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基础知识教材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一、产业聚集的概念释义及理论简介产业集聚(Industry Cluster)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聚理论有较大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二、产业聚集的形成模式1、市场创造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聚集地点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
2、资本转移模式: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某一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在生产区位上做出重新选择时,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新悬着区域汇聚。
这种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
我部主导的台湾项目所含属的太平湾产业聚集区项目就类属于资本转移模式的产业聚集模式。
三、产业聚集形成分类1、指向性集聚:是指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群体,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节点。
这些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并形成产业集聚体。
2、经济联系集聚: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是指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四、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区别: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重庆打造亿台级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而是互动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来看,产业聚集必然牵动起产业转移。
【PPT】产业集聚讲解
原因: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竞 争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企业由单纯追求成本占先, 逐渐转变为追求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现代企业已经意 识到,成本固然是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成分,但面对 一个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产品或服务的新颖独特性、 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企业与 企业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创新 上的较量。
市场
经济
生产 过程
大量缓冲库存 生产结束后进行质量测试 (次品在后来才能发现) 因为次品和库存瓶颈而造成生产时间的损失
通过工资控制而减少成本
无库存或很少库存 生产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 (次品立时被发现) 损失时间减少
通过长期的“干中学”而减少成本
工人完成单一任务 工人完成多种任务,工作专业化程度高 (专业面很狭窄的熟练工设计产品,非熟练 (各方面都很熟练的多才能的工人以团队为 劳动力 或半熟练的工人生产产品;每个人都按 单位进行生产,每个人负有责任进行具 预定的时间和程序简单地重复工作) 体操作、维护和修理) 没有或很少在职培训 长期在职培训 与供应 功能上和地理上都是远距离的关系;大量存 非常密切的功能上的联系;即时生产要求, 商关系 货堆积在工厂以防供应的中断 客商与供应商地理上接近
★弹性生产以渐进性创新为主,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无论
从企业内部还是从整个生产网络来看,创新由更接近生产活动、 过程开发和销售市场的人来完成,使创新与生产、市场紧密联系 在一起。要求工人掌握多种技能,从事多种操作,主动改进操作 方法,并对错误及时处理,从而降低生产时间和成本。需要企业 提供在职培训不断得以发掘。
合作——网络型产业组织
① 近些年来在硅谷设厂的成本虽然一直在升高,但许多公司仍然在该 地区设立机构,以使自己成为这一地区社会和技术网络中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接近,使得各家公司能够及时了解本行业技术发展 的新动态,以免与新技术失之交臂。市场机会、技术信息、频繁的交 流互动、创新能力等都是无法用成本的高低来衡量的。 ② 面对面、非正式交流-----创新 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之中,产生于频繁交流的过程之中。 地理上的接近为沟通交流带来了速度和效率。在技术开发以及解决问 题过程中的面对面接触交流更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硅谷的企业选 择合作伙伴首先考虑本地企业。硅谷的计算机制造商一般都愿意使用 本地供应的产品,特别是技术复杂的或定制的零配件。 在硅谷,非正式交流是随处可见的。酒吧、娱乐场所都是交流场 所,同学、同事、相识关系都可以成为相互联系交流的纽带。这种交 流与高度一体化组织的内部交流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带来了最新的市 场信息、管理经验、技术诀窍,同时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
产业集群的课件
1.5 产业集群的概念外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今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旅 游业、农业等产业都出现了集群化趋势。 也就是这些行业的企业也在一定的区位呈现 出集聚发展的趋势,它们在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或 者服务的过程中,不断竞争、合作,极大节约了 经济资源、推动了本行业的竞争和技术进步。 产业集群研究的概念也随之外延。
人力资源丰裕地区有利于发展高端产业集
群。
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和管理人才对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这个原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本都位 于智力密集的科研院所和大学所在区域,硅谷 所在的区域有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等。
产业集群产生的需求条件
1.从整体市场看,需求对新产品的产生和新 的生产组织形式的诞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产业集群的概念内涵以及外延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分类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 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 对于中国产业集群政策的思考 产业集群的案例
第一部分 产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及外延 1.1 对产业集群的理论概述 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见于19世纪英国 著名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产业区的理 论。 后来人们又使用不同的学术术语来称谓产 业集群,如新产业区、企业簇、企业簇群、企 业集群、小企业集群、产业簇群等等。这些术 语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种促进区域竞争力形 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地区文化和制度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根据制度经济学,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减 少市场经济交易成本。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或者是社会制度的长期 孕育,存在一种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 价值观,创业和创新蔚然成风,这种社会文化 氛围能够促使最初诞生的企业慢慢形成一种积 聚核心以及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基于信赖基础 的网络关系,极大地促进了集群最后形成。
2.2 产业集聚
核心的 主导产业 (出口导向生产者)
支持性产业或相关性产业 (部件、原材料和支持性服务提供者)
灵敏的经济基础 人力 技术 金融 基础设施 税收 自然资源 环境
经济群落的构成要素
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52-57
案例
• 大芬村的油画产业 • 大芬村位于深圳市罗湖群的作用
• 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组织形式和重 要的动力源泉,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 新产业区可能成为新产业集群产生地
• 产业集群升级会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 2.2 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的概念
• 产业集群(产业簇群、产业群落industrial clusters) • “簇群”: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 存在着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 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簇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 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 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 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簇群能能够 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 于新企业的形成。
只有300多人。自从1986年香港画商黄江在此租下了600平方 米的场地进行油画制作以来,愈来愈多的画工开始进驻这里。如 今,这里集聚了大量的画廊和作坊。据统计,截至2004年4 月,整个大芬村共有书画、工艺等经营门店243家,年销售收 入数亿元,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油画村”。 • 就发展阶段而言,大芬村的油画产业已经进入了建立期,油 画产业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并且由于其劳动力的优势而突现出一 定的产业竞争优势;就其集聚的模式而言,它属于市场共享式, 即大芬村的油画产业共享的是共同的国际美术市场。据统计,美 国市场上的“行画”70%来自中国,而其中80%便产自大芬村; 就其集聚的程度而言,大芬村的油画产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不 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且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三类主体——企 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组织各司其职,共同深化了产业集聚的程度 (具体就参见下图);就其就业机制而言,大芬村油画产业自形 成以来的近十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发展态势。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课件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假设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 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 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 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 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 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 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 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85年发表《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 的新地位》,其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 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 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极化效应和扩
网络开发理论
要素:一是“节点”,即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二是 “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三是 “网络”,即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 产因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信网组成。
网络开发就是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之 间、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 的广度和宽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市一体 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 网络的联系,或者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 散,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 的调度组合。
产业集聚基础知识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概述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及合作、技术创新及竞争优势、交易本钱、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及开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开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与互补性等特征而严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根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一、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拟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与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及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与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那么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兴旺的经济。
《产业集聚专题》课件
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快 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抓住市 场机遇。
创新优势
1 2
创新氛围浓厚
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合 作,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扩散速度快
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快地获取新技术和 新产品,加速技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寻找合作伙 伴和投资者,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
03
02
市场型产业集聚
以某一市场需求为基础,形成的产 业集群。
政策型产业集聚
以政府政策扶持为基础,形成的产 业集群。
04
02
产业集聚的优势
成本优势
生产成本降低
通过集中生产,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原材料 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运输成本降低
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近距离地采购、生 产和销售,降低运输成本。
产业集聚的特点
产业集聚通常具有专业化分工、地理集中、企业间协作配套等特点,能够提高产业的整 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基础, 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
政府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 设等方式,引导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
展。
ABCD
优化营商环境
政府应持续优化产业集聚区的营商环境,简化行 政手续,提高服务效率。
引导产业升级
政府应引导产业集聚区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推 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
THANKS
感谢观看
信息成本降低
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更快速地获取市场信 息和行业动态,降低信息获取成本。
市场优势
01
市场需求扩大
《产业集聚专题》课件
产业集聚是零散的生产力在某一区域聚合形成高聚集度、较规模化的产业群 体。
产业集聚的定义和意义
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降低成本, 增强产业竞争力。
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不同企业可以共享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 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如何实现产业集聚
政策引导作用
• 提供必备的公共资源 • 补贴吸引外部投资 • 优惠税收政策
完善产业链和区位优 势
• 升级现有产业,加强产 业密切配合和区域协调
• 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 产业,满足市场需求
培育产业集群和产业 人才
• 鼓励企业联合,扶持龙 头企业
•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 心竞争力
• 引进、培养和优化人才 组织结构,培育创新人 才
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地区产业的专业化、集中化、 规模化程度,增强地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扩大就业机会
产业集聚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人员聚集, 促进人才流动,形成产业人才聚集区。
国内外产业集聚经验案例分享
硅谷
集聚了全球最出色的高新技术人 才和创新型企业,致力于推动全 球科技的进步与应用。
产业集聚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产业集聚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推动全球 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 力。未来,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将 带来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
可持续能源产业集聚
可持续能源产业集聚将得到更多 政策支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 企业进入可持续能源领域,未来 产业集聚区将形成完整的产业生 态链。
在一个紧密联系的产业群体中,充分的竞争和合作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3 降低成本
《产业集聚与集群》课件
产业集聚与集群的PPT课件介绍了产业集聚和集群的定义、目的、作用以及 新旧两种不同模式的特点与局限性。通过实践案例和影响分析,分享了打造 成功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
什么是产业集聚
定义
产业集聚是指相关产业在特 定地理区域内集中发展,形 成集中化和相互依赖的产业 群体。
目的
通过集聚相关产业,实现资 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扩 大,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深圳电子产业园
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子产 业园区,集聚了众多知名企业和 创新资源。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国最大的科技园区,集中了大 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孵化资源。
杭州互联网产业园区
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孵化了许多知名互联网企业。
产业集聚与集群对企业的影响
1 降低成本
集中采购、共享资源和关联服务等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包括初期形成、扩大发展和成熟稳定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各异。
产业集群的分类
地域性产业集群
发展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 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
产业链上的产业集群
相关产业在价值链不同环节集 聚,形成协同与互补。
专业化的产业集群
聚焦特定领域的产业集群,形 成专业特长和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实践案例
2 提高效率
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和互动促进生产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
3 提高竞争力
通过集聚创新和市场协同,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
1
创新驱动
培育创新文化,推动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2
政策扶持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建设,提供财税、招商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持。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讲课文档
第二十一页,共38页。
形成类型
指向性集聚 这是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企业)群体。通常是在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 节点。这些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形成了产业(企业) 集聚体。
经济联系集聚 这种集聚的目的在于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发展创造 更有利的外部条件。它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 集聚。纵向经济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这是种 投入产出关联关系;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横向经济 联系是指那些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与部门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马歇尔在 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 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 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 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 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 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第三十一页,共38页。
对策
完善制度建设
1
2
优化配置人力资本
鼓励园区企业技术创新
3
4
制定和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大力推进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等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
5
第三十二页,共38页。
发展战略探讨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
导,推进高新技术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高技术产业与资本市 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跨越 式发展
第三十三页,共38页。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 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 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 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 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产业聚集基本知识一、产业聚集的概念释义及理论简介产业集聚(Industry Cluster)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聚理论有较大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二、产业聚集的形成模式1、市场创造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聚集地点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
2、资本转移模式: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某一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在生产区位上做出重新选择时,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新悬着区域汇聚。
这种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
我部主导的台湾项目所含属的太平湾产业聚集区项目就类属于资本转移模式的产业聚集模式。
三、产业聚集形成分类1、指向性集聚:是指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群体,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节点。
这些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并形成产业集聚体。
2、经济联系集聚: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是指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四、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区别: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重庆打造亿台级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而是互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概述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一、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则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
作者提出了三个导致产业聚集的原因: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
马歇尔进一步指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问,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等。
而空间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投入品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加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马歇尔相应提出了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和工业区理论。
而关于聚集经济的根源,马歇尔认为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企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在某一空间区域内的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带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进而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区域外部性。
但是,马歇尔(1920)强调因为更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非贸易投入的可得性和知识外溢带来的外部性会使得一个产业聚集于某地,而其分析只适合于一个产业,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的聚集。
二、产业区位理论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
在其《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作者寻求解释德国工业化以前某典型城市周围的农业活动的模式,最早用多种要素来解释聚集经济现象,其农业圈模型区位外生市场的假设,是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标准假设完美结合的典范,他更是因此而被称为边际主义的创始人。
而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并从微观企业区位选址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区位理论。
从企业最小生产成本出发,认为费用最小区位是最好的区位,而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聚集的好处与成本的比较。
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并不特别关注产生聚集现象的原因,只是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其模型的目的只是解释为何这样的经济会导致聚集,而不是解释聚集经济本身。
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聚集因素(Agglomeration Factor),其中聚集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聚集优势,这是初级阶段;而第二阶段则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也是高级聚集阶段。
勒施(1940)对产业聚集与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大规模的个别企业的区位,有时也会形成城市,在这种场合,是一种综合生产几方面财货的大规模企业的区位。
从区位论的观点来看,这所谓的几个方面的财货,也可以分别形成与之相关的几个产业区位。
正是基于这些观点,勒施将城市定义为非农业区位的点状聚集。
他认为,城市化是产业区位聚集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城市化的原因在于非农业区位的点状聚集,并且,他将这种区位的聚集分为自由聚集和受场所约束的聚集等两种形式:自由聚集,是指在任何场合都能发生的聚集,如围绕大规模个别企业的聚集、同类企业的聚集、不同类型企业的聚集、纯消费者的聚集等等。
而约束性聚集,则是指受场所约束的情况,它受历史上的人口密度、地形、财富等空间差异的影响,即受“沿袭”下来的因素的影响。
通常认为,这种沿袭下来的因素与原材料、水力、劳动、资本、适宜的气候、河流汇合点等因素有关,并以已有的区位为前提。
胡佛(1937)在探讨聚集经济时,将聚集经济分为三类:即内部规模经济;对企业是外部的,但对产业部门而言是内部经济的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对企业和产业部门都是外部的,但因为产业聚集在某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
对于城市化经济,他认为群体以外的其它类型的产品供给或活动可能增进聚集优势,如公共投入的可供性在群体经济中则很可能成为一种密切联系活动的混合体。
而不是一种活动的单位群,也即供给的多样性形成了城市化经济的比较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特征上的差异是很轻微的。
佩鲁(1955)的增长极理论同样与区域或城市的产业聚集观念紧密相关。
佩鲁主要通过产业关联、外部性以及最终引起的产业聚集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角度探讨了非均衡增长战略的状况。
该理论认为整个行业体系包含某些有活力的部门或推进型的产业,而产业问的相互作用常常会打破平衡状态,所以要理解经济增长与变化,就必须把重点放在推进型产业上。
由于这些产业规模大、市场力量强以及导致创新的能力巨大等原因而支配着其它产业或部门,也就吸引或引导其它经济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与地理空间没有任何关系,其增长极概念可以跨越国界。
并且,由于人际接触与交往,产业的地区性集中给产业结构和增长带来了特殊效应,它会强化经济活动并相互影响,经济增长是通过生产的聚集及其辐射作用带动的。
三、新竞争优势理论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实是对产业聚集的一种合作竞争解释,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新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协作行为规则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家庭关系以及传统观念。
这样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协作能够获得与大企业一样的内部规模经济,并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柔性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新产业区理论(The New Industrial Districts Theory)。
通过对一些产业区的研究发现,较小企业聚集是基本的经济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影响到动态区域内企业间关系的社会及文化行为规则(主要是指制度因素)。
当然,产业区内企业之间真正合作的例子并不多见,企业间的相互关系也许依赖于特定的情况或者文化氛围,而且企业行业的规则在不同的国家也大不相同。
道格林与弗莱克(1997)指出了两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出现合作的可能性:一是准时制(just in time)存货与配货系统的利用;二是区域产业群内企业之间相互交易的速度与频率,企业之间的交易越频繁、越迅速,就会有越多的企业确定其生产的方向及新的企业专业化产品。
这两种情况也许只适宜于上下游企业之间,而不适合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
正如奈特(Knight,1996)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潜在的成本及收益之间极大的不同,企业之间横向纵向之间的合作划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进而认为在游说、国外市场调查、联合出口促进、贸易份额划分及特定地区的专业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竞争性的企业可能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生产、销售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竞争。
与传统的产业聚集理论将重点放在产业内部的关联与合作之上不同,迈克尔·波特(1990)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分析基础。
波特(1990)通过对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产业聚集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同时还利用“钻石(Diamond)”模型对产业聚集及产业群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竞争不是在不同的国家或产业之间,而是在企业之间进行,而且贸易的专业化并不能通过要素禀赋状况而得到合理的解释。
因此,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企业上,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探讨了产业的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即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或者说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国内较好的需求状况;要素投入的质量;促进企业在其产业内部迅速超越其它企业的竞争压力;特定产业供应商与顾客之间的联系。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在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是企业创新市场或获得及保持市场份额的核心。
该理论认为,产业群通过三种形式影响竞争:一是通过提高立足该领域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二是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产业群本身来影响竞争。
其实,产业聚集可以说是外部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的具体体现,产业群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影响竞争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及规模经济观念基本相似。
如产业群的产生为企业获得雇员与供应商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产业群内的企业能够获得专业化信息的途径,产业群为创新也提供了许多容易捕捉的机会,并且,由于产业群内部企业能够更了解各顾客的消费需求,更接近于市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