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一个“寒”字用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B.“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自对灯夜读、寂然凝思的闲适神态。

C.“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苏幕遮》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D.“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

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2)本词上下两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释】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谒文山①祠边贡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黄冠②日月胡云断,碧血山河龙驭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湖。

祠堂亦有西湖树③,不遣南枝向北朝。

【注】①文山:文天祥的号。

②“黄冠”:即道士之冠,指道士生活。

据说元统治者曾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山不从,请求出家为道士,保全自己的名节。

③西湖树:《西湖志》记,“岳王坟上古木,枝皆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绘红色的帷帐在寒风里飘动,旨在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

B. 颔联概括了文山欲“黄冠”度余生而不得后慷慨就义、终未能挽救国家败亡的事实。

C. 诗人接连引用神话故事,意在表现文山死后英灵未消,赞扬了他志不可夺的坚强毅力。

D. 诗歌运用浪漫手法,回顾了文山生平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

答案:A解析:(1)A(2)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

【解析】【分析】(1)A项,“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于文无据,应该是表现“丞相英灵迥未消”。

故选A。

(2)“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结合注释③内容“枝皆南向”分析,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结合注释②内容分析,运用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

结合题目“谒文山祠”及全诗内容分析,“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屈服,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⑴A;⑵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律诗B. 小令C. 古体诗D. 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A(2)D(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

“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

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别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现在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觉,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因此“新险”“残山”是别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觉。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事实上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如今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还是闲别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唐)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唐•五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注释】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试题。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①路黄庭坚落日塞垣路,风劲戛②貂裘。

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

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③。

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

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

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

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①塞垣:边防城池。

①戛(jiá):敲击。

①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意境苍凉阔大,是典型的边塞景象。

B.平沙千里,词人却聚焦在“雕弓白羽”“骏骅骝”上,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以蓄势。

C.“翩翩数骑闲猎”凸显出士兵策马轻驰、在暮色中享受舒适与和平的悠闲之态。

D.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词人想起了王昭君的故事,淡淡忧愁也慢慢袭上心头。

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闲愁”?请加以分析。

【答案】1.C2.词人的“闲愁”其实是对当朝执政者的辛辣讽刺。

词的下片先着力渲染国力的强盛、人才的众多,但执政者还是以一个弱女子的和亲来谋求和平,貌似强大的国力与弱女子谋求和平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讽刺犀利。

词人借古讽今,借汉代的故事,讽刺宋代统治者的软弱,意味深远。

(将借古讽今说成典故也行。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凸显出士兵策马轻驰、在暮色中享受舒适与和平的悠闲之态”错误。

古人每以“猎”指称战事,“闲猎”是进行军事操练,不是“悠闲”的状态。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汉家天子正当青春年盛,汉家天下幅员辽阔,洋洋四百州,民殷国富。

这几句渲染出国力的强盛、人才的众多。

“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朝堂上不是没有经天纬地的奇才,边境上更不缺少镇守一方的良将,可“和蕃”一事还是照例进行,将天下社稷的安危托付于一女子之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不减”一句将此前的堂堂国威全部扫却,其犀利简直使大宋君臣无地自容。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00附答案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00附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
题目1:《春晓》
答案:
宋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宣扬清新自然的格言诗,全诗写了春晨自然界中鸟儿欢鸣、林木郁郁、阳光漫溢、花香袭人的景象,表达了那种对自然美景的深沉赞叹。

该诗节奏轻快,语言洗练,慨叹宇宙之间的变化以及自然的力量,知了的叫声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大家都能够拥有一种贴近自然的美好心情。

初开的百花,窥见了地下的春泥;萧萧的林木上,展翅飞来的鸟儿仿佛在称赞大自然的伟力;可睡不睡的春光不仅把林荫照亮,更照亮了人们那盎然的心情;也许是因为春天,思想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灿烂绽放!静静地审视着春天美丽的风景,可以看出诗歌中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真实存在的一种慨叹和赞叹。

题目2:《渔歌子》
答案:
《渔歌子》是宋代伟大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中间融入了众多渔民在湖中渔活的场景。

全诗写的是夏夜湖水的壮阔,描述了渔民拿着灯笼,
放网得到鱼灯判定的结果,表示了一种新生的活力,夜晚封闭却又不失力量的将渔活的喜悦完整的表达出来。

整首诗用对联的形式写成,每两个绝句形成一对,前后语气相呼应,表现出连绵不绝的山河,歌中表达了作者对湖水欢乐之情,发出了对夏夜湖滨某一渔村漂泊渔民的同情和怜悯,表露了朴素的农民喜悦的情感。

诗中蔚称「欢呼声」,又由广阔的湖景到小小的渔船,再到渔夫唱渔歌,交代了人们这一夜的活动,是诗人向家乡弹拨动情乐思的一种表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学科考试的重要内容,学生平时也需要加强练习。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一)一.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 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又叫秋闱。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答: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

高考语文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类型分析附答案

高考语文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类型分析附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徐之瑞①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

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

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

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

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

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释】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2)词中“彩绦朱索”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手法。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晚唐】许浑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释】①凤城,指都城。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A. 无锡B. 镇江C. 南京D. 苏州(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 “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 “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1)B(2)B(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

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

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解析】【分析】(1)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京口”即今镇江市。

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

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

故答案应为B项。

(2)“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

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

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

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由此可知,B项,“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不正确。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宋]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注]。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表独立”: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

“切云”,《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二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

B.上片后七句,写月光照彻之景,写江面浩渺、微波荡漾之景,最后写高驻金山奇景。

C.下片前三句,词人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心胸。

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感、幽远清晰之见及登仙而去之想。

2.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真非烟火食人辞语”,请结合本词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1.C2.①写景上,以镜子比喻月,借助借镜观景的奇妙想象表现出江山的雄丽、月色的皎洁;②虚实结合,通过想象,借助星、月、江、山创造出一种雄奇、缥缈的意境。

③人物形象上,借助卓然独立、登仙而去的美好画面表现出自己潇洒出尘的飘然之感。

④浪漫主义手法,运用想象,塑造海山仙山、神仙邀请我去邀游那缥缈虚幻的世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C.“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是错误的。

这是作者在描写自己的形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非烟火食人辞语”语出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陈应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张孝祥“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

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洒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

”所谓“非烟火食人辞语”,大体都指这一类词作,艺术构思,独具一格,潇散出尘、飘然欲仙。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明月皎夜光》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明月皎夜光》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明月皎夜光》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明月皎夜光①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②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③。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注】①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题目为后人添加。

此诗为诗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所作。

②玄鸟:本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出自《山海经》。

诗中的“玄鸟”指燕子。

③翮:本义为羽毛中间的硬管,这里指鸟的翅膀。

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故曰“六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幽静的环境,在皎洁的月光下,蟋蟀在吟唱。

B.“玄鸟逝安适”是诗人在月下发出的怅然问叹: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C.“牵牛”即牵牛星,“牵牛不负轭”借牛郎织女故事表达诗人对“同门”的思念。

D.本诗从秋夜之景入笔,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由景生情,前后呼应,转换自然。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

【答案】1.C2.①流离客中的愁绪。

诗人选用“明月”“促织”“玄鸟”等意象,表达游宦京华、久寓客中的惆怅和凄怆。

②时光易逝的感慨。

诗人抓住“白露沾野草”“秋蝉鸣树间”等景象,感慨时光易逝,青春不再。

③世态炎凉的感伤。

昔日情谊坚如盘石的“同门友”“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世态炎凉的感伤油然而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的能力。

C.“‘牵牛不负轭’借牛郎织女故事表达诗人对‘同门’的思念”错误,由“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可知,诗中用牵牛等星宿的有虚名而无实用,比喻朋友的有虚名而无实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由注释“此诗为诗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所作”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写出诗人因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深夜不眠,只见月光皎洁,静听蟋蟀的鸣叫;“玄鸟逝安适”是诗人在月下所发出的怅然问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1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

②梦泽:云梦泽。

③图障:图画。

(1)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4 分)(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4 分)1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 其一 )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 注 ]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4 分)(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4 分)13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正宫·塞鸿秋薛昂夫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4分)(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

(4分)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 分 )南邻(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

(3分)答:(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5 分)答:13.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①汤式秋风江上棹孤舟② ,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③ 。

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旧。

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九日:重阳。

江:指长江。

②棹:划船。

③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

( 1)本曲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4 分)( 2)“山容瘦,老树替人愁”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 分)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从全诗来看,尾联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4 分)答:(2)颔联情藏景中,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 4 分)3答: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8 分)西江月秋兴程馞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

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滩头流下小鱼船。

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

(4 分)(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简要分析。

(4 分 )13.(8 分)(1)①颔联写洞庭湖春涨之时远连云梦、西近长安,用夸张手法正面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②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4分,画线处各 1 分)(2)洞庭湖风景壮阔美丽,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而途经此地只感到“苦” “难”。

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4分,画线处各 1 分)13.( 1)“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 1 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 2 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1 分)(2)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如答“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 1 分)(4 分, 1 点 1 分, 4 点 4 分)13.( 1)比喻( 1分)(答对偶也可)(步骤一)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像燕子一样奔波劳碌的时候,斯文消失,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如白练斑白。

( 1分)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

(1分)(步骤二)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

( 1分)(步骤三)( 2)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

对这些猥琐小人“尽道便休官!”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得分点:概括内容2分、揭露、讽刺各 1分)附注释①功名万里:《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②斯文:指旧时代的礼乐制度。

《论语· 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与。

”③光阴寸隙:形容光阴过得飞快。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焉而已。

④“尽道“二句:灵彻《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此用其意。

林下,指山林隐逸的地方。

⑤寂寞彭泽县:言隐居的人很少。

赏析《塞鸿秋》讽刺小令,尖锐地撕破了官吏们的鬼脸,假名士的画皮。

开头以四个比喻,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形象,这些痴迷于仕宦之途的可怜虫们,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度和尊严,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

但正当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的时候,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已经斑白。

但恰恰是这些卑鄙猥琐的小人,装扮出一副清高脱俗的样子,“尽道便休官!”这只是他们故作高致、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 。

“至今寂寞彭泽县”的有力反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口是心非,撕去了他们的伪装,“寂寞”二字与“忙如燕”遥相对比,使高唱归隐者原形毕露。

13. ( 1)①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

(1分)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

(1 分)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2 分)(2)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

远近结合:“隔岸” 远观,“近溪” 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

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

(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 分)13.( 1)山庄访隐江村送别(各 2 分,共 4 分。

意思相近即可)(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隐者( 1 分)。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1 分)。

从“儿童喜” 、“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僻( 1 分),诚恳而又热情( 1 分)。

13.( 1)本曲抒写了作者落魄江湖间的羁旅情愁( 1 分)。

首句刻画了萧瑟秋风中孤独泛舟,渺无去处的孤独者形象( 1 分);“伤心句”抒写了主人公落魄江湖,怀才不遇的悲慨(1 分);“相知几个白头” ,也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 1 分)。

( 2)本句用了拟人和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山瘦”、“树愁”,赋予山、树人的情思,同时营造出一派萧索、悲凉的意境( 1 分);景中含情,情融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无常、人生易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感慨及重阳佳节的羁旅情愁(对家人的思念)(1 分)。

13.( 1)①对友人依依难舍的别情;(1 分)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自幼失父、远役他乡、饱经困厄、绝少知音;( 2 分)③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 1 分)(2)①上句写故人沿路远去,阴云密布,天幕低垂,小路仿佛伸出寒云之外,此景阴冷、压抑,有力地烘托出离别时沉重、悲凉的心境。

②下句写客去人归,时值薄暮,又逢阴雪,郊原茫茫、踽踽独行,无限空寂凄凉,写尽诗人心中的孤独苦寂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