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观

合集下载

实施质量文化战略 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实施质量文化战略 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文 理之争 ,综 合科学 主义 和人文 主义
第 三 ,正 视质 量控 制 的误 区 。质 量 文化 的 落脚点 是依 托文 化而 产生 的
质量 ,这 是高等 教育 对 民族复 兴 和人
类 文 明做 出贡献 的基 础和 根本 。在 质 量 控制 上存 在 的误 区是管 理层 不希 望 出现 对 现 有文 化 造成 的 冲突 。 比如 , 课 程设 置调 整 的实质 是打 破原 来 的制 度 设计 ,管理者 往往 出于 安全 的顾 虑 而 不予 鼓励 。然 而 ,教育 质量 的提 高 本 身就 要求课 程 设计 与课 程体 系 的创
质量文化战略。
关键词 :质量文化 ;概念 ;价值 ;思路 ;误区;战略
胡 锦涛 总书记 在全 国教 育工作 大 识 ,放 松 了对教育 质量 和文化 建设 的 会 上指 出 ,全 党 、全 国要积 极行 动起 来 ,坚持 育人 为本 ,以改革 创新 为动 力 ,以促 进公 平为重点 ,以提 高质量
定文化在发展过程 中的多元化。 四、正视质量文化的认识误 区
代 教育必 须把 “ 质量 文化 ”融人科 学 发 展 的全过程 ,从 战略 的高度认 识 和 推进质量文化的建设与进步。


对质量文化概念的基本认识
质 量文 化这一 概念 的组 成并 不复 杂 ,是 质量与 文化 的复合物 ,其 中质 量 是核 心 、文化 是依 托 。打一个 生活
态 过程 中 的文 化冲 突。但 随着高 校师
河南农 业 21年第 1 期 ( ) 01 2 下
■— OG H NN A— E E N N Y
学术研究
S U l YAN 豇 U
下 最光 辉 的职业 ”是 对教 师最 经典 的

质量文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灵魂

质量文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灵魂

质量文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灵魂高校质量文化的生成蕴含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全过程和结果之中。

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校应遵循质量文化各个层次的内在逻辑,培育和发展适应自身办学定位的有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实现质量的文化管理和文化式的质量保障。

[标签]高等学校质量文化质量保障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问责制”的兴起,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政府和高校关注的焦点。

目前进行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建构,“伴随着相关质量监控与评估技术的逐渐细化、精确化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化,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建设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技术这把‘双刃剑’将不可避免地伤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①。

因此,以质量管理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大学组织文化,培育融入组织内部、深入组织中所有人内心的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质量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质量文化最初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是以质量为核心因素,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质量意识、规范、管理艺术等精神文化的融合。

质量文化既是企业的质量实现过程,又是企业质量目标实现的方式,还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果,质量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寻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持续关注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兴起,质量文化被引入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

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

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是高校文化在质量管理上的积淀和凝结。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 质量保障理念+质量文化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 质量保障理念+质量文化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质量保障理念+质量文化标题:探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的质量保障理念和质量文化在当今社会,本科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一部分,而教学审核评估知识的质量保障理念和质量文化更是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的质量保障理念和质量文化,带你一起领略这一重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1.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概述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是指对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监督和评估,以保障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推动教育改革的一种知识体系。

在这一系统中,质量保障理念和质量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教育机构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加强教学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

2. 质量保障理念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中的应用质量保障理念是对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核心是以质量为中心,持续改进,全员参与,客观治学,追求卓越。

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中,质量保障理念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上,更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的管理与改进上。

只有将质量保障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高质量。

3. 质量文化对于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的影响质量文化是指在组织中根植于每个成员心中的一种文化,是对质量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内在化,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工具,更是一种对教育质量的深层次追求和尊重。

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中,质量文化对于教育机构和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塑造了一种追求卓越、不断探索、自我完善的学习与教育氛围,为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的质量保障理念和质量文化是教育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支撑,它不仅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全面、深入的审核评估,更是一种教育质量的内在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只有在这种理念和文化的支持下,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高等教育质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优质的高等教育不仅培养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也为社会提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的支撑。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 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知识和技能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

优质的高等教育不仅传授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专业素养,从而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 推动科技创新优质的高等教育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通过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研平台,高等教育机构能够培养出一批具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将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3. 促进社会文化发展高等教育不仅传承着历史文化的瑰宝,也在不断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与传承,为社会注入了创造力和活力。

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高等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的人才。

4. 提高国家竞争力优质的高等教育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国家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优秀的学者,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同时,优质的高等教育也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使国家在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校应该注重选拔、培养和激励优秀的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使他们充满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

2.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应该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一、从产品质量理论看教育质量的性质所谓质量,实质上是对于某一客体是否能够满足特定主体需要及其水准所作出的肯定性价值判断。

质量的有无及其高低,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状和特定的主体需要。

产品质量理论认为,教育就其行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的质量。

教育产品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将教育所提供的服务作为一种产品,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的加工和传授活动,以及为学生学习提供的其他服务,可称之为教育服务;二是将学生体力、智力、技能等的增加,即人力资本增加部分看成是学校产品,称为学生产品。

教育服务与学生产品都是教育的系列产品,二者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了教育产品。

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产品,为社会提供学生产品,双重产品构成了教育的复合产品形态。

教育服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消费品,其消费者是学生;学生产品的顾客是社会,生产学生产品要消费教育服务,所以,教育服务是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

教育服务与学生产品是一致的,统一于教育产品之中,且学生产品是教育产品的最终及最重要的产品。

教育产品的质量是指,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育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这个定义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教育行为首先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是教育活动及教育管理的基础。

第二,教育产品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

需要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随时间、地点、使用对象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第三,在满足一、二层次的前提下,教育产品质量是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表征为具体的指标,如学生的德、智、体等标准。

教育产品的质量具有主体性,这个方面是指主体因素在教育产品中的内化,另一方面是指教育产品本身主要是一个主体。

因为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具有意识和能动性的人。

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

完整的主体性涵盖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

大学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大学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大学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

在当今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大学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成为了提升教学水平、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大学教学质量文化,是指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关于教学质量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

它涵盖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大学教学质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对于学校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师生追求卓越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再者,能够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然而,当前大学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

另一方面,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过于注重量化指标,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的科研成果等,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质性评价不足。

此外,一些大学在教学管理上存在漏洞,制度执行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那么,如何加强大学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呢?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

大学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索知识。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项目驱动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再者,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公正的教学评价指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大学文化的新语境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大学文化的新语境
织文化 。 二、 高等教 育质量 文化 的意蕴
随着 高等教 育质量 问题在社会上 引起 广泛关注 , 质 量文 化作 为一个相对 新鲜 的概念成 为高 等教育 学界 的
研究对象 。
( 一) “ 质 量 文化 ” 概 念 的历 史 溯 源
大学的意义 、 本质、 高等教育的 内涵等问题的解释 。 大学 应该成 为怎样 的机构 , 应 该具 有怎样 的权力 表征 , 应 该 如何履行 义务 和承担责 任 ,这都 是大 学精 神文化 的体 现。全体“ 大学人 ” 的道 德观 、 价值观和修养水 平 同样也 是大学 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 。
统 。高等教 育质量文化作为概念 萌生于企业质量文化 , 2 0 世纪 8 0 年代经 高等教 育学者研究推 广 ,现广泛运 用 于高等教 育领域 。这一先进概 念的提出 , 将在各个方 面 对 高等教育 的发展 尤其是保 障高等 教育质 量上 产生 巨 大作用 。


大学文化 的内涵
[ 摘
要] 大学文化作 为大学核 心竞争力的体现 , 与高等教 育机 构相 伴而生 , 是 大学赖 以生存 、 发展 、 充 当文化 自觉与文化 自信
主要 引领者的根本 , 更是保障 高等教育质量的软 实力。提高质量是我 国高等教 育最核心最 紧迫的任务 。然而 , 在各方面硬件条件相 对稳定的前提下 , 质量文化并没有成为促进 高等教 育发展 的新 支点 。 如何解决好 高等教 育质量 文化淡薄这一症结 , 成为破 解我 国高
大学 文化作 为一种具 体 的文化形 态 ,是客观 存在 的。 通常对大学文化概念 的解析可 以从狭义 和广义两个 层面进行 : 狭义 的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 置于大学环境 的 衍生概念 ,主要 是大学核心价值观 和办学理念 的体现 ; 广义 的大学文化 是包 含文化系统 的各个 方面 , 它是在大 学办 学理念支 配下 , 在“ 大 学人 ” 创造、 传播 和应用 知识 的过程 中逐渐展 现并 沉淀下来 的制度 、 环境 、 特色 、 行 为 等 。结合 以往研究 , 本 文尝试从 以下几个 方面对大学文 化 的内涵进行 定义 : 大学文化 是 由一 类特殊 身份 的“ 教 育人 ” , 在对知识 和文化 进行传承 、 整理 和创新 过程 中形 成的一种与社会其他文化相互依存的文化系统 。 一般来 说, 大学文化经 由四部 分融合而成 , 即精神 文化 、 物质文 化、 制度文化和结构文化 。 1 . 精神 文化 。大学 精神是大学 文化 的核 心 , 它 是对

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

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

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作者:乌功相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3期“质量文化”原本属于著名的管理思想家菲利普·B.克劳士比的质量哲学范畴,最初主要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80年代后期,随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兴起,企业管理中质量文化的概念也被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

亦即高校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管理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敬伴’的总和。

或者简单地说,高校质量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管理的所有精神活动和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

高校的质量管理孕育着质量文化,而质量文化又启迪着质量管理的方向。

毋庸置疑,对于高校而言,质量文化是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是质量管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应该看到,人才辈出、大师云集的繁荣气象,主要是一种质量文化的产物,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催化出来的。

高校质量文化的结构层次从高校教育质量的形成与管理的角度来看,质量文化类似于一个由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组成的同心圆。

其最外层是由硬件设施所构成的物质文化,中间层是高校质量保障的制度文化,最内层则是高校质量管理的精神文化。

三层之间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为质量文化整体,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

物质层面:即高校质量的物质文化。

作为高校质量文化的表层,它是高校质量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的外化部分,往往凝聚在实体性的文化设施之中。

如校园绿化、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以及教学楼与办公室的布局等。

制度层面:主要指高校质量的制度文化,既包括高校质量管理领导体制、高校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和高校质量管理制度,也包括那些虽不成文,但却在长期的工作、学习中为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遵循的质量标准和行为准则。

所有这些构成了质量文化的第二层或称为中间层。

精神层面:即高校质量的精神文化。

是由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氛围、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高等教育质量观:一元与多元

高等教育质量观:一元与多元

育人、 培养人才是大学存在 的根基 , 创新型人 才 的培养亦 是

发表 了一篇题为 《 等教育质 量 的界定初 探》 高 的论 文 。 中 文
就对上述 8种质量观进行 了简要 的概述 。其 所提 出的高等
流大学的使命 。当今 , 中国呼唤一流 大学 的养成与创新 型
人才的凸显 , 因此有必要 重新 审视 高等教育 的质量 。 其次 , 在大众化的进 程中 ,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 各 高校在招生数量上一直呈递增的趋势 , 并随之也带来 了质量 上的一系列 问题 。于是一些学者打出 了最 响亮 的 口号“ 高等
V0 3 N . 1 1 . o2
J n2 1 u .0 0
高等 教 育 质 量观 : 一元 与 多元
杨 琴
( 北师范 大学 教 育学 院 , 西 甘肃 兰州 7 0 7 ) 300
[ 摘
要 ] 质 量是 高等 学校 的 “ 生命 ” “ 和 灵魂 ”, 一 理念 已逐 渐被 我 国的 高等 学校 乃 至世 这
第3卷 第2 1 期 21 00年 6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高教研究版 )
Ju om ̄ o hnc u nvr t o eh o g( ge dct nSu yE io ) f aghnU iesy f cnl y Hi rE u ao td dt n C i T o h i i
观。本文 旨在对 19 2 0 9 9— 0 9年这 十年 的一 些专 家 、 者关 学

分 为四种 : 学视 野中的高等 教育质 量、 育学视野 中的高 哲 教 等教育质量 、 经济学视 野 中的高等教 育质量 、 理学 视野 中 管
吴俊清在其《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 展若干 问题研究》 一书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一、从产品质量理论看教育质量的性质所谓质量 , 实质上是对于某一客体是否能够满足特定主体需要及其水准所作出的肯定性价值判断。

质量的有无及其高低 , 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状和特定的主体需要。

产品质量理论认为 , 教育就其行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 , 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 , 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的质量。

教育产品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将教育所提供的服务作为一种产品 ,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的加工和传授活动 , 以及为学生学习提供的其他服务 ,可称之为教育服务 ; 二是将学生体力、智力、技能等的增加, 即人力资本增加部分看成是学校产品 , 称为学生产品。

教育服务与学生产品都是教育的系列产品 , 二者不可或缺 , 共同构成了教育产品。

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产品 ,为社会提供学生产品 , 双重产品构成了教育的复合产品形态。

教育服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消费品 , 其消费者是学生学生产品的顾客是社会 ,生产学生产品要消费教育服务 , 所以,教育服务是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

教育服务与学生产品是一致的 , 统一于教育产品之中 , 且学生产品是教育产品的最终及最重要的产品。

教育产品的质量是指,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 教育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这个定义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 , 教育行为首先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这是教育活动及教育管理的基础。

第二 , 教育产品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

需要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随时间、地点、使用对象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第三 , 在满足一、二层次的前提下 ,教育产品质量是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 表征为具体的指标,如学生的德、智、体等标准。

教育产品的质量具有主体性 , 这个方面是指主体因素在教育产品中的内化 , 另一方面是指教育产品本身主要是一个主体。

因为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范畴 , 是指具有意识和能动性的人。

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 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

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高等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就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进行探讨,以期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将历史上积累的知识、思想和价值理念承载并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在高等教育中,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知识传承: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传承学科知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学和研究,学术界将自己对学科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继承和积累前人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

2. 思想传承: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思想素养和人文素养。

思想传承是通过教学、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中的思辨与讨论,将先贤和学术圈的思想精华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 价值观传承:高等教育应该传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等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通过教育引导,倡导积极向上、奉献社会、尊重他人等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成为有道德及职业素养的公民。

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指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并创造全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

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创新: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推动学科创新,通过学术研究和学科交流,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2. 创新思维培养: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项目、创业实践和跨学科交流,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文化多样性:高等教育要鼓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三、实现与平衡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实现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通过合理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机制,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

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质量观解读

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质量观解读

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质量观解读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短短的几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也从精英化高等教育时代随之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

量的激增却没有带来质的同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了现形势下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认真研究、整理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积极探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将大有裨益。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教育;质量观1.从当前形势下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性再认识来看高等教育主体的社会化高等教育褪去了昔日所带有的耀眼光芒而不断大众化的今天,受到学习型社会、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等社会大趋势的影响,高等教育已不是这个社会必需的选择与投资,不再是生活甚至工作需要的唯一途径。

这在客观上对接受教育的消费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兴趣爱好以及追求等,也要务实地正视当前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表现为就业难、教育成本的迅速增加等),高等教育应据此调整自身的教育消费意向,以真正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预期。

2.重新对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并存的现状进行再认识高等教育的每一次成长或蜕变都是对当下高等教育的再思考和批判。

而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探寻出适合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结构,摆脱“均质化”的幽灵,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承担力和使命感?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无论精英化还是大众化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和尖端人才;无论精英化还是大众化,两者都有在质量上的保障要求;“大众化阶段并不排斥而应包括精英教育,将之作为它不可替代的成分”。

由此可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精英教育的又一轮繁荣。

由此可见,精英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必将长期并存。

对教学质量管理和建设中教育质量文化的思考

对教学质量管理和建设中教育质量文化的思考
础 , 严肃 纪律 , 强评估 , 如 加 而对 于 思想 、 育观 念 教 等 文化范畴 的软件建 设往往不 够重视 。 但教学质 量
图 l 教育 质量文化 构成 图 1 教 育质量观念文化 . 教 育质量 观念 文 化是 以教 育 质 量价 值 观或 者
的保 证并不是 单纯靠 “ 硬件 ” 能一 劳永逸 的 , 证 就 保
教 育 质量意 识 为基本 元素并 以观 念作 为 存在 形式
的教育文化形 态 。在 教育活 动 中 , 人们有 着不 同的
教育 思想 、 办学 理念 , 它们 推 动人 们选 择 不 同的 是
教育 目标 、 不同的教育 质量 水平 和质量 体系 。教育
观念是教育 质量活动 的动力 系统 。
有关 的行为都 是教 育质 量行为 文化 的内容 。
4 教 育质量技 术 文化 .
系在 同一个 目标 上 , 朝着一个共 同的方向努力。 教育
质 量文 化 中的价值 观念 ,决定 着人 才 的培养 质量 , 决定 着 教师的价值 取 向 , 决定 了知识 、 并 能力 、 素质 结构 的设 计 以及教 学要求 等人 才 培养 的设计 质量 , 从而能 够对全体师生员工起 到在质 量工作 上 、心理 上 和行 为 上 的约柬 作 用 ,成 为 约 定俗 成 的行 为 准
度, 包括机构体 系和 规范体 系两 大体 系。其 主要作 用 是保障作用 , 是教育 质量 活动 的组织保 证 和制度

教育 质量文化
教 育质量 文化是 教育质 量管理文 化 的简称 , 它
保 证 , 以看 做教育 质量活 动的保 证 系统 或者制 约 可
系统 。
是 以人们 的教 育质量 观 为核 心 , 以教 育质 量制度 和

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

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
杂 的 系统 工 程 , 仅 需 要 不 断 的教 学 改 革 和 建 设 , 道 德 规 范 、 为 习 惯 及 环 境 氛 围 , 高 校 领 导 者 办 学 不 更 行 对
应 努 力 培 育 积 极 健 康 的 质 量 文 化 ( 建 华 , 0 8) 理 念 的 价 值 体 现 和 实 践 追 求 有 着 重 要 的 影 响 。 高 等 王 20 。 在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快 速 发 展 , 校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日益 学 校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的 办 学 理 念 和 质 量 文 化 可 通 过 校 高 成 为 大 众 关 注 焦 点 的 背 景 下 , 塑 以 学 生 学 习 为 中 长 发 展 战 略 , 教 育 教 学 过 程 中 树 立 以 学 生 为 本 的 重 在 心 的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文 化 , 理 念 、 度 、 为 和 环 境 教 育 理 念 , 持 以 学 生 学 习 为 中心 , 从 制 行 坚 以学 生 成 长 为 目
服务的质量文化 意识 , 在质量保 障体 系中彰显鼓励 学生参与的质量文化 特 色。
【 关键词 】 学生 高等教育 质 量文化 【 中图分类号 】 G 4 【 6 5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8 1 ( 09 0 C5 0 0 3— 4 8 2 0 )6一 H 0— 3 0

在 办学理 念 中融入 以学生 为 中心
的质 量文化 精神
工 作 的 出发 点 和 落 脚 点 , 服 片 面 追 求 学 校 的 眼 前 克
利 益 和 近 期 发 展 而 忽 略 学 生 切 身 利 益 的 倾 向 , 学 在
校 发 展 规 划 中 全 面 体 现 以 学 生 为 本 的 质 量 文 化 核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及其建设策略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及其建设策略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深入到高等教育质量文 化建设中,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能力。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其 质量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焦点。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术成就和 职业发展,还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次演示将 探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
三、高等教育内卷化增长的影响
1、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高压学习和竞争环境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 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2、学习质量下降:过度的竞争导致学生无法专注于真正的学术研究和学习, 学习质量下降。
3、创造力缺失:过于强调分数和绩点,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 神。
四、解决高等教育内卷化增长的 策略
2、理念:注重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质量持续改进,以及学生个 人发展和学习效果。
3、行为准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规范,注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评价, 以及强调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4、制度: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建立 有效的反馈和改进机制。
三、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建设策 略
二、高等教育内卷化增长的原因
1、高等教育资源紧张: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导 致优秀的学生在入学和毕业后面临更大的压力。
2、社会期待压力: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坚信,接受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地位 和经济地位提升的必要途径,因此他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期待值非常高。
3、就业压力: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下,许多雇主更加倾向于招聘毕业于名校 的学生。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的内卷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全社 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包括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学生和家长等。因此,我们需 要继续深化对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环境和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摘要: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质量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质量。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有着不同的主题,而高等质量观也是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进行着不断地嬗变。

故此文章以下就高等教育质量观特征为开篇,分别论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构建意义,继而给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无论是在过去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还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都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

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极为丰富,所以高等教育不能用统一的质量标准去衡量,只能用不同的质量标准去规范指导。

在看待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用精英教育质量观去看待大众化高等教育,二是用大众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去忽视基本的质量要求。

因此让大众化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提升大众化的水平,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视野中多样的教育质量观势在必行。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特征1.发展性质量观树立发展的质量观,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发展的质量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宏观层面,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而高等教育使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各个专业的教育工作,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而且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也有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开展教育工作,高校的自身发展成果往往体现在教育质量方面,因此,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能够充分凸显高校的教育功能,进而更好的推动高校的自身的发展。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更好的发展。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作用对象,对于大学生而言,随着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能够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并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受到的高等教育[1]。

刍议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文化

刍议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文化

摘要: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文化旨在以质量文化的视角探析高校通识教育实践。

作为高校质量文化的子概念,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文化既是一种文化样态,又是一种质量实践;是“质量意识”与“文化理念”在通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中深度耦合而成的文化。

该文化致力于通识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升;表现为“一体两面四层”的结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体”,显性与隐性相融通的“辩证面”,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相统一的“实践层”。

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应把握“学生中心”“全面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上而下地宏观引导与自下而上地自主生成并重”的原则,并在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层面系统推进。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课程;质量文化;通识教育质量文化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0)07-0141-08作者简介:郭洪瑞(1994—),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冯惠敏(1965—),女,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1.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2.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刍议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文化郭洪瑞1,冯惠敏2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建设“双一流”高校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

[1](p1)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指导和要求,质量意义凸显。

具体来看,“中国特色”要求建设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主要体现的是“文化”的价值意蕴;“世界一流”是质量意识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深入贯彻,指向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承载的是“质量”的价值意蕴;可以说“双一流”工程的建设方针体现了“文化”与“质量”在高等教育重要顶层战略上的深度结合。

通识教育质量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质量文化的视角看待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不仅强调文化的涵育,同时强调质量的提高,这与“双一流”工程的建设方针在本质上是十分契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观摘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是质量下滑和公众的问责,本文从质量生成到质量文化的积淀,论述质量文化的建设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作用。

关键词:质量;文化;保障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相比,教育的质量内涵已发生较大的变化。

于2008年结束的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着眼的是教学规范、设备投入、师生比等外在指标和教学效果等结果性指标,满足条件的,评价为优,不能满足评价条件的评价结果就会降低。

然而,根据评估完学校的跟踪情况看,评估之后方方面面都有懈怠的现象,管理层管理力度有所下降,教师投入的积极性下降,学生自我严格要求的约束力下降,这种状态的教学质量必然随之降低,教学质量不会得到逐步提升。

追究原因,还是我们对于质量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形成时时注重质量的习惯,没有习惯就没有沉淀,就不会有自觉的质量文化养成,就不可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为教学质量提高添份力量、尽份责任的良好局面,为了使提高质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必须人人从自我规范做起,养成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积淀,培养质量文化观。

一、质量文化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更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基石。

千分之一的不合格产品对用户就是百分之百的不满意。

学生就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市场是检验产品质量的最终标准,无视质量的最终结果就是被市场无情的淘汰。

质量是干出来的,质量是管出来的。

管理学认为,质量归根到底是人决定的,人的精神、责任心对工作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对质量文化下个简单的定义:“质量文化是企业和社会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平、行动准则、法律观念以及风俗习惯和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这是从企业的角度定义质量文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从文化建设入手,提升每个人的文化素养,让积淀和传承成为习惯,时刻树立并贯彻质量是第一生命力的思想理念,注重环节,规范行为。

学校有别于企业,但又与企业有密切的联系。

如何从培养人才的学校角度定义质量文化,其内涵应该有所扩充。

质量文化应该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在长期的人才供需中形成的涉及到的道德水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动准则、能力、素质的总称。

质量文化,是一种自我的无形约束力,只要走近这个集体,就会被感染。

就像西方的一句谚语一样:“当你走就一个积极奋进的集体时,你也会心潮澎湃,不自觉地投入进去,展现自己最大的热情和能量”。

质量文化是一个集体的定势,好的质量文化会带动集体向长远发展迈进,任何走进集体的人都会被感染。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质量观已经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全员参与、流程优化、服务量化、经济、成员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权衡,以达到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目的。

学校也不例外,必须走进大质量观,为形成学校的质量文化做好各项准备,只有通过被动的规范,养成习惯,才能走进自我的规范,学校的质量文化才会慢慢地形成。

质量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大学文化是发展推动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质量文化的构成要素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要形成优秀的质量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要素入手,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确定能反映学校教学质量文化的重要因素。

1.质量体系建设。

质量文化的建设是否与学校的发展和实际相符要靠出现的问题来检验。

带着问题看问题,是检验质量文化的最有效是手段。

构建的质量体系就是平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起到环环紧扣的作用。

2.质量的持续改进。

质量改进要有切入点,只有不断地改进出现的和潜在的质量问题,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只有时刻把握好过程控制,才能根据运行的趋势,查缺补漏,改善各个环节的不协调因素,做到每个环节都发挥最大效能,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使质量的改进持续提升。

3.质量的过程观。

在传统的管理中,对质量的检验以及对质量的控制往往设在终端。

产品的检验与人才培养的检验不同,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只有注重质量的生成过程,才能把握结果的质量。

这就是质量的过程观。

重视全过程的质量监督与控制,才有利于每一个过程都实现增值转换。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要及时使学生从入口到每一阶段的出口都产生价值增值,到最后学校教育过程结束总出口时,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增值就是每一阶段增值的叠加,这种叠加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几何的增加。

4.传承与积淀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一个好的传统得不到继承,那就是文化积淀出了问题,例如,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评估对学校是规范、是提升。

一些学校为什么好的做法没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价值观取向有了问题。

急功近利达到目的,没有从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脉学校的发展。

如果把好的做法坚持下去,教学规范了,教学质量能得不到提升吗?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要规范,要自觉,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齐心努力,坚守好的,摒弃不好的,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这就是一个传承与沉淀的过程。

5.管理的成熟度“质量是干出来的,质量是管出来的”,没有规范的管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当一切都按照规范完成,形成一种习惯时,习惯的约束力就是无形的规范,这时,过程的管理就走向成熟,现在的严管是为了将来的不管。

教学质量的提高,过程的管理控制非常重要,每一位员工被动地接受管理,只会把管理僵硬化,只有打开心结,让每人从思想上足够重视,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好,而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用心做事是以积极的负责任的心态主动工作。

6.素质提升管理是硬性的,如果人员素质提高了,在过程管理的约束下,自我约束,自我提升就是一种自觉地、软性的,只有充分发挥软实力,才是真正强大的标志。

以上六方面的要素,需要有效融合,慢慢积淀,其实一种质量文化就会形成。

三、质量文化的作用1.凝聚作用学校的质量文化可以在学校内形成具有共同追求的质量目标,师生达成了明确的主观观念和客观目标的一致性、努力的方向性,在质量意识的正确引导下,师生就会从心理上有归属感,学校就成了凝聚器,师生的凝聚力就会增强。

凝聚力的增强过程,就是积淀的过程,也是传承的过程,文化就是在这样积淀与传承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2.激励作用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以人为本的质量文化如能被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接受,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积极的、向上的,它可以调动师生员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向更高的质量目标迈进。

3.规范作用质量文化凝聚的是群体的共同质量观念,展现的是群体的共同质量利益。

个别人的违背会遭到集体的反对,也会得到集体的帮助。

为了一个共同的质量目标,大家都会自我约束,把最好的展现出来。

一个积极进取的集体就是在这种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提携中得到提升。

这种无形的约束,是一种无形的规范,它来自于质量文化的规范作用。

4.反馈作用经济发展,使一些企业迅速的成长壮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

一些该担当的企业,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企业员工负责,传递的是正能量,它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是有益的,相反,一些急功近利的企业,虽然短时间得到了壮大,但对社会的风气影响是消极的,对质量文化的建设也是非常不利的。

社会风气影响质量文化,同时质量文化也反作用于社会风气,需要让正能量的主流发挥作用。

四、质量文化的建设1. 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将学校中每一名员工、每一名学生的质量意识综合起来,就是群体质量意识。

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是形成质量文化的基础,更是建设大学文化的基础之一。

教职员工、学生都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只有增强质量意识,形成以质量为中心的强大向心力,集体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好的思想、好的观念、好的行为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得到传承,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积淀的。

质量意识的提升,不是空喊出来的,它需要一个规范的过程,过程管理成熟了,意识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

任何一所经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学校,其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都不缺,而且很完善,如果我们能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规范执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自觉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全员参与,全面质量良管理工作就具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加上领导、管理者的表率作用,质量意识的提升,质量管理的深化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2. 提高全面管理质量文化的实施,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顺畅、紧密配合,内部职责清晰,权责明确,部门敢于承担,不要推诿。

组织部门内部结构要优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让资源得到最大最合理的利用,发挥最大的效能,学校才能赢得发展的优势,学校尤其要重视真正的人才,虽然我们管理者都强调了“沙丁鱼效应”,但我们更应该注意他的副作用,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的员工,管理者更应看到他的价值,学校的类型不同,决不能千篇一律,管理要有创新,要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把不利的因素去除掉,来认识每一位为学校做贡献的人、才、物的有效利用,能否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是在考量管理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管理者要提倡用心做事,这事对管理水平的考验,如何才能管理好,要务实,要创新,人的作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础,人的责任心,主人翁意识,对工作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管理者,通过科学的管理,即规范管理到自觉管理,质量文化的根基就会形成,管是为了不管,这事管理的精髓。

当质量文化建立了,人人都通过自觉管理,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管理的目的就达到了。

3.奖励制度的推行现行的奖励制度有很多不利于好的风气形成的作用,如论资排辈,好争抢的人占优势(俗语称叫劲的孩子有奶吃)等等,如果是这样的奖励,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打消了积极性工作者的积极性。

用一个故事说明问题:路上有一个坑,第一种人是等人掉进去后救人,第二种人是立个警示标志,第三种人是把坑填上。

现实中往往人们感激第一种人,记住第二种人,忘记第三种人。

第一种人往往容易得到多方的关注,易受到管理者的赏识,第二种人能尽到一点责任,避免问题的发生,但不去解决实质问题,第三种人,是真正的主人翁,既承担了个体的责任,也承担了社会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把问题及早的解决掉,保证了环境的和谐,但现实中管理者看不到第三种人,第三种人的精神得不到发扬光大,如果奖励制度能向第三种人倾斜,让好的做法,好的思想,好的品质得到发言光大,无形中就是营造了一种好的文化氛围,如果我们的每一位教职员工,心中始终装有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基石,人人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奋斗,是发自内心的,是心甘情愿的,那么,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不仅是教师,包括学生也会为之努力,到那时,我们还愁没有好的学风吗?奖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关键是我们的奖励发给谁,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