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参考格式(杨青华教育学)

合集下载

课程标准基本格式(供参考)

课程标准基本格式(供参考)

《XXX》课程标准基本格式(仅供参考)课程名称:课程编号:课程类型:总学时:学分:适用专业:所属院系:1.前言1.1课程性质与任务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的关系。

1.2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开设依据、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载体设计思路、内容编排顺序、学习程度用语、课时和学分等。

要体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医院(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根据行业、医院(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培养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素质(态度)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第二段具体说明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

为了使得课程目标的表述能够明确,职业能力目标的表述尽量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

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测量血压”。

3.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典型工作任务指经过筛选后需要纳入课程内容的工作任务。

注意典型工作任务要与医院(企业)专家分析的工作任务相对接。

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科学设计学习项目。

技能内容与知识内容的分析要准确,并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课程本身的特色。

课程标准模板(专业课)

课程标准模板(专业课)

xxxxxx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黑体四号)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正文宋体五号,固定行距22磅。

)【案例】:《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工程实例的练习,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培养学生PLC基本编程能力、PLC控制系统调试能力、PLC控制系统维护管理能力。

它要以《电气控制线路故障分析与处理》、《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

2、设计思路指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项目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的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含总课时安排和各部分的课时分配,要指明是建议课时)、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内容。

【案例】:《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的总体设计思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以电气自动化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培养学生PLC基本编程能力、PLC控制系统调试能力、PLC控制系统维护管理能力;以交通灯设计、PLC控制传送带和气动机械手、现场PLC模块故障诊断排除等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融合高级维修电工对PLC 技术知识、技能的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本课程是理论、实训合一的课程,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方法教学。

《课程标准》(模板)

《课程标准》(模板)

南昌职业大学本(专)科《课程标准》(模板)(《课程标准》制定务必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目录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一)课程基本信息 (1)(二)课程性质 (1)(三)课程任务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1)(一)学科核心素养 (1)(二)课程目标 (1)三、课程结构 (1)(一)课程模块 (1)(二)学时安排 (1)(三)教材及参考书 (1)四、课程内容 (1)(一)基础模块 (1)(二)拓展模块 (1)五、学业质量 (1)(一)学业质量内涵 (1)(二)学业质量水平 (1)(三)考核方式 (1)六、课程实施 (1)(一)教学要求 (1)(二)学业水平评价 (1)(三)教材编写要求 (1)(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 (1)(五)教师团队建设 (1)(六)对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1)七、其它说明(这项有就写,没有可以删除) (1)附录教学设备设施配备要求 (1)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三)课程任务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1.职业技能能力目标2.知识目标3.职业素质目标4.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三、课程结构(一) 课程模块(二)学时安排认知实习、岗位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特殊课程只需文字分点描述,无需再列表。

(三)教材及参考书四、课程内容(一)基础模块(二)拓展模块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考核方式1.考核办法与所占权重2.成绩评定:百分制或等级制六、课程实施(一)教学要求(二)学业水平评价(三)教材编写要求(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五)教师团队建设(六)对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七、其它说明(这项有就写,没有可以删除)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

附录教学设备设施配备要求备注:1、文字表达准确,简明扼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2、页面纸型:A4,纵向;页边距:上、下、左、右边距各2.5厘米;行距:固定值20磅;页码:页脚,居中。

《 》课程标准模板(参考)

《    》课程标准模板(参考)

《》课程标准【注:以下内容可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板填写: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填写A 模板;项目化课程填写B模板;整周实训课程填写C模板;其它课程填写D模板】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说明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还是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或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

说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本课程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专业能力定位,服务于哪些岗位要求开设本课程的;如是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职业素质或者能力定位,服务于从事哪些职业工作要求开设的课程;专门为掌握知识、拓展专业素质开设的课程可以按照传统的描述方式。

(二)先修后续课程除说明本课程的前导后续课程外,还应说明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思路首先说明课程设计的理念;其次在分析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说明学习情境中教学内容选取和排序思路。

最好能用表格描述通过学习领域学习来培养行动领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首先描述课程的总体目标。

用具体、明确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用××做××”。

这里所说的“做”,是指“完成专业任务”,不是指“掌握知识”。

所以,“能理解××概念,能掌握××定义,能回答××问题”之类,都不是我们要求的能力目标。

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①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②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③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评价能力;④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⑤按照规范操作的能力;⑥按照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⑦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⑧事故的处理能力;⑨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⑩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应首先分析本课程直接服务的后续课程,这些课程需要本课程的哪些知识、能力、素质,再联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说明本课程在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

一体化课程标准模版

一体化课程标准模版

《××××》课程标准(三号方正小标宋)
一、基本信息(小四黑体,下同)
适用对象:(如XX专业高级工)制定时间:
所属系部:
学时:学分:
制定人:批准人:
(小四,仿宋,首行缩进2字符,行间距22,无需加粗,下同)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说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总体设计思想,明确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清晰地描述其它课程对该课程的支撑、关联等作用。

(五号仿宋体行距固定值20磅)
2、课程开发思路
说明:鼓励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四、教学内容、要求与课时
五、课程考核标准
说明:1、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应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

2、以过程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的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下表只是参考,各科老师可根据自己的课程要求,确定考评项目、考评内容、评价标
六、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资源
1、教材
2、参考资料
3、教学资源
说明
格式说明:文章题目用小四号黑体;段落题目用小四宋体加粗;正文用小四号仿宋体,正文行距固定值20磅。

表格中文字用5号字。

课程标准规范格式0630

课程标准规范格式0630

《××》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总学时数学分责任教学单位适用专业编写人编写日期专业建设小组审核审核日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审核日期责任教学单位审核审核日期注释:课程编码:填写课程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代码。

课程类别:选择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课或综合实践课。

总学时数:计划学时数。

责任教学单位:请填写责任系部的全称。

适用专业:公共基础课请填写为所有专业,其他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编写人:多个编写人请用逗号分隔。

专业建设小组审核:对课程标准进行审核合格后由专业负责人签名。

公共基础课由责任教学单位的教研室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对课程标准进行审核合格后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签名。

责任教学单位审核: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学单位(系部)审核后由主任签名。

注意: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编写人栏必须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编写工作。

其他类别课程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可以有企业专家参与。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标准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要求,参照**标准,主要用于指导**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注释:模式中“**标准”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可以是技能鉴定标准、岗位(职业)标准、等级考试标准、国家规定(教育部等)相关规定、专家研讨会分析的“典型工作任务”等内容。

多个“**标准”,以顿号分隔。

公共基础课以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建议文件规定和教育部相关规定为依据。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若适用多个专业,以顿号分隔)二、课程定位注释:用精练的语言阐述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课程的性质;指出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及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密切相关,互为支撑)。

其中课程的地位按照以下类别描述,其中1为必选描述的项目,其他可根据课程实际情况进行描述。

1、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课或综合实践课2、是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性质主要从是否某种特定形式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课程标准模板

课程标准模板

课程标准编写说明《......》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课程性质主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以及课程类型等内容。

(二)设计思路应将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阐述课程总体设计原则、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说明、学分分配与考核评价方法等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性和创新点。

二、课程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

★课程目标描述要具体明确。

尽量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模糊。

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或“学会……,描述……,分析……,计算……,运用……,识别……,等”的形式。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课程考核建议采用全方位、全过程、多样化、开放式考核模式,考核内容全面,成绩结构合理。

五、课程实践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 教学条件和环境(如: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仿真室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等。

再如:教学分组要求、学生数、教师要求等)2.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

★课程教学实施前,课程教师应对本课程进行“课程Array整体设计”,再进行“分单元课程设计”,并认真进行“第一次课设计”。

(对新教师或年轻教师可采用先进行“分单元课程设计”后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二)教材或参考资料选用1. 教材选用及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教材。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设计思想,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设计思路。

提倡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教材。

2.参考资料选用如:现行规范、标准、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等(根据课程特点加以说明,不强求一致)七、课程标准审批《电焊工工艺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型:适用专业:课程负责人:参编人员:教务处制二○一一年九月《电焊工工艺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一门主干专业理论课;主要是要求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掌握常用焊接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保养技术;掌握电焊工的操作技能;掌握电焊工工艺规程的制定的方法。

课程标准 模板 (2020)

课程标准 模板 (2020)

附件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2020版)二级学院(部):制订人:审定人:*******学院教务处制年月日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信息表2.课程标准制定人员注:制定人员中应该有企业专家二、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正文)三、课程的性质概要性地阐述课程类型、课程功能两个方面的内容。

1、概要性地阐述课程类型、课程功能两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小四号宋体,1.5 倍行距,下同)示例,本课程是...专业(群)必修(或选修)的一门通识平台(或专业大类平台、专业方向、专业拓展)课程,是在学习....课程.、具备了.....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课(或者不门理论(或实践、理论十实践、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业方向、专业拓展)课程,面向...工作岗位,培养...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专业核心课程。

四、依托与服务的课程五、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正文)(二)能力目标(正文)(三)素质目标(正文)(三)毕业要求指标点六、课程设计(一)设计思路秉承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深挖本课程课程蕴含×××××××思想素质教育元素,有效地将学生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创新教育融入本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根据岗位成才的培养理念,坚持校企合作共赢、责任共担的原则,××××××××××××××××××××××××××××××××××××××××××××××××××××××。

课程标准模板(参考)

课程标准模板(参考)

课程标准【注:以下容可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板填写: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填写A模板;项目化课程填写B模板;整实训课程填写C模板;其它课程填写D模板】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说明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还是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或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

说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本课程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专业能力定位,服务于哪些岗位要求开设本课程的;如是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职业素质或者能力定位,服务于从事哪些职业工作要求开设的课程;专门为掌握知识、拓展专业素质开设的课程可以按照传统的描述式。

(二)先修后续课程除说明本课程的前导后续课程外,还应说明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思路首先说明课程设计的理念;其次在分析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说明学习情境中教学容选取和排序思路。

最好能用表格描述通过学习领域学习来培养行动领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三、课程目标首先描述课程的总体目标。

用具体、明确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一一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用XX做XX”。

这里所说的“做”,是指“完成专业任务”,不是指“掌握知识”。

所以,“能理解XX概念,能掌握XX定义,能回答XX 问题”之类,都不是我们要求的能力目标。

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①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②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③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评价能力;④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⑤按照规操作的能力;⑥按照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⑦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⑧事故的处理能力;⑨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⑩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应首先分析本课程直接服务的后续课程,这些课程需要本课程的哪些知识、能力、素质,再联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说明本课程在能力、知识、素质等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

【然后分类叙述具体目标,采用如下三种目标的描述:】(一)能力目标【注:尽可能使用清晰、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知识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知道”“了解”“懂得”“掌握”“熟悉”之类的动词;能力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物流仓储管理软件”;素质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获得、形成、树立、提高、发挥、发展” 等词。

课程标准参考模板

课程标准参考模板

课程(项目)教学标准参考体例课程名称:适用专业:编写执笔人:教研组审核签字:审核日期:教务处审定签字:审定日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要求:阐述课程的类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主要任务等。

范例:课程的定位:课程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此处应阐明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要起什么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建议:主要描述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应具备知识、能力和职业情感。

知识目标表述中以专业能力为主线,融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能力目标表述参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标准和技术要求确定本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用具体、可校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要得到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

职业情感的表述应紧密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贯穿于课程活动中。

三、参考学时四、课程学分要求: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

五、教学内容和要求建议:采用表格的形式表述。

包括完成课程教学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原则上要涵盖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职业标准等部分内容。

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要求:描述完成课程内容所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建议: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创设工作情境,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如何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引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完整版)课程标准参考模板

(完整版)课程标准参考模板

附件1: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此格式为参考格式,可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适用专业:授课单位:学分: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1、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及作用(此处应阐明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性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等)和作用,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阐述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及相互支撑作用。

)表1 前导、后续课程一览表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课程设计理念:(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要体现以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按照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整体思路:(结合先进教育理念及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参照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具体要求,阐述课程总体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课程框架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项目的选取、教学资源的利用等。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2、技能目标3、情感目标4、任务目标四、教学内容安排及标准(按照专业课程学习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参考相应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对教学内容组织实施进行整体设计。

)表3 项目教学设计(建议表述中,更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使用“了解”、“熟悉”之类对知识掌握要求的动词。

)五、教学建议(包括教学内容实施建议、教学方式实施建议。

)六、课程实施条件1.教师基本要求(对“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课程标准参考模板(2020)

课程标准参考模板(2020)

OBE课程标准撰写要点课程标准是以课程计划为依据,是规定某一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1.课程标准的制定服从课程计划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同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结构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区别。

2.结构完整,内容饱满。

课程标准的编制必须包括六个部分主要内容:1)编制说明。

包括编制人姓名、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审核人姓名。

2)课程概述。

包括课程名称、考核性质、前后续课程、总学时、课程类型、适用专业。

3)课程性质与功能定位。

课程性质描述力求扼要精简,尽量从学科专业、职业岗位及学生发展三个维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定位,撰写课程设置依据、预期效果和功能。

4)课程设计思路。

简要概述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教学内容的序化情况及依据。

鼓励采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的课程设计理念,(OBE)的课程设计理念倡导反向设计原则,包含三个步骤:确定课程学习成效(毕业能力指标要求),以学习成效为指南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最后通过作业考试等环节检验学习成效的达成,形成课程设计的闭环。

5)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表述以学生为中心,勿以教师为中心;撰写力求清晰、明确、具体,所有教学目标均应有效可测,超过70%的学生可以达成;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呼应专业的毕业能力要求指标,教学目标数量不宜过多,6—10为宜。

不延展或缩小本课程边界。

课程内容能较好遵循学生能力培养基本规律,模块清晰、重难点突出、与课程目标结合好,体现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6)课程考核。

包括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且各自应有具体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体现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标、学情以及考核方式执行的实际问题。

7)实施要求。

包括对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实践教学的条件要求、教学方法和策略。

3.知识与能力关系处理得当,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比重分配合理。

基础理论教学以适用、实用为目的,以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与专业标准、企业实际衔接,能较好体现其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能力培养需要。

(完整版)课程标准(模板)

(完整版)课程标准(模板)

XXXXXXXXXXXX 》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课程学分:适用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二)先修后续课程二、课程目标(一)专业能力(二)方法能力(三)社会能力三、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理念(二)课程设计思路bilid ty an to ce g,c o o od mp p r oe stuh r e e.nsivelyimplem课程代码课程性质课程学时开课学期四、教学内容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六、实践条件七、评价方法八、课程资源九、其它说明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核心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课程学分:课程学时:72学时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课学期:第 3 学期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综合性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能够依据生产工艺文件选择工艺装备,在数控机床上独立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正确对零件进行检测,达到数控机床操作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先修后续课程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的编制方法,并能够使用数控仿真软件验证数控加工程序,掌握常见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和精度检测的方法,能对数控机床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数控操作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要求。

(一)专业能力(1)能够识读数控加工典型零件图样。

(2)能够正确选择加工所需的数控设备。

(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数控车削、铣削所用的刀具。

(4)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数控机床夹具。

(5)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零件检测所用的各种量具。

(6)能够正确制定零件的数控加工艺。

(7)能够正确选择切削用量及根据切削条件查表确定切削用量。

(8)能够编制数控加工程序。

(9)能使用数控仿真软件验证数控加工程序。

(10 )能进行数控机床的正确操作,独立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

课程标准模板

课程标准模板

课程标准专业:编写人: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院长:XX学院二〇XX年七月目录××××课程标准(字体要求:题目为黑体小二;正文为宋体小四;一级标题为宋体小四、加粗;行距为22磅)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编制××××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建议:阐述课程类型(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项目化实践课、专业创新实践课等),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等,本课程在专业(专业群)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相关课程、专业的关系以及主要任务等。

是否为校企合作课程;企业人员参与编写情况;企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等。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2.技能目标3.态度目标建议:描述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应具备知识、能力和职业情感,知识目标表述中以学科能力为主线,融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技能目标表述要明确,并且能够在培养目标和典型职业活动描述中找到相应能力的表述。

态度目标中,职业情感的表述应紧密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贯穿于课程活动中,体现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服务。

应参照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专业教学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

三、内容要求建议:可分为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并提出学时安排和学分建议。

主要描述完成课程学习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对所选课程内容提出教学的基本要求,提出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必修课程内容体现专业性、基础性和公共性,选修课程内容体现与专业教学内容的结合,力求涵盖服务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职业标准等部分内容。

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对技能点内容进行描述,并分析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支撑关系。

课程标准中要明确与职业证书、职业标准的对应关系。

课程标准模板

课程标准模板

统一格式:段前段后为0,除标题为黑体外,其余全部宋体,行间距统一25磅附件一理论为主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课程标准(三号黑体,居中,段前段后为零)课程编码:课程类型:适用专业:课程属性:学时:授课单位:学分:授课学期: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以上为小四,宋体)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1.课程性质与作用(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1.1课程性质(三级标题及正文内容均为五号,宋体)本课程是×××(类)专业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干课程),是整合的学科课程,…1.2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计理念: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例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全面发展等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是有本专业特点课程实施蓝图和路径的描述在目前条件下理论为主课程可基本保持学科体系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需解决问题的生活事件、社会事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教学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即参照项目课程的要求;对知识的基本要求也可按“了解、基本了解”、“理解、基本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写明附课时分配表。

课时分配表内“单元内容”尽可能细化附实践教学课时分配表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本课程各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应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程标准格式样本

课程标准格式样本

附件1:课程标准格式样本》课程标准(三号宋体)(空一行)二、课程性质、地位和目标(一)课程性质、地位(二级标题,五号楷体,下同)×××××××(正文,五号宋体,下同)(二)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了解:理解:2 ×××××××××××××××××××××××××××××××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学时分配] ××××××实验× ××××××[教学目标] 了解:××××××××××××××××××××××××××××××× 理解:××××××××××××××××××××××××××××××× 掌握:×××××××××××××××××××××××××××××××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学时分配] 四、实施建议××××××××××××××××××××××××××××××××××××××××(三)教材选编使用 理论课教材:《×××》(第×版),×××主编,×××出版社,×××年。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总学时数学分责任教学单位适用专业编写人编写日期专业建设小组审核审核日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审核日期责任教学单位审核审核日期注释:课程编码:填写课程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代码。

课程类别:选择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课或综合实践课。

总学时数:计划学时数。

责任教学单位:请填写责任系部的全称。

适用专业:公共基础课请填写为所有专业,其他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编写人:多个编写人请用逗号分隔。

专业建设小组审核:对课程标准进行审核合格后由专业负责人签名。

公共基础课由责任教学单位的教研室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对课程标准进行审核合格后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签名。

责任教学单位审核: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学单位(系部)审核后由主任签名。

注意: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编写人栏必须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编写工作。

其他类别课程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可以有企业专家参与。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标准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要求,参照**标准,主要用于指导**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注释:模式中“**标准”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可以是技能鉴定标准、岗位(职业)标准、等级考试标准、国家规定(教育部等)相关规定、专家研讨会分析的“典型工作任务”等内容。

多个“**标准”,以顿号分隔。

公共基础课以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建议文件规定和教育部相关规定为依据。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若适用多个专业,以顿号分隔)二、课程定位注释:用精练的语言阐述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课程的性质;指出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及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密切相关,互为支撑)。

其中课程的地位按照以下类别描述,其中1为必选描述的项目,其他可根据课程实际情况进行描述。

1、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课或综合实践课2、是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性质主要从是否某种特定形式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学基础
总学时:80课时
1.课程的基本属性: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形成运用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主要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需要不断地吸收和综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课教法、中外幼儿教育史等等,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书本知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本课程着重对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有其与其它课程不同的学科特色。

本课程教学两条线并举,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对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能力。

3.主要内容: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知识,幼儿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第二部分:教师和幼儿,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第三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实施: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了解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了解本课程的研究方向、任务和体系,掌握学前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形成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形成科学的教师观、儿童发展观、教育观、环境观、课程观、教育评价观。

(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现代学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一般规律和方法及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分析和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行为;掌握观察分析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技能及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特点初步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和课程计划;具备幼儿园教学、游戏、生活等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以及当前教改的热点、新经验和新趋势,喜欢探究幼儿教育问题,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培养职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

四、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1、形成性考核:主要以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30%。

主要包括:出勤、课堂发言情况(5%);个人书面作业、课后小组讨论作业(5%);小组项目作业(20%)。

(2)期末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式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

成绩采取综合评定:即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考核成绩=7:3(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期末成绩=卷面理论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出勤、课内外作业、课堂学习态度×10%+实践×20%)。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
总评成绩构成:平时考核(30)%;结课考核(70)%;
平时成绩构成:考勤考纪(5 )%;书面作业( 5)%;实践环节(20 )%;
2.考核标准(描述优、良、合格的要求)
不合格:60分以下
合格:60——80分
优秀:80分以上
五、其它说明
1.参考教材: 1、魏建培主编《学前教育学》科学出版社,2008
2、、李季湄、肖湘宁主编《幼儿园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蔡迎期《学前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学生用书:李季湄、主编《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教师参考用书::李季湄、主编《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教师团队建设说明(具体名单):丁建武、杨青华、蒋珊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