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导学案5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三单元优秀教学案 导学案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三单元优秀教学案 导学案含答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和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

【学习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自主预习案】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

在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课文是 __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朝‛早晨,童年)(‚夕‛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2.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菜畦()桑葚()油蛉()斑蝥()锡箔()臃肿()确凿()攒成()收敛()蝉蜕()脑髓()觅食()罕至()拗()秕谷()⑵解释词语:①确凿:②轻捷:③人迹罕至:④觅食:⑤渊博:⑥宿儒:⑦鼎沸:混乱,想在锅里沸腾一样⑧高枕而卧: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_____个部分内容,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写 ________________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描写“百草园”的语段,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课前学习任务】1.搜集资料,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相关信息。

2.读准、写会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课上学习任务】单元起始活动:今夏六月,同学们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毕业典礼”,如今升入中学,回望小学,你一定有很多难忘的人和事……本单元中选择了中外名家写“学习生活”的几篇文章,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同学们的生活相联,年级美篇我面向全年级同学开展朋友圈发圈积赞活动。

活动要求:1.在你的朋友圈中发两组照片,并配以文字。

一组是回忆你的旧日同窗或师长,表达你对告别小学生活的感悟,一组是反映你现在的中学生活,表达你对未来的畅想和展望。

2.需要将你朋友圈里的点赞数和评论截图,获赞和评论最多的同学,将被评选为“发圈小达人”。

3.获奖作品晋级到年级公众号的评选决赛中,参与年级评奖活动。

学习任务一:默读全文,复述全文主要内容。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

2.全文共计2473 个字,请同学们在默读时计时,在7 分钟之内读完。

复述要求1.复述内容中包括:谁、在哪儿、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字数要求:50 字以内。

学习任务二:1.朗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说说“百草园”是个怎样的园子。

这是一个的百草园2.把笔下的景物和趣事用儿童的视角重新分类:类别笔下的事、物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3.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把这些事物串联在一起。

你觉得重点写的是“不必说……也不必说……”还是“单是……”呢?4.童年鲁迅眼中的百草园是“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学习资源】《朝花夕拾》小引鲁迅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学习的时间,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三单元导学案11《春》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导学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导学难点】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2课时【预习导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积累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yùn)(niàng )宛转( zhuǎn )黄晕(yùn ) 应和( yìng )( hè )蓑衣( suō )抖擞( dǒu )( sǒu )笼罩(lǒng )朗润( rùn ) 烘托( hōng )(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是造酒,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宛转:同“婉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4.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春天的几幅图画?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投影: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天的画面,体验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学,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给下列单词标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吸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字(),是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背单词的任务。

这个问题强化记忆,巩固单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朗读2.自己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明确课文的思想。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宏观勾勒(第2段):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1.再读一遍课文,寻找课文中生动的句子,并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2.简单说说一句话为什么生动。

提示:欣赏句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和用词入手。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重复、排比等。

句子中的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找到优秀的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五单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五单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五单元导学案(2018年10月)(注:按住ctrl键,单击上面课题,跳转到相应的页数)导学案16 猫学习目标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知识链接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诅.()骂怅.()然怂恿..()()蜷.()伏一缕.()2、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完成下列表格。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三次;失踪或死亡1、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1)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脑海中。

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童年时的自己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的。

自学导引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菜畦.( qíng)n)油蛉.( lí)桑椹.( shè斑蝥.( máo) 锡箔.( bó)拥.肿( yōng)确凿.( záo) 攒.成( cuán) 收敛.( liǎn)蝉蜕.( tuì) 脑髓.( suǐ) 觅.食( mì)罕.至( hǎn) 拗.( ǎo) 秕.谷( bǐ)倜傥..( tìtǎng)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1)确凿:确实。

(2)轻捷:轻快敏捷。

(3)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4)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5)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儒,指读书人。

(6)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7)高枕而卧: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

高枕,枕着高枕头。

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被誉为“民族魂”。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秋天的怀念》【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借回忆生活细节表达复杂感情,抒写生命感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母爱的内涵,把握作者的复杂感情,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重难点】重点:掌握重点字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知识链接1. 史铁生( 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

他双腿瘫痪,长年患病,却坚持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背景:本文是作者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散文。

史铁生在年轻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下肢瘫痪。

几年后,他的母亲因肝病去世。

后来,他在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秋天的怀念》便是其中的一篇。

一、定向自学(5分钟)1.写字注音瘫痪( ) 暴怒( ) 沉寂( ) 侍弄( ) 捶打( ) 憔悴( ) 央求( ) 絮叨( ) 敏感( ) jué()别淡yǎ()高jié()làn()漫仿膳( )翻来fù()去喜出wàng()外2.写出词语意思翻来覆去:喜出望外:絮絮叨叨:二、合作研学(10分钟)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做的四件事。

3.细读课文,说一说“我”双腿瘫痪后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4.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5.母亲是在隐瞒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做出这一切的,文中哪一段有所暗示?这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三、展示激学(10分钟)(1)比一比:各组派代表叙述合作研学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导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导学案 苏教版

从生活中找“米”学习目标1.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2.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3.要做有心人,善于从生活中去找“米”,抓住生活中那灵动的一瞬间所表现的美。

●重点: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从生活中选材。

预习导学1.选材着眼于普通人、平凡事,捕捉其闪光点写平常生活中平常人的情感,写家庭的欢乐、苦恼,写同学之间的摩擦、友谊等。

事实上,许多深刻的道理往往蕴藏在平凡的生活中,等待我们去发现。

从平凡的小事中探寻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或人类最闪光的精神世界,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感动。

2.选材着眼当代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

一切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焦点话题都不应该有所顾虑,有所回避:鲁迅、金庸、韩寒都可以谈谈;克隆技术、纳米材料、反恐战争、奔月计划、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超级女声……都可以是我们关注的题材。

3.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凡是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生活,往往容易有深切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抒自己内心的情。

选择这种熟悉的材料,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最具有感染力。

文章切忌胡编滥造,缺乏真情实感。

4.选择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

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

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取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精彩片断、一瞬间等细小的方面来表现主题。

“实”“小”是选材的不二法门,通过“小”来折射出时代的光辉,反映时代的动态,感悟人生的真谛。

合作探究问题一:扣住中心选材是选材的第一个标准,但是同样十个材料都与中心有关,怎么办呢?阅读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后,你有什么感悟呢?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带有批注,精品推荐)1 春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重点)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

(难点)自主预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嗡()酝酿()抖擞()朗rùn()wǎn()转hōng()托静mò()jiànzhuàng()应和()风筝()liá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liáo()草掺和()挣扎()眼花liáo()乱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朗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

文中比喻。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

宛转:形容声音。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 抚.摸.着你。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 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 之情。

(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一、体会优美的情境12. 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点?3.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二、品味精彩的语言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赏析:本句综合用运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感念慈母心矢志好好活——《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深沉含蓄的抒情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学习朗读,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重点难点】1.学习朗读,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注意语气、节奏。

2.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任务群】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任务二:诵读·把握基调节奏任务三:研读·品析“好好儿活”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学习过程】我校“春蕾”文学社准备把《秋天的怀念》拍成微电影,并进行演员遴选,请你参与,并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演员遴选资格。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由于名额有限,本次演员遴选采取“字词常识积累”闯关的形式领取门票,闯关成功的同学才能获得入场券。

请同学们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仿膳.()豌.豆()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2)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3)颜色鲜艳而美丽。

()(4)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形容说话啰唆()第三关: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史铁生(1951-2010),人,作家。

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

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病隙碎笔》等。

本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

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

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①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②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③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④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戌思归的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诗也不乏名篇。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

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带,和同样流落在此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相见和唱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部编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线索。

2.从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中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

3.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4.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1.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

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2.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而不能走动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样的残酷。

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充满怀念的秋天。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生字词。

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仿膳(shàn)侍弄(shì)诀别(jué)整宿(xiǔ)2、解释词义。

瘫痪:身体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看。

诀别:不再相见的分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3、走进文本和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等。

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单元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单元 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1)学习默读方法,迅速了解文章大意,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理清写作思路。

(2)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主旨。

(3)精读关键语段,重点分析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思维发展:(1)通过归纳、比较、分析等方式总结课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写作之中,提升读写迁移能力。

(2)能借助文字的形式表达抽象的情感。

3.审美鉴赏:总结课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写作之中,提升读写迁移能力。

4.文化传承:在阅读和写作中,体悟师生情谊,学习老师身上的高尚品质,感受师生之间的爱与尊重。

本单元是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的习惯,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以便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

1.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2.通过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诵读法、分组讨论法。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这一切都值得刚刚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知识的心理及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性格特点。

《再塑生命的人》通过叙述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激之情。

《〈论语〉十二章》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告诫人们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要学会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方法;要有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珍惜时间的观念等。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第一单元导学目标•了解《修身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掌握文章的基本组织结构。

•能够运用分析方法研读简单材料。

第一课《修身行为规范》1. 学习目标•理解文本的主旨和要点。

•掌握文章的基本组织结构。

•学会运用分析方法阅读材料。

2. 学习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修身行为规范》,了解其内容和作用。

3. 学习过程•阅读《修身行为规范》全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行为规范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什么方法分析?•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写出你对修身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体会。

4. 总结反思回顾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内容?有哪些自己需要再深入学习的地方?请写出你的总结和反思。

第二单元导学目标•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词句,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道理。

•掌握初步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阅读简短的材料。

•培养正确的阅读态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课《论语选读》1. 学习目标•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词句的含义。

•掌握初步的阅读方法,能够运用分析方法阅读材料。

•培养正确的阅读态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内容本课主要学习《论语选读》,了解其中的经典词句和背后的道理。

3. 学习过程•阅读《论语选读》全文,并找出其中的经典词句。

•根据对经典词句的理解,写出你对其中的道理的认识和体会。

•运用分析方法,对你所选的一个经典词句进行分析。

4. 总结反思回顾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困惑?请写出你的总结和反思。

…(继续编写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的导学案内容)…总结通过本篇文档,我们详细介绍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导学案内容,包括第一单元的《修身行为规范》,第二单元的《论语选读》,以及其他单元的导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通过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点,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本2019初中导学案课件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3单元 写作

人教部编本2019初中导学案课件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3单元 写作

七年级(上册)·语文·R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 特点。那么,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又怎样表现出人物的特点,使所写 人物鲜活起来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1.说说下列描绘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邓稼 先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语文·R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人,可能是伟人、专家、 学者、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也可能是你身边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那 么,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呢?他在你心目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你又是 怎样评价他的呢?
请以“心中的‘星’”为话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题目 自拟,文体自定。
七年级(上册)·语文·R
七年级(上册)·语文·R
一、问题:写作时,我们一般要抓住人物的哪些特点来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R
写人物的个性既要抓住人物外在的东西,如外貌、语言、动作、 神态等,又要抓住人物内在的心理、品质、气质、修养等。所以我们 在写人物时要抓住人物身份与性格,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 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七年级(上册)·语文·R
这则语段主要运用了 外貌 描写,写了嘉乐林夫人的 身材、 体形、衣着、头发、眉毛、下巴、鼻子和嘴唇 等,总体上用了整体 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单是头部来说,用了 由上到下 的顺序, 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嘉乐林夫人 高大、结实、温和、 诚恳、高贵、富有神气 的特点。

2020年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2020年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了解老舍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 2.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读读写写”中的字词,会读、会写,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4.朗读课文至少 2 遍,在朗读中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喜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词,找出作者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展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写雨多用她它指称为什么第六布置作业根据本课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本地区绵绵秋雨的情景不少于400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春》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1.把握重音和停连,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对春的情感。 2.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 3.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在诵读中把握重音与停连,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搜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朗读课文至少
2 遍,在朗读
中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背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掌握“读读写写”中字词的音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三单元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 导学案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三单元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 导学案

《峨眉山月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一、新课导入二、有关资料1.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背景介绍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

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

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1)水何澹澹,___________。

(2)_________,洪波涌起。

(3)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5)日中不至,___________;对子骂父,___________。

3.根据理解默写(1)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导学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学习难点】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也都有远离故乡、漂泊江湖之时,这便难免乡情汹涌。

王维惦记故园窗前一枝梅花是否开放,思绪漂浮,感慨万千;李白感念故乡流水万里相送,形影相随,情意绵绵;王之涣横笛吹奏幽幽《杨柳曲》,心生愁怨,迁怒春风。

游子思乡,乡情如海,游子怀旧,旧念漫天。

岑参随军奔波,辗转南北,有感时局动荡,怀想亲朋好友,遂和泪带血,饱蘸情思,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

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诗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3、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包括:①描写边塞奇特风景。

②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③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④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

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

”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

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

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脑髓.()桑葚.()斑蟊.()拗.()盔.甲()秕.谷()锡箔.()攒.在一起()人声鼎.沸()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⑶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4.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_______(A.现B.晾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_______(A.架B.支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A.洒B.放C.撒)些秕谷,棒上_______(A.栓B.系C.扎)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A.牵B.拉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A.收B.拉C.抽),便_______(A.捉B.逮 C.罩)住了。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1.体会下列文字所体现出的“乐园”式的趣味。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2.下面两句话中加红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请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第10-24自然段的内容。

4.从先生的态度、行为、外貌和人们对他的评价看,这是个怎样的老师?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吗?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堂小结合作探究答案自主学习2. záo qí sù tì tǎng liǎn suǐ shèn máo ǎo kuī bǐ bó cuán dǐng3. ⑴拟人⑵比喻⑶排比4. C B C B A B C效果:这一系列动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写出了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讨论并归纳:(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2.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含其中了。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声:长吟、弹琴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2.(1)不能换。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不能换。

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3.三味书屋的位置、陈设、礼节;提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做戏描绣像。

4.态度谦和、容易接近,文雅,方正、质朴、博学。

思考主旨,感悟情感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5.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6.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

7.精读语段,品味语言,。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

该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

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

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2.完成以下词语积累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譬.如()枝桠.()栖.息()小憩.()绽.开()搓捻..()疲倦.()小心冀冀..()惭槐..()..()觅.食()繁衍.()花团锦簇遨.游()迁徙.()企盼.()煎熬.()冥.思()B.解释以下成语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美不胜收:。

3.根据材料内容填空《再塑生命的人》选自《》,作者_________,她是_______国著名作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1964年获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是_________________,她的作品有《》、《》。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安妮•莎莉文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2.根据课文内容,举例说说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前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截然不同”的变化,填写下面表格。

此前此后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1.说说你对第11自然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的理解?2.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1.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2. 谈谈《再塑生命》这个标题有几层含义?课堂小结合作探究答案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⑴老师教她认识具体事物。

给“她”洋娃娃,教“她”拼写。

让她分清“杯”和“水”。

⑵老师教她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⑶老师教她理解抽象事物。

理解“爱”的含义。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1.聪明的海伦不仅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使她对世界万物都有了新的认识。

“水”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

2.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

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

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思考主旨,感悟情感1.“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2(1)字面含义:重新塑造生命。

(2)深层含义:莎莉文老师用爱唤醒我的灵魂让我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

1.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是家学派创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