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笔记

中药化学笔记

1。

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

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

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

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7。

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

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

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一、引言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结构与活性关系的学科。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构鉴定及药效学等。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深入了解了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的中药化学内容的总结。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是中药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各种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传统方法主要包括醇提、水提、浸出、蒸馏等。

现代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进而确定中药的化学成分。

三、中药的结构鉴定中药的结构鉴定是中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中药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酸碱反应、置换反应、碘化反应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中药的结构,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中药的药效学中药的药效学研究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中药的药效学基本原理和应用。

中药的药效学研究主要涉及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等。

通过对中药的药效学研究,可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五、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中药化学可以通过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筛选出具有活性成分的中药,进而通过结构优化和合成改造,设计出具有高效、低毒的药物。

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六、展望中药化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化学在新药研发和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初中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初中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初中一、中药概述中药是指用中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为原料,按一定的加工方法制备的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

中药主要包括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

传统中药是指以传统理论为基础,具有长期使用历史的药物;而现代中药则是指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研究加工而成的药物。

二、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研究中药的基础,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复合物。

中药的化学成分有两大类,一类是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药理活性和药效;另一类是次要成分,不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但在中药的药物作用中起到辅助和增强作用。

2.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是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的重要手段。

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包括物理性质检验、化学性质检验和鉴定方法。

物理性质检验主要是对中药的形态、色泽、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化学性质检验是通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判断中药的质量;鉴定方法则是通过中药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来确定中药的真实性和质量。

3.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检验,确保中药的有效成分符合药学要求,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有效。

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控制中药的含量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

四、中药的化学研究方法1.中药化学分析方法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方法。

中药化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荧光法、核磁共振法等。

色谱法主要用于分离和富集化合物,质谱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鉴定,荧光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核磁共振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2.中药的现代化学研究方法中药的现代化学研究方法是指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

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组合化学等。

分子生物学主要用于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合成机制和代谢途径,基因工程主要用于通过改变中药植物的基因来提高药用价值,组合化学主要用于合成具有特定活性的化合物。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

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高中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高中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高中一、引言中药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和活性,在药物研发、质量控制、药用价值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学期的中药化学课程共学习了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用价值评价、质量控制等内容。

下面将对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植物药材和动物药材中具有药用效果的化学物质。

中药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包括生物碱、多糖、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来发挥治疗作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例如,阿托品是生物碱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起到扩张瞳孔、抗胆碱能作用的效果。

2. 多糖多糖是一类以多糖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

例如,中药蘑菇中的β-葡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

3. 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例如,青蒿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疟疾药物,可以通过干扰寄生虫的血红蛋白分解代谢,起到抗疟疾作用。

4.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

例如,大黄酚酸是大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抗炎作用来起到治疗便秘的效果。

三、药用价值评价药用价值评价是指对中药的药理活性、毒副作用、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确定中药的医疗效果和安全性。

药用价值评价是中药研发的关键环节,对于筛选出有效的中药和合理使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1. 药理活性评价药理活性评价是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评估,包括药效实验、机制研究等。

通过药理活性评价可以确定中药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等,从而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毒副作用评价毒副作用评价是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进行评估,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不良反应等。

通过毒副作用评价可以确定中药的安全性,避免潜在的毒副作用,保证中药的合理使用。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 笔记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 笔记总结

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名称注意成分标准狗脊(烫狗脊)原儿茶酸不得少于0.020%。

细辛细辛脂素药材和饮片不得少于0.050%大黄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总量不得少于1.5%。

虎杖大黄素不得少于0.60%避光操作虎杖苷不得少于0.15%。

何首乌避光操作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不得少于1.0%。

制何首乌不得过0.70%结合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总量不得少于0.10%。

制何首乌不得过0.05%游离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总量计,不制何首乌得少于0.10%。

牛膝β-蜕皮甾酮药材和饮片不得少于0.030%。

川牛膝杯苋甾酮药材和饮片不得少于0.030%。

商陆商陆皂苷甲不得少于0.15%。

太子参太子参环肽B 不得少于0.020%。

威灵仙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药材和饮片均各不得少于0.30%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050%~0.17%。

制川乌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070%~0.15%。

草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10%~0.50%。

制草乌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20%~0.70%。

附子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药材和饮片、淡附片总量,不得少于0.010%。

白芍芍药苷不得少于1.6%。

饮片不得少于1.2%。

赤芍芍药苷不得少于1.8%。

饮片不得少于1.5%。

黄连(味连) 小檗碱不得少于5.5%表小檗碱不得少于0.80%,黄连碱不得少于1.6%巴马汀不得少于1.5%。

黄连片、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小檗碱不得少于5.0%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总量不得少于3.3%。

升麻异阿魏酸不得少于0.10%。

防己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药材含总量不得少于1.6%饮片含总量不得少于1.4%。

延胡索(元胡) 延胡索乙素药材不得少于0.050%。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杂质)。

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ester saponins)。

prosapogenins)。

):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是一类由螺甾烷(spirostane)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多能产生大量肥皂水溶液样的泡沫,故称为甾体皂苷。

┌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氧化物的生物碱。

hydrolysable tannins):指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和糖或多元醇的一类鞣质。

):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的一类鞣质。

(渗漉液),渗漉筒上口不断添加新溶剂,进行渗漉提取。

第一章绪论中药化学在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答: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天然物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与毒理学、药理学、制剂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研制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方便的新药,这是国内外新药研制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研制出的许多药物,目前仍是临床的常用基本药物,如麻黄素(麻黄碱)、黄连素(盐酸小檗碱)、阿托品(atropine)、利血平(reserpine)、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等药物。

执业中药师中药一化学全面总结归纳

执业中药师中药一化学全面总结归纳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化学全面总结一、总论:1、各章结构概述重要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二、生物碱生物碱存在于:毛茛科、马前科、茄科、豆科、罂粟科、防己科、吴茱萸属、小檗科..助记:“宝马别逗罂粟;防己终于小破”代表化合物结构总结中药活性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川乌毒性大小:双酯型乌头碱>单酯型乌头碱>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鉴别显色反应:了解即可;不要求掌握..三、糖和苷大纲要求:1、糖的分类..2、常见单糖和二糖的结构特征..3、糖的氧化反应、羟基反应、羰基反应..4、苷类化合物分类及结构特征..5、苷的水解反应..助记:“阿拉不喝无碳糖;给我半缸葡萄糖..鸡鼠夹击夫要命;果然留痛在一身..”还原糖:槐糖、樱草糖、芸香糖、麦芽糖非还原糖:蔗糖、海藻糖二糖:冬绿糖、昆布二糖、槐糖、蚕豆糖、芸香糖、龙胆二糖、麦芽糖、新橙皮糖等..助记:悟空大冬天裹了块布;槐里有块蚕豆;腾云驾雾地踏上了寻找龙麦的新征程..糖的反应苷的分类酸水解的易难规律:1、N-苷>O-苷>S-苷>C-苷腺苷红景天苷萝卜苷芦荟苷巴豆苷水杨苷芥子苷牡荆苷2、呋喃糖苷>吡喃糖苷;酮糖苷>醛糖苷;3、:吡喃糖苷中: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糖醛酸苷;4、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酶水解:β-果糖苷水解酶:转化糖酶α-葡萄糖苷水解酶:麦芽糖酶β-葡萄糖苷水解酶:杏仁苷酶苷类显色反应:含氰苷类O-苷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中国药典指标成分均为苦杏仁苷苦杏仁不低于3.0%桃仁不低于2.0%郁李仁不低于2.0%苦杏仁苷被水解后生成:氢氰酸和苯甲醛..四、醌类化合物醌的分类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分布位置的不同分类—OH在两侧苯环上—OH在一侧苯环上大黄素型茜草素型1、芦荟苷:蒽酮碳苷..2、新鲜大黄中有蒽酚类成分;储存2年以上则消失..3、番泻苷属二蒽酮类;大黄中的番泻苷A;在肠内转变为大黄酸蒽酮而发挥作用..4、游离醌类多具有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及萘醌还具有挥发性..5、游离醌类多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醌类成苷后;极性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热水;不溶于非极性溶剂..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顺序:含-COOH>2个以上β-OH>1个β-OH>2个以上α-OH>1个α-OH5%NaHCO35%NaHCO35%Na2CO31%NaOH5%NaOH强酸可溶于弱碱中;弱酸可溶于强碱中..醌类显色反应含醌类的中药: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蒽醌—助记:很多具有泻下润肠的作用丹参菲醌丹参酮ⅡA、丹酚酸B紫草萘醌重点中药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丹参:脂溶性的主要为菲醌类化合物;水溶性的为丹参素、丹参酸、原儿茶酸等五、香豆素和木脂素大纲要求:1、香豆素类的基本母核和结构..2、香豆素的性状、溶解性、荧光性、与碱的作用和显色反应..3、呋喃香豆素的光化学毒性..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醌的分类香豆素性质1、大多有香味;分子量小的游离香豆素多有挥发性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并能升华..香豆素苷无香味、无挥发性和升华性..2、游离香豆素极性较小;成苷后极性增大;能溶于水等..3、香豆素母体无荧光;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多显出蓝色荧光;碱溶液荧光更显着..可用荧光色谱法检识..7-OH香豆素呈较强的蓝色荧光;加碱荧光更强;转为绿色;8位引入羟基则荧光减至极弱;甚至无荧光;呋喃型香豆素多显蓝色荧光..4、香豆素具有内酯环;与碱液作用可水解开环;形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酸化又可环合成内酯;与碱加热时间过长;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异构化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盐;再酸化也无法环合为内酯香豆素显色反应呋喃香豆素具有光化学毒性;如: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呋喃香豆素外涂或内服后经日光照射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香豆素类代表化合物总结木脂素的结构、性质及中药实例黄酮结构特点总结1、旋光性:2;3位为单键的二氢类有旋光性;其余没有..黄酮苷由于引入了糖分子;因此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2、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交叉共轭体系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显灰黄~黄色查耳酮为黄~橙黄色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几乎无色异黄酮显浅黄色花色素的颜色可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PH<7时显红色;PH为8.5时显紫色;PH>8.5时显蓝色3、溶解性花色素>二氢黄酮>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解析:花色素为离子型;二氢黄酮为非平面型;黄酮为平面型..不同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性质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 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5%NaHCO35%Na2CO30.2%NaOH4%NaOH黄酮的显色反应含黄酮的中药;在碱性溶液中提取时往往加入少量硼砂;与之结合达到保护目的..七、萜类和挥发油一、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二个或二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化合物..通式:C5H8n萜的分类按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属单萜类化合物;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结构①性状为白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多具有旋光性;味苦或极苦..②溶解性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易溶于水、甲醇;可溶于丙酮和正丁醇;难溶于其他有机溶剂..环稀醚萜苷的亲水性更强..③显色反应及检识环烯醚萜苷易被酸水解;生成的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易进一步氧化或聚合..难以得到结晶性苷元;同时颜色变深..因此;中药地黄、玄参等在炮制及放置过程变黑..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与氨基酸等都能变色..与皮肤接触可使皮肤染成蓝色三、挥发油的组成与性质大纲要求: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化学常数..(一)挥发油的化学组成(二)挥发油的性质1.颜色:少数挥发油具有其他颜色;如薁类多显蓝色;佛手油显绿色;桂皮油显红棕色..2.嗅味:多具浓烈的特异性嗅味其嗅味常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有辛辣灼烧感..3.析脑:冷却条件下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4.挥发性:挥发油因挥发而不留油迹;脂肪油则留下永久性油迹;可随水蒸汽蒸馏..5.溶解性:不溶于水..6.稳定性:遇光、空气、加热易氧化变质..挥发油与空气及光线经常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使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形成树脂样物质;不能随水蒸汽蒸馏..7.化学常数:酸值、酯值和皂化值1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的含量;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游离酸类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2酯值代表酯类成分的含量;以水解1克挥发油中所含酯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3皂化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以皂化1g挥发油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皂化值是酸值和酯值的和..四、含萜类和挥发油的中药实例大纲要求:1、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穿心莲、青蒿、龙胆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2、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薄荷、莪术、艾叶、肉桂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一、皂苷的结构特点和分类:皂苷是一类结构复杂的苷类化合物;其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大多数皂苷水溶液用力振荡可产生持久性的泡沫;故称为皂苷..皂苷的结构可分为苷元和糖两个部分..如果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则称为三萜皂苷;苷元为螺甾烷类化合物;则成为甾体皂苷..一三萜皂苷1.定义: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其基本骨架由6个异戊二烯30个碳单位组成..分类:四环三萜羊毛甾烷型、达玛烷型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特点:多含羧基;显酸性..二甾体皂苷分类:螺旋甾烷醇类菝葜皂苷元和剑麻皂苷元异螺旋甾烷醇类薯蓣皂苷元和沿阶草皂苷D苷元呋甾烷醇类原蜘蛛抱蛋皂苷变形螺旋甾烷醇类燕麦皂苷B特点:螺旋甾烷醇类和异螺旋甾烷醇类结构特点:1、甾体皂苷元由27个碳;六个环;其中A、B、C、D环为环戊烷骈多氢菲结构的甾体基本母核;E 和F环以螺缩酮形式相连接..2、一般B/C和C/D环的稠合为反式;A/B环有反式也有顺式..3、分子中可能有多个羟基;大多在C-3上有羟基..4、在甾体皂苷元的E、F环中有三个不对称碳原子C-20、C-22和C-25..C-20位上的甲基都是α构型;C-22位对F环也是α构型..C-25甲基则有两种取向;直立键时为β型;其绝对构型为L型;平伏键时则为α型;其绝对构型为D型..5、甾体皂苷分子中不含羧基;呈中性;故又称中性皂苷..大纲要求:1、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发泡性和溶血性..2、皂苷的水解反应和显色反应..1、性状:多数具有苦而辛辣味;对人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鼻内粘膜尤其敏感;具有吸湿性..2、酸性:多数三萜皂苷多呈酸性;大多数甾体皂苷呈中性..3、溶解性:极性较大;易溶于水;热甲醇和乙醇等极性较大的溶剂;在含水正丁醇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有助溶性能;可促进其他成分在水中溶解..因此正丁醇常作为皂苷的提取溶剂..4、发泡性: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皂苷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缘故..5、溶血性:皂苷的水溶液大多能破坏红细胞产生溶血;这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胆固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人参总皂苷没有溶血现象;但经分离后;人参三醇及齐墩果酸为苷元B 型和C 型的人参皂苷具有显着的溶血作用;而以人参二醇为苷元A 型的人参皂苷则有抗溶血作用..溶血指数:在一定条件等渗、缓冲溶液及恒温下能使同一动物来源的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溶血浓度..溶血指数越小;溶血性越强 6、皂苷的水解:一般水解法:酸催化水解、氧化水解和酶解等..温和水解法:光分解法、Smith 氧化降解法、酶解法或土壤微生物淘汰培养法等..大纲要求:1、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合欢皮、商陆、柴胡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2、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麦冬、知母中主要甾体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一、大纲要求:1、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分类及特征..2、强心苷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3、强心苷的溶解性、显色反应和水解反应..1、定义与结构分类α-羟基糖2-羟基糖——葡萄糖α-去氧糖2-去氧糖——洋地黄毒糖2;6-二去氧糖3、糖与苷元的连接方式:Ⅰ型强心苷: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紫花洋地黄苷A..Ⅱ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黄夹苷甲..Ⅲ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y;如绿海葱苷..植物界存在的强心苷;以Ⅰ型、Ⅱ型较多;Ⅲ型较少..二、强心苷的理化性质1、溶解性强心苷一般可溶于水、醇和丙酮等极性溶剂;微溶于乙酸乙酯、含醇三氯甲烷、难溶于乙醚、苯和石油醚等极性小的溶剂..苷元则难溶于水等极性溶剂;易溶于乙酸乙酯、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1、含糖基数目多;亲水性强;2、羟基数越多;亲水性则越强;3、可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亲水性弱..2、显色反应甲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由于五元不饱和内酯环上的双键移位产生C-22活性亚甲基;能与活性亚甲基试剂作用而显色..乙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不能产生活性亚甲基;无此类反应;所以可以区别甲、乙型强心苷..温和酸水解法特点、强烈酸水解特点、氯化氢-丙酮法忽略三、含强心苷的中药实例大纲要求:1、香加皮和罗布麻叶中强心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毒性表现..2、上述中药在一、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动物药大纲要求:1、胆汁酸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2、牛黄和熊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1、结构特点名称A/B B/C C/D C17—取代基胆汁酸顺、反反反戊酸A/B环为顺式稠合时为正系——胆酸A/B环为反式稠合时为别系——别胆酸2、胆汁酸其它要点:胆烷酸24个C原子、粪甾烷酸27或28个C原子;去氧胆酸松弛平滑肌、鹅去氧胆酸溶解胆结石;α-猪去氧胆酸降低血液胆固醇;熊去氧胆酸解痉、溶解胆结石3、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中药蟾酥化学成分:蟾蜍甾二烯类乙型、强心甾烯蟾毒类甲型;吲哚碱类、甾醇类以及肾上腺素、多糖、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酸等;前两类成分具有强心作用..中国药典以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为指标成分;总量不得少于6.0%生理活性:脂蟾毒配基兼有兴奋呼吸、强心和升高动脉血压等多种药理作用;已用于临床;商品名为蟾立苏..大纲要求:1、桂皮酸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特点..2、金银花、当归和丹参中有机酚酸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3、马兜铃酸的化学结构特点..4、马兜铃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毒性..一、有机酸可分为芳香族、脂肪族和萜类有机酸三大类芳香族有机酸对羟基桂皮酸、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马兜铃酸脂肪族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萜类有机酸甘草次酸、齐墩果酸桂皮酸类衍生物的结构特点:1、基本结构为苯丙酸;取代基多为羟基、甲氧基等..2、有些桂皮酸衍生物以酯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如咖啡酸与奎宁酸结合成的酯;3-咖啡酰奎宁酸又称绿原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是茵陈利胆有效成分及金银花抗菌有效成分..对羟基桂皮酸R=R″=HR′=OH咖啡酸R=R′=OHR″=H阿魏酸R=OCH3R′=OHR″=H异阿魏酸R=OHR′=OCH3R″=H芥子酸R=R″=OCH3R′=OH含有机酸的常用中药分类主要有机酸活性或毒性金银花绿原酸、异绿原酸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还有致敏作用..当归阿魏酸当归具有促进造血;调节血压;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抗肝损伤;抗炎镇痛;提高免疫力;抗凝血;改善微循环;降血脂等作用丹参丹酚酸A、丹酚酸C 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已、细辛、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等..二、鞣质鞣质又称鞣酸或单宁;是一类多元酚类化合物..鞣质的性质:1、性状:多为无定形粉末;具有吸湿性..2、溶解性:有较强的极性;可溶于水、甲、乙醇、丙酮等亲水性溶剂;难溶于亲脂性溶剂..3、还原性:多元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还原多伦试剂和斐林试剂..4、与蛋白质作用:可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沉淀可使用明胶进行鉴别、提取和除去鞣质..5、与三氯化铁作用:可与三氯化铁作用呈蓝黑色或绿黑色蓝黑墨水的制造就是利用鞣质的这一性质..6、与重金属作用:鞣质的水溶液能与乙酸铅、乙酸铜、氯化亚锡等重金属盐产生沉淀..7、与生物碱作用:可与生物碱结合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常作为生物碱的沉淀反应试剂..8、与铁氰化钾的氨溶液作用:鞣质的水溶液与铁氰化钾氨溶液反应呈深红色;并很快变成棕色..除去鞣质的方法:1、冷热处理;2、石灰法;3、铅盐法;4、明胶法;5、聚酰胺吸附法;6、溶剂法..含可水解鞣质的中药:五倍子三、蛋白质1、溶解性:多数可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2、发泡性:振摇蛋白质水溶液能产生类似肥皂的泡沫..3、变性:加热煮沸则变性凝结而自水中析出..4、两性:蛋白质分子两端有氨基和羧基;具有酸碱两性..四、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聚合而成的化合物水溶性多糖:动、植物体内贮存营养和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水不溶性多糖:直链糖分子;如纤维素、甲壳素等五、蜕皮激素蜕皮激素是一类具有强蜕皮活性的物质;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能够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表皮而使昆虫蜕皮;它对人体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蜕皮激素的主要结构特点:甾核上带有7位双键和6-酮基;还有多个羟基;水溶性较大..生物活性:降血脂以及抑制血糖上升等作用..含蜕皮激素的常用中药:牛膝..中国药典以β蜕皮甾酮为指标成分..中药实例很重要;各类型结构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需要列出总结好好记一下..。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优点缺点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最新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最新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数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常用亲水性提取溶剂溶剂优点缺点水对细胞穿透力强,提取效率高安全、价廉、易得水杂质多、易变对含淀粉、粘液质多的药材不易过滤乙醇对药材组织穿透力强,效率高有选择性,不同浓度极性不同可防腐、沸点低,易除去、较便宜可抑制酶活性、大部分可回收利用脂溶性杂质较多有挥发性、易燃烧甲醇效率高于乙醇毒性大、较贵提取方法a、煎煮b、浸渍法c、渗漉法d、回流e、连续回流(索氏提取)掌握不同提取方法原理、特点及适用的成分类型。

1.煎煮法定义:中药材加水浸泡后加热煮沸。

优点:简便。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与它们各自所在平面的夹角有关不同类型13C呈单峰形式朝上或朝下伸出,易识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优点缺点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常用亲水性提取溶剂溶剂水对细胞穿透力强,提取效率高安全、价廉、易得水杂质多、易变对含淀粉、粘液质多的药材不易过滤乙醇对药材组织穿透力强,效率高有选择性,不同浓度极性不同可防腐、沸点低,易除去、较便宜可抑制酶活性、大部分可回收利用脂溶性杂质较多有挥发性、易燃烧甲醇效率高于乙醇毒性大、较贵提取方法a、煎煮b、浸渍法c、渗漉法d、回流e、连续回流(索氏提取)掌握不同提取方法原理、特点及适用的成分类型。

1.煎煮法定义:中药材加水浸泡后加热煮沸。

优点:简便。

缺点:①需加热,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②多糖类成分含量较高的中药,用水煎煮后药液黏度较大,过滤困难,不宜使用。

③对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

2.浸渍法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的方法。

优点:简便,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缺点:①出膏率低;②以水为溶剂时,提取液易发霉变质。

3.渗漉法定义: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渗漉液的方法。

基本过程:药材浸润→装筒→浸渍→渗漉。

优点: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似浸渍法,但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缺点:①溶剂消耗量大;②耗时长,操作麻烦。

4.回流法与连续回流法定义:使用易挥发的溶剂加热回流或连续回流提取中药成分的方法.优点:效率较高。

缺点:①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②溶剂消耗量大、操作麻烦;③耗时长。

总结:操作优点缺点适用药物方法煎煮浸渍渗漉回流连续回流5.水蒸气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用于提取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

适用成分:挥发性(100℃有一定蒸汽压);对水稳定;不溶于水;耐热。

(如:中药中挥发油的提取常采用此法。

)6.升华法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而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又凝结成固体的现象叫做升华。

适用成分:游离羟基蒽醌类成分,一些小分子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成分等。

(如:樟木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因)7.超声提取法定义: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的方法。

超声波是一种强烈机械振动波,它是指传播的振动频率在弹性介质中高达20kHz的一种机械波。

提取原理:超声波可产生高速、强烈的空化效和搅拌作用,能破坏药材的细胞,使提取溶剂渗透到药材的细胞中,从而加速药材中有效成分溶解于溶媒中,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特点:①不会改变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②可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

8.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定义:采用超临界流体为溶剂对中药材进行萃取的方法。

超临界流体(SF):指处于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以流动形式存在的单一相态物质。

密度与液体相近,而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能力强。

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常用的提取物质:C02、NH3、C2H6、C7H16、CCl2F2、N2O、SF6等,实际最常用的为C02。

(1)C0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①简便、高效、无有机溶剂残留;②安全,无污染;③因萃取温度低,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④萃取介质的溶解特性容易改变,在一定温度下只需改变其压力;⑤还可加入夹带剂,改变萃取介质的极性来提取极性物质;⑥适于极性较大和分子量较大物质的萃取;⑦萃取介质可循环利用,成本低;⑧可与其他色谱技术联用及IR、MS联用,可高效快速地分析中药及其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2)局限性①对脂溶性成分溶解能力强,而对水溶性成分溶解能力弱——适用成分为脂溶性成分;②设备造价高,成本高;③更换产品时设备清洗困难。

(3)夹带剂的作用夹带剂(entrainer)作为亚临界组分,挥发度介于超临界流体与被萃取溶质之间,以液体形式和相对小的量加入超临界流体中。

作用:①改善或维持选择性;②提高难挥发溶质的溶解度。

常用夹带剂:甲醇、乙醇、丙酮、乙腈等(对溶质具有很好溶解性的溶剂也往往是很好的挟带)练习题最佳选择题对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有效成分常选用的提取方法是AA.浸渍法B.水蒸气蒸馏法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E.升华法最佳选择题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正确答案】CA.水B.甲醇C.二氧化碳D.三氧化二铝E.二氧化硅第一章总论(二)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进行分离主要包括:结晶与重结晶。

结晶:将不是结晶状态的固体物质处理成结晶状态的操作。

重结晶:从不纯的结晶经过进一步精制处理得到较纯结晶的过程。

原理:要分离物质在热的溶剂中溶解达到饱和,冷却时由于溶解度的降低,溶液因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结晶与重结晶操作结晶用溶剂的选择:①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②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③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④溶剂沸点较低,易挥发除去;⑤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常用的重结晶溶剂:水、冰醋酸、甲醇、乙醇、丙酮、乙醚、三氯甲烷、苯、四氯化碳、石油醚和二硫化碳等。

(单用或混用)注意:用于重结晶溶剂用量需适当,用量太大会增加溶解,析出晶体量少;用量太小在热过滤时会提早析出结晶造成损失。

一般可比需要量多加20%左右。

结晶纯度的判定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常用的有纸色谱、纸上电泳和薄层色谱。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5)其他方法:质谱、核磁共振等。

单峰表示纯化合物,双峰表示不纯的化合物。

2.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的极性和溶解性差异进行分离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物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

水提醇沉法:在药材浓缩的水提液中加入数倍量的乙醇稀释。

(沉淀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

)醇提水沉法:在药材浓缩的醇提液中加入数倍量的水稀释。

(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

)另:醇/醚法、醇/丙酮法。

(可使皂苷沉淀析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杂质留在母液中)3.利用酸碱性(不同)进行分离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从而改变溶解度实现分离。

[讲义编号NODE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酸提碱沉:生物碱等碱性成分。

碱提酸沉:黄酮、蒽醌类等酸性成分。

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成分可被皂化溶于水,借此与其他难溶于水的成分分离。

4.利用沉淀试剂进行分离酸性或碱性化合物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等沉淀析出。

酸性化合物+ 钙盐、钡盐、铅盐→沉淀→ H2S气体→纯品碱性化合物+ 苦味酸盐、苦酮酸盐等(有机酸盐)→先加入无机酸,再碱化→纯品磷钼酸盐、磷钨酸盐、雷氏铵盐等(无机酸盐)[讲义编号NODE00106:针对本讲义提问](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常见的方法有简单的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液—液萃取法的原理:1.分配系数K值溶质在任意不相混溶的两溶剂中的分配系数K:K=C U/C LK:分配系数;C U: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浓度;C L:溶质在下相溶剂中的浓度(K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为一常数)例:假定A、B两种溶质用三氯甲烷及水进行分配,A、B均为1.0g,K A=10,K B=0.1,两相溶剂体积比V CHCl3/V H2O=1,则一次振摇分配平衡后:水的密度小于三氯甲烷,故水为上相,三氯甲烷为下相A:K A=C H20/C CHCl3=10则90%以上的溶质A将分配到水中,不到10%分配到三氯甲烷中B:K B=C H20/C CHCl3=0.1则不到10%的溶质B将分配到水中,90%以上的分配到三氯甲烷中2.分离因子分离因子β表示分离的难易β=K A/K B(注:K A﹥K B)分离难易判定: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如上例);100>β≥10,通常需萃取10~12次;β≤2,需萃取100次以上;β≌1,即KA/KB≌1,则无法分离3.分配比与pH以酸性物质(HA)为例,其在水中的解离平衡及解离常数K可用下式表示:酸性越强,Ka越大,pKa值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