晚清 时期设 立银行数 的 1 0 0倍 。 然而 ,实存的银行大约仅为新设银行 总数的一半左右。1 【 l 当时很多学者都认识 到要加强对银行业 的监管 ,纷纷
司。
并非如此 。笔者认 为恰恰是在北洋政府时期① 中国才开 始初步 建立 比较完善 的银行监 管制度 ,不管 这种监管
体制实 施的效果如何 ,毕竟在 近代 中国最早 建立了至 少是制度层面上 的银行监 管体 系,很值得深入探究。②
本 文拟在充分发掘相关 史料的基础上 ,对这 一问题进
作者 简介 :万立明,复旦 大学历 史系博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 :近现代金 融史。
・
4 6・
维普资讯
北 洋政府 时期 中国的银行监 管制度探析
成立后 ,为划分 币制局与财政部 的职 责 ( 主要是与 财 行货 币金融政策 ,但这是在 当时中央银行缺失 的情 况 政部泉币司) ,对二者职权范围作 出了明确规定 。币制 行业或银行 监管有关 。财政部 对银行 的监管职 责主要
11 94年 7月 1 0日,大总统公 布修 正财政部 官制
令 ,内容基本 与此前的财政部官制令 一样 ,不过在第
一
条 就明确 指 出:财 政部 直隶于 大总统 ,管辖会 计 、 出纳 、租税 、公债 、泉币 、政府专卖 、储 金银行及其
货币金融史(近代)
三
纸
币
国家纸币与信用货币。“大清宝钞”。 银行兑换券。法币。
第2节 金 融 机 构 的 嬗 变
一 旧 式 金 融 机 构 的 新 发 展 1 钱庄与外国资本。 信用放款。 买办角色。外商企业收受钱庄的庄票,钱庄以 庄票向外商银行拆借款项。庄票是钱庄开发并 负责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即期庄票见票即付, 远期庄票,最长日期可为20天。“申票”。 把持行市。“洋厘”;“银拆”。
二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
1银两流通制度。①实银与虚银,宝银与“纹 银”(935.374/1000)。成色与平法。②上海 “九八规元”、汉口的“洋例”、天津的“行 化”等。银炉与炉房。公估局。 2 银元的出现与变迁。①外国银元的流通。② 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 廷在广东正式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 (1890)正式获准开铸。③货币本位及单位之 争。
第二章 近代中国金融的重要变 化
近代中国金融的变化趋向,是一个在西 方势力经济侵略形势下的被动洋化过程。 其表现主要体现在货币体系、金融机构 和币制改革三个方面。
第1节 货币体系的演进
一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清朝的制钱发行。铜元的出现和变迁。 以广东开始,光绪二十六年(1900)李鸿 章任两广总督时,首先使用机器制造铜 元。与银元互不联系,皆为“实币”流 通,制钱制度的延续。钱文基本单位由 “文”发展为“枚”。
1 废两改元。 1928年,马寅初提案。1933年3月1日,国 民党政府财政部颁布《废两改元令》。 3月3日,国民党立法院《银本位币铸造 条例》。中央造币厂与“船洋”。
2 法币改革。
白银风潮,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银本位 的冲击。 英国政府首席经济顾问李滋罗斯策划。 1935年11月3日,宣布实施新货币政策的 宣言和命令。 法币改革与英汇本位制,再到美汇本位 制。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论文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论文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货币制度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情况。
北洋政府在成立初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境。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并推动经济发展,北洋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之一是改革货币制度。
1914年,北洋政府推出了国币“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统一了国内的货币制度。
这种银币得到了广泛流通,为北洋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然而,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银币的实际购买力逐渐下降。
为了稳定经济和保值,北洋政府于1924年推出了第一套纸币,即“国币”。
这套纸币分为一、五、十、二十五、一百、五百和一千元七个面额。
这些纸币得到了广泛流通,有效地解决了银币不足的问题,并且银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然而,纸币的流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由于北洋政府的信誉问题以及通货膨胀的加剧,人们对纸币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这导致纸币的实际购买力迅速下降,许多人不愿意接受纸币,更喜欢用金银来进行交易。
第二,北洋政府在纸币发行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频繁发行纸币以填补财政赤字,这导致了严重的通胀问题。
此外,北洋政府并没有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黄金储备来支持纸币的发行,这进一步削弱了纸币的购买力。
北洋政府时期的纸币流通也受到了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局势的影响。
例如,北洋政府在战争或不稳定的时期,由于政府财政紧张和通胀问题的加剧,纸币会失去购买力,并且国内外投资者也对纸币持有持谨慎态度。
此外,由于北洋政府与外国签订的借款协议以及战乱等不稳定因素,北洋政府的金银储备也逐渐减少,这使得纸币的信用进一步下降。
尽管北洋政府时期的纸币流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这一时期对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洋政府建立了统一的国内货币制度,并推出了纸币以便弥补银币不足的问题。
此外,北洋政府试图通过改革货币制度来稳定经济和财政,这为后来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洋政府时期江西的金融风潮及其启示
票 填 补 亏 空 ,由 此 走 上 恶性 循 环 之路 。
、
“ 消 九 - J 平 市银 ” 风 潮 取 k
所谓 “ 取消九三八平市银” 风潮 ,就是 11 以后逐 9 2年 渐酝酿 、11 9 4年在江西省 内爆 发 的一 次金融 风潮。此次 风 潮 的爆发 ,根源于江西金融的积弊。 1 1 ,顺应 经济发展 的要 求 ,江西 民 国银行 正式开 9 2年
关 键 词 :北 洋政 府 时期 ;江 西 ;金 融 风潮 ;启 示
中图分类号 :K 5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30 (00 2— 14— 3 28 2 6 1— 8X 2 1 )0 0 4 0
Th i a ca m p in fJa g i n t eP ro h n t eNo t e nW a lr v r e ia a d Th i U h m e t eF n n ilCa ag so in x h eid W e rh r ro d Go en d Chn n erEn g t n s I h
a d s c a n e t An h r r n n ca n t u o s b c e i o e s e u n h s a ag s w ih g v e v lw t n o ilu r s. d te e wee ma y f a i is t t n e a mp v r h d d r gt e e c mp i , h c a e h a y bo o in l i i m i i n
中国金融史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
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开始出现以一种货币统一的趋势,这 些为货币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的货币 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一)单旗的子母相权论 (二)墨家的刀籴相为价论 (三)商鞅的金生粟死论 (四)《管子》(战国部分)的货币理论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
三、王莽的货币改制
王莽以“宜少近古”为宗旨在八年间接连进行了4次币制 改革
四、东汉的货币
东汉始建于建武元年(25),流的货币主要是各种类型 的五铢钱,可分为早中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信用
一、西汉的信用
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 1.政府振(赈)贷 2.私人信用
二、东汉的信用
刘秀以“中兴”汉家相标榜,即位之初,面对 “百姓虚耗, 十有二存”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存在, 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两个让步:一是对劳动人民让步, 二是对大地主、大商人的让步,反映到信用上,表现为: 1.政府的赈贷。 2.官负民债。 3.高利贷。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金融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金融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第七章 元代的金融 第八章 明代的金融 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金融 第十章 清代后期的金融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第十二章 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第十四章 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 第十五章 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 第十六章 “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 第十七章 “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 第十八章 “文革”时期的金融工作 第十九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 第二十章 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 第廿二章 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 后 记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摘要】在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其中硬币和纸币的流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洋政府时期铸造了许多硬币,如袁世凯头像硬币等,这些硬币在当时的经济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北洋政府也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
这些纸币通过政府和商业机构流入市场,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重要货币形式之一。
纸币的流通情况对当时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经济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货币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关键词】北洋政府时期、币制、纸币、流通、硬币、发行、影响、总结1. 引言1.1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概述引言: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是中国近现代货币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和转型时期。
北洋政府成立于1912年,由袁世凯领导,取代了清朝的统治,成为中国第一个共和国政府。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政权的动荡和战争频繁,货币制度也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清朝末期的货币体系,但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
北洋政府时期铸造了大量银币和铜币,以及发行了各种面额的纸币。
这些硬币和纸币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政治混乱和战争的影响,流通和使用情况并不稳定。
由于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干扰,纸币的价值也经常受到波动。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货币的不稳定性和价值波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也影响了商业活动和经济发展。
在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情况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历史背景和制度特点,还要深入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正文2.1 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制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银行统一发行制度的发展
、
辛亥革命后的财政金 融与国家银行 制度
然而北洋政 府的财政 背景却 为该 时期银行 业 的发 展增添 了几丝 阴影 。 因财政亏空而大量发行 的政府公债的投机成为 对 很大一部 分银行 的主 业 ,因而钱庄与银行在大量开设 的同时 ,
倒 闭数 目也大 的惊人 , 极端恶化 的政府 财政造就 的内外债经营 是金融 市场 异常发达 的一个 不可忽视的原 因。据统计 , 北洋政 府 1 年共发行公债 2 , 6 7种 发行额为 6 2千万元 ; 亿 同期中央及 士 军阀共借外债 1 亿 7 多万元 ,实收 9 2干多万元, f I 2 干 亿 而 内债 的 12 / 与外债的 13用作了国内的军政费用 。包括中国银 /
过 了战时短暂 的停顿之后 , 开始 取代票号进 入其发 展的“ 黄金 时期” 占据 了国内金融机 构业务的最大份额 , , 并握有票据交换 与清算的主动权 。1 1 年到 12 , 92 96年 上海南北市共计新设钱庄 15家 , 0 资本总额 由 16万余两增至 14 万两。而新式银行在 0 31 多种 因素的催生下 出现 了不正常 的快速发 展 ,9 2年到 12 11 97 年 间新 出现 了 1 6 。中国银行( 8家 前大清银 行 )交通银行在这 、
营组织与经营理念落后等 因素 的影响下 ,由 11 年的 2 家减 9 1 6 至 12 年 的 4家 , 91 已经逐渐退出近代 中国的金融舞台。而钱庄
业( 特别是上海一带 ) 由于新 业务的拓展及所处地理 优势, 在经
中逐 渐 拥 有 可 以 号令 全 国金 融 市 场 的 影 响 力 , 货 币统 一 发 行 从 制 度在 该 阶 段 的 发展 中就 可 以得 到 清 晰 的验 证 。
( 95年 1 11 0月 2 2日)规 定 :凡官商银钱行号发行纸 币除 中国 , “
北洋政府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北洋政府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北洋政府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重要政府,1885年至1912年间,北洋政府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压迫,中国经济遭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北洋政府为了振兴国家经济,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使得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北洋政府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首先,北洋政府在推动工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北洋政府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北洋政府实行了大力推动工业化的政策。
首先,在交通运输方面,北洋政府着力改善铁路、公路和航运等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各地的工业品能够更加便捷地运输到市场。
此外,北洋政府还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起一批现代化工厂和工业园区。
这些举措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北洋政府对农业的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晚清时期,中国农业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农民生活贫困,土地问题也非常突出。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北洋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
北洋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得广大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此外,北洋政府还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改良,通过引进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北洋政府还积极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北洋政府还积极发展商业和金融业。
中国在晚清时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商业体系不健全,金融体系也不发达。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商业和金融政策,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商业和金融领域。
北洋政府注重建设银行机构,以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此外,北洋政府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中国的出口业务,增加外汇收入。
这些举措为中国商业和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另外,北洋政府还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以培养人才支持产业发展。
北洋政府在晚清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包括推行现代教育思想,设立现代化的学校和大学,培养专业人才等。
北洋军阀时期经济发展
北洋军阀时期经济发展摘要:对于中国的近代史,人们最陌生的我想非北洋军阀时期莫属。
出于各种考虑,大部分历史教材对此都是一笔带过,只在普通人心中留下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印象。
但事实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却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尽管随着日本的侵华战争,它所带来的繁荣犹如昙花一现般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但却无法否认这段时期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
本文从农业、运输业、金融业等角度显示军阀时期经济的巨大发展,并浅探其原因。
关键词:北洋军阀,经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实很像三国时代,直系、皖系、奉系三股最大的军阀势力相互争斗,阴谋、阳谋尽出,然而最后没有哪一方获胜,徒给之后的国共两党做嫁衣.同样和三国时代一样,北洋军阀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已证明了不适合新的时代,然后新的制度还在摸索中,这就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
一.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尽管如此,由于农业机械化和大规模开荒,在这一时期,全国水稻年产量估计在3亿万石以上。
1914 年,全国小麦产量为26585万石,至1919年增加为58336万石,足足增长了一倍多。
为了适应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抵制外国棉纺织业的入侵,中国棉花种植得到了倡导鼓励发展,从1919— 1929年间,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由11%增加到18%。
尽管中国农业还远未进入市场经济,但其发展确实是有目共睹。
2。
交通运输业孙中山曾提出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利用外资兴建自己的铁路。
袁世凯及继任者都沿袭了这一政策,举外债以修铁路.16年里,中国铁路里程还是增加了35。
5%.火车机车车辆1912年仅600台, 1925年达1131台。
在此期间,政府推行铁路国有化政策,统一管理、联路运输。
因此铁路运输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
同时,中国公路交通运输业也有了长足发展.1913年中国几乎无公路可言, 而在整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全国共修建公路29625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元
• 铜元产生于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因为 样式新颖,投入流通后受到人们的欢迎。 • 次年,因利益驱动,各省纷纷开始铸造铜 元,很快形成了滥铸之风。
• 辛亥革命后,各地仍铸造铜元,种类繁多。
光 绪 元 宝
北洋政府时期铜元发行问题
• 银铜元之间的兑换比价起伏较大,随行就市.
1911年前,10文铜元=1/130银元. 1911年后,各省滥发导致铜元比银元比价不断下跌. • 铜元比价下跌的原因.
国家银行
• 交通银行 • 1914年4月,北洋政府规定交通银行总行 设于北京,股本总额1000万两,分10万股, 除前邮传部4万股为固定股本外,其余6万 股由人民承购。辛亥革命后,交通银行的 官股由北洋政府交通部继承。 • 1915年10月31日袁世凯也认为“中国、交 通两银行具有国家银行性质”。
• 票号与典当的衰落
信托公司和交易所的出现与“信交风潮”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国内战乱频繁,影 响所及,自1920年下半年起,工商业开始 呈现停滞状态。大量的外国商品并不易畅 内地;战后国外市场缩减,传统出口物资 的输出也减少很多。在这种不景气的经济 情况下,社会游资没有去路。因此,资本 主义国家的信托公司和交易所事业就应用 到中国,成为中国金融业中新兴起的一个 行业。
袁头币
• 1914年2月,北洋政府为统一货币,颁布 《国币条例》。同时设立币制局,铸发新 银币,上镌袁世凯头像,称“袁头币”。 袁头币发行之后,逐渐成为各地流通的主 币。8月1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与钱业 公会协议,将以前所有其他货币一律取消, 只流通袁头币一种。 • 袁头币发行之后,逐渐成为各地流通的主 币。
银元
银元
银角
• 1914年的《国币条例》还规定铸造银、铜辅币,实行十 进位的辅币制度。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币计算,均以十 进,每圆十分之一称为角,百分之一称为分,千分之一称 为厘,公私兑换,均照此率"。关于银辅币,规定铸造总 重三钱六分的半圆银币,成色均为银七铜三。铜辅币则有 二分、一分、五厘、一厘铜币。银、铜辅币均为有限法偿 货币,规定有一次授受的数额限制。可是,由于各种原因, 十进位的银铜辅币制度并未能实现。 • 关于一向带有辅币性质的小银币,辛亥革命以后,各 省仍在继续铸造。最初推行尚顺利,后因造币厂贪图厚利, 便尽量滥铸,铸发数量日多,供过于求。于是商人暗开行 市,辅币的面额价值难以维持,因而,1923年以后银铺 币的十进位制度被破坏了,不起作用了
谢谢
龙洋
鹰洋
1823年,独立后的墨西哥 开始铸造新的银币,并在 1854年流入中国,因币面有 一衔的鹰,所以称之为“鹰 洋”。 “鹰洋”的传奇故事,不 仅表现了墨西哥的铸币艺术, 更重要的是人类之间友好往 来的一个例证。铸币史,其 实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
国币条例
• 1914年2月,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13条。规定:国币分银币、镍币和铜币3种; 各以十进位;实行银本位制,以元为单位; 元为主币,使用无限制;角分为辅币,一 元银币重7钱2分,成色银九铜一;铸币权 属政府。条例还规定了银币、镍币、铜币 的种类、形状、发行和流通办法。《国币 条例》的颁布,起到了消除各省军阀滥铸 劣币的作用。
文化状况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 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 运动。 •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 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 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政治状况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端。 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 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地方银行
四川的睿川源银行
外资银行
• 中国出现最早的外资金融机构,是英国的 东方丽如银行。1845年,鸦片战争后英国 占领香港仅3年,英商丽如银行就在香港设 立了分行,在广州设立了分理处。中国第 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在上海 成立时,距这家英商外国银行在上海的成 立已经落后了52年。
外资银行
信托公司成立
• 1921年上海信托公司设立,同年5—7月, 上海成立了12家信托公司,资本8100万元, 其中给绍兴帮钱庄发起组织的中央信托公 司影响最大,它开办于1921年,资本初定 为1000万元,先收四分之一,1923年改为 实收股本300万元。信托公司的设立尚缺乏 社会经济基础,它们的成立主要是投机驱 动,所以成立不久即倒闭,最后只剩下中 央和通易两家。
官办商业银行的局限性
• 这一阶段地方官办或官商合办银行取得了 畸形的发展。但这类银行与主要华资银行 采取了不同的走势。它们是地方政权的财 政工具,难以树立信用基础,也难以发展 正常的银行业务,主要经营货币发行,难 免扭曲银行的功能。这类银行的存在是当 地金融紊乱的主要根源,并且是传统的军 阀政权与新式经济畸形结合的标志。
经济状况
• 民族工业的发展 • 短暂繁荣:(1912――1919):一战期间,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 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 工业的发展趋势。
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
• 统一币制前的金属货币
• 统一币制后的金属货币 • 纸币 • 外国货币
钱庄的发展
• 这一阶段钱庄并没有因为银行的兴起而走 下坡路,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钱庄 在三足鼎立的金融格局中继续占有一席之 地,其原因如下: • 因为中国币制紊乱,而钱庄在各种货币的 兑换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以银两表示 银元价格的所谓“洋厘”,就是每日在钱 业市场上议定的
钱庄的发展
• 钱庄直接控制着货币拆借市场和反映货 币供求关系的“银拆”;三是以经营信用 放款为主的钱庄,比以经营抵押放款为主 的银行更适合中国商人爱面子的习惯心理。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第七小组
北洋政府时期概况
• 军事
• 文化 • 政治 • 经济
军事状况
•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 国建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与政 治时期。 • 袁世凯当政; • 军阀混战;袁世凯猝逝后,北洋派遂形成 直系、皖系、奉系等三大派系为首的军阀 势力;而自护国战争后,各地军阀也开始 成型。
证券交易所
• 证券交易活动,早在19世纪后半期就在外 商间进行。1905年,外商成立了上海众业 公所,是外商证券交易的场所。1914年12 月,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 次年5月,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实施细 则》,于是华商证券交易所开始申请和成 立。1919年初,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 是中国第一家正式开业的证券交易所。
中国银行兑换券
交通银行兑换券
交通银行兑换券
中南银行兑换券
中南银行兑换券
大中银行兑换券
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通用银票
外国纸币
外国纸币
外国纸币
币制特点
• 两元并用制度 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仍是以银元为主、两元 (银两、银元)并行、银元铜元和纸币并 用的货币制度。
纸币——脱缰野马
京钞风潮
混乱的货币流通
辛亥革命发生以后,最初由于战争的影响,中 国的金融市场、币制及货币流通一时呈现十分混乱 的局面。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 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 江南、安徽等各种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 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 由于银元种类繁多,各地钱庄借机对各种银元 价格抬高或抑低,从中渔利,不仅使人民遭受经济 损失,而且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严重阻 碍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中法实业银行股票
中华懋业银行股票
总结
• 中国金融简史所叙述的不仅仅是一国随着 朝代更替其经济发展的历程,更是我国文 化,政治,军事,风俗的浓缩。所谓“一 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经济的角度 看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会更加发觉自身 的渺小,也更能从历朝历代的经济现象和 问题之中学到真正的东西。 • 做一个懂得经济的人,做一个敬畏历史的 人
京钞风潮
北洋政府时期金融工具的发展
• 国家银行
• 地方银行 • 外资商行
• 民族资本银行
• 各种信用中介
国家银行
中国银行 • 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中央银行,中国 银行于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成立。北洋政 府成立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总 行于8月1日在北京开业,上海的中国银行 改为分行。 • 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虽不存在继承和被继 承关系,但“中国银行是在大清银行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 中法实业银行
• 中华懋业银行
• 中华汇业银行
外国银行特征
• 代表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的外资银 行在总量上也迅速扩张。 • 在华外国银行势力继续相互争夺,且互有 消长 • 外国银行不仅控制着对外汇兑行市,而且 还操纵着整个中国金融市场。
西原借款
• 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 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 段祺瑞 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项, 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 这笔外债就叫“西原借款”。为取得这笔 款项,段祺瑞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 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 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
外国银行团对华借款的条件
民族资本商业银行
• 这一阶段华资银行的发展,不仅是量的发 展,不仅在资本、资力和机构上表现为与 外国银行和钱庄的鼎足而立,而且表现在 其脱离政府控制的商业银行化的发展趋势 上。 • 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实业银 行、浙江兴业银行 • 北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 大陆银行
北京政府实际仅能控制数省;大多数已经独立. 滥发铜元有利可图,尤其是作为军费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