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了研究热点。

纳米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加药物的载荷量、优化药物的释放特性,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对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纳米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纳米抗肿瘤药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首次将抗癌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用于抗癌治疗。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药物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人员不断尝试不同的纳米材料和药物载体,如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等。

这些载体能够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和稳定性,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1. 增强肿瘤靶向性: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等方式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2. 增加载荷量:通过纳米技术,药物可以更充分地载入载体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降低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3. 改善药物释放特性:纳米载体能够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途径,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4. 降低毒副作用:纳米载体可以减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毒副作用。

1. 碳纳米管(CNTs)药物载体: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强度的载荷能力,可以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

研究表明,基于碳纳米管的抗肿瘤药物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增加药物的载荷量,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纳米级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稳定性,可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抗肿瘤药物。

研究证实,基于纳米脂质体的抗肿瘤药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3. 聚乙二醇修饰纳米颗粒(PEG-NPs):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颗粒具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和较高的细胞摄取效率,可用于输送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

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容性 的 、 向的空间稳 定胶束 ( M 作 为 C T的纳米 载体 ( T 靶 S ) S P C — P
S M)S M增溶 C T虽然很 昂贵 , S ,S P 但是可以重复利用 , 并且还能避免
药物聚集体的形成。 此外 , P G衍生磷脂组成的 SM 是 C T递送 由 E S P 的绝佳载体 , 由于其粒径 为 1 m, 4n 并且能穿过肿瘤和炎症组织 中有 漏隙的微脉管系统 。 这种被动靶 向使得药物在肿瘤组织高浓度聚集 , 并且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脂 质体 由天然的或合成的类脂形成 的两亲性单层或多层膜结构 的纳】 。类脂具有亲水性头部 和疏水性尾部 。 脂质体通过疏水作用形 成脂 质双分子层 , 它能同时包载亲水性 和疏水性分子。 尽管脂质体 的 临床应 用比较成功 ,但是这些纳米 载体依然受到了稳定性欠佳和药
长因子 、 缓激肽 、 氧化亚氮 、 前列腺素 、 和基质金属蛋 白酶 。这些大分 子穿透肿瘤微脉管 系统 的转运 , 赖于内皮结点 或跨 内皮通道 的打 依
开。研究者估测不同模 型中的转运通道的截 流孔径小 于 lI 体内 L . m, 脂 质体 渗透至肿 瘤异种嫁 接物 的测定结 果表 明截 流粒径 小于 4 0 O
新化学实体得以开发。此外 , 纳米载体还能促进靶 向递 药系统的发
展 。
肿瘤 的多血管状态具有很 高的异 质性 , 它从血管坏死 区域 至血
管稠密区域均有 分布 ,以维持 肿瘤 生长所需 氧气和营养素 的供 应。 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相 比有 几处异常 , 包括有变体的上皮细胞 的高 比例增 育 , 管曲折度 的增 强和周皮细胞的缺乏 。肿瘤微血管 的通 血
理地均匀地分散 。纳米粒是 由大分子物质组成 的固态胶粒 , 粒径 为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中,纳米药物传递系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癌症治疗。

本文将探讨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成果进行阐述。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简称NDDS,是指通过纳米技术将药物封装在纳米级载体中,并通过靶向递送的方式将药物精确传送到肿瘤部位。

这种针对性传递药物的方式不仅能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在体外的损失,还能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首先,我们来讨论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基础。

纳米级载体可以是纳米颗粒、纳米胶束、纳米乳液等,这些载体可以通过改变组成、形状和表面修饰来实现对药物的封装和释放。

此外,载体的尺寸在纳米级别,使其能够更好地穿过血脑屏障和肿瘤内新生血管,从而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治疗。

在药物的封装过程中,可以利用静电相互作用、疏水作用力等方式将药物有效地封装进载体中。

这样,药物就能够在体内稳定地存在,并在到达肿瘤部位后释放出来,发挥作用。

然后,我们来讨论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实践应用。

目前,很多研究已经证明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药物释放性能。

例如,通过在纳米载体表面修饰靶向配体,可以使纳米药物精确地与肿瘤细胞结合,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同时,纳米载体还可以被设计成响应性释放药物的系统,例如通过pH敏感材料,可以在肿瘤内部酸性环境下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此外,纳米药物传递系统还可以通过多药联合治疗的方式,将不同的抗癌药物封装在同一载体中,实现联合治疗的效果。

这些实践应用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些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

目前,有些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已经获得了临床批准,并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通过将抗癌药物载体化,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减轻剂量和给药频率,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纳米药物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的不断提升,纳米药物与靶向治疗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纳米材料的小尺寸、高表面积与尺寸可控性使得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等领域有了不同于传统药物的独特的优势。

靶向治疗则是指将药物作用于癌细胞特异性表面受体、分子靶点等,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近几年纳米药物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纳米药物的制备纳米材料经过改性可以使它们更适合药物载体的应用。

研究者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以增强它们的生物相关性,从而在体内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通透性。

其中最常见的修饰方法是聚乙二醇化(PEG)和细胞膜包被技术(CBP)。

PEG的引入可以减少药物的清除率,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而CBP则是利用细胞膜来包覆纳米粒子,使其在药物传递中具有与人体更加相近的表面性质,避免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二、纳米药物的应用1. 抗癌治疗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方面的研究是人们最为熟知的。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靶向治疗作用于癌症细胞,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协同抗癌。

例如传统药物由于药物粘度的限制并不能到达它们应该治疗的部位,而纳米药物的尺寸可以使药物穿过血液-脑屏障,协同抗癌。

2. 造影剂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比其他物质更好的造影剂,被广泛应用于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等。

与光学材料不同,纳米材料可以增强医学成像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研究。

三、靶向治疗的原理靶向治疗是利用特定的抗体、多肽和小分子等物质作为靶向物,发掘癌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和分子靶点,达到准确治疗的目的。

靶向治疗是仅作用于有病细胞,不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的一种治疗方式,因此在治疗期间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痛苦。

靶向治疗常见与癌症的治疗,例如HER2阳性的乳腺癌、KRAS突变的结直肠癌等。

四、纳米药物与靶向治疗的结合由于纳米药物能够高效靶向并释放药物,抗癌治疗的效果也越来越重视。

近年来,新的纳米颗粒和靶向治疗方法被开发出来,以克服癌症治疗时面临的困难。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Jul,2023,39(4)收稿日期:2023-04-03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2019203556)作者简介:杨逸博(199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化疗与免疫联合治疗中的研究,Email :*****************通信作者:李健(1976-),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非编码RNA 与肿瘤发生相关机制研究、抗肿瘤药物靶向性转运载体的构建、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肿瘤早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与应用,Email :*****************.cn 。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杨逸博,李健(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癌症免疫治疗是一种倍受关注的治疗策略。

然而,免疫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患者反应性低、肿瘤特异性差、存在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等。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NDDS )被用于负载药物,经修饰后可表现出肿瘤靶向性给药、肿瘤微环境响应和位点特异性释放等优异性能。

因此,NDDS 可以被有效地用于癌症免疫治疗,能减少毒副作用和免疫相关抑制。

本文重点介绍了近来基于NDDS 的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 )、联合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促进免疫治疗疗效、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3个方面。

关键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免疫检查点;肿瘤微环境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653(2023)04-0135-08DOI :10.16809/ki.2096-3653.2023040302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tumor immunotherapyYANG Yibo,LI Ji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cnAbstract:Cancer immunotherapy is an attra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However,the main challenges faced by immunotherapy include low patient responsiveness,poor tumor specificity,existence of immunosuppressive tumor microenvironment,etc.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 (NDDS)have been applied to load drugs extensively.After modification,NDDS exhibit excellent performances,such as tumor targeted drugs,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sponse and site-specific release.Therefore,NDDS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to reduce toxic side effects and immune related suppression.In this review,we focused on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immunotherapy based on NDDS,including the induction of 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the combination of tumor 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 to promote the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and the improvement of tumor immune suppression microenvironment.Key words: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tumor cell;immunogenic cell death;immune checkpoint block;tumor microenvironment目前癌症仍是全球病患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2],癌症治疗研究备受关注。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因其复杂多样的病理生理过程和抗药性而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药物治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很多抗癌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同时由于其毒副作用大,治疗过程中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寻找一种既能提高药物疗效,又能减少毒副作用的新型抗癌药物成为了当前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纳米技术以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药物传递和治疗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抗肿瘤药物的制备和使用上,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缓释释放和减少毒副作用。

本文将就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1. 靶向输送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小的尺寸,在体内具有较长的循环时间和较高的肿瘤组织渗透性,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通过改变纳米粒子的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将药物精准地输送至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缓释释放纳米粒子可以包裹药物,通过改变载体的性质来实现药物的缓释释放。

在体内,纳米粒子可以释放出载药物质,实现长效持续的药物释放,避免了药物的快速代谢和排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减少毒副作用纳米药物可以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由于纳米粒子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和缓释释放,可以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峰值和剂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从而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纳米载体的研发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纳米载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被逐渐研发出来。

包括纳米粒子、纳米胶束、纳米乳剂等在内的多种纳米载体被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输送和释放中。

这些载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肿瘤靶向性,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 靶向治疗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科研人员研发了很多针对性的纳米抗肿瘤药物。

针对乳腺癌的纳米靶向治疗技术,设计了针对乳腺癌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纳米粒子,并成功实现了对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04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 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成果
成功利用纳米载药系统实现肿瘤的靶向治疗
通过特殊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准确地输送到肿瘤组织内,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实现了对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有效控制
通过纳米载药系统,医生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药物释放的部位和时间,从而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神经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通过精确的药物输送, 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纳米载药系统,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药物的释放,从而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害,降低副作用。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多功能修饰
将多种修饰方法结合使用,实现纳米载药系 统的主动靶向、物理靶向和化学靶向等多重 功能。
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评估
稳定性测试
通过加速稳定性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等手段,评估纳米载药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对药物释放 行为的影响。
安全性评估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评估纳米载药系统对机体的安全性,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免疫原性、 生殖毒性等。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优势
精准度高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包裹药物, 通过被动或主动靶向作用,实 现对肿瘤组织的精准投递。这 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还 可以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药物剂量可控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精确控制药 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避免 传统给药方式中药物剂量波动 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减少传统化疗方法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兴起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靶向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优势、类型、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之所以在靶向治疗中备受关注,主要归因于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纳米粒子的小尺寸使其能够轻易地穿透生物屏障,如血脑屏障,从而将药物输送到传统药物难以到达的部位。

其次,纳米药物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识别,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此外,纳米载体能够保护药物分子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二、纳米药物的类型1、脂质体纳米药物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囊泡结构,能够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通过在脂质体表面连接特定的配体,如抗体或多肽,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传递。

2、聚合物纳米药物聚合物纳米粒子通常由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这些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3、无机纳米药物无机纳米材料,如金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等,在纳米药物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金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可用于光热治疗;磁性纳米粒子则可以在外部磁场的引导下实现靶向定位。

三、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1、肿瘤治疗肿瘤是纳米药物靶向治疗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纳米药物可以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等,实现精准的药物投递。

例如,抗体偶联的纳米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将细胞毒性药物直接递送到肿瘤内部,发挥高效的杀伤作用。

2、心血管疾病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纳米药物可以靶向作用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修复和再生。

同时,纳米药物还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纳米递送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药物纳米递送系统是通过将药物载体纳米化,使其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提高药物疗效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递送系统的分类、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一、纳米递送系统的分类根据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载体材料和药物载体的组成,可将其分为无机纳米递送系统、有机纳米递送系统、生物纳米递送系统。

无机纳米递送系统采用无机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常见的有金属氧化物、金属磷酸盐等。

有机纳米递送系统采用有机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常见的有脂质体、聚合物等。

生物纳米递送系统则是通过利用生物分子进行载体设计和构建。

此外,根据药物释放的方式和靶向性的不同,还可将纳米递送系统分为靶向型纳米递送系统、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控释型纳米递送系统等。

二、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机械法、膜法、混悬法等,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将药物载体纳米化。

化学方法则是通过化学反应或化学合成将药物载体制备成纳米载体。

常见的化学方法包括沉淀法、共沉淀法、乳化法、溶剂挥发法等。

同时,也有一些新型方法被提出,比如激光蚀刻法、电成形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药物载体纳米化,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三、纳米递送系统的应用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已经在临床和科研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肿瘤治疗为例,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有效的释放至肿瘤局部,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此外,药物纳米递送系统还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可以通过纳米递送系统将药物有效的输送至治疗部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四、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挑战和前景药物纳米递送系统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是药物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问题。

另外,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技术也亟待改进,以提高制备效率和纳米递送系统的稳定性。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1092019.02药物应用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贺 瑞 甘杨子 钟克焱 黄 凌海南医学院 海南省海口市 571101【摘 要】纳米抗肿瘤药物具有增加疏水性、保护药物在循环过程中不被降解、降低药物与生理环境的作用、增加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增强药物的分布与释放可控性、提高组织渗透性等作用优势。

但是目前上尚没有一种理想的增效、减毒纳米抗肿瘤药物载体,存在许多技术难点。

纳米抗肿瘤药物按照敏感响应载体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活性氧自由基敏感药物、乏氧敏感性药物、ROS 敏感的纳米药物、 pH 响应型纳米药物、超声响应型纳米载体药物、光响应型纳米载体药物、磁场响应药物、热响应药物、酶刺激响应药物等,不同药物各有优劣。

目前许多纳米抗肿瘤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纳米抗肿瘤药物是未来抗肿瘤药物发展方向。

【关键词】肿瘤;纳米;耐药;毒性肿瘤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成为第二大死亡病因,因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致癌危险因素的增多、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发生率上升,恶性肿瘤发病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1]。

用药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目前肿瘤治疗方法仍然以放化疗、外科手术为主,这些方法尽管一定程度可以缓解肿瘤的生长,但是也存在明显不足,放化疗的毒副作用非常显著,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寻找新型、有效、安全的肿瘤治疗方法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首要任务。

纳米药物是指以纳米级的生物材料为载体的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尝试就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纳米抗肿瘤的优势、存在问题1.1 纳米抗肿瘤的优势大量研究显示,纳米药物相较于普通载药系统药物,可以改变药物药代动力学、药理学特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加疏水药物,从而提高药物服用后的溶解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可以保护药物在循环过程中不被降解,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③降低药物与生理环境的作用,延长体内循环时间,从而延长药物的平台期;④使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降低毒副作用;⑤控制药物的分布、释放,实现特异性的肿瘤治疗;⑥提高组织渗透性,清除生物屏障对药物的阻碍。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方式,正在逐渐成为药学及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研究。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粒子进行精准地输送到靶部位,提高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输送系统,通过将药物载体粒子制备成纳米级尺寸,可以更好地逾越生物屏障进入人体内部,实现对药物的精准递送。

这种系统可以分为纳米粒子递送系统、纳米脂质体递送系统、纳米胶束递送系统等几种类型。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主要包括:首先,通过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制备出纳米级的药物载体粒子;其次,将药物载体粒子与待传输的药物分子进行结合,形成载药纳米粒子;最后,通过种种递送途径,如口服、注射、吸入等方式将药物粒子输送到目标组织内,实现精准递送。

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迅速,不仅在药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在生物医学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致力于开发更为高效、安全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以满足不同疾病治疗的需要。

一些研究表明,利用纳米粒子递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并提高药效。

此外,通过改变纳米粒子的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递送,使药物更准确地作用于受体细胞,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三、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许多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成功应用于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相互融合,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并拓展其应用范围。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将在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疾病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遇。

通过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药物输送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1. 引言1.1 纳米药物的概念纳米药物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其特点是具有纳米级别的粒径大小和特殊的结构形态。

纳米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体内,可以更好地穿透生物体内的屏障,如细胞膜、血脑屏障等,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与传统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具有更高的药物负荷量、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好的靶向性以及更低的毒副作用。

目前,纳米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缓释释放、增强细胞内摄取等功能,从而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纳米药物将在抗肿瘤药物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1.2 肿瘤治疗的挑战肿瘤治疗的挑战是当前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之一。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但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治疗方法对于一些复杂和难治性肿瘤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晚期肺癌、胰腺癌等。

传统治疗方法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常常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肿瘤细胞具有异质性,容易产生耐药性,使得肿瘤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传统治疗方法在药物的输送和药物的靶向性方面也存在不足。

药物在体内的传输受到生物屏障的限制,很难达到肿瘤组织,导致药物的浪费和副作用的增加。

而且,药物的靶向性较差,对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的选择性不够明显,容易对健康组织产生影响,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

传统肿瘤治疗方法存在许多挑战和不足。

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纳米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应用给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克服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

2. 正文2.1 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涉及利用纳米尺度的材料和工艺来设计、制造和应用新型的抗肿瘤药物。

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纳米粒子载体:纳米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药效,同时还可通过调控粒子大小、形状和表面修饰来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和增强疗效。

肿瘤靶向多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多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2018.06科学技术创新2脱硝工艺技术性与经济性对比为使结论更加明朗,现将两种脱硝工艺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如下:(1)技术性分析比较。

(表1)(2)脱硝工艺经济性分析比较。

(表2)3结论通过对烧结烟气脱硝工艺原理的分析、技术性和经济性对比,可以看出SCR 脱硝工艺具有以下优势:(1)烧结烟气SCR 脱硝产物为N 2、H 2O ;产物清洁无二次污染,脱硝效率高,符合当前环保形势。

烧结烟气COA 协同脱硝产物为:硝酸钙、亚硝酸钙、氢氧化钙且混合于硫酸钙、亚硫酸钙、碳酸钙中,成分复杂。

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来说综合利用存在一定难度,会造成大量的固废产生。

(2)从运行成本看烧结烟气SCR 脱硝为6.87元/吨矿;烧结烟气COA 臭氧协同脱硝为8.24元/吨矿。

两者相差1.37元/吨矿。

由于钢铁企业烧结矿年产量动辄几百万吨起,脱硝成本的提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烧结烟气SCR 脱硝工艺脱硝效率高,环保效益好、运行成本低与COA 臭氧协同脱硝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更适合烧结烟气脱硝。

参考文献[1]李俊华,等.烟气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蒋文举.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肿瘤靶向多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Tumor-targetedPloypeptideNano-Drug Delivery System沈一平1,2郭一飞2*(1、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76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显著增长,同时各种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方式也在困扰着现代人类,以致肿瘤呈现高发趋势。

恶性肿瘤更是一直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耐药性和高复发性损害人类健康,成为21世纪最棘手的医学难题[1]。

抗肿瘤病毒疗法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病毒疗法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病毒疗法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在当今医学领域,癌症治疗始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热点话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因此,寻找更加高效、低毒的抗癌策略成为了科研人员和医生的共同追求。

近年来,抗肿瘤病毒疗法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治疗效果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纳米载体递送系统作为药物传输的重要工具,其在抗肿瘤病毒疗法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抗肿瘤病毒疗法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二、核心观点一:抗肿瘤病毒疗法的独特优势与潜力抗肿瘤病毒疗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经过基因改造或筛选的病毒来特异性地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1. 特异性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可以对病毒进行精确的改造,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从而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这种靶向性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效果,还大大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

2. 免疫激活: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后,可以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这种免疫激活效应不仅可以增强抗肿瘤病毒疗法的效果,还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记忆,防止肿瘤的复发。

3. 多靶点作用:由于病毒可以同时感染多个肿瘤细胞,并且可以在细胞之间传播,因此它可以作用于肿瘤的多个靶点,克服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耐药性问题。

尽管抗肿瘤病毒疗法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病毒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肿瘤微环境的抑制作用以及病毒的生产和纯化难题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科研人员开始探索将抗肿瘤病毒疗法与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相结合的策略。

三、核心观点二: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在抗肿瘤病毒疗法中的应用纳米载体递送系统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传输工具,它具有以下特点:1. 高效传递: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技术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技术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技术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疾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药物无法准确定位到病灶部位,容易产生药物浪费和副作用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领域中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1. 药物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粒子的形式,这些纳米粒子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同时,通过表征技术,可以了解纳米粒子的形态、尺寸、表面电荷等性质,并优化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2. 纳米递送系统的靶向性纳米技术可以通过改变纳米粒子表面的性质,使其具有特异性靶向性,准确地将药物递送到病灶组织或细胞。

例如,通过修饰纳米粒子表面的配体,可以增加其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3. 纳米递送系统的控释性能纳米技术可以制备控释性能较好的纳米递送系统,实现药物缓慢释放。

这种控释系统可以维持药物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使用频率,从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技术研究进展1. 纳米递送系统的材料选择目前,常用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和无机材料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适用于不同的药物递送需求。

例如,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性,适用于制备控释性能较好的纳米递送系统。

2. 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纳米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溶剂沉淀法、乳化法、胶体共沉淀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来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递送系统。

3. 纳米递送系统的生物安全性评价在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中,安全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科学家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估纳米递送系统对机体的生物安全性,并优化纳米递送系统的结构和材料,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靶向性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靶向性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靶向性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然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将药物运输到指定的目标组织或细胞中。

传统的药物输送系统,如口服药物、注射药物等,往往存在缺陷,比如不能准确地将药物输送到靶向组织,或者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即靶向性药物纳米递送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并使用特殊的化学或物理方式将其输送到目标细胞或组织中。

因为这种系统可以被设计成仅在靶向组织中释放药物,所以它能够减少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害,并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已经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开发出了靶向性药物纳米递送系统。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分布,使其更容易进入目标组织。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纳米粒子的表面化学功能,将其与目标细胞或组织表面的配体相结合,以便更容易与目标组织结合和识别。

这些方法已经在实验室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功,因此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兴趣。

目前,靶向性药物纳米递送系统主要应用于癌症治疗中。

因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如氧化还原状态、表面抗原等,所以很容易被纳米粒子识别和靶向。

这种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已经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可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但是,靶向性药物纳米递送系统还存在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克服药物输送过程中的生物障碍,如免疫系统的攻击或生物酸碱度的影响,以确保药物可以安全地输送到目标组织。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准确地确定药物的最佳释放时间和速度,以避免过度或不充分的药物输送。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新的技术和药物输送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正在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纳米粒子表面与免疫逃逸分子相连接,以防止免疫系统攻击。

另一些研究人员则正在探索如何使用智能纳米粒子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时间。

抗肿瘤磁性纳米粒子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磁性纳米粒子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磁性纳米粒子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作为全球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肿瘤磁性纳米粒子递送系统(Magnetic Nanoparticles Delivery System, MNPDS)以其独特的靶向性和高效性,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这类系统通过将药物包裹于具有磁性的纳米粒子中,利用外部磁场精确控制药物释放的位置和时间,从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MNPDS的研发现状、核心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研发现状2.1 材料选择与设计优化当前,MNPD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磁性纳米粒子的材料选择与功能化设计上。

常用的磁性材料包括铁氧化物(如Fe3O4)、钴铁氧体(CoFe2O4)等,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强的磁响应能力。

为了提高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和靶向性,研究者通常会在其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抗体、肽链等分子,以实现长循环时间和主动靶向肿瘤细胞的目的。

2.2 药物装载与释放机制药物的有效装载与可控释放是MNPDS设计的关键环节。

目前,多采用物理吸附、化学键合或封装于介孔结构中等方式实现药物的高效装载。

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组成、结构以及外界刺激条件(如pH值、温度、磁场强度),可以精确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位置,确保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有效浓度,同时减少全身毒副作用。

2.3 临床前研究进展多项体内外实验表明,MNPDS能有效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富集度,增强抗肿瘤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例如,一项针对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表明,使用MNPDS递送化疗药物紫杉醇后,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且小鼠体重无明显下降,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这些积极结果为MNPDS的临床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核心观点与分析模型应用3.1 精准靶向性提升策略核心观点一:通过表面修饰技术与智能响应元件的结合,进一步提升MNPDS的精准靶向能力。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文旨在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强调了这一技术的关键优势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首先,我们介绍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随后重点讨论了其在药物输送、药物释放和靶向性方面的应用。

然后,我们详细探讨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物的选择、治疗效果的提高以及减轻副作用的潜力。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肿瘤治疗,药物输送,药物释放,靶向性,研究进展引言肿瘤是全球健康领域的一大挑战,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但也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因此,寻找一种更有效且副作用更小的肿瘤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追求目标。

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技术利用纳米级别的药物载体,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肿瘤组织,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与制备方法1.1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利用纳米级别的药物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到靶组织或细胞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涉及到药物载体的设计、构造和药物的高效装载。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旨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性副作用以及增强治疗效果。

1.1.1药物载体的选择药物载体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效果。

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纳米粒子、纳米胶束、纳米脂质体等。

不同的载体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尺寸、表面性质和药物承载能力,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载体。

1.1.2药物的高效装载药物的高效装载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成功的关键之一。

这要求药物能够紧密地结合到药物载体上,同时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不同的装载方法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共价结合和胶束法等。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纳米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以其独特的纳米级尺寸和特殊的结构形态,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它们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靶向性和稳定性,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纳米技术、生物医学、药学等。

研究者们通过设计不同结构和材料的纳米载体,实现对药物的精准输送和控释释放,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已经实现包括纳米微粒、纳米胶束、树枝状大分子等多种结构的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并且这些载体所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样化,如聚酯、蛋白质多肽等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

纳米药物载体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实现对药物的负载和保护。

在药物输送过程中,纳米载体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或结构,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稳定性和靶向性的调控。

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药物的精准定位,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尽管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进一步提高载体的靶向性和稳定性,如何降低载体的制备成本,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纳米药物载体的作用机制,优化其设计和制备方法,以期在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效、安全的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问世,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肿瘤治疗的重要性与挑战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肿瘤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肿瘤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

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药物给药方式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如药物在体内分布广泛,难以精准到达病变部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同时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的副作用。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应运而生,成为了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是指通过特定的技术和策略,将药物精准地递送到目标组织、细胞或细胞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体内的分子识别机制,如抗原抗体反应、受体配体结合等,使载药载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病变部位的靶点。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纳米粒子的尺寸较小,可以通过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 效应)被动地在肿瘤组织中富集。

其次,纳米粒子的表面可以进行多种修饰,如连接靶向分子、装载响应性材料等,以实现主动靶向和智能释药。

例如,脂质体纳米粒是一种常见的纳米载体,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特定的抗体,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识别和药物递送。

除了纳米粒子,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基于聚合物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可调节的结构和性能,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控释和靶向输送。

此外,病毒载体、细胞载体等生物源性载体也在药物靶向递送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潜力。

病毒载体可以利用其天然的感染能力将药物基因递送到特定的细胞中,而细胞载体则可以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

在靶向分子的选择方面,研究人员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抗体是一种常用的靶向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然而,抗体的生产成本较高,且可能引发免疫反应。

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小分子配体,如叶酸、多肽等,作为替代的靶向分子。

这些小分子配体具有成本低、免疫原性弱等优点,但在特异性和亲和力方面可能不如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信息2010年06月第23卷第6期Medical Information.Jun.2010.Vol.23.No.6临床医学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罗智琳,李娟(中国药科大学药剂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摘要:该文就纳米粒的发展、纳米技术在肿瘤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纳米粒;肿瘤;靶向;药物递送!!!!!!广义的纳米递药系统包括纳米囊、纳米球、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和聚合物胶束。

纳米囊是一种囊泡系统,该系统将药物限制在聚合物膜包裹的空腔中。

纳米球是一种基质系统,该系统将药物物理地均匀地分散。

纳米粒是由大分子物质组成的固态胶粒,粒径为10~1000nm[1]。

但是,粒径大于200nm的纳米粒适用性不高,因此纳米药物一般需小于200nm。

一般而言,药物被溶解、嵌入、吸附、结合或包裹于纳米基质。

通过改变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质和释放特性的纳米粒,以筛选出最佳递送药物或包封药物的纳米粒[2,3,4]。

纳米载体在改善药物的治疗指数方面很有潜力,它们能够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延长药物处于稳态治疗水平的时间。

纳米载体还能改善药物水溶性和稳定性,使得更多潜在有效的新化学实体得以开发。

此外,纳米载体还能促进靶向递药系统的发展[5,6]。

肿瘤的多血管状态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它从血管坏死区域至血管稠密区域均有分布,以维持肿瘤生长所需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

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相比有几处异常,包括有变体的上皮细胞的高比例增育,血管曲折度的增强和周皮细胞的缺乏。

肿瘤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该过程由以下异常分泌作用参与调节:脉管内皮组织生长因子、缓激肽、氧化亚氮、前列腺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这些大分子穿透肿瘤微脉管系统的转运,依赖于内皮结点或跨内皮通道的打开。

研究者估测不同模型中的转运通道的截流孔径小于1μm,体内脂质体渗透至肿瘤异种嫁接物的测定结果表明截流粒径小于400 nm。

通常,粒子的穿透性与其粒径成反比,较小的粒子(<200nm)更易于穿透肿瘤微脉管系统。

这些微脉管系统的易于透过性和淋巴系统的缺乏,导致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通过纳米载体在肿瘤组织的高浓度累积实现对肿瘤的被动靶向。

这些纳米载体可以进一步修饰以达到肿瘤主动靶向,通过对纳米载体表面进行配基修饰,如抗体、适体、肽或其它能识别肿瘤特异性或肿瘤连接抗原的小分子。

纳米技术于肿瘤靶向递药系统中的应用是振奋人心的、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1纳米粒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优势纳米粒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优势主要基于其两个基本性质:粒径小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使用。

由于纳米粒的粒径小,它们可以从炎症部位的内皮组织、上皮组织(如肠道或肝脏)或肿瘤中渗透或穿透毛细管。

通常,这些粒子的纳米级粒径使其能被多种类型的细胞和药物特异性聚集的靶部位有效摄取。

许多研究表明纳米粒与微粒(>1μm)相比具有更多作为药物递药系统的优势。

纳米粒与大一些的微粒相比有另外一个优点,即它们更适于静脉注射。

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为5~6μm。

于血流中分布的粒子必须显著小于5μm,并且不能形成聚集物,以确保离子不会形成血栓。

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得的纳米粒可以使其于靶部位长达数天甚至数星期持续释放药物。

2肿瘤靶向递药系统中的纳米技术2.1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是肿瘤化疗中最有效的纳米载体。

可以通过对这些纳米粒的表面进行功能性修饰,以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目的,并且延长体循环半衰期时间以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这些纳米粒表面通常具有空间稳定性,这是通过接枝、共价结合、或在其表面吸附亲水性聚合物(如PEG)达到的。

聚合物纳米粒易于按配方制造成亲水性或疏水性小分子药物的递送载体,不仅如此,聚合物系统也已发展成为大分子的递送载体,如蛋白质和核酸。

Farokhzad等研制了包载多烯紫杉醇的PLA和PLGA聚合物靶向纳米粒,该纳米粒可以靶向位于前列腺癌细胞表面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并且该纳米粒能被有效表达PSMA蛋白的细胞特异性吞食,实验表明该纳米粒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良好的靶向性。

Farokhzad等证明了这些粒子的瘤内注射可以根除5/7大鼠的肿瘤,另外两只大鼠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小很多。

这些靶向纳米粒将药物直接释放进入肿瘤细胞中,使得药效增强和全身毒性减少。

2.2胶束和脂质体胶束是两亲性共聚物的球状分子集合。

胶束的核心能包载疏水性药物。

胶束具有是像冠冕一样的亲水性的外壳,这使得胶束为水溶性,因此胶束能递送水难溶性物质。

喜树碱(CPT)是一种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CPT对肿瘤有较好的疗效,但是CPT却因其水难溶性、不稳定性和毒性而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

将生物相容性的、靶向的空间稳定胶束(SSM)作为CPT的纳米载体(CPT-SSM),SSM增溶CPT虽然很昂贵,但是可以重复利用,并且还能避免药物聚集体的形成。

此外,由PEG衍生磷脂组成的SSM是CPT递送的绝佳载体,由于其粒径为14nm,并且能穿过肿瘤和炎症组织中有漏隙的微脉管系统。

这种被动靶向使得药物在肿瘤组织高浓度聚集,并且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脂质体由天然的或合成的类脂形成的两亲性单层或多层膜结构的纳]。

类脂具有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

脂质体通过疏水作用形成脂质双分子层,它能同时包载亲水性和疏水性分子。

尽管脂质体的临床应用比较成功,但是这些纳米载体依然受到了稳定性欠佳和药物体内释放曲线欠佳的局限。

因此,更深入的研究聚焦在了研制稳定的和pH敏感性脂质体上,使得这种脂质体能在酸性环境下释放药物。

2.3水凝胶纳米粒水凝胶纳米粒是一种使用疏水性多糖包载和递送药物、治疗蛋白或疫苗抗原的粒子。

一种使用胆固醇芽霉菌糖的新的递药系统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在这个系统中,四种胆固醇分子自聚集形成子疏水性核,外层为芽霉菌糖,胆固醇纳米粒稳定地陷入蛋白质中,形成了杂种复合体。

该粒子能刺激免疫系统,并且易于被树突状细胞吸收。

而粒径较大的水凝胶能包载和释放单克隆抗体。

姜黄素是从一种烹调调味品姜黄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它具有抗癌作用。

然而,姜黄素于的临床应用确受限于其水难溶性和极微小的全身生物利用度。

这个问题通过将姜黄素包载于水凝胶纳米粒中得到解决,因而创造了“纳米姜黄素”。

2.4树枝状分子树枝状大分子是一种球状大分子,分为核心、支链单元和表面基团三个部分。

采用优选的合成方法,可以合成出用作治收稿日期:2010-03-201705医学信息2010年06月第23卷第6期Medical Information.Jun.2010.Vol.23.No.6临床医学收稿日期:2010-04-05浅谈老年消化性溃疡与消化道穿孔的临床护理刘红梅(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许昌461000)!!!!!!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胃溃疡的发病年龄较迟,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并不少见;十二指肠溃疡虽然多发于青壮年,但也可见于老年人。

其病理特点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壁慢性溃疡形成。

以慢性反复发作性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老人常合并缺铁性贫血和贫血性心脏病。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通常诊断不难,但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症状,易延误诊疗。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67.8岁,病程15天-36年。

胃溃疡46例,十二指肠溃疡26例,复合性溃疡6例。

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等。

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贫血等。

1.2临床特点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典型,主要表现为:①腹痛时间短,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②腹痛呈阵发性,伴腹肌紧张,无明显反跳痛;③腹痛部位局限,通常在上腹或右上腹明显,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④突然出现脐周疼痛,不放射。

腹部平坦,呼吸略受限,脐周及右下腹部压痛明显,轻度肌紧张,反跳痛,肝浊音界不缩小,膈下无明显游离气体。

以急性阑尾炎手术为例,术中发现阑尾炎症状轻,仔细探查时才发现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⑤除以上症状外,均表现腹部体征轻,无明显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腹部X 线透视也无明显膈下游离气体。

1.3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选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

包括: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胃粘膜保护剂(胶体铋或思密达)。

对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阳性者使用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伴消化道出血者加用止血剂。

1.4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消化性溃疡穿孔时肝浊音缩小或消失,X线检查有气腹征,这对诊断很有价值,但也有出现阴性者,很易造成假象。

这是因为穿孔小,穿孔后短时间内即被大网膜粘连或食物残渣堵塞、幽门痉挛等,致胃内气体不易通过等,因此腹腔内游离气体少,难发现。

此种情况,在间隔一定时间后再进行体检腹透,有利于对本病的诊断。

单凭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膈下游离气体影等来诊断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是不全面的。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有时是不典型的。

对于不典型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我们应予高度警惕,避免延误诊疗。

尤其是老年患疗或诊断的新类别的树枝状分子。

单个树枝状分子就能同时包载一种治疗药物、一种诊断剂和一种活性靶向分子。

在早期的研究中,树枝状分子为基础的递药系统致力于如何包载药物。

然而,树枝状分子对药物释放的控制非常困难。

近来,聚合物和树枝状分子化学的发展孕育了一类名叫树枝化(dendronized)聚合物的新分子,该聚合物是线性聚合物,它们在每个重复单元上都具有树突。

它们的性能却不同于线性聚合物,它们具有药物递送优势,这是因为它们延长了循环时间。

另外一个途径是将药物通过合成或共价结合连接至树枝状分子上,在其间掺入一个可降解键即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

将阿霉素(DOX)接合至一种生物可降解树枝状分子上,经过仔细设计其分子大小和分子结构后,它可以具有在血液中的最佳循环时间。

DOX-树枝状分子通过多重连接位点控制药物包载,通过PEG取代控制其水溶性,通过pH敏感性腙树枝状分子连接键控制药物释放。

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至肿瘤嫁接大鼠中,肿瘤组织对DOX-树枝状大分子的摄取量比对静脉注射游离DOX的摄取量高9倍,并且实验大鼠的肿瘤完全退化,大鼠在60d内100%成活。

生物相容的PAMAM(polyamidoamine)树枝状分子具有良好的分子单分散性,并且有pH敏感性。

最近,有研究表明一种包载显像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肿瘤细胞靶向分子(叶酸)和治疗药物(紫杉醇)的多功能PAMAM树枝状分子有令人惊叹的体内外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