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民营报刊发展历程

民营报刊发展历程

民营报刊发展历程民营报刊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媒体行业状态仍然以国有媒体为主导,民营报刊的兴起并不容易。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逐渐开放和发展,民营企业开始蓬勃发展。

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民营报刊开始涌现。

一方面,一些实力较强、经营理念先进的民营企业开始投资开办自己的报纸和杂志;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个人和小团队自行创办报刊,他们通常资金有限,但有着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作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中国的民营报刊逐渐发展壮大。

他们积极创新,不断开辟新的报道领域,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不同于国有媒体,民营报刊更加灵活和敏捷,更能适应市场变化和读者需求。

他们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媒体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繁荣。

在21世纪初,中国的民营报刊进一步迈上新的台阶。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民营报刊开始将重点转向线上媒体,积极投入到网络媒体的建设和运营中。

通过互联网,他们能够更好地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读者。

同时,互联网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如数字化出版、移动媒体等。

近年来,中国的民营报刊在数字媒体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

他们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开展内容创作和传播,推出了许多深受读者喜爱的新产品。

他们也深度参与社交媒体互动,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提升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民营报刊经历了艰苦但充满希望的发展历程。

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他们逐渐壮大,为中国的媒体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他们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努力适应和引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

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

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

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的基本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青年》。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 荣景象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 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报刊总社发展历程

报刊总社发展历程

报刊总社发展历程报刊总社(China Press Association)是中国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织之一。

它成立于1949年,是由全国各地报刊社团、报刊总社及其他新闻出版单位组成的全国统一的新闻出版社联合体。

报刊总社的创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出版业整顿中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报刊业处于混乱状态,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性报纸和杂志,行业竞争激烈,发展不协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报纸发行与管理机构就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1949年4月8日,为了推动全国报刊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报纸总社。

1949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为领导报纸总社的工作成立了一组,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报纸总社开始运作。

在报刊总社成立初期,主要任务是推动报刊业的整顿和发展。

组织全国各地报刊社团、报刊总社及其他新闻出版单位成立全国统一的新闻出版社联合体,并规范报纸发行与管理。

报刊总社进行了全面调研,了解各地报刊的情况,通过整合资源,将流通比较发达、语言文字凝练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纳入联合体。

同时,报刊总社还积极引导和推动报刊的质量提升,加强编辑和出版的培训与交流。

1958年,报刊总社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核心报纸-《人民日报》,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力。

此后,报刊总社逐渐发展起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如《光明日报》、《总机新闻通讯社》等。

这些报刊的出版与发行工作由报刊总社统一组织和管理,这对于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报刊总社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985年,报刊总社实行公司制,成为一个经济实体;1994年,报刊总社正式更名为中国报刊总社。

改革后,中国报刊总社面对市场竞争,积极推动报纸刊物的创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它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加强了编辑团队的建设,推动了一批刊物的创刊和发展,提高了刊物的发行质量和影响力。

目前,中国报刊总社继续发挥着引领报刊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报纸发展史

报纸发展史

报纸发展史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

我国近代的报业
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1902年,天津设立总局全国发行)
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中外新报》(1858年,香港)
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香港)
第一份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广州)
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1827年,广州—英文)
第一份国内现代报纸(也是第一份外文报刊)———《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葡萄牙文)
第一份近代华文报刊(也是第一份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新加坡)。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

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

今天,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

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

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

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定额。

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

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报纸产业经营发展走势

报纸产业经营发展走势

报纸产业经营发展走势
报纸产业经营发展走势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崛起期:报纸产业的崛起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报纸成为了主要的新闻传媒工具,经营模式主要以广告收入为主,很多报纸处于兴盛阶段。

2. 衰落期: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兴起,报纸产业进入了衰落期。

读者和广
告商逐渐转向了新兴媒体,导致报纸销量和广告收入下降。

很多报纸纷纷倒闭或陷入
经营困境。

3. 转型期: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报纸产业开始进行转型。

很多报纸发展了电子版、
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拓宽了传播渠道,增加了收入来源。

同时,一些报纸也通
过与电视台、互联网公司等媒体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经营效益。

4. 多元化发展期:随着新闻形式和阅读习惯的多元化,报纸产业越来越注重内容创新
和读者服务。

一些报纸开始推出专业化报道、深度评论、特色栏目等,提升内容品质;同时,报纸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供订阅、会员等增值服务。

5. 数字化媒体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报纸产业进一步向数字化媒体方向发展。

许多报纸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发展,通过免费内容、订阅模式、广告变
现等方式来维持经营。

少数报纸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
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总体来说,报纸产业在面临新媒体冲击的同时,也逐渐适应和转型,通过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内容品质、创新经营模式等方式来保持发展。

虽然报纸产业的经营形态发生
了巨大变化,但报纸作为一种具有权威性和深度思考的传媒形式,依然有其存在和发
展的空间。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精品】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精品】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

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

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

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民主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内的基本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中国报业的多元化经营走到今天,前后累计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真正进入发展时期,就在近十来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

而2003、2004年则是大见成效之年,从多种经营到集团化,再到跨媒体经营,构成产业近期发展脉络。

而此后,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经营势必更成潮流。

多种经营阶段:集体呛水1978年,《人民日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希望通过适度自主经营而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媒介市场化再次提出。

财政部批准了他们的报告。

根据当时的政策,报社属于事业单位的限制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经营所得一部分可以用于增加职工收入和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可以用于改善报社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

恢复报纸广告经营活动,是这次市场化进程一个重要标志。

1979年1月28日,上海的《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文革”后中国大陆第一则广告。

广告重回报纸版面,报业获得了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利器。

80年代后,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0年代初期,出现了报业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和广播电视业的建台热。

1985年,首次提出报刊的自办发行。

如果将发行视为报纸这种特殊商业的流通过程,自办发行可以看作是报社对报纸这种商品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进行的变革。

这是媒介向产业经营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而自此后越来越多的报纸对自办发行的积极尝试则是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景观。

1988年,中华全国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成立。

1987年,国家科委编制的我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新闻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了“中国信息商业化产业”中,从而使报业产业特性得以初步建立。

1988年3月,《关于报纸、期刊、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出台,有力推动了报业改革的进程。

同时,1991年的报业扩版热持续到1993年。

20世纪中国报业发展概况

20世纪中国报业发展概况

3.地、市级报纸893种,占报纸总数41.8%,与 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25%。 4. 县级报纸 261 种,占报纸总收 122% ,与上年 相比,种数增长10.13%。 在全国报纸中,有日刊 491 种,占报纸 总 数 22.98% , 周 六 刊 243 种 , 占 报 纸 总 数 11.37% ,周五刊 194 种,占报纸总数 9.08% , 周四刊、79 种,占报纸总数 3.7% ,周三刊以 下1130种,占报纸总数52.82%。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中全会以后,又重新恢 复。此后20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80 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985年的全国报纸 总数达到2191家。9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二个高潮, 1995年的全国报纸总数一度达到过2202家。此后, 经过适度调整,到2000年基本上稳定在2053种左 右。只用了100年的时间,中国报纸的总数即由 125家增加到2053家,增加了16.4倍。 20世纪初的那些报纸印数极少,1901年全国 125家报纸的总印数,不会超过10万份,而新中 国成立以后出版的报纸的印数动辄以亿计,1950 年为8亿,1999年为300亿。是1901年全国报纸印 数的30万倍。
20世纪中国报业发展概况
20世纪初的1901年,我国报纸只有125家。 1912年,受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影响,发展到 250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报纸总数 是628家。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前夕, 国统区的报纸只有1024家。新中国成立后,改 变了原来的报业架构,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各 级党报为主的报业体系。1950年全国专区以上 报纸的总数为179家。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 展,逐年递增,1960年一度达到1274家。“文 化大革命”中,报纸的出版受到极大影响。

报纸产业经营发展

报纸产业经营发展
新媒体对传统报纸产业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逐渐崛起,对传统报纸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导致报纸产业的竞 争更加激烈。
报纸产业的竞争对手分析
主要竞争对手
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规模、市场份额、读者 群体、新闻报道特色等,了解其竞争优势和 劣势,从而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潜在竞争对手
关注新兴的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等潜在竞争 对手,分析它们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对传统报 纸产业造成的影响。
报纸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竞争优势
传统报纸产业在新闻报道的深度、权威性和 读者群体的忠诚度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 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中,报纸能够提供详细 、深入的报道和分析,吸引并留住读者。
劣势分析
传统报纸产业面临印刷成本上升、发行渠道 受限、广告收入减少等问题,同时面临着新 媒体的竞争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等挑战。
报纸产业的盈利模式及优化
盈利模式
报纸产业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广告收入、订阅收入、发行收入和其他收入(如多元化经营等)。其中 ,广告收入是主要来源,但受互联网冲击导致收入下降;订阅收入和发行收入较为稳定,但占比不高 ;其他收入则包括多元化经营等收入来源。
优化
为了提高盈利水平,报纸产业需要优化盈利模式,包括提高广告收入、增加订阅收入和发行收入、拓 展多元化经营等。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新闻质量、增加发行渠道、开发新的广告形式和的信息传播能力,服务社会公共 利益,并为企业、政府等提供宣传服务。
报纸产业的发展历程
起源
17世纪,英国出现了第一份 日报。
发展
19世纪,报纸产业在美国迅 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知名报 纸。
现代化
20世纪,随着电视、互联网 等新媒体的出现,报纸产业 面临挑战,开始转型。

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报纸产业发展历程报纸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手工制作阶段、印刷工艺改进阶段、大规模生产阶段、数字化时代阶段。

报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古罗马时期。

当时,人们通过铺在公共场所的石碑上展示通知和消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东方和西方都出现了早期的报刊,如中国的《京报》和罗马的《阿兰图斯报》。

但在这个时期,报纸的制作主要是手工的,没有印刷工艺的应用。

印刷工艺在公元15世纪的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为报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报纸被印刷在手工制作的纸上,并使用手工雕刻的字模印刷文字。

这种印刷工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制作速度和质量,使得报纸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到了17世纪,报纸的印刷工艺开始改进。

1672年,德国的科尼利斯·荷兰德发明了铅字印刷机,使报纸的印刷更加高效和方便。

18世纪末,英国的乔治·克鲁伯发明了蒸汽动力平板印刷机,极大地提高了印刷速度和效率。

这些印刷工艺的改进使报纸得以更快地传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

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报纸产业进入了大规模生产阶段。

机械化印刷工艺的使用使得报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大规模制作。

随之而来的是报纸的流通范围和发行量的大幅增加。

报纸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

20世纪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报纸产业的巨大变革。

电子版报纸和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设备获取新闻信息。

这也加速了报纸业务的下滑,许多传统报纸面临收入下降和发行量减少的困境。

但与此同时,一些报纸开始转型发展,推出了网络版报纸,开展了多媒体报道,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总的来说,报纸产业经历了手工制作、印刷工艺改进、大规模生产和数字化时代这几个阶段的发展。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报纸产业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新闻信息。

尽管面临着数字媒体的冲击,但传统报纸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载体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从雏形阶段发展到繁荣阶段。

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 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19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广泛传播,新闻出版事业开始逐渐走向大众化和商业化。

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开始。

随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逐渐增多,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在这个阶段,新闻出版事业的主要特点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2. 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使得新闻出版业成为了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企业家。

同时,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大规模生产报纸和杂志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新闻报道的内容也逐渐从政治和宗教转向了社会、经济和娱乐等方面,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申报》的创刊,这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此后,新闻出版业逐渐走向繁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报纸,如《大公报》等。

3. 新闻教育的兴起:在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教育也逐渐兴起。

1918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新闻学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萌芽。

1919年,该学会创办的《新闻周刊》成为中国最早的传播新闻学知识的业务刊物。

至1949年,中国陆续出版新闻学刊物30余种,它们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经历了从雏形阶段到繁荣阶段的发展过程,不仅推动了新闻事业的繁荣,还为新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出版事业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近代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报纸发展历史

报纸发展历史

报纸发展历史
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报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
世纪的中国汉朝。

从那时起,报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且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成为了现代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报纸发展历史
的步骤:
1.手工制作时期
公元前2世纪,汉朝的政府开始使用木版印刷技术制作新闻通讯,这是报纸制作的前身。

这些通讯以手工方式制作,内容主要是关于政
府官员和国家重要事件的报道。

2.印刷机的发明
在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登伯格发明了打字印刷术,这项技术
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印刷质量和速度。

这个时期的报纸以新闻为主,内
容丰富,读者群广泛。

3.新闻业的兴起
19世纪初,新闻业迅速发展,成为报纸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报纸成为市民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来源。

4.电报的出现
19世纪中期,电报成为一种新的通讯方式,使得新闻可以实时传输。

这项技术改变了报纸的媒介特性,使它能够更加快速地报道新闻。

5.新闻联播的创立
20世纪初,新闻联播开始在一些报纸上出现,使得不同报纸之间可以分享新闻资源。

这项技术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合作和交流,使得新
闻报道更加全面。

6.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报纸在数字化时代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

报纸开始和互联网平台合作,将内容发布到
网上,满足读者对新闻的多元需求。

总之,报纸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手
工制作到数字化转型的漫长过程。

随着新闻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报纸在未来会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资源。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图 3 中国 报纸 总 印数 的变 化
大 城市 的报纸 占据 了绝 大 部分 。
改 革开 放 3 0年 来 ,中 国 报 业 的 出版 数量 也 有 很 大 发 展 。改 革 开 放 初 期 ,中 国报 纸 的 出版 种 数 只 有 16种 ,到 2 0 8 0 7年 报 纸 出 版种 数 增 加 到 13 9 8种 ,数 量 是 1 7 9 8年 的 1 0 倍 ( 图 2所 示 ) 如 。报 纸 出 版 种 数 是报纸 出版规模 的一个 重要指 标 ,
纸 发 行数 量 和报社 的 人 数 规模 。 中 同报 纸 的 主要 收 入 来 源 是广 告 ,报 纸 广 告 收入 的多 少 ,是报 纸 市 场 竞 争 力 的 集 r 体 现 。从 2 0 } 1 0 8年 报 纸 广 告 额 的情 况 来 看 并 不 乐 观 ,中 国 报纸 已经进入 了一个缓慢增 长期 。
i 0
B H A
Nc A 报 海观潮 。
中国报 纸产业 发展 的回顾 与展 望
口 崔保 国 张 晓 群

前 ,考 察 报 业 发 展 状 况 的 主
据 ,2 0 0 7年 报 纸 广 告 收 入 总 额 为
发 展 ,中 国 报 业 经 济 一 路 迅 速 成 长 随 着 报 纸 小 版 规 模 的 不 断 扩 大 .报 纸 广 告 经 营 额 也 不 断 增 加 。
在 l 左 右 ;广告 实 际收 入在 3 5亿 亿 元 以上 的 报 纸 有 3 0家 ( 报 1 晚 0 家 ,都 市 报 2 家 ) 0 。在 日报 广 告 投
放价 值 i O强 中 ,沿 海 发 达 地 区 特 别 是 珠 三 角 、长 j 角 地 区 的 日报 占 了绝 大 部 分 。在 行 业 、专 业 类 报 纸 广告 价值 l 0强 中 ,北 京 和上 海 两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落后状态下,新闻事业一度被限制和受到压制。

然而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开始兴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之路。

1. 中国传媒业的起步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通讯社。

报纸的发行非常有限,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获得阅读报纸的机会。

杂志则广泛阅读,即使低收入家庭也能够买得起。

通讯社则起到了连接中国国内各地和海外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那个时代,新闻媒体被政治和压制控制,新闻事件的报道十分有限。

直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新闻媒体得到了一定的开放,传媒业的发展也开始蓬勃起来。

2. 报纸的开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报纸成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媒体。

1949年,中国《人民日报》正式创刊,这标志着报纸的真正兴起。

《人民日报》的创刊号发行量仅为3000份,而现在《人民日报》已经成为全国最为权威,覆盖最广泛的报纸之一。

在50年代中期,全国新闻机构开始对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控制。

这导致大部分报纸的报道都变得单调而缺乏深度。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闻事业得到了解禁和开放,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机会也随之增长。

3. 新闻机构的扩张与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组织也开始逐渐扩张和转型。

新的新闻机构如电视台、广播和互联网媒体相继出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而互联网媒体也成为新闻业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之一。

与此同时,近些年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新媒体在国际上的感知和影响也逐渐扩大。

4. 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未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也在主动推进媒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了传媒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

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

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

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的基本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增加不多,到1960年的十年间,才增加了10家,为392家,但总印却由6.51亿增加到47.84亿。

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全国报纸数为413家。

2.1966——1976年:“文革”重创与灾难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报业遭受重创,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在当时的极“左”路线下,报纸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所控制,成为他们篡党夺权,推行极“左”路线,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

当时的报纸“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许多宣传报道不顾事实,不计效果,任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指鹿为马,强奸民意,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也给新闻业本身造成极坏影响。

受极“左”路线的破坏,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锐减,至1970年,全国仅剩下42家正式出版的报纸,而且这个数量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革”十年,我国报业发展跌入历史低谷,队伍受到严重损失,一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获得了发展与振兴的机会。

二、改革开放后报纸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传媒在我国属特殊的产业类别,其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作为传媒改革的试水者和理论实践者,我国报业在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前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逐步提出了报业产业化问题,报业开始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产业化经营也将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之一。

我国报纸媒体的产业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制度”与“技术”成为业界和学界检视相关问题的线索。

然而,无论从何种视角出发看待报业的沿革,其“产业化”、“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从未变更。

在这个过程中,“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均坚持贯彻了以产业为发展逻辑的改革取向。

1.“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产业为目标的改革起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了全面振兴发展的机遇期。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报纸也进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振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宣传和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和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在改革过程中也获得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得以大大增强。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8家在京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作为我国报业产业化发展的起点,这次试行实践从资源补偿的角度出发,在经营与管理的层面上实现了突破。

在我国,由于20世纪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人们习惯于将具有重要社会职能的组织机构划分为“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

其中,“公益服务”和“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特征描述,其资源补偿也依赖国家财政补贴。

但在经历了几十余年的发展后,我国报业显然不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纯事业单位,其广告经营、资本运作等经营管理行为已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运行和结构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纯事业单位演变为企业组织,我国报业的身份在改革之初便显得十分尴尬,报业介乎于“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含混不清的现状。

另一方面,虽然身份不清,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表述却提醒着人们,报纸发行和经营的改革具有产业化的指向,与此紧密相关联的是“财政”、“效率”、“企业制度”等关键词。

①财政补贴改革任何社会组织的运作都需要耗散资源,作为新闻媒体的报社,其信息采编、印刷发行、人员工资等都离不开资源补偿。

事业单位通常有三种资源补偿途径,分别是“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

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指的是事业单位经过财政改革,由传统的“全额拨款”转变为“差额”或“自收自支”型,政府不再是新闻生产机构唯一的资源补偿来源。

这项改革的初衷是为了缓解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窘困的财政状况。

由于一方面政府不能再对所有新闻机构实行全额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又为了保证新闻机构继续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国家财政部批准了8家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通过让新闻单位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这项资源补偿的改革打破了报社原有财政制度的同时,也为我国报业的改革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将报社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纳入企业运作的畴,是我国报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起点。

②效率提升的部管理改革投入产出比,是衡量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社会组织效率的基本指标。

“企业化管理”解决的是资源补偿渠道问题、是“投入”,部管理改革则着重于提升从业人员新闻生产质量,属于“产出”的畴。

由于变更了资源补偿途径,报纸必须通过广告经营、改善发行来获取利润,于是在报社部进行了相应的管理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工资改革。

改革前的报社遵循事业单位的等级工资制,工作人员虽有岗位分工,但收入只与岗位等级、工龄等指标挂钩,体现不出个人工作的效率和市场价值。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浪潮中,从业人员在按照采编、发行、广告经营等岗位进行分工的同时,还将收入与岗位所创造的市场价值联系起来,由此出现了许多新的部管理创新,如在采编岗位取消档案工资、实行稿酬制,新设立的广告部门在广告经营初期实行档案工资加营业提成,后改为版面买断经营制。

在今天看来,虽然这些处于市场化初期的管理改革措施略显稚嫩,但其考核指标和衡量体系全部无一例外体现了产业化的取向,有效提升了报社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运作组织过程中的市场效率,使报社在转轨初期基本适应市场化进程。

③深层次产业化发展的铺垫与瓶颈站在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回看30年前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我们发现当时提出的“企业化管理”改革理念在将报业引上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的同时,也为今日新闻出版行业的事业单位整体转制积累了经验。

但因为这种阶段性改革具有浓厚的“半吊子”特色,为报业深层次的产业化改革带来阻碍,至今都没能完全突破“事业单位”的体制瓶颈。

作为国民经济领域改革的重要步骤,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国有企业的转制浪潮,一部分国有企业逐渐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了应对市场竞争的组织效率。

虽然报纸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特征的特殊产业组织没有直接被划入企业转制改组的畴,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理念还是对报业接下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在于以企业法人制度的建立,其改革直接指向产业组织的高效化。

然而,报业因为特殊的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两分开”改革也在实践操作中停滞于“节目与广告、宣传与经营分离”层面,且“事业单位”的身份定位也极大制约着报纸产业组织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与显现。

在困难重重的改革进程中,关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报纸产业法人制度、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划分实现较为彻底的媒体资产剥离,为解决难题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

2.广告、发行与媒介资源扩:重要的政策调整与产业实践“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理念一经提出,我国报业便被推上飞速的发展道路。

作为这项改革战略的具体落实,“重启广告业务”、“自办发行”、“厚报化”、“子报拉动”、“整合报业集团”、“集团资本运营”、“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扩”等七项措施激发了报业的产业欲望,让我国报业的产业属性在几十年年得到极大彰显。

其中,“重启广告业务”、“自办发行”与“厚报化”对我国报业产业链的建构、完善起到重大作用,是进入集团化发展阶段前最重要改革尝试。

①重启广告业务1979年以前,全国经营广告的公司不超过10家,而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单纯扮演着“喉舌”的功能,基本上不经营广告业务。

这种从上至下单向度的简单结构直接导致了报纸社会功能的单一,与之相适应的是资源补偿方式的单一。

当政府无力支撑报纸媒介资源耗散时,“重启广告业务”作为改革的重要实现方式势在必行。

1979年11月8日,中宣部正式发布《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全国报业不得刊登广告的禁令得以解除,广告主成为继政府财政补贴后又一重要的资源补偿力量。

可以说广告业务的重启标志着我国报业在实践层面跨出“企业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重建报业产业链的第一步。

不得刊登广告的禁令解除后,我国报纸的广告经营迎来了一个世所罕见的超高速发展时期。

全国广告市场在经历了1979~1987年的迅速恢复期、1988~1997年的高速增长期后,逐渐步入一个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均匀增长阶段,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千年,又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即便 2008 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给整体宏观经济带来极大压力的背景下,我国广告市场在2008~2009还是呈现出高于预期的增长。

在全国广告市场经营额高速增长的同时,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2008年,全国广告经营额达到1899 .56亿元(1979年为1000万元),媒体广告经营额达到971.29亿元(1979年解禁前,媒体基本不经营广告),占广告经营总额的51.13 %,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达到342.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8亿元,增幅达6.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