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_课件1
合集下载
西塞山怀古 PPT课件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
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
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 慨? 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 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 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 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 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失败者黯 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什么手法?感慨什么?
对比、拟人。江山依旧,人事全非。金 陵政治风云几经变幻,六朝相继覆灭,而江 流滔滔,山形依旧。
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循环往复地 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几回”二字 概括了六朝政权更迭的历史,不仅包括晋吴 更替的历史感叹,亦包括古人伤古人,今人 伤古人,未来人伤今人的普通而深刻的意义。
3、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 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 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动人 心魄的诗篇。
一读诗歌 理解大意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 伐东吴,金陵城中的王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 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 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 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 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 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谢谢指导 再见
背景链接:
《西塞山怀古》-精PPT共18页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西塞山怀古》-精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西塞山怀古》-精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西塞山怀古讲课课件
读诗歌 理解大意
【韵译】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读诗歌 品评赏析 1、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 然收” 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 答案,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
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
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
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杜 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常见风格:或雄浑壮
阔,或含蓄沉郁
常用意象: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常见思想感情:吊古
伤今,昔盛今衰,怀 才不遇而渴望建功立 业,时光易逝的感慨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
古讽今,即事议论,以小见大等
分析本诗使用的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即物感兴,以江边淤沙之 中的一柄残戟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点明赤壁之战 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指出周瑜的获胜是 偶然的机遇所致,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 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 操所灭。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邦定国之策。同时暗指 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 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 江城。
【韵译】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读诗歌 品评赏析 1、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 然收” 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 答案,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
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
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
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杜 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常见风格:或雄浑壮
阔,或含蓄沉郁
常用意象: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常见思想感情:吊古
伤今,昔盛今衰,怀 才不遇而渴望建功立 业,时光易逝的感慨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
古讽今,即事议论,以小见大等
分析本诗使用的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即物感兴,以江边淤沙之 中的一柄残戟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点明赤壁之战 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指出周瑜的获胜是 偶然的机遇所致,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 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 操所灭。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邦定国之策。同时暗指 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 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 江城。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7课《西塞山怀古》ppt课件1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 朝有名的军事要塞,三国时曾是吴国的 江防前线。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 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从益州 (今成都)出发,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这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一战。长 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
1、本诗的首联就是成功的叙述,首句中的 “下”字,次句中的“黯然收”三字,都是颇见 功力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一个“下”字,即符合地理形势:由上游向下 游进军;又符合历史事实:西晋军队攻下了东吴都 城。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
自孙吴以来凡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占据了 这“龙盘虎踞”的地利,便可永保江山。“黯然收” 写出了在西晋军队的强大攻势下,“金陵王气”毫 无作用,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同时也 透露了“金陵王气”是根本靠不住的思想。
含蓄 而 深沉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 朝有名的军事要塞,三国时曾是吴国的 江防前线。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 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从益州 (今成都)出发,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这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一战。长 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
1、本诗的首联就是成功的叙述,首句中的 “下”字,次句中的“黯然收”三字,都是颇见 功力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一个“下”字,即符合地理形势:由上游向下 游进军;又符合历史事实:西晋军队攻下了东吴都 城。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
自孙吴以来凡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占据了 这“龙盘虎踞”的地利,便可永保江山。“黯然收” 写出了在西晋军队的强大攻势下,“金陵王气”毫 无作用,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同时也 透露了“金陵王气”是根本靠不住的思想。
含蓄 而 深沉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西塞山怀古课件.ppt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 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 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 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公元二八○年,晋武 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濬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 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 “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一个“下”字置于“益 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 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 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黯然收”中一个“收” 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 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咏史诗主要表现手法
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 典故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情感,包 括对现实生活些 问题和个人愿望 等,属于借古抒 怀或借古讽今。
(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 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 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北齐二首(李商隐)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二是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道,以 资政道。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是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寂寞苦闷。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 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 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 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 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 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 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 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 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咏史诗主要表现手法
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 典故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情感,包 括对现实生活些 问题和个人愿望 等,属于借古抒 怀或借古讽今。
(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 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 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北齐二首(李商隐)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二是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道,以 资政道。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是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寂寞苦闷。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 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 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 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 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 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 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 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 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中唐诗之《西塞山怀古》公开课课件
全诗借古喻今,怀古慨 今,通过将吴晋双方对比、 古今对比、人事更迭与山形 依旧对比,讽喻当时骄侈腐 败的唐王朝要借鉴六朝覆灭 的历史教训。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 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 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 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 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 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 诗。
西 塞 山 风 光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 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 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 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 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 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 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 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 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 一方是闻风丧胆。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 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 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如何理解颈联的意蕴?
“几回”二字笔力千钧,不仅抒发了晋吴 更替的历史感慨, 亦包含人事变迁、时光流逝的深刻含义; 山川“依旧”,突出自然永恒,就更显得 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 (古今对比)
[唐]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 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 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 (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 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 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却始终 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 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 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 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 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 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 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 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 诗。
西 塞 山 风 光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 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 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 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 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 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 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 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 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 一方是闻风丧胆。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 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 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如何理解颈联的意蕴?
“几回”二字笔力千钧,不仅抒发了晋吴 更替的历史感慨, 亦包含人事变迁、时光流逝的深刻含义; 山川“依旧”,突出自然永恒,就更显得 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 (古今对比)
[唐]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 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 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 (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 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 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却始终 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 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 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西塞山怀古》优秀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Click here to add tex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ontent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 (建议使用主题字体)如需更改请在(设置形状格式)菜单 下(文本选项)中调整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文本预设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如需更改请在(设置形状格式)菜单下(文本选项)中调整此部 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如需更改请在(设置形状格式)菜单下(文本选项)中调整
添加标题
Please replace text, click add relevant headline, modify the text content, also can copy your content to this directly.
添加标题
Please replace text, click add relevant headline, modify the text content, also can copy your content to this directly.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唐代〕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ppt课件
2.咏史怀古诗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 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 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 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 常百姓家。”
3、抒愤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 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 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 杯酒长精神。”(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 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 诗人在扬州相逢)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 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
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 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626年), 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西塞山怀古》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诗人立于西塞山(今湖北大冶东长江南岸) 旧时的战垒之上,面对滚滚长江,并没有直接 描写当地风光,而是引西(益州)接东(金 陵),贯今通古,一开篇就以苍凉辽远的意境 将读者深深吸引。让秦始皇都害怕的“金陵王 气”,在晋国大将王濬沿江东下的浩浩大军面 前,却黯然失色,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历尽 艰辛所创基业一朝化为乌有,东吴政权的垮败 转眼间成了历史。
4、政治讽刺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 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 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 后栽。
《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落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 度刘郎今又来。
(四)艺术特色 (1)雄豪苍劲的风格 (2)议论精深,刻画熨贴 (3)众体皆备,七言律绝尤佳 (4)善学民歌,情词兼美
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ppt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濬(xùn)
幡(fān) 荻(dí )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 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 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 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 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 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唐]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 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 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 (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 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 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却始终 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 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 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总结第一种类型(人):
怀人伤己
特点归纳: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
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
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总结第二种类型(景、事):
怀古伤今
特点归纳:
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 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
活时,常 、 来表 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 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 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古今对比手法。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 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中,如此荒凉冷落。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 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借古喻今,含蓄委 婉地给统治者指出历史教训。
濬(xùn)
幡(fān) 荻(dí )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 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 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 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 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 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唐]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 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 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 (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 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 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却始终 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 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 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总结第一种类型(人):
怀人伤己
特点归纳: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
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
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总结第二种类型(景、事):
怀古伤今
特点归纳:
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 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
活时,常 、 来表 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 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 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古今对比手法。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 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中,如此荒凉冷落。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 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借古喻今,含蓄委 婉地给统治者指出历史教训。
优秀课件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含蓄 而 深沉
4、尾联是如何进一步将古今相联系, 由怀古而感今的?
尾联是说作者生活的时代国家统一,无 战事。所以西塞山的故垒久已废置不用,如
今这里长满芦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这里有 赞颂,有庆幸。更深层意思则是提醒,是警 戒。我们不难透过表面上的颂赞看到他内心 深处的隐忧和以前朝兴亡为龟鉴的良苦用心。
5、根据以上对全诗的分析,说说 本诗的风格特色。
问题探讨:
1、本诗的首联就是成功的叙述,首句 中的“下”字,次句中的“黯然收”三字, 都是颇见功力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2、颔联叙述的妙处是用一副工整的对仗, 把晋吴之战作了形象的描绘,结合诗句来分 析一下。 3、颈联针对史实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4、尾联是如何进一步将古今相联系,由 怀古而感今的?
3、颈联针对史实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本联以人事的变动和自然景物的亘古不变为 对照,以终古常在,“依旧枕寒流”的“山 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 的无情见证。作者还更深层地透露出“兴废 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意思。对于一个国 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与不 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人事的治 乱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蕴含着对前朝失败 教训的总结。
西塞山怀古
刘 禹 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 朝有名的军事要塞,三国时曾是吴国的 江防前线。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 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从益州 (今成都)出发,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这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一战。长 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 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即景抒怀,写 下了这首著名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 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 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 远景、静景。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 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 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 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 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 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 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 切。
渔翁
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现了怎 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解析:
分析诗歌所用意象对于作者抒发某种情感的 作用。先要理解意象的特点,结合诗句所描绘景 物的特色,揣摩诗人的心理。
答案: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超然世外,志趣高 洁,又略显孤寂的情怀。诗中用“汲清湘”、 “燃楚竹”来描写渔翁打水生火的日常生活, 借渔翁自况,表现了诗人志趣的高洁。“欸乃 一声山水绿”,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青山绿水 之可爱,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境界,巧妙表现 出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特点。最后两句, “回望天际”见白云相逐,表现了诗人孤高而 又略带孤寂的感情。
登柳州城楼 寄漳、汀、封、连四州
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 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解析:
结合全诗诗句内容进行理解。世人所描绘景 物用词特点,“茫茫”“惊风”“密雨”等词, 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诗人的愁死也更显沉重。
答案:
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 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 面而来。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 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 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 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 之愁。
西塞山怀古
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解析: 炼字题。找出字词;解释字词的意思;描绘
字词所写景象;体悟作者情感。
答案: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 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 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 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 “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 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知人论世
刘禹锡(约772 — 约842),字梦得, 号庐山人,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刘禹锡诗 文俱佳,与白居易、李白并称“刘白”,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和李白也 称“刘白”。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 卷,存世有《刘宾客集》。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 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 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 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 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 “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 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 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 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 居》、《江雪》、《渔翁》 。
课前导入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 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 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柳宗 元的诗歌禅境、诗境融合,理事描述精确,继 承了王维、杜甫等前辈诗人的经验,加之其本 人亦是哲学家,其诗歌散文多深刻有浓厚的哲 思,写景逼真,融合佛理,意境清空幽寂,恬 静淡泊,往往烘托出主人公清峻高洁的人格。
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 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写景一般都是为抒情蓄势。可从表现手法借 景抒情、融情于景入角进行分析。
答案:
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 是诗人胸中的真情。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 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 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 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诗人巧妙地把 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 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 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谢谢欣赏!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 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抒情方 式?有什么效果?
解析:
前两问都比较简单,很明显的能看出是对比 的手法,将古人和自己对秋天的看法进行对比, 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答案: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 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 的诗情。“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 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 是诗人的自信,“秋日胜春朝”,用对比 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 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 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 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 的表达作用。
解析:
炼字题。找出字词;解释字词的意思;描绘 字词所写景象;体悟作者情感。
答案: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诗人抓住 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 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 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 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 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 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 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 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 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 “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 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 诗作简要的分析。
解析:
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 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
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 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 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 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 可谓义正辞严。
“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写法反常 但颇有奇趣,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首先明确这一题有两问:一问写作的反常手 法(可从诗句前后并无联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二问“奇趣”的表现效果(可从反常的写作手法 入手)。
答案:
“ 反常”表现在“山水绿”与“欸乃一声” 本不存在因果关系;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 彩由黯而明,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 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就万象皆绿。这不 符合生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解析: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 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 致。颈联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 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 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
答案:
“有奇趣”表现在: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 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⑵“欸 乃一声”使得“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 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⑶声响的骤起,不仅使 “绿”字有动态,而且给人顷刻变绿的疾速感, 令人更觉神奇;⑷于“山水绿”中闻“欸乃一 声”,感觉特别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绿得更 可爱了;⑸声音和色彩结合而成的境界,清寥 而又有几分神秘;⑹以声衬静,于悠闲恬静的 诗境中传达出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⑺把慢写 快,传达出作者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 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 么深意?
解析:
这题实际考查的是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这 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 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白鹤一冲飞天更 是一种豪迈。
答案:
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 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 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 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 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 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诗人借托鹤冲 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 奋发向上的精神。
渔翁
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现了怎 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解析:
分析诗歌所用意象对于作者抒发某种情感的 作用。先要理解意象的特点,结合诗句所描绘景 物的特色,揣摩诗人的心理。
答案: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超然世外,志趣高 洁,又略显孤寂的情怀。诗中用“汲清湘”、 “燃楚竹”来描写渔翁打水生火的日常生活, 借渔翁自况,表现了诗人志趣的高洁。“欸乃 一声山水绿”,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青山绿水 之可爱,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境界,巧妙表现 出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特点。最后两句, “回望天际”见白云相逐,表现了诗人孤高而 又略带孤寂的感情。
登柳州城楼 寄漳、汀、封、连四州
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 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解析:
结合全诗诗句内容进行理解。世人所描绘景 物用词特点,“茫茫”“惊风”“密雨”等词, 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诗人的愁死也更显沉重。
答案:
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 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 面而来。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 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 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 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 之愁。
西塞山怀古
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解析: 炼字题。找出字词;解释字词的意思;描绘
字词所写景象;体悟作者情感。
答案: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 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 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 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 “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 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知人论世
刘禹锡(约772 — 约842),字梦得, 号庐山人,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刘禹锡诗 文俱佳,与白居易、李白并称“刘白”,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和李白也 称“刘白”。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 卷,存世有《刘宾客集》。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 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 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 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 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 “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 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 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 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 居》、《江雪》、《渔翁》 。
课前导入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 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 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柳宗 元的诗歌禅境、诗境融合,理事描述精确,继 承了王维、杜甫等前辈诗人的经验,加之其本 人亦是哲学家,其诗歌散文多深刻有浓厚的哲 思,写景逼真,融合佛理,意境清空幽寂,恬 静淡泊,往往烘托出主人公清峻高洁的人格。
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 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写景一般都是为抒情蓄势。可从表现手法借 景抒情、融情于景入角进行分析。
答案:
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 是诗人胸中的真情。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 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 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 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诗人巧妙地把 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 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 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谢谢欣赏!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 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抒情方 式?有什么效果?
解析:
前两问都比较简单,很明显的能看出是对比 的手法,将古人和自己对秋天的看法进行对比, 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答案: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 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 的诗情。“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 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 是诗人的自信,“秋日胜春朝”,用对比 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 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 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 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 的表达作用。
解析:
炼字题。找出字词;解释字词的意思;描绘 字词所写景象;体悟作者情感。
答案: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诗人抓住 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 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 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 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 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 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 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 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 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 “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 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 诗作简要的分析。
解析:
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 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
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 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 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 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 可谓义正辞严。
“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写法反常 但颇有奇趣,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首先明确这一题有两问:一问写作的反常手 法(可从诗句前后并无联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二问“奇趣”的表现效果(可从反常的写作手法 入手)。
答案:
“ 反常”表现在“山水绿”与“欸乃一声” 本不存在因果关系;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 彩由黯而明,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 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就万象皆绿。这不 符合生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解析: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 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 致。颈联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 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 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
答案:
“有奇趣”表现在: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 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⑵“欸 乃一声”使得“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 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⑶声响的骤起,不仅使 “绿”字有动态,而且给人顷刻变绿的疾速感, 令人更觉神奇;⑷于“山水绿”中闻“欸乃一 声”,感觉特别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绿得更 可爱了;⑸声音和色彩结合而成的境界,清寥 而又有几分神秘;⑹以声衬静,于悠闲恬静的 诗境中传达出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⑺把慢写 快,传达出作者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 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 么深意?
解析:
这题实际考查的是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这 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 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白鹤一冲飞天更 是一种豪迈。
答案:
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 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 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 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 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 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诗人借托鹤冲 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 奋发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