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胚胎学3.ppt.Convertor
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PPT课件
花的结构和植物的繁殖
3、花冠: 十字花冠:如油菜 蝶形花冠:如豌豆 唇形花冠:如一串红 漏斗状花冠:如喇叭花
21
花的结构和植物的繁殖
单生花和花序
22
花的结构和植物的繁殖
4、花序 总状花序:开花顺序由下向上,花柄等长。 穗状花序:开花顺序由下向上,无花柄。 伞形花序:开花顺序由外向内,花柄等长。 伞房花序:开花顺序由外向内,花柄不等长,下 部的花花柄长,上部的花花柄短。 头状花序:开花顺序由外向内,无花柄。
黄瓜、西瓜、石榴、无花果、桑葚、火龙果、草莓、茅莓、腰
果等等 肉果:果实成熟后,肥厚肉质的,如桃
的核果、苹果的梨果等 果 实 干果:成熟后果皮干燥的,如花生的
荚果、向日葵的瘦果等
29
果实的结构和类型
判断谁是真果?
假果
30
真果
果实的结构和类型
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
31
果实的结构和类型
种子的结构
部
果皮 薄,
内有 胚乳 和胚
33
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对内 容有异议或侵权的请及时联系删除! 此课件可编辑版,请放心使用!
.
1、果实的结构
果实 果皮 种子
外果皮 中果皮 内果皮
28
果实的结构和类型
2、果实的类型
桃,樱桃、芒果、枣、葡萄、荔枝、柑橘、柚 子、核桃、番茄、柿子、
真果: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桃 果实 假果:除子房外,花被、花托或花序轴参
与共同形成的果实。如苹果
常见的假果有:苹果、梨、山楂、海棠、枇杷、菠萝、木菠萝、
A.叶脉 C.栅栏组织
B.表皮 D.海绵组织
3、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 蒸腾作的用 主要场所。
被子植物胚胎学
一、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生殖(繁殖): 是所有植物共同具有的特性,是增
加生物个体的过程,生殖的结果产 生了有机体的后代,从而维持了种 的延续。
无性生殖 生殖分为两类
有性生殖
第二章
1、无性繁殖:
繁殖过程中,没有性的行为,没有 配子的形成, 无受精过程。 如:裂殖、出芽、断裂、形成孢子(2倍体) 克隆:由一个细胞——许多后代(克隆系)
绪论
期刊: 中: 《植物学报》《中国科学》 《西北植物学报》《武汉植物学报》 《植物研究》《云南植物研究》 《作物学报》、《遗传学报》 外:《植物杂志》、各国植物学、《原生质》
绪论
一、研究对象、内容、任务
1.对象:
被子植物:
(1)心皮包被形成子房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特征
(2)胚珠位于子房内
(3)胚乳是受精后产物。--双受精
绪论
实验胚胎学阶段的成就:
60年代以前,对成熟胚的培养。 63年试管受精成功,印度德里大学用罂粟—>植 株。 64年花药培养成功,产生新植株南洋金花小孢 子—>单倍体植株。 73年胚乳培养成功,形成三倍体植物,大戟科 植物。 76年没传粉的大麦子房培养—>产生单倍体植株 国内90年代以后。
绪论
4、生殖生物学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 就)
赵世绪. 1982 作物胚胎学
绪论
Johri ,B,M. 1984 Embryology of Angiosperms Davis. 1966 Systematic Embryology of Angiosperms. Johri. 1992 被子植物比较胚胎学. Johri,B,M .1982 维管植物实验胚胎学(华东师 大学出版社) Raghavan,V.1976 维管植物实验胚胎发生(科 学出版社,植物所译)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Pptppt正式完整版
A.雄蕊
B.雌蕊
C.花瓣
D.花药
谢谢观看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果实
子房
果皮 种子
子房壁 胚珠
雌蕊
如果在植物开花期出现天气连续下 雨、刮大风或无风等情况,对植物的繁 殖会有什么影响?并说说原因。
人工授粉意义:
为了祢补自然状 态下传粉不足,人工的 辅助授粉,提高农作物 的产量。
方法: 采集花粉,然后撒在或
涂抹到同种植物的柱头上。
人工授粉是生产上常用的农业技术措施。 它反映了人有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
它反映了人有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
D.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为了祢补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人工的辅助授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C
)
❖下列桃花的结构从内向外依次是( B ) ①花瓣②雄蕊③萼片④雌蕊 A. ① ② ③ ④ B. ④ ② ① ③ C. ④ ③ ② ① D. ③ ② ① ④
❖当摘除了一朵花中的哪一部分后, 这朵花就肯定不会再发育成果实 (B)
❖花的主要功能是( D ) A.吸引昆虫 B.供人观赏 C.制造香料 D.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被子植物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要完
采集花粉,然后撒在或
______和_____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
成ABC的...开 开 传两花 粉花个和 和和重传 受受要粉精精生理过程是( ①①如被为花 _被为与雨它你 被异它人自①经雨当雨①_花采__花花果子了瓣子了果、反认子花反工花花过、摘、花瓣集____瓣 瓣 在 植 祢 、植 祢 实 刮 映 为植 传 映 授 传 瓣 两 刮 除 刮 瓣 、 花___是②②植物补雄 物补和大了异 物粉了粉粉②性大了大②雄粉和被雄雄物形自蕊 的自种风人花 形一人是是雄生风一风雄蕊,_子_蕊蕊开成然、 有然子或有传 成般有生指蕊殖或朵或蕊、然_植_③③花果状柱 性状的无提粉 果需提产花③细无花无③柱后_物萼萼期实态头 生态形风高的 实要高上粉萼胞风中风萼头撒是所片片出和下和 殖下成等农途 和一农常落片(等的等片和在一特④④现种传花 传有情作径 种定作用到④精情哪情④花或P朵p有雌雌天子粉柱粉直况物主子的物的同雌子况一况雌柱花t 的蕊蕊气必不等 不接,产要 必途产农一蕊和,部,蕊等的生连须足都 足关对量有 须径量业朵卵对分对都主殖续要,逐 ,系植的哪 要。的技花子植后植逐要器下完人渐 人物作些 完作术的)物,物渐部官成工凋 工的用? 成用措柱结的这的凋分,的的落 的繁。的。施头合繁朵繁落。是两辅。 辅两。上的花。形个助助个;生就成重授授重殖肯雌要粉粉要过定雄生,,生程不生理提提理,会殖过高高过叫再细程农农程做发胞是作作是育__和(物物(成__进的的果_行_产产实))_有_量量(_性_。。生)殖的场所。
植物学课件 第三章 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来源于中柱鞘形成层细胞 木射线和韧皮射线 横向输导和贮藏
图解:根次生结构
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
发生:中柱鞘细胞 活动:木栓形成层向内产生栓内层,向外产生木 栓层,构成周皮(皮孔)。
(四) 禾本科植物的根解剖结构特点
1、外皮层细胞层数较多
周皮
周皮:
替代初生植物体中表皮, 行使保护作用的 一种次生组织. 在茎和根中形成, 通常包括木 栓形成层(中间)、木栓层(外)、栓内层(内).
分布在周皮上的通气结构是皮孔
木栓形成层:
形成周皮的一种侧生分生组织, 在茎中, 多由表皮下面的细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形成; 在根中, 一般由中柱鞘细胞产生 。
2. 分生区
由分生组织细胞构成, 能不断分裂产生 新细胞, 增加根的细胞数目,促进根尖生长,。
在相当多植物的根尖中, 其原分生组织区 的前端有一个由分裂活动弱甚至不分裂 的细胞形成的不活动中心。
3. 伸长区
是分生区向根毛区的过渡区域
4. 根毛区(成熟区)
是行使吸收功能的主要 区域,已具备根的初生结构。
根的主要特征: 内皮层凯氏带,初生 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呈辐射排列。初 生木质部分化方式为外始式。
图解:根尖的发育与双子叶植物幼根的初生构造
双 子 叶 植 物 根 横 切 面 的 模 式 图
(三)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
发生:1) 初生韧皮部内侧的薄壁细胞 2)正对原生木质部的中柱鞘细胞
(二)根系: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称。
1. 直根系 2. 须根系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可分为深根系和浅根系
三、根的发育与结构
《被子植物胚胎学》PPT课件
(一)胚胎发育的起点——合子激活
精卵细胞融合激活了一系列生理、生化过 程, 促使合子进入细胞分裂周期, 并启动胚胎 发育过程。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 合子激活过 程中普遍有Ca2+信号的参与。
8
迄今为止, 已经发现的参与合子激活和分裂的基因有5 个。
1)FAC1是一个参与合子激活的基因。 2)另一个在早期胚胎发育中可能起调控作用的基因是 GRP23,该基因突变之后胚胎发育停滞在1-16细胞时期。 3)YODA的功能与合子的不均等分裂有关。 4)RSH参与合子第一次分裂中细胞板位置的决定。 RSH蛋白定位于细胞壁。 5)AtSERK1在受精前的雌配子体到受精后心形期之前的 胚胎中均有表达。
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促成了生长素在ROC下侧细 胞内大量累积。也许生长点功能的恢复正是由生长素 的极性运输所控制的。6Biblioteka 二 植物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
被子植物的胚胎发育受到精确的遗传调控。 从双受精开始到种子成熟, 胚胎发育经历了合子 激活、细胞分裂与分化、极性建立、模式形成、 器官发生和储藏物质累积等重要过程。过去20 年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鉴定了很多调控胚胎发 生的基因,为了解胚胎形成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大 量信息。
10
Friml等(2003)用DR5::GFP系统检测拟南芥胚胎 发育过程中生长素的分布, 发现在合子分裂之后顶 细胞累积较多的生长素, 而基部细胞内的生长素则 较少。这个过程持续到球形期, 此时胚根原基细 胞开始表达。因此, 顶细胞和基细胞对于生长素的 反应不同可能与这些细胞的命运决定有关。这种 对生长素的不同反应模式需要PIN的参与。
9
(二) 胚胎发育中的模式形成
Weijers和Jürgens(2005)认为植物胚胎的极性建立 对于胚的整个发育过程都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 生长素与胚胎的极性形成有关。
各论被子植物课件
• [药理作用]
• ①壮阳作用:
• ②提高免疫功能:
• ③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④抗菌抗病毒作用:
• ⑤其他作用:镇咳、祛痰和平喘、降血糖、抗炎、
•
免疫 调节作用。
• [功效]:性温,味辛、甘。补肝肾,强筋骨,助 阳益精,祛风湿。 各论被子植物课件
•
8.*防己
• [来源]:本品为防己科植物石蟾蜍的干燥根(粉防 己)。
具细密纹孔。
• ●韧皮部:宽广,筛管与管状分泌细胞伴生,成环状散 列。
• ●木质部:常分成4~7小束,疏列成环状。 • ●中央有较宽广的髓。 • 粉末 :绿黄色
• ①含糊化淀粉粒薄壁细胞,用水合氯醛液透化后,留有 网格样痕迹。
• ②厚壁细胞:念珠状增厚。 • ③石细胞:存在于下皮组织中,淡黄绿色. • [化学成分] 含延胡索甲素、乙素、丙素等。
• ●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粗糙;内表面紫棕色,平
滑,刻划显油痕。
• ●质坚硬油润不易折断。
• ●断面:外侧呈颗粒状(含石细胞和纤维素),可见光 亮结晶(厚皮醇、丹皮酚)。
• ●气香,味辛辣、微苦。
• ⒉根皮(根朴) :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
• ⒊枝皮(枝朴): 单筒状,易折断。 各论被子植物课件
各论被子植物课件
• [化学成分]
• [理化鉴别]
•
1% FeCL3
• 白芍切片———————→蓝色。
• [药理作用]:解痉、镇静催眠、解热、抗病原生物等。
• [功效]:①性微寒,味苦、酸。②平肝止痛,养血调
•
经,敛阴止汗。
• [附] 赤芍
• 为芍药、川赤芍的干燥根。多系野生。
• 根圆柱形,不去外皮;表面暗棕或紫棕色,粗糙;质硬 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红色或黄白色,木部放射状 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主含 芍药苷,含量较白芍高。
被子植物营养器官ppt课件
30
31
32
㈣禾本科植物根的解剖结构特点 禾本科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没有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发生,不能进行次生
生长,没有次生结构,其基本结构与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相似,也分为表皮、皮 层、中柱三部分。
45
⒊裸芽和鳞芽(按结构分): 外围有芽鳞片包被的芽叫鳞芽,无芽鳞片的叫裸芽。
⒋活动芽和休眠芽(按生理状态分): 能在当年生长季节萌发生长的芽称为活动芽;温带木本植物枝条下部的芽,即使在生长
季节也不萌发,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的芽称为休眠芽。 创伤等刺激可打破休眠状态使休眠芽变 为活动芽。
46
47
㈢茎的分枝 每种植物茎的分枝有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分枝方式可归纳为四种:
⒉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 木栓形成层第一次一般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发生。木栓形成层分裂活动向外产生木栓层,
向内产生栓内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三者合称周皮。木栓形成层发生后只活动一个 生长季,以后每年重新发生,发生位置逐年往内推移,最后由次生韧皮部发生。多年生的根部, 由于周皮的逐年产生和死后的积累,而形成较厚的树皮。
15
⑵皮层薄壁细胞 为多层较大型的细胞,排列疏松,有明显胞间隙,是幼根贮藏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并 有通气作用。
16
⑶内皮层 为皮层最内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细胞的径向壁、横壁上有条木化并栓化的带 状增厚,称为凯氏带。凯氏带和细胞质膜牢固结合。内皮层的这种特性对溶质的吸收和输导 有密切的关系。
17
18
⒈表皮 来源于原表皮, 是最外一层排列紧密 的生活细胞,有根毛, 主要起吸收作用。 ⒉皮层 来源于基本分生组织,位于表皮内方,由多层薄壁细胞构成, 在幼根中起着贮藏、 通气和横向输导的 作用。由外至内又 分为外皮层、皮层 薄壁组织和内皮层 三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子植物胚胎学第三章花粉(雄配子体)的形成和发育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过程、重要概念和一些物质或结构的功能;掌握异常发育花粉的发育方式;理解花粉败育或雄性不育的概念和发生机理,了解花药和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和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主要内容第一节小孢子囊(花粉囊)及小孢子的发育(一)花药的发育(层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二)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与小孢子的发生(三)小孢子四分体(概念、、排列方式、复合花粉、花粉块和花粉小块)第二节雄配子体(一)小孢子、花粉和雄配子体的概念(二)小孢子(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形成(四)生殖细胞(五)精子的形成(六) 成熟的花粉(雄配子体)第三节发育不正常的花粉(一) 莎草科植物花粉的发育(二)胚囊状花粉的发育第四节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一)环境因素对花粉败育的影响(二)雄性不育性(三)雄性不育的机理第五节花药和花粉的培养(一)花药(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二)花培过程中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三)发育机理①花药壁的作用②花粉二型性重点与难点重点:小孢子、花粉、雄配子体、腺质绒毡层、变形绒毡层、乌氏体、绒毡层膜、连续型、同时型、雄性不育、胚囊状花粉、花粉二型性等概念;花药发育和雄配子体形成的过程;绒毡层的类型和功能;花粉壁蛋白质的来源和功能;雄性不育的机理;胼胝质的作用;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难点:绒毡层的发育、类型和功能;细胞中有细胞的现象;胼胝质的作用第一节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研究胚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先要观察大、小孢子囊的发育。
花粉在花药中产生,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具有四个小孢子(花粉)囊,少数具两个。
每一个小孢子囊包含药室和药壁,在药室中产生雄配子体(male gametophyte),即成熟的花粉。
一、花药的发育花药是由雄蕊原基的顶部发育而来的。
在发育初期作一横切面来看,外面是一层表皮,以内是一群分裂活跃的细胞。
不久,由于花药四个角的细胞分裂较快,使花药变为四棱的外形。
在每一棱角的表皮下分化出孢原细胞(archesporial cell)。
1、孢原细胞的特征及数目:①特征:孢原细胞比其它细胞体积大,核显著延长。
②数目:大多数每一棱角中为多列孢原细胞,横切面可看到多个孢原细胞;有些只有一列,在横切面可看到一个,如小麦、棉花;有的只有一个,如海菖蒲属(Enalus).2、孢原细胞的分裂:先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外为初生壁细胞(primary cell),内为初生造孢细胞。
初生壁细胞进行平周和垂周分裂,产生3-5层的同心圆排列的细胞层,连同最外面的表皮构成花药的壁;初生造孢细胞可以直接或是进行少数几次分裂后形成小孢子母细胞(microspore mother cell).2、花药壁的发育①层次:花药的壁达到完全分化时期,从外到内的细胞层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endothecium)、中层(middle layer)、绒毡层(tapetum)。
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1)表皮只进行垂周分裂,以适应内部组织的迅速增长。
行使保护功能,通常具明显的角质层。
许多植物特别是旱生植物,最后彼此分离,花药成熟时仅留下干枯的残迹。
2)药室内壁又称纤维层。
通常为一层细胞,花药成熟时,细胞变为径向延长。
大多数植物其细胞壁从内切向壁向外向上发生纤维素的带状增厚(成熟时弱木质化)。
红藜(Chenopodium rubruim)为α-纤维素,无木质。
这种加厚有助于花粉囊的开裂。
在水鳖科的一些种类及花不开放的闭花受精植物,不发生带状增厚。
顶孔开裂的植物是由花药顶端某些细胞溶解而发生。
3)中层紧贴药室内壁。
通常1-3层,一般含淀粉或其它贮藏物。
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细胞已发生变化,贮藏物质减少,细胞变扁平,然后趋于解体和被吸收。
因此,在成熟的花药中一般不存在中层。
但也有例外,在有数层中层的花药中,其中最外的一层能保留较长时间,甚至可维持至花粉成熟时期,而且象药室内壁一样,细胞壁发生纤维状增厚,如百合。
4)绒毡层是花药壁的最内层。
通常有数层,此层对小孢子的发育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Ⅰ绒毡层的发育当绒毡层达到最高度的发育时期,其细胞较大,具腺细胞的特征,质浓、液胞多而小。
起初为单核,以后由于核分裂常变为双核或多核(可多达16个核),此外,还常常发生特殊的核分裂方式和核融合(如核内有丝分裂形成再组核和多线染色体等),因此,绒毡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倍数可能是二倍、四倍或更高的倍数。
同型绒毡层与异型绒毡层:从其来源上分:一般是由初生壁层细胞衍生而来,形成一同型的细胞层;但少数植物如玄参科植物-汤氏阿列克(Alectra thomsoni),绒毡层在向花药的中央部分,细胞体积较大,是从药隔细胞衍生的;而其它,在向花药外围的绒毡层细胞较小,是从初生壁层细胞衍生的,这样绒毡层是异型的。
腺质绒毡层(glandular tapetum)和变形绒毡层(amoeboid tapetum):根据绒毡层后期发育形态的差别来分。
腺质绒毡层又叫分泌绒毡层(secretoryr tapetum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始终保持原来的位置,通过细胞的内表面分泌各种物质供给小孢子发育的需要,直至花粉成熟后,该细胞完全自溶,这种类型在被子植物中常见。
变形绒毡层又叫周原质团绒毡层(periplasmodial tapetum): 其典型特征是绒毡层较早地发生内壁和径向壁的破坏,原生质体突出并移动至花药腔中,融合形成绒毡层的周原生质团。
周原质团形成后,又两种活动方式:a.如水麦冬属(Triglochin) 、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的花药,当小孢子从四分体分离之际,绒毡层的原生质体即流入药室内,在整个小孢子发育阶段,都可看到周原质团存在小孢子之间的空隙中.b.在向日葵和棉花中,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绒毡层尚在原位,当小孢子分离后不久,绒毡层的周原质团伸入花药腔内。
Ⅱ乌氏体(Ubisch body)和绒毡层膜(tapetal membrane)乌氏体是指积累在绒毡层表面的一种颗粒状结构,因von Ubisch 最早确切地描述过这种结构的个体发育称为Ubisch body。
乌氏体分布在绒毡层沿药室的内切向壁上。
是一种形如球状的小体,直径大的也只有几个微米,后期常联合成复合的集合体。
球状体覆盖着厚的有孔道的壁,壁的厚度均匀,有时具疣状或刺状突起,外形与花粉的外壁颇为相似。
乌氏体只在腺质绒毡层产生。
其形成过程Echlin等人(1968)曾对熊足铁筷子(Helleborus foetidus)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
大致程序为:a. 造孢组织时期,绒毡层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乌氏体的前体;b.在小孢子时期,前体通过绒毡层向药室的一面的膜排出至膜与壁之间,并很快为孢粉素物质覆盖,这时即称为乌氏体。
c.当绒毡层最后解体时,球状体被释放到药腔中。
乌氏体的功能目前仍不明确。
绒毡层膜是指围绕整个绒毡层的抗乙酰酶解的膜,它象一个囊包围着所含的花粉粒。
一般有两层构成,外层是具穿孔的,此层保存至花药开裂时期;内层(向药室的一层),是由索状系统形成不规则的网层,并布满乌氏体。
内层的索状系统随着花药开裂而破坏,游离于小孢子囊中。
在腺质绒毡层中存在。
外绒毡层膜是指变形绒毡层的类型,当四分孢子将从胼胝壁释放出来时,在相连药室中层的一面也形成一膜,性质与分泌绒毡层内切向面形成的绒毡层膜相似,称为外绒毡层膜。
Ⅲ绒毡层的功能:a.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可能起到简单地转运营养物质至药室的作用。
b.绒毡层合成胼胝质酶,分解包围四分孢子的胼胝质壁使小孢子分离。
由于过早地释放胼胝质酶导致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
c.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构成孢粉素的外壁的物质。
d.成熟花粉粒外面的花粉鞘和含油层主要包含脂类和胡萝卜素,均由绒毡层细胞输送。
e.花粉外壁内的蛋白质由绒毡层细胞提供,这种蛋白质是一种识别蛋白,在花粉与柱头的相互识别中起关键作用。
f.当绒毡层解体后,它的降解产物可作为花粉合成DNA、RNA、蛋白质和淀粉的原料。
二、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和小孢子的发生1、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及特征小孢子母细胞来源于孢原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初生造孢细胞。
大多数植物初生造孢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次生造孢细胞,然后进入减数分裂;极少数初生造孢细胞直接行使小孢子母细胞的功能。
花药中的造孢细胞都有可能成为小孢子母细胞和产生小孢子,但在某些植物(龙胆科)因缺乏发育健全的绒毡层,一些造孢细胞变为不育,为发育的小孢子提供营养。
小孢子母细胞其细胞体积大、核显著;质浓、无明显液胞;细胞排列紧密,并有胞间连丝相互联系。
随着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它们逐渐积累胼胝质(β-1,3葡聚糖)。
2、小孢子发生①小孢子母细胞分裂每一个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四个一群的单倍体细胞,即小孢子,因四个由胼胝质壁围在一起,又称为四分体。
②减数分裂1)过程(略,见图)减数分裂Ⅰ前期Ⅰ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减数分裂Ⅱ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2)胞质分裂的类型a. 连续型(successive type):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产生分隔壁,将母细胞分为两个子细胞,可称为二分体;接着进行第二次分裂,结果形成四个子细胞,即称为四分体。
存在于大多数单子叶植物中。
b. 同时型(simultancous type):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不形成细胞壁,无二分体时期;在第二次分裂中,两个核同时进行分裂,当分裂完成时,在四个核之间产生壁,同时地分隔成四个子细胞。
常出现在双子叶植物中。
③胼胝质壁的发生、变化及功能当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时,它逐渐沉积胼胝质壁。
在小麦中,胼胝质沿小孢子母细胞的内平周壁沉积,逐渐扩展至垂周壁。
另一些植物(如熊足铁筷子)胼胝质的积累首先从小孢子母细胞靠绒毡层一面的壁开始,逐渐扩展至细胞内侧,分泌的胼胝质物质存在于初生壁与细胞质之间。
当减数分裂完成,形成的四个小孢子被共同的胼胝质壁包围,而且各个小孢子之间也都有胼胝质分隔。
这样,造成了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或小孢子处于孤立的状态。
一些作者认为,这是减数分裂的先决条件,也是后来四个减数孢子自发地转变为小孢子的前提(Kapil等,1978)。
值得注意的是,在减数分裂时期,Whelan(1974)曾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了25种双子叶植物和5种单子叶植物,均发现小孢子母细胞的胼胝质壁是不连续的,而是由孔与相邻的小孢子母细胞之间构成细胞质联络的通道,直径达1-2微米。
宽的通道利于小孢子母细胞间内容物的交换,被认为是减数分裂同步性的原因。
胼胝质包围着四分体,其功能如同“分子筛”,它容许营养物质通过,阻止大分子透过。
从而控制细胞间物质交流,以保持通过基因重组与分离后遗传上多少有所不同的小孢子之间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