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传播的媒介的历史
传媒的五次革命
人类传播革命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
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每个国家或地区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它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人类在公元前约3500年发明了文字,实现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年,人类进行第四次传播革命,迎来了电讯传播的曙光;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
在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因此,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言传播:第一次传播革命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
那么,语言是何时产生和怎样产生的呢?菲利浦•列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1984)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在3.5 万年前的某一时期开始使用语言。
罗伯特•芬(1985 )的推断与此稍有不同。
至于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各种猜测可谓异彩纷呈:“汪汪”派认为,言语是通过模仿狗叫等自然的声音形成的;“哼哟”派认为,言语是在从事某项群体的重体力劳动时为协调动作发出的声音形成的;“感叹”派认为,语言是由偶然地表现感情(疼痛、高兴、恐惧、悲哀)所产生;“唱歌”派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而来。
在众多的猜测中,恩格斯的“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的假说〔1〕,百多年来受到非议最少。
关于语言的产生,我们倾向于这样的假设和猜测:它起源于劳动,但并不局限于群体的共同劳动;它出现在简单劳动之后和制造工具之前,而不是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之中或之后。
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嬗变过程
是在 “ 天子失官 ” 掌握典籍 的史官们流散各国的时候 , 、 但 是 《 诗经》在各 国主要的传播 过程却是 在广泛 的教学 、缉 私、 朝聘 、 宴饮活动完成 的。秦火之后 ,诗经》 主要依靠 《 也
播 时 代 的 时代 更愿 意 把 它 的 上 限 定 位 在 文学 作 品 真正 产
不多的文学作品 , 都表明了 口语传播方式在 当时仍是主要
传播方式 。! 际上 , 到汉初 , I实 直 文学 作 品依 靠 口语 媒 介 传
生的 《 诗经》 时代 , 然两个在时间上都 是殷周时代 , 是 虽 但 似乎 甲骨 卜 和铜器铭文更 有藏之名 山的而不是 像 《 辞 诗 经》 那样具有传播 的意 义。 口语媒介传 播 , 在传播学上是指
二、 抄写文 学传 播 时代
谈 :女 , “ 司典 之 后 也 , 战 忘 之 ? 籍 谈 不 能 对 。 出 , 日 : 何 ” 宾 王 “ 父其 无后 乎 ! 典 而 忘 其 祖 。 当时 , 谈 的状 况 是 一 个 籍 数 ” 籍 典 型 的 例 子 。 说 明 了在 长 期 的 殷 周 时 代 , 史 掌 故 , 学 它 历 文 作 品 等 的 传播 主要 依 靠 的是 贵 族 的 家 族 世 代 相传 。 到 了鲁 昭 公 的时 代 ,由 于周 王 室 的 H渐 式 微 ,出现 了
传播 转 变 到主 要 由抄 写 传 播 的 漫长 历 史 时期 。 主 要 以 口 在 语 媒 介 为传 播 方 式 的时 代 , 期 的 抄 写 方 式 已 经 产 生 . 早 但
媒介传播与文学的发展关系
经历 ,它既包含着 一个 民族的宝贵精神 ,又凸现着一个 民 方 式 ,文 字 成 为 可 复 制 性 的媒 介 。 这 就 为 数 量 和 篇 幅 巨大
本 ,有 的 还 会 失 去 原 来 说话 者 的 意 思 和 来 龙 去脉 , 最 终 变 唐 代 诗 人 贾 岛有 “两 句 三 年 得 ,一 吟 双 泪 流 ”的 感 慨 ,更
成 不 可理 解 的 言 说或 者 一种 隐喻 。
有 杜 甫 “为 人 性 癖 耽 佳 句 ,语 不 惊 人 死 不休 ”的 自豪 。这
它准确 、方便 、迅速 ,与身体语言紧密相连 。这 种媒介 , 反复推敲 、修 改,直 接推动 了文学创作 的发展和成熟 ,文
往 往 稍 纵 即逝 ,对 口语 信 息 的 接 受 与 保 存 只 能依 赖 接 受 者 学 的 思 想 性 与 艺 术 性 获 得 极 大 提 高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修 改
文 化 史家 把 文 化 传 播 的 漫 长 历 史 做 了精 致 的 分 期 ,大 向 固 定 化 ,信 息 能够 久 远 传 播 ;在 传 播 空 间 上 ,文 字 媒 介
约 可 以分 为 口传 文 化 阶 段 、 印 刷 文 化 阶 段 和 电 子 媒 介 文 化 突 破 了 时 空 的局 限 , 文 化 文 本 能 够 远 距 离 、 长 时 间地 流 传
文
媒 介 传 播 与文 学 的 发展 关 系
但受到文学内部 因素的影响 ,也 受到外部 因素的影响,其 中媒介 的影响颇为显著。 媒介变迁对文学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时段 ,不同的时段,文学的文体及创作者 、读者都发生不同的变化 。 关 键 词 :媒 介 文 学
词 语 。 比 如 在 《论 语 》 之 中 , 往 往 冠 于 “子 日 ” 的 开 头 , 思想 价 值 。
刍议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
于向辉张艳存内容摘要: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的传播是传承文学精粹、了解古代文学动态、掌握文学脉络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凸显文学价值与魅力的重要途径。
为使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充满生命力与活动,必须明晰其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加快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共同的生产劳动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 彼此之间为了生存必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从而产生了人类的传播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到诸多社会因素和文学因素的影响,其传播方式与媒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传播媒介的分类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主要分为语言传播和文字传播两种形式,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使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
一.语言传播方式语言传播是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主流传播媒介(文字)出现之前,语言传播以其操作简单、娱乐性强、便捷性成为较为普遍的传播方式。
1.口口相传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的限制,先民们的文学行为一般表现为集体口头创作,再经过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保留下来,比如诸多神话的流传便是借助这种形式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
当文字产生后,人们根据原有的口头文学进行再加工,逐渐演化为“传奇”、“志怪”、“戏曲”等等形式。
因此,为某种程度上来看,口耳相传的文学行为为后期多样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
2.唱和文学唱和文学行为的发生多集中于文人群体与社会上层阶级内部,是其文学交流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一般是以某个题目或是每个韵脚为限制,以竞赛或是自由创作的方式再作新诗与新词。
这种文学传播方式对于创作者的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因此,文学创作的质量与传播的效果更佳。
我国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在唱和环境下诞生的,比如白居易与元稹的唱和诗(《赠樊著作》与《和乐天赠樊著作》)。
3.演唱文学演唱文学是古代词作的主要传播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文创作、歌妓演唱的风气较为流行,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演唱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世俗化,逐渐形成艳丽浮华的文学风格。
五、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媒介学
渊源学
渊源学是影响研究的三大重镇之一。其研究 任务是: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文体、 人物、情节、风格、语言、技巧和创作方法 等的来源,以及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的源 头。
它的特点是:从各国语言文学有因果联系的 终点或接受者出发,去探求影响的放送者或 起点的研究;它可以从本国立场出发,也可 以从他国立场出发,但目的是在考察一个作 家或一种文学所曾吸取或改造过的外来因素 之源头。Fra bibliotek中国学者
从20世纪20年代比较文学的兴起到80年代 的兴盛,我国比较文学学者融汇了西方各 学派的理论,对媒介学作了借鉴式的论述。
从下列定义可以看出,中国比较文学学者 将媒介学限定在影响性的文学关系范围内。
卢康华、孙景尧
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在《比较文学导 论》中将媒介学定义为“研究不同国家文 学产生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 ——卢康华、
出版社,1987年07月第1版.第60—61页。
苏珊·巴斯奈特
1993年,英国比较文学学者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1945— )在《比较文 学》中主张将比较文学当做翻译研究的一 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突出文学翻译在比 较文学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由于翻译是 媒介学中的主要传播方式,巴斯奈特的论 述无疑对媒介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
流传学研究举隅 ——《<罗摩衍那>在中国》
季羡林教授在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上 发表的论文《<罗摩衍那>在中国》,是从 印度文学出发,对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 《罗摩衍那》在中国五个民族中“传播的 情况及其影响”所作的一篇考证缜密、材 料翔殷、分析深刻并探讨出重要规律的佳 论。
论文首先根据梵文原作译介了《罗摩衍那》的基 本故事情节,接着就按汉、傣、藏、蒙、新疆的 顺序,将“中国境内的各异本”与之对比,一一 辨析出了它们的异同及其原因。
文学传播方式的演变
文学传播方式的璃变口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昱君摘要:网络对信息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人学”的文学也不例外。
受网络技术的影响。
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传播从1:7头传播阶段、纸面传播阶段过渡到网络传播阶段.关键词:网络技术;文学;口头传播;纸面传播;网络传播在人类历史上.文本的传播方式与载体形式已发生过多次变化。
就传播方式来说.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纸面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阶段。
不同的传播方式对文学有着不同的影响.而物质技术的发展对于各时期的文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口头传播阶段文学在最早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其主要特征是口耳相传。
这一时期的文学我们称之为口头文学。
其典型形态是故事性强、结构简单的神话和史诗。
它们把人类的口语文学推到了巅峰.但口头文学作品缺乏固定的载体.叙述人任意发挥讲述造成了叙述的内容的不稳定性:而读者的接受也只能随着叙述人的讲述进行.文学的接受与理解都受到较大的限制,慢慢地它失去了主导地位,从而被纸面文学所取代。
二、纸面传播阶段文学作品先后被刻在龟甲兽骨上.写在羊皮、竹简、木片、丝绸上以及因当时制造量不大而极为昂贵的纸等载体上,由手工抄写(后来出现有雕版印刷)流传,这一阶段我们称为纸面文学传播阶段。
造纸术的进步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学传播克服了物质与技术上的困难,使文学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纸面文学在传播方面有口头文学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超越了口头文学在传播上的时空限制。
世界范围内纸面文学已经产生了成熟样式.诞生了巅峰范本,很难超越以往的水平.纸面文学的表现力似乎已臻极限,必然将被另外一种新的媒介所冲击甚或代替。
三、网络传播阶段网络文学传播包含了传统文学上网和原创网络文学作品。
网站和众多文学主页把文学名著搬上网络,具有两重意义:就网站方面来说,有了文学名著坐镇可以提升网站或主的、节奏明快的爵士音乐。
艺术家在追求绘画作品的旋律感时。
决非象节奏感那样容易。
从晚清至民初_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
从晚清至民初_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晚清至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不仅国家政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革,而且文学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媒介技术的进步为文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文学创作和阅读习惯。
起首,媒介环境的变化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出版业成为一个茂盛的行业。
《字林洪博》、《齐声》,以及像“章回小说” 这样的文学形式开始兴起。
这些书籍的出版和流通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广泛地传播,人们的阅读范围得到了拓展。
媒介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新闻纸的发行量大幅增加,这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
与此同时,由于新闻纸的出现,报纸小说也开始迅速流行起来。
这种形式的小说不仅便于大众得到,而且开创了一个新的写作方式,融合了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的元素,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变迁。
媒介环境的变革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古代文人坐在书斋中创作的方式不同,现代作家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俱进。
知识普及的进展意味着读者的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期待也更高。
因此,作家们不得不尝试新的创作手法来满足读者的需求。
同时,由于媒介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学作品务必更加生动、精炼,并且与读者进行更抓紧密的互动。
这也引导作家们更多地从社会现象、人物形象中寻找灵感。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平凡人和社会底层群体,揭示他们的生活逆境、心里感受。
这种关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接地气,打动了更多读者的心灵。
然而,媒介环境的变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新的媒介技术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此时的人们习惯于一目十行地浏览文本,因此文学作品务必更加简洁明了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对于作家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务必在形式上不仅重视文字的表达,而且要重视节奏感和叙事的紧凑性。
同时,因为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对于长篇小说和文艺作品的需求大幅缩减,这导致了作品的创作风格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更大的革新性。
例析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历程
例析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历程古典小说《红楼梦》被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因其影响深远,自成书两百多年来,便经历了从民间传抄、到正式印刷、到搬上荧幕,再到电子传播的漫长过程。
可以说,《红楼梦》在其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日益丰富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
这其间,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传媒行业在这种时代的变革中不断摸索和崛起,在出版技术和文明传播等几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1 抄本《红楼》流芳百世手抄复制书稿的风气在我国古代非常盛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很多作品便是在刚刚完成不久就已传抄流行。
《红楼梦》早期的传播正是得益于这种方式。
明清时期,政府不允许话本、通俗小说等民间文学上版印刷公开传播,于是早期《红楼梦》只在私人间秘密传抄。
民间私藏的多部《红楼梦》抄本和稿本有署名“脂砚斋”等人批语的,被称为“脂本” 系统,大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1927年5月,海外归来的胡适意外地得到一部“惟只存十六回,计四大本”的《脂砚斋批红楼》[1]。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红楼梦》手抄“甲戌本”。
“甲戌本”在乾隆年间(1754年)以《石头记》之题名出现在市井中。
今传乾隆时期的抄本共有十三种[2]。
其中,“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约1761年)被称为保存原稿面貌唯一较为完整的版本,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对其尤为推崇;“甲辰本”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最早被署名为《红楼梦》的抄本,全书现存有八十回;“蒙古王府本”发现于清代一蒙古王府,以专用抄纸原抄前七十四回,他人用白纸抄补成百二十回;“苏联列宁格勒亚洲图书馆藏本” [3]是惟一发现于国外的抄本,道光十二年(1832年),俄国传教使团将一部《石头记》带回了俄国。
可见当时的传抄已使《红楼梦》享誉国内外。
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发现了我国第十二种手抄本,专家称这可能是“庚辰本”的姊妹本,非常珍贵。
但早在四十年前藏于金陵的“脂靖本”却没有这般幸运,藏主因不知其价值而当旧书卖掉,至今这部昙花一现的稀世珍本依旧存亡未卜。
第三章 文学媒介
第三章文学媒介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媒介的演化历程2.掌握文学媒介的含义、特点、作用一、媒介优先常有这样的认识:当你接触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是它的语言吗。
这一常识看似合理而不确切。
因为,它忽略了一个事实:语言并不是直接地向读者呈现的,而是借助特定的文学传播媒介而间接呈现的。
确实,不同时代的读者透过不同的媒介而“接触”语言。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
当孔子收集、整理和阅读的时候,首先接触的可能是沉甸甸的“竹简”媒介,而不是这诗的四言句式;曹雪芹阅读时接触的可能是手工印刷书;鲁迅读的是印制精美的机器印刷书;今天的读者则可能通过鼠标在网上点击浏览“电子书”。
所以,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
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
文学媒介优先状况,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古人早就作过探讨,只是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区分“书”与“语”的不同。
世人所珍贵的“道”通过“书”这种媒介来传输,而书不过是承载语言的媒介,语言自有其可贵处。
语言的可贵处不在它本身而在它所呈现的意义。
意义总有所指。
意义的所指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世人因为珍贵语言才传之于书。
世人虽然以书为贵,我却以为书不足珍贵,因为所珍贵的并不是真正应珍贵的。
庄子揭示了“书”这一文字媒介在他那个时代文学传输中的基本作用:书是传输语言的媒介。
可以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不是它的语言,而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媒介。
文学总是依赖一定的媒介去实现其修辞效果的,媒介是文学中的重要因素。
二、文学媒介概念媒介(单数为medium,复数为media,也译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ur Schramm):“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媒介素养: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人类媒介发展历史:媒介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方式。
媒介的发展史可分为“原始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
1、原始传播时代:早期的媒介工具,例如口语、语言手势图记、擂鼓、烟火、结绳记事等,原始传播时代以口语传播为主。
语言使人们能够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共同抵御自然的灾害,或相互协作进行农耕、渔猎等社会生产。
这种群体的行动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了人类的社会性,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但口语具有其局限性:第一,口语只适合近距离传递和交流,受到空间的限制;第二,口语信息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其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受到时间的制约。
只能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2、文字传播时代:首先,文字克服了口语转瞬即逝的缺陷,能够把信息长久保留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依靠人脑有限的记忆力;其次,文字能够把信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口语的距离限制,扩大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如史书典籍等。
这种变革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上,文字为大规模的行政统治提供了契机,法律政令、官僚系统都有可以有效地组织起来;经济上,文字促进了社会生产,并使不同地点、不同地域间的经济交往变得简单方便,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上,文字的贡献尤为突出,人类的精神遗产得以保存和延续,文明因此而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总之,文字有效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印刷传播时代: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
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出现印刷术以后,传播效率高、规模小、成本低,让平民阅读成为一种可能,促进文化运动和宗教改革,打破封建制度,进而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迎来了新生世界。
4、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需要技术高、传播速度快、储存方便、声音和画面结合。
简论中国历代文学特征
中国历代文学概述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是记录一个时期一个朝代文化特征的重要工具,中国古代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文字的记录,有了文字,自然就会出现文学。
古代文学区别于现代,是指所有的文字作品。
文学是内涵,是艺术,是一个民族传承的保证,先秦的诸子百家,秦一统六国后,书同文。
而后历朝历代慢慢的都出现了具有朝代特征文学特征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大致可分为散文、诗歌、诗、词、曲、赋、文、小说、戏曲。
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朝代都涌现了大批具有朝代特征的文学作品。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大致同步,音乐、舞蹈、绘画和造型艺术等彼此关联,互相影响。
综合所学,结合历史各朝代文学特征,在此我把他们大致归纳为先秦既春秋战国的散文、诗歌,秦文汉赋晋书,南北朝辞歌,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清代的小说。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先秦文学1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中国古代的媒体与新媒体传播
中国古代的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国家,其媒体传播的历史也可谓是源远流长。
在古代,媒体传播主要采用的是文字、口头传播、绘画等方式,而现代则进化为了印刷媒体、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媒体传播方式,以及其与现代新媒体的联系与区别。
一、中国古代的媒体传播1. 文字传播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就是文字。
从商周时期开始,人们便已经开始使用文字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方式。
早期的文字主要用于纪录、记录,例如《史记》中的历史记载,以及《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都是以传统的文字方式进行传播。
在汉代,孔融便在京城设立了一家图书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图书馆,开辟了文字媒体传播的先河。
2. 口头传播在古代,由于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文字传播的范围极为有限。
因此,口头传统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官贵族越来越注重口头传播,将诵读、演说和歌颂等方式作为重要的传统媒体。
《史记》中的关于管仲和鲁班的故事,以及《淮南子》中的各种神话、科学、哲学等知识,都在口头传统中得以广泛传播。
3. 绘画传播古代中国绘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媒方式之一。
在唐代,开元寺的壁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高峰。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美妙的艺术价值,而且通过形象、色彩的描绘,也传达了更为具体、直观的信息。
可以说,在古代,绘画不仅有着美学价值,更是重要的媒体传播方式之一。
二、中国古代媒体与现代新媒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与古代相比,现代的媒体传播更为广泛、快速、有效。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媒体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1. 传媒方式的改变现代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信息能够通过多种媒介进行传递。
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还是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都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渠道和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
今天,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人们都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
2. 传播范围的拓展新媒体拥有更为广泛的传播范围,与传统媒体形成了良性互动。
文学传播的媒介的历史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从极粗略的意义上讲,这大致分别对应于五个时代的文学:口语媒介——原始文学文字媒介——先秦至唐代文学印刷媒介——宋代至清代文学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清末至20 世纪90 年代文学网络媒介——90 年代以来文学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
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
据推测,距今 4 万年到9 万年前,人类逐渐获得了说话的能力。
作为家族或部落内部的人际沟通的手段,口语也出现在这个进化过程的相当早期阶段。
大约到新石器时代(约 1.4 万年至 1.6 万年前),口语进展到能表达抽象事物和具有了简单的语法结构。
而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
问:与口语媒介相对应,中国原始文学具有的特点:第一,文学文本规模较小;第二,文学往往以歌谣形式存在;第三,文学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第四,文学文本的作者具有集体性质;第五,文学文本传播空间范围有限;第六,文学文本不易保存。
文字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书面符号系统承担人际传播任务的语言媒介在距今约7000 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
而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文字可以说是人类在原初口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语言能力的产物。
文字媒介与口语媒介主要不同在于文字媒介先诉诸人的视觉然后唤起其听觉记忆。
文字媒介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革命性事件,它使人获得了一种最基本而有效的书面语言传播媒介。
文字这种书面语言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口语媒介的时空限制,使语言超越时空,传播久远。
在中国,尽管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但现存可识的汉字的历史还只能上溯到3000 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
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历程与媒介变迁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电视:为实时传播的媒介 • 互联网:为随时随地传播的媒介
05
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的变迁
古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 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适用于日常生活,如民间故事、史 诗等
• 人际传播:通过对话、聚会等形式进行 • 群体传播:通过仪式、节日等活动进行 • 文字传播:随着文字的出现,书面传播逐渐兴起 • 甲骨文、金文等:为最早的文字形式 • 竹简、木牍等:为最早的书写材料 • 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牍等
03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传播变革
新闻传播事业的变革:随着鸦片战争 的发生,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受到西方
的影响
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到
近代的报刊
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 从传统的报刊到近代的
报刊
• 外报的出现:如《字林西报》等 • 报刊事业的兴起:如《申报》等
• 报纸:如《申报》、《新闻报》 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青年》 等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发展
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
新闻事业的繁 荣:随着政治、 经济、文化的 发展,新闻事
业逐渐繁荣
01
• 报纸:如《申报》、《新闻 报》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 青年》等
新闻传播媒介: 主要包括报纸、
杂志等
新闻传播形式 的变化:从口 头传播、文字 传播到报纸、
杂志等
03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 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 媒介
02
中国古代报刊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报刊的诞生与传播
• 报刊的诞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报刊应运而生 • 《开元杂报》:为最早的报纸 • 《新闻总录》:为最早的新闻汇编
媒介传播与文学的发展关系
媒介传播与文学的发展关系作者:李建立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7期摘要:文学自身的发展,不但受到文学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媒介的影响颇为显著。
媒介变迁对文学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时段,不同的时段,文学的文体及创作者、读者都发生不同的变化。
关键词:媒介文学文化史家把文化传播的漫长历史做了精致的分期,大约可以分为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媒介文化阶段[1]。
媒介的不同形式,对文化自身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形式的媒介影响下,文学的各个层面都显著不同。
一、口头传播时代的文学口头传播时代,“说话”是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准确、方便、迅速,与身体语言紧密相连。
这种媒介,往往稍纵即逝,对口语信息的接受与保存只能依赖接受者的即时理解和记忆。
它受到时空的限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在传播过程中,文学往往会出现不同版本,有的还会失去原来说话者的意思和来龙去脉,最终变成不可理解的言说或者一种隐喻。
这个阶段的文学,就其文体上而言,只能产生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等特定的文体类型。
此一时期的文学,往往是原始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包含着祖先崇拜、图腾仪式、膜拜神灵等宗教祭祀。
就创作主体而言,重要的在于“谁在说”,“言说者”大都是部落长老之类的权威。
“作者是谁”无关紧要。
此处,“说”与“听”相关联,一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往往附带“如是我闻”之类的词语。
比如在《论语》之中,往往冠于“子曰”的开头,孔子成为重要的言说者,是权威,而具体到《论语》的编撰者尽管一直争论不已,但无关紧要。
先知“述而不作”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化惯例。
从创作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属于一种集体创作。
文学作品的主体自我被包嵌在面对面的总体性之中,作品中的自我消失在民族共同体验之中,个人的爱恨等情感不被重视,只重视行为的记述。
比如神话故事,是远古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表现某一民族自身发展的经历,它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又凸现着一个民族的优良品格,其中很少凸出个体的位置。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传播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传播在当今社会,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广泛传播,对社会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传播。
一、网络媒介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媒介成为了文学传播的重要渠道。
诸如博客、微博、论坛、电子书等平台,给作家和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流空间。
作家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互动,获得即时的反馈和评论。
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地获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传播。
网络媒介的兴起不仅拓宽了文学作品的受众面,还促进了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二、传统媒体的传播力量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媒体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这些媒体通过书评、专栏、文学节目等形式,向受众推荐和推广文学作品。
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文学刊物,如《诗刊》、《小说月报》等,对于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媒体在文学传播中发挥着桥梁和窗口的作用,将文学作品介绍给更多的读者,推动了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关注。
三、文学奖项的辐射效应文学奖项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指导,对文学作品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知名的文学奖项如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等,通常会吸引全球的媒体关注,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获奖作品的传播范围会因此扩大,更多读者会对这些作品产生兴趣,进而形成持续的传播效应。
文学奖项的辐射效应不仅可以提高作家的知名度和作品的影响力,同时也激励了更多的作家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四、读者的口碑传播文学作品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读者的口碑传播。
当读者阅读并喜欢一本作品时,通常会通过口头传播或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评价。
这种口碑传播不仅可以推动文学作品在小范围内的传播,还有可能将作品推荐给更多的读者,进而形成连锁传播效应。
读者的口碑传播具有自发性、真实性和影响力,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文学活动的组织推广文学活动作为文学作品传播的一种形式,通过组织文学沙龙、讲座、读书会等活动,为作家和读者提供了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无纸化时代:文学的何去何从——浅论传播媒介的演变对文学与文学发展的推动与制约
一
、
在还没有文字 的远古时代 ,文学 依附于说 唱 , 通过 说 唱流 传于世 。说 唱是 文 字未 出现 以前 文学 唯一 的传 播方 式 ,凭借 的是人体 的 自 生理器官 一 口和耳 。此 时的文 然 学作 品属于有形媒介 的无型复制 ,媒介很 简单 ( 的 口、 人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2期 20 0 6年 6月
南 宁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咖 i 巩A 0 矾撰姗 N 冒正 口 m既王 §
VO .3 L2 NO. 2
J n2 0 u .0 6 Nhomakorabea无 纸 化 时 代 :文 学 的 何 去 何 从
任何文学的接受都离不 开特定 的传播媒介 ,而不 同时 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 对文学艺术产生深刻 的影 响。 文学与传播媒 介有着不解之 缘。从某种意义上说 , 媒介 的 生成和发展是文学产生 和存 在的基础 。人类是用各种各样 的 “ 符号”来把握 自然 、社会 、自身及其相互关 系的 ,从 语言这个符号 中衍 生出来的各种各样 的传播媒介构成 了人 类 的生存方式 , 而媒介 的演变势必引起文学地 位和功能的 演变 。随着时代 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 的进步 ,文学 的生产工 具和 生产方式都发 生了巨大 的变化 ,从 口 到刀刻到手写 语 再到敲击键盘 ;承载文学的传播媒介从 口 耳相传 到龟甲竹 帛篆刻 ,从纸 版印刷到声像媒体播放再 到计算 机互联 网点 击 。文学先后 经历 了I语媒介 时代 、书写媒介时代 、播放 : 1 媒介时代和数字媒介 时代 。
传到 龟甲竹 帛到纸版到声像再 到互联 网。无纸化 时代 的到 来终将 是一 个不可逆转 的历史潮流 。如今 的文
大众媒体是文学传播的加速器
大众媒体是文学传播的加速器作者:刘绪君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科技创新促进了传播媒介的变革,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传播媒介的革命。
文学的传播借助媒体而生存和发展。
传播媒体的不断革命使文学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速。
一、印刷媒体:高雅文学的殿堂印刷术是为了解决复制难题而产生的,印刷是媒体的第一次革命,它消灭个性化复制,创立了共性化复制。
印刷品的出现使文学更大范围地进行传播。
成熟的雕版印刷,产生于中唐;活字印刷,产生于宋代。
到明代印刷术发达,书坊众多,为书籍的广泛刊行提供了方便条件,于是小说创作进入一个兴盛阶段。
到了二十世纪,小说终于成为文学的正宗,也迎来了纸版媒体时代。
先进的印刷机械与技术由西方传人中国,复制变得既快又好且价廉。
在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版业不仅策动了五四文化革命,还催生了现代文学的降临。
而且在五四时期它本身也成了先驱者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学作家驰骋文坛的重要阵地。
”纸版媒体的巨大号召力决定了这个时期的文学主流与风气。
1918年5月最具影响的《新青年》杂志,刊登了鲁迅的新体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此后书刊出版白话小说蔚然成风。
这大大扩大了白话小说的传播范围与影响。
小说上升为与诗歌、散文平起平坐的文学的主流品种,写小说成为文人雅士的时尚。
小说登上大雅之堂。
印刷媒体成为高雅文学的殿堂。
二、电子媒体:精英文学的广场电子媒体泛指广播、电影、电视。
广播的功能主要是传播资讯,电影的功能是满足娱乐,电视兼有资讯、娱乐两大功能。
电视技术发明于1929年的英国,二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入普及阶段。
电视问世虽晚,但后来居上,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体。
中国内地于80年代进入电视普及阶段。
当商品大潮把文学推向漂流岛,而以电视为主的音像媒体则把文学的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音像媒体以它轻松愉悦的观赏方式,以它无孔不入的渗透深度与广度,使人们不愿也无暇阅读印刷文学。
面对电子媒体的潮流,一部分文作家、剧作家对历史名著、时尚文学进行改编,使其以电子媒体的方式更加广泛地在大众中进行传播。
探索古代文学传播媒介
探索古代文学传播媒介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的传播媒介多种多样,包括传统的口头传承、书写传承、传说传承等等。
而这些传播媒介又不断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了独特的古代文学传统。
首先,古人们最早的文学传播媒介是口头传承。
古人们没有文字在之前的时代,文学作品是通过传统的口头传承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如说唱、吟诵、童谣等。
通过口传的方式,古人们不仅可以“听”悟其中的意蕴,同时也可以加深其体验感。
此外,由于古人们文字知识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口头传承也成为了普及文化知识、历史传说的一种重要途径。
其次,随着文字的出现,文学作品开始通过书写传承进行流传。
古代书写采用的是绢、竹简、木牍、金石等材料,先后产生了甲骨文、金文、六国文、楚简等不同字体和风格。
在清代之前,传统的书写方式依然是抄录,即通过手抄的方式将文学作品进行复制,从而进行流传。
此外,印刷技术的发明也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书籍在印刷之后得以快速、大规模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最后,传说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
人类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是处于摸索和探索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也会产生诸多谣言、传说。
而在传说中,也可以看到文学作品被转化成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故事、传说、神话等等。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被流传了下来,而且这些作品的不断变化也构成了古代文学的传说变迁史。
综上所述,在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媒介是多种多样的,从口头传承到书写传承,再到传说的流传,文化知识得以传承并持续不断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媒介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学传播媒介的深入了解,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古代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推动文化的发展,享受文学带来的世界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从极粗略的意义上讲,这大致分别对应于五个时代的文学:口语媒介——原始文学文字媒介——先秦至唐代文学印刷媒介——宋代至清代文学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清末至20 世纪90 年代文学网络媒介——90 年代以来文学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
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
据推测,距今 4 万年到9 万年前,人类逐渐获得了说话的能力。
作为家族或部落内部的人际沟通的手段,口语也出现在这个进化过程的相当早期阶段。
大约到新石器时代(约 1.4 万年至 1.6 万年前),口语进展到能表达抽象事物和具有了简单的语法结构。
而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
问:与口语媒介相对应,中国原始文学具有的特点:第一,文学文本规模较小;第二,文学往往以歌谣形式存在;第三,文学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第四,文学文本的作者具有集体性质;第五,文学文本传播空间范围有限;第六,文学文本不易保存。
文字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书面符号系统承担人际传播任务的语言媒介在距今约7000 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
而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文字可以说是人类在原初口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语言能力的产物。
文字媒介与口语媒介主要不同在于文字媒介先诉诸人的视觉然后唤起其听觉记忆。
文字媒介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革命性事件,它使人获得了一种最基本而有效的书面语言传播媒介。
文字这种书面语言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口语媒介的时空限制,使语言超越时空,传播久远。
在中国,尽管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但现存可识的汉字的历史还只能上溯到3000 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
中国人先后应用和发明了这些汉字媒介:石头、青铜器、兽骨、竹简、木牍、缣帛和纸张等。
文字媒介的发明使中国文学继口语媒介之后获得了一种新型媒介。
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国文学,可以说是文字传播媒介占主导的时代。
正是运用汉字媒介及相应的手工书写方式,中国人创造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
这些文学的主要文类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
而诗歌是其中的中心文类。
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汉诗经历了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态的发展与演化历程,并且在唐代达到了以诗歌为标志的高峰境界。
与文字媒介相对应,中国先秦至唐代文学具有的特点:第一,文学创造的方式可由原来的口传转为书面笔传;第二,在书面传播时,可不要求发送者和接收者同时在场;第三,文学作者由原来的集体作者中出现了个人作者;第四,文学的书面文本可以继续其文献生命,传之久远;第五,文学的书面文本还可以同最初语境分离开来而独立存在;第六,文字媒介还可以消除汉语各方言区之间的口语传播障碍。
印刷媒介是把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复制在纸张上的媒介技术,它通常包括手工印刷媒介和机械印刷媒介两种形态。
这里谈的印刷媒介主要是指手工印刷媒介,而机械印刷媒介则纳入大众媒介部分去谈。
从中国文学史看,手工印刷媒介在宋、元、明、清时代文学中起到了主导媒介的作用,对这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手工印刷术,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
手工印刷的办法是:用棕刷子蘸墨刷在印版上,然后放上纸,再用干净的棕刷子用力擦过,所以称“印刷”。
我国南北朝时就出现了雕版印刷。
大约在北宋庆历(1041-1048)以后,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民间刻书业才更普遍,各种刻本书籍才逐渐地流行起来。
而正是在仁宗庆历年间(约1045 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中国从此出现了一些活字印刷中心。
也就是说,大约到晚唐至北宋时期,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印刷逐渐地应用于文学传播,成为文学的一种新的普遍性传播媒介。
与印刷媒介相对应,中国宋、元、明、清时代文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文学创造的方式转为手工印刷,其复制速度和能力大为增强;第二,大容量或大规模的文学文本的写作、复制和发行成为可能;第三,又由于印刷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中的识字群体人数逐渐增加;第四,白话小说数量庞大的市民读者层面获得了实际的主流地位。
大众媒介是由旨在复制和传送信息的机器及编辑组成的、传播组织为中介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种形态。
说得简单点,大众媒介是向大量受众传送信息或娱乐节目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影、录音带等。
机械印刷媒介是大众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由印刷机去印制文字和图画等的媒介技术。
机械印刷媒介是手工印刷媒介走向机械化的产物。
在中国人普及手工印刷术并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数百年,德国美因茨的普通金工古登堡(Gutenberg)在15 世纪40 年代做出了在世界传媒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古登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并用它印刷了有史以来最精美的42 行《圣经》200 册。
由于有了印刷机,比手工印刷远为快捷和大量的复制成为可能,这就大大促进了书籍的生产、传送与阅读。
机械印刷媒介传入中国,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
机械印刷媒介为文学提供了崭新的强有力的大众传播方式,从而使文学传播从手工传播演变成为大众传播。
也就是说,由于机械印刷媒介的运用,文学得以从数量有限的手工业生产变成了数量巨大的工业生产。
电子媒介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形态,在今天,它的影响日益增强,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主要承载方式。
电子媒介是由电磁波或电子技术去复制和传送信息的媒介技术,主要包括广播、电影和电视三种形态。
广播,在广义上是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播送声音节目、或图像与声音合成节目的媒介技术,包括狭义广播和电视。
这里指狭义广播,就是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播送声音节目的媒介技术。
广播在西方出现于20 世纪初,1920 年11 月 2 日美国的KDKA 电台是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是在1926 年于哈尔滨出现的,从那时起,广播逐渐地在中国发生了重要影响。
利用广播媒介传送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及说唱文学,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
这使得文学的倾听成为读者接受的一种重要模式。
电影,则是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媒介技术,其办法是用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
电影是在1895 年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不久后传入中国。
1905 年出现第一部记录影片《定军山》。
1913 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第一部影片《难夫难妻》,由此电影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早期电影为无声片,后来加入声音。
作为一种现代媒介,电影的声音和画面的组合使其具有了以往媒介所没有的传播优势。
对90 年代初以来的中国而言,“颠覆”了此前文学在艺术家族中的“中心”地位,征服和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迫使文学移位到新的“边缘”冷寂处重振旗鼓,从而对于90 年代以来文学的发展产生实质性重大影响。
问:电视的特点是什么?答:电视,作为电子媒介之一种,是大众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
电视是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和声音的媒介技术。
电视是从19 世纪末开始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推进而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0 世纪30 年代到40 年代是电视脱颖而出的时期,从那时起到现在,电视及电视网络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媒介角色。
电视在中国诞生于1958 年,到80 年代出现飞速发展局面,目前已经拥有近10 亿观众。
电视对于中国文学发生巨大影响,是从90 年代初起。
从电视连续剧《渴望》(1989-1990)《编辑部的故事》、、(1990-1991)《围城》(1991)开始,电视(与电影一道)上升到中国社会大众媒介中的“第一媒介”或“中心媒介”的地位,也正是在此时,电视对于文学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大众媒介对于文学传播体现了四方面的传播优势:第一,表意上的广泛性,能表达最广泛的思想和情感;第二,时间上的永久性,能具有永久性意义的事件;第三,空间上的迅速性,能迅速传播远距离事件;第四,受众阶层的统一性,能一律面向所有阶层的受众。
网络媒介是运用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媒介技术。
多媒体原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播形式结合到一起的电子媒介,又称混合媒介。
在这里是将多种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话、传真计算机通讯等)连接起来对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传输的双向信息系统。
目前,以多媒体媒介为主体的网络媒介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迅速发展,被视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有人据此称世界已进入。
网络媒介对于文学传播具有新的特点:第一,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国际互联网的完善,网络媒介比其他任何媒介相比都显示出传输和复制快捷、储存和提取简易的优势,因此可以大大促进文学的传播、储存和复制速度;第二,与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属于媒介对受众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性质,这使得网上文学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及时沟通;第三,正由于网络媒介具有双向传播性质,作者与读者之间在网上可以享受到平等对话的权利;第四,人们在网上的文学对话有可能更具有个人化和个性化特征;第五,单就网上文学写作而言,由于网络传播要求快速、简便、新颖,因此文学表达有可能更趋简短、新奇;第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文学作品具有文字、图像、声音等结合的特点,可以为文学阅读带来新的体验。
问:文学媒介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化,在每个阶段每种媒介是独立存在吗?答:不是。
文学媒介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化和实现技术创新。
在这里,需要特别关注如下两方面情形:一方面,每个时段都可能出现一种或两种主导型媒介,另一方面,已经出现过的所有旧媒介不会断然消隐或终结,而总是与新的主导媒介叠加到一起混合起作用。
以上只是极简要地描述了文学媒介的演化状况。
由此可以看到,文学媒介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化和实现技术创新。
在这里,需要特别关注如下两方面情形:一方面,每个时段都可能出现一种或两种主导型媒介,例如,原始时代的口语媒介、先秦至唐代的文字媒介、宋代至清代的手工印刷媒介、20世纪以来的大众媒介、近年来日益兴盛的网络媒介;另一方面,已经出现过的所有旧媒介不会断然消隐或终结,而总是与新的主导媒介叠加到一起混合起作用,例如,上述五种媒介无论兴衰都在今天的文学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这表明,现行的文学媒介类型无疑应至少包括五种类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及网络媒介。
多重媒介的叠加和混合运用,使得今天的公众似乎置身在由媒介制造的“超级现实”(hyperreality)里,这种比现实显得更真实和更具诱惑力的“超级现实”在带来无比快乐的享受时,也正在制造媒介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