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工后
X产品 劳动天数 产量 A国 B国 世界 3 0 3 3 0 3 Y产品 劳动天数 产量 0 3 3 0 3 3
绝对利益论隐含有这样的假设:互利贸易 仅仅适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 经济体之间,而不能解释两个技术发展水平 或生产条件差异较大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 古典经济学主要继承者大卫·李嘉图注意到 斯密推断的这一个漏洞,1817年他在其代表 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探讨 上上述情况下互利贸易发生的可能性,由此 提出自己的贸易理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就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不 断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产品生命周期说 明的是产品与生物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 亡的生命周期,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 熟期和衰退期。在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国 家的企业行为、生产、出口有着不同的特征。 美国学者Vermon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提出 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
勃兰特委员会的观点: 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共同性问题,如能源危 机、控制军备、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解决就 要求各国人民之间,各国家之间实现谅解, 承担义务和相互支援,共同寻找解决全球性 问题的新方法 强调南北双方的相互依赖关系,强调应该协 调这种关系,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产生 合理的解决共同问题的办法
第一阶段是创新阶段,新产品在美国产生, 美国完全处于垄断地位;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其他国家开始仿制该种 新产品,其他国家劳动成本的优势使美国产 品竞争力下降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仿制国产品因价廉而大 规模挤占国际市场,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 第四阶段衰退阶段,美国已经不具有任何优 势,不仅丧失了海外市场,而且大量进口该 产品,国内生产趋于停止。
比较利益论
比较利益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 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一国即使生产率在 任何产品上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仍有与他 国进行生产分工的可能,并从分工中获得利 益。 需遵循一个原则:两利相权取其生,两弊 相衡取其轻
分工前
X产品 劳动天数 产量 A国 B国 世界 1 6 7 1 1 2 Y产品 劳动天数 产量 2 3 5 1 1 2
对里昂惕夫反论的几种解释
里昂惕夫自己给出的解释:因为美国的劳动 力比别国劳动力的熟练程度要高,美国工人 的生产率高出3倍,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来源于 良好的管理制度、教育和职业培训。在这里, 里昂惕夫提出了一个劳动非同质观点,即熟 练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这就在一定程度 上发现了H-O模型的理论缺陷,动摇了这一 理论的权威性。
分工后
X产品 劳动天数 产量 A国 B国 世界 3 0 3 3 0 3 Y产品 劳动天数 产量 0 9 9 0 3 3
四项假定条件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与一种要素的生产与交 换模式(2+2+1) 生产要素在国内充分流动,但在国际间是不 流动的 生产成本不变,因而技术水平处于凝固状态 物物交换与零运输成本
第二讲
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早期国际分工理论 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类型
一、早期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它是社 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是社 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分工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萌芽阶段:15世纪至16世纪。国际分工的基 础已经初步形成,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 条件的差异 形成和发展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国际分 工以机器大工业为物质基础,以国际的工业 与农业分工为主要特征。 新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部门间 和部门内的分工成为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特 征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侧重从技术进步、技术 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 础,是在技术差距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完善而形成的。 作为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动态理论,产品生 命周期论解释了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动态变 化、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以及进口 需求的动态变化,也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 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H-O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
在各个国家、区域内部,生产诸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但在域际间或各国间,不能自由流动 货物流通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只有两个区域或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只有资本 劳动两种两素(2+2+2) 两个国家、区域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 两个国家或区域中,一个资本较丰富,另一个劳动 力较丰富 生产要素是完全可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随着生产 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效益
虽然比较利益论在更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分 工的互利性,在揭示国际分工的产生原因方 面具有一定说服力,但未能理深入地解释国 际分工的根本原因,其理论探讨还只局限于 交换领域。后人以机会成本概念代替了劳动 成本使分析形式有所变化,但是劳动成本的 差别或机会成本的差异的产生原因,李嘉图 并未给出明确的解答。
美国的需求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逆转 美国的进出口限制 自然资源的稀缺
二、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新要素学说 • 人力资本说 • 研究与开发说 产品生产周期理论
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 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 如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等,可以使劳 动力素质得到改善,劳动生产率获得提高, 从而对于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 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 人力资本说引进了一种新的要素,即在劳 动力身上的资本投资,并从这点出发否定了 过去理论中劳动力有同质性的假设
重商主义
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式,一国握有货 币的多寡代表着该国的富裕程度 对外贸易是获取额外贵金属或货币的主要源 泉 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多卖少买乃 至不买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5世纪到16世纪 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为晚 期重商主义时期。早期重商主义张采取行政手段, 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与早 期不同的是,认为国家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 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不过他们要求,在对外贸 易中谨守的原则是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 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其目的仍是要保 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者 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超于输入,以持出超。 在他们看来,国家的货物财富虽然随着出超而减少, 但货币的数量则增加了。
三、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IMF《金融发展》编辑部对国际经济相互依赖 定义为: 一个国家经济情况将因其他国家发生 的事件 而受到影响 一个国家要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 其他国家的行动和政策 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意味着任何一国的经 济发展都会受到别国的行动和政策的影响
理查德·库珀《相互依赖的经济》集中反映了 西方学术界对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的理论研究 成果 相互依赖是存在是二战后国际经济的突出变 化,它反映了当代经济社会的特征,它直接 意味着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 中存在着一种敏感的反应关系
百万美元出口与进口替代产品对国内资本与劳动的需求 1947年 进口替 代 资本(美元) 2550780 3091339 劳动(人/年)183.313 170.004 18185 人均年资本 13991 量(美元) 出口 1951年 出口 进口替代
2256800 2303400 173.91 167.81 12977 13726
“中心-外围”理论
H-O模型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彼此是不能完 全代替的,所以生产不同的商品对各种要素 在量上有不同的要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 对 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 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即: 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 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 的商品,进口的则应 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研究与开发说
研究与开发说核心思想是:认为研究与开发 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对于研究与开发投入的 多少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 优势,对于研究与开发型产业的形成,有三 个先决条件:丰富的资金、较丰富的自然资 源、高质量的劳动力。有了这三个条件,再 以国内对新产品的旺盛需求为基础,研究与 开发要素就会使一国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研 究与开发要素是通过在研究与开发方面多投 资而形成的。
相应的政策主张: 国际关系中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经济问 题 必须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应当放弃你存我 亡,我存你亡的传统法则 要把不同国家结合在“相互依赖网”中,特 别是使国家之间在经济命运上相互依赖,以 达到减少冲突、维护安全的目的 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社会中,必须考虑多种问 题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要从全球角度去 解决问题,共同制定对所有国家都有利的办 法
绝对利益论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亚当·斯密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 的,1776年斯密在其划时代的经济学巨著《国 民财富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 中,提出并阐述了这一新的贸易理论。 绝对利益论的核心思想是:国际贸易并非 零和博弈,而是正的非零和博弈,即是说贸 易是互利的,并非损人利已的;互利贸易的 基础是国与国之间生产特定商品的绝对成本 差异
绝对利益实际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 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 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各国如果都 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继而进行自由交换,那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 利益好处
分工前
X产品 劳动天数 产量 A国 B国 世界 1 2 3 1 1 2 Y产品 劳动天数 产量 2 1 3 1 1 2
逻辑推论可以简单的归纳为: 要素禀赋不同 要素供给量不同 要素 价格差异 商品生产成本不同 商品价 格差异 产生国际贸易 H-O模型是建立在几个严格的假设条件基 础之上的,这就影响了其理论的适用性,而 且该理论忽视了科技进步这一当今世界经济 中的重要要素。在H-O模型的现实应用与验 证过程中,出现很多悖逆的情况
里昂惕夫反论 (Leontief Paradox)
H-O模型认为,一个国家将生产并出口用 自己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 口用自己相对稀缺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一般认为美国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稀缺, 因而工资较高。所以,美国应生产、出口机 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 产品 里昂惕夫利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 针对美国实际情况,进行H-O模型实证,结 果正好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反论
哈罗德的特殊要素有四个: • 自然环境的差异 • 工人人数相对多寡的程度 • 劳动者质量的差异 • 从过去继承而来的物质资本、特殊知识、习惯和其 他这类遗产间的差异 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新的要素范围 不断扩大,不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料,而且还包括无 形的技术、工艺、创意及商情信息,这些无形要素 正变得日益重要
对于战后国际社会中相互依赖关系产生的原因 有: 核武器的威慑作用 内政外交的重点发生变化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的出现 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与修正
复合相互依赖论的三大特征: 多渠道的社会联系 多种多样的问题被提到国家间关系的议事日 程 在存在的复合相互依赖关系的地区内,政府 之间在解决多种问题时,一般不再以使用武 力作为主要手段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
H-O模型第一次引入资源禀赋这一概念,从 生产要素供给角度对国际分工的原因作了更 深入的研究。该理论将国际分工理论已经从 交换领域带入生产领域,被认为是现代国际 分工理论的开端。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个国家或区 域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是指一个国家或区 域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 供应量较大的情形 要素稀缺(factor scarce)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的 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量 较小的情形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根据生产某种产品 所要求的不同要素间的比例,可以把产品分为不同 各类的要素密集型 产品,将特定产品生产中耗费最 多的要素称做该要素密集型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