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聂家庄学校乔建芳
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认识是:首先要让孩子拥有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和天地;同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点燃火种的人”,在学生天赋最近的区域内点亮一把火,让学生自觉追求的欲望和快乐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我们的做法是:
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往往能展示出充分的个性和很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情营造感体验只有在集体的氛围中才能得到保证和持久。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数学,首先要营造一种群体乐学的氛围。
1、学校明确在教师学科教学中要做到1)必须是情感化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2)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3)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4)可以是现代化手段的课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让学生收集信息,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走进课堂,就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技术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想,可以是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可以是不着边际;允许学生做,可以是做得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教学设计、尽情激励,巧妙引导、恰当参与。
2、听课、评课、研究教学长抓不懈
在学校的领导下,自始至终进行听课、评课、研究。试讲课、研讨课、说课、比赛课接连不断。互相听,共同评,依照我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去要求,为了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感受我们增设了学生的评价即“我来选一选”,其中通过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首先想到谁、认为教师最关心学生什么、教师的亲和力、是否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喜欢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你有没有帮助等八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而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为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及教学方法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3、教师教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制作教学课件,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4、学生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
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他们可以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写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5、初步“规律性的东西”
1)回归生活、收集信息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前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到图书馆查阅课外资料,通过收集信息,读书思考,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教师在上数学课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数据资料使学生感受数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并且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欲望。在讲述统计的方法时设计了长江二桥的车流情况,要求学生统计出不同类型车辆的数目。由于取材来源于学生的身边,学生就有迫切解决这一问题的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达到了“跳出数学课本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中,拍摄了许多生活中千米的痕迹,让学生在开课便感受到与新知的亲密接触,为了给学生建立较深的“1千米有多远”的印象,拍摄了校门口的三条道路,先让学生猜,再让学生带着验证的想法到熟悉的画面中去感受1千米的长度,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结合,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2)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钥匙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由于充分的给予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提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相同?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很快看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问题,于是学生们在问题的探索中找到了结论,并勤用三种方法验证了不同三角形都具有其内角和为180度的特点,在交流中三种方法一一被学生接受了。
3)师生探究、生生探究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统计图》一课为学生创设了生生探究、师生探究的空间,学生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望上选择感兴趣的统计图进行分析,在望上大胆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及发现,与教师在网络中个别交流,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之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