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与肠道菌群

合集下载

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黄春洋

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黄春洋

㊀ 杰 ㊀ 晶 黄 春 洋 ,陈 ,刘 燕 敏 ,单
Role of intestinal flora in the development / progression and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
HUANG Chunyang CHEN Jie LIU Yanmin et 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 肠 黄 春 洋 , 等 道 菌 群 在 自 身 免 疫 性 肝 病 发 生 发 展 及 治 疗 中 的 作 用
205
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100069 )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北 京 佑 安 医 院 肝 病 免 疫 科 ,北 京
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变化、细菌及其产物的易位与胆汁酸代谢的相互作用等是多种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共同途 摘 要 : 径。 肝细胞通过门静脉系统持续的暴露于肠道代谢产物及各种抗原抗体之下,某些肠道细菌成分或代谢物可通过“ 分子模拟” 等多 个机制启动针对肝细胞的自身免疫机制。 因此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 硬化性胆管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肝硬化, 胆汁性; 胆管炎, 硬化性; 肠杆菌科; 综述 关 键 词 : R575㊀ ㊀ ㊀ 文 A㊀ ㊀ ㊀ 文 1001 - 5256 ( 2019 ) 01 - 0205 - 03 中 图 分 类 号 : 献 标 志 码 : 章 编 号 :
:பைடு நூலகம்




( Department of Hepatology and Immunology,Beijing YouAn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 , ,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包括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多种疾病。

近年来,关于肝病和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肠道微生态是指生活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宿主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而肝病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肝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一、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肝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对肝脏的影响主要通过肠-肝轴进行。

肠-肝轴是指肠道和肝脏之间的生物学通路,通过这一通路,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肝脏的生理机能和代谢过程。

如果肠道微生态失衡,就会导致肝脏受损,从而引发肝病。

1. 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晚期肝病,它通常由慢性肝炎、酒精滥用或脂肪肝等因素引起。

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肝硬化患者肠道内的益生菌数量减少,而致病菌数量增多,导致肠道屏障受损、黏膜通透性增加,使得毒素和细菌易通过肠黏膜进入肝脏,诱发肝脏炎症反应,最终加重肝硬化的病情。

2. 脂肪肝脂肪肝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内积聚了大量脂肪,从而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最新研究发现,脂肪肝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脂肪肝患者肠道内的某些菌群的丰度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肠内生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属的细菌数量增加,而双歧杆菌和梭菌等益生菌数量减少。

这些变化会影响肠道黏膜的健康状态,进而增加肝脏对细菌内毒素的敏感性,诱发肝脏炎症和脂肪肝的发生。

3. 肝癌肝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而肠道微生态与肝癌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一些肠道细菌种群的改变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一些致病性菌群的增加,如革兰氏阴性菌、链球菌等,会导致肝脏受损和慢性炎症,从而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

由于肠道微生态与肝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肝病治疗的新方向。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疾病,其特征是正常肝组织被疤痕组织所取代。

肝硬化通常由长期的肝炎、酗酒、脂肪肝等因素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

近年来,研究发现肝硬化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这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的各种微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参与食物消化吸收、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

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这种菌群失调可能与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发生。

肠道菌群的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结构、生活环境、使用抗生素等。

当肠道菌群失去平衡时,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产生大量的毒素和代谢产物。

这些毒素和代谢产物通过肠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肝脏功能,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生。

其次,肝硬化会进一步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肠道内毒素的清除能力降低,导致血液中毒素浓度升高。

高浓度的毒素会对肠道菌群产生抑制作用,使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

同时,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使得肠道菌群中的细菌易于穿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加重肝硬化的病情。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通过产生一系列的代谢产物与肝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产生氨、硫化物等有害物质,进一步损害肝脏功能。

另外,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还可以影响肝脏纤维化过程,加重肝硬化的程度。

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有望成为肝硬化治疗的新策略。

针对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治疗肝硬化的新思路。

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致病菌的繁殖。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等生物制剂来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此外,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移植等方法,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移植到肝硬化患者体内,以恢复菌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

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

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王江源刘玉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人的肠道中生活着几千亿个细菌(1013数量级),它们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在维持肠上皮细胞的功能、保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以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肝脏约70%的血液供应来自于门静脉系统,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产物,如细菌脂多糖(LPS)、非甲基化的CpG DNA片段等,可随着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进入肝脏的细菌及产物只有痕量,肝脏能很快地予以清除。

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以及肠菌群过度生长的情况下,这些细菌及产物会大量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称为细菌移位。

这些肠源性的细菌及产物能激活肝脏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是通过Toll-like受体(TLR)。

TLR主要表达在肝脏枯否细胞、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星状细胞(HSC)等的细胞膜上。

TLR激活这些细胞后,产生大量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引起或加重肝脏的炎症反应,甚至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

除了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外,肠道来源的LPS在酒精性肝病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过量的酒精摄入能引起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及过度生长。

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还会破坏肠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导致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肠道细菌移位。

慢性酒精摄入的患者及动物的血清LPS水平明显升高,进入肝脏的LPS能激活肝脏枯否细胞及HSC膜上的TLR-4受体,引起MCP-1、MIP-1α、MIP-1β、RANTES等趋化因子的产生。

这些细胞及因子的激活在肝脏炎症、脂肪变及纤维化的进程中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TLR突变的小鼠能够抵抗酒精介导的肝脏损害,应用抑制肠道细菌的抗生素能降低酒精引起的LPS升高及肝脏炎症程度。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中的表现。

肝病与肠道菌群

肝病与肠道菌群

肝病与肠道菌群我国是一个肝病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高达2. 3亿以上,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害及肝硬化、肝癌等肝病,己严重威胁到当今社会人类健康。

慢性肝病总体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中感染是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原菌大多来自肠道菌群。

并且在控制感染过程中,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这些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对慢性肝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研究。

本文现对慢性肝病与肠道菌群做一简要阐述。

1肝脏与肠道微生态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体抗感染防御的重要器官,其中,肠道菌群起着重要的作用。

健康人的肠道内共生着种类超过1000种,数量高达100万亿的肠道菌群[2]。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含有人体最大的贮菌库及内毒素池。

正常人体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数量、比例分布在肠道不同节段和部位,在宿主营养、免疫和物质的代谢吸收等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肝脏不但在解剖机构上,而且在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菌群可在肠道内产生酶和维生素类等营养物质,由肝脏代谢,合成人体所需的诸多物质;同时肝脏将肠道菌群中由腐败菌产生的有害物质代谢为无害物质,或为机体利用或排除体外,还能清除肠源性细菌、真菌等。

无菌和悉生动物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内毒素对肝脏库普费细胞数量的增加及功能的完善,起重要作用[2]。

肠道菌群对维持正常肝脏巨噬细胞的反应性也非常重要。

肠道微生态与肝脏可谓息息相关,互为影响。

2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文献报道,各类慢性肝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

如肝硬化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等厌氧菌明显减少,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厌氧条件致病菌则显著增多[3, 4]。

其临床表现有腹胀、纳差、暧气、稀便等。

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胃肠蠕动减慢和微绒毛损害,降低了肠道清除能力,增加了过路菌接触和粘附机会,从而导致细菌过度生长;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肠病,导致肠道瘀血、水肿、缺血和缺氧,致使肠壁局部抵抗力下降, 而肠粘膜内pH下降,肠腔内pH升高,使细菌生长受到影响[5];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加之胃肠道瘀血,临床为防止上消化道出血, 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止酸剂,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

肠道菌群与肝病

肠道菌群与肝病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 A F LD ) :“肠一肝轴”学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通过肠道细菌移位使内毒素水平升高;内毒素激活肝脏枯否细胞引起炎症细胞因子及活性氧中介物的产生,通过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加剧了N A FL D 的病程进展。

调整肠道菌群能够改善 N A FLD 患者肝脏损伤情况。

应用益生菌可以改善肝功能,使内毒素水平降低,从而使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并缓解氧化应激。

2.酒精性肝病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 LD ) :肠道细菌参与了乙醇的代谢,产生高浓度乙醛进入肠腔,乙醛能够增加肠道通透性,间接改变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了进入肝脏的LPS量;慢性饮酒还能增加肠动力,使肠道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产生的内生性乙醇增加。

急性和慢性酒精摄入均可影响机体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从而改变胃肠道的屏障功能。

调节肠道菌群,可使 A L D 患者肠道有益菌增加,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有效改善肝功能。

给 A L D 患者短期内补充益生菌有助于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恢复,能更有效地改善肝功能。

3.病毒胜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小叶坏死、肝细胞再生和储脂细胞分化等与内毒素有直接联系。

HBV和HCV感染的慢性重型肝炎及慢性肝炎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肠道有益菌数量下降,而致病菌数量增加,反映出肠道定植抗力均有下降,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肠道定植抗力下降最为显著,提示肠道定植抗力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改善慢性肝炎患者肠道定植抗力,有助于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肠道内微生物定植抗力的细菌主要是包括双歧杆菌在内的厌氧菌,双歧杆菌等通过菌膜屏障、产生乙酸、乳酸降低肠道局部p H值、及产生具有广谱抗菌样作用的物质甲醇—丙酮等对肠道需氧的潜在致病菌群起抑制作用。

因此应用一些窄谱抗生素制剂选择性地杀灭需氧菌,为厌氧菌的生长留出空间,和/或通过补充有益菌如双歧杆菌等抑制潜在致病菌群过度生长繁殖可起预防二重感染作用)服用拉克替醇后,肠道有益菌增加更显著,肠道定植抗力增加,肝脏清除内毒素能力增强吲。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肠道微生态是指在人的肠道内,细菌和宿主组成的互相作用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微生物可以对宿主的消化、免疫和代谢等多种生理学过程产生作用。

而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之一,其健康状况对身体健康很重要。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肝病和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者们发现,肠道微生态可能与肝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以下是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1. 肝病中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表现在肝病患者体内,肠道微生态会发生失调。

这种失调会导致肝脏神经支配的改变、肝功能减弱和炎症反应。

大多数研究都发现,肝病患者的肠道中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

肝病患者菌群中的厌氧菌比例较高,而有益菌数量则相对较少,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

此外,在肝病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2. 肠道微生态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调可以导致肝炎等炎症疾病。

肝炎发生时,肝脏组织会受到一系列炎症反应的影响。

这些炎症反应可能与肠道内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反应相关。

研究者们通过观察肠道菌群的失衡情况和免疫介导炎症反应的相关标志物来得出这个结论。

此外,肠道微生物相关的信号也可能参与到肝细胞的自噬过程中,从而影响肝脏细胞的生长和凋亡。

保持正常的肝细胞功能非常重要。

肠道菌群的失调也可能导致肝细胞的毒性代谢产物的沉积,导致肝脏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一种使肝脏组织失去正常功效的疾病。

多项研究表明,在肝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肠道微生态失调的情况经常出现。

特别是,一些研究还表明,菌群转移和重塑可能会直接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肠道微生态失衡和肝癌发病有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可增加肝癌的风险。

此外,菌群失衡后,一些有害菌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些特定的化学成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癌细胞的发展和生长。

结论研究已经证实,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对肝病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肝病患者肠道菌群中有益菌数量相对较少,而肠道中的厌氧菌数量比较多。

肠道菌群失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原因很多,如饮食饮酒、病毒、药物及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以 生改变,从而使微生物的营养来源发生改变,进一步导致肠道
及一些相关疾病引起的急性肝损伤。肝脏疾病原因复杂,治疗 菌群比例失调[2- 。4]
过程缓慢,一旦病情延误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肝硬化,甚至肝癌。 相关研究证实ALD 发病机制与酒精诱发肠道菌群改变从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and liver diseases
, , ( , , HOU Jing LU Yue ZHANG Dekai.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 ) 150000 China
: ; ; Key words gut microbiota liver diseases review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能够分解代谢体内毒性 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及是否合并肝脏基础疾病有密切关系。
物质并且阻止细菌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循环。引起肝脏疾病的 酒精进入人体后,胃肠道分解吸收酒精,胃肠道中代谢产物发
线菌群和变形菌群数量增加,同时厚壁菌群比例超过拟杆菌 群。在大量饮酒的人体中,存在大量潜在致病菌如粪球菌、普 氏菌科、肠杆菌、韦荣氏球菌及链球菌[3,5],可以产生大量内毒 素。丁酸盐、戊酸盐和丙酸盐等短链脂肪酸是肠上皮细胞的能 量来源,是肠道黏膜屏障的免疫耐受功能组成部分[6 - 7]。试 验[8 - 9]发现大量饮酒且无肝脏疾病的人群与患有肝脏纤维化 的人群肠道中均存在肠道粪球菌和普拉梭菌比例下降的现象, 而这2 种菌群都可以通过产生丁酸盐来维持肠道完整性,这说 明大量饮酒可以通过肠道菌群改变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增加肠 道渗透性[10]。另一方面循环血液中乙醇氧化产生乙醛,使大 量饮酒者肠细胞之间紧密连接蛋白例如闭合蛋白和紧密连接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瘢痕化和结构异常。

肝硬化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肝硬化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1.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

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组成也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肠道内的革兰氏阴性菌数量增加,而益生菌数量减少。

这种菌群失衡可能与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异常可能是由肝脏功能受损引起的。

肝脏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肝硬化会导致肝脏功能减退,包括解毒、合成和排泄等功能。

这些功能的受损可能导致肠道内毒素的堆积,从而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

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异常也可能影响肝脏功能。

肠道菌群通过产生代谢产物和激活免疫系统等方式,对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肠道内毒素的增加,进而激活肝脏炎症反应,加重肝硬化的病情。

3. 可能的机制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可能的机制被广泛讨论。

首先,肠道菌群异常可能通过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菌群失衡可能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得肠道内的毒素、细菌和代谢产物等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肝脏炎症反应。

其次,肠道菌群异常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影响肝硬化的进程。

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而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失调。

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可能加重肝脏炎症反应,促进肝硬化的发展。

最后,肠道菌群异常可能通过代谢产物的影响影响肝硬化的进程。

肠道菌群通过代谢物的产生和转化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菌群失衡可能导致代谢产物的异常积累,进而影响肝脏的功能。

4. 临床意义和治疗前景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对于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调整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病情。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使用益生菌和预生物等方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减轻肝脏炎症反应,缓解肝硬化的症状。

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一、引言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人体内最丰富的微生物群之一,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被发现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篇文章将着重讨论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及机制,以期为肝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1.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肝脏病理变化中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这两种类型的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例如,肠道中出现了大量厌氧菌和致病微生物,同时有益的菌群数量减少。

这种微生物群的失衡状态导致了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和肝脏对内毒素的过度暴露,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2. 肝脏炎症肝脏炎症是肝脏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它的发生与肠道微生物群也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肝脏炎症患者的肠道中存在大量的腐败菌和其他有害菌,同时有益菌数量减少。

这种微生物群的变化导致了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和内毒素的泄漏。

这些内毒素在通过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后,会激活肝脏内的炎症细胞和造血细胞,使得肝脏内的炎症状态进一步加重。

3. 肝癌肝癌的发生与肠道微生物群也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情况。

研究发现,这类患者的肠道中存在较高密度的致病菌群,同时有益的菌群数量极少。

这种微生物群的失衡状态导致了肝脏对内毒素的暴露和免疫系统的失调,同时也增加了人体对病毒和毒素的敏感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肝脏纤维化和肝癌的发生。

三、肠道微生物群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机制1. 肠-肝轴肠道微生物群与肝脏之间存在着肠-肝轴。

这个过程中,肠道内的细菌和代谢产物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从而影响肝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肠-肝轴的破坏会导致肠道震荡状态的提高,而这种状态会加剧肝脏的炎症病变,增加疾病进展的风险。

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 道菌 群 的 改 变 可 促 进 AL D患者肝脏炎 症状态 。
B u l l — Ot t e r s o n等口 研 究也 发现 , 慢 性酒 精 摄 人者 的
肠道内, 拟 杆菌 门和厚壁 菌 门数量 下 降 , 革 兰 阴性菌
变 形 菌 门及 革 兰 阳性 菌 放线 菌 门数量 增加 。
目前 , 通 过 补 充 微 生 态 制 剂 改 善 AL D 的研 究
已经取 得 一 定 进 展 。其 原 理 主 要 是 通 过 补 充 益 生 菌, 抑 制致 病菌 繁殖 , 进 而恢 复肠 道菌 群平 衡来 治疗 AL D。Ya n等 报 道 了益 生 元 可 改 善 小 肠 细 菌 过 度生长 ( S I B O) 及酒 精 性脂 肪 性 肝炎 的症 状。
成 都 医 学 院 学 报』 2 0 1 6年 第 l 1卷 第 5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2 0 1 6 , Vo 1 . 1 1 , No . 5
网络 出版地 址 : h t t p : / / www.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5 1 . 1 7 0 5 . R. 2 0 1 6 1 0 2 7 . 1 7 1 1 . 0 7 6 . h t ml
成 都 医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 院 消 化 内 科 , 消化系肿瘤与微环境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成 都 6 1 0 5 0 O )
【 关 键 词】 肝病 ; 肠道菌群 ; 粪菌移植 ; 肠 ~肝 轴 ; 益 生 菌
【 中 图 分 类 号 】 R5 7 5 【 文献标志码】 A

自身免疫性肝病肠道菌群改变及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肝病肠道菌群改变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有关 。
02
CATALOGUE
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
肠道菌群结构
肠道菌群是由多种细菌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包括有益菌、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等。这些细菌在肠道中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肠道菌群功能
肠道菌群主要参与食物消化、营养物质吸收、维生素合成、免疫调节以及药物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同时,肠道 菌群还具有防止病原体入侵、保护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蠕动等功能。
研究数据和结果展示
1. 菌群多样性
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普遍较低,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2. 菌群结构
通过物种丰度分析和差异表达分析,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明显的菌种丰度失衡和异常表达。
3. 相关性分析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存在密切关联,一些特定菌种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结论和意义阐述
1. 结论
该研究揭示了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 群存在明显的改变和异常表达,为进一步探 讨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 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2. 意义
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 性肝病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 性肝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研究成 果还可以为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提供
03
CATALOGUE
肠道菌群改变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作用
诱发炎症反应
促炎菌群
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可产生炎 症因子,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抗炎菌群
另一些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具有抗炎 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和肝脏疾病讲义

肠道菌群和肝脏疾病讲义

肠道屏障作用不全有多种原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能保持肠 黏膜结构完整,发挥肠道免疫屏障的作用,从而阻止致病菌及毒素等大分 子物质通过。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这一道免疫屏障就遭到破坏。并 且,乙醇能使两种与肠黏膜通透性有关的蛋白发生构象改变,从而增加肠 黏膜通透性。人体胃肠道的血流都要经过门静脉系统流经肝脏、肠道通透 性增加、屏障作用减弱、大量的内毒素和多种微生物一起从肠道移位,使 内毒素水平升高。内毒素不仅对肝细胞有直接的损伤,还通过激活炎症反 应等多种途径加重肝脏损伤,甚至导致肝衰竭。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包括 影响脂肪的合成和蓄积、促进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和物质代谢等,多重作用共同促进了非 酒精性脂肪肝的发展。
这些发现使我们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 了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让脂肪肝患者得到更 有效的治疗。
二、酒精性肝病,肠道菌群也作怪
体重70公斤、20-30岁、身高170 厘米的参考人
体内共有细胞约100万亿个,细菌 数量则是细胞的10倍,超过1000 万亿个
肠道菌群保守约400~500种 肠道中细菌重达1.2千克
一、非酒精Leabharlann 脂肪肝的又一罪魁祸手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饮食中高脂、高糖成 分增多,非酒精性脂肪肝 已成为新一代的“富贵 病”。它的发病与肥胖、 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 而肠道菌群的改变也参与 到肥胖、胰岛素抵抗、非 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重要
总之,肠道菌群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有益菌,它们各自扮 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人体营养、代谢、免疫等方面贡 献力量。
肠道菌群与相关疾病
科学家对肠道菌群的研究始于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等肠道菌群 的发现及初步的功能探索。近些年来,现代生物学技术迅速发 展,这些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及它们与人体的关系得到了 更深入的揭示。健康成年人的肠道菌群一般呈现相对稳定的状 态,一旦这种稳态被某些因素破坏,就会引起肠道菌群的紊乱, 而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等众多疾病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肠道菌群紊乱会加速肝硬化

肠道菌群紊乱会加速肝硬化

肠道菌群紊乱会加速肝硬化引言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它们参与消化、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一系列生理过程。

然而,当肠道菌群紊乱时,可能会对肝脏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加速肝硬化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紊乱对肝硬化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关系肠道菌群的功能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稳态和人体健康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将一些无法消化的纤维素和蛋白质转化为有益的物质,例如短链脂肪酸和维生素等。

此外,肠道菌群还有助于保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免疫系统的平衡,防止有害微生物的入侵。

肠道菌群紊乱与肝硬化肠道菌群紊乱是指菌群组成和功能失调的状态。

一些因素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使用抗生素、慢性肝病等。

当菌群紊乱时,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增加,而有益的菌群的数量可能会减少。

这种变化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转位,进入肝脏通过门静脉系统。

这些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刺激肝脏,引发炎症反应,逐渐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肝硬化的机制炎症反应当肠道菌群紊乱时,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导致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转位。

这些有害物质和微生物进入肝脏后,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肝脏组织受损和纤维化,最终形成肝硬化。

氨基酸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参与氨基酸代谢的过程。

当菌群紊乱时,某些菌群可能会产生过多的氨基酸代谢产物,例如氨基酸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和硫化物等。

这些代谢产物可以对肝脏造成损害,加速肝硬化的进程。

免疫调节失衡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来维持免疫平衡。

当菌群紊乱时,免疫调节可能会失衡。

例如,某些菌群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发免疫介导的肝脏损伤。

这种免疫调节失衡也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发展。

预防和治疗措施调整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非常重要。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肝病是一种影响很多人健康的严重疾病,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其在肝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肠道微生态的定义、功能及其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肠道微生态的定义及功能肠道微生态又被称为肠道菌群,是指寄生在人体的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

肠道微生态在维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营养代谢:肠道微生态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产生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如短链脂肪酸、维生素等,帮助人体吸收养分。

2. 免疫调节:肠道微生态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增强免疫力,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3. 防止致病微生物的侵袭:肠道微生态可以占据肠道黏膜表面,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二、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肝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肝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肝硬化:肝硬化是肝病的严重后果之一,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这种菌群失衡可能是肝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

2. 肝癌:肝癌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肝脏恶性肿瘤,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某些特定的菌群可能对肝癌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与脂肪肝的发病和发展密切相关,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脂肪肝。

4. 肝炎:肝炎是肝脏炎症的一种,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与肝炎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有益菌的减少可能会加剧肝炎的病情。

三、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基于对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一些临床研究开始尝试利用调整肠道微生态来预防和治疗肝病,取得了一些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也相对困难。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微生态指的是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肠道微生态与宿主的代谢、免疫调节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肝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肝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一、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对肝脏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肠道-肝脏轴、肠道屏障和肝外免疫调节作用。

1. 肠道-肝脏轴肠道-肝脏轴是指肠道与肝脏之间通过门静脉系统相互联系的生理通道。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而肠道是最大的免疫系统器官。

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使肠道内的细菌、内毒素等物质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脏免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肝损伤和肝病的发生。

肠道-肝脏轴的异常会加速肝脏疾病的进展,包括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

2. 肠道屏障肠道黏膜屏障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第一道免疫屏障,维持肠道内外环境的稳定。

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是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抑制有害微生物和毒素的过度渗透。

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肠道屏障受损,使细菌、内毒素等物质进入体循环,刺激肝脏免疫系统,导致肝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引发肝脏损伤和疾病。

3. 肝外免疫调节作用肠道微生态对肝脏免疫调节有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中的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平衡,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助于降低肝内炎症反应,减轻肝脏损伤。

二、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以下将介绍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1. 肠道微生态与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脏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疾病。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脂肪肝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肠道内有害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和代谢异常。

肠道微生物,肝病的救星?

肠道微生物,肝病的救星?

March 14肠道微生物,肝病的救星?什么?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硬化性胆管炎的元凶,是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肠道菌群?如果在十年前有人如此说,我们肯定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但如今,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胃肠道菌群不仅仅与肝脏疾病的发生有关,甚至还能通过调节肠道健康,来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文·邓鑫 编辑·邓鑫 图·123RF前沿Upfront ·热点·肝脏与微生物的联系千丝万缕人的胃肠道中寄居着庞大的微生物家族,这个家族包括了由500~1000种微生物构成的、10~100万亿个微生物。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微生物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胃肠道,对身体其他器官,例如肝脏的健康也有影响。

很久以前我们就知道,酗酒的人往往会出现胃肠道菌群失调,胃肠道中微生物的数量会增加,而且他们患肝病的可能性也较大。

那么肝脏与胃肠道中的微生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首先,到达肝脏的血流,一部分是来源于肝动脉(25%),另一部分则来源于胃肠道的门静脉(75%)。

这样,胃肠道中的营养物质、挥发性脂肪酸、维生素、细菌等等物质都有可能与肝脏亲密接触。

所以,肝脏首先就会把血液中的抗原、细菌和细菌产物过滤掉。

微生物是帮助保持胃肠道黏膜完整性和肠道黏膜渗透性的重要因素,而肠道完整性出现变化则会影响一系列疾病——如肝脏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如果肝脏发生如肝纤维化等病变,胆汁酸的分泌量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加重胃肠道中微生物菌群的失衡。

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肝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门静脉压升高,肠黏膜通透性发生变化。

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来说,脂肪肝会导致细菌和细菌产生的废物和毒素进入到门脉循环中,而肠道通透性的变化会让细菌的遗传物质和细菌内毒素进入到身体系统的大循环中。

酒精性肝病VS肠道微生物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

动物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动物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动物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的关系过去,⼈们普遍认为肝脏和肠道是两个相互独⽴的器官,肝脏的主要功能是物质代谢和解毒,肠道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们对两个器官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基础研究和临床资料均提⽰肝脏和肠道在⽣物学功能上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

1、解剖位置肝脏和肠道有共同的胚胎起源——前肠,在⽣命早期肝脏作为前肠的⼀个芽孢开始发育,⽽肠道淋巴细胞起源于发育中的肝脏,成熟后肝脏和肠道这两个器官通过门静脉和胆道系统相互关联。

肝脏70%左右的⾎液来⾃于门静脉,⽽肠道静脉⾎是门静脉⾎的主要组成。

源⾃肠道的营养物质、毒素等均通过门静脉⾸先进⼊肝脏,在肝内清除有害物质后再被运送到全⾝。

2、微⽣态关系肝脏与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轴相互作⽤。

第⼀,肝脏是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离开肠道后进⼊的第⼀个器官,因此肝脏既是限制细菌扩散的重要关⼝,也是代谢产物主要的深加⼯场所。

第⼆,肝脏可通过分泌胆汁酸等代谢物质,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功能,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第三,肠道细菌是胆汁酸肝肠循环的关键,它们能将肝脏排⼊肠道的初级胆汁酸转变为次级胆汁酸,进⽽使95%的胆汁酸能够被肠壁重吸收,弥补肝细胞合成胆汁酸能⼒的不⾜,使有限的胆汁酸重复利⽤,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返回到肝的胆汁酸还可刺激胆汁的分泌,畅通胆道,消除霉菌毒素、细菌内毒素等有害物质,从⽽起到保肝护胆的作⽤。

此外,菌群对肠道免疫、发育等的影响也会间接对肝脏的稳态发挥作⽤。

3、免疫功能部分肠道来源的免疫细胞需要在肝脏中“激活”,某些淋巴细胞可以在肠肝之间迁移,肠道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也可以通过门静脉进⼊肝脏,从⽽实现肠肝免疫的遥相呼应;肝脏可通过分泌胆汁酸等⽅式传递各种物质到肠道,调节激素⽔平和免疫应答反应,影响肠道稳态。

4、肝脏病变与肠道失衡肝脏病变会导致肝功能不全⽽引发肠道微⽣态失衡:⼀是造成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浆中的⽩蛋⽩急剧下降,因此易产⽣⽔肿,如腹⽔等;⼆是胆汁分泌不⾜,肠道内胆盐缺乏,门脉⾼压形成,导致胃肠道淤⾎、缺氧,出现门脉⾼压性胃病及肠病;三是由于肝脏合成凝⾎因⼦减少,导致胃肠道出⾎加重。

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肝脏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综述与新发现

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肝脏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综述与新发现

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肝脏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综述与新发现The topic of my articl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the liver. The gut microbiota refers to the community of microorganisms that reside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particularly in the large intestine. These microorganism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health and functioning of the digestive system.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gut microbiota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iver health. The liver is responsible for metabolizing nutrients, detoxifying harmful substances, and producing bile, among other functions. Imbalances in the gut microbiota, such as an overgrowth of harmful bacteria or a reduction in beneficial bacteria, can lead to liver inflammation and damage.On the other hand, a healthy gut microbiota can contribute to liver health. Certain beneficial bacteria produce short-chain fatty acids that help regulate liver metabolism and reduce inflammation. They also help break down toxins and prevent them from reaching the liver.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the liver is crucial for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liver health. This includes maintaining a balanced and diverse gut microbiota through a healthy diet rich in fibe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Additionally,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using specific probiotics or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to treat liver diseases.中文回答:我文章的主题是肠道菌群和肝脏之间的关系。

肝病防治新思路-调节肠道菌群

肝病防治新思路-调节肠道菌群

肝病防治新思路:调节肠道菌群正常成人肠道内含有1000余种不同类型的细菌,总重量为1~2千克,其编码的基因数量超过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100余倍。

肠道菌群基因组信息统称为肠道元基因组,其通过与环境因素的互相作用,与人体自身基因组共同进化,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代谢。

肝病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来自肠道的各种物质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肝脏作为门静脉血液首次通过的器官,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联系。

肝脏通过精细的生化反应,处理来自肠道的(包括肠道菌群产生的)有益及有害物质,使之向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转化。

在病理状态下,肝脏疾病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影响或互为因果。

一方面,肝病(尤其是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时)患者因恶心、呕吐、纳差等原因导致肠道菌群营养相对不足,而胆汁分泌不足、肠道内胆盐缺乏、肝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胃肠道淤血、广谱抗生素和制酸剂的长期应用等,都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可造成肠道细菌及代谢产物大量进入肠外器官,除易引起感染及其相关并发症外,还可过度激活免疫系统,特别是肝脏的免疫细胞,通过异常免疫反应加剧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参与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各型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的发生和发展。

由于肝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后者又可通过多种方式加重肝脏原有损伤,若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导致严重后果。

恢复肠道微生态,有助肝病防治相对于人体基因组,肠道元基因组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结构具有高度可塑性,而这种“可塑性”可以作为肝病防治的有效“靶点”。

因此,肝病防治可以从调节肠道菌群入手,恢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有可能成为各种肝病,特别是重症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针对肝病患者已发生的肠道菌群紊乱,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恢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阻止肝病进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病与肠道菌群
我国是一个肝病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高达1.3亿以上,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害及肝硬化、肝癌等肝病,已严重威胁到当今社会人类健康。

慢性肝病总体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中感染是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原菌大多来自肠道菌群。

并且在控制感染过程中,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这些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对慢性肝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研究。

本文现对慢性肝病与肠道菌群做一简要阐述。

1肝脏与肠道微生态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体抗感染防御的重要器官,其中,肠道菌群起着重要的作用。

健康人的肠道内共生着种类超过1000种,数量高达100万亿的肠道菌群[1]。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含有人体最大的贮菌库及内毒素池。

正常人体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数量、比例分布在肠道不同节段和部位,在宿主营养、免疫和物质的代谢吸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肝脏不但在解剖机构上,而且在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菌群可在肠道内产生酶和维生素类等营养物质,由肝脏代谢,合成人体所需的诸多物质;同时肝脏将肠道菌群中由腐败菌产生的有害物质代谢为无害物质,或为机体利用或排除体外,还能清除肠
源性细菌、真菌等。

无菌和悉生动物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内毒素对肝脏库普费细胞数量的增加及功能的完善,起重要作用[2]。

肠道菌群对维持正常肝脏巨噬细胞的反应性也非常重要。

肠道微生态与肝脏可谓息息相关,互为影响。

2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文献报道,各类慢性肝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

如肝硬化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等厌氧菌明显减少,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厌氧条件致病菌则显著增多[3,4]。

其临床表现有腹胀、纳差、嗳气、稀便等。

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胃肠蠕动减慢和微绒毛损害,降低了肠道清除能力,增加了过路菌接触和粘附机会,从而导致细菌过度生长;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肠病,导致肠道瘀血、水肿、缺血和缺氧,致使肠壁局部抵抗力下降,而肠粘膜内pH下降,肠腔内pH升高,使细菌生长受到影响[5];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加之胃肠道瘀血,临床为防止上消化道出血,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止酸剂,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

此外,肠腔内胆盐缺乏,继发感染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因素,均能使肠腔内微生态环境受破坏,引起菌群失调。

李兰娟院士指出[6],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血内毒素水平升高相关,血内毒素水平与肠道肠杆菌科细菌数量值呈正相关。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G-)细胞壁的脂多糖组分,产生后存储于肠道内毒素池。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存在少量的内毒素,它对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益。

但当肠道菌群失调,降低了对G-的抑制,导致其过度繁殖,产生大量对机体有害的内毒素,使机体出现广泛的病理性损害。

在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丰富时可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引起全身反应甚至休克,加重肝脏损害。

肠道菌群失调后,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及其各种代谢物等移位进入肠外器官,过度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凋亡、坏死。

这加快了慢性肝炎重型化、肝肾综合征以及感染的进程。

另外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有益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减少,pH升高,当肠道处于碱性环境时,肠道吸收氨增多;同时有害菌过度生长,胺、氨等肠源性毒物浓度升高,均可诱发肝性脑病的发生。

总之,肠道菌群失调使得内毒素、氨、硫醇等肠源性毒物生成增加,G-侵入机会增大,然而肝功能受损又不能及时代谢这些毒物导致毒物蓄积,进一步加重肝损伤,促进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使用抗生素虽然可一时控制某种病原菌感染,但肠道内对抗生素敏感菌群也遭
到破坏,继而发生菌群失调而导致二重感染,然后不得已“升级”使用广谱抗生素。

如此反复,最终还是陷入二重感染恶性循环的抗生素陷阱。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了慢性肝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且菌群失调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7]。

3微生态制剂与肝病
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抑制产生内毒素的G-数量,减少肠氨的产生、及时清除血氨,对于肝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微生态制剂用于肝病的治疗,疗效显著。

ZHANG等[8]发现肝硬化大鼠肠杆菌增多,用双歧杆菌治疗后,肠杆菌减少,乳酸菌增多,同时可降低内毒素水平。

肝病患者多伴有NF-κB过度表达,LEI等[9]发现,酪酸梭菌制剂产生的酪酸能有效抑制NF-κB向细胞核内的转移,同时抑制NF-κB和DNA的结合,从而抑制了TNF-α等一系列促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起到有效治疗肝病的作用。

江丰等[10]给肝硬化患者口服酪酸梭菌后,用ELISA法检测血浆LBP水平,同时检测血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发现肝硬化患者LBP、血清总胆红素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

证实酪酸梭菌制剂可以降低LBP水平,改善肝脏生化指标。

GUERREROHERNNDEZ等[11]发现益生菌可恢复肠壁微生物和免疫平衡,改变肠粘膜通透性,辅助治疗肝硬化并发症。

李继强等[12]研究了酪酸梭菌对肝硬化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紊乱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浆免疫球蛋白G和A的水平明显降低。

证实口服酪酸菌可通过抑制肠道有害菌群过度生长,减少有害抗原进入人体循环,从而改善肝硬化患者体液免疫紊乱状态。

NiICAISE等[13]证实乳酸菌治疗高氨血症模型老鼠有显著的疗效,MALAGUARNERA等[14]给肝硬化合并有轻度肝性脑病的患者服用双歧杆菌和低聚果糖,结果可显著改善神经心理测试,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血氨浓度。

SHARMA等[15]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服用含酪酸梭菌制剂1个月,可明显降低血氨浓度,改善肝性脑病,并可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改善分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