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天理与人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 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 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简单说, 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 系。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 欲横行则天理灭。程朱理学继承并进一步发挥 和论证了这种看法。理学家所讲的天理,首先 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世界的根本规律,同时, 也指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规范。理学主张的 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 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 格去人欲。又由于人对天理的禀赋不同,对于 普通的、大多数人来说,在后天的道德修养过 程中,就要更加用力,时刻要‚克己复礼‛, 以便不为人欲所牵引,这也就是后天修养功夫。
朱子语类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 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 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 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 昏塞不通,可惜!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 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 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 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 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 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 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 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 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 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被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 儒家代表人物。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 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 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 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 不成人。‛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当时的道学家 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 趣。十八岁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 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自然按照天 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 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 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 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 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 子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 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 面临深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才知 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 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 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百度文库事已却 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 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 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 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 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 之。
翻译
第二则 (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 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 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 ‚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 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 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却被小 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 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 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 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 明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谥文,世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文学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 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 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 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 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 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 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 碍作用。
《朱子语录》是朱熹 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是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所保 留下来的师生问答记录。 南宋景定四年(1263)由 黎靖德以类编次,咸淳六 年(1270)刊刻为《朱子 语类大全》140卷。语类 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 内容生动丰富,析理精密, 极具魁力,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 平易而实用。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 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 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 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 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 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在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 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 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 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课文 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 精思。
所谓得‚真味‛,即对书中的义 理有深刻的体会。朱熹所讲的读书方 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 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主 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 理 ,即人伦、圣言、世故等儒家所 讲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穷理的最 终目标不是要增加知识,而是要达到 道德品质的完善,提高精神境界。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 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 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 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 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 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 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 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 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 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