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讲课教案
美丽乡村案例分析模板教学文案
美丽乡村案例分析模板教学文案一、经验借鉴(一)桐庐美丽乡村:设计先行,重点示范1、概述桐庐县位于中国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距杭州城区约80公里,是浙西地区经济实力第一强县(市)。
县域面积1825平方公里,自然地形以“八山半水半分田”为主。
常住人口40.2万人,县城常住15万人,财政收入30.3亿元,地方财政17.19亿元。
桐庐区位与美丽乡村精品带2、特色经验制定科学的定位与可操作的计划,实施“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战略。
完善村庄导则与规划编制与实施体系。
将保护乡村地域生活方式的理念贯穿在设计-改造-管理的全过程中。
挖掘文化内涵,注重细节塑造。
凸显重点村打造示范样板,“不以规模拼大小、只以精致论高低”。
桐庐美丽乡村现状图(二)安吉美丽乡村:产村联动,全面铺开1、概述安吉县位于浙江西北部,全县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距杭州约60公里,距上海和南京约200公里,是长三角经济区新崛起的一个生态经济特色县。
北倚天目山,森林覆盖率达71%,有12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居全国首位。
2009年GDP 159亿元,人均GDP5120美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1436元,高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319元,已连续多年增长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安吉区位与美丽乡村规划2、特色经验从县域高度整合各类资源,县域全面展开美丽乡村建设。
综合整治村庄环境与设施。
注重乡村产业与本地要素的结合,培育“竹文化”等生态文明品牌。
安吉美丽乡村现状图(三)仙居美丽乡村:绿色农产,推广品牌1、概述仙居县隶属台州市,县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48万,辖700个行政村,是浙江山区欠发达县。
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77.2%,被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至杭、甬、温2-3小时。
2009年仙居生产总值82.9亿元,财政总收入9.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76元(低于浙江平均水平30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落后临安和安吉4-5年。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一、背景和目标1.1 背景美丽乡村建设是浙江省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改善乡村环境和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 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相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二、重点任务2.1 美化乡村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农村污水治理。
•改善农村道路和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推进乡村绿化,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2.2 提升农民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设备。
•发展农村旅游和农家乐等特色产业,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医疗保障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
2.3 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4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村经济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实施方式和措施3.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计划,明确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合作,形成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2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相关政策支持,增加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资金来源。
3.3 加强宣传和推广•制定宣传方案,借助媒体和新闻传媒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和成果。
乡村建设板块课程设计
乡村建设板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乡村建设的概念,掌握乡村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2. 学生了解我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3. 学生掌握至少两种乡村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步骤。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乡村建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实际乡村建设项目提供规划建议。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乡村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关注乡村、热爱乡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3.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地理、社会、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乡村建设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建设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最终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乡村建设概念与原则- 介绍乡村建设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 学习乡村规划的基本原则,如绿色发展、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等。
2. 乡村建设现状与问题- 分析我国乡村建设的现状,了解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理解国家政策对乡村建设的影响。
3. 乡村建设项目规划与实施- 学习乡村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步骤。
- 分析成功案例,总结经验,提出适合当地乡村建设的建议。
4. 实践活动- 分组进行乡村建设问题调研,了解乡村实际情况。
- 每组针对一个具体问题,制定乡村建设项目规划,并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乡村建设概念与原则第二课时:乡村建设现状与问题第三课时:乡村建设项目规划与实施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实地考察、小组讨论、项目设计)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乡村建设概述第二章:乡村规划原则与流程第三章:我国乡村建设现状与问题第四章: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案例第五章:乡村建设项目规划方法与实施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强,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乡村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年~2015年)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年~2015年)作者:来源:《吉林农业》2013年第12期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
总体实现以下目标:——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浙江美丽乡村实施方案
浙江美丽乡村实施方案
浙江省是一个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农村人口外流、农田荒芜、村庄老化等。
为了改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品质,浙江省制定了美丽乡村实施方案。
首先,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
通过对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村庄道路硬化等措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保障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引导农民增收致富,激发农村经济活力。
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再次,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方便农民出行和生活。
此外,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修缮古村落、保护传统手工艺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提升乡村的文化魅力。
最后,加强乡村治理和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民自治,提高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综上所述,浙江美丽乡村实施方案将通过综合施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经济繁荣、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目标。
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也有利于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
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美丽乡村实施方案能够取得显著成效,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范文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范文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到,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
总体实现以下目标:——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进。
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共建美丽乡村实践活动教案
共建美丽乡村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共建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家园。
二、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重要性,培养爱国、爱家、爱乡的情感。
2.提高学生对乡村环境、生态、文化的认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调动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行动,为乡村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活动流程1.活动前期准备(1)进行相关学科的知识普及教学。
(2)组织学生到当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乡村现状和发展需求。
(3)组织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学习,包括经典诗词歌赋、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等。
2.实践活动(1)开展乡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分类等活动。
(2)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产业技术水平和产量。
(3)修缮乡村文化古迹,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4)组织公益活动,为学生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服务。
(5)加强青少年乡村文化建设,开展课外知识普及等活动。
3.活动后期总结(1)召开总结会议,回顾活动过程和成果。
(2)对活动取得的成果进行汇总,并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3)选出优秀志愿者、优秀组织者和优秀贡献者,并颁发荣誉证书。
四、教学手段1.课堂教学2.实地教学3.辅导学习4.小组讨论5.实践活动五、评价标准1.对于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
2.对于活动中表现不佳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激发其参与热情。
3.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其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六、结语建设美丽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重要性,也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未来的农村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宜居。
美丽振兴乡村教案
美丽振兴乡村教案教案标题:美丽振兴乡村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美丽振兴乡村的概念及意义,并懂得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保护乡村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课件和图片:包括美丽振兴乡村的概念及案例。
2. 学生认识乡村的图片和实地参观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美丽振兴的乡村案例,并简要介绍其意义。
2. 提问:你们对美丽振兴乡村有什么了解?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件,讲解美丽振兴乡村的概念及目标。
2. 介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美丽振兴乡村的重要性。
三、实践活动(25分钟)1.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当地乡村,并观察村庄的现状。
2.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乡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3.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共同制定乡村美丽振兴的计划。
四、讨论(20分钟)1. 学生就乡村美丽振兴计划进行展示,并相互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2. 通过讨论,梳理出有效的方案,并制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计划。
五、总结(10分钟)1. 老师进行总结,强调乡村美丽振兴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展示成功乡村美丽振兴案例,鼓励学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评价方法:1. 学生参与讨论和提出建议的积极性。
2. 学生达成的乡村美丽振兴计划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3. 学生对乡村美丽振兴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绘制海报、制作宣传册等形式,将乡村美丽振兴的理念传播给更多人。
2. 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乡村美丽振兴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
此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推动乡村美丽振兴。
美丽乡村课程设计
美丽乡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美丽乡村的概念,认识乡村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知识,了解乡村发展与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
3. 学生了解我国乡村的现状、政策及发展趋势,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收集、整理、分析乡村信息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运用地图、图片、文献等资料,对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乡村的热爱和责任感,关注美丽乡村建设,树立环保意识。
2. 学生尊重和传承乡村文化,培养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3.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体验乡村生活,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课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
课程以美丽乡村为主题,跨学科整合地理、历史、生物等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乡村的认知、关爱和责任感。
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美丽乡村概述:介绍乡村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乡村的基本概念。
2. 乡村自然环境:分析乡村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等,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3. 乡村文化遗产:讲解乡村历史、民俗、建筑等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乡村文化。
4. 乡村人文景观:探讨乡村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活的现状。
5. 美丽乡村建设:介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及成效,使学生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科学美丽乡村教案
科学美丽乡村教案标题:科学美丽乡村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2. 掌握科学方法和技巧,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了解乡村的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提倡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教学内容:1. 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介绍。
2. 乡村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乡村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和分析。
4. 科学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解决乡村环境问题。
5. 美丽乡村建设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入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解释其重要性和意义。
2. 介绍乡村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让学生了解乡村的生态特点。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实验(30分钟)1. 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乡村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身感受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 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乡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步:解决问题(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乡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技巧,提出解决乡村环境问题的方案。
第五步:案例分析和讨论(20分钟)1. 分析和讨论国内外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故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自己所在的乡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第六步:总结和展望(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学方法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乡村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实地观察和实验记录。
2. 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3. 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参与度。
4. 学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引入材料。
2. 实地观察和实验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建设美丽乡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目标。
美丽乡村校本课程是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乡村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教育融合发展。
二、实施内容与方式1. 积极开展乡村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融入乡村社区,参与农耕、农产品加工等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乡村的了解和关注。
2. 设立乡村创新课程:根据乡村特点和学生需求,开设相关科目,如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管理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3. 引入乡土文化课程:通过开设乡土文化、民俗艺术等课程,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4. 推进环境保护教育: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开展环境科普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乡村生态的责任感。
5. 启发农村创业精神:组织创业讲座、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机会与创新创业思维,鼓励他们在乡村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实施步骤与计划1. 确定目标群体和合作伙伴:明确实施对象为中小学乡村学生,与农村社区、农业科技部门、当地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
2. 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根据学生需求和资源状况,制定乡村校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符。
3. 培训教师队伍: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使其能够有效地开展乡村校本课程。
4. 开展课程实施:按照计划,开展乡村实践活动、设立乡村创新课程、引入乡土文化课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5. 监测与评估:建立监测与评估体系,对乡村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
四、资源保障与宣传推广1. 落实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为乡村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2.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教育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场所。
浙江开展美丽乡村美育实施方案
浙江开展美丽乡村美育实施方案浙江省美丽乡村美育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浙江省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提升乡村环境品质为核心目标。
美育作为培养乡村居民审美素养、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对于打造美丽乡村、提高乡村居民幸福感、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通过美育实施方案的实施,培养乡村居民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打造美丽、富有特色的乡村社区。
2. 任务:- 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参与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艺术水平。
- 丰富乡村文化资源,推动当地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 打造美丽乡村的艺术品展示空间,提升乡村美学氛围。
- 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美育实施水平。
- 建立乡村美育评价体系,推动美育成果的持续发展。
三、实施策略1. 组织开展各类美育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乡村居民的美育素养。
2. 支持和引导乡村艺术家、手工艺人、文艺爱好者等参与乡村文化创作和演出活动。
3. 加强与县级文化部门、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院校等的合作,共同举办艺术展览、演出等活动。
4. 打造乡村美育示范点,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居民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5. 鼓励乡村幼儿园、小学、中学增设美育课程,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6. 引导乡村居民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让乡村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四、保障措施1. 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美育项目的开展。
2. 加强培训,提升乡村美育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3. 加强宣传,增强乡村居民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
4. 建立监督机制,确保美育实施方案的有效进行。
5. 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美育活动。
五、预期效果通过美育实施方案的推动,预计在三年内,乡村居民的艺术修养水平明显提升,乡村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乡村美育示范点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乡村居民对美和艺术的热爱程度明显增加。
同时,乡村美育实施方案的成功实施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浙江省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地区。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地区也日益繁荣。
但同时,城乡差距也不断扩大,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滞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浙江省政府提出了“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计划,希望从生态环境、农业经济、文化传承等方面推动乡村发展和美化。
首先,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要注重生态环境。
浙江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这包括加强土地、水资源、空气等方面的保护,促进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提高乡村环境质量。
其次,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要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也是贫困地区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许多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生计,面临生存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需要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第三,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要注重文化传承。
浙江省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但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文化遗产的流失,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浙江省的文化遗产,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要注重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修缮,挖掘和发掘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培养青年人的文化参与和传承意识。
综上所述,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是一个对浙江省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行动。
通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可以推动浙江省农村地区的生态进步、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从而为浙江省未来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浙江省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美丽富饶的省份,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为了进一步提升浙江的发展水平和乡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让乡村更美丽,也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注重特色和生态环境。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美丽乡村是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基本要求,以合理布局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为基本目标,以特色产业和文化传承为重要内容,打造具有浙江地方特点和自然风貌的美丽乡村。
浙江省提倡乡村旅游,弘扬民间文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环境优美的乡村居住环境。
在美丽乡村的创建中,浙江省注重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
通过加大对农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行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浙江省还大力发展农田综合开发,实施农村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农田生态功能的完整。
浙江省还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民的获得感。
浙江省还鼓励农民参与乡村规划和决策,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推动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
在美丽乡村的创建中,浙江省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
浙江省提倡以乡村旅游为引领,发展农家乐、观光采摘、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创新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正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农民主体作用、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
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的推进,浙江的乡村将更加美丽,农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游客将更加眷恋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是浙江省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创造就业机会等多方面的努力,打造出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美丽乡村。
下面我将从农村环境、生活品质和就业机会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注重改善农村环境。
在保护农田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面貌。
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农村的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农民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目标是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度。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通过这些举措,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化的便利和福利。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注重创造就业机会。
在农村发展的要促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农村创业创新,鼓励农民创办农民合作社、乡村旅游等新型经营模式,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村就业机会更加丰富,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美丽浙江是一个旨在促进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计划。
在美丽浙江的背景下,美丽乡村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土地、水、空气、生态、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
首先,美丽乡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这包括水源、森林、湿地、山川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其次,美丽乡村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需要通过清洁的水、空气和土壤来实现。
此外,还需要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和管理,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美丽乡村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这包括乡村文化、农村生产方式、传统建筑等方方面面。
这些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也需要得到现代的利用和创新。
此外,美丽乡村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农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及社会治安、卫生、教育等方面。
为了实现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目标,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美丽乡村的创建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美丽乡村的认识和意识。
此外,还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同时,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
农民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等方式来推进美丽乡村的创建。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支持来促进农民的积极参与。
总之,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梦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讲课教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
总体实现以下目标:——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浙江省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浙江省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对安吉美丽乡村、临安富丽山村、江山幸福乡村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推出的,是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将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建设成一批全国一流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主要根据省委提出的“四个美”的总体要求,开展4个行动计划。
一、“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1、中心村培育建设将有针对性地选择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宅基地整理复垦有潜力的较大规模行政村,大力发展村域经济,结合生态文明村创建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工程的实施,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引导农村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集聚,着力培育建设“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中心村。
2、按照规划,今后,山区、半山区中心村规划常住人口一般要达到1500人左右,海岛和平原地区中心村规划常住人口一般要达到2500人左右。
排水、供电、通信、道路、绿化及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覆盖全体村民,村内道路全面硬化、通达到点到户。
中心村建立村务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警务联络室)、文化活动场所、广播室、体育健身场所以及“浙江农民信箱”和党员远程教育站等公共服务场所等。
3、中心村培育建设计划力争到2012年培育建设1200个左右中心村,其中今年启动培育建设420个左右中心村;另外,2013年至2020年,每年按县(市)域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村总量的10%左右进行培育建设。
二、“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浙江乡村美育教案模板
浙江乡村美育教案模板标题:浙江乡村美育教案模板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浙江乡村学校的美育教学提供一个模板,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设计和组织美育课程。
教案模板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指导,旨在提供专业的教案建议和指导,促进浙江乡村学校美育教学的发展。
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浙江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 理解美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乡村美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乡村美的特点和价值:- 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 乡村自然景观的美丽。
2. 乡村美的表达方式:- 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 乡村美的诗歌、音乐等表达方式。
3. 乡村美的保护与传承:- 学习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培养学生对乡村美的传承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乡村美的特点和价值;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合作学习法:- 分组合作,共同完成艺术作品创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 实践体验法:-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 提供亲身感受乡村美的机会。
四、教学资源:1. 乡村美育教材:- 选用符合浙江乡村特点的美育教材;- 包括乡村美的图片、音乐、诗歌等资源。
2. 乡村美育实践基地:- 利用乡村景点、博物馆等实践基地;- 提供学生实地感受乡村美的机会。
3. 美育专家和艺术家:- 邀请专家和艺术家进行授课和指导;- 提供专业的美育知识和技能培训。
五、评估方式:1. 作品评估:- 对学生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创意、技巧等方面; - 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2. 参与评估:- 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参与度进行评估;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育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
总体实现以下目标:——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
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以县为主。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体推进。
省、市各级加强支持和指导。
二、主要任务(一)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
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1.推进农村人口集聚。
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异地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
实施“农村建设节地”工程,鼓励建设多层公寓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2.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全面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进一步健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
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收入在2007年农村低保收入标准150%以下的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3.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
到2015年,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均达到100%;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94%以上,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55%以上。
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
(二)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
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扩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面,提升建设水平,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1.完善农村环保设施。
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扩面提升,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项目。
到2015年,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全域覆盖,每个乡镇建有1个以上垃圾中转或处置设施,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卫生户厕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90%以上,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2.推广农村节能节材技术。
深入实施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普遍应用,努力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
推动“建筑节能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农村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
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
3.推进农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
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结合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一体化建设规划,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成片连村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上,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到2015年,市级生态村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50%以上。
4.开展村庄绿化美化。
深入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大力发展乔木和乡土、珍贵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到2015年,平原、半山区、山区三种类型的村庄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25%、20%、15%以上,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森林村庄。
5.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
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探索建立政府补助、以村集体和群众为主的筹资机制,确保垃圾、污水等设施正常运行。
扩大垃圾分类试点。
探索建设村综合保洁站,拓宽保洁范围。
(三)实施“生态经济推进行动”。
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
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到2015年,肥料、农药利用率均比2010年提高5%以上,商品有机肥使用量提高3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
实施“农家乐加快发展与规范提升”工程,强化“农家乐”污染整治,“农家乐”集中村实行村域统一处理生活污水,推广油烟净化处理等设备,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
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禁“二高一资”产业到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入户。
深入实施“百家升级工程”,推动乡村企业到乡村工业功能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
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
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发展农民技能培训服务中心、来料加工服务点和村级物业等,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实施“生态文化培育行动”。
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
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
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
深化开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和农村“种文化”活动,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
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生态消费、理性消费。
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
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措施(一)编制建设规划。
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现有各类生态专项规划,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周边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生态专项规划覆盖范围。
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
现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