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易生寒湿__阴虚易生湿热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阳虚易生寒湿阴虚易生湿热论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医医院(515800)蔡友清
关键词:阳虚、阴虚、寒湿、湿热、特殊性、易感性
“阳虚易生寒湿,阴虚易生湿热”,两者皆是正虚邪实的病理表现,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特别是阴虚易生湿热,从古至今,尚无专论,现时多被忽视,而临床见证甚多,历代验案不少,有必要就此作一探讨,虽属管见,但愿千虑一得,以正其理。
1.阳虚阴虚都是导致湿邪存留的主要因素
张从正曰:“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疾病,不管从外而入或从内而生,都属邪气。而邪气袭人,多由正气虚损所引起(疫疠和外伤等除外)。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
遗篇•刺法论》亦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所指的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及防御疾病的能力;邪气是指导致各种疾病的内外因素。正气盛则防御能力强,病邪就不容易侵入、产生,即使侵入、产生也不容易深入内部或迅猛发展,最终能逐渐被消除。而正气虚则是导致疾病的产生、存留,甚至逐渐深入、恶化的重要因素。人体的正气,可分为阳气和阴气。阳气,多指功能之气,包括脏腑之气、经脉之气;阴气,也称阴精,多指物质精微之气,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气、呼吸之气。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菜单现,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无阳则阴无以化,无阴则阳无以生”,两者互为关系,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阳虚,就是指身体的阳气不足;阴虚,就是指身体的阴精亏损。阴虚、阳虚都是容易导致湿邪侵入、存留的重要因素。“肾藏精”,精气禀受于父母,靠水谷精微的滋养,而由肾化生,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这里所说的阳虚、阴虚,主要是指肾阳虚和肾阴虚。
1.1.阳虚则寒
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寒”,其病机特点是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形成阳气偏衰的重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和劳倦内伤,或久病寒病损伤阳气所致。外则卫阳不固,血脉失于流畅,不能温煦肌肤;内则呼吸大气和腐熟蒸化水谷的功能低下,出现形寒肢厥,面神疲,气短纳少,下利清谷,舌胖而淡,脉迟弱无力或细微等阳虚证象。由于阳不足以胜阴,水谷不化精微,变化成痰饮水湿,而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又反过来影响少火作用的发挥,促使阳虚加重。
1.2.阴虚则热
阴虚,是指机体阴气虚损,精、血、津液等物质精微之气亏乏,导致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阴虚则热”,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形成阴气偏虚的主要原因,多由于素体阴虚,或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重病耗伤阴液所致。多表现为五心烦热、骨蒸潮热、身体消瘦、盗汗耳鸣、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证状。由于阴不足以配阳,未能给阳气的化生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造成了阳气的功能虽亢奋而空虚,无力以化水谷为精微,又变成痰饮水湿,而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又阻碍了精微的吸收,促使阴虚加重。可见,肾阴肾阳互为关系,任何一方亏损都可影响对方,造成功能失调,从而导致了湿邪的侵袭或产生,以至存留。
1.3.湿邪随阳虚化生寒湿,随阴虚化生湿热
湿,为广义之名词,是指痰、饮、水、湿,并有内外之分:外湿,指自然界湿邪侵袭身体引起的病证;内湿,指身体功能失调,水湿停聚而引起的病证。上面已经说过,当人体正气亏损时,无论是阴虚或是阳虚都会引起湿邪为患。阳气虚则造成气化失常,阴气虚则造成精微不足,都同样会阻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阻碍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而致湿气停留。而湿邪重浊濡滞、善于困阻气机,一旦存于体内,又将再伤及阴气及阳气。湿虽为阴邪,但易随气而化:当阳虚不足以胜阴,痰饮、水湿滞留,便随阳虚阴盛而化生为寒湿;若阴虚不足以配阳,痰饮、水湿又随阴虚阳盛而化生为湿热。
2.体质的特殊性,导致了湿病不同属性的易感性
《灵枢•五变篇》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这里指出了由于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的不同,故不同体质的人,发病的情况就有差别。人体出于先天禀赋之差异,和后天(如环境、年龄、饮食、营养、房屋,疾病、劳动条件、药物等)的影响,可形成不同类型的体质因素,如发育不良、身体衰弱,或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或偏于脾虚,或偏于肾虚;或性格暴躁,或性格温柔;或精神抑郁,或神情开朗;或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等等。因此,不同的体质因素,能影响身体对某体致病因数或疾病的感受程度。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所说:“要知易风病者,表气素虚;易寒病者,阳气素弱;易热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须知发病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可见体质与发病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了某种致病因数或疾病的易感性。“阳虚易得寒病,阴虚易得热病”。而湿邪易与寒并而成为寒湿,亦易与热并而成为湿热,故“阳虚易得寒病而生寒湿,阴虚易得热病而生湿热”。亦简言谓“阳虚易生寒湿,阴虚易生湿热。”
3.阳虚寒湿与阴虚湿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大法
阴虚、阳虚,皆为精气亏损不足,寒湿、湿热皆为邪气壅
盛有余。因此阳虚生寒湿,阴虚生湿热,两者皆为正虚邪实,非补正不足以使气机功能恢复正常,从而祛除水湿。其治疗原则应以补益精气为本,以祛除湿气为标。而精气虚者,主要为肾之精气亏损。肾之精气分元阴元阳二部分,即肾阴肾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虚则水泛”。如傅青主所说:“久病痰多,切不可作脾湿生痰论之,盖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肾水亏损者也,非肾水泛上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当补肾以祛逐之”。阳虚寒湿的临床表现为有阳虚的症状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寒湿症状。临床可见形寒肢厥,面神倦,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或水湿溢泛肌肤而见周身浮肿,下肢为甚,或水泛为痰而见咳急气喘,痰多稀薄,舌淡苔白,脉多沉滑。治宜温肾壮阳,化湿利水。方用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九之类。阴虚湿热的临床表现为有阴虚的症状外,又有不同程度的湿热症状。临床可见形体虚弱,头昏耳鸣,腰肢酸倦,脘满腹胀,口苦神疲,小便黄赤,或黄疸浮肿,或淋浊血尿,或口舌生疮,舌苔黄腻,脉细濡数。治宜滋肾育阴,清热利湿。方用大补阴丸或知柏八味丸加入茵蔯、薏米、滑石等利湿药之类。当然,其它脏腑也有阳虚寒湿、阴虚湿热之症,如心、肝、脾等,故而临证之时,更宜在此二法的前提下,顾及其它脏腑情况,审度湿邪轻重,灵活加减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