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分析

合集下载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和学习传统哲学思想。

朱熹是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留下深远的影响。

其著作《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本篇文章将分享三个教案,以探索如何在高二选修课程中教授《朱子语类》。

教案一:《朱子语类》入门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思想步骤:1.引入:介绍朱熹及其学术思想,如朱熹思想的来源、特点等。

2.重点讲解:将学生引导钻研《朱子语类》第一篇《杂言》。

讲解其中的主要脉络和关键思想: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

3.活动:请学生自行挑选一段《朱子语类》的内容,并针对其主题写出个人见解。

4.总结:让学生讨论和分享各自的见解,进一步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和精神内涵。

教案二:探索《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理论框架步骤:1.引入:让学生从“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关键词入手,梳理出朱子思想的总体框架。

2.重点讲解:将学生分小组研究某一篇《朱子语类》,深入探讨其中的主要思想和相关理论,如人性论、教育论等。

3.辅助材料:请学生阅读相应的论述和历史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框架。

4.总结:各小组向全班介绍其所研究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及其最核心的思想。

教案三: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目标:巩固并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思考。

步骤:1.引入:让学生了解朱子学派的后继者及其对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解读和发展。

2.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朱子思想和现代社会相结合,包括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困境和挑战。

3.活动:让学生自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朱子思想进行思考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例如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道德缺失、个人主义等。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朱子语类》是朱熹 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 易而实用。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 昏乱不清醒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 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 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 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 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 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 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 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 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饮食, 天理也 ;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儒学大师 朱熹 孟子——舍生取义
道德规范——物质欲望
在宋明理学九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 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 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 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 基础。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 学术规模与体系,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 展达九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 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 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 《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 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 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 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 《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 称四书,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 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 ,迁善改正。
处事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
哈佛大学校训: Veritas——真理 牛津大学校训: ——上主是我的亮光 ( The Lord is my light) 斯坦福大学校训: ——自由之风永久吹〔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曾说: “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 气方刚,要永不疲乏地做好事情”。培根曾 说:“读书使人充实,争论使人机灵,笔记 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 重,规律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 格。” 事实证明,宏大的功业的背后是 破万卷书,行才智路。没有熟读精思的刻苦 钻研,就没有才智的源泉。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 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 两兄弟。
南宋是理学的进展顶峰,消失了朱熹、张栻、 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 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渐渐走向 僵化,理学进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 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 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进展以 后,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求人生的典范,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今日我 们探究一下朱熹对读书目的的看法。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外表 剖判:区分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2021年整理〗《〈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

〖2021年整理〗《〈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

《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一生,长期聚徒讲学,广收门徒,培养了大批学生。

《朱文公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有二百多人。

《朱子语类》当中记录朱熹语录的也有九十多人。

这些门人对于朱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子语类》卷十)。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他在别的地方还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朱子语类》卷十)又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

”(《朱子语类》卷十)把这些话联系起来看,便可以对他的读书主张有完整的了解。

朱熹在这里也明确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就是说要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理或天理是朱熹哲学中的最高哲学范畴。

朱熹的天理论是承袭程颐而来,但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严密,更加精致,更加深刻。

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它无始无终,永恒存在。

而人的认识活动,也就是他的著名的“格物致知”论,就是要体认天理。

7 《朱子语类》三则 (2)

7 《朱子语类》三则 (2)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 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
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 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 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 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 的?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译文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 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 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 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 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 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 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 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 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其妻则因 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 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 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 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 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 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 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 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 总计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zb剖析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zb剖析

本章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这与前章的理欲
之辨是相关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问题。 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
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 讲明的问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看做是君子和小人的
分界。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 王上》)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zb剖析
儒学大师 朱熹
“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舍生取义
道德规范——物质欲望
请谈谈你所知道的古
今中外苦读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 学子苦读钻研,博学立身,成就功业。另有屈原 洞中苦读书,梁代刘绮燃荻读书,苏廷吹火读书。 汉末常林带经耕锄 ,李密牛角挂书 ,董仲舒三 年不窥园 ,刘勰佛殿借读,宋濂冒雪访师,司马 光警枕励志 ,陆游书巢勤学 ,顾炎武读破万卷 书 ,蒲松龄草亭路问等苦读精研的故事足以让今 天很少发愤苦读的我们心生敬慕。今天我们走近 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方法、为人处世、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表面 剖判:分辨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 翻译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 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 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 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 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 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 的是为了(给)别人(看)。’

第7课 《朱子语类》三则

第7课 《朱子语类》三则
读外,还鼓励我们要多用心、勤思考。他的这个见解和今 天熟语所讲的“脑子越用越灵”是一样的。我们只有多 动脑思考,才会发现更多的自然和社会奥秘,我们才能变 得更聪明、更富有智慧。
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2)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3)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4)大凡为学, 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动词,引诱 动词,连接 名词,七言诗的一种 动词,伸 动词,延请
名词,关键 名词,事务 名词,织布机 名词,预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且须分个内外
古义:“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 了炫耀自己。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名词,遍、次 动词,通过 名词,错误 动词,做错 动词,超过 形容词,过分
动词,穷、尽 形容词,完、尽 形容词,困厄 形容词,尽 动词,极、尽
(3)引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②控蛮荆而引瓯越 ③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⑤引赵使者蔺相如 (4)机 ①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②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④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全面而系统地 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其论述范围很广,自天地万物之源, 至一草一木之微,从自然界到人类本身,无所不谈。该书内容丰 富,析理精密,向来为学者所推崇。
1.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是宋代理学的 集大成者。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1、齐读2、分析课文第一则老师读(1)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

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

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3)对你学习的启示:第二则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圣人:自然存天理贤人:先分辩再行动普通人:克制私欲(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 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 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 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 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 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 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 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 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性。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 数遍
厌:满足 得趣: 领略其中旨趣 源自解着意:用心 穷: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 ,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 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 一卷书,尚且不能领略其中旨趣。人心 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 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倦 怠,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如此 昏沉阻塞,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程门立雪
儒学大师 朱熹
朱熹,字 元晦 ,号 晦庵 ,著名 理学家,教 育家, 宋代理学思想的 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是我国 传 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 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 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 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 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 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 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 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 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 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子语类三则讲课》解析

《朱子语类三则讲课》解析

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说陶渊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说诸葛亮“观其大略”,典出“亮在荆 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 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 其大略。”(《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说朱熹“熟读精思”,典出“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 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 尔”。(《朱子读书法》张洪)
《朱子语类》是朱熹 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 易而实用。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读书应该读到手 不释卷之时,方是见得真味真意。才能领略到书 中真意。若读之书数shù几次过,如果只是粗读几遍, 略晓大略通晓其义即就厌通“餍”,满足之书,大概了解 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欲别求书看,然后就另外 找书来看,则是于表对象此一卷书犹未得趣明白 其中旨趣也。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 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盖人心之灵,大概人心 的性灵,天理所在,由天理决定,用之则愈明。
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第三则3
大凡为学做学问,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且 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关键! 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今人只一言 一动,一步一趋,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都存在一个 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便是为义,从 那边便是为利;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
为利。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地(指境界) ,向内就是走向 圣贤之路,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不才,不正派之 途。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这里只在札定 脚踏踏实实做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去,在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谓的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这四个著作之所以能够并列在一起,就是朱熹的挑选。

他不但挑选,而且用了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把对文字的解释放在次要的位置,而重在义理,朱熹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

可能有人认为,朱熹的弟子是吹捧自己的老师吧,实际不是。

即使以今天眼光来看,《四书章句集注》仍然是读四书的最重要参考书。

朱熹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门客弟子众多。

朱熹的门客九十多人仿照孔门弟子编纂《论语》的先例,记录、编纂了朱熹讲学时的一些问答,这就是《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由于《朱子语类》的记录方式是口语化的,加上南宋距离现代并不久远,所以,今天我们看这部书并不觉得言辞古奥,相对而言是比较浅近的。

注意,这里说的是言辞上的浅近,而不是意思、道理上的肤浅。

《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

《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

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

《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字词汇总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厌:通“餍”,满足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自家:自己大段:仔细以为:以……为切己:切身说话:说教睹:察看剖(pōu)判:辨别,分析喻:明白不肖:不才,不正派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课文精要理解主旨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
儒学大师朱熹
朱熹认真执教
《朱子语类》简介 朱子语类》
•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中国宋代景定四 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 (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 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 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 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 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 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 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 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 容丰富,析理精密。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深刻的义理。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 高精神境界。 高精神境界。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 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 “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 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 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 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免夫,小子! 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几遍 厌: 满足 得趣:领略其中旨趣 着意:用心 穷: 理解 徒: 仅仅 自是:从此
愦愦: (kuì):昏乱不清醒
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 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 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 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2)在你的印象中,还 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 是提高精神境界。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理学分派 ——鹅湖盛会
•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 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 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 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 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 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 有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 两大派别。
•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 • 伯埙仲篪,风雨同舟。 •《题邻居》 唐·于鹄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第二课时
——了解天理人欲
宋明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明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想,是中 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解析重点:本则解析的重点在于理解朱子“格物致知”的思想,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个 人的修养实践中。
朱子语录引用:朱子在第三则中说:“格物之道,必本诸身,征诸庶物,穷理达至矣。” 这句话强调了探究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朱子语类的思想意义
朱熹的理学思想
理气论:理是世界的本原,气 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的内 在本质和规律来获得知识
朱熹的学术成就:建立了理学体系,成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 元、明、清三朝的官方教科书。
朱熹的影响:作为官方学术的正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思想也影响了东亚地区的韩国、日本等国。
《朱子语类》的成书背景
朱熹的学生对朱熹的言论和著作进行了整理和编纂 目的在于传播朱熹的理学思想 成书于南宋时期 经过多次修订和增补
朱子语类的研究价值
朱子语类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朱子语类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朱子语类在宋明理学史、中国思想史等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对朱子语类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朱熹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和 教育理念。 朱子语类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也有 着重要的意义。
朱子语类三则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朱子语类简介 2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3 朱子语类的思想意义 4 朱子语类的研究价值
朱子语类简介
朱熹的生平和思想
朱熹的生平: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朱熹的思想: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 教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第二则 (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 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 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 ‚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 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 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却被小 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 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 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 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 明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
朱子语类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 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 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 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 昏塞不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 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 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 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 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 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 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 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 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天理与人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 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 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简单说, 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 系。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 欲横行则天理灭。程朱理学继承并进一步发挥 和论证了这种看法。理学家所讲的天理,首先 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世界的根本规律,同时, 也指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规范。理学主张的 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 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 格去人欲。又由于人对天理的禀赋不同,对于 普通的、大多数人来说,在后天的道德修养过 程中,就要更加用力,时刻要‚克己复礼‛, 以便不为人欲所牵引,这也就是后天修养功夫。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 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 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 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 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 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 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 之。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 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被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 儒家代表人物。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 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 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 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 不成人。‛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当时的道学家 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 趣。十八岁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 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在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 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 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 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课文 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 精思。
所谓得‚真味‛,即对书中的义 理有深刻的体会。朱熹所讲的读书方 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 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主 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 理 ,即人伦、圣言、世故等儒家所 讲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穷理的最 终目标不是要增加知识,而是要达到 道德品质的完善,提高精神境界。
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自然按照天 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 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 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 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 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 子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 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 面临深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才知 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 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谥文,世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文学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 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 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 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 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 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 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 碍作用。
《朱子语录》是朱熹 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是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所保 留下来的师生问答记录。 南宋景定四年(1263)由 黎靖德以类编次,咸淳六 年(1270)刊刻为《朱子 语类大全》140卷。语类 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 内容生动丰富,析理精密, 极具魁力,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 平易而实用。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 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 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 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 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 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 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 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 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 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 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 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 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 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 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