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多过程问题》教学设计(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精品)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精品)

第一讲 平衡问题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00(∑∑==y x F F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对x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

在静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

解题中注意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0=a 。

表现: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上,现对它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个力最小?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 ,地面的支持力N ,摩擦力f 及拉力T 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N f μ=,将f 和N 合成,得到合力F ,由图知F 与f 的夹角:不管拉力T 方向如何变化,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不变,即F 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

《力学多过程问题》教学设计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力学多过程问题》教学设计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力学多过程问题》教课方案2014 学年高三二轮复习一、教课目的1、回首基本看法和规律并运用基本看法和规律办理典型问题,概括各个运动模型的一般解题规律和方法。

2、能够依据不一样运动过程的特色合理选择动力学、能量看法或动量看法解决问题.二、力学骨干知识回首三、多过程运动解题的基本方法:拆分四、多过程分类1、单物体多过程例 1、如图,一不行伸长的轻绳上端悬挂于O点,下端系一质量m=1.0 kg的小球.现将小球拉到A点(保持绳绷直)由静止开释,当它经过 B 点时绳恰巧被拉断,小球平抛后落在水平川面上的C点.地面上的D点与 OB在同一竖直线上,已知绳长L=1.0 m,B 点离地高度 H=1.0 m,A、B 两点的高度差 h=0.5 m,重力加快度g 取10 m/s2,不计空气影响.求:(1)地面上 DC两点间的距离 s;(2)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2、多物体多过程:碰撞类、滑块木板类、弹簧类问题 1:此情形中有哪几个物体运动(研究对象)?问题 2:小球 A 、 B 两个球各有几个运动过程?各做什么性质的运动?(过程剖析)问题 3:每个过程按照什么物理规律?问题 4:每个规律对应的方程?例题 2:碰撞类、滑块木板类考察知识: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牛顿第二定律、圆周、平抛、不确立性结果的判断例题 2、( 2014 广州二模) 35.( 18 分)如图,质量为6m、长为 L 的薄木板AB 放在圆滑的平台上,木板 B 端与台面右侧沿齐平. B 端上放有质量为3m 且可视为质点的滑块C,1C 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质量为 m 的小球用长为 L 的细绳悬挂在平台右侧沿3正上方的 O 点,细绳竖直时小球恰巧与 C 接触.现将小球向右拉至细绳水平并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细绳恰巧断裂.小球与 C 碰撞后反弹速率为碰前的一半.( 1)求细绳能够蒙受的最大拉力;( 2)若要使小球落在开释点的正下方P 点,平台高度应为多大?( 3)经过计算判断 C 可否从木板上掉下来.OCA BP例 3:多物体多过程:碰撞类、弹簧类考察知识点:牛顿定律、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功能原理。

多过程问题学案

多过程问题学案

《应用力学两大观点分析多过程问题》学案(两课时)授课人:甘友寿一、复习内容解读动力学观点指的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来解题的一套方法;能量观点是运用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包括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题的一套方法。

动力学观点和能量观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套基本方法。

“多过程问题”是历年高考中常考的一类问题,这类题目具有运动过程比较复杂,设置问题多角度,多样化的特点。

这就要求同学们具备过硬的分析运动过程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题目所问的问题灵活地选择分析问题的观点,并选择恰当的公式来解题。

二、复习应对策略1、熟悉常考的基本模型。

复杂的多过程运动多是由一些基本的运动模型连接拼凑而成的,我们必须熟悉一些常考的,在综合题里常见的基本模型的运动特点,以及这些模型中常考问题的解法。

2、提高分析运动过程的能力。

3、针对所问的问题要能够正确的选择所要研究的运动过程(阶段),能够灵活选择力学两大观点中相应的公式来解题4、规范解题的表达过程,提高联立多个方程求解的计算能力。

三、常考的基本模型及常问的问题1、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要求非常熟悉物体在斜面上的匀速运动加速和减速运动的分析方法,要求不作受力分析图也能快速写出下滑力、支持力、摩擦力等常用的各力的表达式。

2、平抛运动。

要求熟练掌握平抛运动时间,落点速度等常问问题的解法。

要注意充分运用“速度三角形”和“位移三角形”。

3、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快速练习1:(只要求写出相应的式子,不要求计算)如图所示,小球沿竖直放置的半圆形光滑轨道从最低点A运动到最高点B,已知轨道半径为R,小球在A点的速度为V A,(1)求小球在A点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2)求小球在B点时的速度V B(3)若轨道粗糙,小球将恰好能过最高点B,求小球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4、板块模型快速练习2:(只要求写出相应的式子,不要求计算)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板B 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滑块A 以初速度V 0,滑上木板并最终和木板有共同的速度,已知A 和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求(1)滑块从滑上木板到和木板共速经历的时间(2)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量5、传送带模型快速练习3:(只要求写出相应的式子,不要求计算)如图所示,由电动机带动的皮带运输机顺时针转动,皮带速度恒为V ,质量为m 的物体从左端a 点轻轻放上皮带,经加速后匀速到达b 点,已知a 、b 间距离为L 。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教案(14个专题)上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教案(14个专题)上

专题1“双基”篇所谓“双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就是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双基”,才谈得上能力的提高,才谈得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不难看出,虽然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每年的试卷中总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面的,试卷中多数试题是针对大多数考生设计的,其内容仍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内涵及外延的判断和应用为主.只要考生知道有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以2003年我省高考物理试卷为例,属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考查的试题,就有15题,共90分,占满分的60%.如果考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得好,把这90分拿到手,就已大大超过了省平均分.许多考生解题能力差,得分低,很大程度上与考生忽视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关,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不全面,就会在解题时难以下手,使应得的分白白丢失. 如果说,我们要求学生高考时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那么,就要先从打好基础做起,抓好物理基本知识和规律的复习.复习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的“内涵”(例如内容、条件、结论等),做到“理科文学”,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该记该背的,还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其次,要掌握概念和规律的“外延”,例如,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条件不满足,即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了功,系统的机械能将如何变化?等等.有一些情况我的感受特别深,一是有些试题看似综合性问题,而学生出错的原因实质是概念问题.二是老师以为很简单的一些概念问题,学生就是搞不清,要反复讲练.下面,就高中物理复习中常遇到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我想按照高中物理知识的五大板块来讲述.一些共同性的概念和规律:1.不能简单地从数学观点来理解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成正比或反比的说法).2.图线切线的斜率.3.变加速运动中,合力为零时,速度最大或最小.一、力学●物体是否一定能大小不变地传力?例1:两物体A 和B ,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推力F ,则物体A 对物体B 的作用力等于 ( B )A .112m F m m + B .212m F m m + C .F D .21m F m 拓展:如图,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质量分别为m A =6kg ,m B =2kg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水平拉力F =10N ,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 ( D )A .只有当拉力F <12N 时,两物体才没有相对滑动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力、加速度、速度间的关系——拓展至与机械能的关系例2:如图所示,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伸长时恰好到达O 点.将质量为m (视为质点)的物体P 与弹簧连接,并将弹簧压缩到A 由静止释放物体后,物体将沿水平面运动并能到达B 点.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不能忽略,则关于物体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 .从A 到O 速度不断增大,从O 到B 速度不断减小B .从A 到O 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从O 到B 速度不断减小C .从A 到O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 到B 加速度不断增大D .从A 到O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 到B 加速度不断增大拓展1:(1991年)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 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 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物体从A 下降到B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B .物体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C .物体从A 下降到B ,以及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D .物体在B 点时,所受合力为零●矢量的合成或分解 1.认真画平行四边形例3: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 、OB 、O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所示,其中OB 是水平的,A 端、B 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 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 ( C )A .必定是OAB .必定是OBC .必定是OCD .可能是OB ,也可能是OA2.最小值问题例4:有一小船位于60m 宽的河边,从这里起在下游80m 处河流变成瀑布.假设河水流速为5m/s ,为了使小船能安全渡河,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不能小于多少?3.速度的分解——孰合孰分?例5: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物体A 通过定滑轮用细线与玩具汽车B 相连,汽车向右以速度v 作匀速运动,当细线OA 、OB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时,物体A 移动的速度为 ( D )A .v sin αcos βB .v cos αcos βC .v cos α/cos βD .v cos β/cos α●同向运动的物体,距离最大(或最小)或恰好追上时,速度相等(但不一定为零). 例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有长为L 的长木板C ,在C 上左端和距左端s 处各放有小物块A 和B ,A 、B 的体积大小可忽略不计,A 、B 与长木板C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 、B 、C 的质量均为m ,开始时,B 、C 静止,A 以某一初速度v 0向右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B 与板C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A OBAB(1)物体A 运动过程中,物块B 和木板C 间的摩擦力.(2)要使物块A 、B 相碰,物块A 的初速度v 0应满足的条件. ●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及其推论的应用——注意条件例7:已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5s 末的速度为10m/s ,则该物体 ( BD )A .加速度一定为2m/s 2B .前5s 内位移可能为25mC .前10s 内位移一定为100mD .前10s 内位移不一定为100m●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注意公式2r GMm F =①和r mv F 2=②中r 的含义. 例8:今年10月15日9时,中国自行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从酒泉航天发射场升空,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沿椭圆轨道Ⅰ运行,如图.(1)当飞船进入第5圈后,在轨道Ⅰ上A 点加速,加速后进入半径为r 2的圆形轨道Ⅱ.已知飞船近地点B 距地心距离为r 1,飞船在该点速率为v 1,求:轨道Ⅱ处重力加速度大小.(2)飞船绕地球运行14圈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开始返回.当返回舱竖直向下接近距离地球表面高度h 时,返回舱速度约为9m/s ,为实现软着落(着地时速度不超过3m/s ),飞船向下喷出气体减速,该宇航员安全抗荷能力(对座位压力)为其体重的4倍,则飞船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竖直向下喷气?(g =10m/s 2)●惯性、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例9:如图(俯视图)所示,以速度v 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 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从A 运动到B ,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 A )A .减速行驶,向南转弯B .减速行驶,向北转弯C .加速行驶,向南转弯D .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例10:卫星轨道速度的大小及变轨问题.●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或功例11:关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B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可以是不同种性质的力C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一定为零D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的矢量和一定为零●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内涵——条件及结论2.对表达式的理解3.外延例12:对于由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达为Δp 1=-Δp 2.对此表达式,沈飞同学的理解是: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时,一个物体增加了多少动量,另一AB个物体就减少了多少动量.你同意沈飞同学的说法吗?说说你的判断和理由(可以举例说明).例13:总质量为M的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行驶.现同时向前后水平抛出质量相等的两个小球,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相等,则小车的速度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1.内涵——条件及结论2.外延——重力(若涉及弹性势能,还包括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做的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量.例14: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的小车静止在悬空固定的水平轨道上,小车与轨道间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在小车底Array部O点拴一根长L=0.4m的细绳,细绳另一端系一质量m=4kg的金属球,把小球拉到与悬点O在同一高度、细绳与轨道平行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到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位置时,突然撤去右边的挡板P,取g=10m/s2,求:(1)挡板P在撤去以前对小车的冲量;(2)小球释放后上升的最高点距悬点O的竖直高度;(3)撤去右边的挡板P后,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的关系1.合外力的功=动能的变化2.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的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变化的负值3.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的功=机械能的变化4.合外力的冲量=动量的变化5.合外力=动量的变化率例15: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C )A.物体势能的增加量B.物体动能的增量C.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物体势能的增加量D.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重力所做的功例16:一粒钢珠从静止状态开始自由下落,然后陷入泥潭中.若把在空中下落的过程称为过程Ⅰ,进入泥潭直到停住的过程称为过程Ⅱ,则(AC)A.过程Ⅰ中钢珠动量的改变量等于重力的冲量B.过程Ⅱ中阻力的冲量的大小等于过程Ⅰ中重力冲量的大小C.过程Ⅱ中钢珠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过程Ⅰ与过程Ⅱ中钢珠所减少的重力势能之和D.过程Ⅱ中损失的机械能等于过程Ⅰ中钢珠所增加的动能例17: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止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4倍的时间又返回斜面的底端,且具有250J的动能,则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J, 撤去F时物体具有J的动能.若该物体在撤去F后受摩擦力作用,当它的动能减少100J时,机械能损失了40J,则物体再从最高点返回到斜面底端时具有J的动能.例18:如图所示,分别用两个恒力F1和F2先后两次将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着同一个粗糙的固定斜面由底端推到顶端,第一次力F 1的方向沿斜面向上,第二次F 2的方向沿水平向右,两次所用时间相同.在这两个过程中 ( BD )A .F 1和F 2所做功相同B .物体的机械能变化相同C .F 1和F 2对物体的冲量大小相同D .物体的加速度相同例19: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止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4倍的时间又返回斜面的底端,且具有250J 的动能,则恒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J, 撤去F 时物体具有 J 的动能。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全套教案力学实验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全套教案力学实验

力学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复习,做到对力学中的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学会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实验数据.2.进一步学习用实验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3.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4.通过对力学中学生实验的比较,知道所涉及到实验的类型.5.在掌握课本上所给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其它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不但要知道怎样做实验,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实验.2.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最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说也是难度较大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3.处理数据时,要有误差分析的思想,要能够定性地分析在实验中影响实验误差的条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说明:在力学中一共有八个实验是高考中要求的实验,在做实验复习时,要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理解地记住实验步骤,处理好实验数据.在实验复习中,实验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按照考纲中的顺序,我们一起来复习力学中所涉及的实验.[实验一] 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此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请一个同学把实验器材和主要实验步骤简述一下.回答:实验器材有木板、白纸、图钉、带细线的橡筋、弹簧秤等.安装好器材,如图1-8-1所示,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筋的一端拉到O点,记下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再用一个弹簧秤把橡皮筋的一端拉到O点.设定力的长度单位,利用力的图示的方法分别作出分力与合力.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分力的合力.比较直接测得的合力与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确定在误差范围内,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PGN0080.TXT/PGN>例:在做共点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时,如果只给一个弹簧秤能否完成这个实验?回答:可以.可先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把两根细线向着两个分力的方向去拉,一只手直接拉线,另一只手通过弹簧秤拉线记下拉力的大小,然后把弹簧秤放到另一根线上重复实验.只要总把橡皮筋的一端拉到O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是不变的.两次拉两根线的方向都相同,两个分力的方向是不变的,两个分力的大小也是保持不变的,可用弹簧秤分别测出两个分力的大小.实验操作:用所给器材完成此实验.[实验二]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三]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这两个实验都是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我们一起复习.提问:打点计时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给出一条打好点的纸带如图1-8-2所示.回答: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把纸带跟运动物体连接在一起,利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下物体的运动情况.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6V电源,打点的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PGN0081.TXT/PGN>提问:(1)怎样利用纸带判断物体是在做匀变速运动?回答:把纸带上的点标上A、B、C、D、E,各点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4.如果满足△s=s2-s1=s3-s2=s4-s3,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怎样计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个位置时的速度?利用这条纸带可计算出物体过某一点的速度,如计算B点时的速度公式为VB=(s1+s2)/2t.(3)怎样计算它的加速度?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有两种方法,可以利用公式△s=at2计算,也可以用a=(VC-VB)/t计算.例:利用打点计时器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重锤下落时打出一条纸带如图1-8-3所示,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解:可先算出B点和C点的速度VB=(0.2736-0.1900)/(2×0.02)=2.09(m/s)VC=(0.3211-0.2299)/(2×0.02)=2.28(m/s)g=(2.28-2.09)/0.02=9.50(m/s2)[实验四] 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提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要证明哪两个关系?实验装置如图1-8-4所示.问答:通过实验要验证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样两个关系.提问:安装好实验装置后还需要做什么调整?回答:安装实验装置后首先要平衡摩擦力.把小车上装好纸带,把木板后垫高一些,在木板上轻轻向下推一下小车,小车应该做匀速运动.提问: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回答: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所挂砝码的质量,打出5条纸带,记下每条纸带对应的砝码质量值;保持所挂砝码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打出5条纸带,记下每条纸带对应的小车的质量值.提问:怎样处理数据?分别计算出每条纸带的加速度值.做出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小车所受外力的关系图线;做出在小车受力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小车质量倒数的关系图线.从图线上可以看出小车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与自身质量的关系.例: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一个同学打出了5条纸带后,测出了纸带中相邻的每五段间的距离和每条纸带对应的小车的受力情况(见表),处理数据后在图1-8-5所示的坐标中画出a-F图线.解:先根据所给的数据利用公式△s-at2算出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加速度值,分别为0.25m/s2、0.50m/s2、0.75m/s2、1.00m/s2、1.25m/ s2.如图1-8-6所示,在坐标系中标点后,画出图线为一条直线.说明:在实验中要平衡摩擦力,要知道摩擦力平衡不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会对a-F图线中不过原点问题的解释.在实验中要求所挂砝码的质量要远小于车的质量,如果这一条件不满足将会出现的图线的变化.本实验中数据的处理量较大,要能够正确合理地处理数据.[实验五] 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提问:两个物体在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前后的动量满足什么关系?回答:当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在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条件下发生碰撞,系统在碰撞前的总动量等于碰撞后的总动量.提问:怎样通过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回答:实验装置如图1-8-7所示,实验中小球的质量可以用天平称出,小球在碰前和碰后的速度利用从同一高度做平抢运动的小球的飞行时间相等,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的特点,用小球在碰前和碰后的水平飞行距离表示它的速度,这样就可以利用小球的质量和飞行的水平距离来表示出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关系.入射球的质量要大于被碰球的质量,两球的半径相等.实验时先不放被碰球B,入射球A从一个确定的高度释放落在地面上的P点,小球飞行的水平距离为OP.再把被碰球B放在支架上,A球从同一高度释放,两球相碰后分别落在地面上的M点和N点.两球飞行的水平距离分别为OM和O′N,如果在碰撞中满足动量守恒定律,那么应该有关系m1OP=m1OM+m2O′N.提问:实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实验中要注意仪器的正确安装与调整,斜槽的末端一定要水平,小球的出射点应是O点的正上方,两小球相碰时应在同一个高度上.实验时,每个点应让小球落10次,取落点的中心进行测量.例:在研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改变入射小球的释放高度,多次释放,测出每次的水平位移,求出平均值,代入公式计算B.入射小球应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上释放C.两球相碰时,两球的球心必须在同一水平高度上D.重复从同一高度释放入射小球,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将其各次落点圈在其中,取其圆心作为小球落点的平均值分析:入射小球每一次释放都应保持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在多次实验中才能使小球的初速度保持不变.两球相碰时应在同一高度上,保证两球的飞行时间相等.另外,利用画圆的方法取落点的平均值,可以减小实验误差.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C、D.</PGN0084.TXT/PGN>实验操作:用所给器材完成实验.[实验六]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提问:说出画出平抛物体运动轨迹的方法.回答: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将小球从斜槽的同一高度上释放,从槽末端的水平槽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平抛出去.在竖直面的纸上找出小球飞行轨迹中的几个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各点,就得到了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一条抛物线.提问:怎样求出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回答:如图1-8-8所示,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的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的正方向.在曲线上读取数个点的坐标值,利例: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应选用下列各组器材中的哪一组A.铁架台、方木板、斜槽和小球、秒表、米尺和三角板、重锤和细线、白纸和图钉B.铁架台、方木板、斜槽和小球、天平和秒表、米尺和三角板、重锤和细线、白纸和图钉C.铁架台、方木板、斜槽和小球、千分尺和秒表、米尺和三角板、重锤和细线、白纸和图钉D.铁架台、方木板、斜槽和小球、米尺和三角板、重锤和细线、白纸和图钉分析:在此实验中小球的直径较小,不需要用千分尺测量.实验中也不用测量时间,所以正确的答案应为D.[实验七]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提问:怎样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回答: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重物下落时的机械能守恒.如图1-8-9所示,把重锤与纸带相连,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重锤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通过纸带测出重锤的下落高度从而算出重锤重力势能的变化,再算出重锤相应的动能,比较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和动能的增加量,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提问:利用此装置还能做什么实验?回答:利用这个实验还可以计算重锤在下落时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在已知重锤质量的条件下,通过计算重锤的下落高度和重锤的即时速度,算出重锤在下落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例:将下列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起来A.选取第1、2点的距离接近2mm的一条纸带,在这条纸带上选定计数点.B.将铁架台放在实验桌上,用附夹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C.换新纸带重复实验.D.量出从首点到各计数点间的距离,并算出各计数点的即时速度.E.比较△EK和△EP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近似相等.F.在重锤上夹持一纸带,并将它从打点计时器的复写纸下面穿过限位孔,手持纸带保持竖直方向,接通电源后,松手让重锤牵引纸带下落,得到打点的纸带.G.计算各计数点的动能增加量△EK和势能减小量△EP.答:此题正确的排序为B、F、C、A、D、G、E.</PGN0086.TXT/PGN>[实验八]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提问:怎样用单摆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之后,可以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在实验中利用米尺测出单摆的摆长,它是从悬点到球心的距离.让单摆以较小的角度摆动,当摆球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记录单摆振动30至50个周期所用的时间,可以算出单摆的振动周期.代入公式g=4π2ln2/t2,计算出重力加速度值.改变摆长测出3个g值,取平均值.例:在做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以下器材可以选用,其中正确的一组为 [ ]A.小木球、细棉线、米尺、卡尺、秒表、铁架台等B.小木球、尼龙线、米尺、卡尺、秒表、铁架台等C.小钢球、尼龙线、米尺、卡尺、秒表、铁架台等D.小钢球、尼龙线、米尺、秒表、铁架台等分析:做单摆的实验时,摆球应该用密度较大的球,线应该用不易伸长的线.摆长的测量可以采取两种方法:用卡尺测出小球的直径,用米尺测出线长,也可以直接用米尺测出摆长.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D.。

高中物理_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力学实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力学实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高考链接展示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题力学实验部分,了解近几年命题趋势已经由设计性实验逐渐改为教材实验的迁移,教材中的实验是高考创新实验的命题根源,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实验备考中要紧扣教材中的实验,弄清和掌握教材中每一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对每一个实验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能融会贯通。

二、力学实验实验原理—设计方案—器材选取—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强调实验原理的重要性,引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强化记忆。

三、回顾高中阶段力学实验把七个实验分类整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分类: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或者纸带类实验和弹簧类实验,力学实验高考题以这七个实验为命题根源设计创新拓展实验。

四、学生改进创新总结实验题目以教材实验为根源让学生设计改进实验,总结所做过的相关实验,如何考查,这是本节课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对这部分内容要求高,难度较大,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精力集中,思维活跃。

课堂效果还不错,大胆的放给学生自己,他们会带来很多惊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小结设计实验后紧跟课堂训练加深印象,在已有的题目上进行改编,反复练习。

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力学实验知识框架,便于记忆。

最后,展示一张学生、家长、老师的合影,升华本节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心系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身边所有的人都在陪伴你长大,,培育你成才,静待花开!天道酬勤,勇往直前,无问西东!学情分析高三的学生对高中的知识具备比较完整,经过一轮细致的复习能够明确各个实验的原理和设计方案。

在二轮复习中需要把零散的知识构成体系,在大脑里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各部分相关联的知识分专题进行学习,实验分为力学实验和电学实验,本节课把力学实验归纳与分类,明确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改进实验方案,设计创新拓展实验,对高三二轮复习阶段的学生能够做到,但确实有挑战性。

第3课时力学多过程问题

第3课时力学多过程问题

第三课时力学多过程问题分析【自主探究】考纲要求: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考生能否准确地分清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反映出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高低。

因此,历届高考试卷都设置有一系列物理过程分析的试题。

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将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有规律的子过程,并找出几个子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条件。

通过这种分析,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生动而清晰的物理情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简捷办法。

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其本身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点梳理要点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能力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到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天体运动..........................等。

涉及的定律主要是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

通过专题复习,掌握物理过程分析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解答过程分析类试题的能力。

通过对物理过程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专题复习,掌握物理过程分析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解答过程分析类试题的能力。

要点二、分析物理过程的要点1.阶段性——将题目涉及的整个过程适当的划分为若干阶段2.联系性——找出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3.规律性——明确每个阶段遵循什么物理规律。

要点三、分析物理过程应注意几点事项1.注意分析,挖掘“隐含”条件高考物理之所以难,不仅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使人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

这正是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

如果不仔细分析物理过程而一阅而过,挖掘不出这些条件而失去了迅速解题的机会。

2.注意分析,排除干扰经常遇到一些物理题故意多给已知条件,或解题过程中精心设置一些歧途,或安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也就是利用干扰因素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些因素的迷惑程度越大,越容易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

2021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PPT教学课件_综合考法(二)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

2021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PPT教学课件_综合考法(二)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

拉力 F 撤去后,圆环与杆间的正压力发生突变,因此,圆环所受摩擦力 的大小也发生突变。
(教学提纲)2 0 2 1 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获奖课件:综合考 法(二 )力学 中的多 过程问 题(免 费下载 )
[对点训练] 1.在竖直平面内,某一游戏轨道由直轨道 AB 和弯曲的细管道 BCD 平滑连接
(1)F 作用 t=2 s 时圆环的速度大小; (2)2 s 后撤去力 F,圆环继续沿杆上滑的最大距离。
(教学提纲)2 0 2 1 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获奖课件:综合考 法(二 )力学 中的多 过程问 题(免 费下载 )
(教学提纲)2 0 2 1 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获奖课件:综合考 法(二 )力学 中的多 过程问 题(免 费下载 )
(教学提纲)2 0 2 1 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获奖课件:综合考 法(二 )力学 中的多 过程问 题(免 费下载 )
题点 2 多物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 B 车在 A 车前 84 m 处时,B
车速度为 4 m/s,且正以 2 m/s2 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 B 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 车一直以 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 12 s 后两车相遇。问 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 间图像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 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求:
(1)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从t=0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
组成,如图所示。小滑块以某一初速度从 A 点滑上倾角为 θ=37°的直轨道 AB,到达 B 点的速度大小为 2 m/s,然后进入细管道 BCD,从细管道出口 D 点水平飞出,落到水平面上的 G 点。已知 B 点的高度 h1=1.2 m,D 点 的高度 h2=0.8 m,D 点与 G 点间的水平距离 L=0.4 m,滑块与轨道 AB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25,sin 37°=0.6,cos 37°=0.8。

高三二轮力学实验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力学实验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力学实验教学设计引言:力学实验是物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巩固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针对高三学生的力学实验进行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关系的实验2. 斜面上物体滑动的实验3. 串联和并联弹簧系统的实验4. 牛顿第二定律与拉力的实验三、实验器材1. 弹簧测量装置2. 斜面和滑块3. 弹簧组合装置4. 牵引器和质量组合装置5. 电子天平和滑轨四、实验步骤及要点1.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关系的实验a. 使用弹簧测量装置,固定一个弹簧并悬挂一质量,记录下弹簧的伸长量。

b. 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不同质量下的伸长量。

c. 绘制实验数据,分析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的关系。

2. 斜面上物体滑动的实验a. 将滑块置于倾斜的斜面上,通过调整斜面角度和改变滑块的质量,观察滑块的滑动情况。

b. 记录滑块的滑动距离和所施加的力。

c.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滑块滑动的条件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串联和并联弹簧系统的实验a. 利用弹簧组合装置,将两个弹簧进行串联和并联。

b. 测量各种组合方式下的弹簧的伸长量和所受力的大小。

c. 分析实验数据,比较串联和并联弹簧系统的特点和弹簧的等效弹性系数。

4. 牛顿第二定律与拉力的实验a. 将牵引器和质量组合装置连接起来,通过使用拉力计测量拉力的大小。

b. 改变质量组合装置的质量,记录对应的拉力数值。

c. 绘制实验数据,分析牛顿第二定律与拉力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2. 物体在倾斜斜面上的滑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滑动摩擦力与垂直方向的力成正比。

3. 串联和并联弹簧系统的弹性系数与弹簧长度和弹簧的材料有关。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教案5篇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教案5篇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教案5篇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教案篇1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向心力1.向心力的概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教案篇2[教学要求]1、力的示意图2、力的分类[重点难点]1、力的分类[教学要求]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

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

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①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

高中物理二轮教学案:第二板块-力学(计算题)(,含解析)

高中物理二轮教学案:第二板块-力学(计算题)(,含解析)

第10讲 |应用“动力学观点”破解力学计算题[考法·学法]考查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题点(一) 多过程运动1.运动学公式中正、负号的规定直线运动可以用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我们规定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与初速度同向的物理量取正值,反向的物理量取负值,当v 0=0时,一般以加速度a 的方向为正方向。

2.多过程问题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连接各段的纽带,应注意分析各段的运动性质。

[例1] 甲、乙两人在某一直道上完成200 m 的赛跑,他们同时、同地由静止开始运动,都经过4 s 的匀加速,甲的爆发力比乙强,加速过程甲跑了20 m 、乙跑了18 m ;然后都将做一段时间的匀速运动,乙的耐力比甲强,匀速持续时间甲为10 s 、乙为13 s ,因为体力、毅力的原因,他们都将做匀减速运动的调节,调节时间都为2 s ,且速度都降为8 m/s ,最后冲刺阶段以8 m/s 的速度匀速达到终点。

求:(1)甲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 (2)甲冲刺阶段完成的位移大小。

[解析] (1)在匀加速过程,设甲的位移为x 1,所用的时间为t 1,达到的末速度为v 1, 由x 1=v 1t 12,解得v 1=10 m/s ;甲做匀减速运动的末速度为v 2,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2,由a 2=v 2-v 1Δt得a 2=-1 m/s 2。

(2)甲匀速运动的位移:x 2=v 1t 2=10×10 m =100 m甲匀减速的位移:x 3=v 1+v 22Δt解得x 3=18 m最后甲冲刺的位移为:x 4=200 m -(x 1+x 2+x 3)=200 m -(20+100+18)m =62 m 。

[答案] (1)-1 m/s 2 (2)62 m题点(二) 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 1.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研究方法(1)分段法:将全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升过程的匀减速阶段和下落过程的自由落体阶段。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Ⅰ专题13 力学实验教学案(教师版)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Ⅰ专题13 力学实验教学案(教师版)

力学实验【2012考纲解读】根据高考大纲,实验一共有19个,含盖有: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认识误差的含义即是要求深刻理解实验的原理,掌握实验的思想方法,在实验中去观察和发现实验操作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在观察、发现和分析中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而思考如何减小误差及修正误差。

有效数字对学生来说概念是很清楚的,但在实际的基本仪器读数、测量值的运算和计算结果的表达中,往往出现问题,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2012高考预测】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1)考实验的原理①基本仪器的工作原理②物理量的测量原理③验证、设计实验的原理④探索实验的变量控制⑤画实验的原理图。

(2)考仪器使用①知道仪器的构造②明确仪器的操作规程③掌握基本测量工具和实验器材的读数与使用。

(3)考选择实验器材①从给定的器材中确定所需②补充试题中遗漏的器材③替换不合理的器材。

(4)考查实验步骤①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②给步骤排序或改错③补漏或删除多余的步骤。

(5)考安装调试①按正确的次序安装器材②电路实物连接③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6)考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①确定有效数字②利用公式处理数据③利用图像处理数据④会分析实验现象和误差原因【专题解读】1、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实验目的:①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②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原理:①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 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 50Hz ),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②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三物理二轮教学计划及进度

高三物理二轮教学计划及进度

高三物理二轮教学计划及进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针对高三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的二轮复习,全面梳理和巩固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对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核心知识点的回顾与深化;对物理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对高考物理题型和解题策略的剖析与训练。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教学对象为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他们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需要在二轮复习中进一步提高。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情感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2)熟练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和推导,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物理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4)熟悉高考物理题型和解题策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5)培养科学思维能力,能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知识整合能力;(4)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5)注重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严谨求证,勇于创新;(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困难,积极面对高考挑战;(5)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精选5篇)时间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

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篇1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

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

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二轮复习的思路模式是:以专题模块复习为主,实际进行中一般分为如下几个专题来复习:(1)力与直线运动;(2)力与曲线运动;(3)功和能;(4)带电体(粒子)的运动;(5)电路与电磁感应;(6)必做实验部分;(7)选考模块。

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结构分析;(2)主要命题点分析;(3)方法探索;(4)典型例题分析;(5)配套训练。

具体说来,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是力学和电磁学部分,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①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动力学和天体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②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如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利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③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与运动观点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④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这是近几年高考实验命题的热点),如通过粗略地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等。

2019届高考总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解题方法指导-力学部分

2019届高考总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解题方法指导-力学部分

高考总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编号编制日期月日编制者贾培清循序渐进学物理——二轮复习——物理解题方法指导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力学部分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

这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到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第一步:看懂题目。

所谓看懂题目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意,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需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的整个过程化成几个小过程,就每一小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隔离法)。

必要时还应转换研究对象。

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整体法)。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要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

要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力矩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中学物理《利用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教案

中学物理《利用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教案

中学物理(利用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教案中学物理(利用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并能熟练运用分段法和整段法,掌握动量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探究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对于动量定理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动量定理的应用以及如何划分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温故知新)
上节课学习了动量定理,可以表述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其表达式为:Ft=mv2-mv1。

在涉及力、时间、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的问题中,应优先考虑选用动量定理求解。

所以,接下来我们学习用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这在教招考试中经常会以选择题,甚至是计算题的方法考大家,而且出的题相对来说比拟难,期望大家加以重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利用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这类问题中,除了可以针对每个阶段用动量定理,还可以对整个过程用动量定理。

在多个连续的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之和等于全过程的动量变化量。

例1.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发动,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

已知运发动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假设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发动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

(g=10m/s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多过程问题》教学设计(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力学多过程问题》教学设计
2014学年高三二轮复习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基本概念和规律并运用基本概念和规律处理典型问题,归纳各个运动模型的一般解题规律和方法。

2、能够根据不同运动过程的特点合理选择动力学、能量观点或动量观点解决问题.
二、力学主干知识回顾
2
3
2、多物体多过程:碰撞类、滑块木板类、弹簧类
问题1:此情景中有哪几个物体运动(研究对象)?
问题2:小球A、B两个球各有几个运动过程?各做什么性质的运动?(过程分析)
问题3:每个过程遵循什么物理规律?
问题4:每个规律对应的方程?
例题2:碰撞类、滑块木板类
考查知识: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牛顿第二定律、圆周、平抛、不确定性结果的判断
例题2、(2014广州二模)35.(18分)如图,
4
5 质量为6m 、长为L 的薄木板AB 放在光滑的平台上,木板B 端与台面右边缘齐平.B 端上放有质量为3m 且可视为质点的滑块C ,C 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
1=μ.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细绳悬挂在平台右边缘正上方的O 点,细绳竖直时小球恰好与C 接触.现将小球向右拉至细绳水平并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细绳恰好断裂.小球与C 碰撞后反弹速率为碰前的一半.
(1)求细绳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2)若要使小球落在释放点的正下方P 点,平台高度应为多大?
(3)通过计算判断C 能否
从木板上掉下来.
C A B P
O
例3:多物体多过程:碰撞类、弹簧类
考查知识点:牛顿定律、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功能原理。

=1kg的物块A 例3、光滑水平面上放着质量m
A
6
与质量m
=2kg的物块B,A与B均可视为质点,
B
A靠在竖直墙壁上,A、B间夹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A、B均不拴接),用手挡住B不动,此时弹簧弹性势能E
=49J。

在A、B间系一轻质
P
细绳,细绳长度大于弹簧的自然长度,如图所示。

放手后B向右运动,绳在短暂时间内被拉断,之后B冲上与水平面相切的竖直半圆光滑轨道,其半径R=0.5m,B恰能到达最高点C。

取g=10m/s2,求
(1)绳拉断后瞬间B的速度v
B
的大小;
(2)绳拉断过程绳对A所做的功
W。

7
8
解力学综合问题的基本步骤
1、审题(阅读文字和图形)
2、拆分(根据文字和图形把原题拆分为多个子过程)
3、分过程列式(对各过程建立模型选择规律)
4、求解(根据题目所求联立所列式子求解)
变式4:如图所示,abd是光滑轨道,其中ab 是水平的,在轨道ab上,A、B两个小物体之间夹一个被压缩的弹簧(弹簧未与A、B挂接)后用细线拴住,使其静止在轨道ab上。

当烧断细线后,A物体被弹簧弹开,此后它沿着bd冲上了最高点d,接着做平抛运动。

已知cd高度为
=0.1 kg和h=0.2m ,A和B的质量分别为m
A
=0.2 kg,绳烧断前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m
B
9
10 1.6P E J ,重力加速度g 取10 m /s 2,所有物体均可视为质点。

求:
(1)A 被弹簧弹开后的速度大小A
v ; 2)A 做
平抛运动
的水平位
移s ;
《力学多过程问题》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例1 、(1)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有:mgh=1
2
mv2
B
,①
小球从B到C做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有:H
=1
2
gt2,
在水平方向上有:s=v B t,③联立①②③解得:
s ≈1.41 m.④
(2)小球下摆到达B 点时,绳的拉力和重力的合
力提供向心力,有:F -mg =m v 2
B
L

联立①⑤解得:F =20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 ′=-F ,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为20 N.
例题2、35.(18分)(2014广州二模) 解析:(1)设小球运动到最低点的速率为v 0,小球向下摆动过程,由动能定理
2
02
1mv mgL =
①(2分) 得gL
v
20
=②(1分) 小球在圆周运动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
R
v m
mg T 20
=-③(2分)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小球对细绳的拉力:T T ='④(1分)
解得:mg T 3'=⑤(1分)
(2)小球碰撞后平抛运动:2
2
1gt h =⑥(2分)
水平分位移:t v L 20
=⑦(2分)
解得:L h =⑧(1分)
(3)小球与滑块C 碰撞过程中小球和C 系统满足动量守恒,设C 碰后速率为v 1,并依题意有10
3)2
(mv v m mv
+-
=⑨(2分)
假设木板足够长,在C 与木板相对滑动直到相对静止过程,设两者最终共同速率为v 2, 由动量守恒:2
1
)63(3v m m mv
+=⑩(1分)
由能量守恒:mgs v m m mv
3)63(2
132
12221
⋅++=⋅μ○11
(1分)
联立⑨⑩○11
解得:2
L s =○12(1分) 由L s <知,滑块C 不会从木板上掉下来.(1分) 【评分说明:第(1)问中没有④式暂不扣分;第(3)问通过其它途径计算得出正确结论也可以得分。


例3、(1)设B 在绳被拉断后瞬间的速度为B
v ,
到达C 点时的速度为C
v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2
c B B
v m g m R
=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2211222
B B B c B m v m v m gR =+
代入数据得 5/B
v
m s
=
(2)设弹簧恢复到自然长度时B 的速度为1
v ,设绳断后A 的速度为A
v ,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1
B B B A A
m v m v m v =+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211
2
P B E m v =
根据功能原理有:
代入数据得8W J =
考查知识点:牛顿定律、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功能原理。

变式4、解(1)设B 被弹开时的速度为B
v ,AB
被弹开的过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A A
B B m v m v -= ①
弹开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221122
A A
B B P m v m v E +=

结合①②两式并代入数据解得:5/A
v
m s
= ③
(2)A 冲过最高点时速度为d
v ,根据动能定理有:22112
2
A d
A A A m v
m v m gh -=- ④
结合③④并代入数据解得:1/d
v
m s
= ⑤ A 做平抛
运动,设在空中运动时间为t ,则有:
212
h gt =
⑥ d
s v t = ⑦
结合⑤⑥⑦并代入数据解得:0.2s 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