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文化意象的英汉传译
![文化意象的英汉传译](https://img.taocdn.com/s3/m/00db987b7fd5360cba1adb81.png)
工作) , 甚至还可出人头地— Ever dog has his d习语 中的文化 意 象 错位 更 显突 出 。
gap) ,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
象有两个重要 的组 成部分 即物 象与寓意 。物 象是信息 意义的载体 , 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 ;寓 意是物象在一 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 。意象是文化的浓缩, 凝 聚着各个 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 ,它们 已成为 一种文化符号 , 具有相对固定 的文化含义 , 带有丰富 、 意 义深远的联想 , 人们 只要一提 到它们 , 此 间就会心 彼 领神会 , 产生默契。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植物, 如汉语 中的梅 、 、 、 兰 竹 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 ;也可以是传说 中
翻译的过程要从源语文本 ( 含有原文化 内涵 ) 开 始, 经过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后 , 在用 译语传达其文化 内涵 , 使读 者所 能理 解原 文化 的内涵 。 翻译 归根 到底 是为读 者服务 的 ,而 文化 翻译更是 以读 者为本的。刘亦庆《 文化翻译论纲》 一书中指出: “ 译文 实际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作
文化意象与各个 民族 的传说 ,以及各个 民族 的初 期 的图腾 崇拜有 密切 的关 系。在各 民族 漫长的历 史岁 月 中, 文化 意象不断出现在人们 的语 言 中 , 出现在一代 又一代的文学作品中, 慢慢地形成 了一种文化符号 , 具 有独特的文化含义。然而 , 这种独特 的文化含义有些 只 适用于特定 的民族内,在不 同的社会环境 内使用就会 出现文化意象错位 的现象 。因此 , 理解 意象 , 以从 要 可 意识形态即历史与世界观人手 ,了解其社会文化 的价 值观, 宗教, 文化(如寓言、 神话) 等。 英 语 文化 和汉语 文化 中都 有各 自的 文化 意 象 , 有 些文化意象 , 同的文化赋予它的是不 同的、 至是相 不 甚 反 的含 义。在一种语言 中含褒 义的事物 , 在另一种语言 里 却成 了贬义 的事物 。因此 ,在特有 的文化传统作用 下, 表达 同一概念 的词 汇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 使人 们对一个 词产生特定感受 。用语言学 家 的话来说 : “ 世 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 ,不 同的民族语言却给 它刷上了不同的颜色。” (谢天振 , 2003)如在汉语中牛是 勤勤恳恳 、 老老实实工作 的代表动物 , 但英语 中的狗才 是忠实于主人 , 辛勤工作的象征 , 如work like a dog( 拼命
文化意象 翻译
![文化意象 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757833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e.png)
文化意象翻译
文化意象是指一种文化中与生活、习俗、信仰、价值观等紧密相关的符号、图像、象征、语言等,它们是该文化的心理、情感、认知、历史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体现。
文化意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性表达,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不同的文化意象会在文化间产生巨大的差异,因此,跨文化交流时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意象,以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兽,代表着权力、尊荣和吉祥。
而在西方文化中,狮子则被视为王者之兽,代表着勇气、力量与正义。
对于不同文化的人来说,这些意象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因此,对于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来说,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意象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通过对文化意象的深入了解,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并最终实现文化相互理解和共存。
- 1 -。
文化互文性与语言翻译
![文化互文性与语言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e6c4252a8956bec0975e3a3.png)
作者编织文本时总是通过一定 的信 息意图表 达一定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2— 2 0 [ 基金项 目]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 1 4 2 4 0 0 4 1 0 2 6 8 )
[ 作者简 介] 刘 丽( 1 9 8 2 一) , 女, 河南驻 马店人 ,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 研究方向为英语语 言文学。
文化 形 象 , 虽易 于 目的语读 者理 解及 实现 原 作 者 的 交 际意 图 , 但 会 造成 源语 言 文化 亏损 和 原作 信 息意 图
牺牲 。直译容 易保全 信 息意 图而丢 失交 际意 图 , 意译 则 易使 信 息意 图 出现 文 化 亏损 。译 者 不仅要 正确 解
读 原文 的表 面意 思 , 还要 追寻其 文 学背景 知识 , 以 求准确诠 释其 社会 文化 意义 。 [ 关键 词 ] 文化 互文性 ; 信 息意 图 ; 交 际意 图 ; 文化 亏损
[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7 9 3 ( 2 0 1 4 ) 0 2— 0 0 8 6 — 0 2
交际意 图。信息意 图是 原文作者 所要 表达 的表面 意义 , 交 际意 图则是表面意义之外的真实 意图 ( 信息 意图所衍 生 的 联想意义或意境 ) 。译者 翻译 时要 明察 这两种 意图并竭 力 把它们传 达 出来 , 以避免 目的语文化和 源语 言文化 间的冲
、
文化互文性与翻译
互文性又叫文本 间性 , 英文 是 i n t e r t e x t u a l i t y , 源 自拉 丁
文化意象与翻译
![文化意象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172b4a0b0717fd5360cdc8b.png)
海上译谭之五文化意象与翻译谢天振前些日子应南京大学张柏然教授之邀,赴南京出席他的四位翻译研究专业的博士生的博士论文答辩,其中一位博士生倪蓓玲的论文题目是《美的变迁――论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意象的汉译》。
该论文接过拙著《译介学》中关于文化意象翻译的论述,从一个新的层面,对比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三种不同的莎剧译本,对莎剧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作进行考察,颇有新意,我读后感到非常兴奋。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文化意象的问题,我大概可算是国内学界第一个。
十多年前,我在一篇题为《文学翻译与文化意象的传递》的论文中首次提出:“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对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如果说在早期翻译者只要能把原作的信息斟酌传达出来就可以了,那么在今天再这样做就不够了。
‘译述’、‘达旨’,甚至‘编译’,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外国文化的强烈需求。
人们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容。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能传达出原作的基本信息,还要能传达出原作特有的民族文化意象,否则无论多么好的译文总嫌美中不足,有时甚至还会有遗珠之憾。
”倪蓓玲的博士论文提供了好多个这方面的例子,使我具体感受到我们的翻译家在传递文化意象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譬如,她在论文中提到在《威尼斯商人》的一场戏中,夏洛克的仆人朗西洛脱对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说,如果她不是为她的父亲下地狱,就是为她的母亲下地狱。
在描述这一腹背受敌的两难处境时,朗西洛脱说:…Thus when I shun Scylla, yourFather, I fall into Charybdis, your mother.这句话里的Scylla和Charybdis都是出自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意象,指的是位于意大利与西西里之间的两座岩石,内藏怪物,每日三次喷吸海水,致过往船只倾覆。
Scylla和Charybdis因此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成为“险恶处境”的象征。
朱生豪当时在翻译这句话时,显然更多考虑的是让读者看到译文就一目了然,所以译为:“逃过了凶恶的礁石,逃不过危险的漩涡。
互文性视阈下英语习语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
![互文性视阈下英语习语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908f8fb7c1cfad6195fa7e8.png)
结晶 , 集 中反 映 了不 同民族 的思 维方 式 、 审美情 趣 和 传 统 习俗 。 习语 的翻译 也就 是其 所蕴 含 的文化 意 象
互 文 性理 论是 法 国符 号 学家 、 女权 主义 批 评 家
朱丽娅 ・ 克里斯蒂娃最先提 出和论述 的。1 9 6 9年 她在《 符号学 , 语意分析研究》 中提到 : “ 任何一篇文
2 0 1 3 年 2月
蚌埤学院 学稚
J o u r n a l o f B e n g b u C o l l e g e
第 2卷
第 1 期
F e b. 20 l 3 Vo 1 . 2, No .1
互 文 性 视 阈下 英 语 习语 中的 文 化 意 象及 其翻 译
语言 是 文化 的载 体 , 习语 是 语 言 的精 华 。 习语 是人 们在 漫 长 的社 会 历史 中所 累积 下来 的文化 沉淀 在语 言层 面上 的表 现 , 带 有 浓厚 的 民族 色彩 和 鲜 明 的文 化 内涵 。 习语 的形成 与语 言所 属 的 民族 文 化 紧
有助于处理好英语 信息和汉语信息之 间的完整传 递, 从 而尽 量 减少 文化 缺损 。
有一 个共 同点 : 互 文 性 涉及 到 的是 某 个 特定 的文 本
的传递 , 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得不面对文化意象传递 这一令人人 们 对 翻 译 的研 究 逐 渐 深 入。英汉 习语翻译 中引入互文性理论 , 对 习语 中所
英汉比较与翻译 第十章 文化意象翻译
![英汉比较与翻译 第十章 文化意象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acca388ba0d4a7302763aa6.png)
a flute”。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另外,英语中的“fishing in
the air”与中文的“海底捞月”等同,“afraid of one's
shadows”与“杯弓蛇影”同义,"black sheep”和“害群之马”
英汉文化意象比较与翻译
Culture Intention
Ⅰ文化意象的来源与定义 Ⅱ文化意象的理解与比较 Ⅲ文化词汇和意象的翻译
“意象”(image)的定义
• 根据辞海的解释,意象是表象的一种,简 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 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与象 是契合为一,意始终不脱离感性对象而存 在,象存则意可依托,象变则意变,象亡 则意无所依附。
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
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为ix(凤凰)与“复活”、“再生” 有关。传说凤凰生存五六百年,筑一个香巢,唱一支挽歌 ,用翅膀扇火,将自己烧为灰烬,然后从灰烬中又诞生一 只新的phoenix。在中国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是百鸟之王,故有“百鸟朝凤”之说。凤凰的出现预示 着天下太平,又有“龙凤呈祥”之句。
曲同工之妙,但所含文化内涵迥异。像这种形式不同但喻义
相同或相似的成语中包含的文化意象采用并行的翻译方法,
同一词汇表达的相似意象
• 汉语里的“一石二鸟”“趁热打铁”与英语中几 乎是对应的关系,英语表达分别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 又如表示假慈悲的“鳄鱼的眼泪”,英语中为 “crocodile's tears”;呼喊“狼来了”,发假情报 ,在英语中为“cry wolf”表示“浑水摸鱼”,英 语中为“fish in troubled waters”;表示人死了“上 西天”,英语中为“go west”;表示棘手的事情, 不断使人烦恼的根源是汉语里的“肉中刺”,英 语表达为“a thorn in the flesh”;形容一个人外表 温顺、内心狡猾的汉语表达为“披着羊皮的狼” ,英语表达也相同“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汉语中用“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在英语中 用“drop in the ocean”;汉语中说的酸葡萄,英语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意象互文性及其翻译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意象互文性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2d4595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9.png)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意象互文性及其翻译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意象互文性及其翻译是指在不同文化中,文化意象会互通影响,互相比应,会由此而形成一定的文化互文性。
文化意象最重要的是它们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以及承袭下来的文化情绪,对于对外翻译来说,这将极大的促进译者完成句子的翻译和表达思想的准确性,也更能让外国读者了解文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字的深层含义。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意象互文性及其翻译侧重于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机制以及文化内容如何影响语言系统的概念;也就是指文字当中包含有文化背景因素,文化意象存在着特定的共性与文化环境的联系;将这一文化承载的知识传播给外部读者,需要译者有足够深刻的文化知识,掌握原文的文化历史以及文字的深层含义;更要拥有表达文化的意象的能力,此时此刻此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其隐含的文化意义才能够得以准确的表达。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意象互文性及其翻译,也提出了以视觉暗示,符号暗示和话语暗示等方式,来实现文化互文性,以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友好交流。
它着眼于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构建文化意象互文性的翻译理论,尤其在文字描述语言、文化互文性相关理论等方面还较为薄弱,这一部分也需要译者十分清晰理解,以促进翻译效果的提高。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_舒奇志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_舒奇志](https://img.taocdn.com/s3/m/c8fe64dd195f312b3169a5eb.png)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舒奇志(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
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含,采用异化手段是一种必然,但这种异化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融合至译语文化,体现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互文关系,生产出文化意象新的表现形式。
这一异化的本质是一种协调式的异化。
本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揭示文化意象翻译中协调式异化的原则。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意象;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协调式异化Abstract:The translati on of cultural i mages is,in nature,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meanings betw een texts.In this process,thetranslator ha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ltural images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In order to reserve the cultural flavor,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he method of foreignization,in w hich the intertextuali ty of the source cultural i mages has to be merged into the target culture.S uch foreignization is actually a varia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s by applying intertextuali ty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of both the sourc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culture.It reflects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 een the tw o cultures after they have been mediatively foreignized.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ose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ediated foreignizati on of cultural images from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Key Words:intertextuality;cultural image;source culture;target culture;m ediated foreignization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8-0058-030.引言任何语言都包含着广袤而深邃的文化蕴涵,呈现出丰富而多姿的文化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英译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dc4dc1f4c8d376eeaeaa3184.png)
收 稿 日期 :0 2—0 21 4—1 5
概 念。她认 为 : 任何 文本 的构 成都 仿佛 是一 些引 文 的 “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中 文 化 意 象 的 互 文 性 及 其 英 译
朱小双 , 张景华
(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 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2 1
摘
要 : 中国古典诗词 中, 在 文化意象随处可见。翻译和 阅读 这些经 典诗词 需要很 强的互 文性鉴 赏力。同时 , 互文性
的使用也给诗歌翻译提供 了新 的灵感。在翻译过程 中, 的译者 因对 文化 意象考虑不够 , 有 没有将其 恰 当地体现或 简单将其
风 俗 习惯 等等 有 密 切 的 联 系 , 够 唤 起 本 民族 的 文 化 群 体 能 中人 们 非 常 强 烈 的 文 化 认 同 , 他 们 来 说 , 想 意 义 与 意 对 联
着深邃复杂的文化意义 , 民族文化 长期积 累的产物 。由 是 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 , 化意象 可 以蔓延 到文化母 体 的多 文 个方面 , 并能 以它独特 的文化特征 吸引 和渗透其他 文化母 体。因此 , 文化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互文性 ” 。
品中所描述 的图景 和表 现 的思想感 情 融合 一致而 形成 的
一
的译者因对文化意象考 虑不够 , 没有将 其恰 当地 体现或 简
单将其删除 , 就不能完 整地传 递原语文 化的完 整性和 自主 性, 造成 文化 意 象 的缺 失。在 中国 古典 诗 词 的 翻译 过 程 中, 翻译者首先要通过分 析文 化语境来 确定一个 词是不 是 具有文化意象 , 后根 据不 同 的文化 背景 , 然 确定 某 一文 化 意象在两种语言 中引起 的联想及独 特 的感 情评价 , 最后 精 心地选择翻译策略 , 可采用直译 , 意译及替换等翻译方法 。
文化意象的英汉翻译_朱元
![文化意象的英汉翻译_朱元](https://img.taocdn.com/s3/m/0e1c6a2a0722192e4536f61c.png)
·
·
118
音的说法)更能使读者了解其文化内 当和夏娃意识到自己赤身裸体之后
本文中所给出的处理翻译文化
涵。
便用无花果叶来遮住自己的身体。 在 意象的几种常用方法, 无论是复制,
“Swan song” 的 字 面 意 思 是 英 语 里 经 常 可 以 见 到 “the last 增 补 ,还 是 置 换 ,都 是 为 了 在 内 容 和
“天鹅之歌”。 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 fig leaf” 或 “fig leaf lost” 形 式 上 更 有 效 更 确 切 地 传 达 源 语 的
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 的说法。 只是无花果叶在汉语里并无 文化信息和内涵。 具体技巧的选择应
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 这是它 此意象,因此,只能转换喻体,用“遮 该根据英语和汉语的语言习惯灵活
3. 意象增补 能够直接将外来文化意象复制
过来固然很好,只是很多时候语言转 换并非字当句对,由于文化熏陶和传 统价值取向的不同,那些载有一个民 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的语 言现象往往到了另外一个语言里面
便丢掉了其文化内涵,造成了意象的 缺失。 这时就有必要在复制意象的时
学 院 派 批 评
文 化 意 象 的 英 汉 翻 译
就无从得知鹳鸟代表的文化意象。 遇 体的人物身上仅有一小片无花果叶 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
到 有 这 样 语 义 延 伸 的 地 方 把 鹳 鸟 译 (fig-leaf)来遮住下体。 这是源自 冒 险 将 翻 译 的 言 语 内 容 和 文 化 分 开
为“送子鸟”(联想中国传统的送子观 《圣经》第一章〈创世纪〉的典故。 当亚 来处理。 ”
汉语里,词牌名“何满子”也有类似的 man 是 小 妖 , 会 在 孩 子 眼 睛 里 洒 沙 应该权衡的问题。
关联论视角下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
![关联论视角下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0095646804d2b160b4ec03e.png)
关联论视角下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作者:赵慧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1期摘要:文化意象体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具有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吸收与转化文本间的文化意蕴是其互文性翻译的实质。
关联论作为一种言语交际和认知理论,对文化互文性翻译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关联论出发,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是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意蕴的一种必然。
本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探讨最佳关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关联论;文化意象;互文性;翻译文化意象存在于特定的文化母体中,其本质属性是互文性。
除了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文化意象的翻译还是一种传递文化意义的跨文化转换。
关联论从认知语用角度阐释了翻译过程,翻译时寻找互文性的过程就是在不同的文本中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文化意象是最难把握的部分,因为相同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语境下,世界各国文化相互融合、交流和渗透的背景下,探索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具有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1966年,JuliaKristeva首先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一概念。
她认为互文性文本之间既有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又有时间上的聚合关系,它体现历时与共时、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根据互文性理论,文化意象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语言符号,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结合的产物。
所以,本质上文化意象具有互文性。
这种互文性本质体现了文化意象在某个特定文化语言中的参与,反映了文化意象与其语言符号、知识代码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来自于它所存在的文化母体,互文关系必须放在文化母体中考察,母体结构对文化意象有约束作用。
因为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受到了文化母体的约束,所以当我们将它翻译到别的文化母体中时,首先,要始终保证原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作用,把原语文化的互文意义尽可能的体现出来;其次,为了弥补翻译过程中在交际意图上出现的文化亏损,译者必须在译语文化中构建一种具有约束作用的规则,将两种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才能体现作品的原貌。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5d9ab74ec3a87c24128c4c3.png)
作者: 肖志艳
作者机构: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出版物刊名: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120-12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文化意象 互文性 翻译研究 文化意识
摘要: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
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翻译中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本文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就文化意想的互文性翻译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和探讨。
俗语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
![俗语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302541c14791711cc79171e.png)
A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2 )直译补充法
有些可he M agnificent King of Chu) 、 曹操(Cao Cao) 、 包青天(Honorable Bao)、 武大郎(Bigbrother Wu)等等。 这类俗语如:
2002 )
张飞穿针— 大眼瞪小眼(粗中有细) 。 Zhang Fei Threading a needle:Big eye stares at little eye. (Zhang Fei Threading a needle:refined in his cr de ways.) u
另一类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例如门神(Door Gods) 、 财神 (The God of Foutune) 、 灶王爷(The Kitchen God) 、 土地神(Ear h t Gods)、 玉皇大帝(Celestial Emperor) 、 东海龙王(East Sea Dragon King) 、 唐僧(M tang) ,4 悟空(Apprentice M onk onkey) 、 猪八戒 (Apprentice Pigsy)、 王(the Kingof the Dead)等等。 阎 试举IL例:
植物中比较典型的有寿桃(Longevity Peach)、 并蹄莲、 连理
枝、 甚至芝麻(sesame)等等。
捡 了芝麻— 丢了西瓜 。
Pick up the sesame seeds,but overlooking the watermelons.
Concentrating on minor matter while neglecting the mayor ones. 文化意象由于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必然会给翻译带来困 难, 甚至会出现文化意象的错位 , 包括: 1)文化意象的部分重 叠;2)文化意象的空缺;3)文化意象的冲突。(张俊锋.2004 ) 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一直存在归化与异化之争。 近年来, 主张异化的观点逐渐占据优势。在具体方法上有三种 : I )直译 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原来陌生的文化意象已 经能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可以直接翻译。例如: 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4424a67cc1755270622081a.png)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文化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它在本质上具有互文性。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就意味着,文化意象同样是由文化意象的语言符号及其文化所指之间依存联结构成的,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化合而成的结果。
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揭示了文化意象在特定的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反映了文化意象及其语言符号、知识代码和文化表象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源自其存在的文化母体,同一切其他互文关系一样,必须将其置于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中予以考察Ⅲ。
“互文性”概念的提出者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指出,一个文本总会与别的文本发生某种形式的关联,总是处于该民族的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所构成的文化体系之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所属文化圈的隔膜,互文性的关联往往不为其他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熟悉,从而成为翻译中的“超语言因素”,构成理解与交际的障碍。
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的“互涉”、“互为释义”从广义上讲,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特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意两个部分组成。
物象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是信息意义的载体;寓意则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
意象的功能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
如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形象的语言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其中,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是汉语言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意象,诗人在此用这种独特的意象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由此可知,文本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包含了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语言之外的因素。
英汉比较与翻译 第十章 文化意象翻译
![英汉比较与翻译 第十章 文化意象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acca388ba0d4a7302763aa6.png)
Culture Intention
Ⅰ文化意象的来源与定义 Ⅱ文化意象的理解与比较 Ⅲ文化词汇和意象的翻译
“意象”(image)的定义
• 根据辞海的解释,意象是表象的一种,简 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 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与象 是契合为一,意始终不脱离感性对象而存 在,象存则意可依托,象变则意变,象亡 则意无所依附。
体等,如汉语中的“画蛇添足”、“三个臭 皮匠,顶个诸葛亮”,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给 车装第五个轮子”(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条条大路通罗马”( All roads lead to Rome ),等等,这里的“蛇足”、“诸葛亮 ”、“第五个轮子”、“罗马”,其实都已 取得了特定的含义,•成为特定民族语言中的一 个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的界定
•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 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 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 切的关系。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 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作 品和文人的书面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为一种文 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 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谢天振, 1999: 180)“文学作品中有着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 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意象是用具体形象或画 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李应洪,2001, )
相似,“Love me,love my dog”与“爱屋及乌”类似。又例如
英语用“paint (gild) the lily”、汉语用“画蛇添足”形容“多
此一举,徒劳无益”。因为“lily”(百合花)在西方人的心目中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论文翻译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论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65e9eb1f121dd36a32d828d.png)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时还带有丰富的意义、神源岛联想(不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人们只要一提到意象,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物象与寓意是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
影片翻译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文化因素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伦理、美学和政治影响。
Cultural images are a kind of symbol of culture. Their meanings are relatively fixed and unique, sometimes even comprehensive. Usually, culture images serve as a certain common knowledge between speakers and audiences and thus mutual communication is easier to achieve. The objects and the meaning are the two important parts of the image. The object carries literal information and provides objective facts that form the image. Its meaning is extended to fix certain culture and language contexts. To translate a film, one needs to use visual language to express artistic images in superb mood. Since language is an element of culture,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certainly unavoidable. Cultural factors include customs, religion, history, ethics, aesthetics, and political influence.任何电影的主题故事都是发生在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情节中,观众只有了解或理解其中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
从_文间性_看文化意象的翻译
![从_文间性_看文化意象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12c3861caaedd3383c4d3ab.png)
1.“文间性”与“互文”“文间性”又称“互文性”或“文本互涉”。
例如:克里斯蒂娃将“文本”定义为“一种语言跨越的手段,它重新分配语言次序,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语和其他已有或现有的表述联系起来”;麦克・里发特尔(MichaelRiffaterre)把“互文性”定义为“读者对一部作品与其他先前的或后来的作品之间关系的感知”,并且提出,“互文”是“指导我们阅读的一种现象,同时它也可以指导我们理解,所以它与线性阅读正好相反。
”(蒂费纳・萨莫瓦约2003:2,21)“互文性”理论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揭示的是文本表象世界下意义世界的无限丰富和共生互换性,它囊括了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错、彼此依赖的若干表现形式,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文本的阅读、阐释、创作等。
文本的翻译离不开阐释,自然也离不开文本间的“互文”功能。
哈蒂姆和梅森指出,文本间的“互涉”与“互动”可激活此文本以外的知识系统,使读者从以往的文本经验中获得丰富的联想(Hatin&Mason,2001:120-125)。
已有的关于翻译中的互文性讨论,主要涉及了语内“互文性”对源语文本意义的语内把握的解释力,即:如何借助同一语内先前文本的“文间性”准确地定夺源语中的文本意义。
文本间的这种“互涉、互为释义”功能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之间,在一些语际文本间,也同样存在着“互文性”。
就其建构意义而言,“互文性”概念也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具;作为一种方法论,“互文性”概念可从另一个角度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文间性”与习语的翻译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
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巴尔特)(王一川,1999:250)。
各语言间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能表达什么,而在于怎样表达(Nida,2001:4)。
如果我们将不同语言中一些习语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表意相近的半对应习语。
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
![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0a9ca3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2.png)
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文化的差异与学科领域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意象”概念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概念相差甚远。
近年来,翻译界对文化意象的研究愈来愈深入,鉴于“意象”概念和类别的诸多分歧甚至矛盾的观点,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以便正确地认识意象的多语义流变及对翻译学的意义。
一“意象”的中西语义之辩汉语“意象”是从古代“象”范畴中衍生而来,物象有限,意象无穷。
意象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是古人试图以语言驾驭事物及抽象义理的一个认知过程。
《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意”指文体的思想认识观念,“象”则指物的外观形态表象。
二者的物质符号、中介媒介则是“言”。
刘勰第一次将“意象”看做是艺术构思的产物而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一般采取赋、比、兴的意象经营方式。
由此“象”的含义经历了由最初的“大象”到卦象,再到想象、象征等含义出现的过程。
陈晓勇(2003)认为古代意象主要有五种涵义:一是表意之象,如《易经》中的卦象和王充说的“熊麋之象”;二是意中之象,如刘勰和司空图所说的意象;三是意和象,如何景明说的意象;四是接近艺术形象,如方东树、刘熙载等说的意象;五是接近于意境或境界,如姜夔说的意象。
新时期主要有五大流派:汪裕雄的审美心理基元说,顾祖钊的意象文艺至境说,夏之放的文艺学美学逻辑起点说,郭外岑的表现性意象文艺形态说和朱志荣的美的元范畴说,表现出逐渐走向成熟的理论思考(莫先武,2009:74-84)。
西方意象论没有我国意象论那样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image首先出现在认识论和心理学领域,认为与知觉、思维等认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感知、认识外界事物时伴随着产生的一种心理意象。
意象的论述始于康德,认为知识只能产生出两个结果:意象或概念。
意象是直觉的、想象的、个体的、个别事物的,概念则相反。
将意象这一概念进行中西融合,比较全面阐释并将它提高到无以复加高度的是意象主义大师庞德。
他明确地把“意象”确立为艺术作品的本体和核心,认为意象是“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意象是主观的和客观的。
从互文性视角看李清照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从互文性视角看李清照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9c6dc7f27d3240c8447efcb.png)
从互文性视角看李清照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摘要:宋词,中国诗歌中光彩夺目的明珠,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是中国诗歌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清照,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其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因此,对李词的研究更是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致力于从互文性视角出发分析李词不同版本的文化意象的翻译。
本文将文化意象分为三大类: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和典故,用互文理论一一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同化和异化是翻译文化意象的两种主要策略。
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诗歌翻译的空间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互文性也拓宽人们理解诗歌原文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翻译视角。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李清照的词;文化意象Analysis of Cultrual Image Translation in Li Qingzhao’s Lyric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Abstract: Song Ci, one of the brilliant pearls in the treasure-house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aring the same fame with Tang Poems and Yuan Qu, is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Li Qingzhao is universally consider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ong Ci, whose works enjoy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position in literature and hist ory. Therefore Li’s lyrics are significant resourses to study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have brought both attention from home and abroad. Studies on translations of Li’s lyrics are plentiful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analyse the trans l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Li’s lyric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 by comparing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 This thesis divides cultural imag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animals, plants and allusions, and studies the way to translate these images into English version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strategies to translate cultural images based on the intertextuality, one is domestication, the other is foreigniz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the translation space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s broadened. Intertextuality also inspires people’s thought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texts, and 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and horizon for translation.Key words: intertextuality;Li Qingzhao’s lyrics; cultural image sAnalysis of Cultrual Image Translation in Li Qingzhao’s Lyric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1.Introduction1.1 Research BackgroundSong Ci, one of the brilliant pearls in the treasure-house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aring the same fame with Tang Poems and Yuan Qu,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fac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style - bold faction and graceful faction. Li Qingzhao is universally consider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graceful faction of Song Ci, whose works enjoy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er early works were mainly under the theme of natural scenery to express her lovesick emotions. Li’s later works focused on her worries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nation and homesickness, expressing her sorrow in isolated life. She was good at using line drawing to convey her acute feelings towards surroundings. Thus there are tremendous cultural images in her poems. Li Qingzhao’s lyrics are good models for scholars to study cultural images. However,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are mainly based on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comments on translated texts, the emotion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and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The studies of cultural image translation is comparatively few. And the studie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 is even much fewer. This research aim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Li’s lyric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 by comparing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1.2 Research SignificanceCultural images are simply not isolated language signals. Actually, intertextuality is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images. That is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code-switching in language level, but also the cross-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ulture level. Intertextuality theor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ranslation, for translation itself is actually an intertextual activity. According to intertextuality, there exists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When it come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urce text and creation of the target text, translators have to relate them with other text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requires the translators to realize the。
翻译通论 第八章 语境、文化意象与翻译
![翻译通论 第八章 语境、文化意象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287a64af01dc281e53af07f.png)
句际语境指的是一个句子与其他句子之间所构成的语境。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我们来看其中一句话的翻译。
• 例 3)Lady Lucas was a very good kind of woman, not too clever to be a valuable neighbor to Mrs. Bennet. • 卢卡斯夫人为人和善 ,又不太聪明 ,对班 奈特夫人来说还真是个难得的邻居呢。
• 语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语际交流活动中,只要有 语言的交流,特定的语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反过来,语言交际活动又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 的,而且受到语境的影响。翻译,作为两种语言 之间以传达语义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 ,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语境,正如纽马克(2003)所 说 :―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翻 译本身所涉及的不仅是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而 且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所依存的不同的文化。这时, 它已不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更具社会性和 跨文化交流性的复杂活动。
第八章语境文化意象与翻译教学目的?本章拟探讨了英汉民族中一些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及意蕴揭示了文化意象差异在归化翻译中的错位与失落问题并指出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加剧文化意象翻译势必会朝着越来越异化的方向发展并对翻译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八章
语境、文化意象与翻译
教学目的
• 本章拟探讨了英汉民族中一些文化意象的 表现形式及意蕴,揭示了文化意象差异在 归化翻译中的错位与失落问题,并指出随 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加剧,文化意象翻译 势必会朝着越来越异化的方向发展并对翻 译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 语境与英汉翻译
语境 的概念
• 语境一词指在任何特定的所指单位之前的 或伴随该单位的语篇 ,语义赖之而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的语境 ,可以是清晰的、隐 蔽的 ,或情景的。如作政治演讲时 ,清晰 语境可以是说话人作为立论依据的各种文 件 ,隐蔽语境可以是导致作此演讲的事件 或理由 ,而情景语境当指作演讲时的种种 环境的组合 ,它们对所产生的语义有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意象依赖其文化母体以语言为载体承传衍
变,成为各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珍贵遗产。当这些文化意象需要转换 至另一种语言中时,完全的文化对等是难以实现的,但文化意象的翻
体的变体,并认为母体结构对文本变体具有约束作用(黄念然 1999)。由此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
her eyebrowslike(the antennaeof)the silkwormmoth”o在此,译者忠
实于文化意象的源语互文性,但未考虑互文性在译语中的转换,虽然 保留了文化意象,但西方读者初次接触这些译文表达时窥见的这位 中国古典美女成了一个异域怪兽。
50年代的两次翻译高潮,性质虽大不相同,但译者使用的策略却相
的“互涉”、“互为释义”从广义的角度看,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 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
译和传递一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
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日渐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融、互补的文化格
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本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
读者,另一种译文是接近作者。
罗_-x-・巴特指出:当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被融入到互文参照系数 中时,互文性更是对译者的挑战,哈蒂姆和梅森也认为:“互文性起 着主导作用,它表明文本对于原作者而言从来就不是特有的。”进而 指出:“一个文本既要依赖于已有的相关文本,又要依赖于能体现控 制语类合适性的总条件,这样,互文性使我们将文本置于一个相关的 符号系统和惯例系统中。”(HatiIIl&Mason,200l:124—125)对文本 中的共有参照物(盼refer朗ce)的认识与我们用熟悉的经验和对文本 的理解来区分特定文本的能力有关,以这一观点来看待互文性能使 我们较为容易地察觉到某文本的文本功能与其他相关文本功能的联 系,这些联系有助于意识形态、人类权利和文化规则等方面的社会性 符号在译语中的保存。 译者在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策略时,更多的是注重译语文本 的内互文性,即考虑较多的是译语文化读者的接受能力。当译文读
L馏e将其译为“Her
were were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 of the young
WaS
white-grass;Her skin
like congealed ointment;Her neck
hke
the tree-grub;Her teeth
like melon seed;Her forehead cicade-like;
互文性)的文化意象处理就是要唤起读者的想象力,运用语义翻译使
读者更能体会到源语文化意象的异域情调。施莱尔马赫(1813)也强 调异化翻译的重要性,认为所有译文读起来或听起来都一样的话,源 语的特征就会在译语中丧失或夷平。奈达(1974;1975;1977)在其所 著中反复提到:“译语读者只有当异文化中的词语及其联想意义已在 其文化中重造时,才能接受异文化背景中的地理和历史的相异性。” (Newmark 2001:45)如《诗经》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卫风・硕人》)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 女,James
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所以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
局,探讨文化意象互文性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转换问题更具有一种
现实的意义。 1.文化意象的互文性 文化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它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
至另一文化母体时,既要体现源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作用以保存其互
文意义,又须在译语文化中重建一套约束机制,增加源语文化意象在 译语文本中的可接受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因此成为文化意象翻译 过程中的关键点。 2.文化意象互文性与“归化”、“异化!策略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双重性:它首先是一种内 互文性(mtraoe】(tuality),这种内互文性对源语文化具开放性,相对译 语文化却具封闭性。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译语文化并使其互文 性得以实现时,其互文性在本质上已体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参照关系, 表现为一种超出其内互文性的外互文性(既n位。咖alit3r)。这种外互 文性表达了将文化意象互文性对译语文化的封闭性转换为对译语文 化的开放性的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文化意象的翻译就是
任何语言都包含着广袤而深邃的文化蕴涵,呈现出丰富而多姿
的文化意象。如“莎士比亚”不仅是人名标签,更是中古英语语言和 文学的意象符号。杜牧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中的扬州决不是一个 简单的地名,而是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憧憬之地,包孕着既深沉又沁
文化意象网络的意义或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来源于其存在的文化 母体。法国符号学家里法泰尔认为,一切互文关系都必须置于每一
作者简介:舒奇志(1967一),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07—05—06(修改稿)
万方数据
・59・
外语与外语教学
2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实现互文 性的双重意义。 克里斯蒂娃认为“文本”概念指涉的语言具有生产性。这种生产 性是研究者通过特殊的分析方法解读出的一种语言潜力,体现对语 言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变为语言产品的过程(罗婷2001)。在 翻译中,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先文本和生成文本 之间的关系。文化意象的内互文性转化为外互文性时,译者要考虑 到这种外互文性将如何融合到译语文本的文化内互文性。因此,译 者既要考虑文化意象的内互文性,又要考虑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翻译界经常讨论的有关“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实际上是互文性上 的一种选择,体现一种翻译策略,正如韦奴蒂所说:一种译文是接近
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 和文化结晶,它高度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各民族的集体 无意识。但是文化意象并非孤立的语言符号,互文性理论关于任一
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的观点,启示出文化意象的
构成与文化意象语言符号内部和外部的文化所指彼此联结,表征出
文化意象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的意旨,实践着文化意象在语言 和文化间的化合过程,这就是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这一互文本质 体现了文化意象在某种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揭示了文化意
者的译语文化接受能力强时,源语互文性就能渗透到译语互文中去,
表现手段多体现为异化;当其译语文化接受能力薄弱时,源语互文性 就较难溶入译语互文中,表现手段多体现为归化。我国翻译史上“归 化”或“异化”策略的使用此起彼伏就体现了这一点,如在汉唐时期翻 译佛经,整个文化语境是一种平和开放的状态,未曾顾及异域文化的 渗人。而在近代,中国有识之士译介西方文化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 制夷”,因而国人对西方文化持有一种排斥心态。20世纪20年代和
acoount
the cultural images’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In arder tO
reserve
the cultural flavor.
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he method of foreignization.in wKch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source cultural images has to be merged into the target culture.
Such foreignization is actually
a
varia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s by applying intertextuality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of both the source culture and
Key Wards:intertextuality;cultural image;source culture;target culture;mediated foreignization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8—0058—03
0.引言
象与赋予该文化意象意义的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之间的关系, 并由此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文化意象网络。
2007年第8期 总第2 2 1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2007,N08
Serial No 221
Teaching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舒奇志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含,采用 异化手段是一种必然,但这种异化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融合至译语文化,体现出 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互文关系,生产出文化意象新的表现形式。这一异化的本质是一种协调式的异化。本 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揭示文化意象翻译中协调式异化的原则。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意象;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协调式异化 Abstract:Thetranslationof cultural,imagesis,innature,the absorption andtransformationof culturalmeaningsbetweentexts.Inthisprocess,the translator has tO take into
似,都旨在使生成文本接近读者,以使之符合当时中国多数读者对异 域文化的一种格格不入的情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译界使用异化 策略越来越多,译者在翻译时会有意保存译文中的洋味,而读者大众 也乐于接受这种洋味。这种文化心态表明译者和读者都意识到了译 语文本外互文性的存在,并乐于接受这种外互文性,体验一种新鲜的 文化刺激,为文化互渗铺垫了基础,反映了一种文化的相异性因素在 另一种文化中的接受意向。而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改造和生产过 程,既不能完全违背相异性因素的原有意义,又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相 异性因素在另一文化中的接受成效。 3.文化意象的翻译转换:协调式异化 文化意象包含很强的互文性。在翻译和传递中,要保持文本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