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预算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陈共第九版)

合集下载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有条件转移支付
条 件
配套补助

转 移 支 付
配 套 补 助
无 限 额
配 套 补 助
有 限 额
配 套 补 助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外溢问题 辖区间效益外溢和成本外溢 弥补地方财政缺口 促进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 保证各地最低公共服务标准 优化资源配置
(一)国家财力分散 (二)强化了地方的利益机制,加剧
了地方保护主义 (三)形式不够规范
二、分税制基本问题
分税制是以各级政权之间事权划分结 构为依据,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性, 将其分别划归不同财政级次,确定不 同政权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管理体 制。
完全分税——中央税与地方税 适度分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
⊙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

⊙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

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

决定和命令

⊙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

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
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以 上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预算管理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具 体体现。
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根本任务——正确划 分各级政府预算的收支范围,规定预算管 理权限及相互间的制衡关系,使国家财力 在各级政府及各区域间合理分配,保障相 应级次或区域的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需要, 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

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4小论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4小论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论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一、概念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特定的行政体制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调节政府间财力分配的基本制度。

具体地说,它是国家在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预算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处理政府财权财力划分的一项制度,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反映着特定经济基础的要求并由其所规范和界定着财政的一切活动,它由财政分配关系所决定,必须与各个特定时期的财政分配关系相适应。

因为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以制度的形式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集中与分散的财政分配关系,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集权与分权的问题。

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历史上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曾遇到过集权与分权的问题。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中的集权与分权问题,主要是通过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来解决的。

因此,在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就成为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

二、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也称高度集中的顶算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蕊本特点是财力与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地方组织的财政收人全部上缴中央。

地方一切开支由中央核拨。

这种“统收统支。

的预算管理体制使地方的财权很小,机动财力很少。

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

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些年份里,曾实行过这种类型的体制。

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对集中必要的财力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起过积占。

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预算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宏观调控和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预算管理体制这是实现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关键。

三、分税制的重要意义与其他类型的预算管理体制相比,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1.明确划分了各级政府的事权。

划分事权是实行分税制的前提条件,即只有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的需要。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

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PPT课件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PPT课件

.
4
制是多级预算体制。也称为财政联邦主义。
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国会只审批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由本级立法机关审批。各级地方预算经 常收入由本级税收、本级服务性收入和中央补助 所组成,以上收入不能满足需要时,允许发放地 方债券或向银行借款,自求平衡。(我国地方预 算是不能赤字预算)
2、划分职责范围
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界定的前提下, 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
分设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实行分税、 分管、分征相结合。
.
7
第三节 预算转移支付制度
一、预算调节制度 1、纵向调节 纵向调节是补助金制度,中央从各地征收 国税,同时对每个地区给以一定数额补助,实 行双向调节。 无条件补助 有条件补助 专项补助 补助金是根据相关因素设计规范化的计算 公式,一旦确定尚无讨价还价余地。
第十二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第一节 预算体制的演变
一、预算体制
预算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 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其主 要内容包括:确定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凡有 一级政权就有一级预算主体,
1、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2、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
3、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
1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各级预算主体的独 立性与自主性的程度、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
5
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各级预算的重点和 层次分明,此外,各级政府的投资职责也有明 确分工,同时分别明确是由地方承担还是由中 央补助承担,或者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
中央预算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经济发 展为主;
地方预算以文教、卫生保健和市政建设为 主。
3、划分收入 实行分税制
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 以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和调控力度。

中级经济师-政府预算

中级经济师-政府预算

中级经济师-政府预算
高频考点 1: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和内容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2.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

3.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和技术原则。

4.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是税种属性。

5.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原则:
①集权原则: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划归中央政府;
②效率原则:流动性较强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③恰当原则:调控能力较强的税种、体现国家主权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④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对于收益与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收入一般作为地方政府收入。

6. 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

14财政学(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

14财政学(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第一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第二节中国分税制改革第一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即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3)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核心问题是地方预算是否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

中国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变化:(1)统收统支体制(1949-1953)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1953-1978);(3)“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财政包干体制)(1980-1993);(4)分级预算体制或分税制体制(1994-)。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之为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联邦主义不是专指联邦国家的财政体制,而是有关多级财政体制的概念。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建立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调节政府间收支差距;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从支出角度分析,接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及其实质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及其实质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及其实质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管理原则。

它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制度、预算执行制度、预算监督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

其实质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使用效益,以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度体系。

预算编制制度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环节之一。

它包括预算编制范围、程序、原则和方法等的规定,并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指导和管理。

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的规划和确定、政府债务管理等。

它的目的是确保预算收入规模与支出规模相匹配,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预算执行制度是指预算经过批准后,各部门按照预算数开展财政活动的一系列制度。

它包括预算控制、预算调整、资金管理和支出审批等环节。

预算执行制度的核心是预算控制,即通过控制预算执行进度、执行规模、执行方式等,以确保财政活动与预算计划相一致。

预算调整是指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的预算额度、项目和结构的调整。

预算监督制度是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它包括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检查,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以及预算执行责任人的追究。

预算监督制度的核心是审计制度和财政监察制度。

审计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财政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财政监察制度通过监察机构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纪律问题。

绩效管理制度是指将绩效考核与财政预算相结合,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推动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它包括预算绩效指标的确定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绩效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性和激励性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财政使用效益。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使用。

通过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制度环节的规定和实施,确保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三 国家预算原则
1. 2. 3. 4. 5. 公开性 完整性 可靠性 统一性 年度性
第二节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 建设
一、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二、编制部门预算 三、政府采购制度 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 (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 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复式预算 优点: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分离,有利于提 高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进行宏观 调控和决策。 缺点:预算编制较为复杂
2 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 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指财政收支 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 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 财政年度的经济社会发 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 定的。 零基预算指财政收支 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 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 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 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 支状况。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五、“收支两条线”管理
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根据政府管理和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统 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类”— 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 “款”— 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 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 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 生的具体支出事项
-
二 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一级政府的总预算包括本级财政收支和汇 总的下一级政府的总预算。 我国是按照一级政权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 预算级次。
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自治州; 县、市辖区、不设区的市; 乡、民族乡、镇
《预算法》对预算管理职权的规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算的审批 权;预算、决算的监督权;对预算、决算 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预算执行的 监督权;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批权;根据授 权,对决算进行审批;对预算、决算方面 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

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与协调

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与协调

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与协调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方财政是指各地方政府层面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而中央财政则是指国家层面的财政运作。

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协调是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与协调。

一、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

地方财政的发展依赖于中央财政的支持和调配,而中央财政则需要地方财政的积极配合和协调。

具体来说,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在财政收入方面存在着紧密联系。

中央财政通过税收和其他财政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获取财政收入,并将部分收入下放给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则依靠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来满足本地区的财政需求。

这种财政收入上的关系使得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其次,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在财政支出方面互相补充。

中央财政通过预算分配的方式,将资金投入到各个地方政府的建设和发展中。

地方政府则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将这些资金用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从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可以说,中央财政的支持是地方财政能够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关键。

第三,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在财政管理方面需要协调一致。

中央财政需要对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管和调控,确保财政运作的规范和合理。

地方政府则须遵守中央财政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效益。

只有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密切配合和互相协调,才能保障国家财政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协调机制为了加强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之间的协调,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协调机制,确保两者之间的顺畅合作。

下面就列举几个比较重要的协调机制。

首先,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中央财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下放给地方政府,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这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既保障了地方财政的运转,又保持了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

(完整word版)《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课程编号:110001英文名:Public Fina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后置课: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税收学、比较财政学、国有资产管理学分:3学分课时:51课时主讲教师:蔡军、吴美华、何志敏、王红领、陈桂华、陶学荣、郭晔、蒋兆才等选定教材:陈共.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

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

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

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

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学对象1.财政学的本义: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第二节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2.收入分配职能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

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摘要:中央和地方关系是与国家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的,他体现了了国家国内政府间关系,并且决定着整个国家政府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是指在财政体制上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它具体规定了各级政府筹集资金、支配使用资金的权力。

范围和责任,使各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有责有权。

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负责组织征收的收入,不是按财政体制计算的收入分成数。

关键字: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管理税收1 从财政收入方面来说1.1财政收入的概念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1.2财政收入的原则1.2.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原则1.2.2兼顾三者和两级利益原则所谓“兼顾三者利益”是指财政在处理国民收入分配,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不能只顾财政收入的取得,还应将必要的财力留给单位和个人,以调动和发挥它们的积极性。

“兼顾中央与地方两级利益”是指国家财政在处理国民收入分配,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应该同时兼顾中央级财政和地方级财政的利益关系。

按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我国的国家财政是分别由中央预算和地方总预算构成的两级财政。

两级财政有各自具体职能,也形成各自的利益关系,因此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应兼顾两级利益关系。

1.2.3“合理负担”原则“合理负担”原则主要体现在税收中,就是指在组织财政收入时,按纳税人收入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征收比例,实行负担能力强的多负担,负担能力弱的少负担,它通常采取不同的征税范围,不同的税率,减免税等方式来实现[1]。

实行合理负担,是实现企业公平竞争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财力的需要。

财政学-习题集及答案(陈共)(2)

财政学-习题集及答案(陈共)(2)

财政学-习题集及答案(陈共)(2)财政学习题集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二、填空1、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3、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

6、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7、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3~0.4 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

8、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包括进出口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

9、自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首次引入公共经济学概念,随后冠以公共经济学的著作得以陆续出版。

四、不定项选择1、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2、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3、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垄断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C、收入分配不公D、经济波动4、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立法和行政手段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C、财政手段D、强制手段5、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A、政府决策失误B、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C、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D、寻租行为6、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A、历史性B、非排他性C、非竞争性D、单一性7、财政的基本职能是:A、资源配置职能B、调节收入分配职能C、组织生产和销售职能D、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8、财政的特征包括:A、阶段性与公共性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D、历史性9、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哪几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A、家庭B、企业C、政府D、中介10、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B、规范工资制度C、加强税收调节D、通过转移支出第2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二、填空1、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二是政府。

国家预算管理条例

国家预算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国务院【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90号【发布日期】1991-10-21【生效日期】1992-01-01【失效日期】【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国家预算管理条例(1991年10月21日国务院令第90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预算管理,强化国家预算的分配、调控和监督职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等,下同),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国家预算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原则。

国家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第四条国家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

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

第五条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

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第六条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

第七条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第八条单位预算是指实行预算管理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务收支计划中与预算有关的部分。

第九条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改变。

第十条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十一条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以人民币元为计算单位。

第二章预算管理职权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是预算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

各级人民政府编制本级总预算草案、决算草案;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预备费的动用;编制本级预算调整方案;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改变或者撤消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预算方面的不适当的决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一、单选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是( A )。

A.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B.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C.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D.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2.( B )是一种与无条件的均衡拨款相对应的有条件的指定用途拨款,是转移支付的辅助形式。

A.一般均衡拨款B.专项拨款C.财政补助D.财政拨款3.关于地方预算收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中央参与分享地方预算收入 B.地方本级收入属于地方预算收入C.中央按规定返还或补助地方的收入属于地方预算收入 D.地方预算收入纳入地方预算4.( B )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不规定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受援地方可以用该项资金弥补其一般预算的缺口。

A.专项补助B.一般均衡补助C.配套补助D.非配套补助5.德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实行( C )的模式。

A.横向转移B.纵向转移C.纵向与横向转移相结合D.预算补助金6.各级政府应当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多大比例设置预备费( D )。

A. 10%―15%B. 5%―10%C. 3%―5%D. 1%―3%7.( A )是调节中央对各地方之间及各地方之间财力余缺的规则和方法。

A.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B.分税制度C.依法理财制度D.财政监管制度8. 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方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称作( B )。

A.纵向财政缺口B.横向财政缺口C.纵向财政平衡D.横向财政平衡9.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缺口,称为( A )。

A.纵向财政缺口B.横向财政缺口C.纵向财政平衡D.横向财政平衡10.( B )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

A.税收管理体制B.预算管理体制C.国有资产管理体制D.社会保障管理体制11.( A )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

四本预算的衔接

四本预算的衔接

四本预算的衔接四本预算的衔接在财政管理中,四本预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分别是: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这四本预算相互关联,是财政管理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衔接。

中央预算是国家财政的基础。

它包括各项政府采购、工程建设、人员支出、公共安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和港澳基本法的实施等开支。

其中,教育、科技和文化体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和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至于国防支出,虽然占据中央预算的很大一块,但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讨论。

地方预算是各地方政府的预算。

它包括本级政府的人员支出、行政管理费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公共建设。

地方预算的重要性一直被重视,因为它是支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地方财政部门要正确制定预算,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是地方长期存在的问题。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预算。

这些企业包括电力、石油、钢铁等大型国有企业。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定和实施,是调节宏观经济、维持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

这些企业经营良好,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必须得到相应的财政支持。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用来支持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的预算。

这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由国家和个人共同缴纳,并统一管理使用。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福利的重要支撑。

四本预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比如,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之间的关系是协调和配合。

中央预算制定时必须考虑地方预算的需求。

地方预算制定时也要与中央预算相互配合,确保其支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财政法规。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则是互相支撑的,前者必须发挥作用,使国有企业保持稳定发展,依靠其获得资金支持,后者则是为其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各种保障服务,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安全。

要保证四本预算的有效运作,需要加强财务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率,加强监管,防止财政浪费和资金挪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该地区标准支出
-
该地区标准收入
某地区实际可得 的转移支付拨款
中央实际可用于转移 支付的资金总额
=
各地区应得的转移 支付相加的总额
某地区应得的 × 转移支付拨款
无条件的均衡拨款——收入支出标准的计算
标准收入
= =
该地区的 经济税基
× 标准税率
×
差异调整系数
某地区的 标准支出
该地区 × 人口数
全国人均标准 支出水平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 经济标准
支出——受益原则 全国性和地方性 收入——税种本身的层次性
2、集权与分权关系 —— 政治标准
体现为中央与地方间收支划分的比例
3、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划分的案例
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框架
责任归属 支出项目
中央
国防、外交、外贸、金融和货币政策、 支农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税收返还计算公式:1994年返还基数
税收返还增长计算公式:
R=C+75%V-S
Rn=Rn-1(1+0.3rn)
若1994年后上划中央的“两税”收入达不到1993年基数,则
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纵向的补助金——基数法
(四)原体制的处理
原体制中中央对地方的补助继续按规定补助 原体制地方上解仍按不同体制类型执行
加拿大
联邦 联邦、省 联邦、省 联邦 省 地方 各级
德国
联邦 联邦、州 各级 联邦、州 — 州、地方 各级
日本
中央 中央、地方 中央、地方 中央 中央、地方 地方 各级
若干国家转移支付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分配格局
国别
转移前中央 收入的比重 89 58 71 49 62 68 90
转移后中央 中央支出的 收入的比重 比重 71 42 51 31 57 44 82 70 49 51 34 53 54 83
(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中央财政:
⑴ 国家安全、外交、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 ⑵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 ⑶ 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地方财政:
⑴ 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 ⑵ 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两个比重”逐步上升,中央财力有所加强 4.调动了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地方收入的快速增长, 保证了全国财政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


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进一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4、加大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二、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一)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 2、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 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 5、整体相对稳定,具体方法可以调整
事权划分
收入划分
转移支付制度
(二)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原来中央拨给地方的各项专款,该下拨的继续下拨
三、分税制的转移支付制度
1995-2001实行过渡时期转移支付办法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贫困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2002年起,实行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特殊转移支付办法
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确定与特定用途的补助金
2009年起,保留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
英国(1990) 美国(1990) 澳大利亚(1991) 加拿大(1989) 阿根廷(1989) 印度(1989) 印度尼西亚(1990)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在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
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 解决预算主体之间收入能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的状况; — 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差异过大的问题; — 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 — 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央、地方 地方、中央
公共福利事业、跨区域交通 环境保护、工农科研支持、教育
地方
地区性交通、卫生、供水、下水道、垃 圾、警察、消防、公园、娱乐设施
若干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税种的划分
税种
关税 公司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 销售税 财产税 对用户收费
美国
联邦 联邦、州 联邦、州、地方 — 州 地方 各级
案例分

“中央做好人,地方掏腰包”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其实是“杯酒释财权”。
背景:1980年的放权让利和1988年的财政大包干体制,使得国
家财力分散,中央政府对于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调控能力不足。
中央通过分税制改革以及后来的企业所得税划分,集中了税收
收入增量的大部分,并通过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产品的市 场化改革,以及“只提政策不给钱”的公共职能下放,减轻了 中央财政的包袱。
10、简述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11、简述我国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
思考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预算管理体制是( )
A、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B、结合型预算管理体制 C、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体制
D、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体制
2、下面哪一项属于国家预算的原则( A、完整性 B、局部性 ) 3、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 A、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 B、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C、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 D、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 C、灵活性 D、主观性
但是地方政府困难了,没有收入就没法“为民办实事”,也就没 有政绩。于是纷纷寻求预算外收入。这就造成了上个世纪末我们 “一税轻、二税重、杂七杂八无底洞”的局面。 近年来,地方政府大搞“卖地财政”。 从2010年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一连6天发表“新华时评”,
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
法律依据。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 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1950—195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1953—1978)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0—1993)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1994年至今)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方式
无条件的均衡拨款:上级政府为均衡各地方政府的公共服
务水平,将本级财政资金不附带任何条件无偿拨付给下级政府
使用
专项拨款:专项拨款是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
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专 项补助资金
无条件的均衡拨款
某地区应得的 转移支付拨款
关税、车辆购置税、国内消费税、
中央税
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
缴纳的收入
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
中央地方共享税
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市房地
地方税
产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土地增值税、 契税等
(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二、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三、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五、加快省以下各级预算体制改革
【复习和思考】
1、何谓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有哪些类别? 2、试述国家预算的原则。 3、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 4、何谓政府采购制度?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5、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6、试述“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本内容。 7、试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8、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9、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
该地区的服务 成本差异系数
因素分析方法
第二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
一、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分税制的转移支付制度 四、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及其进一步完善
一、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
长、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2、“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预 算 管 理 体 制 的 内 容
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级次 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 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一、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 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 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
(二)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 (三)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四)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四)必须抓住重点,分步实施
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支出责任与收入划分的基本方案 (二)“两税”返还办法及其近一步完善 (三)所得税分享改革 (四)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节 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分税制改革
一、现行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三、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五、加快省以下各级预算体制改革
一、现行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趋向规范

2.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
可是,责任仅仅在于地方政府么?
/hyxx/onews.asp?id=1262
第一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一、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
二、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
概念
定义: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 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核心: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 的关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