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用写作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知识整合一、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点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作象征。
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XXX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
答题公式: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感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如:XXX《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叫再造想象。
不依现成的描述或图样独立进行的想象叫创造想象。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它是创造想象的非凡形式。
比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XXX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述,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XXX: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性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初中语文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初中语文中,表现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能够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吸引读者的眼球,让文章生动有趣。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东西进行类比来表达某种意思或形容事物的手法。
比如说:“他的眼睛像两颗炽热的火球”,这个比喻就表达了他眼神的强烈和热情。
比喻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生动性,能够直观地打动人的感情。
二、夸张手法夸张是指把某个情况或特点夸大其词,以强调其特征,例如“他把他那无穷无尽的钱财全部都花光了,只剩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头”,通过这种极端的手法突出悲惨的局面,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三、排比手法排比是指使用一系列类似的短语或句子,使文章更加明确有力,例如:“它不是我应该拥有的,它不是我所爱的,它甚至不是我的朋友,但是它在我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排比能够让文句有节奏感,强化语言的感染力。
四、设问手法设问是引导读者思考的手法,通常是在句子中使用疑问句,例如:“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这种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
五、对仗手法对仗是指将一句话或一个段落分为两部分,使它们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平衡的结构。
例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而过,日子飞快地流逝。
”用这种对仗手法能够让句子更加平衡,让文章更加具有美感。
六、双关语手法双关语是指一句话或词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例如:“你真是说得对,我真是听得懂。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你说的话真对,我也理解了”,也可以理解为“你在说话的同时在向我表白”。
双关语常常有趣,引起阅读者的笑声。
七、揭示手法揭示是指通过点出事物的最细微之处,使人们对事物有重新的认识或感悟。
例如:“小草虽然不起眼,但它在地上扎根,却可以为人们带来美丽的绿色。
”通过这种揭示手法可以在平淡的表述中增加寓意,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
以上七种手法只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一部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精彩的表现手法。
但是,在写作中,不要盲目地使用表现手法,要以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为基础,并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使用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
《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
《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
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
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
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
《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
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
初中语文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语文常见表现手法什么叫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答题要求: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1.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
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
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例如《海燕作者起兴于敏感、矫健且飞翔于暴风雨来临时的海面上的海燕,接着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使之与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形似”,进而点化:这勇敢的海燕,这胜利的预言家,与俄国革命前夕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战斗豪情何其“神似”,这是作者所着意突出的主旨。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附例子

一.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1、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与比喻不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2、以小见大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3、联想和想象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
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最新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
打两个比方:运动会上一开始就播放明快、热烈的运动员进行曲,那就是在为下面激动人心的运动节目做了铺垫;每年春晚一开始首先出现的闹春的热烈场面,那就是在为下面的喜庆主题做好一个铺垫。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最新初中最全的语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初中常用写作手法

初中语文【写作手法】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初中语文常用写作表现手法课件

1
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 伏笔、 铺垫 、照应(呼应)、 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2
象征
象征: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 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 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 共性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写作方 法的理解。照应的句子是:四十年岁月如 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 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 :承上启下
14
正面描写 (直 接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把人物或景 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 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直接对景物描写为正面描写。 如朱自清的《春 》直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进行 描写也是。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 妇的描写。 正面描写又称之为直接描写, 也叫实写 。 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 渲染描写, 观察角度变化(俯视、仰视、平视) 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15 描写方法。
与“欲扬先抑”相反,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运用截然相 反的一种写法--欲抑先扬 。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 的不良之处,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用假托的方 式,先说其 “好处”,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作者再由 所谓“好处”转而揭示其害处, 由“赞美”转为指责。
18
Hale Waihona Puke 托物寓意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 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
12
照应
照应 :指作品下文与上文相呼应 ,即 “回 应上文”。作品如前面有伏笔或提示,后 面则必有照应。前后映衬,有呼有应,使 作品脉络相连,结构严谨。
初中语文写作手法26个知识点整理考前必看

初中语文写作手法26个知识点整理考前必看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6.以动衬静。
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7.乐景写哀。
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以景结情。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表现手法知识点汇总(例句+区别方法)

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表现手法知识点汇总(例句+区别方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
又因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1. 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念伏笔呼应线索(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代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小石潭记》凄凉冷清的环境出发了作者长久以来郁积在心里的忧郁与悲伤的情绪,因而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中的“我”看到茂盛的藤萝想到花和人一样生命是无止境的。
13、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天上的街市》中联想想象的运用非常突出,既丰富了使得意境,又增加了诗的艺术性。
作用: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4、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夸张、对比、悬念、照应、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承上启下、虚实相生、卒章显志等。
1.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初中语文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作用: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一)常见的表现手法1、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突出事物特点更好的表现人物主题。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再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你在意义,最后再对事物进行肯定与大力颂扬,使文章有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悬念:可以引起读者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7、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8、以小见大:采用小的事物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手法。
9、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二)写作手法应用举例1、对比手法例如《海燕》文中写海鸥“呻吟”、“飞蹿”、“恐惧”,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
《范进中举》对比手法的作用:把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提示了他视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愚公移山》对比手法的作用:把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进行对比,把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与智叟“笑而止之”进行对比,突出愚公移山精神的伟大。
此外,还有《周亚夫军细柳》中细柳军和霸上、棘门军进行对比;《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与同舍生之间的对比。
答题格式:通过对比,突出,更好的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初中语文表现手法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表现手法知识点汇总从广义上讲,表达是指写作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句子组织。
而且由于现代汉语已经不太注意表达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区分,所以可以认为两者是统一的,但要严格区分,表达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1. 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念伏笔呼应线索(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直奔主题,不拐弯抹角。
独特的出发点,新颖的视角,始终引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解释元素,营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单词、句子或段落连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无缝衔接,前后呼应,变换话题,连接事件,变换场景,上下紧密衔接。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初中资料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表达方式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虚实
结合,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寓情于景等等。
借景抒情的作用:采用
借景抒情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器,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
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
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卒章显志的作用: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
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直抒胸臆的作用:给予编辑者真情实感,或使读者感觉亲切自然,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引发读者的招致自认是和共鸣。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文章写得更加生动,更吸
引人,使人可以有很好非常积极的想象空间。
欲扬先抑的作用: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能够很好的表达须
要出来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透彻的
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 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 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 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 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 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 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 达到的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 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爱莲说》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的高贵。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 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 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 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反衬出海燕的勇敢。 《爱莲说》用牡丹来反衬莲的高洁。
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
铺 垫
铺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 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 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 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 蓄积酝酿气势。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 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 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 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 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 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 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 和这两件物件有联系。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 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 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 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 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伏笔答题思路: 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对 比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 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 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 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 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 土的对比,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农民 的命运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前后关系的对 比,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
伏 笔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 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 应。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 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 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 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 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侧面描写方法: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反映和 评价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我的叔叔 于勒》33段,通过船长的描述和介绍,侧面交代 了于勒由阔绰到贫苦的经历。 (2)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 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 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 来表现。 (3)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 者的机智。 侧面描写一般有烘托和渲染的作用。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 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 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直接对景物描写为正面描写。如朱自清的《春》 直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 写也是。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妇 的描写。 正面描写又称之为直接描写,也叫实写。 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 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俯视、仰视、平视) 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描写方法。
照 应
照应:指作品下文与上文相呼应,即“回 应上文”。作品如前面有伏笔或提示,后 面则必有照应。前后映衬,有呼有应,使 作品脉络相连,结构严谨。 照应的种类:1、首尾照应。 2、扣题照应。 3、伏笔照应。
例如:2007年中考《妈妈的手》 请你在文中找出与“我却又想起,自己当 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相照应的一 句话,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写作方 法的理解。照应的句子是:四十年岁月如 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 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承上启下
烘 托
烘 托: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 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在文学 作品中,一般指用景物来烘托人(心情)或物 (特点)。 例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 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 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 来了。(鲁迅《故乡》)(烘托人物的心情)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 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朱自清《春》) (烘托出夜的静谧)
常用写作手法总结
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 伏笔、铺垫、照应(呼应)、 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 征
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 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 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 共性 。 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海燕象征了 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文中 赞美海燕,表达了作者对于勇敢的无产阶级革命 者的赞美。海鸭和企鹅象征当时各种害怕革命的 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衬 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 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 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 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 更鲜明,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