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论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内在条件与实践诉求

论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内在条件与实践诉求

论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内在条件与实践诉求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育人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逻辑起点、内在条件和实践诉求三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学科育人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路径。

文章首先明确了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即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了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随后,文章分析了学科育人的内在条件,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科育人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学科育人的实践诉求,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以期推动学科育人的深入实施。

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科育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二、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在讨论学科育人的问题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其逻辑起点。

这个逻辑起点并非简单地指向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指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度理解和尊重。

学科育人的核心在于“育人”,这意味着我们的关注点应放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兴趣和潜力。

因此,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路径。

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还应包括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

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包括他们的道德、情感、社交、身体等多方面的成长。

因此,我们在设计学科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确保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还应对未来的社会需求有前瞻性的理解。

我们需要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这些趋势的人才。

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既要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又要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概念,它涉及到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发展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理解的尊重和理解。

如何撰写综述

如何撰写综述

如何撰写综述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所谓“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一、综述写作的总体要求原则:体现先进性、科学性、逻辑性和可读性;选题要新、说理要明、层次要清、语言要美。

文献:考文献中近三年的英文医学文献至少要占1/3-1/2。

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常见的形式: 长篇综述、中篇综述和短篇综述.从趋势看,医学文献综述宜短, 一般以5000—8000 字为宜, 要少而精。

长篇综述:例如一本Physiological Review杂志只有一篇综述,文章很长,参考文献几百至千余篇;中篇综述:例如①促红细胞生成素生理学的进展(见生理科学进展1966, 8( 2):138-146),约一万字,参考文献54 篇;②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生理科学进展1979, 10(4):318-3329),约16800 字,77 篇参考文献;短篇综述:例如“延髓腹外侧区在降压反射中的作用”(生理科学进展, 1998, 29( 3) :271—274) ,5600 字,10 篇参考文献。

二、综述的写作步骤:综述的撰写大致分为四步第一步定题:根据平时查阅、累积、编写的医学文献卡, 又根据平时教学、科研中的问题, 选定你所要综述的题目;第二步建立文摘卡:按照前述怎样查找医学文献的方法,更广泛地搜集和阅读有关医学文献,并写出文摘卡片。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论文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论文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223-02摘要本文通过追溯国内外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历程,来探讨和分析我国采用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的原因。

研究思路如下,首先追溯国外(主要是美国)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逻辑起点的研究;其次追踪国内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逻辑起点的研究;最后通过上述综述来探讨和分析我国采用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原因。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会计目标一、引言自从1978年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发布之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就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

2006年以前,对于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诸如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等众多观点。

本文正是建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追溯国内外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历程,来探讨和分析我国采用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的原因。

二、国外(主要是美国)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1936年6月,aaa正式发表了由佩顿和利特尔顿执笔第一份重要报告——《试论公司财务报表编报的会计原则》,引起了大量的争议和批评。

两位学者在仔细分析了各种批评意见后认为,应当提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作为该报告的理论依据。

在1940年出版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一书中,佩顿和利特尔顿提出,通过构建一个框架,将会计的基本理念编织成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

该书的观点构成了后来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以及fasb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基础。

在1961年和1962年,asb发布了第一、三号会计研究论文集,分别讨论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并力图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以“假设一原则”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思路初步形成。

但以会计假设作为起点存在假设数目的多少以及假设与原则逻辑关系不严密等缺陷,因此,探寻区别于“假设—原则”概念框架的新思路就成为必然。

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存在的问题及指导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存在的问题及指导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存在的问题及指导研究摘要: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学位论文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撰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简单罗列堆砌文献,没有紧扣研究主题,缺乏权威性,与背景描述相混淆,只述不评。

指导文献综述撰写的具体建议是:充分认识文献综述的地位作用,紧扣研究主题来组织文献,遵循“文献树”原则,突出权威性文献,评述结合。

同时,应正确处理好泛读与精读、文献综述与资料汇编、客观评价与抬高自己、学术期刊与书本杂志等四种关系。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指导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搜集、大量阅读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主题的相关成果以及理论贡献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是一篇学位论文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位论文的成功与否。

文献综述对于读者,是一种特定专题研究线路的标识;对于其作者,则是一种思想形成过程的记录。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生弄清本领域的研究前沿,找准有价值的主题,厘清所研究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想取得优异的创造性成果,为学科知识宝库做出贡献,增添新的知识,必须先扎扎实实地做好文献综述工作。

一、文献综述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分析判断、整理思考后,独立地写出具有针对性和有参考价值的专题性评述。

这一方法,既能帮助、促使研究生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和学科前沿,也有助于找准学位论文创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一)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学位论文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1.文献综述是导出研究主题的基础和前提。

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不可能“前无古人”,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以前人到达的高度为起点,再去探索新高峰。

西蒙在检讨当时广泛流行的最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有限理性论;科斯发现古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的界定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出了科斯定理。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研究综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研究综述

ACCOUNTING LEARNING97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研究综述陈文强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摘要:自从1978年FASB 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发布之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就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

文章在结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用的基础上,追溯了国内外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其次分析了我国目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采用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原因;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概念框架;逻辑起点;会计目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目标和与之相联系的基本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预期这一概念框架将能为公众的利益服务。

作为理论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首先涉及到两个问题:逻辑起点、逻辑结构。

逻辑起点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对于逻辑起点的研究必将影响着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现状,并得出相关结论,以求教于大家。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主要表现为美国的研究。

Moonitz (1961)的“会计基本假设”,以及Sprouse and Moonitz(1962)“试论企业广泛适用的会计原则”指出逻辑起点的基本范式为“会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处理程序”。

此后,在1961年和1962年,ASB 发布了第一、三号会计研究论文集,讨论了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而且强调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因此,以“假设—原则”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思路初步形成。

该思路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如假设数目的多少缺乏科学的合理性,以及假设与原则存在逻辑关系不严密等问题。

在1966年,AAA 发布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指出了“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这就推动了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的理论概念框架的建立。

20世纪70年代初,AICP A 成立了Wheat Committee (怀特委员会)和Trueblood Committee (特鲁伯罗特委员会),Trueblood Committee 在报告中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美国的财务会计目标,这为以后FASB 将其作为理论概念框架的起点,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如何撰写精确的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如何撰写精确的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如何撰写精确的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证支持,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对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目标的明确把握。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精确的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以帮助科研工作者提高研究水平和学术能力。

一、研究背景的撰写研究背景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它主要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为什么需要开展本研究的理据和依据。

在撰写研究背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简洁明了地概述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突出研究的重要性和具体价值;2. 提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3. 阐述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关系,明确新的研究方向或解决问题的途径;4. 紧扣研究主题,不要偏离研究领域的主线。

二、文献综述的撰写文献综述是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过程,它能够展示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进展情况,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系统全面地调研相关文献,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确保收集到最新最全面的研究成果;2. 根据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对文献进行筛选和归纳,选择与本研究最相关的文献进行详细介绍;3. 对每篇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理解前人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4. 文献的引用要规范准确,严格遵循论文的引用规则,并在文中给出对应的文献引用编号;5. 将文献综述分成几个主要部分,用标题突出每个部分的内容,以便读者能快速了解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

三、撰写技巧和注意事项除了以上具体的撰写要求之外,还有一些撰写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的撰写工作。

1. 提前规划: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研究领域的状况,并做好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的规划,提前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和学习;2. 参考优秀论文: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论文,学习别人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借鉴其撰写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的经验和技巧;3. 注意语言表达: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不仅要准确,还要流畅易懂,语言表达要精练、简洁,避免出现太长的句子和复杂的句式,以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4. 注意论述结构: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应当有清晰的论述结构,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展开,避免内容的重复或跳跃,保持逻辑的连贯性和层次感;5. 注意文献引用:在文中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要注明出处和作者,切忌抄袭他人的内容,确保学术诚信。

我国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研究综述

我国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研究综述

对这些范畴之间关系的最基本规定 , 它是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 系的始 自对象。 ( 二)研究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意义
逻 辑起点 是一 门学科 理论建 构的起点 和实践工作 的基 础 ,学科的研究对象 、理论体系 、课程设置 、实践领域等都 是在逻辑起点 的基础上逐渐建立 和完善 的。目前 , 我国教育
该是 “ 教育 ”和 “ 技术 —两个方面 ,具有双重性 。研究教育 规律的学科称为教育学 ,与之相对应 , 研究技术 的理论 、规 律和方法 的学科称 为技术学。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 “ 教育” , 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 “ 技术” 。教育技术学正是教育学与技 术学 的交 叉和整合 ,它反映 了 “ 教育 中的技术”( “ 或 技术
近年来 ,随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蓬勃发展 , 学者们积极 投身于有关教育技术 学逻辑起点 的研究和探索 , 从不同的角 度对该 问题进行 了审视和讨论 ,也出现 了不 同的逻辑起点 论。 通过对近十年来 国内教育技术学领域关 于学科逻辑起点 研究成果的综述 和分析 , 笔者提出教育技术 学的逻辑起点应 为 “ 借助现代技 术的教育” 。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教育技术
二 、教 育技 术 学 逻 辑 起 点 之 “ 重 结 构 论 ” 双 “ 重 结 构 论 ”认 为 , 育 技 术 学 科 真 正 的 逻辑 起 点 应 双 教

相 关概 念 的界 定 及 研 究教 育 技 术 学 逻辑 起 点 的意 义
( )相 关 概 念 的 界 定 一
所谓逻辑起 点就是指 学科 内最基 本的范畴 以及对这些
技 术学在学科 自身理论 建设 和学 科理论体 系方面仍然非 常
学理论体系 ,既符合我 国的国情 ,又能从根本上把教育技术
学 与教育学领域的其他二级学科 区别 开来 。

关于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综述

关于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综述

理论探讨关于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综述理论建构的过程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是将最简单、最普通的、内容比较贫乏的抽象规定作为该门学科的理论出发点,然后,使这些最~般的定义和原理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不断深化和丰富,同时又以越来越具体的内容加以充实,直到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得到完整的阐述为止。

理论建构的关键是逻辑起点的确定,确定了逻辑起点,便开始了以逻辑为中介、石继芳周娜抽象范畴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过程。

这个抽象范畴不断向具体范畴的上升过程,表现为后一个概念是前一个概念的综合和发展,是在前一个范畴规定的基础上,再补充上新的规定,因而是一个丰富化、全面化的过程,是一个比一个范畴更具体的过程。

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

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力的推衍的能力。

它对该学科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的起点应该具备的条件是:(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2)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4)逻辑起点能够推理论证其他理论范畴。

员素质的目的。

5、全面创新内部审计运作模式。

首先,内部审计应该以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审计理念。

其次,内部审计应该让审计对象参与审计策略,从“从属型”向“参与型”转变,共同研究问题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只有将公司治理目标与内部审计宗旨统一起来,方能真正为管理层排忧解难;内部审计还要强调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工作,力排有违公司价值保存的威胁,服务于良好公司治理体系。

内审地位的提高保证了其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公司治理的角色当中;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公司治理能够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无论是内审技术与策略的改进,还是其运行模式的创新都保证了公司治理的每—个细微的环节都能够得到其应有的重视。

从物质与精神双方面为内审人员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保证了公司治理拥有强大的智能团。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作者:邵献平何丽君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所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很有必要。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研究问题逐渐增多且日益走向成熟。

文章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含义及其研究综述解析,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观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思想与行为中图分类号: G642/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34-04收稿日期:2013-03-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研究”(09YJA710058)作者简介:邵献平(1964-),男,浙江兰溪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何丽君(1989-),女,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进行分析,一是讲逻辑起点的基本含义及其规定性;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综述,分为相关研究成果和简短评述两部分;三是具体叙述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看法。

一、何谓逻辑起点1.逻辑起点的含义逻辑起点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必然的逻辑发展。

每门学问,作为科学,必然都有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体系都有各自的逻辑的结构。

黑格尔认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他反对仅仅是“零碎知识的联系”的做法。

要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或体系,必须要有一个逻辑起点。

所谓学科逻辑起点,是指该学科结构的起始范畴(范畴是指事物本质的概念)。

[1]学科的逻辑起点区别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是指学科结构的起始范畴,例如,《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从商品出发先推出货币进而一步一步推出资本的。

如何写文献综述

如何写文献综述

综述:学术研究的起点石涛综述在当前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卑微,大多高校在职称评定中规定,综述类文章降等对待,似乎综述的价值根本无法与一般文章相比。

但事实上,综述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个学者学术生涯的开端,同时作为方法论,综述也是学者学术研究的终点,并贯穿了整个学术生涯的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看,综述本不应该被忽视,其学术价值也不应该比一般论文差,那么,综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真正的综述该怎么写?一综述是什么说起综述,很多人都会认为综述是跟自己准备写的题目相关的前人研究的集合。

尽可能将这些研究找全,再按照一定格式将其罗列出来,便是一个问题的综述。

如果这样就是综述的话,其价值充其量只是让别的研究者再进行类似研究时省点力,抑或是让刊物的评审知道你还了解点其他学者干了些什么。

首先,不要小瞧综述。

综述对做研究的好处:我们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哪些做了,哪些没做,哪些做得不够强,哪些做得很成熟了。

写文章是从一个点散开的,怎么找这个点,关键就在于我们前期的综述。

这是写任何一个文章最开始的基础的工作。

现在综述很多,各种综述都有。

但是很多都是一个简单的罗列和叙述。

这种叙述给人一种没有头绪感。

作为一个真正的综述来说,综述分成两大部分。

综是综合,述是述评,结合起来才是综述。

依我看来,要想写出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综述是非常困难的,它不仅需要你找到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还需要你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良好宏观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你能站在比前人更高的层次上审视这一问题,甚至包括了这一问题所属的学科。

二综述的写作目的实际上,要想写好一篇综述,弄清我们为什么要写综述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中国学术界对于综述的看法存在很大的问题。

大致有这样几种思路:好一点的是针对某个选题看看以前的人做了什么,自己写的不要跟别人重复了;其次是迎合现在国际通用的论文写作格式。

以上两种都是以发表文章为目的,也就是要符合所谓的学术规范。

大家都知道,文献综述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换言之,是要在进行正文写作之前要完成的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来源: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路甬祥教育技术在教育科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已成为除教室、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1]。

教育技术学则是一门由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并不成熟但发展很快的应用性新兴学科。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它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还在不断完善之中。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电化教育"是我国的特有名称,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电化教育的定义是:"利用幻灯、投影仪、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程序学习机和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及相应的教材进行的教育活动"。

较早期的定义是:"所谓电化教育,简单说,就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2]。

而我国影响最广,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3]。

自1963年美国教育技术主要专业机构认可的第一个定义正式发表以来,有过多个定义,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或描述。

根据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4]。

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所谓教育技术就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所有教育媒体、教育媒体工具的规划体系以及系统化地运用这些教育媒体及其规则体系来解决教育问题的创造性活动[5]。

AECT'94定义是: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多年来AECT'94定义被我国的许多教科书所引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第一章 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人类的全部活动及其思考,都是围绕需求问题展开的。

但是真正把需求问题作为一门学科专门进行研究的还很有限。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它的研究较为深入一些,从社会哲学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就不那么深入了。

本章简要地介绍一下人们关于需求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一下研究需求在理解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需求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赵士发同志对我国国内关于需要问题的研究做了综合整理归纳,下面把他的综述简要介绍如下:一、需要问题的提出与需要概念的界定需求和需要是有一定区别的,需求是站在需和求两个角度看问题的,即需要和追求满足,强调需的实现,因而应该联系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理解需求;需要只强调需,虽然,也要联系社会生产,但对制度因素,对社会运动关系不大。

由于需求问题研究的不深入,人们没有把需求和需要区别开来,因此,这里的“需要”是“需求”的代名词。

也恰恰因为传统上人们只倾向于从需的角度认识需求,所以用“需要”来取代“需求”。

本书除介绍别人的观点时,用其习惯使用的“需要”一词,除此之外都用“需求”,用“需要”时是与“需求”的涵义不同的。

1、关于需要问题的提出国内学者大多认为,从理论上说,需要问题原本是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行为科学等具体学科研究的对象之一,但由于需要概念本身内涵的一般***与普遍***,且随着对人的问题、主体***问题、价值问题等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化,需要被提升为一个哲学范畴,并成为探讨人的问题的逻辑与历史的起点。

还有的学者认为,从现实角度看,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以往人们倾向于对矛盾双方的生产力一方的研究,但对矛盾的另一方——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研究不够重视,这是不全面的。

要科学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就必须研究现实中国人的需要问题。

2、关于需要概念的界定国内学术界对需要范畴的界定较为典型的主要有如下七种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开题报告 综述怎么写

开题报告 综述怎么写

开题报告综述怎么写开题报告是研究生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起点,也是整个研究工作的规划和指导。

一篇好的开题报告能够准确、清晰地阐述研究的目标、意义、方法和预期结果,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将从综述的角度,探讨如何写好开题报告。

综述是开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相关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

综述的目的是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找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首先,综述应该明确研究领域的背景和意义。

在综述的开头,可以简要介绍所研究的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人工智能领域,可以介绍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挑战。

接下来,综述应该对已有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时间、地域、方法等,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和总结。

在梳理的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经典的研究成果,以增加综述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同时,要注意不要过于罗列文献,而是要注重对文献的分析和评价。

可以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此外,综述还应该对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和评价。

可以从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方面,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和评价。

如果有必要,可以引用一些经典的方法论文,以支持自己的研究方法选择。

最后,综述的结尾应该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预期结果进行展望。

可以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和预期结果,并说明自己的研究对该领域的贡献和意义。

总之,写好开题报告的综述部分需要全面、系统地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献的分析和评价,不要简单地罗列文献。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的连贯性,以确保开题报告的质量和可读性。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你写好开题报告的综述部分有所帮助。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
础 性 的 作 用 。教 育技 术 学 逻 辑起 点 的确 立是 教 育技 术 学领 域 研 究的 关 键 问题 ,但 是 目前 国 内 的 专 家 学 者 在 这 个 方 面存 在很 大 的 分歧 。 笔 者 对 近 些年 不 同 的教 育 技 术 逻 辑 起 点 观 进 行 归纳 总结 ,试 图 对 国 内 有 关教 育 技 术 学 逻 辑 起 点 的 认 识 进 行 全 面概 括 , 并 引起 同行 思考 ,提 出新 的教 育技 术 逻 辑 起 点— — 借
说 ,起点范畴本身所包 含的矛盾是整个 范畴体系运 动 、发
展 的 内 在 动 力 和 源 泉 ,整 个 体 系也 不 过 是 这 些 矛 盾 在 各 种 条 件 下 合 乎 逻 辑 的 “ 长 ” 和 运 动 。第 四 。它 与 形 式 逻 辑 生 系 统 中 的公 理 不 同 ,它 既 不 是 任 意 的 和 暂 时 承 认 的东 西 ,
二 、国 内关于教 育技 术 学逻辑 起点 观点 的综述
学科 的逻辑起 点是- I 学科理论 建构 的起点和 实践 工 -' q 作的基础 ,是这 门学科 区别于 其它学科 的关 键 。一 门学科 的研究对象 、培养 目标 、理论体系 、学科属性 、课程设置 、
实 践 领 域 等 都 是 在 此 基 础 上 逐 渐 建 立 和 完 善 的 。一 门 学 科
年关 于教育技术逻辑 起点 的观点 进行梳理 ,并 提出 自己的 观点 。
也不 是随便 出现和姑且假 定的东西 .而是为后来 的事 物运 动过 程所证 明把它作 为逻辑开端是正确 的。第五 ,从 定
般 的 意 义 上 讲 ,逻 辑 起 点 范 畴 作 为 它所 在 系 统 中 的 一 个 基
式 如何 .不仅规定着 整体 的本质 .而且 也规定着起 点范畴

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综述

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综述

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综述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综述,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会计逻辑起点的内涵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体系推理的基础,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本源的一个理论范畴,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必须能够推理论证其他理论范畴,并且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完全等同于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

二、各种逻辑起点的观点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理论是会计界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问题上讨论最多、争议比较大的热点和难点,主要观点有: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

(一)会计本质起点理论会计本质起点论认为,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他从总体上规定了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复杂的现象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事物的本质。

1.西方会计本质的主流观点西方关于会计本质的最早阐述可追溯到簿记阶段,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仅限于记录和反映实物流,簿记阶段的会计被定义为观念的总结和过程的控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簿记单纯记录财产的去向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簿记被看作是管理的工具,应当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而服务,簿记逐渐走向了会计。

但人们最初对会计的认识非常浅薄,把它视为一种应用技术(艺术),这或许与它从一产生开始就与计量技术密不可分有关。

2.我国会计本质的主流观点国内关于会计本质的讨论也是各执一词,而且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观点的影响。

张兆国主张以会计本质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他认为,在会计学上,会计理论研究所提示的最终成果,是关于会计实践的根本性质,即会计本质。

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流行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会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对西方会计理论借鉴的基础上;会计本质只是会计理论的研究前提,而不是研究的起点。

开题报告研究逻辑怎么写

开题报告研究逻辑怎么写

开题报告研究逻辑怎么写开题报告是研究生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起点,也是整个研究过程的指导和规划。

在开题报告中,研究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并通过逻辑严谨的论述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能力。

首先,开题报告的第一部分是引言。

引言部分需要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生可以从现实问题出发,阐述研究的背景,指出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某个行业的发展问题,可以介绍该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研究对于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开题报告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

在这一部分,研究生需要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在前人研究中的位置和意义。

研究生可以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同时对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生可以展示自己对研究领域的了解和把握,并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点。

第三部分是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的确定。

在这一部分,研究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研究目标是研究生整个研究过程的指导和驱动力,研究问题则是研究生具体研究的核心。

研究生可以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找到自己研究的空白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第四部分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论证。

在这一部分,研究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论证。

研究方法是研究生解决研究问题的手段和工具,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研究生可以通过对研究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说明。

最后,开题报告的结尾部分是研究计划的安排。

在这一部分,研究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制定合理的研究进度和目标。

研究计划是整个研究过程的路线图,研究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关于幼儿园课程逻辑起点的研究

关于幼儿园课程逻辑起点的研究

关于幼儿园课程逻辑起点的研究
幼儿园课程逻辑起点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领域,它关注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幼儿园课程逻辑起点的研究重点:
1. 儿童发展理论:研究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2. 学习理论:探究不同的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以及它们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3. 课程目标:确定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4. 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领域。

5. 教学方法:研究适合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故事、体验式学习等,以促进幼儿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6. 学习环境:创设积极、安全、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布置、教学材料和教具的选择等。

7. 课程评价:开发有效的课程评价工具和方法,以评估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幼儿的学习成果。

8. 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和专业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1。

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综述

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综述

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综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是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探讨邓小平构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于我们准确、深入地把握其理论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学术领域,学者专家们对于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颇有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实事求是”是逻辑起点,认为构建这一理论是从实事求是出发的;二是认为“发展生产力”是逻辑起点,从发展生产力出发,展开了理论的基本线索;三是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逻辑起点,因为邓小平同志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观点也是学者和专家们热议的重点所在。

一、邓小平理论逻辑起点研究定位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对具有如此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功能的邓小平理论,我们必须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学习、研究。

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属于其理论形式方面,而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就是其科学体系方面的内容之一。

有学者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整体状况概括为十四个方面,其中,第三方面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

对这一科学体系,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去看:以内在方面而言,邓小平理论从整体上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就外在方面而论,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至少由哲学基础层次、理论基础层次、理论主题层次和基本观点系列层次所构成的并按内在逻辑结构组合的体系。

显然,邓小平的逻辑起点是关于其逻辑结构方面的问题。

二、邓小平理论逻辑起点的多种观点学界专家针对邓小平理论逻辑起点写了不少文章,表达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顾海良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这一理论的逻辑起点。

”应该承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所做的答论,它是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前提,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精髓。

论文写作中的清晰逻辑与结构

论文写作中的清晰逻辑与结构

论文写作中的清晰逻辑与结构在论文写作中,清晰的逻辑和结构是确保文章流畅和有效传达作者思想的重要因素。

一个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跟随论文的观点,而清晰的逻辑能够保证这些观点有条不紊地展开。

本文将探讨论文写作中清晰逻辑与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种清晰性。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论文的目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这是论文逻辑的起点,也是为读者提供背景和理解论文内容的关键部分。

二、文献综述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文献综述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文献综述不仅提供了研究背景,还帮助读者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

为了确保逻辑的连贯性,作者应根据不同的观点或主题,有条理地组织和呈现综述内容。

三、论点与论证在论点和论证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逻辑和论证来支持这些观点。

这一部分应分为几个段落或小节,每个段落讨论一个特定的主题或观点,并为其提供充分的证据和解释。

逻辑严密、观点清晰的论点和论证将加强整个论文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四、数据和分析如果论文包含实证研究,作者需要在这一部分提供数据和分析结果。

为了保持结构的清晰性,作者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其他可视化方式来展示数据,并结合文字解释相关结果。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使用逻辑和结构,将数据和分析结果与前面的观点和论证连接起来。

五、结论在结论部分,作者需要总结自己的研究发现,并回答研究问题。

结论应该简明扼要,与论文的目的和提纲相吻合。

同时,作者还可以在结论中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或给出建议,以展示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六、参考文献在论文的最后,作者需要列出所有引用过的参考文献。

为了确保逻辑的一致性,参考文献应按照特定的引用风格(如APA、MLA等)进行格式化。

还有一些额外的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作者在论文写作中实现清晰的逻辑和结构。

首先,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应该始终牢记论文的中心思想,并将所有内容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其次,作者应该遵循一个逻辑和有组织的框架,避免在论文中跳跃或重复讨论同一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本文综述逻辑起点问题有关文献,提出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依赖的关键概念,并对逻辑起点和研究起点、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任务意义等的区别,对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认识角度”、基本矛盾、“细胞”或“细胞形态”、“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联系,乃至逻辑起点为什么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和最抽象的概念等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逻辑起点;抽象;理论体系;知识整合;认识过程随着国内各学科研究的发展和进步,逻辑起点问题日益成为各学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人们对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极大的重视,并纷纷对各自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笔者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检索时看到,仅1994年以后就有443篇学术论文在题目中包含“逻辑起点”这一概念,涉及教育科学、环境科学、伦理学甚至反恐等多个方面,理论工作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但这些文献对逻辑起点的确定方法颇不统一,显现出逻辑起点问题研究所面临的困境。

笔者就此将目光转向哲学或逻辑学对“逻辑起点”概念内涵问题的专门研究,发现此类文献屈指可数,逻辑起点的概念、逻辑起点对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机制、选定逻辑起点的方法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的说明。

就此,笔者试图从相关文献和进一步的推论中找到逻辑起点的概念实质,进而对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作用做出诠释,寻求选定逻辑起点的更加明确、便于操作的方法。

1.相关研究综述1.1学科逻辑起点研究情况研究者们在对各自学科逻辑起点的讨论中,对“逻辑起点”的概念这一基本问题大体有三种态度:1.对概念问题避而不谈,直接讨论具体问题。

2.援引黑格尔、马克思相关文献的论述或其他学者在此类问题中的推论,但主要说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不涉及逻辑起点的概念定义问题,如瞿葆奎[1]、何克抗[2]。

3.作者根据有关论述或本人的理解对“逻辑起点”的概念做出概括。

其中第三种情况中,多数从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出发提出概念描述,如韩建新[3]认为逻辑起点是“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它是对象领域内最一般的抽象规定,但这种抽象又不超出它的对象领域并且包含了对象领域全部矛盾的萌芽”。

但这些研究在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研究起点、认识起点、研究对象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认识上各有不同,郭元祥[4]指出“认识起点、研究起点与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同一的”,赵嵘[5]则在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问题上得出了两者并不同一的结论,王海兵等[6]也从方法上提出“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何克抗[7]则在文章中显现出将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等同起来的倾向,可见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急需明确的问题,唯此才能有效说明逻辑起点的概念。

此外,对逻辑起点作为“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等描述目前缺乏明确解释,除少量哲学文献外,基本处于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经典论述进行转述、复述的水平,未能用现时代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对逻辑起点做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说明。

1.2以“逻辑起点”本身为主要问题的研究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有四篇文章专门针对逻辑起点问题本身展开研讨。

其中冯振广,荣今兴[8]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逻辑起点的有关论述开始,结合马克思对《资本论》逻辑起点的确定和列宁的有关论述,对逻辑起点的基本特点做出归纳,认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点有五个方面,即:1.起点是最抽象的东西。

2.起点是最简单的东西。

3.起点是构成体系的细胞的、元素的形式。

4.起点和终点是辩证统一的。

5.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一致的。

但该文主要是对经典文献的整理,除以上描述外,并未对逻辑起点的特点做出更为确切的定义或说明,如谈到起点是最简单的东西时认为:“所谓‘最简单的东西’,是指不能对它再进行分割的东西。

不过,简单和复杂是相对的,这里的简单,是指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资本论》的逻辑起点的商品具有不可分割性,而不是说商品这个现象是世界上最简单的现象,已经不能对它再进行任何分割了。

”那么,为什么“商品”在《资本论》中具有不可分割性呢?——也就是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不可分割性”的问题,作者恰恰没有对这个特别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问题做出回答。

西子微色·阿错[9]基于“认识活动辨证运动”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研究逻辑起点的本质和确定方法,提出:“认识角度是认识活动主客体矛盾统一的必然产物,是认识活动之主体出发点与对象切入点的对立统一,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对象的必然的、历史的逻辑的起点。

”而关于认识角度,该文认为:“当认识活动之主客体联结开始之际,主体的全部潜在认识结构、与关于对象的旧有知识和现实正在提供的关于对象的新的认识材料,这两方面亦开始相互关涉并初步形成矛盾系统(相应于认识角度,不妨将其称之为‘角度背景’),而当面对特定的认识任务时,这个角度背景的内在因素像散漫的铁屑忽然受磁化一样开始有序地建构起来;一方面这个‘角度背景’其内在矛盾体系中的某因素突现成为主要矛盾(表现为显性角度),与此同时全部角度背景因素以此主要矛盾为主导,有机联系相关建构成为一个复杂有序的潜在的矛盾体系(表现为潜在角度),于是产生了这个显性角度与潜在角度统一的具体的认识角度。

”不难看出,除将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做出同一的理解外,该文根据主体对客体(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通过“逻辑起点”和“认识角度”的术语代换,将逻辑起点和主体的认识结构、旧有知识和新的认识材料构成的矛盾联系起来,认为逻辑起点是认识活动中显性角度(主要矛盾)和潜在角度的统一,也就是说,逻辑起点是将主要和潜在矛盾统一起来的一个“角度”。

如果作者能够更进一步说明这个角度有哪些其他的特征?这个角度统一各种矛盾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则以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为线索对逻辑起点问题的回答就可以更加明确。

彭漪涟[10]基于冯契关于以“原始的基本关系”为依据确定逻辑起点的思想,直接面向逻辑起点的确定方法,努力对列宁以“细胞”或“细胞形态”为依据的逻辑起点确定方法做出补充。

应当承认,“细胞”或“细胞形态”之说代表了一代导师的深刻理解,存在其深远的指导意义,但作为一种比喻的说明,拿到实践、操作层面去应用就显得不够确切,需要进一步的剖析。

彭漪涟对冯契观点的转述和论证显现出面向实践操作的努力,其努力方向值得肯定;而且在对比中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和西子微色·阿错的“认识角度”观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究竟逻辑起点是构成关系的各因素中具备何种特点的因素?或者,如果认为基本关系本身就是逻辑起点。

那么,基本关系成为逻辑起点的方式是什么?对彭漪涟的观点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应当是必要的。

蒋关军[11]就逻辑起点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展开说明,对逻辑起点的基本概念的认识与韩建新大体相同,对逻辑起点特点的认识也基本上是对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的援引,限于篇幅不做详细介绍。

此外,胡中锋[12]在“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述评中否定了多逻辑起点的观点,同时指出“一门学科只有当它成为科学时,才有逻辑起点问题。

”“凡带有价值观的学科,都没有逻辑起点。

”并质问,人们认识的逻辑起点的规定性“是从《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概括出来的,而《资本论》只能说是经济学的一种理论体系,那么,它的逻辑起点是否是公认的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吗?另外,我们能否将《资本论》的逻辑起点的规定性类比为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规定性呢?”1.3简要的反思从这些相关研究和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经典论述中可以看出,关于逻辑起点的概念,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基本可以确定下来:1.3.1逻辑起点是概念——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概念术语,而且要求这个概念是“物”的概念[13],既不是关系,也不是矛盾,更不是问题,而是在这些关系、矛盾、问题中的一个物的概念,是一个以“关系”和“矛盾”为实质的“物”的概念,否则就没有办法解释马克思不用“买卖”关系、矛盾或问题作为逻辑起点,而是使用“商品”作为逻辑起点的先例。

进一步研究应当关注的是这个概念的规定性问题——如这个概念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个概念同关系、矛盾、问题的内在联系如何?1.3.2对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的规定性不仅需要援引经典的描述,而且需要对经典描述进行诠释,说明为什么“最简单又最抽象”、“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一致的”、“起点和终点是辨证同一的”,说明什么是“细胞形态”,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一致的理解。

笔者认为,只有首先对理论体系的准备和构建过程的一般机制形成足够的认识,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反思诸如逻辑起点的概念和作用问题,才能获得选定和确立逻辑起点的一般方法,我们也才能够对逻辑起点如何能够意味着“最简单最抽象的发轫”、逻辑起点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等问题形成实质性的认识,才能从有关研究者的不同角度对逻辑起点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力争达成一致理解。

2.理论体系的构建和逻辑起点的概念理论——“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随后对它进行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把这种理性认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为一个严整的体系,从而形成理论。

”[14]这段文字其实仍然是对认识过程的抽象描述,如果要解决逻辑起点及其同相关概念的关系问题,则有必要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更加精细的说明:2.1“实践需求-研究起点-基本问题”是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准备主体对客体(研究对象)的认识总是从对特定问题的解答开始。

问题的解答同时也是理论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认识的基本形式。

在认识发展过程中,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分化形成问题群。

问题的分化过程显现出认识的发展路径。

2.1.1问题群中直接指向实践应用需求的部分主要概括为学科的研究目标或意义、任务等,实践应用方式方法的研究结论则应归入方法论范畴,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这些直接指向现实需求和实践应用的问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实践,由于需求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类问题是研究起点的根本来源和主要来源,往往研究起点就是这类问题中的某个或某些问题。

另一类来源于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演绎,这类问题的研究构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2.1.2研究人员最先遇到并着手解答的问题成为研究起点。

研究起点受研究者的知识背景、时代背景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个体差异性。

随着对作为研究起点的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问题被不断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形成按树状分支结构组织的问题群。

在这个分解发展的过程中,对很多问题的解答都依赖于一个更具有基础意义的问题的澄清,从而形成了不断探询基础的深入发展过程。

2.1.3对整个问题群具有基础意义的问题成为基本问题,属于认识论范畴,关注研究对象是什么、基本过程和特点如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