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
谈十七年文学
联系作品实际谈一谈你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认识。
十七年文学指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即1949年~1966年间的文学创作。
十七年——这是文学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人们歌颂祖国,歌颂党,文艺作品多有歌颂的色彩。
十七年文学时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周立波、等优秀作家,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十七年文学的特征:首先,十七年文学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政治色彩的。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
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揭示了在阶级斗争、名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表明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的道路。
《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的。
主人公林道静是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她曾经是一个有着小资产情调的知识分子,但在后来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她蜕变,一步步的蜕变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小说歌颂的是革命力量的不可战胜和人们对革命力量的追求。
然后,十七年文学创作普遍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追求文学的史诗效果,也就是表现大的历史进程,和对英雄人物的壮美性格的崇高,在题材内容上拓展较宽,开掘较深,且多重视影响社会生活的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
十七年文学的题材极具多样性,有对革命历史在现的题材,有农村题材的,有描写革命战争的,不论是《青春之歌》还是其他作品,都表现了一个大的进程,《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以林道静的思想飞跃为进程,以此也表现了社会的每一进程。
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错误!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错误!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
错误!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错误!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错误!现实题材:a。
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
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2)从人物塑造上看,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3)大胆地试验和开拓,从多方面探索文学表现的新领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总体风貌:“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
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红日》梗概:《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
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梗概: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十七年文学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
“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
有与国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
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
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
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
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
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建国后期到文革前期的文学。
有句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句话放到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很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较为纪实,真实反映革命斗争和生活。
例如“干预生活”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尤其在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的氛围里,政治和文化形式逐渐趋于宽松,这种创作潮流也被发扬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章,塑造了较为真实和新鲜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
还有,例如革命历史小说,承担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题材,它们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就会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然而,时代的特性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文学的创作都标上了时代的痕迹。
所以,这个时期文学的局限性就体现在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凌驾在文学性之上。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充当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模式化写作的痕迹较重,过多受政治的影响和束缚,导致较为缺乏艺术性,很难凸显崇高的艺术价值。
同样例如“干预生活”小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问题。
由于作家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入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层面。
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和狭隘。
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出现,超越了社会现实。
在题材方面,也是畸形发展的,只有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较为繁荣,其它题材则较为萧条。
并且在60年代,“左”倾思潮的急剧膨胀给文学的创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批判了一些不该批判的作家和作品。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二、第二次文代会三、建国初期的文艺斗争(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2、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第二节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新的文化政策:双百、反右派)一、“双百”方针二、反“右派”斗争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四、文艺界的大批判《海瑞罢官》与文革导火线第三节文学体制“一体化”的形成第二章诗歌(激情有余,陈郁不足)第一节概述一、1949—1978年间重要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4978年间诗歌发展概貌三、创作类型四、十七年诗歌的不足第二节郭小川、闻捷、贺敬之的诗歌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二、闻捷《天山牧歌》创作特征三、贺敬之的诗歌创作特征第三章散文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重要散文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979年间的散文创作概貌(抒情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史传文学)三、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①通讯特写的兴旺②艺术性散文的繁荣③杂文的没落第二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一、杨朔的散文二、秦牧的散文创作(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三、刘白羽的散文四、三大家的散文创作五、十七年散文创作小结第四章小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和赵树理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一、茹志鹃《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二、王愿坚小说特色及《党费》中的人物塑造三、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农村“问题小说”)第三节杨沫的《青春之歌》作者简介/主题/主线/总结第四节柳青的小说第五节梁斌的《红旗谱》故事简介、民族风格第六节《红岩》、《红豆》创作内涵/艺术手法《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物形象第五章戏剧(戏曲、歌剧、话剧)第一节十七年话剧创作概况第二节老舍的戏剧一、《茶馆》的主题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三、精湛的艺术构思/结构艺术四、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五、《茶馆》的民族化特征第六章文革文学第一节文革时期的文化背景第二节文革文艺思潮第三节文革文学创作三个阶段第四节“样板戏”含义、审美特征、代表作品第五节趋时文学含义:迎合政治时尚、政治观念的作品第六节地下文学(“潜在写作”)含义、类别、特点第七节天安门诗歌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194年9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成立了以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文联;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17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当然,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便突出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
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 自己整理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第一节概述1、十七年文学:1949——1966,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左倾思潮不断干扰2、建国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3、50年代前、中期,三场思想批判运动:①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政治过多干预文学);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俞平伯的政治性围攻深入到岁胡适学术思想的前面批判),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批判胡风的三个方面:立场、态度、观点;胡风文艺理论: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处处有生活)。
4、1956.5.2,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扩大人民内部的民主和自由(2)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3)推动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判自由受其影响,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5、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公开发表,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
6、1953.9北京召开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有积极影响,但导致十七年文学基本呈现出现实主义一元化格局,失却了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7、创作流派:①“山药蛋派”:小说领域,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②“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
8、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不足:(1)因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约被迫付出真实性缺失的代价了,一系列政治性批判运动之后,作家们被不能写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不能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束缚。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
散文创作本时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戏剧创作也较繁荣.老舍的《龙须狗》,《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等的《胆剑篇》等均有独特贡献.
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
(一)概述:
1,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中华文艺界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大会确定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是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文学历程的里程碑.
2,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双百"方针的提出完全符合文学艺术与科学的特点和规律,给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带来勃勃生机,促进了文化艺术工作全面发展.
3,十七年的作品创作
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短篇小说创作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7《回延安》
倾诉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眷念之情.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的成功运用.
8 《 甘蔗林—青纱帐》
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主题."新辞赋体"的成功创造.
“十七年文学”概念源起及其研究的合理性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文
“十七年文学”概念产生与演变的历时过程中,分成
学艺术的道路》报告强调并阐述了“当代文学”的社会
“十七年文学”概念源起、
“遗产”还是“负债”、
“十七年
主义性质,这直接显然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
文学”的文学分期问题三个方面,全面盘点与“十七年
撰。作为最早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之一,1962 年科
描述来界定“中国当代文学”。换句话说,
《中国当代
意见支持。比方说《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
文学史稿》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就是“社会主义文学”
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就认为,文艺界十六年基本
的代名词。从该书的《绪论》来看,编撰者具有明确的
上没有执行毛泽东的正确政策,而是一条与毛主席思
文学性质判断意识,这也能证明我们的假设:
84
南方文坛
2018.4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十七年文学”概念源起及其研究的合理性问题
罗长青
文学分期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时间阶段划分,而是
包含复杂的文学史叙述逻辑,特别是对文学发展与演
变过程所作的界定,正因为如此,对文学分期的命名
研究提供参考。
一、
从
“新中国文学”
到
“十七年文学”
以“文学成就”与“斗争和经验”作为叙述对象
。如果
考察》对“新世纪文学”概念的关注⑤等。
我们将“文革”结束前的“新中国文学”与“文革”结束
当前学术界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成果不少,像
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概念进行比较,那就比较
董之林的《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以
容易地看出“新中国文学”概念的文学性质所指:虽然
十七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
十七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十七年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高度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大家难免不自觉地戴起有色眼镜来评判它。
事实上,每一种文学的诞生都有其相应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回到历史中审视它们,才能做到准确公平。
短篇作为小说的一种,具有反映社会、作家思想的“短、平、快”的特征。
本文主要通过对十七年文学短篇小说的分析来获得对这时期文学话语特征的了解。
一、坚强的政治壁垒如果把十七年文学比喻为一座城池的话,那么高高的政治城墙就是它固若金汤的保障。
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们,只能通过这一隅天空来获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他们看到的天空只有一个颜色,那就是关于政治的浓郁革命色彩。
这是十七年文学话语的第一个特征。
在《短篇小说选》的“编选说明”里写道:“……报刊发表和出版的大量短篇小说,题材广阔,风格和手法丰富多彩,其中许多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配合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三大革命运动,有力地发挥了‘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作用。
”实际上,所谓“题材广阔”都是清一色描写建国以来人们破除封建社会旧思想,翻身做主人,反映社会主义大好形势。
其中的革命战争题材占了很大比重。
如王愿坚的《党费》、茹志鹃的《百合花》、王世阁的《在师指挥所里》等。
这些小说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背景,刻画了一系列思想先进,为了人民、社会的前途奋不顾身的人物形象。
《党费》里的黄新大嫂一角,以腌咸菜的稀缺资源作为她上交的党费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和她作为一名党员的机智。
《百合花》里则写一个青春可爱的通讯员奋不顾身扑手榴弹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
除此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描写党员干部带头建设社会主义的作品,如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无私奉献的老党员干部形象。
这类短篇都是为了达到宣扬在革命战争中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拥护社会主义的目的。
作品中时不时会出现主人公桌上摆着的《毛泽东选集》以及建设时期的大跃进的口号等等。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一.《保卫延安》《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二.《红日》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
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
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的分期一般都采用三分法,即“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古代文学从先秦到近代,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现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十二年的历史;当代文学是指从建国开始到现在六十二年的历史。
一、现代文学的背景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强大的思想启蒙诉求迫使新文化阵营开展了一场针对封建旧文学的“新文学运动”,提倡以白话为核心的“新文学”。
封建旧文学的基本特点:1、文言;2、用典;3、模仿古人;4、押韵;5、对仗;6、言之无物;7、用语讲求典雅;8、多滥调套语。
二、现代文学的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色:1、白话;2、借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观和方法论;3、提倡“民主”、“科学”和人道主义,注重“思想启蒙”;第三节文学的现代和当代意义一、文学的现代意义“现代”一词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反传统的“现代意识”。
第二,是指时间。
文学的现代意义更多的代表了以反传统为特征的思潮和观念。
由于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十年的变化,每一个时期都各有追求。
第一个十年重“个人”;第二个十年重“阶级、社会”;第三个十年重“国家、民族”。
二、文学的当代意义“当代”对于中国文学与“现代”有所不同,它更多都代表了时间的意义,有“最新”、“现在”、“目前”的意思。
但,对于“当代精神”的提出,在某种意义带有“后现代”(娱乐、调侃、颠覆、恶搞)成分。
当代文学经历了六十二年的历史发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异来讲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主流文化的特点。
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到“文革”(1949~1966),提倡文学的“工农兵方向”;第二个阶段是“文革十年”(1966~1976),提倡“阶级斗争”和“三突出则”;第三个阶段是“新启蒙”十年(1978~1988),提倡“拨乱反正”和“回归现实”;第四个阶段“后新时期”(1988~2000),文学中心边缘化,从“先锋”到“后现代”;第五个阶段“新世纪十年”(2000~2010),文学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1949--1976年文学划分为两个阶段
• 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 • 2、“文革”文学:1966—1976年, • 3、两个阶段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 不同, • 4、两个阶段的一致性:强调文学的无产 阶级与社会性质,把文艺服务于现实政 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文文学的基本 目的,
四、艺术争鸣
• 二、50、60年代文艺运动逐渐由艺术争 鸣演变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 双百方针(“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的提出 •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 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 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 反右斗争,极左路线进一步发展。 • 在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还对资产阶级 人性论、人道主义展开了批判。
样板小说及电影话剧:
• 样板小说:炮制了图解政治纲领,煽动 造反派与走资派斗争的阴谋文艺: • 小说《初春的早晨》、《虹南作战史》 《第一课》、《牛田洋》、《千重浪》、 《较量》、《暴风雨》、《西沙儿女》 (浩然) • 电影;《欢腾的小凉河》、《春苗》、 《决裂》等, • 话剧《盛大的节日》等
文革文学小结
样板戏作品
• 把其他地方剧团上演过的作品指定一个 写作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 最后定型为八个“样板戏”。现代京戏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 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 《海港》,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 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特点
• 样板戏主题பைடு நூலகம்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 模式化。基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 斗争,艺术上打磨精致,但对生活高度 净化和美化,审美上苍白贫血。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一.《保卫延安》《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二《红日》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
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
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总体风貌:“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
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红日》梗概:《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
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梗概: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十七年文学概述
十七年文学概述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十七年文学思潮概述一、十七年文艺思潮1.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949 年7 月2日到19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揭开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帷幕,从全国各地会师北平的2000多名代表同党的领导人一起为新中国文学艺术举行了隆重的奠基。
周恩来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中这样概括了各路文艺工作者的会师:“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与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第一次文代会的基本任务是:总结经验,确立今后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方向和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把来自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方向上来。
如周扬所指出的:“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②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确定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第一次文代会对50 年代初期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后来文学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它以解放区文艺为新中国文学的楷模,继承和发展了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以工农兵为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以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于政治为文艺工作的性质和地位,以“普及第一”为文艺2021 年月日第周第1页共33页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工作的基本方针,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艺创作的主导风格,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以作家深人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为实现上述任务的保证。
毛泽东的《讲话》和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经过文艺领导人和理论批评家的反复倡导与阐发,逐渐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文学规范,并得到文艺工作者的认同,因此它们也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包孕的主要内涵,贯彻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一)概述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
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1956年毛泽东提出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1、1953年在北京召开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六、小说创作流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
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
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笔下常出现冀中平原和北方水乡的风景画、风情画。
七、十七年文学特点1、题材:普遍重视重大题材。
文学服务于政治,产生了一批图解政治概念的作品;2、人物:塑造英雄人物,理想化、类型化;3、风格:出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但由于创作观念和方法的统一和一律,影响了作家个性的发挥和探索的可能性。
(二)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一、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斗争的小说数量最多、成就最大)“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保林青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1、解放战争(1)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2)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2、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1)长篇: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2)短篇:孙犁《铁木前传》和《山地回忆》,王愿坚《七根火柴》和《党费》3、抗美援朝(1)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2)短篇:路翎《洼地上的“战役”》4、近代历史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李劼人《大波》(“大河小说”)5、古代历史(1)长篇: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2)短篇:陈鹤翔《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徐懋庸《鸡肋》二、现实题材(以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最为醒目)1、土改短篇:马锋《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康濯《水滴石穿》,谷峪《新事新办》,高晓声《解约》2、农村合作化(1)短篇:李凖《不能走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收》,马锋《三年早知道》,西戎《宋老大进城》(2)长篇: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湖南农村风土人情),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具有史诗追求)3、农村合作化之后(1)短篇: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李凖《李双双小传》,马锋《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和《套不住的手》,张庆田《“老坚决”外传》,西戎《赖大嫂》(2)长篇:浩然《艳阳天》,陈登科《风雷》4、其他三种类型(1)反映工业建设的长篇:周立波《铁水奔流》,雷加《春天来到了鸭绿江》,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
中篇: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2)勇于正视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较强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短篇: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国文《改选》,李凖《灰色的帆篷》(3)冲破人情、人性和爱情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人情味的短篇: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在悬崖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后两类作品主要出现于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之后,因此被称为“百花文学”。
三、十七年小说的缺失1、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2、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论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有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
四、台湾小说1、四种形态(1)现实主义文学色彩(2)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现实主义意味(3)表现海外中国人生活(4)通俗文学作品2、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3、欧阳子(洪智惠):《那长头发的女孩》、《秋叶》4、林海音(林含英):《城南旧事》、《金鲤鱼的百褶裙》、《婚姻的故事》﹑《晓云》5、陈映真(陈永善):《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赵南栋》6、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雪地上的星星》﹑《考验》7、聂华苓:《一朵小百花》﹑《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8、琼瑶(陈喆):《窗外》﹑《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
台湾言情小说的代表人物9、刘以鬯(刘同绎):《天堂与地狱》﹑《酒徒》﹑《寺内》10、金庸(查良镛):《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
“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11、梁羽生(陈文统):《龙虎斗京华》﹑《十二金钱镖》﹑《白发魔女传》。
“新派武侠小说”的又一代表人物五、长篇小说1、《红日》——吴强(长篇小说《堡垒》)特色:(1)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
小说以孟良崮战役为重点,形象地概括了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历程。
既正面反映革命战争,又叙写广阔的军旅生活风情。
(2)力图生活化、个性化地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沈振新、梁波,刘胜、石东根张灵甫是敌对力量的典型。
既注意刻画其凶猛顽固的外表和空虚怯弱的本质,又注意刻画其深谙韬略、骄横狂妄、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个性特征。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一部反映光明与黑暗最后决战的长篇小说。
充满浓重的悲壮色彩。
主要通过刻画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华子良、于新江、齐晓轩、双枪老太婆等战斗集体,塑造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来实现的。
许云峰是一位久经考验、成熟老练的党的地下工作者。
江姐是一位感情深沉、坚韧不屈的巾帼英雄。
(2)艺术特点:①小说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
主要描写重庆地下党和被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共产党人的顽强斗争。
②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
3、《红旗谱》——梁斌(第一部《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烽烟图》,长篇《翻身纪事》)(1)反映了从20世纪初叶开始的一个北方农民家庭由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的历史途程和必然命运,概括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塑造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农民革命英雄谱系,享有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之誉。
(2)一部具有民族风格斗争的史诗。
原因: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①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故事情节,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②刻画人物形象,则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
(同时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
)③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来自农民群众,又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尽可能通俗易懂,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④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之中。
(3)就人物而论,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农民形象:①严志和②朱老忠: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反抗性、侠义性、“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中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与必然趋势。
两代地主形象:①冯兰池②冯贵堂4﹑《青春之歌》——杨沫(1)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开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从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2)突出成就:富有层次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林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的心路历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党的教育下不断成长,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其典型意义,在于她集中概括了我国30年代众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曲折经历与艰难的成长过程。
(3)艺术特点:①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右派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场景,从而概括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②浓郁的抒情笔调。
5、《创业史》——柳青(1)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具有史诗追求。
以深邃的历史意识,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落笔,通过描写新旧两个时代、梁家父子两辈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不同的创业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2)梁生宝:一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