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三讲_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生物学派理论的诞生
1876年,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 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61909)发表的《关于犯罪者之所见》 (以后被人简称为《犯罪人论》), 是犯罪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
生物学派向社会学派过渡
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 于1884年发表的名著《犯罪社 会学》提出了“犯罪三原论” ,“犯罪饱和法则”等理论 。 此外,他还是保安处分的创始 人。
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8年发表 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 义的犯罪心理学。此后,由精神病 学家、法学家撰写的犯罪心理学专 著陆续问世。
社会学派理论的诞生
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 斯特(Liszt F.V.1851-1919年) 反对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 ”论,他提出了犯罪二原论主 张,并认为社会因素是产生犯 罪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
势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
公安与政法院校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 程,招收了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形成了一支犯罪心理学研究队伍
创办了学术期刊 开展了普及工作
开展了国际性学术交流
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趋势
孔丘(前551—前479):“贫而 无怨难。”
东汉王充(27-97)指出,对于绝 大多数“中人”而言,“习善为善 ,习黑。
近现代犯罪心理学知识传播
《审判心理学大意》(德国马勃著,陈 大齐译),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
《犯罪心理学》(日本寺男精一著, 吴景鸿译), 1932年印行。
犯罪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大纲/讲义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犯罪心理绪论。
犯罪心理形成论。
犯罪心理类型论。
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221. 236. 158. 161. 166. 169. 160. 161. 6997 5709 2659 6879 0734 0407 0716 3629
1989——1998年《中国法律年鉴》公布
1970年--1975年世界犯罪率和1981年中国犯罪率(以10万人为单位计)
我国犯罪率的年龄差异
14-17 18-25 26-50 岁 岁 岁 在社会总人口中 10.77 23.95 44.38 的比重(%)
在犯罪总人口中 19.07 的比重(%) 54.98 24.75
年龄段
51岁以 上 20.90
1.20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 (1)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3)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 (4)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冲突 (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我国的犯罪率 1977年以前,刑事犯罪案件年发案数一般在20——40万起之间, 最高为1977年的54万起,最低为1956年的18万起。 1979年以后,突破60万起,当年为63.6万起。 1989年突破100万大关,达197万起。 1990年代初,更是突破了200万起。 1990——1997年我国刑事案件立案总数 年份
犯罪类型 世界犯罪率平 均数(%) 中国犯罪率 (%) 中国犯罪率与 世界犯罪率的 比较(%)
蓄意杀人 人身攻击 性犯罪 绑架 抢劫 诈骗
3.9 184.1 24.2 0.7 46.1 83.3
0.96 2.16 3.09 0.01 2.24 2.04
24.6 1.2 12.8 1.4 4.9 2.4
犯罪心理学讲义绪论
常毫无有效解决办法,因此大多依赖咒文、魔法或神奇的力量来
解释。
魔鬼、上帝或神奇的力量
当一个人的行为出现偏差,人们认为是魔鬼附身,须以驱魔
的方法使之痊愈。
早期哲学及医学的认识
希波克拉特(现代医学之父)认为,大脑病变是精神异常
的原因。强调生理性治疗的重要性。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异常是生理遗传决定的,
精神学家埃宾(Krafft Ebing)出版了《犯罪心理学纲
要》,标志着犯罪心理学的正式产生。
之后,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于
1876年出版了《犯罪人论》一书,以进化论为思想基
础,应用人类学、法律学、精神病学来研究罪犯。认
为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是倒退到人类发展
的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
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
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的、 应受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
之人既可为善又可为恶。
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荀子“注
错习俗,化性起伪”,认为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个体恶的本性。
王充“习善为善,习恶为恶”。
2、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身教胜于言教 修身自强 重视家庭预防功能 重视刑罚和教化的心理预防功能
3、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
讯问中观察被讯。《周礼》提出著名的“五听”方法,即
3、提供法官审判量刑的参考
在国外,心理学家常被法庭视为专家证人 (Expert Witness),其对于分析目击证人证 词,改进受害者及目击者回忆力,提升证词的 品质贡献甚巨。台湾精神医学专家进行的精神 鉴定工作,如生理、心理、精神检查等,对于 判定被告责任能力,了解被告诉讼能力、鉴定 证人证言能力及鉴定被害人精神障碍程度具有 关键的作用。
犯罪心理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简明大纲第1课绪论1.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就是与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
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影响并支配人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其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犯罪心理的类型故意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是、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前心理、犯罪中心理、犯罪后心理。
初犯;偶犯;惯犯;累犯单独犯罪心理;共同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讨论:民用航空安全中的犯罪心理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源于人为什么作恶的探讨)告子:“性无善恶说”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在犯罪学和心理学之中,名称出现在十九世纪末。
德国的埃宾曾发表过一本名为《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书,后来在1889年奥地利的一位审判官格罗斯(Gross)也写过一本名为路口罪心理学》的书。
真正得到公认大约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
第2课犯罪心理成因1.国内关于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的几种观点①“内因--外因”说人犯罪的原因关键在内因,人自身超正常的需要和欲求是人产生犯罪心理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犯罪心理也是一种意识,它是由客观存在(或说客观环境)所造成的。
②量变到质变不良心理、行为量的积累——犯罪行为③犯罪心理结构说“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而有机相对稳定的组合。
④聚合反应说“可能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诸种因素的作用(包括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增效作用等)聚合在一起而具有产生犯罪心理活动的效应。
”2.国外对犯罪心理的研究①犯罪心理发生的生理基础(体格与遗传)家谱分析(从血统角度):双生子研究:性染色体;大脑与暴力行为的关系研究:②犯罪心理发生的社会因素(环境)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宏观环境(社会政治、社会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自然背景(自然周期、地理条件等);当时情境(受害人的态度、机遇、现场氛围)③犯罪心理的人格因素人格: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犯罪心理学
研究内容
我国犯罪心理学采取广义犯罪心理学的体系。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①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体系。 ②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③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④犯罪人在不同情景中的心理。 ⑤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例如杀人犯心理、强奸犯心理、抢劫犯心理等等。 ⑥变态心理与犯罪。 ⑦侦查、审判、作证等活动中的心理等等。 ⑧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 ⑨犯罪预测和预防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分支学科
01 简介
03 研究内容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4 研究对象
目录
05 学科性质
07 司法心理学
06 实践任务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研究作为反映社会的犯罪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介于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多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综合反映。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学 说和研究方法,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一方面,犯罪人具有生物属性的特征,无论是犯罪 心理的形成还是犯罪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因而犯罪心理学不能不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 的性质。另一方面,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犯罪,往往是社会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是消极的、不良的客观社会现实 在犯罪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犯罪心理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的性质。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页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那 些畸变心理原因有机而相对稳定组合。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2页
(二)为何要用“犯罪心理结构” 1.它表明犯罪心理存在状态 2.它与心理科学用词习惯吻合 3.它符合系统论观点 4.它能教好地反应犯罪心理学动态改变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9页
(二)调整结构组成要素
1.偏倾自我意识 2.扭曲道德意识 3.错误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0页
(三)特征结构组成要素
1.特定气质 2.消极性格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能力 4.不良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1页
(四)犯罪人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36页
文化冲突论有两个基本假定
第一:社会中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一样文化规范 ,包含道德规范,行为规则等。社会群体是多元, 这也使得文化规范也是多元。 第二:任何个体指导自己行为规则,都是他所处社 会群体文化规范。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所属群体规 范倾向,这么一来,当某人在俺这自己群体文化规 范行事时候就可能触犯其它群体文化规范,引发冲 突,其极端情况即是犯罪产生。
1.消极、不良心境 2.实施犯罪时异常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2页
(五)犯罪人潜意识
1.动力结构中潜意识 2.特征结构中潜意识 3.心理状态中潜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3页
六、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改变
2024年度-《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失业、工作不稳定、职业压力等工 作经历问题可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 感和焦虑情绪,进而产生犯罪动机 。
10
生理与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水平、 大脑结构异常等)可能与犯罪行
为相关。
心理因素
如认知偏差、情绪调节困难、人 格障碍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个体
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精神疾病
部分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等)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幻 觉、妄想等症状,从而引发犯罪
28
犯罪心理学研究前
07
沿与展望
29
国际研究动态与趋势
01
国际合作加强
国际犯罪心理学协会等组织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应对犯罪问题。
02
大数据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犯罪现象、犯罪人特征等,为犯罪预防提供科学依
据。
03
关注网络犯罪心理
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多,网络犯罪心理成为研究热点。
30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前景
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
实施心理干预和矫 治
对具有犯罪倾向或已经犯罪的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治, 降低再犯率。
26
教育内容与方式创新
普及法律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
强调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 学课件
1
目录
• 犯罪心理学概述 • 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 犯罪心理类型分析 • 犯罪心理评估与诊断 •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疗 • 犯罪心理预防与教育 • 犯罪心理学研究前沿与展望
2
犯罪心理学概述
01
3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犯罪心理的防治
审判心理
4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 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 先秦诸子十分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 春秋前中期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 荣辱”(《管子· 牧民》),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 的原因。 • 而老子则认为犯罪是由法令完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引起的,只要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会天下安宁。 • 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过度的贫穷和富裕都会引起犯罪心理和导致犯 罪行为。他指出:“大富则骄,大贪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 众人之情也。”(《制度》)
5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 中的“性善论” “性恶论”、“形三品论”等重要的理论概念与探讨 犯罪心理的成因关系密切。 •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羞恶”、“恭尊”、“是非”之心,只 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孟子· 告子》)。 •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 恶》)。人生而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 任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 性恶》)。因此,人们得到“师法”的教 化,才能走上正道。 •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的运转搭配形成了三品 的人性,即“圣人之性”、“斗筲shāo之徒”和“中民之性”。圣人 天生性善,不可能犯罪;斗筲之徒天生性恶,必然犯罪;中间阶层的 人既可为善,也可为恶,但需要通过教化和刑罚作用,才可为善,不 萌生犯罪意念。
9
• ②强调严格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心理状况定罪量刑 • 强调不要就罪论罪,决定刑罚时应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灵活掌握。“人有小罪,非眚shěng,乃惟终,自作不典, 或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 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尚书· 康 诰》)意思是说,有人罪过虽小,但并非过失而是故意, 且一犯再犯,不知悔过,此人不可不杀;反之,有人罪过 虽大,但属于过失偶犯,而且知错认罪,愿意悔过,乃不 可杀。 • 董仲舒提出“原心论罪”,主张将心之善恶作为定罪量刑 的主要依据。他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春秋繁露· 精华》)。就是说,对待犯罪问题,不仅 要以犯罪事实为依据,还要追查犯罪动机,把两者结合起 来。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简史
人类学的犯罪心理学阶段
❖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1876年出版《犯 罪人论》,被称为“实证犯罪学”鼻祖。
❖ 英国狱医詹姆斯·布鲁斯·汤姆森1870年出版 了《犯罪人心理学》,试图阐明犯罪与精神 的、躯体的疾病之间的关系,把遗传看成是 产生犯罪行为的最初因素
❖ 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1897年出版《犯 罪心理学》,标志犯罪心理学学科诞生。
❖ 孔子 强调“教化”、“德治”来预防、治理 犯罪,但不反对适当的刑罚,主张宽严相济。
❖ 法家 更强调刑罚
❖ 韩非认为,道德教育不足以防止犯罪,只有 刑罚才能担此重任。
❖ 商鞅:“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 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 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刑者义之本也。”
❖ 古代西方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希利 青少年由于本人的素质、家庭、环境 等影响,容易处于寂寞、自卑、不幸、自责、 嫉妒等不正常的情绪状态中,如果这些情绪 因素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通过违 法犯罪取得代偿性满足。
❖ 阿德勒 认为应从社会适应方面来解释犯罪, 还特别强调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认为,罪 犯与精神病患者、酗酒者、自杀者等都属失 败者,都具有自卑和优越情结,这两种情结 都朝着生活中无用、反常的一面发展。
❖ (5)犯罪动机和态度的习得与人们对法律正反两方面的解释 有关。
❖ (6)如果助长犯罪的解释压倒抵制犯罪的行为模式,个人就 会犯罪。
❖ (7)不同接触的效果因频率、持续时间、先 后顺序和强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 (8)学习犯罪行为的过程包括了任何一种学 习过程中都起作用的全部机制,而不是简单 的模仿过程。
❖ (9)尽管犯罪行为是一般的需求和价值的反 映,却不能用这种一般需求和价值来解释犯 罪行为,因为非犯罪行为也是这些需求和价 值的反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大脑的 反射活动,犯罪心理也不例外。 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 而实现的对客观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 2、反射弧的构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官、传人 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官五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各部分的有机 配合共同完成了反射活动。 任何反射都不是神经信息的一次性“单向”传 导,而是其在传人和传出过程及高低级中枢神经间 都有来回往返的“双向”传导。
(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 所谓双趋冲突,就是个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 时有两个目标并存,这两个目标对他具有同样的吸 引力。 2.双避冲突 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在这 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自然是两者都想躲避。但 迫于当时的形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才能避开 另一个目标,这种在抉择时产生的难作选择的心理 冲突叫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个人对某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 形成既爱之又恨之、欲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这 种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就叫趋避冲突。 在初犯身上,趋避冲突表现最为明显。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犯罪动机,有必要从不同角 度按照不同标准对犯罪动机作一些分类: 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 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 和突发动机。 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 机 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 助性动机 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 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
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综述
结论
结论
三大心理学流派对犯罪心理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精神分析流派、 行为主义流派和认知心理学流派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犯罪预防和矫正工作中。例如,通过心理 治疗和干预来调整个体的心理结构,
结论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改变环境来减少犯罪行为的产生;通过培养个体 的认知能力来提高其决策水平,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些理论也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为制定更加有效的犯罪矫正方案提供依据。
三、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总结与展望
4、强化理论创新:鼓励研究者们提出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问题,深 入挖掘和探讨犯罪心理的各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揭 示犯罪原因和为犯罪矫正提供理论支持。在犯罪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三 大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本次演示将分别介绍精神分析流派、行 为主义流派和认知心理学流派对犯罪心理学的影响。
内容摘要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也是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 方面的变化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此外,一些研究表明, 犯罪者往往来自贫困、失业、教育水平低等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的不利因素可能导致 犯罪者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贫 困地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犯罪率往往较高。
犯罪心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主要 包括遗传、生理特征、人格特质等。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育 程度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三、犯罪心理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第一节:犯罪行为心理学早期发展史•一、西方国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犯罪心理的根源“由邪恶幽灵引起”、“中了恶魔的结果”•苏格拉底:从人的面色和头形来推断善恶(面相)28•柏拉图的犯罪心理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8~公元前348)认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其恶的部分,人就不会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亚里士多德:头部形状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者的头盖骨形状与正常人不同(颅相学),诸葛亮:魏延有反骨;许多犯罪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邪恶的本性。
•近代,英国学者J.洛克“自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意志的表现”,“犯罪也是一样,行为人对自己所发生行为要负责,法律要惩罚的就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法国学者孟德斯《论法的精神》犯罪人的精神有重大质变,“悖德狂”和“色情狂”是这种重大质变的结果和表现•人为了追求快乐、为了得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才犯罪•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犯罪心理学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性本能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1936年,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A.F.布朗纳通过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提出“情绪障碍理论”•1939年,犯罪学家E.H.萨瑟兰出版《犯罪学原理》,提出“不同接触理论”•1940年,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出版《精神病质的人格》: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上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二、我国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一)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1、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例:孟母三迁;西晋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2.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诸子百家“人性善恶”• A.告子的性无善恶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 罪 心
•犯罪心理形成 •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 •犯罪动机的形成
理
•犯罪行为的发生
形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成
及
发
展
变
化
案例分析
• 强奸杀人犯曹某, 18岁, 身高一米八几,皮肤白哲,戴眼镜,外观文静。安徽 省某市200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之后,于2000年9月28日被该市中级人 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不是案发,此时的他,应该 坐在大学教室里学习,他的高考成绩已进入高校的录取线。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Leabharlann 的外化机制• 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 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罪 行为。
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与运行
• 内外化机制是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 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 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情景和机遇为条件,其间,经 历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犯罪心 理,引发犯罪行为。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犯罪心理的历程课件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四、犯罪人作案出逃心理及对策
第36页,共42页。
一部分犯罪人在犯罪后,为了销 赃和挥霍钱财,或为了逃避打击, 或为了其他目的,往往选择出逃。 由于各人的特点不同, 经验不同, 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 行为也有所不同。
第一小节 犯罪心理的 发展变化
第2页,共42页。
一、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阶段
•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被动型和主动型
•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因社会化缺陷而 犯罪的类型和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
•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偶发型和习 惯型
•以犯罪活动在主体生活中的地位划分:业余型 和职业型
第11页,共42页。
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
•定型化阶段
–犯罪意识定型化、犯罪方向定型化、犯罪行为 定型化
•个性化阶段
–牢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变的需要结构、典型 的犯罪性格,以及犯罪行为的习惯性、连续性、 类似性、狡诈性、残忍性
•职业化阶段
–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背包党
黄牛党
第12页,共42页。
四、犯罪心理的弱化
•犯罪心理形成后,经过实施犯罪活动,渡过 隐蔽作案或流窜作案的犯罪生涯,一般情况
下,其犯罪心理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 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这种过程就会继 续得到发展。
第8页,共42页。
犯罪心理得到强化的原因
•犯罪体验的愉悦感所带来的正强化影响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榜样的示范作用(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 习理论) •惩罚的负效应:受处罚后,变本加厉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犯罪心理学在中国
•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 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 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 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 教育,才不会作恶。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异常人格理论
• (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违背社会规范的 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7)情绪易变 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 (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 外界的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 不该做的事情。(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 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 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 来谋生。(10)忧郁型,这种人整日情绪低沉消 极,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 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犯罪心理学在中国
1983年5月在无锡举行了中国心理学会 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 次学术会议,标志着我国犯罪心理学 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1984年开始,政法、公安等院校陆 续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近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社会学派理论的诞生
•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 斯特(Liszt F.V.1851-1919年) 反对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 论,他提出了犯罪二原论主张, 并认为社会因素是产生犯罪的 决定性因素。
第三讲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诞生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创立,他 提出了无意识心理现象和人格 理论。其中,人格理论被广泛 用于解释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正文: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1.2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3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二章:犯罪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2.1 阶段模型概述
2.2 儿童期发展阶段
2.3 青少年期发展阶段
2.4 成年期发展阶段
2.5 老年期发展阶段
2.6 犯罪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犯罪心理学与犯罪类型
3.1 犯罪心理学在杀人犯罪研究中的应用3.2 犯罪心理学在性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3.3 犯罪心理学在抢劫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3.4 犯罪心理学在经济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3.5 犯罪心理学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犯罪心理学与犯罪动机
4.1 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犯罪动机
4.2 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犯罪动机
4.3 法律学视角下的犯罪动机
4.4 犯罪动机与犯罪类型的关系分析
4.5 犯罪动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章: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
5.1 犯罪心理学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
5.2 犯罪心理学在治疗反社会行为中的应用
5.3 犯罪心理学在刑罚执行中的应用
5.4 犯罪心理学在社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5.5 犯罪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康复中的应用附件:
1、犯罪心理学研究案例分析数据表格
2、犯罪心理学综述报告实例法律名词及注释:
1、法律名词A:注释说明A
2、法律名词B:注释说明B
3、法律名词C:注释说明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西方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 哲学的
• 精神病学的 • 人类学的
为现代心理学奠定基础!
11
哲学家眼中的犯罪心理学
人的灵魂里有一个比较好的成分和一个比较 坏的成分。 教育可使人存善去恶。
柏拉图
人之所以做出违法的行为,是“由于贪得无厌”
德谟克利特
犯罪的原因就在于人邪恶的本性
亚里斯多德
12
• 意大利波尔达认为:人的身体骨骼与性格、 犯罪有关 • 德国加尔:颅相说。 • 17 世纪英国霍布斯:“性恶论”人生来自 私自利、残暴好斗; • 18 世纪意大利的贝卡利亚和英国的边沁都 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犯罪是出于私欲。
24
三、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
第一阶段 萌芽期(1930年至1949年):以翻译介绍国外著作为主 第二阶段 停滞期(1949年至1979年):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 发展期(1979年至现在):恢复至发展
25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 1979年,林秉贤先生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专 著《犯罪心理学纲要》 • 1982年,以罗大华先生为主编写了第一本《犯罪 心理学》教材;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 业委员会;开设课程,招收犯罪心理学硕博士, 1997年中国法学会颁布《犯罪心理的调查报告》, 1997年公安部“多参量心理测试(测谎)技术” 设备研制成功,1989年全国监管改造工作会议召 开,各地监狱开展罪犯心理矫治。2000年,部分 监狱开始使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 验》量表。
5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 中的“性善论” “性恶论”、“形三品论”等重要的理论概念与探讨 犯罪心理的成因关系密切。 •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羞恶”、“恭尊”、“是非”之心,只 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孟子· 告子》)。 •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 恶》)。人生而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 任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 性恶》)。因此,人们得到“师法”的教 化,才能走上正道。 •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的运转搭配形成了三品 的人性,即“圣人之性”、“斗筲shāo之徒”和“中民之性”。圣人 天生性善,不可能犯罪;斗筲之徒天生性恶,必然犯罪;中间阶层的 人既可为善,也可为恶,但需要通过教化和刑罚作用,才可为善,不 萌生犯罪意念。
边沁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快乐,也就是为了得 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才会犯罪。
16
人是有理性、有意志的,他能够辨别是非善恶,也能自 我规律,他所以犯罪完全是自我选择的行为,是一种知 性的表现。
——— 贝卡里亚
17
二、犯罪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21
根据龙勃罗梭犯罪人类学理论,有18种生理特征,如果其中至少有5种 是可以直接观察的生理特征,可表明是天生犯罪人。
1、头盖骨的形状与犯罪人与犯罪人同一种族和同一居住地的普通人不一样。 2、面部不对称。3、有较大的下颌和颧骨。4、眼睛奇特并有残障。 5、耳朵的大小与正常人不一样。有的非常小,有的像黑猩猩一样直接向外伸张 着。 6、鼻子歪长着,鼻孔向上或扁平(多为盗贼)或像鹰鼻或鼻子顶部肿胀(多为 杀人犯),或是鼻尖如峰,鼻孔肿胀。 7、嘴唇肥厚、肿胀、突出。 8、脸颊上有眼袋,像有些动物一样。 9、上颚就像一个大的、居于中心的山脊,周围是一系列的洞穴并且有些像爬行 动物身上长的瘤,颚还是裂开的。 10、不正常的齿系。 11、下颚退化或超长或像猿类的下颚一样粗短。 12、皱折多并早现。 13、头发不规则,具有异性发质的特点。 14、胸腔有缺陷,如肋骨或多或少,或者多乳头。 15、骨盆异性化。 16、手臂过长。 17、手指和脚趾的异数。 18、头盖骨不对称,造成两脑半球不平衡。
8
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
• ①注意在审问中观察被审问人的心理反应 • 战国时代的《周礼》中提出的“五听”方法,是中国古代关于在讯问 中如何察言观色帮助判断口供真实性的最早论述。 •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 听,五曰目听。” • 汉代郑玄解释,辞听即“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即“观其颜色, 不直则赧nǎn然”,气听即“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即“观其听 聆,不直则惑”,目听即“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mào然”。
19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活跃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明希(德国)
1790年在其编写的《犯 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 的影响》一书中首次用 到“犯罪心理学”一词。
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了《犯罪心理学 论》
20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第个活跃期 ——19世纪末
1876年,意大利犯罪学家龙 勃罗梭出版《关于犯罪者之 所见》,创建了“犯罪人类 学”理论,被后人称为“实 证犯罪学”的鼻祖。
26
• 中西相比较,我国的差距 美国早在 1978年,为案件侦破提供
心理画像咨询,就已经获得了联邦调查
局的正式批准,80年代开始普及。
• 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之困 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没有一个相应的
“资格”。
27
无法访问罪犯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
• 美国: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人一部分 是大学教授,并且同时属于联邦调查局 研究院的行为科学部,这个部门在1960 年就已经建立; • 中国:研究人员当中的大学教授不属于 任何部门。 • 可喜之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罪犯心理 评估系统,它以测试量表的形式出现, 设有个性、少年、女性、暴力、财产等 分量表。目前河北等11个省份的100多个 监狱在试用。
3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犯罪心理的防治
审判心理
4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 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 先秦诸子十分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 春秋前中期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 荣辱”(《管子· 牧民》),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 的原因。 • 而老子则认为犯罪是由法令完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引起的,只要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会天下安宁。 • 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过度的贫穷和富裕都会引起犯罪心理和导致犯 罪行为。他指出:“大富则骄,大贪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 众人之情也。”(《制度》)
6
③后天环境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古代,除法家等少数思想家外,大多数思 想家都主张,产生犯罪心理的最终原因不是先天 的人性,而是后天的习俗。 • 孔子首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 荀子虽然倡导“性恶论”,但也认为,后天的学 习可以改变人的恶性。 • 东汉思想家王充指出,对于绝大多数“中人”而 言,是“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 • 西晋思想家傅玄则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子· 阙题》)。
13
“悖德狂”、“色情狂”,都是个体精神重大质变的结果与 表现。 ————孟德斯鸠
14
精神病学家眼中的犯罪心理学
• 明希(法国) • 绍曼(德国) • 莫利兹(英国) • 龙勃罗梭(意大利)
《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 《犯罪心理学论》 《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
《犯罪心理学纲要》
• 克拉夫特—埃宾(德国) • 安东尼奥.马曼(意大利)
7
关于防治犯罪心理的论述
• 孔孟十分主张道德教化来预防犯罪。 •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 学政》)。 • 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 悦而诚服也”(《孟子· 公孙丑》)。又说:“善政,民畏之;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尽心上》)。 意思是 说,政和刑虽然都是控制犯罪的一种方法,但这是一种下等的消极方 法。因为刑罚只能使人畏惧而免于罪过,却不会产生廉耻之心;而用 道德礼仪教化人们,人们就会有廉耻之心,不仅可以不去犯罪,而且 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可见,刑政暴力和礼仪教化在防治人的犯罪心 理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根本不同,后者能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有 效地防治犯罪心理的形成。 • 所以孔孟强调指出,防治犯罪心理应当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反对 不教而杀,主张先教后刑,并且将“不教而杀谓之虐”。
2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 一、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国家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 二、犯罪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太原警官职业学院
犯罪心理学
系部:基础部 姓名:焦进萍 时间:2015年3月18日
1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心理学有一悠久的过去, 但仅有短暂的历史。 ——艾宾浩斯(德)
赫尔曼· 艾宾浩斯(1850-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 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 的心理学家。
18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2、生物科学与物理学的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创始者 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是从传 统心理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开始的。 3、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犯罪日益增多,对 犯罪心理的研究趋向系统化, 20 世纪 20 年 代,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犯罪人论》
《犯罪人的性格》
• 科雷(法国) • 埃利斯(英国)
《犯罪人种论》 《犯罪人》
龙勃罗梭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