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理论力学第三章

理论力学第三章

M
F'
F
二、空间力偶等效定理
空间力偶的等效条件是:作用在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偶, 如果力偶矩矢相等,则两力偶等效。
理论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4
理论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5
理论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6
三、空间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1、合成
力偶作用面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力偶系称为空间力偶系。 空间力偶系合成的最后结果为一个合力偶,合力偶 矩矢等于各分力偶矩矢的矢量和。即:
8
[例]图示起重机吊起重物。起重杆的A端用球铰链固定在地面上,B端用 绳CB和DB拉住,两绳分别系在墙上的C点和D点,连线CD平行于x轴。 已知CE=EB=DE,角a =30o ,CDB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EBF= 30o, 重物G=10kN。如不计起重杆的重量,求起重杆所受的力和绳子的拉力。 解:1、取杆AB与重物为研究 对象,受力分析如图。
空间力系向点O简化得到一空间汇交力系和一空间 力偶系,如图。
z O
F1 y F2 z M2 z F'1 Mn F'2 y
Fn x

M1 x
O F'n

MO
F'R
O y
x
( i 1,, 2 ,n )
Fi Fi M i M O ( Fi ) ri Fi
M M cos( M,k ) z M
27
理论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例]工件如图所示,它的四个面上同时钻五个孔,每个孔所受的切削力偶 矩均为80N· m。求工件所受合力偶的矩在x,y,z轴上的投影Mx,My,Mz, 并求合力偶矩矢的大小和方向。

理论力学周衍柏第三章

理论力学周衍柏第三章
一、基础知识 1. 力系:作用于刚体上里的集合. 平衡系:使静止刚体不产生任何运动的力系. 等效系:二力系对刚体产生的运动效果相同. 二、公理: 1)二力平衡原理:自由刚体在等大、反向、共线二力作 用下必呈平衡。 2)加减平衡力学原理:任意力系加减平衡体系,不改变原 力系的运动效应。 3)力的可传性原理:力沿作用线滑移,幵不改变其作用 效果,F与F’等效。 注:1)以上公理适用于刚体, 2) 力的作用线不可随便平移
(e) dT Fi dri
(e) 若 Fi dri dV 则 T V E
为辅助方程,可代替上述6个方程中任何一个
§3.5 转动惯量
一、刚体的动量矩 1. 某时刻刚体绕瞬轴OO’转动,则pi点的速度为
vi rii
动量矩为 2. 坐标表示
R Fi Fi 0 M M i ri Fi 0
2. 几种特例 1)汇交力系(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取汇交点为 简化中心,则
Fix 0 R Fi 0 Fiy 0 Fiz 0
三、力偶力偶矩 1. 力偶:等大、反向、不共线的两个力组成的利系。
力 偶 所在平面角力偶面. 2. 力偶矩: 对任意一点O M rA F rB F (rA rB ) F r F M Fd
方向 : 右手法则 上式表明:
J z x mi zi xi y mi zi yi z mi ( xi2 yi2 )
I yy mi ( zi2 源自xi2 ) I zy mi zi yi I yz mi yi zi I xz mi xi zi
I zz mi ( xi2 yi2 )

理论力学-第3章

理论力学-第3章

M Oy M Oy Fi 0
略去所有表达式中的下标 i ,空间任意力系平
F F F
x y
0 0 0
z
M F 0 M F 0 M F 0
x y z

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平衡方程的一般形式
F F F
x y
0 0 0
平衡方程的一般形式
对于作用在刚体或刚体系统上的任意力系,平
衡条件的投影形式为
z
F2 M2
FRx Fix 0 FRz Fiz 0
FRy Fiy 0
M Ox M Ox Fi 0 M Oz M Oz Fi 0
F1
M1
O y
Mn
l
l
A C
第三种情形
l
B
FP
D

平衡方程的应用
例 题 1
图示结构 ,若 FP 和 l 已知,确定四种情形下的约束力
l
l
A C
第三种情形
l
B
FP
D
FA
l
A C B
l
FP
D
l
FCx
FCy

平衡方程的应用
例 题 1
图示结构 ,若 FP 和 l 已知,确定四种情形下的约束力 MA ( F ) = 0 :
平衡方程的应用
例 题 1
图示结构 ,若 FP 和 l 已知,确定四种情形 下的约束力
l
l
B D
FP
FAy FAx A
l
A C
l
d C
B FBC
l
FP
D
第一种情形
l

理论力学第三章-

理论力学第三章-
– b) 真实的力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即存在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处于同一直线的作用力 与反作用力,不存在惯性力的反作用力
– c) 作用在质点上的惯性力只是在非惯性系中 才存在,在惯性系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力
• 惯性力的处理
– 在非惯性系里面,可以认为惯性力就是作用 于物体上的一种外力,则可以用非惯性系的 “牛顿第二定律题 1,5
第一部分为活动参考系中的观察者测量到的 质点加速度,称为相对加速度
第二部分为牵连加速度,只与活动参考系的 运动有关,其中第一项为平动牵连加速度, 其余两项由活动坐标系的转动运动引起,为 转动牵连加速度
第三部分不单单与活动坐标系的转动角速度 有关,而且与相对速度有关,为科里奥利加 速度
§3.2 平动的非惯性系
第二项惯性力的方向沿着离开转轴的方 向离心力,称为惯性离心力
第三项惯性力为科里奥利力,既与非惯 性系的转动轴垂直,又与相对速度垂直
设想一质点在光滑的圆盘 上沿着一直线运动,惯性 系中的观察者看来虽然圆 盘在转动,但质点并没有 受到合外力的作用,始终 保持着直线运动,但在转 动着的非惯性系中的观察
者看来,圆盘是不动的,质点的运动路径 却向转动相反的方向弯曲,存在加速度, 因而会认为质点必在速度的垂直方向受到 力的作用,这便是科里奥利惯性力!
第三章:非惯性参考系
惯性参照系 非惯性参照系
非惯性参照系 惯性参照系
§3.1 相对运动
• (一)绝对速度、相对速度和牵连速度
rrt r r tx tiy tj ztk r x i y j zk
• 速度是位置矢量的时间变化率,质点相对于固 定参考系的速度称为绝对速度
行求解 F fm a
– 当把惯性力当作一种外 “力”看待时,我 们同样可以像在惯性系中一样得到非惯性系 下面的一些定理(动量、动量矩、动能定 理),此时,惯性力必须要考虑进去

理论力学第3章 力系的平衡

理论力学第3章 力系的平衡

基础部分——静力学第3 章力系的平衡主要内容:§3-7 重心即:力系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力系的主矢和对任一点3-2-1 平衡方程的一般形式∑=iF F R ∑=)(i O O F M M 已知∑=iF F R ∑=)(i O O F M M 投影式:平衡方程i即:力系中所有力在各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所有力对各坐标轴之矩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

说明:¾一般¾6个3个投影式,3个力矩式;¾一般形式基本形式3-2-2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xy zOF1F2Fn平面内,¾一般形式¾3个2个投影式,1个力矩式;¾ABAzzCC附加条件:不垂直附加条件:不共线Bx二矩式的证明必要性充分性合力平衡AA 点。

B 点。

过ABBx故必有合力为零,力系平衡证毕平面问题3个3个 解题思路BAMFo45l l[例3-1] 悬臂梁,2解:M A 校核:0)(=∑F MB满足!解题思路?AyF AxF[例3-2] 伸臂梁F AxF AyF BF q 解:0=∑x F 0)(=∑F AM3(F −+0=∑yF3(F −+(F −+0)(=∑F AM=∑yF0=∑x F F AxF AyF BF q 思考:如何用其他形式的平衡方程来求解?0=∑x F 3(F −+0)(=∑F AMF AxF F BF q 0)(=∑F BM(F −+二矩式思考练习][练习FFlll F ACB DlllACB DM=F l[思考][思考]lll F ACB DlllACB DF见书P54例3-1—约束lllACB DF—约束CBADEFM—约束—约束—整体平衡局部平衡CB ADEFM研究对象的选取原则¾仅取整体或某个局部,无法求解;¾一般先分析整体,后考虑局部;¾尽量做到一个方程解一个未知力。

qCBAm2m2m2m2MBCM[例3-3] 多跨梁,求:如何选取研究对象?F CqF CFAxF AyM ABAqF'BxF'ByM A F Ax F AyF Bx F By解:先将分布力用合力来代替。

cly理论力学-第三章

cly理论力学-第三章
M w 1bh. . b 2
理论力学
1 1 M q .gh.1h. h 2 3
(1) 侧墙不绕A点倾倒时Mw kq MqMA0
b 1 1 M w kq M q 1bh. . 1.4 . gh.1h. h 0 2 2 3
解得:b=0.9,根据条件知 b 0.9
力使物体绕某一轴转动效应的量度,称为力对该轴之矩。
Mz(F)= MO(Fxy)=±Fxyd=2S△OA′ B′
是代数量,正负规定 单位为 N· m + –
z
性质:
(1) 当力的作用线与轴平行或相交 时,力对于该轴之矩为零。 (2) 当力沿其作用线平移时, 它对于轴之矩不变。
F A O
d
B
B′
xy
A′ Fxy
1、直接投影法(一次投影法)
x
方向余弦
Fx=Fcosα, Fy=Fcosβ, Fz=Fcosγ
2、 二次投影法(间接投影法)
Fx=Fcosθcos , Fy=Fcosθsin , Fz=Fsinθ
C LY
系 列 一
理论力学 说明: (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是代数量;而力沿直角坐标轴的分量及 力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是矢量。 (2) 已知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则大小及方向余弦为:
(3) 合力对于任一轴之矩等于各分力对于同一轴之矩的代 数和,此即力对轴之矩的合力矩定理。
C LY
系 列 一
理论力学 三、力对点之矩与力对通过该点的轴之矩的关系 1、力矩关系定理
力F对O点的矩矢大小为:
z MO(F)
γ
|MO(F)|=2S△OAB (a)
力F对于通过O点的z轴的矩矢大小为:
B
A F

理论力学第三章力矩与平面力偶理论(H)

理论力学第三章力矩与平面力偶理论(H)

理论⼒学第三章⼒矩与平⾯⼒偶理论(H)第3章⼒矩与平⾯⼒偶理论※平⾯⼒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偶及其性质※平⾯⼒偶系的合成与平衡※结论与讨论§3-1 平⾯⼒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1.⼒对点之矩AFBhhF M O ?±=)(F h ——⼒臂O ——矩⼼OABM O Δ±=2)(F M O (F ) ——代数量(标量)“+”——使物体逆时针转时⼒矩为正;“-”——使物体顺时针转时⼒矩为负。

2. 合⼒之矩定理平⾯汇交⼒系合⼒对于平⾯内⼀点之矩等于所有各分⼒对于该点之矩的代数和。

3. ⼒矩与合⼒矩的解析表达式xA FF xF yOαyx yx y y O x O O yF xF M M M ?=+=)()()(F F F )()()()()(21i O n O O O R O M M M M M F F F F F ∑=+++=")()(ix i iy i R O F y F x M ?∑=FF nαOrF rF 已知:F n ,α,r求:⼒F n 块对轮⼼O 的⼒矩。

h解:(1)直接计算αcos )(r F h F M n n n O ==F (2)利⽤合⼒之矩定理计算αcos )()()()(r F M M M M n O O r O n O ==+=F F F F 例题1§3-2 ⼒偶及其性质1.⼒偶与⼒偶矩⼒偶——两个⼤⼩相等、⽅向相反且不共线的平⾏⼒组成的⼒系。

⼒偶臂——⼒偶的两⼒之间的垂直⼒偶的作⽤⾯——⼒偶所在的平⾯。

(1)⼒偶不能合成为⼀个⼒,也不能⽤⼀个⼒来平衡。

⼒和⼒偶是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

(2)⼒偶矩是度量⼒偶对刚体的转动效果;它有两个要素:⼒偶矩的⼤⼩和⼒偶矩的转向。

F′FABOdx FdFxxdFMMMOOO=+′=′+=′)()()(),(FFFF⼒偶矩±=FdM2.平⾯⼒偶的等效定理1F ′F ′2F ′0F ′F 00F ′F 0ABDCdF F 1F 2★在同平⾯内的两个⼒偶,如果⼒偶矩相等,则两⼒偶彼此等效。

理论力学第三章

理论力学第三章

FR Fi Fi
主矢 FR Fi
主矩 M O M O ( Fi )
主矢与简化中心无关,而主矩一般与简化中心有关.
如何求出主矢、主矩?
FRx ' Fix ' Fix Fx
FRy ' Fiy ' Fiy Fy
FR 0 M O 0
合力,作用线距简化中心距离d
MO d FR
主矩 M O FR d
主矢 FR FR F
合力矩定理
M o ( FR ) M O M O ( Fi )
(4) FR
0 MO 0
平衡 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结果的讨论 1、FR
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的结果,从主矢主矩等不 等于零考虑,可能有四种情况, 即 :(1) ; (2) ;(3) ;
(4)
;下面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1) FR
0 MO 0
合力偶
若为O1点,如何?
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2)
FR 0 M O 0
合力作用线过简化中心
(3)
解:取起重机,画受力图.
F 满载时, A 0,
为不安全临界状况
M
解得
B
0
P3min 8 2P 10P2 0 1
P3min=75kN
空载时, FB 0, 为不安全临界状况
M
A
0
4P3max-2P1=0
解得
F3max=350kN
75kN P3 350kN
MO MO

' ' FR x FRy y FRx x FRy y FRx

理论力学第三章

理论力学第三章
注意结果中“ - ‖的含意 !!!
END
例3-2 已知:小车匀速上升,P = 10kN。α=30o y 求: 拉力T 和轨道给车轮的约束反力。 解:1) 取小车为分离体; a=0.75m; b=0.3m T b 画受力图: 2) 列平衡方程:
X 0 : T P sin 0 3)解:T = Psin30o = 5 kN
X 0 : X A T cos 30 0
XA = Tcos30o = 15.01 kN
P Q
Y 0 : YA T sin 30 P Q 0
YA = P + Q-Tcos30o = 5.33 kN
M A 0 : T 6 sin 30 P 3 Q 4 0
END
例3-3 已知:P = 20 kN, m = 16 kN· qa = 20 kN/m, a = 0.8 m m, q
求:A、B的支反力。
解:1)取AB梁为分离体; 画受力图如右图示: 2)列平衡方程:
XA
YA
YB
X 0:
Y 0:
XA 0
YA YB qa P 0
小 结
1) 力的平移定理: 条件、结论及其应用 2) 力矩与附加力偶:概念、区别及其特性
3)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概念 —— 合成与分解 结果 —— 主矢与主矩
应用 —— 求合力或受力分析
3.4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1)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从上节可知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 而
1
3
2)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2 所以:当独立方程的数目“n”≥未知数的数目“m‖时, 就是静定问题(即可以由静力学平衡方程完全确定的问题)。

理论力学理论力学3 第三章

理论力学理论力学3 第三章

例3-1 已知: Fn , ,
求:力 F在n 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
解: Fz Fn sin
Fxy Fn cos
Fx Fxy sin Fn cos sin
Fy Fxy cos Fn cos cos
二.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与平衡条件
✓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 FR Fi
✓ 合矢量(力)投影定理
✓ 空间汇交力系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该力系的合力等于零,即 FR 0
空间汇交力系 的平衡方程
Fx 0 Fy 0 Fz 0
空间汇交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该力系中所有各 力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分别为零。
例3-2 已知:物重P=10kN,CE=EB=DE; 300
求:杆受力及绳拉力
FRx Fx
FRy Fy
FRz Fz
合力的大小 FR ( Fx )2 ( Fy )2 ( Fz )2
方向余弦
cos( FR
,i )
Fx FR
cos( FR
,
j)
Fy FR
cos( FR
,
k)
Fz FR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等于各分力的矢量和,合 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例3-6 已知:两圆盘半径均为200mm,AB =800mm,圆盘面O1垂直 于z轴,圆盘面O2垂直于x轴,两盘面上作用有力偶,F1=3N, F2=5N,构件自重不计. 求:轴承A,B处的约束力.
第三章 空间力系
✓ 空间力系的简化 ✓ 空间力系的平衡
§3–1 空间汇交力系
空间汇交力系:
空间力系中各力作用线汇交于一点。
一.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直接投影法
Fx F cos
Fy F cos Fz F cos

理论力学3章

理论力学3章

习 题3-1 台阶形鼓轮装在水平轴上,小头重量为2Q ,大头重量为1Q ,半径分别为2r 和1r ,分别挂一重物,物体A 重为2P ,物体重B 为1P ,且12P P >。

如3-1题图所示,求鼓轮的角加速度。

解:本题有明显的转轴o ,因而可以用角动量定理求解。

系统只有一个转轴,求运动而不求内力,所以取质心为研究对象。

因重力12,P P对轴o 的力矩不为零,可得:01122()L PQ PQ k =-质心系的动量距为:21202OQ OP OP k J J J J =+++2212121212211()22Q Q p p r r v v r k g g g gωωω=+++ 另外还有运动学补充方程:1122v r v r ωω==所以22220112211221(22)2J Q r Q r Pr P r k gω=+++应用角动量定理由 0i d J L dt =∑得 222211*********(22)2d Q r Q r Pr P r Pr g dtω+++=+11Pr 又 d dt ωε= 则有 11222222112211222()22Pr P r g Q r Q r Pr P r ε-=⋅+++答案:()12112222221122122d d 22Pr -P r g t Q r +Q r +Pr +P r ω=。

3-2 如图所示,两根等长等重的均匀细杆AC 和BC ,在C 点用光滑铰链连接,铅直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设两杆由初速度为零开始运动。

试求C 点着地时的速度。

解: 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受力为零,角动量守恒有2211222h mv m ω+⨯2(I )=2g其中 002/2vv l l ω==0v 为C 点着地时A 点速度002c v v v ===答案:c v =3-3 半径为a ,质量为M 的薄圆片,绕垂直于圆片并通过圆心的竖直轴以匀角速度ω转动,求绕此轴的角动量。

3-2题图3-1题图解 由题意作图 如图所示由某一质点组对某个固定轴的动量矩1ni i i i J r m v==⨯∑20adm rd dr rdr d πρθρθ==⎰⎰其中2Ma ρπ=故 223001()2a J r dmv d r dr Ma πθρωω=⨯==⎰⎰⎰⎰答案:212J Ma ω=3-4 一半径为r ,重量为P 的水平台,以初角速度0ω绕一通过中心o 的铅直轴旋转;一重量为Q 的人A 沿半径B o 行走,在开始时,A 在平台中心。

理论力学第三章

理论力学第三章
F1 400 FBx 800 0
F A x FB x 1 .5 N
F A z FB z 2 .5 N
§3–4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主矢和主矩
一.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Fi Fi
Mi MO (Fi )
空间汇交力系与空间力偶系等效代替一空间任意力系.
M O ( F ) yFz zFy
x
M F yF zF
x z
y
M O ( F ) zFx xFz
y
M F zF xF
y x
z
M O ( F ) xFy yFx
z
M F xF yF
M Mi
M为合力偶矩矢,等于各分力偶矩矢的矢量和.
Mx Mx , M y M y , M z M z
合力偶矩矢的大小和方向余弦
M ( M x ) 2 ( M y ) 2 ( M z ) 2
Mx cos M
cos
My M
Mz cos M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 Fi Fx i Fy j Fz k FR
主矢
空间力偶系的合力偶矩
M O M i M O ( Fi )
主矩
由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的关系,有
M O M x ( F )i M y ( F ) j M z ( F )k
M O ( F ) (r F ) ( xi yj zk ) ( Fx i Fy j Fz k ) ( yFz zFy )i ( zFx xFz ) j ( xFy yFx )k

理论力学第三章

理论力学第三章

1静力学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若所有力的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 内,且它们既不相交于一点,又不平 行,此力系称为平面任意力系,简称 平面力系。

本章将研究该力系的简化 与平衡问题,这是静力学的重点之 一。

本章还介绍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 计算。

2静力学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3-1 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要研究一个力系的平衡,首先要研究它的简化。

力系简化的理论基础是力线平移定理。

1.力线平移定理 作用在刚体上点A的力F 可以平行移动(简称 平移)到任一点O上,但必须同时附加一个力偶, 此附加力偶的矩等于原来力F 对新作用点B的矩。

3静力学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请看动画4静力学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5静力学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2.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 • 主矢与主矩 设刚体上有一平面任意力系F1,F2,…,Fn,如图(a)。

应 用力线平移定理,得一作用在点O的汇交力系F1′,F2′,…, Fn′以及相应的附加平面力偶系M1,M2,…,Mn,如图(b)。

再 将平面汇交力系进一步合成过点O的一个力FRˊ,如图(c),即′ FR =  Fi′ =  Fii =1 i =1nn(c)6静力学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平面力偶系进一步合成为对点O的一个力偶MO,即MO = Mi = MO (Fi )i =1 i =1nnFRˊ是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原力系的 主矢。

MO为平面力偶系的合力偶,但它是原力系的主矩。

主 矢与简化中心无关,而主矩一般与简化中心有关,故必须指 明力系是对于哪一点的主矩。

结论: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O简 化。

可得一个作用线通过简化中心的与主矢相等的 力和一个相对于简化中心的主矩。

该主矩等于原力 系对简化中心的矩。

它们的解析表达式为7静力学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 ′ ′ FR = FRx + FRy =  Fx i +  Fy j大小方向余弦′ FR = ( Fx ) + ( Fy )22F cos( F ′ , i ) =Rx′ FR,nF cos( F ′ , j ) =Ry′ FR主矩M O =  M O (Fi ) =  ( xi Fyi − yi Fxi )i =1 i =1n8静力学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3.固定端约束及其约束力 在工程实际中,有一种约束称为固定端(或插入端) 支座,如电线杆的支座,阳台的支座等约束,使被约束物 体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

理论力学第三章 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

理论力学第三章 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

例3-2 已知:涡轮发动机叶片轴向力F=2kN,力偶矩
M=1kN.M, 斜齿的压力角=20 ,螺旋角 。 =10 ,齿轮节圆半径 r=10cm。不计发动 机自重。 O1O2=L1=50cm, O2A=L2=10cm. 求: FN, O1,O2处的约束力。

第三章 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
§3-5 力系的平衡条件
3
F2 F3
1
F'
F1
1 O 200 1
x
2
1 3 1 FRy F1 F2 F3 = -161.6(N) 2 10 5
第三章 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
§3-4 力系简化计算
解:(1)先将力系向O点简化,求主矢和主矩。 FRx FRy =466.5(N) 2 2 FR
Xi 0 F x F2x Fr 0 1
F y F2y F 0 1
Zi 0
F z Fa F 0 1
第三章 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
§3-5 力系的平衡条件
例3-2 解: 3、列平衡方程
Mx (F) 0
F2 y L1 F (L1 L2 ) 0
y
100 1
F
80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2 F3
1
F'
F1
1 O 200 1
x
2
第三章 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
§3-4 力系简化计算
例3-1 (1)先将力系向O点简 解: 化,求主矢和主矩。 1 1 F2 FRx F1 10 2 2 F3 5 = -437 .6(N)
y
100 1
F

理论力学 第3章

理论力学 第3章

• 作业: • 习题 3-6,3-12
§ 3-5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1.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空间任意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该力系的主矢r 和对于r 任一点的主矩都为零 FR 0, MO 0
Fx 0 Fy 0 Fz 0
Mx 0 My 0 Mz 0
所有各力在三个坐标轴中每一个轴上的投影的 代数和等于零,以及这些力对于每一个坐标轴的 矩的代数和也等于零。
解析法表示:
M M xi M y j M zk
Mx 0 My 0 Mz 0
——空间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例3-5 已知:在工件四个面上同时钻5个孔,每个 孔所受切削力偶矩均为80N·m.
求:工件所受合力偶矩在 x, y轴, z上的投影.
解:
把力偶用力偶矩 矢表示,平行移到 点A .
Mx Mix M3 M4 cos45 M5 cos45 193.1N m
力螺旋 由一力和一力偶组成的力系,其中
的力垂直于力偶的作用面
(1)FR 0, M O 0, FR // M O
中心轴过简化中心的力螺旋
钻头钻孔时施加的力螺旋
r r rr (2)FR 0, MO 0,既FR不, M平O行也不垂直,成任意夹

力螺旋中心轴距简化中心为 d M O sin
FR
F1 F2 3.54kN FA 8.66kN
§ 3-2 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1. 力对点的矩以矢量表示——力矩矢
力对点之矩 在平面力系中——代数量 在空间力系中——矢量
MO (F) Fh 2ΔOAB
r MO
r (F
)
rr
r F
三要素:
(1)大小:力 F与力臂的乘积

理论力学第三章力矩与力偶

理论力学第三章力矩与力偶
解: 1)各力偶的合力偶矩为:
M mi m1 m2 m3 m4
4(15) 60 N m
例 :工件如图所示,它的四个面上同时钻五个孔,每个孔所受的切 削力偶矩均为80 N·m。求工件所受合力偶的矩在x,y,z轴上的投影 Mx,My,Mz,并求合力偶矩矢的大小和方向。
所以合力偶矩矢的大小
M
M
2 x

M
2 y

M
2 z
284.6 N m
合力偶矩矢的方向余弦



cos M,i 0.6786, cos M,j 0.2811, cos M,k 0.6786
三、力偶系的平衡
空间力偶系的合成结果是合力偶




Fy= F cos450cos600=1000×0.707×0.500 N= 354 N
Fz= Fsin450=1000.0×0.707 N= 707 N
力F 对三个坐标轴的矩分别为

M x (F ) ( yFz zFy ) 0.06 707 42.4 N m
M y (F ) (zFx xFz ) (0.05) 707 35.4 N m
力偶矩矢与O点的选取无关,因 此力偶对空间任意一点的矩是一个常
A rAB
dB
mO
rmOAo(FF)omrOoB(FF)


rOA

(F
)

rOB

F

(rOB
rOA )

F
rAB F 力偶矩矢大小
mO
F d
矢量
结论:力偶矩矢为自由矢 量,力偶对刚体的转动效应完 全取决于力偶矩,与矩心无关

理论力学教程(第三章)

理论力学教程(第三章)

解得: FE P / cosg
x
FE E
g
O
A
y
B
C
FB
FA P
FA FBHale Waihona Puke 2 P tan g2
§3–2 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1、 力对点的矩以矢量表示 ——力矩矢 三要素:
(1)大小:力F与力臂的乘积
(2)方向:转动方向 (3)作用面:力矩作用面。
F h 2AOB面积
即:力对点的矩等于矩心到该力作用点的矢径与该力 的矢量积。
mz (F )mz (Fxy )2OA'B'
由几何关系: OABcosg OA'B' 所以: 2OABcosg 2OA'B'
即: mO (F ) cosg mz (F )
[mO (F )]z mz (F )
定理:力对点的矩矢在通过该点的任意轴上的投影等于这力 对于该轴的矩。这就是力对点之矩与对通过该点轴之矩的关系。
Y Fcos b , Z Fcosg
Y F sing sin Fxy sin F cosq sin
Z Fcosg Fsinq
2、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与平衡条件:
X 0 Y 0 Z 0
3、空间力对点之矩:
MO
(F)

r
F
(
yZ
zY)i
g b
O
q
Fxy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线)
大小: F F 作用点:
在物体的哪点就是哪点 方向:
① 由、b、g三个方向角确

② 由仰角q 与俯角 来确
定。
二、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

《理论力学》第三章 力系的平衡

《理论力学》第三章 力系的平衡
F′1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ENGINEERING MECHANICS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α
B
F B
A
例2:图示结构中各杆和轮D的重量均不计,物体M :图示结构中各杆和轮 的重量均不计,物体 的重量均不计 计算简图和示力图
及轮D的 重P,试分别画出整个结构、杆AB、杆CD及轮 的 ,试分别画出整个结构、 、 及轮 示力图。 示力图。 解: 杆CD: :
A F′Cx C H E B D C H F′Cy FH FDy
活动铰支座的约束力通过销钉中心, 活动铰支座的约束力通过销钉中心,垂直 于支承面,指向不定(即可能是压力或拉力) 于支承面,指向不定(即可能是压力或拉力)
四、活动铰支座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ENGINEERING MECHANICS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八、止推轴承
止推轴承的约束力 通过轴心, 通过轴心,方向不定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ENGINEERING MECHANICS HOHAI UNIVERSITY HOHAI UNIVERS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F B 45°
3m
q
(a) 图 3-4
A FAx MA
(b)

受力如图 3-4b 所示
∑ Fy = 0, FAy = Fsin 45° = 6 kN ∑ Fx = 0, FAx + 1 q × 4 m − F cos 45° = 0 , FAx = 0 2 1 4 ∑ M A = 0, M A − q × 4 m × m − M − F sin 45° × 3 m + F cos 45° × 4 m = 0 3 2 M A = 12 kN ⋅ m (逆)
(a) 图 3-1 (b)
MO

(1) 求合力 FR 的大小
∑ Fx = − F1 ×
1
= −150 N × ∑ Fy = − F1 × = −150 N ×
主矢 主矩
2 1
− F2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0
− F3 × 1 10
2 5 2 5 = −437.62 N
2 2 1 2
− 200 N × 3 10
− 300 N × 1 5
3-6 无重水平梁的支承和载荷如图 3-6a、图 3-6b 所示。已知力 F,力偶矩为 M 的力偶 和强度为 q 的均匀载荷。求支座 A 和 B 处的约束力。
M A FB B a F
(a)
FA
q D
2a
(a1)
A FA a
(b1)
M
F B FB a
2a
(b) 图 3-6

(1) 梁 AB,坐标及受力如图 3-6a1 所示
20
(2) 梁 AB,坐标及受力如图 3-6b1 所示
理论力学(第七版)课后题答案 哈工大.高等教育出版社
1 M 1 − qa ) (3F + 2 a 2 ∑ Fy = 0, FA + FB − F − qa = 0 FB = 1 M 5 − qa ) FA = − ( F + 2 a 2
3-7 如图 3-7a 所示,液压式汽车起重机全部固定部分(包括汽车自重)总重为 P1 = 60 kN , 旋 转 部 分 总 重 为 P2 = 20 kN , a = 1.4 m , b = 0.4 m , l1 = 1.85 m ,
均布载荷 q2 的合力
1 (q1 − q 2 ) × 9 m = 90 000 N 2
F2 = q 2 × 9 m = 360 000 N F2 位于离 O 4.5 m 处。 ∑ Fy = 0, FO + F1 + F2 − P1 − P2 = 0
FO = P1 + P2 + F1 − F2 = −385 000 N = −385 kN ∑ M O = 0 , M O + F1 × 3 m + F2 × 4 ⋅ 5 m − P1 × 3.6 m − P2 × 4.2 m − M = 0 M O = 1 626 kN ⋅ m (逆)
l 2 = 1.4 m 。求: (1)当 l = 3 m ,起吊重为 P = 50 kN 时,支撑腿 A,B 所受地面的约束 力; (2)当 l = 5 m 时,为了保证起重机不致翻倒,问最大起重为多大?
a b
P2 P1 A l1 FA
(a) 图 3-7
P l2 B FB l
(b)
解 整体,坐标及受力如图 3-7b 所示。 (1) 求当 l = 3 m , P = 50 kN 时的 FA , FB
)
0.20
m − F × 0.08 m m − 200 N × 0.08 m = 21.44 N ⋅ m (逆)
'
= 150 N ×
0.10
m + 300 N ×
合力 FR 在原点 O 的左侧上方,如图 3-1b 所示,且 FR = FR = 466.5 N (2) 求距离 d
d=
3-2
MO F
' R
理论力学(第七版)课后题答案 哈工大.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章
3-1
平面任意力系
图 3-1a 中,已知 F1 = 150 N , F2 = 200 N , F3 = 300 N , F = F ' = 200 N 。
y
求力系向点 O 简化的结果;并求力系合力的大小及其与原点 O 的距离 d。
O
x
FR FR′
=
21.44 N ⋅ m = 0.045 9 m = 4.59 cm (图 3-1b) 466.5 N
图 3-2a 所 示 平 面 任 意 力 系 中 F1 = 40 2 N , F2 = 80 N , F3 = 40 N ,
F4 = 110 N , M = 2 000 N ⋅ mm 。各力作用位置如图 3-2b 所示,图中尺寸的单位为 mm。 求: (1)力系向点 O 简化的结果; (2)力系的合力的大小、方向及合力作用线方程。
x。
P2 10 m 1 .5 m P P1
∑ M A = 0,
x
FA
(a) 图 3-8
3m
FB
(b)

起重机,受力如图 3-8b 所示。
21
理论力学(第七版)课后题答案 哈工大.高等教育出版社
(1)
起重机满载时不向右倾倒临界状态下, FA = 0 。 (1) (2)
∑ M B = 0, P2 ( x + 3 m) − P × 1.5 m − P1 × 10 m = 0 (2) 起重机空载时向左不倾斜临界状态下, FB = 0 ∑ M A = 0, P2 x − P (3 m + 1.5 m) = 0
19
理论力学(第七版)课后题答案 哈工大.高等教育出版社
动机螺旋桨的作用力偶矩 M = 18 kN ⋅ m 。求机翼处于平衡状态时,机翼根部固定端 O 的 受力。
y
3-5 如图 3-5a 所示,飞机机翼上安装 1 台发动机, 作用在机翼 OA 上的气动力按梯形分 布: q1 = 60 kN/m, q 2 = 40 kN/m ,机翼重为 P1 = 45 kN ,发动机重为 P2 = 20 kN ,发
C
(a) 图 3-9
(b)

如图 3-9b,杆 BC 为二力杆, FB 沿 BC。
∑ M A = 0 , − FN sin 15° × 1.2 m + FB ×
FB = 22.4 kN (拉)
0.6 0.4 2 + 0.6 2
× 0.5 m = 0
∑ Fx = 0 , FAx − FN sin 15° + FB × FAx = −4.67 kN ∑ Fy = 0 , FAy + FN cos15° + FB × FAy = −47.7 kN
FT FAx A FAy P
(a) (b) 图 3-10
FBC r
ϕ
B
D
∑ Fx = 0, FAx − FT − FBC cos ϕ = 0 FAx = FT + FBC cos ϕ = 2 400 N ∑ Fy = 0, FAy + FBC sin α − P = 0 FAy = P − FBC sin ϕ = 1 200 N
∑ M A = 0 , Fy 2 (a + l ) − Pa − F (b + c) = 0
Pa + F (b + c) = 1.27 kN a+l ∑ F y = 0 , F y1 + F y 2 − P = 0 Fy 2 = Fy1 = P − Fy 2 = 28.7 kN
图 3-3
3-4 在图 3-4a 所示刚架中, q = 3 kN/m , F = 6 2 kN , M = 10 kN ⋅ m ,不计刚架 的自重。求固定端 A 的约束力。
∑ M A = 0, FB × 2a − M − F × 3a = 0 , FB =
1 M (3F + ) 2 a 1 M ∑ Fy = 0, FA + FB − F = 0 , F A = F − FB = − ( F + ) 2 a 1 ∑ M A = 0 , qa 2 + FB × 2a − F × 3a − M = 0 2
− P1 (l1 − a ) − P2 (l1 + b) − P(l + l1 ) − FB (l1 + l 2 ) = 0 1 FB = [ P1 (l1 − a) + P2 (l1 + b) + P(l + l1 )] = 96.8 kN l1 + l 2 ∑ Fy = 0, FA + FB − P1 − P2 − P = 0 FA = P1 + P2 + P − FB = 33.2 kN (2)求当 l = 5 m 时,保证起重机不翻倒的 P。 起重机不翻倒的临界状态时, FA = 0 。 ∑ M B = 0 , P1 (a + l 2 ) + P2 (l 2 − b) − P (l − l 2 ) = 0 1 P= [ P1 (a + l 2 ) + P2 (l 2 − b)] = 52.2 kN l − l2 即 Pmax = 52.2 kN 3-8 如图 3-8a 所示,行动式起重机不计平衡锤的重为 P = 500 kN ,其重心在离右轨 1.5 m 处。 起重机的起重力为 P1 = 250 kN , 突臂伸出离右轨 10 m。 跑车本身重力略去不计, 欲使跑车满载时起重机均不致翻倒,求平衡锤的最小重力 P2 以及平衡锤到左轨的最大距离
(2) 合力 大小: FR = 150 N ,方向水平向左。合力作用线方程:
y =
MO FR
=
900 N ⋅ mm = 6 mm 150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