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国策》的纵横家
【战国策】纵横家那张嘴——苏秦
这次他北上,去比较弱小的燕国,针对时弊向燕文侯提 出了使燕国强大的方针政策,同时强调只有齐楚燕韩赵 魏六国合纵联手,才能够解除强大秦国的威胁。
这次游说,成了苏秦的成名之作。燕文侯很赞赏苏秦的 观点,资助他车马金帛让他游说赵国,在赵国,苏秦的 理论使赵王茅塞顿开,大喜过望,他马上封苏秦为武安 君,给他100辆豪华车辆、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及数不清 的绫罗绸缎,让他带着去向其他的国家宣扬“合纵术”, 一起联合起来抗击秦国。
苏秦入齐之后,燕昭王对他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以时机未到为辞,几 次劝阻燕昭王对齐的进攻,于是昭王打算让别人替换苏秦回国。苏秦 感到非常委曲,向燕王写信申辩。这封信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功过 的一个评说。他说:燕和齐仇恨由来已久。我为燕齐的邦交奔走,本 来就难以获得各方面的信任。齐是燕国的心腹大患,我在齐国,大可 使齐不谋攻燕,小可使齐赵关系破裂,以此为大王的大事作准备。五 国伐秦,燕虽然出兵出粮,但一来免去齐称帝燕称臣的耻辱,二来没 有齐赵攻燕的祸患。后来奉阳君接受齐的封地,将我扣在赵国。大王 救臣下出于水火,现在齐赵都不谋攻燕,燕得以修饬国力,我虽无功, 但自以为可以免罪了。我作为燕臣,在齐国活动,本来就会有流言蜚 语。我如在齐显贵,燕国大夫就不信任我,我在齐作贱,世人就看不 起我。我如受齐王重用,燕大夫就会对我抱有希望,希望达不到又徒 增埋怨。齐国如有不利于燕的地方,就把责任都归到我头上,天下人 不攻齐,就说我善于为齐谋划。我的处境也可以说是够危险的了。我 不畏死报效于大王,大王却怀疑怪罪于臣下,我实在感到恐惧。尽管 我自以为可以列于天下公卿之中也无可愧疚,如大王只是重用有才的 贤人,我愿在齐与他认真合作;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就回燕侍奉大王, 以宽解大王的忧虑。燕昭王终于没有撤换苏秦。
《战国策·卷十二·齐五》
第七讲 《战国策》与纵横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 及公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 之客曰:‚吾、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书录》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 》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 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汉书
艺文志》
文章形成
《战国策》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 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先拟腹稿,临场发挥,事后补 记,研习者借阅誊抄,收藏积累,搜集者记录所知 逸闻趣事,故汉成帝时刘向所见宫廷藏书及搜集所 得,初步成形。 刘向整理:西汉晚期刘向奉诏校阅群书,将所 见之《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 《修书》等重新编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编 订为33篇,497章, 编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 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战国纵 横家书搜集并非全部。
把握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此则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体会唐且的进谏方式。
体会《战国策》的语言特点
【本讲知识点】
《战国策》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战国策》记载了哪些故事? 《战国策》的文学特点。
一、《战国策》的基本资料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 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 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 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 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 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 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第七讲《战国策》与纵横家
❖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 》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 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汉书
艺文志》
文章形成
《战国策》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 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先拟腹稿,临场发挥,事后补 记,研习者借阅誊抄,收藏积累,搜集者记录所知 逸闻趣事,故汉成帝时刘向所见宫廷藏书及搜集所 得,初步成形。
秦策一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袭弊,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櫜,形容枯 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 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 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 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 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 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
于是乃摩(接近)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 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白乘, 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 横,以抑强秦。 ……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 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 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 富贵,盖可忽乎哉!”
《战国策》与纵横家
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 人。”
❖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 守之,弗敢易。”
❖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 。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1 绪论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代,而纵横家则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一群人物。
先秦名作《战国策》“三十三篇,分别叙述了战国时代二百四十五年间的事,上承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1]所记述的主要是这些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倡导的政治主张和开展的外交策略,是最富有战国时代特征的文章,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纵横家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历史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他们以不烂之舌游说谋划,以纵横之策救危解难,在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上创造了无法超越的智慧。
刘歆《七略·诸子略》第一次将纵横家与儒道法墨等家相提并论;《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五蠹》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虽然事实上,纵横家在当时社会所取得的政治军事外交上的作用不可小觑,甚至是举足轻重,曾“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但由于他们朝秦暮楚、士无定主、反复无常,没有像其他诸子那样拥有自己成熟而稳定的思想系统,师承关系也不像儒道墨法那样准确清晰,所以后世人们对纵横家的观念并不普及。
纵横家的开山鼻祖是鬼谷子,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乐毅、范雎、邹忌等,都是《战国策》中描写记载的纵横家。
本文欲从《战国策》中的纵横家入手,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研究他们出现的原因,分析《战国策》对纵横家的人物塑造方法以及代表纵横家的个人色彩,从文学角度揭示纵横家独特贡献。
2 纵横家的隆重登场纵横家作为特殊群体以谋略直接影响列国外交乃至政治为名,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地位却难以与其他各家相比,他们的出现和发展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只有清楚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我们才能更加了解《战国策》中的纵横家。
吕晓富在《纵横家起源探析》谈及纵横家的产生时认为:“除了刘歆提出的‘出于行人之官’外,还与游说和养士之风的兴盛以及私人讲学授徒风气的形成有关。
战国策记述战国时期纵横家
《战国策》——记述战国时期纵横家《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论《战国策》中刺客形象折射的纵横家思想
谋取利益,古人称之为纵横家。《战国策》是纵横家学派 精神。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战乱频繁,政治局势错综复
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详细记载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纵横 杂,但纵横家们不讳被卷入政治与权力的漩涡,反而采取
家的言行活动,集中反映了纵横家的思想学说。书中塑造 了一种较为激昂的态度主动参与其中。纵横家积极投身于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 主、朝秦暮楚是纵横家行事的一大特征;用今天的目光来
246
书评
看,纵横家们奉行的是“合则留、不合则去”的信条。但 秦,与前来劝降的辛垣衍辩论周旋,为平原君调遣军队
纵横家中却有一小部分人秉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贯彻“士 争取了时间,最终解邯郸之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并酬
况有着密切联系。战国时七国争雄,诸侯国建矛盾利益复 形象及事迹,纵横家一派崇尚身份独立、追求重要地位的
杂,征伐吞并频繁,“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于是此时 思想心态便一望而知了。
出现了一类人物,他们擅长言辞论辩,习练游说之术,说
此外,与讲究顺应天道、崇尚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相
服人君采取一己之见,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为所仕国 比,纵横家思想更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为”
们虽不属于“游说权谋之徒”,但其言行举止仍然折射出 出纵横家对于刺客的赞赏敬佩之情。唐雎把专诸、聂政、
纵横家独特的思想。本文着重分析刺客形象所反映的纵横 要离等刺客划归于“士”一类,并对其刺杀行动赋予较高
家之独立思想与“人为”精神、“知己”观念与报恩思想、 的评价,认为这是能左右天下局势的举动。刺客行刺的出
了大量风姿各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既包括典型 各国间的利益交锋,凭借一人之辩才谋略改变国家与个人
的纵横家代表人物,诸如苏秦、张仪、甘茂等人;也包括 命运的奇闻异事常有发生。譬如颜率斡旋于周、齐之间而
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的思想体系属于纵横家。
纵横家的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1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
所收文章为叙事文,是以纵横家为主的士人的说辞、书信的汇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战国策的特点是什么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
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纵横家篇
纵横家——它在先秦诸子中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不亚于儒墨等学。
而且纵横家所起的作用也是相当关键的,《战国策》一书就大肆渲染纵横家的功劳。
真正的纵横家们其实并不是武林高手,而是应变和把握大局水平极强的一群智者。
他们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而当时的作用可不止那么一点点。
他们甚至经常上演《无间道》。
各国是他们手中的玩物。
不重清名而重功利的作风正是战国时代及《战国策》的优点所在。
后代那种繁文缛节、君君臣臣、道德至上的儒僚虚骄之气还没有充斥官场,务实精神而非泛道德化为战国社会增添了活力。
大雄辩家苏秦在那时就提出了政治权谋与日常道德仁义断然无涉的思想,这与西方政治科学开山祖师马基雅维利的见解不谋而合。
(但苏秦的这个思想比西方早接近2000年之久)因为《战国策》在相当水准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历朝历代卫道士们严厉的攻讦和批评。
不过就是这些人,口诵仁义道德,手却持权术诡计,私下对《战国策》推崇备至、时而习之,乐此不疲。
这也是儒家既要当婊子,也想立牌坊的做法。
嘴巴上教育别人要有道德,而私底下干的也就是龌龊勾当的一面。
(不但让我联想起天朝的很多“口号”,最有名的,当然是那句“为人民服务”)纵横家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仅仅为“雇主”服务,完成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
纵横家的得名其实源于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
从地图位置来看,苏秦使六国结盟,对抗秦国。
合纵的得名也源自秦国靠西,而山东六国靠东,正好是一条直线与之划开。
而张仪则提出秦国利诱各国,使他们相互猜忌,无法结盟,这就是连横。
《史记》与《战国策》里,为了突出当时激烈的国家政坛争斗,所以把苏秦、张仪放在了同一时代。
其实据考古证实,苏秦晚于张仪之后。
是先有张仪连横,张仪死后,苏秦才用合纵对付秦国。
战国以来有很多纵横家,仅仅苏秦、张仪名气实在太大,使其他士子不能及。
其实还有很多纵横家,鲁仲连、甘茂、苏代、范雎、毛遂等人纵横家的水平具体表现在哪里呢?1、非常清晰的理解各国的长处与短处:苏秦合纵成功,就在于找到了各国的软肋,六国都害怕秦国,为了保全自己就得利用他国抗秦,而自己则养精蓄锐。
古代文学——《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古代文学——《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反映。
这是因为这些纵横家原本就是来自各家,为了用世而习纵横术,并且《战国策》又是一部未经很大加工的史料汇编,所以有的篇章反映了儒家重民爱民的思想,如《赵威后问齐使》,有的反映了法家变法革新的思想,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但是,这些毕竟不占主要位置。
而真正有代表性的还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
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一、崇尚计谋策略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士们把计谋策略作为决定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片面夸大计谋的万能。
二、举贤使能的用人主张。
重视士的作用,要求提高士的地位,这种尚贤的思想倾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
纵横家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甚至不讲信义,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这与儒家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也正因为此,而遭到后世正统观念学者的批判和打击。
把它称为离经叛道之书和大毒草。
应当指出,这种人生观是自私、卑鄙、甚至是丑陋的,但是他们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大胆向传统的道德伦理挑战,公然宣扬惊世骇俗之见,追求进取有为之道,却是真实的、坦率的。
四、审时度势的处事方针。
纵横家靠计谋游说为资本,以求名得利为目的,因而特别重视抓住时机和机遇,把它当
作决定事情成败的前提条件。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1、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人。
事迹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
苏秦出身寒微,读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且知识丰富,能言善辩,善于运筹帷幄,为人主出谋划策,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在战国时代纵横家中他是比较典型的。
有关苏秦的详细史料,可参见《史记》苏秦列传,《东周列国志》等。
有关苏秦及其他战国纵横家的文学形象,可参见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2、甘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下蔡(今安徽凤台)人。
事迹在《苏代劝秦王留甘茂》中。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
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族弟),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
”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
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
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
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
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
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
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
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
它不作于一时,也不成于一手。
战国时,有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研究者,他们探讨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与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史称纵横家(见合纵联横)。
他们对于谈说之术非常注重,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就要不断地收集材料,储以备用,有时并亲自拟作,以资练习。
《战国策》即因此而产生。
《战国策》中的权变故事,大体可分作两类。
一类是早期作品,写作时去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说辞大体符合历史事实,史料价值较高,《战国策》中许多中短篇说辞都属于这一类。
不过由于传闻不同,同记一事有时也不免互有出入。
另一类是晚出的拟作,拟作者对史事已颇茫然,其中许多都是托喻之言,虚构之事,谈形势则扜格难通,言地理则东西不辨,《战国策》中的许多长篇说辞大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说:“世言苏秦事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其他人的事迹也有类似情形。
《汉书·艺文志》共著录了纵横家十二家,二百零七篇。
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见到了皇家藏书中有六种记载纵横家说辞的写本,内容庞杂,编排错乱,文字残缺。
它们有《国策》(并非今本《战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几种不同的名称。
刘向依其国别,略以时间编次,定著为《战国策》三十三篇。
东汉时高诱为此书作注。
隋代已残缺不全,今仅存十篇。
除刘向所见者外,当时还有不少在民间流传的纵横家说辞。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部和《战国策》类似的书,由整理者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这部帛书共二十七章,有十一章见收于《战国策》和《史记》,其余十六章是佚书。
由于秦始皇焚书的重点是各国的史书,故《战国策》为后世治史者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料,司马迁就曾采取其中的九十多事载入《史记》中。
而且《战国策》所收多是优秀散文,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浅析《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文章 编号 :1672—8610(2016)11-0071-01
一 、 引 言 战国时期 ,各诸侯之 间进行着混乱 的兼并与反兼并 的斗 争。注重实效 的纵横家备受诸侯重视。西汉末 ,刘 向收集有关 他们事迹 的群书 ,汇编成 文 ,为我们记 录了横历 战国 的策 士 群像 。战 国时代的纵横家们 ,作为一个特殊 阶层 ,顺 时而生 , 因时而亡 。重新省视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 风貌 与价值取 向 , 会增加我们对 于战 国之世更多感 性的理解 。 二 、关 于 《战 国策 》“纵 横 家 ”名 称 的 界 定 “纵横 ”最初只是表示方 向的概念 。《诗经 ·齐风 ·南山》: “菽麻如之何?衡从其亩。”韩婴解释为 :“东西耕 日横 (衡 ),南 北耕 日由(从 )。”东西为横 ,南北为从 ,这是“纵横 ”的字义。 到战国时期 ,“纵横”成 为一个 政治概念 。当时秦 国地处 中原西部 ,其他 的六 国则 在东部 ,地连南 北 ;于是 ,便 以东西 为横 ,南北为纵 。 战 国中期 ,秦 在商鞅 变法后 ,日益强 大 ;齐 在马 陵之 战 后 ,取代魏 国成为中原霸主。在东 西两大强 国夹击下 。赵 、魏 、 韩 、楚 、燕联合起来 ,形成 一个 东抗 强齐 ,西抗 强秦的联盟 ,称 为“合纵”。如其 中一个或几个国家被秦、齐拉拢 ,联合去进攻 其他弱 国,则称 为“连横 ”。战国后期 ,齐衰 落了 ,秦成 为最强 者 。这使 得“合 纵连横 ”即“东方 六国”联合起来 共同抗击 秦 国,称为 “合纵 ”;而秦 国拉拢 东方某一个 或几个 弱 国共 同对 付其他弱国 ,就称为“连横”。 《战国策》的绝大部分 内容是战国后期一百多年间各 国合 纵连横的事情 。故本文论述 的“纵横家”指的是战国后期 ,以积 极 的态度参加各国事务 ,主张合纵抗击秦国或倡导连横 、为秦 谋求霸权 的士人。这些人具体到《战 国策》中,便是 以苏秦 、张 仪 、范雎等为典型代表。他们在进入政治舞台之前 ,大都生活 困窘 ,受尽世人冷落。对功名 的追求与看重 ,使他们能在逆境 中不断奋发,在高风险的“游戏”中,获得巨额 回报。 《战 国策》 中还有许多与上述纵横 家有类似 的心态行 为 的人 。因其 没有 以 自身行 动参 与兼并 与反兼 并 的国家斗 争
《战国策》所体现的辩论技巧与言辞风格
326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11月下半月刊《战国策》充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也因此给了纵横家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游说讲学,希望得到发展和认可。
于是,他们各展所能纵横捭阖尽力让统治者接受他们重用他们。
于是便有了《战国策》,我们也因此有幸看到了那些巧舌若簧的论辩和瑰丽雄伟的言辞。
现在看来,当时的策士们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奔走各国之间游说诸侯,能言善辩,动用各种手段与关系游说诸侯,在当时各国复杂的斗争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改变了一些历史的发展轨迹。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便是这些策士的游说方法及其所体现的辩论技巧。
游说便是希望被游说者听从自己的意见并接纳才可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你所说的意见必须要对其有利。
所以,策士们便抓住诸侯的这一弱点并加以放大达到:“诱之以利,使之惑近利,而为我所趋”的目的。
在《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中,游腾曾说过这样的话来打消楚王的疑虑:“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
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
”①其实,着眼于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这一事件来看,我们可以做出多种解释,而游腾出于自己的利益,就做出了这么一番解释。
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揣摩领导者的心思,然后自己主动讲出符合其心意的话来满足他。
这便是策士们的厉害之处,而揣摩对方心思,在《战国策》里是谋士们的一种通用方法。
与之相结合的方法是在猜测到对方心理的同时,他们还会寻找并抓住对方的弱点,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说的每句话看起来都是在为对方着想。
在众所周知的《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一文中韩庆为了打消齐国向西周求粮借兵的想法,他以齐国的利益为出发点,为齐国的前途着想,然而他在为齐国出谋划策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就到达了自己的目的。
所以,说服他人时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揣摩对方心思,摆明你我的利益所在,让他人听取自己的意见是很容易的。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后经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㈠思想内容⑴间杂儒、墨、道、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
⑵政治观: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春秋时期所讲的礼法信义与从容辞令变成权谋谲诈与剧谈雄辩。
⑶人生观: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赞美以个人奋斗改变社会地位。
⑷进步思想: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嘉言善行;肯定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
㈡艺术特色⑴(叙事)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曲折,腾挪跌宕;场景描写,绘声绘色,如叙述苏秦的生平。
⑵(人物)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首先,所描写的对象由以诸侯卿相为主转为以平民精英为主,如苏秦、张仪、冯谖。
其次,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再次,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如“苏秦始将连横”。
最后,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塑造了策士形象:追求功名的巧辩之士、为人解难的高义之士、知恩图报的重情之士,以苏秦、张仪、冯谖等最为著名。
⑶(语言·语风、修辞)铺张扬厉的游说辞令:首先,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大量运用对偶排比、长于铺张渲染,如“苏秦始将连横”;中国古代散文辞赋化倾向由《战国策》开始。
其次,引譬设喻,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狡兔三窟”等均为策士游说所用。
㈢句摘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㈣事例⑴冯谖客孟尝君。
⑵赵威后问齐使。
⑶鲁仲连义不帝秦。
⑷庄辛说楚襄王。
⑸触詟说赵太后。
⑹荆轲刺秦王。
⑺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自战国策的名人
出自战国策的名人以下是出自《战国策》的名人:1. 苏秦:作为著名的纵横家,他提出了“连横”策略,主张六国联合抗秦。
他的游说活动和政治主张在《战国策》中有详细记载。
2. 张仪:他是另一位著名的纵横家,提出了“合纵”策略,主张各国与秦国结盟。
他的政治手腕和外交策略在书中也有所体现。
3. 鲁仲连:以智谋和辩才著称的义士,他的故事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风范和智慧。
4. 唐雎: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的义士,其事迹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5. 颜斶:以其坚定的政治主张和行为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被视为战国时期的典范人物。
6. 荆轲:不怕死的勇士,以刺杀秦王嬴政而闻名,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事件之一。
7. 聂政:同样是《战国策》中提到的勇士,以其英勇的行为被后世铭记。
8. 廉颇:赵国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与蔺相如的故事尤为著名。
9. 蔺相如:赵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智取和氏璧而闻名。
10. 平原君赵胜:赵国贵族,以养士三千而著称,他的门客中有许多能人异士。
11.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贵族,以礼贤下士和广泛交游而知名。
12. 春申君黄歇:楚国贵族,以智谋和远见卓识辅佐楚王。
13. 孟尝君田文:齐国贵族,以广纳贤才和善于经营而著称。
14. 燕昭王:燕国的君主,以招贤纳士和振兴国家而闻名。
15. 赵武灵王:赵国君主,以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而著称,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战国策》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虽然在史学价值上有所争议,但它所记载的人物和事件仍然是研究战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战国策》中纵横家的道德观念浅析
历史趣谈《战国策》的影响 该如何评价《战国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战国策》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战国策》导语:《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
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的史料。
但《战国策》许多记载并不可靠,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
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
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绪论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代,而纵横家则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一群人物。
先秦名作《战国策》“三十三篇,分别叙述了战国时代二百四十五年间的事,上承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1]所记述的主要是这些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倡导的政治主张和开展的外交策略,是最富有战国时代特征的文章,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纵横家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历史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他们以不烂之舌游说谋划,以纵横之策救危解难,在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上创造了无法超越的智慧。
刘歆《七略·诸子略》第一次将纵横家与儒道法墨等家相提并论;《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五蠹》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虽然事实上,纵横家在当时社会所取得的政治军事外交上的作用不可小觑,甚至是举足轻重,曾“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但由于他们朝秦暮楚、士无定主、反复无常,没有像其他诸子那样拥有自己成熟而稳定的思想系统,师承关系也不像儒道墨法那样准确清晰,所以后世人们对纵横家的观念并不普及。
纵横家的开山鼻祖是鬼谷子,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乐毅、范雎、邹忌等,都是《战国策》中描写记载的纵横家。
本文欲从《战国策》中的纵横家入手,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研究他们出现的原因,分析《战国策》对纵横家的人物塑造方法以及代表纵横家的个人色彩,从文学角度揭示纵横家独特贡献。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 纵横家的隆重登场纵横家作为特殊群体以谋略直接影响列国外交乃至政治为名,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地位却难以与其他各家相比,他们的出现和发展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只有清楚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我们才能更加了解《战国策》中的纵横家。
吕晓富在《纵横家起源探析》谈及纵横家的产生时认为:“除了刘歆提出的‘出于行人之官’外,还与游说和养士之风的兴盛以及私人讲学授徒风气的形成有关。
”[2]本段试图从纵横家的历史渊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统治者与纵横家之间的彼此需要四个方面来探求纵横家兴起的原因。
2.1 深刻的历史渊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行人之官初设于西周,有大行人和小行人之分。
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
”;小行人则“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
”他们从事外交官的一部分工作,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还不算真正的外交家和纵横家。
孔子曾评论行人可以“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
这些行人除了能用聪慧伶辩的口才出色的出色完成外交使命,还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护所属国利益。
例如《左传》中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3]“吕相义绝秦国”[3]等,皆流传青史与人歌颂。
战国时有些诸侯国中行人还有存在的。
《楚策二·魏相翟强死》载:“为甘茂谓楚王曰:‘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
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其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
’”《赵策二·冯忌请见赵王》记:“冯忌请见赵王,行人见之。
”在对外活动中,行人们有胆识、有智谋、有口才,谨言慎行,随机应变,不但成功地承担起救国家于水火的重任,还创造出精妙的外交艺术,开创了外交人员的优良传统。
2.2 兴起的讲学之风春秋战国时期办学方式的变化直接促成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的大繁荣,绵延壮观的授徒风气是各家层出不穷的源泉。
春秋后期,官家教学的格局被打破,一些思想家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对象向平民发展,私人讲学授徒之风逐渐兴起并日益繁荣。
当时著名的学者孔子高徒有72人,其他各家如庄子、墨子、韩非子也无不开堂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无数新兴的知识分子如春笋般崛起,他们渴望弛财骋欲,建功立业。
正像被这种流行培养出的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传人一样,一代又一代纵横家也因此繁荣。
口利辞雄的子贡是孔子著名的学生之一;吴起也从师曾子,最后游说成功权倾朝野。
到了战国中后期,纵横家更加活跃数量有增无减,苏秦、张仪,公孙衍、鲁仲连、乐毅、范雎、邹忌等《战国策》中叙述记载的人物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战国策》中最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均师从过鬼谷子,秦国的纵横家范雎、甘茂,都学过“百家之说”,知“五帝三代之事”。
这样开放自由的私人讲学之气,加快了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的步伐。
2.3强烈的政治需要《刘向书录》中记载:“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是纵横家的大量产生最直接的原因。
各国的诸侯贵族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不惜花费大量财力,重用门客,提拔游士,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结盟游说,以补充自身实力上的不足,于是礼贤下士就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
《史记·秦本纪》记录,战国前期,三晋夺秦西河地,于是秦孝公宣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4]到了公开兼并战争的战国时代,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门养客为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的社会风气。
《战国策》中记录在内的,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及以后的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有千人以上的门客,其养士之规模也是春秋时期难以望其项背。
正是这样广阔的舞台,使得《战国策》纵横家们的政治表演更加精彩纷呈。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 4热切的个人追求不仅君王需要纵横家,纵横家也需要依附统治者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各国招揽的游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士”分化而来的,随着社会变革的开展,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瓦解,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生活,便开始奔波在各国地域之间,游说于国君卿相之列,“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刘向书录》),甚至当中一夜之间通过游说而由布衣成为卿相者比比皆是,“左右倾侧”“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书录》)。
他们不仅对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地理、人文风俗耳熟能详,对各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机关算尽、纵横交错的关系更是了如指掌。
自孔子携弟子遍游列国开游说之始端后,处不同立场和执不同观点的游士便纷纷效仿,向统治者陈说天下之势,推销自己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思想言论,从而达到拜王称相的目的。
于是“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史记·六国年表序》)。
[4]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游士都可以称为纵横家,但他们却是纵横家演变的重要来源。
3 《战国策》纵横家的分析研究关于《战国策》纵横家的研究古已有之。
曾巩曾校订过《战国策》,并评价纵横家为“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今人诸位学者也纷纷为纵横家著作,例如熊宪光、郑杰文等等。
本段试图从纵横家的形象、语言、思想三个方面结合具体事例展示一个真实、生动、有趣又引人思索的纵横家世界。
3.1 饱满的人物形象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兼并战争最为激烈的时代。
群雄为了求存和扩张,明争暗斗,机关算尽,阴谋阳谋并起,各诸侯国时而息事宁人,结盟言欢;时而背信弃义,兵戈相向。
在这反复无常的斗争中,纵横家背负起推动历史车轮的重任。
他们各怀目的流转于各国,巧言令色,出谋划策,左右着飘忽不定的局势,因此在《战国策》众多的人物中,其作用最为醒目突出,其形象也最是熠熠生辉。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个性突出,形象生动活泼且各具特色。
如苏秦和张仪作为《战国策》描写最多的纵横家,一方面写他们为获得“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而不惜“朝秦暮楚,”刻苦钻营,摇动其三寸不烂之舌,鼓动吹捧各国统治者征兵兴伐,夺取霸权,表现出了极端自私自利的共性。
但另一方面《战国策》对他们的个性描绘又有各不相同。
《秦策一·张仪之残樗里疾》中描述了一个奸佞小人的嘴脸,这与张仪初说秦王的那种忠心不二、义重身正的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
张仪要铲除樗里疾提高自己的地位,于是派樗里疾出使楚国,让楚国国君请樗里疾当相。
然后张仪又对秦王说:“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
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
臣闻其言曰:‘王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
’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
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
”秦王大怒,樗里疾听说后害怕获罪就只得逃跑。
这里完全是张仪的诽谤诋毁、胡编乱造,阴险无耻嘴脸昭然若揭。
再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突出苏秦的奋发自强时描写:“(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滕履屩,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因为说秦不成,导致家人态度冷漠,从而发奋读书,自勉进步。
一个苦读形象跃然纸上。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战国策》的纵横家之中论足智多谋,当首推陈轸、公孙衍。
同是写智谋之士,书中又能彰其特色不雷同。
写陈轸突出其老练稳重,写公孙衍则侧重其聪黯狡诈。
比如,《秦策一·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中记载:张仪对秦王说陈轸要背秦去楚,让秦王杀之。
于是秦王把陈轸叫过来问他:“你要去哪儿?我为你准备辆车吧!陈轸居然顺势说他要去楚国:“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
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在秦王听信张仪的谗言之后,陈轸没有马上着急为自己分辩,反而将计就计,又借比贤臣名人,感情真挚,最后表明自己的忠心,证明自己并不是要背秦去楚,重获亲王的信任。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再如,《齐策二·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中,张仪对梁王说:“不用臣言以危国!”梁王就任用了张仪。
后来张仪进谗言,让魏王解除了伐齐失败的公孙衍的相职并取代之时,公孙衍不声不响,转而实施以诈抑诈策略。
他通过卫君,表达与张仪重建友好关系的意愿,之后又是跪行敬酒祝福,又是不辞辛苦亲自送张仪到齐国边境,他生动的演出,果然激怒了齐王,使齐王怀疑张仪必定与公孙衍结成战线谋图齐国,从而使张仪联齐秦的打算破产了。
3.2 精彩的论辩语言《战国策》纵横家的语言既不同于《左传》的字字玑珠,又有别于《国语》的平白如话,反而在纵横思想的影响下,与诸侯群雄并起,气势磅礴,宛若江河迎面不可羁勒之势,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语言为“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
”宋代李叔文在《书战国策后》赞:“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不绝来世。
”王觉在《题战国策·战国策附录》称“辩丽横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