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原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教案: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
(完整)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1、会读写“蚕、桑”两字,通过字义和字形来理解“蚕、桑"两字。
2、通过联系注释、 想象画面、 抓关键字、 联系插图、 朗读等方法感受乡村四月的 “景美”和 “人 忙”,从而感受作者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叹。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读写生字;感受乡村四月的“景美”和“人忙”;背诵古诗。
难点:用自己的话还原诗意,体味乡村四月的景美。
1、师:孩子们,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
看--—— 自己读读这两 首诗,说说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描写乡村田园体面的古诗)让我们用心地读一读 这些诗句吧。
2、师:乡村的美景在你们的朗读声中越发显得迷人,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乡村四月》,细 细地感受乡村风情。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乡村四月)村居(清)高 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 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师:一起读读。
你读懂了什么?生 1: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的四月(四月里的乡村)。
师:你读到了时间和地点。
师追问:四月说明是什么季节?生 2:晚春时节.师:让我们赶紧去感受诗人笔下四月的乡村吧。
看看与我们这的田园体面有何异同。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边读边思量你的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2、读准字词: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请你来读读。
(1) 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读古诗不忘作者,而且还把作者的名字读对了,作者是宋代诗人翁 ju ǎn。
以前的人喜欢给自己取两个名字,两个名字之间又意思相近或者是相反,比如韩愈的另一个名字叫退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意思相反;再比如屈原的另一个名字叫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意思相近。
而我们的翁卷有一个小名,叫灵舒,有个成语是“云卷云舒”,因此作者叫翁卷。
我们一起叫叫他的名字。
(2):(谁再来读读翁卷的《乡村四月》?)“蚕桑”这两个字 ,前鼻音和后鼻音放在一起,十分难读,你读得很到位。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词语《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秋天的田野上,一群鹅自由自在地游玩。
它们身上的白毛在碧绿的水面上,显得更加耀眼。
鹅们像一个个乐天派,欢快地嬉戏着,还不时发出兴高采烈的歌声。
曲美的脖颈展得高高的,似乎要和天空融为一体。
一只只红色的鹅掌不停地拍打着清波,激起涟漪,给人以愉悦和自由的感觉。
小时候阅读这首诗,我总是被作者将平凡的鹅的形象描绘得如此活灵活现所打动。
这首诗不仅传达了小诗人对简单自由生活向往的情感,也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世界的渴望。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别离亲,心情万千。
把酒对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首描写人们离别情愁的诗歌。
原野上的草离离和尚,每逢岁岁新旧更迭,经历四季的变迁。
大草原上的野火虽然能烧尽一切,但春风在过去的草地上吹起,又给它们新生命。
离别亲人,让人心情悲伤千万种。
在孤寂的夜晚,人拿起美酒对着明亮的月光独自品味寂寞。
月亮并不真正能饮,但它默默地陪伴,而影子则成了无声的旁观者。
当人醒来时,与霓虹后有笑声相伴舞动,但在醉酒之后,大家各自离散。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人们永远相伴,无法分散的心情,希望他们共同度过快乐的时光,相聚于东方美好的天空。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述四时的变迁,让人们从中体悟到离合悲欢的哲理。
诗人用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整首诗显得朗朗上口。
读这首诗,让人们感受到深深的思考与感叹。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太阳逐渐落山,山顶的云霞将白日渲染得五彩斑斓。
黄河如一条巨龙,毫不畏惧地径直流向大海。
无边无际的河流和苍山蓝天构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色。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一、教材解读:《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组教材的主体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文学家张志和的代表到。
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一个“不须归”唤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眷恋之情,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一)教学目标:1、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进而背诵这首词。
2、通过品味文本,想象画面,走进作者的心灵。
3、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文本进行想象,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以及了解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情”的艺术表现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不须归”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学课时:一课时4、教具准备:课件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方法:借助注释、看插图、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应继续巩固提高这些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以歌入手,走进文本课前播放歌曲渔歌子的录像,让学生去感受,然后与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么?”师:“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师:“刚才的歌中隐藏着一首千古流传的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引出课题,板书:渔歌子(二)品读文本,读出味道1、读得正确。
首先,全班齐读,重点认读:鳜鱼、蓑衣、箬笠,并在读中指导“鳜、蓑、箬”的写法。
读出节奏师:“同学们,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大家跟着老师来试一试!”2、读出内涵分两步:a,读出词中画面 b.读出作者的心情。
师:“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副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语言文字训练:()西塞山()桃花()若离和蓑衣流水()鳜鱼()白鹭()()斜风()细雨师:“非常好!大家的想象力真棒!现在老师问你,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江南的美丽景色吗?”生:“绿色的江南,满地鲜花的江南,流水潺潺的江南,富饶的江南,休闲的江南”等师:“哇,同学们脑海中的江南真是风景如画的好地方啊!”(板书:美丽如画的景)师:“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觉得作者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生:“愉快、悠闲、轻松”师:“但是作品中并没有出现描写心情的词语啊,你如何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呢?”学生可能说不出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PPT精品课件】

“渔歌子”为词牌名。字面意思为古人打渔时 喜欢咏的歌词。词牌本身与词的内容无关,只是 填词用的曲调名称。
精读感悟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 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箬笠: 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不须: 不想。 归: 回去,回家。
明诗意
精读感悟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事……
精读感悟
后两句的诗句描述 了孩子们在干什么?
模仿大人样子, 学着种瓜。
从一个“学”字,我们体会到了 孩子们的天真、勤劳、可爱。
精读感悟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诗歌中描写的农家夏忙时热烈的 劳动场面,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 里。
初读感知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精读感悟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完本课,让我们了解了 江南初夏的旖旎风光,也让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生 活的热爱。
精读感悟
回忆学习古诗 词方法:
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初读感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乡村四月》和 《四时田园杂兴》。
2.积累其它描写乡村的古 诗词。
板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山原、川、子规、雨 四时田园杂兴:昼耕田、夜绩麻、学种瓜 渔歌子: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孩童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麻 ,却同样在靠近桑树旁的田里忙 着学种瓜呢!
明诗意
精读感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 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板书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 村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 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 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释题
文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最后 10年隐居石湖,所以号石湖居士,南宋诗 人。58岁病辞。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 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 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 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 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是 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农家夏忙时热 烈的劳动场面。
儿童天真、勤 劳、可爱。 也傍桑阴学种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 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 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 瓜。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 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白天 除草 搓麻线 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不懂 从事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靠近
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
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自由读词】
析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
白鹭、桃花、流水 鳜鱼、斜风、细雨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
WTT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同步练习题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桑昼耘塞鹭绩笠二、照样子,做一做吧!例:sàisāisè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 lù lǜ绿化( ) 碧绿( ) 绿林( ) 鸭绿江( )le liǎo好了( ) 行了( ) 对了( ) 了不起( )jiě xiè未解( ) 浑身解数( ) 解释( )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供给( ) 供耕织( ) 提供( ) 供词( )三、比一比,再组词,烟()闭( ) 耕( ) 膀( ) 衷( ) 观( )咽( ) 闲( ) 耘( ) 傍( ) 蓑( ) 规( )塞( ) 须( ) 若( )赛( ) 烦( ) 箬( )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上课课件-四年级(下)-23课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表现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板 书 上一句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③ ① ②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返回 解释1 解释2
④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解释
③
④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③ 子规 声里雨如烟。
①
②
意思是: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稻 田里的水色迎着天空的光辉。只听 见杜鹃鸟不停地在蒙蒙细雨中叫着。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板 书
返回
下一句
乡村四月闲人少, ④ 才了 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 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返回
翁 卷 [ju什么?
写景的时间和地点
2.说说诗题的意思。
写乡村四月的景色和人们的忙碌景象。
返回
三部曲:明诗意
乡 村 四 月
[ 宋] 翁 卷
① ②
写 景 写 人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并背 诵 这首诗歌。
谢
谢!
四年级 语文(下)
第23课 古诗词三首
乡 村 四 月
[宋] 翁 卷
绿遍 / /山原 / / 白/满川, 子规/ /声里/ /雨如烟。 乡村 / /四月 / / 闲人少, 才了/ /蚕桑 / /又/插田。
学习古诗四部曲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第23课《古诗词三首》

描写的景物:绿原、白川、 子规、烟雨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 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乡 村 四 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 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 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田园:田地 和园圃,泛指农村。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 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 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四时田园杂 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 日”“秋日”“冬日”五组。
四时田园杂兴
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庄儿女——耘田 织布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学种瓜
朗读古诗,思考全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赞美农民勤劳,喜欢 热爱劳动的农村孩子的思想感情 。
补充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江上一位 老翁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 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地垂钓, 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 久不愿回家。
【词句赏析】
青箬笠
绿蓑衣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有生活情趣的思想感情 。
作业: 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评。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新课标

《渔歌子》教案【教材分析】《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
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塞、箬、笠、蓑”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词内容。
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乡村风光的美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田园诗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 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借助信息技术体会诗中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23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
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乡村四月》插图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
谁来说说?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1、【课件出示:两首古诗】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
【课件出示生字:蚕、昼、耘、塞、箬、笠、蓑】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乡村四月》全诗】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_四时田园杂兴_渔歌子(完美版)

“才”“又”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 这里体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与 赞美之情。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课文感知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 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 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 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 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 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 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 明的图画。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巩固练习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 句诗写了——、——、——、——四种景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这两个字看出农民的劳动的繁 忙紧张。这句诗的意思是:————————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诵读
【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 《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 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 更换,并作《渔歌子》。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桃花盛 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 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上一位老 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 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 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古诗词三首》课文解读

《古诗词三首》课文解读本课所选的三首词都是借景抒情的。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定州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孤寂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望洞庭》的作者刘禹锡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忆江南》中白居易描绘了当年曾经观光游览江南风景时所留下的美好印象,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
感知古诗大意,品味、背诵诗句,积累语言是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在于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这几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学习这几首古诗,可以结合注释,根据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画面等形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当时不同的心情。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

诗人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滁州 西涧的自然风光,包括幽草、黄鹂、 春潮、野渡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新 幽静的画面。
诗人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 得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给读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西涧的春景,诗人表达了对 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借 景抒情,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归 隐的意愿。
XX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 课《古诗词三首》
汇报人:XX
REPORTING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艺术手法鉴赏与实践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目录
XX
PART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REPORTING
教材分析与课程目标
•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某出版社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含三首 古诗词。这些古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 护问题,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可持 续发展观念。
通过比较古代与现代社会的不同价值 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真、善、美 的生活境界。
结合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 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关爱 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
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古代诗词讲究格律和韵律,要求诗句的字数、平仄、押韵等符合一定的规则,以形成和谐 的音乐美。
诗词中意象及象征意义探讨
意象的概念和作用
意象是诗词中通过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情感或理念的艺术手法,它能够使诗词更加生动、 形象,并增强艺术感染力。
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包括两首古诗和一首词。
店铺为四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本学期在以前古诗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这样的研究,当然也很有兴趣。
我阅读了有关作者的详细生平,对作者做深入的了解,包括作者一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蕴涵的情感,再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
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
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与同仁的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
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
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
册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3课的古诗词有三首,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夜泊牛渚怀古》。
这些古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意境。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的美景。
这首诗以宏伟壮丽的景色来表达人生短暂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无常人生的感触。
《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作者独自一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
这首诗通过对寂静夜晚的描绘,表达了思念之情和对亲情的珍惜,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哀愁。
《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牛渚江边夜宿时,思念过去的故国和美好的往事。
这首诗通过对江水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这三首古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至今仍然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3.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

【精品】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人教新课标23.古诗词三首故乡的山溪课内阅读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描写了江南农村(时节)的景象,我能从“,”想象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中的山原指的是,白满川的意思是,子规表示鸟。
3. “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给下列黑体字加拼音。
鳜鱼( ) 箬笠( )5.下面是对以上诗歌的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诗作描绘了春江水涨,烟雨迷濛、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流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
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隐者恬然安适的情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诗人敢于迎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故乡的山溪今年暑假,我随爸爸回到山东老家。
家乡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崭新的瓦房,清脆的蝉鸣……一下就让我陶醉了,但更使我陶醉的是村东的山溪。
一天清晨,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找山溪的源头。
走到一座山前,爸爸说:“源头在山的那一边。
”我是无力爬上那座山峰的,只好跟着爸爸往回走。
我渴极了,蹲在溪边,捧一捧溪水,一饮而尽。
好凉爽的水啊,喝一口全身清凉;好清澈的水啊,蓝天、白云、野花、蝴蝶,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山溪给了我欢乐。
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到山溪里捉鱼摸虾,这里的鱼虾可真肥。
只一小会儿,小伙伴们就摸了不少,可我连个鱼鳞虾皮也没有摸到。
小伙伴告诉我,摸的时候不能着急,动作轻轻的,要不,鱼虾就会被惊跑的。
我照着做了,果然摸到一只好肥大的虾。
小伙伴们瞅着我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好多天不下雨,田里的小苗儿卷起了叶子。
村里的孩子们就引山溪的水,主动浇一位军属老伯伯的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解释
• 山原:山陵和原野。 •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
平地。 • 子规:杜鹃鸟。 • 了:(读liǎo)结束。
返
子绿 规遍 声山 里原 雨白 如满 烟川 。,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意思是: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 稻田里的水色映照着天空的光辉, 只听见杜鹃鸟不停地在蒙蒙细雨中 叫着。
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 落落。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晴蜓蛱蝶飞。 夏天白天很长,篱笆墙外无人走过,四
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作者写了五首《渔 歌子》,这是第一首。
词,文体名,是一种文学体裁,词又称 “长短句”,常见的词牌名还有《西江月》 《蝶恋花》《一剪梅》《如梦令》《忆江南》 《卜算子》《浣溪沙》《长相思》《天仙子》 《雨霖铃》等。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不懂得,不会 做,从事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靠近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 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的拿手本 事。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
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 瓜。
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 象跃然纸上。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学习古诗的方法
•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
[宋] 翁 卷 介
词语义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景
诗句义1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人 乡村四月闲人少, 诗句义2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翁卷 生平:翁卷,字续古,一字 灵舒,南宋诗人,一生没做过官。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 嘉四灵”。
渔 歌 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桃花流水鳜鱼肥。
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俗称“花鱼”或
青箬“桂笠鱼,” 绿蓑衣,
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想 回去,回家。
【词人简介】
张志和(730?-810?),唐代诗 人。字子同,本名龟龄,金华(今属 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 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 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 钓徒。著书《玄真子》,今流传《渔 歌子》五首。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理解词语 理解句意 句子赏析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表达感情 补充赏析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
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白天
除草
搓麻线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 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 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田园:田地 和园圃,泛指农村。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 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 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四时田园杂 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 日”“秋日”“冬日”五组。
四时田园杂兴
描写的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板书
返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 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说明劳动人民的紧张繁 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板书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好一幅江南水乡初夏美景图
2.哪两个字可以看出农民繁忙?
才,又
分析句子用词
•
前两句重在写“景”,绿
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
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
色勾勒了出来,有静有动,优美和
谐。
•
后两句重在写“人”。
“才”“又”平实地用词,充分地
说明了农民劳动的紧张繁忙,作者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的 闲上山来看野火,
诗 忽于水底见青山。
释题
文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最后 10年隐居石湖,所以号石湖居士,南宋诗 人。58岁病辞。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 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 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 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 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是 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结合想象诵读,注意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 天真 勤劳 不怕苦
好学 可爱 爱劳动 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 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 自己的喜爱之情。
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 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庄儿女——耘田 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学种瓜
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 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朗读古诗,思考全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 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 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 情趣,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敬重之情。
补充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
返
乡村四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返
乡村四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返
描
写
田 园 风
野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光 无数峰峦远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