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篇1浅谈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1 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特点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利用开放的互联网网络环境,打破商业贸易时空界限,促成交易双方在不相谋面的状态下达成合作交易的新型商业运作方式。
因互联网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以其为依托的电子商务运营成本也相对较低,交易效率高。
随着商业经济全球一体化深度显著提高,电子商务已成为了全球各国进行商业贸易往来的重要手段。
就电子商务运营结果而言,电子商务的存在不仅为商业往来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减少了交易双方的贸易成本,提高了交易双方乃至各国的经济效益,还变革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使得国际贸易得到更多的创新契机。
目前,电子商务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1.1 电子商务能提供较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电子商务赖以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多样化、信息处理速度明显加快、信息传输质量高、整个计算机系统得到优质建设与服务等。
就整体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体系而言,其充当着连接交易双方的桥梁作用,有利于交易双方打破时空限制,更快达成自身的交易目的。
1.2 电子虚拟市场形成电子商务以开放式的互联网环境为载体,可直接实现不同地域交易双方的合作,这也促成了电子虚拟市场的形成。
相对于当下普遍流行的实体贸易而言,电子商务促成的电子虚拟市场,无疑为商品、服务销售提供了更畅通的交易渠道。
1.3 全球化市场形成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是实体交易市场,其低速交易决定了企业商品、服务交易难以无限扩大其市场贸易规模。
而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商品以数字化信息的形态得以迅速传输给需求者,大大打破了实体交易的时空限制。
加之电子商务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促使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贸易的交易主体也能轻易地将交易范围由原来的本国经济市场扩大到全球化大市场中,全球化市场正式形成。
2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1 国际贸易公司虚拟化电子商务贸易突破全球贸易地域限制,大大方便了国际贸易公司的国际贸易服务往来。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中国对外贸易相关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中国对外贸易相关论文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一)[1]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1(12):36-39.[2]宋全成.加工贸易带动的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2003(12):10-13.[3]崔日明,陈付愉.中日服务业产业内研宄[J].区域经济,2022,24(8):51-55.[4]李季.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22(6):54-59.[5]汪斌,邓艳梅.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J].世界经济,2003,⑷:21-25.[6]石静,王鹏.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特征的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22(4):39-43.[7]张彬,孙孟.中澳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1997-2007年进出口贸易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22(05):41-48.[8]周茂荣,吕婕.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国际贸易问题,2022(2):32-37.[9]贺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实证分析[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5(3):62-67.[10]廖长友.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5-47.[11]杜莉.中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8):90-97.[12]佟家栋,刘钧霆.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5-9.[13]王云飞.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47-55.[14]刘嘉.中日与中美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22(2):92-97.[15]李准晔,金洪起.中韩贸易结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2):47-54.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二)[1]丁青艳,王喜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22,7(20):52-53.[2]李金玉,阮平南.核心企业在战略网络演化中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0(4):19-21.[3]李欣,刘湘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建之领导种群研究--以阿里巴巴为例[J].企业研究,2022(8):40-41.[4]韩福荣,徐艳梅.企业仿生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12-25.[5]胡斌.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14-15.[6]刘学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研究[J].商业时代,2022,(30):33-35.[7]陆玲.企业生态学原理初探,中日管理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254-268.[8]梁运文等.商业生态系统价值结构、企业角色与战略选择[J].南开管理评论,2005,8(1):57-59.[9]刘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培育[J].江苏商论,2022,(9):15-18.[10]刘雷.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2,5(6):23-24.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三)[1]安灵,白艺昕.企业政治关联及其经济后果研宄综述[J].商业研究.2022(401):67-74.[2]熬带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2005.[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4]陈勇.试论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治理[J].审计月刊,2022(3):23-30.[5]樊纲,王小鲁等.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冯兴元,何广文.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系列报告[M].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73-75.[7]刘芳.企业规模决策及其有效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2.[8]刘帅帅.政治关联与上市民营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P].河北经贸大学.2022.[9]宋敏,张俊喜,李春涛.股权结构的陷讲.南开管理评论,2004(1):9-23.[10]邵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与国有企业改革[J].现代国企研究,2022(02):8-22.。
国际贸易课程学习参考书目
国际贸易课程学习参考书目1. 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 张作乾主编,《国际贸易》,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3. 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19874. 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5. (瑞典)拉尔斯.马格努松主编,《重商主义经济学》第一部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56. 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商务印书馆,1959版7. 《谷物论》.《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8.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商务印书馆,1984。
9. (英)李嘉图著; 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与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2.910. [英] 马歇尔.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11. [英] 马歇尔.叶元龙.郭家麟译,.《货币、信用与商业》及附录J(《国外贸易和国内价值纯理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12. [瑞典] 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版。
13. 瓦西里•里昂惕夫. 《投入产出经济学》[M]. 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014. 经济学论文集: 理论,事实与政策/(美)里昂惕夫等著; 陈冰,解书森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1.1215. 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杨小凯张永生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6. 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商务印书馆,1989.17. 大卫•格林纳韦主编:《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18. 姚贤镐、漆长华著:《国际贸易学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 (美)克鲁格曼著; 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20. (美)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真测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译者:李明轩/邱如美华夏出版社22. 黄建忠,《国际贸易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23. 盛斌,2002:《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4. 杨小凯.黄有光,1998:《专业化与经济组织》,张玉纲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5. 高成兴.国际贸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6. 海闻《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智慧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0月27. 海闻《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著)(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28. .《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一卷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0月29. 亚蒂什 M.巴格瓦蒂等:《高级国际贸易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30. (意)G. 甘道尔夫等:《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11月31. 陈彪如,《国际经济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 甘道尔夫,吉安卡罗(Gandelfo, Giancarlo),《国际经济学(第一卷):国际贸易纯理论》(修订第二版),王小明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33. 克鲁格,安妮(Krueger, Anne O.),《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李实,刘小玄译,尹翔硕校,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34. 国际经济学,霍奇森与哈罗德合著,山东人民出版社35. 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36. 《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37. 石广生主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38. 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 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作者:王平、钱雪峰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作者:顾卫平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
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作者:傅钧文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
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国际贸易论的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论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国际贸易论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国际贸易论的参考文献(一)[1]张恒义,刘卫东,王世忠,单娜娜,梁红梅.“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浙江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01)[2]王闰平,荣湘民.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8(10)[3]蔡九菊,王建军,张琦,李广双.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8(01)[4]刘遵义,陈锡康,杨翠红,LeonardK.Cheng,K.C.Fung,Yun-WingSung,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2007(05)[5]刘建兴,王青,初道忠,顾晓薇,李广军,梁桂燕.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生态环境.2007(02)[6]毕秀水.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研究--基于自然资本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学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03)[7]陈艳莹,原毅军.基于自然资本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条件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3(04)[8]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陈东景.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02)[9]仇睿,姚俭建.自然资本简论[J].东南学术.2002(01)[10]李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1]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5)[12]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06)[13]杨充霖,文先明.自然资本的起因、含义及问题[J].求索.2006(04)[14]曹淑艳,谢高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J].生态学报.2007(04)[15]林娅,孙文营.深化自然资本理念与发展循环经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5)国际贸易论的参考文献(二)[1]张晓京,张玉喜,赵丽丽,张路蓬.货币危机理论和汇率理论:发散与交融[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2]唐斌.资本理论的脉络及延展[D].复旦大学2013[3]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4]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5]黄雯.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1[6]李翀.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J].学术研究.2013(01)[7]黄先禄.人民币汇率改革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2)[8]陈雨露,侯杰.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5(05)[9]齐行黎,孙伯良,张志海.从均衡实际汇率理论看我国汇率制度建设[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10]罗红兰.谈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山西财税.2005(04)[11]沈国兵.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05)[12]黄先禄.汇率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13]许罕多.新汇率理论[D].吉林大学2006[14]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D].河南大学2010[15]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国际贸易论的参考文献(三)[1]徐盈之,郭进.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1)[2]赵兴国,潘玉君,王爽,姚辉,崔文芳.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其动态预测--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新方法[J].资源科学.2011(03)[3]任力,黄崇杰.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03)[4]刘华军,闫庆悦.贸易开放、FDI与中国CO2排放[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3)[5]诸大建.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如何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J].学术月刊.2013(10)[6]彭水军,张文城,曹毅.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是否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基于地级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7]黄娟,田野.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2(08)[8]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04)[9]陈琰,由黎,赵淳,胡荣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核算[J].资源科学.2010(07)[10]杨来科,张云.基于环境要素的“污染天堂假说”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国行业CO2排放测算和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4)。
最新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最新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最新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文章类型:参考文献论文参考文献本文是一篇参考文献,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等。
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最新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1]李楠,黄卫平。
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个研究综述[J]. 现代管理科学,2018(01):6-8.[2]朱辉。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视野下我国特色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研究[J]. 农业经济,2018(01):124-126.[3]齐萌萌,王士海。
世界甘薯进出口贸易格局的演变分析--兼论中国甘薯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J]. 世界农业,2018(01):92-99.[4]池秀莲,杨光,马帅,程蒙,阙灵。
我国茯苓国际贸易研究与问题探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8,43(01):191-196.[5]周靖,龚凯,罗仕龙,刘瑾瑜,唐朝生。
国际贸易网络上经济危机传播的仿真分析与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8,35(01):83-87.[6]张倩。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创新[J]. 中国商论,2018(01):66-67.[7]赵致一,王柯程。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J]. 经营与管理,2018(01):105-107.[8]董志尚。
从世界贸易供需谈中国茶业国际贸易[J]. 福建茶叶,2018,40(03):44-45.[9]郭鹏。
数字化交付的内容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性自由化策略--基于美国的视角[J]. 河南社会科学,2018,26(01):74-79.[10]王乔,卢鑫。
“十九大”全球治理观影响下的中国国际贸易治理机制变革[J]. 理论探讨,2018(01):92-98.[11]王林辉,应洁妤。
国际贸易论文含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论文含参考文献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国际贸易与实务内容摘要信用证结算是国际贸易活动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结算方式,世界上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均采用信用证的结算方式。
但与此同时,信用证欺诈也随之产生,给贸易商带来了损失。
咎其原因主要是信用证本身理论上的缺陷,也就是“独立抽象原则”。
信用证欺诈的主要表现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附随的单据、文件;使用作废的信用证;骗取信用证;利用软条款进行欺诈等。
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信用证欺诈问题的严重性,不果断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会给被欺诈方造成严重的损失,探讨和分析信用证欺诈的原因、表现,对进出口商防范欺诈风险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信用证等各项付款方式做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字信用证托收汇款优缺点比较1信用证与信用证结算概述信用证简述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是指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内凭符合规定的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信用证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它把原来由进口商履行的凭单付款的责任转由银行来履行,即通常所说的:“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
信用证是由进口方的开证银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向出口商开发的,授权出口商按照信用证规定的条款,签发以该银行为付款人的汇票,并保证在交来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汇票和单据时,该行必定承兑或付款的保证文件。
信用证结算简述信用证结算由于银行承担了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结算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结算方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把原来由进口商履行的“凭单付款”责任,转由银行来承担。
即,通常所说的“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
因为,银行信用更加可靠、更加稳健,而且,银行的资金也更加雄厚,使得买卖双方都增加了安全感,从而大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信用证业务的基本性质1.3.1 开证行负有第一性的付款责任。
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第一章导论[1] 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2]陈宪、韦金鸾、应诚敏、陈晨.国际贸易.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3]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4]张向先.国际贸易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陈同仇.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98.[6]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孙丽云.国际贸易(第三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8]刘诚.国际贸易.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9]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9]许雄奇、张宗益、康季军.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数据(1978~2003).世界经济.2006年第2期.41-50.[10]姚利民.发展中国家双顺差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8-21.[11]刘力.客观认识目前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国际贸易.2005年第7期.23-27.[12]沈利生.如何正确评估外贸依存度-对“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一文的看法.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106-117.[13]徐婧.我国贸易顺差变动的规模和结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9期.63-69.[14]汪占熬.新古典模型视角下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27期.29-62.[15]李明武.正确恩师贸易差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132-133.[16]黄华峰.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研究与探索.第28卷总第115期.100-102.[17]邹宏元、王晓东.中美经常项目收支的比较分析.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10期.28-31.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4]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三联书店.1955.[5]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现代文库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4]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5]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16]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17]杨小凯.比较优势理论为什么可能错.[18]李敏、郭曼.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一期.9-13.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1]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基姆·安德森.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变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3]岳昌君.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与技术传递.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4]丁剑平.“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能否解释我国的经济现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5]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7]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9]Edward E.Leamer.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 olume 88,Issue 3.Jun.1980.495-503.[10]Paul R.Krugman.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51-71.[11]Edward E.Leamer.What’s the use of factor cont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17-49.[12]刘明兴.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3]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4]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7]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刘明兴.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11]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0期.19-40.[12]刘明兴、马晓野.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文献回顾.[13]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65-73.[14]龙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0年第2期.2-5.[15]胡倩.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财金贸易.2000 年第5 期.20-22.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4]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Edward E.Leamer.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 olume 88,Issue 3.Jun.1980.495-503.[8]Paul R.Krugman.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51-71.[9]Edward E.Leamer.What’s the use of factor cont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17-49.[10]刘明兴.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11]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0期.19-40.[12]刘明兴、马晓野.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文献回顾.[13]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65-73.[14]龙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0年第2期.2-5.[15]胡倩.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财金贸易.2000 年第5 期.20-22.第六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1]荣芳、何晋秋.“国际人力资本流动的可持续性探讨”.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6期.[2]李岚清主编.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3]李荣林.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替代性与互补性.2001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国际经济学论文[4]卢进勇、虞和军,朱晞.国际服务贸易与跨国公司.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岳昌君.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与技术传递.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论文.2000.[6]梁能.跨国经营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7]徐振东.“百年国际直接投资:演化、贡献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8]金芳.“跨国公司的微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研究.1999.[9]小岛清[日].“直接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东亚经济的将来”.世界经济评论.1997.[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译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1]宋全成.论德国移民的社会一体化进程.德国研究.2006年第2期.43-47.第七章关税[1]汪尧田、周汉民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总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陈文敬、默瑞∙吉布斯、唐小兵、赵玉敏.多边贸易体制与“入世”-中国面对的贸易壁垒.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4]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韩立余译.美国关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牟瀛、冯晴、胡迟.世界各国关税制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7]吴家煌.世界主要国家关税政策与措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9]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1]蒋建刚.“保护关税”的新解读与评价机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2期.31-43.[10]李众敏、吴凌燕.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的初步评估.世界经济.2007年第2期.32-39.[12]邓峰.美国关税百年之争.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00-105.[13]姚洪心、三品勉.寡头市场条件下的产品差异化及关税效应研究.2007年第4期.16-21.[14]贾雅楠.国际贸易众的环境关税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237-238.[15]黄建忠、王俊霖.我国工业部门关税保护的动因结构、效应和优化-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经验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97-105.[16]李宗卉、曹小春.外资企业进口关税优惠政策的取消对外资流入的影响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7期.55-59.[17]毛锦锋.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政策探讨.公共经济.44-47.[18]田明华、印中华、赵晓妮.一次性木筷的相关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158-161.[19]丁辉侠、冯宗宪.制度作为区位优势对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07年第2期.64-67.[20]冯宗宪、段英.中国关税减让的竞争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分析.世界经济.2000年第8期.28-38.[21]钟钰、刘荣茂.中国农产品进口与关税的内生性检验.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105-109.[22]杨莲娜、李先德.中国与欧盟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比较.国际贸易.2007年第7期.46-48.[23]李双燕.主要纺织生产和消费国的关税减让情况比较.山东纺织科技.2007年第2期.41-43.[24]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多哈回合农产品市场准入研究.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6期.14-16.第八章、非关税壁垒[1]汪尧田、周汉民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总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陈文敬、默瑞∙吉布斯、唐小兵,赵玉敏.多边贸易体制与“入世”-中国面对的贸易壁垒.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4]刘小川、王庆华.经济全球化的政府采购.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盛建明.反倾销国际惯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高永富.WTO反倾销协议:规范与承诺.黄山书社.2000.[7]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第九章出口鼓励与其他政策[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唐纳德·B·基辛(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3]玛格丽特·凯利、纳希德·克马尼、米兰达·夏发等著.国际贸易政策问题与发展情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4]谷源洋、魏燕慎、王耀媛.世界经济自由区大观.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5]李相俊(韩国).韩国对外贸易的成功与失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6]刘星红.欧共体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7]赵淳(韩国).韩国的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8]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0]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1]陈红蕾、吉缅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28-34.[12]张曙光、张燕生、万中心.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12-21.第十章、贸易保护的理论[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3]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4]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兰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吴国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方士华.国际贸易.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冷柏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0]查尔斯·R·麦克马尼斯.不公平贸易行为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玛格丽特·凯利,纳希德·克马尼、米兰达·夏发、克莱门斯·布勒坎、彼得·温利.国际贸易政策问题与发展情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0.[12]陈红蕾、吉缅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28-34.[13]张曙光、张燕生、万中心.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12-21.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1]海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现代商业银行.2000.[2]马晓野、尹利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资料汇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3]汪尧田、周汉民.世界贸易组织总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4]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一):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张向晨.发展中国家与WTO的政治经济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2年贸易和发展报告:世界贸易中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2002.[9]杨荣珍.WTO争端解决-案例与评析.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0]王忠明.WTO规则实务培训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1]何茂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2002.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12]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多哈回合农产品市场准入研究.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6期.14-16.第十二章、区域性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1]佟福.全世纪之交的新视角——美洲经济圈与亚太经济圈沿革与趋势.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2]张蕴岭、赵江林.走发展、合作、开放之路:APEC、东亚经济与中国市场开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张纪康.了解APEC-跨世纪的世界主宰.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4]陆建人.亚太经合组织与中国.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5]P.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6]闫逢柱、张文兵.中美农产品对韩国出口的竞争研究-兼论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23-30.[7]罗刚.自由贸易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视角.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4期.116-119.][8]张弘.对我国贸易自由行的非完全竞争CGE模型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1期.114-120.[9]马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自由贸易体制互动关系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104-108.[10]杨玉明、刘朝明.中国-东盟贸易自由行博弈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年第8期.104-109.。
第2讲 国际贸易专业文献Ⅱ
J·莫拉(J.Morrall) 于 1972 年发现
贺什 (S.Hirsh) 于 1975 年 索埃特( L.Soete )则 在 1981 年
考察了三组国家在工业方面的竞争 力 从专利份额角度出发证实了专利份 额与出口的相关关系,
哥 格 隆 和 罗 斯 对产品周期理论能在多大程度上解 (J.Gagnon A.Rose) 释世界贸易格局作了研究。也是历 1995 年 史上第一次试图确定动态周期的产 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上所占份额和研 究。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 提出“新生技术的生命周期理论” 。 他们认为技术从发达国家开发出来 开始,直至进入劳动力丰裕的发展 中国家,和产品一样,呈现出周期 性。
参考文献: 格鲁勃等: 《国际贸易中的研究和开发因素与美国产业的国外投资》 , 《政治经济学杂志》 1967 年 2 月。 基辛: 《劳动技能与国际贸易》 , 《经济统计周报》1965 年 8 月。
4
二、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拓展 肯普模型——外在规模经济 肯普于 1964 年提出了肯普模型,这是一项开创性的贡献。肯普将外在规模经济引入了 传统贸易理论,探讨了规模报酬递增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两个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意味着多种贸易的可能性, 意味着具有相同偏好和相同生产可 能性边界的国家在贸易中都可以获利。 假设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通过贸易, 一国在 M 点生产,一国在 N 点生产,即使生产条件和偏好相同,双方都可以实现专业化生产 并从中获益。毫无疑问,这个结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突破,说明了为什么产业间贸易会产 生。 参考文献:Murray C Kemp.1964.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entice-Hall. 最先用规 模经济解释产业内贸易 现象的是新西兰裔经济 学家格鲁贝尔( Herbert G.Grubel,1934~)和德国裔经济学家劳埃德(Peter J. Lloyd,1937~) 。1975 年,格鲁贝 1 尔和劳埃德合作出版了《产业内贸易:差异性产品的贸易的理论与测量》 一书,书中首次 提出规模经济和差异性产品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以汽车产业为例, 制造商通过 生产独特的产品(在尺寸,功耗,外观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削弱其他对手的竞争,和 受到对手的削弱;同时也相应地在双方市场上都占有一定的份额。——并且指出传统的 2× 2 框架下的 H-O 模型不适用存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这本书在贸易理论界引起了 很大的反响,正如利默(Leamer 1994)所评价的: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1975)编辑的产 业内贸易理论专著„„是对 H-O 模型的重要调整, 为之后建立以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条件 的相关模型奠定了基础。 „„但是新古典贸易理论 H-O 模型中, 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的 主要原因的传统理论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 所以, 尽管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战后的贸易 新现象做出了解释, 这种努力对解释传统国际贸易逻辑与现实贸易模式之间不对应的矛盾具 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它们并没有征服整个贸易理论界,成为国际经济学的主流。在很大程度 上这一阶段对贸易新现象的研究还谈不上理论,而只是一种实证研究。 其实将规模经济引入贸易理论的尝试,最早出现在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为代表人物的新古典学派——马歇尔首次将报酬递增划分为内部经济 和外部经济;他提出无法用自然资源来解释的行业的地理集中就是外部规模经济的表现。 新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大师——俄林 (Bertil Ohlin) 于 1933 年出版的代表作 《区 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就规模经济对贸 易的作用进行了阐述2,但是受到理论发展的限制,俄林的研究仍然承袭了传统贸易理论完 全竞争的分析框架, 局限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一般均衡分析, 只是对这一理念进行了笼统的 介绍与文字化的描述。马修(R. C. O. Matthews 1949)将外部经济纳入一般均衡分析,他 致力于将报酬递增与传统贸易理论相融合而用于研究新的市场结构。 到 20 世纪 70 年代, 少 数贸易理论家比如巴拉萨(Balassa,1976)和克拉维斯(Kravis,1971)在解释当时发达工 业国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时也试图将规模经济引入, 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局限, 一直以来将规 模经济与传统贸易模型相融合的尝试并没有成功。
关于国贸论文参考文献
---------------------------------------------------------------范文最新推荐------------------------------------------------------关于国贸论文参考文献e-国际贸易与企业实施问题的分析姚钟华张涛文献来自:经济问题 2004年第08期跨国经营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宋亚辉郭继鸣李胜歌文献来自: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06期东亚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吴先明文献来自:世界经济文汇 2002年第04期浅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竞争力蔡筱霞文献来自: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年第08期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武勇谭力文文献来自:经济问题探索 2004年第08期有关跨国公司与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分析王学鸿文献来自: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03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兼谈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中的适用性李金环文献来自: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4年第09期风险感知与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的互动研究——兼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防范许晖文献来自:经济问题探索 2004年第10期创国际名牌做跨国企业肖莹文献来自:中国纺织报 2006年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王方全伟文献来自:国际经贸探索 2002年第01期1 / 8国际贸易中企业国际营销战略阶段研究及中国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的演变徐頔林媛杨翠平文献来自:财经界(下半月) 2007年第02期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汪素芹文献来自:国际贸易问题 2002年第11期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实施国际税收筹划策略分析杨惠芳文献来自:国际贸易问题 2003年第08期巧用国际资本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张菁文献来自:冶金财会1996年第04期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浅谈张凌 2002 (页数: 3)中文期刊经济前沿中国跨国企业的形成与发展特征史彧 2002 (页数: 3)中文期刊黑龙江对外经贸跨国企业并购与中国企业的对策中国信息导报国际灰市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经济影响分析周宏 1996 (页数: 7)中文期刊北方工业大学学报跨国并购的盈利可能性:对称与非对称两种情况的分析胡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对策研究---------------------------------------------------------------范文最新推荐------------------------------------------------------ 杜建耀改革与战略 2003/10The geography of trade in goods and asset holdingsAntonin Aviat; Nicolas Coeurdacier 2007 (页数: 30)西文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Production, trade, prices, exchange rates and equilibration in large experimental economiesCharles Noussair; Charles Plott; Raymond Riezman 2007 (页数: 28)西文期刊European economic reviewWorld commodity trade in the globalisation processes.Jenicek, V 2007 (页数: 10)西文期刊Agricultural Economics / Zemedelska ekonomikaA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of U.S. rice export programs to Japan and South Korea: 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Lee, D S; Kennedy, P L 2007 (页数: 12)西文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Trade reform and poverty—Lessons from the Philippines: A CGE-microsimulation analysisCaesar B. Cororaton; John Cockburn 2007 (页数: 23)西文期刊3 / 8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经过学校和朋友的努力,在**作物有限公司获得了一次十分难得的实习机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文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文献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热门选择。
这一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泛,涵盖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一专业的知识,阅读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文献是非常重要的。
1. 《国际经济学导论》《国际经济学导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读的经典教材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国际经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国际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应用,为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2.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一本较为专业的文献,主要介绍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和政策。
该书涵盖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国际贸易的各种理论模型,包括比较优势、绝对优势、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进一步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学》是研究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文献之一。
该书全面介绍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制度和国际金融管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汇率、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市场等内容。
此外,本书还涉及到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合作等实际问题,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国际金融体系的途径。
4. 《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是一本专注于国际市场营销领域的文献。
该书详细介绍了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方法。
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国际市场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学习国际市场开拓、市场定位和市场策略等知识。
本书还涵盖了跨文化营销、国际品牌管理和国际市场终端销售等实际问题,为读者提供了在国际市场中成功经营的指导。
5. 《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是一本涵盖国际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重要文献。
该书主要介绍了国际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山西省对外贸易的优势、缺陷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的研究文献综述引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加入WTO组织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由于组织内国家相对的自由贸易,导致了国家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而国家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是国家内部各个地区间的竞争。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怎样提高山西省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对整个国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并不能赢利,相反,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却能取得可观的收益。
长期指导我国外贸战略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已经不能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变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山西尤为严重。
那么山西在这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其对外贸易结构有何特点?山西面对严峻的挑战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斯库?对于这些,国内外学者研究比较少,主要研究者多为山西省一些高校老师、报刊编辑和政府机构顾问等。
正文:相关研究选题的观点理论:由于没有国外没有专门对山西国际贸易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
国际上的相关理论:对山西国际贸易的研究大致需要以下几个经济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金培教授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或一个地区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或其他地区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要的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
M.E.波特教授的钻石理论是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著名模型,他认为,一国或地区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4个要素:生产要素情况、需求条件状况、相关辅助产业状况、市场结构以及企业策略和竞争情况。
知识经济理论,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征独特与以前其他经济的特征:资源利用智能化、知识利用产业化、资产投入无形化、高科技产业支柱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虚拟化、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学术文献
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学术文献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到许多不同的主题和问题。
以下是一些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学术文献:1.《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这是一本经典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由保罗·克鲁格曼和莫里斯·奥布里恩合著。
该书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货币和金融、国际投资等主题,是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参考书。
2.《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贸易法》(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Law):这本书由约翰·亨特和布莱克·琼斯合著,涵盖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机构、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对于理解国际贸易法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有很大的帮助。
3.《国际投资法与仲裁》(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and Arbitration):这本书由安德烈亚斯·洛维尼和克里斯托弗·斯科特合著,讨论了国际投资法和仲裁的重要性和实践。
该书涵盖了国际投资协定、投资仲裁、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等主题。
4.《国际货币体系:历史、理论和政策》(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s: History, Theory and Policy):这本书由安德鲁·沃尔特和安德鲁·杨合著,讨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理论和政策。
该书涵盖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现代浮动汇率制度等主题。
5.《全球化与发展:理论、政策和实践》(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这本书由尤金·卡彭特和拉尔夫·达兹合著,讨论了全球化对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该书涵盖了全球化的定义、影响、政策和实践等方面。
这些文献提供了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信息和理论,对于学习和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非常有用。
国际贸易的参考文献.doc
国际贸易的参考文献
[1] 金实.一本书读懂经济学[M].九州出版社,2010 年1月.
[2] 李毅.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4期:第105-108页.
[3] 乔生. 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5期,第102页.
[4] 钱磊.论特保条款中几个主要问题[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第1期,第58页.
[5] 华民.西方混合体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 郑秉文.公司治理:美国模式之谜[N].经济观察报,2002-08-12.
[7] 李俊江.论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2003-9-28
[8] 还有许多纸和电视上的新闻,因看的时候没有仔细记录,故现在不能详尽的罗列。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术文献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术文献
1.'国际经济与贸易学概论',蒋福明,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国际贸易学',陈德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国际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4.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实践',斯图尔特·布里克,剑桥大学出版社。
5. '全球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崛起',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纽约: W.W. Norton & Company.
6. '国际贸易政策',G. 约瑟夫·费利普斯,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7. '国际经济学:政策与实践',丹尼尔·罗德里克,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8. '贸易、发展和全球化',K. S. Jomo and B. J. Ndulu,牛津大学出版社。
9.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罗伯特·费根鲍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
10. '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迈克尔·斯图巴特,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 1 -。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导语: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国际贸易是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国际贸易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一:[1]陈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3):28-33[2]陈丽珍,王术文.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56[3]黄晓玲. 我国中西部区位优势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类型定位[J]. 国际贸易问题, 2003,(01) .[4]姚利民,唐春宇. 独资与合资方式的技术溢出效果比较[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10) .[5]崔到陵,任志成.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人力资本成长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 2006,(03) .[6]平新乔等.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溢出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闭.世界经济,2007(8):3-13[7]秦晓钟,胡志宝.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江苏经济探讨,1998(4):47-50[8]饶燕.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途径的门槛回归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07[9]Cheung, K.Y., Lin P. Spillover effect 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province vincial dat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4, 15 (1):25-441.[10]Hejazi,Walid,Sufarian,Edward.A.Trade,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R&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30 (3) :491-511 .[11]Kokko, A.T.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4, 42 (2) :279-293 .[12]熊晶晶,史本山.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机理研究[J]. 商业研究, 2006,(22) .[13]陈涛涛,宋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政策要素研究[J].金融研究,2005(5):56-66[14]崔到陵,任志成.外国,[J].国际贸易问题,2006(3):87-93[15]代谦,别朝霞.外国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数据[J].经济论坛,2006(4):59-65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二:[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2]郭璟坤.论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3]王舒.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1.[4]龙宁曲.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5]郑欢.探讨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6]刘琦.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发展态势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7]王杰.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4(03).[8]谢守红,薛红芳,徐西原.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结构转型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02).[9]龙宁曲.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10]丁黎.低碳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67-72+92-93.[11]郭璟坤.论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2]孙丹,谭芹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5,07:88-90.[13]郑峥.国际贸易规则视角下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06:145-146.[14]王旭坤.基于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重塑下的我国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11:57-58.[15]刘佳佳.试分析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我国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6,15:1-2.。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学术论文中的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以下是整理推荐的国际贸易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1]夏英祝,祖书君.绿色壁垒和绿色壁垒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4(01)[2]李毓生.中国企业对日出口速冻蔬菜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3)[3]赵海燕,何忠伟.中国大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及对策:以蔬菜产业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3(07)[4]刘芳,王琛,何忠伟.中国蔬菜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07)[5]李晓钟,胡卉君,沈潇茹.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增长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05)[6]纪龙.需求、结构、竞争力与中国蔬菜出口增长--基于修正的CMS模型[J].国际经贸探索.2012(09)[7]顾国达,牛晓婧,张钱江.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7(06)[8]王欣,王安.突破蔬菜出口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7(04)[9]苟金萍,宋奎奇.蔬菜农药残留限量问题探讨--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解析[J].农业质量标准.2006(05)[10]周洁红,钟勇杰.蔬菜标准与我国蔬菜产品跨越绿色壁垒的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1]孟昌,张瑜.积极应对后WTO时代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12]李健.绿色壁垒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因与对策[J].江汉论坛.2005(07)[13]肖良,张社梅.引力模型在定量研究SPS措施对贸易影响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2005(05)[14]杨安怀,杨昌举.应对绿色壁垒过程中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1)[15]董莹,穆月英.基于“10+3”FTA框架的中国蔬菜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蔬菜.2012(20)[16]袁其刚,时英.“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02)[17]翟印礼,庞辉.肯定列表制度对中日蔬菜贸易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08)[18]叶军,朱砚花.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中国农机化.2010(06)[19]吕美晔,蔡岩,王凯.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竞争力及其出口前景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05)[20]蔡岩,吕美晔,王凯.我国蔬菜产业及其主要出口蔬菜品目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6)参考文献二:[1]孙璐.电子认证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2]杨婷婷.论破产债权[D].东北财经大学2003[3]宋星霖.冷链猪肉环境信息检测及货架期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4]肖帆.江西农产品网络营销研究[D].南昌大学2014[5]李大庆.附随义务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6]曾凡银.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03(06)[7]杨颖.生鲜农产品网购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8]乔银.基于网络组织的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9]薛荣久.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2(12)[10]陈柳钦.论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与我国绿色产品出口[J].国际经贸探索.2001(04)[11]丁阿婵.论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D].东北财经大学2011[12]丁一轩.消费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13]边美男.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D].东北财经大学2011[14]李皞白.我国专利侵权诉讼案件之法院判赔金额之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15]吴全.吐鲁番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16]宋薇.新疆出口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组织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17]肯巴提·乌拉力.新疆棉花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4[18]史博文.我国水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的构建与应用[D].浙江大学2015[19]章迎迎.消费者对亲环境农产品的购买行为与支付意愿研究[D].浙江大学2015[20]王勇胜.生鲜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4[21]潘明湃.消费合同中的格式条款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22]丁庶君.中国环境保护立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23]孙冠楠.破产重整制度初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5[24]段志锦.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理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25]丛缨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26]刘艳.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27]尹晓波,侯丽京.面对绿色壁垒:我国外贸的出路何在[J].对外经贸实务.1996(04)。
国际贸易课程文献资料
国际贸易课程文献资料
1、书名:国际贸易实务;作者:李金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书名:国际贸易实务;作者:周连忠;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7月1日
3、书名:国际贸易实务;作者:邢金虎;主编:马莉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8-1
4、书名:国际贸易实务;作者:任丽萍;主编:陈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0-1-1
5、书名:国际贸易实务;作者:李文臣
出版社:科学;出版时间:2010年9月10日
6、书名:国际贸易实务;作者:黎孝先;主编:石玉川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0-1
7、书名:国际贸易实务;书号:978-7-115-24747-6;作者:张燕芳
出版时间:2011年1月;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8、书名:国际贸易实务;作者:杨频,仇荣国;
丛书名: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国际贸易类规划教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出版日期:2008-06-10
9、书名:国际贸易实务(中·英文版);套系名称:精品课程配套教材
作者:赵宏杨春梅;书号:978-7-113-08636-7;版次:1版1次
出版时间:2008-02-05;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10、书名: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历史与发展作者:国彦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8036887 出版日期:20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参考文献第一章导论[1] 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2]陈宪、韦金鸾、应诚敏、陈晨.国际贸易.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3]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4]张向先.国际贸易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陈同仇.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98.[6]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孙丽云.国际贸易(第三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8]刘诚.国际贸易.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9]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9]许雄奇、张宗益、康季军.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数据(1978~2003).世界经济.2006年第2期.41-50.[10]姚利民.发展中国家双顺差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8-21.[11]刘力.客观认识目前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国际贸易.2005年第7期.23-27.[12]沈利生.如何正确评估外贸依存度-对“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一文的看法.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106-117.[13]徐婧.我国贸易顺差变动的规模和结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9期.63-69.[14]汪占熬.新古典模型视角下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27期.29-62.[15]李明武.正确恩师贸易差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132-133.[16]黄华峰.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研究与探索.第28卷总第115期.100-102.[17]邹宏元、王晓东.中美经常项目收支的比较分析.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10期.28-31.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4]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三联书店.1955.[5]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现代文库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4]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5]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16]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17]杨小凯.比较优势理论为什么可能错.[18]李敏、郭曼.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一期.9-13.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1]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基姆·安德森.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变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3]岳昌君.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与技术传递.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4]丁剑平.“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能否解释我国的经济现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5]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7]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9]Edward E.Leamer.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 olume 88,Issue 3.Jun.1980.495-503.[10]Paul R.Krugman.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51-71.[11]Edward E.Leamer.What’s the use of factor cont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17-49.[12]刘明兴.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3]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4]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胡凤英.国际经贸理论、政策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张向先、朱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7]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刘明兴.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11]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0期.19-40.[12]刘明兴、马晓野.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文献回顾.[13]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65-73.[14]龙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0年第2期.2-5.[15]胡倩.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财金贸易.2000 年第5 期.20-22.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4]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Edward E.Leamer.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 olume 88,Issue 3.Jun.1980.495-503.[8]Paul R.Krugman.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51-71.[9]Edward E.Leamer.What’s the use of factor cont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0(2000).17-49.[10]刘明兴.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11]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0期.19-40.[12]刘明兴、马晓野.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文献回顾.[13]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65-73.[14]龙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0年第2期.2-5.[15]胡倩.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财金贸易.2000 年第5 期.20-22.第六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1]荣芳、何晋秋.“国际人力资本流动的可持续性探讨”.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6期.[2]李岚清主编.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3]李荣林.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替代性与互补性.2001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国际经济学论文[4]卢进勇、虞和军,朱晞.国际服务贸易与跨国公司.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岳昌君.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与技术传递.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论文.2000.[6]梁能.跨国经营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7]徐振东.“百年国际直接投资:演化、贡献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8]金芳.“跨国公司的微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研究.1999.[9]小岛清[日].“直接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东亚经济的将来”.世界经济评论.1997.[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译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1]宋全成.论德国移民的社会一体化进程.德国研究.2006年第2期.43-47.第七章关税[1]汪尧田、周汉民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总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陈文敬、默瑞∙吉布斯、唐小兵、赵玉敏.多边贸易体制与“入世”-中国面对的贸易壁垒.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4]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韩立余译.美国关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牟瀛、冯晴、胡迟.世界各国关税制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7]吴家煌.世界主要国家关税政策与措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9]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1]蒋建刚.“保护关税”的新解读与评价机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2期.31-43.[10]李众敏、吴凌燕.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的初步评估.世界经济.2007年第2期.32-39.[12]邓峰.美国关税百年之争.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00-105.[13]姚洪心、三品勉.寡头市场条件下的产品差异化及关税效应研究.2007年第4期.16-21.[14]贾雅楠.国际贸易众的环境关税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237-238.[15]黄建忠、王俊霖.我国工业部门关税保护的动因结构、效应和优化-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经验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97-105.[16]李宗卉、曹小春.外资企业进口关税优惠政策的取消对外资流入的影响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7期.55-59.[17]毛锦锋.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政策探讨.公共经济.44-47.[18]田明华、印中华、赵晓妮.一次性木筷的相关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158-161.[19]丁辉侠、冯宗宪.制度作为区位优势对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07年第2期.64-67.[20]冯宗宪、段英.中国关税减让的竞争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分析.世界经济.2000年第8期.28-38.[21]钟钰、刘荣茂.中国农产品进口与关税的内生性检验.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105-109.[22]杨莲娜、李先德.中国与欧盟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比较.国际贸易.2007年第7期.46-48.[23]李双燕.主要纺织生产和消费国的关税减让情况比较.山东纺织科技.2007年第2期.41-43.[24]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多哈回合农产品市场准入研究.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6期.14-16.第八章、非关税壁垒[1]汪尧田、周汉民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总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陈文敬、默瑞∙吉布斯、唐小兵,赵玉敏.多边贸易体制与“入世”-中国面对的贸易壁垒.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4]刘小川、王庆华.经济全球化的政府采购.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盛建明.反倾销国际惯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高永富.WTO反倾销协议:规范与承诺.黄山书社.2000.[7]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第九章出口鼓励与其他政策[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唐纳德·B·基辛(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3]玛格丽特·凯利、纳希德·克马尼、米兰达·夏发等著.国际贸易政策问题与发展情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4]谷源洋、魏燕慎、王耀媛.世界经济自由区大观.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5]李相俊(韩国).韩国对外贸易的成功与失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6]刘星红.欧共体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7]赵淳(韩国).韩国的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8]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9]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0]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1]陈红蕾、吉缅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28-34.[12]张曙光、张燕生、万中心.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12-21.第十章、贸易保护的理论[1]克鲁格曼(美).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刘庆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3]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4]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彭福永.国际贸易.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兰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吴国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方士华.国际贸易.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冷柏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0]查尔斯·R·麦克马尼斯.不公平贸易行为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玛格丽特·凯利,纳希德·克马尼、米兰达·夏发、克莱门斯·布勒坎、彼得·温利.国际贸易政策问题与发展情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0.[12]陈红蕾、吉缅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28-34.[13]张曙光、张燕生、万中心.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12-21.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1]海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现代商业银行.2000.[2]马晓野、尹利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资料汇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3]汪尧田、周汉民.世界贸易组织总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4]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一):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张向晨.发展中国家与WTO的政治经济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2年贸易和发展报告:世界贸易中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2002.[9]杨荣珍.WTO争端解决-案例与评析.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0]王忠明.WTO规则实务培训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1]何茂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2002.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12]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多哈回合农产品市场准入研究.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6期.14-16.第十二章、区域性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1]佟福.全世纪之交的新视角——美洲经济圈与亚太经济圈沿革与趋势.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2]张蕴岭、赵江林.走发展、合作、开放之路:APEC、东亚经济与中国市场开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张纪康.了解APEC-跨世纪的世界主宰.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4]陆建人.亚太经合组织与中国.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5]P.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6]闫逢柱、张文兵.中美农产品对韩国出口的竞争研究-兼论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23-30.[7]罗刚.自由贸易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视角.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4期.116-119.][8]张弘.对我国贸易自由行的非完全竞争CGE模型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1期.114-120.[9]马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自由贸易体制互动关系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104-108.[10]杨玉明、刘朝明.中国-东盟贸易自由行博弈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年第8期.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