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口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口僻(TCD编码:A07.01.01.04)西医病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3)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具体如下:1、发病突然,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病前常有面部受凉、受风史。

3、病初可以有一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颜面不适等前驱症状。

4、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

咀嚼夹食。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的,偶见双侧。

5、部分可出现同侧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还可以有患侧乳突部的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出现疱疹。

6、部分病损严重的患者或失治、误治的患者可能出现倒错、鳄鱼泪、面肌痉挛、面肌萎缩等后遗症。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在数小时,或1到3天内达到高峰。

2、病初可以有一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表现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

咀嚼夹食。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的,偶见双侧。

3、Hunt性面瘫: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或障碍、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的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出现疱疹。

4、后遗症期部分病人出现鳄鱼泪、倒错、口眼联动、面肌痉挛。

5、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及颅内占位。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面神经麻痹是指面部肌肉因面神经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肌肉无力或瘫痪。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面神经麻痹类型,原因不明,常见于中年人。

以下是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诊治指南。

一、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面部运动功能减退或消失、眼干涩、眼泪增多、耳痛、口干、喝水呛咳等症状。

2.体格检查:包括面部肌肉运动功能的检查,如闭眼抵抗试验、皱眉、鼓腮帮等。

3.辅助检查:可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二、治疗1.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1)糖皮质激素:可选用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显著缩短恢复时间,但需注意剂量控制。

(2)抗病毒药物:可选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能够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重要治疗手段。

(1)自我训练:包括眼球运动、面部肌肉按摩和自我锻炼等。

(2)物理疗法:包括超声、电疗、针灸、康复训练等。

3.病因治疗:对于较为明确的病因,如中耳炎、肿瘤压迫等,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心理支持:面神经麻痹病人常伴有面容畸形及功能受损,需提供心理支持,并采取合适的心理干预治疗。

三、后期管理1.定期随访:对于面神经麻痹患者,需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肉按摩、面部运动锻炼、神经电刺激等,帮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

3.面部保护:避免面部受寒、受损,注意保护面部皮肤和黏膜,防止感染。

4.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和C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肉类等,有助于促进神经恢复。

总结: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病因治疗、心理支持、后期管理等方面。

准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临床指南(2022版)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临床指南(2022版)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临床指南(2022版)引言: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

虽然该病多数状况下为自限性,但对患者而言,麻痹面部的外貌改变、功能障碍和社交困难依旧带来一定的生活肩负。

为了探讨并总结当前临床上对麻痹面神经修复治疗的最佳实践,编写本文章,旨在提供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的2022版临床指南。

诊断标准:1. 病史:突发面部麻痹,并排除其他可能原因。

2. 体格检查:一侧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唇咬功能障碍、眼裂不闭等)。

3. 电生理检查:欠存的肌肉动作电位,以及肌张力电位降低。

治疗原则:1.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帮助治疗等。

2. 个体化治疗:依据患者的详尽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1. 糖皮质激素:在开始用药的72小时内起效,可缩短神经恢复时间。

2. 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的疗效。

3. 维生素B12:有助于神经修复和再生。

物理治疗:1. 肌肉运动练习: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增进面肌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2. 电刺激:接受电生理治疗仪器刺激面部肌肉,增进面部肌肉的收缩和恢复。

3. 热敷:使用温热湿敷布进行热敷,有助于血液循环和面部肌肉松弛。

中医帮助治疗:1. 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进行面部的熏洗,增进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2. 针灸治疗: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刺激,调和阴阳,平衡气血,增进病腑的调整和面神经的恢复。

预后评估:1. 依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 依据不同的预后指标评估面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如唇峰比例、眼裂闭合等。

结语: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面部外貌和功能造成了一定影响。

本指南总结了2022年的最佳实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帮助治疗,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 引言面神经麻痹是指由于面神经的损伤或疾病而导致的面部肌肉的麻痹。

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变,可引起面部表情的异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要点。

2. 临床表现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面部麻痹面部麻痹是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患者面部肌肉群对侧或双侧出现不同程度的麻痹,表情失常,例如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脸部表情僵硬等。

2.2 唇齿运动和言语障碍面神经麻痹还可导致唇齿运动和言语障碍。

患者口角歪斜,并且出现说话不清晰的情况,这是由于面部肌肉的麻痹导致嘴唇和舌头的活动受限。

2.3 触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部触觉异常,例如对侧或双侧面部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

3. 诊断方法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3.1 病史采集详细的病史采集对于面神经麻痹的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面部麻痹的程度和范围、疾病的发展过程等。

3.2 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面神经麻痹的基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测试面部肌肉力量和功能等来评估面神经的受损程度。

3.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3.4 实验室检查一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和鉴别诊断。

例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病毒学检测等。

4. 鉴别诊断要点面神经麻痹的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引起面部麻痹的疾病进行区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要点:4.1 贝尔麻痹贝尔麻痹是面神经麻痹的一种常见病因。

与面神经麻痹不同的是,贝尔麻痹通常是单侧的,而且症状发生较急,通常在数日内达到高峰。

4.2 中枢性面麻痹中枢性面麻痹是由于脑部损伤或疾病引起的面部麻痹。

与周围性面麻痹不同的是,中枢性面麻痹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例如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

面瘫实习报告

面瘫实习报告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

在临床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面瘫患者的诊疗工作,通过实践学习,对面瘫的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过程1. 病例收集在实习期间,我共收集了10例面瘫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分布在20-60岁之间。

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眼睑闭合不全,嘴角歪斜等症状。

2. 诊断与治疗(1)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为面瘫。

具体包括:①面部表情肌瘫痪:患者面部表情不自然,如笑、哭等表情不协调。

②眼睑闭合不全:患者眼睑闭合困难,泪液不能正常分泌。

③嘴角歪斜:患者嘴角向一侧歪斜,影响面部美观。

(2)治疗:①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抗病毒、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

②针灸治疗:采用针灸疗法,刺激面部穴位,以改善面部肌肉功能。

具体穴位包括: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等。

③理疗:采用超短波、中频电疗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④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康复训练,如面部表情肌的按摩、表情肌锻炼等。

3. 效果评价经过治疗,10例面瘫患者中,8例症状明显改善,眼睑闭合不全、嘴角歪斜等症状得到缓解;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但未出现加重趋势。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面瘫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以下是我对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1. 诊断方面:面瘫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诊断困难的患者,需进一步检查。

2. 治疗方面: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理疗和康复训练。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 实习体会: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通过本次实习,我对面瘫的诊疗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面部肌肉无力或麻痹。

该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该疾病,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于近期发布。

本文将介绍该指南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疾病的相关内容。

一、诊断标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提出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要点:1.面部肌肉麻痹:患者出现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表现为眼睑下垂、闭嘴不紧、鼻翼扁平等。

2.突发性起病:患者的面部肌肉麻痹是突然发生的,通常在1-2天内达到最严重。

3.排除其他原因: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面部肌肉麻痹的病因,如中风、感染等。

二、治疗原则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提供了明确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药物治疗: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泼尼松。

在早期开始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2.中医治疗:可以采用中医药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如针灸、艾灸等。

中医治疗对于促进面肌恢复和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

3.康复训练:进行面部肌肉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加速康复。

康复训练包括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和面部表情训练等。

三、并发症防治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还提供了相关的并发症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眼部并发症:面神经麻痹患者常容易出现眼部不适和干眼症状,建议加强眼部护理,避免眼部感染。

2.唾液腺功能异常: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唾液分泌可能出现异常,建议进行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

3.情绪心理支持:面神经麻痹患者常常因为面部表情受损而带来心理负担,建议提供情绪心理支持。

四、预后评估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明确了预后评估的相关指标,包括以下内容:1.肌力恢复:根据患者面部肌肉麻痹的恢复情况,可以评估其预后。

2.症状改善:根据患者面部肌肉麻痹的症状改善情况,可以评估其预后。

3.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可以评估其预后。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标准版)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标准版)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概述】面神经炎又称贝尔(Bell)麻痹。

它是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为单侧、偶见双侧,病因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因头面部受凉或病毒感染后发病。

【诊断要点】1.症状:发病较急,多晨起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口眼歪斜,眼闭不紧,流泪,进食齿颊间隙内积食,患侧可有耳后、耳内、乳突区轻度疼痛。

2.体征:患侧耳前或乳突区有压痛点,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不能皱额蹙眉,眼睑闭合不良或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鼓颊或吹哨时漏气,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康复评定】1.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共分6级。

I级:正常(100%)。

Ⅱ级:轻度功能障碍(99%〜75%),仔细检查才发现患侧轻度无力,并可觉察到轻微的联合运动。

Ⅲ级:轻、中度功能障碍(74%〜50%),面部两侧有明显差别,患侧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可闭眼,但两侧明显不对称。

IV级:中、重度功能障碍(49%〜25%),患侧明显肌无力,双侧不对称,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也不能完全闭眼,用力时口角有不对称运动。

V级:重度功能障碍(24%〜1%),静息时出现口角歪斜,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无运动,不能闭眼(或最大用力时只有轻微的眼睑运动),口角只有轻微的运动。

VI级:全瘫(0%),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肌张力消失,不对称,无运动,无连带运动或患侧面部痉挛。

2.肌力检查0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0%。

嘱患者用力使面部表情肌收缩,但检查者看不到表情肌收缩,用手触表情肌也无肌紧张感。

1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10%。

让患者主动运动(如:皱眉、闭眼、示齿等动作),仅见患侧肌肉微动。

2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25%。

面部表情肌做各种运动时虽有困难,但主动运动表情肌有少许动作。

3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50%。

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但比健侧差,如皱眉比健侧眉纹少或抬额时额纹比健侧少。

4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75%。

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皱眉、闭眼等基本与健侧一致。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路径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路径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路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表情肌的瘫痪。

为了规范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特制定本临床路径。

一、诊断依据患者通常急性起病,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高峰。

症状表现为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包括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闭目不全或不能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漏气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耳后疼痛、听觉过敏、舌前 2/3 味觉减退或消失等。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需要排除其他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如吉兰巴雷综合征、中耳乳突炎、腮腺炎、肿瘤等。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如面神经电图、肌电图)、头颅 CT 或 MRI 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1、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首选药物,可减轻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

常用的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一般使用 1 2 周逐渐减量停药。

(2)抗病毒药物:对于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史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

(3)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 B1 等,有助于促进神经的修复。

2、物理治疗(1)超短波透热疗法:通过高频电磁波的作用,改善面神经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水肿。

(2)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3、针灸治疗针灸可以刺激面部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但针灸治疗应在病情稳定后进行,一般在发病 1 周后开始。

4、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表情肌的功能训练,如抬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每天多次练习,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

三、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1、必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面神经电图、肌电图。

2、选查项目(1)头颅 CT 或 MRI(排除颅内病变)。

1面瘫诊疗方案

1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病诊疗方案(一)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

其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等。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中医理论认为:引起面瘫的原因,主要是在人体机能低下时感受风寒、风热、热毒等外邪而发病。

面颊部为阳明、少阳经筋所布,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失和,气血痹阻,经筋失养,面部脉络、肌肉纵缓不收。

风邪善行数变故起病突然,出现面颊瘫痪不能自主的表现。

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所说“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而发面瘫。

本病迁延不愈,邪郁化热,伤津灼阴,阴血不足,虚风内动,故见筋惕肉瞤、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未完全阐明。

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

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

诊断标准:1.急性发病。

2.病前多有受凉史,如迎风乘车、窗下入睡等。

3.症状:首先症状为患侧耳后、耳下或乳突区疼痛,1~2日出现面部表情肌的瘫痪,3~4日达高峰。

多在洗漱时感到面肌活动不灵、羞明流泪、口角漏水,进食时挟食,发现面部歪斜而来就诊。

4.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检查时发现皱眉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试闭眼时病侧眼球向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Bell)现象。

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吹口哨不能。

5.除面部表情肌瘫痪外,由于面神经损害部位不同尚有如下表现:①鼓索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②镫骨肌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

③膝状神经节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还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为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称为Ramsay-Hunt综合症。

医学面瘫的名词解释

医学面瘫的名词解释

医学面瘫的名词解释医学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其特征是患者面部肌肉的瘫痪,表现为面部表情和动作的丧失或减弱。

该疾病常常会让患者感到困扰和尴尬,而且会对其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医学面瘫进行详细解释,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一、病因医学面瘫的病因有多种可能,最常见的是面神经的损伤或受压。

面神经是控制面部肌肉运动的主要神经,其起源于脑干,经过颧骨进入面部。

在其运行过程中,面神经可能会受到炎症、感染、颅脑损伤、肿瘤、手术风险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神经功能异常或完全损失,从而引发医学面瘫。

二、临床表现医学面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受限。

他们可能无法摆出自然的微笑、皱眉、闭眼或张嘴等动作,甚至连自如地说话都会受影响。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眼睛干涩、流泪、眼睑下垂、唇部不对称等症状。

在一些病例中,面瘫可能会累及到耳、目、颌下腺和颈部等区域,进一步影响听力、咀嚼和吞咽功能。

三、诊断医学面瘫的诊断主要通过医生的临床观察和一些特殊检查手段来完成。

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其发展情况,并进行面部肌肉的检查,以评估面部肌肉功能的损害程度。

在一些疑难复杂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查,以确定面神经的损伤程度以及病因。

四、治疗医学面瘫的治疗旨在缓解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治疗方案因患者情况而异,一般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神经肌肉重建手术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旨在减轻炎症反应和恢复神经功能。

物理疗法通常包括面部肌肉训练、按摩和电刺激,旨在通过刺激神经,促进面部肌肉恢复。

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神经肌肉重建手术可能是一种选择。

总结医学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由面神经损害或受压引起。

患者面部肌肉的瘫痪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常常会给患者的生活和精神健康带来一定的困扰。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 -头颈外科学会2013 年颁布了《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 ’s Palsy》。

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0 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 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 或HSV- 2 抗体及病毒DNA, 提示 BP 与HSV 感染相关。

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 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1. 3 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

面神经麻痹ppt课件

面神经麻痹ppt课件

典型症状
01
02
03
04
口角歪斜
面神经麻痹的典型症状是口角 向一侧歪斜,无法正常完成鼓
腮、吹口哨等动作。
眼睑闭合不全
由于面神经麻痹导致眼轮匝肌 无力,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睑闭
合不全的情况。
额纹消失
面神经麻痹会导致患者额纹消 失,即无法形成皱纹。
面部肌肉僵硬
面神经麻痹会导致面部肌肉僵 硬,影响面部表情的正常表达
物理治疗
电刺激治疗
通过电流刺激面部肌肉, 促进肌肉收缩和神经再生。
按摩治疗
通过按摩面部肌肉,促进 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缓 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和经络,促进面部神经和 肌肉的恢复。
手术治疗
面神经减压术
其他手术
通过手术减轻面神经的压迫,缓解疼 痛和恢复肌肉功能。
如咬肌、颞肌等肌肉手术,用于改善 面部肌肉功能和外观。
注意事项
01
关注先兆症状:如出现 面部肌肉无力、麻木、 口角下垂等症状,应及 时就医。
02
避免过度使用空调、风 扇等制冷设备。
03
注意保护面部,避免外 伤和感染。
0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 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06
面神经麻痹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训练
面部肌肉训练
对面部肌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 鼓腮、闭眼、微笑等,以恢复肌肉功 能。
面神经麻痹的常见原因
01
02
03
病毒感染
如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 毒等感染,可能引起面神 经炎,导致面神经麻痹。
自身免疫性疾病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格林-巴利综合征,也可能 导致面神经麻痹。
创伤和手术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杨万章(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ll's Palsy》。

[1]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痹的95%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多数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 或HSV- 2 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 与HSV 感染相关[2,3,4,5,6,7,8]。

莱姆病[9,10]、麻风、脑干炎、吉兰--巴雷综合症[11]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 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2,13]。

贝尔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方法

贝尔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方法

贝尔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方法贝尔麻痹是一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患者在患病初期常常面部出现无法自主控制的表情肌肌肉瘫痪,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带来了一定的不适。

本文将就贝尔麻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展开论述。

一、贝尔麻痹的诊断1. 临床症状贝尔麻痹主要表现为面部部分或全部的面神经运动障碍,患者面部表情肌无法自主收缩,导致面部表情不对称。

同时,受累的面神经还会引起同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口角偏斜等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现口腔干燥、眼泪减少等症状。

2. 医学检查医生通常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来初步诊断贝尔麻痹,但最终的确诊还需要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来确认。

这一检查方法通过测量面部肌肉的电活动来确定面神经的运动功能是否受损。

二、贝尔麻痹的治疗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贝尔麻痹的常规治疗方式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类固醇激素、抗病毒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可以有效减轻面神经的炎症反应,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抗抑郁药物则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在贝尔麻痹的治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和按摩。

热敷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面神经的痉挛和肌肉疼痛。

按摩则可以帮助患者放松面部肌肉,缓解肌肉僵硬。

3.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贝尔麻痹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面部神经肌肉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面部肌肉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康复训练包括面部肌肉运动训练、言语训练和面部按摩等,可以有效改善面神经运动功能,减轻面部表情不对称。

4. 心理疏导贝尔麻痹病程较长,治疗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因此,心理疏导在患者的康复中显得尤为重要。

医生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并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

总之,贝尔麻痹是一种常见的面神经麻痹疾病,对患者的面部表情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面神经炎的诊断及治疗【31页】

面神经炎的诊断及治疗【31页】
(六)穴位药物注射治疗方法
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太阳、牵正、 下关、迎香、翳风及曲池、足三里,选维生素B12或 腺苷钴胺注射液,面穴给予0.2-0.3ml/穴,体穴给 予1-2ml/穴。每次取2-3穴注射,隔日一次。适用于 各型各期。
五、面神经炎的治疗
(七)中药敷贴治疗方法
取患侧太阳、颊车、地仓、颧髎、牵正、下关、 阳白等穴。
面肌萎缩。 3.中医治疗 患侧行电针、皮肤针,中药敷贴及 穴位药物注射、温针灸。 4.表情肌康复训练
五、面神经炎的治疗
(三)后遗症期方案 1.坚持行表情肌康复训练 2.按摩、物理治疗改善后遗并发症 并发症:倒错、面肌痉挛、联带运动、鳄
鱼泪 3.可考虑行神经移植术
五、面神经炎的治疗
(四)针刺治疗方法
感谢聆听!
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 眉毛低垂,眼裂扩大,上睑 闭合不全,下眼睑外翻,鼻 唇沟变浅,嘴角歪向健侧, 患侧口角下垂。患侧不能作 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 噘嘴等动作。耳后部、乳突 部疼痛,味觉减退,听觉过 敏,泪液、唾液腺分泌障碍。
三、面神经炎的诊断
4.查体内容
三、面神经炎的诊断
4.查体内容
三、面神经炎的诊断
MRI可见肿瘤病灶(沿面 神经分布或内听道、桥小 脑角、腮腺、颞骨)
糖尿病性神 经病变
常伴其他颅神经麻痹,以动眼、 外展、面神经多见
血糖及糖耐量异常
面神经损伤
外伤或手术史
颞骨CT可见骨折或面神 经病灶
Hunt综合征
耳廓、外耳道可见疱疹,可伴 听力和平衡障碍
血清学确定水痘-带状疱 疹病毒滴度上升
五、面神经炎的治疗
六、面神经炎的康复训练
表情肌康复训练内容
1.抬眉训练: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 2.闭眼训练:开始时轻轻闭眼10-20次,食指按摩眶 下缘,再闭合10次。 3.耸鼻训练:指导患者往鼻子方向用力。 4.示齿训练: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 5.撅嘴训练:用力收缩口唇并前撅。 6.鼓腮训练:用手捏住患侧口唇鼓腮。

论文面神经麻痹 (1)

论文面神经麻痹 (1)

论文题目:有关面神经麻痹的探讨姓名:医院:有关面神经麻痹的探讨摘要: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西医治疗方法有伽马刀治疗。

在治疗上一般建议采用中医三位一体综合疗法治疗。

面神经麻痹的分型有:中枢型、周围型。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病因、类型、病例、治疗引言【病例1】患者男性,60岁。

因生气后突然双眼闭合不全,伴头晕、言语欠流利,无头痛及二便障碍。

查体:内科系统未见异常。

双侧周围性面瘫,四肢腱反射活跃,左指鼻试验欠准,右巴彬斯基征阳性。

血、尿常规、肝功、血糖、血沉均正常,心电图示,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头部CT扫描:未见异常。

头部磁共振(MRI)检查:T1 加权象见双侧桥脑基底部有低信号,T2加权象则呈高信号,诊断为双侧桥脑梗塞。

经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等药物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好转出院。

【病例2】患者男性,8岁。

家人发现,双眼发呆,左右转动不动,次日发现口角左斜并流口水。

第三天进食发呛,行走不稳呈蹒跚状,易跌倒,第五天检查发现双眼水平性和垂直性眼球震颤,双眼外展力弱,右侧面肌、斜方肌无力,双侧软腭提举力弱,吞咽发呛,构音困难,发音不清,伸舌偏右,无肌萎缩。

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四肢主动运动困难,右侧为著,无感觉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二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双侧面瘫和四肢瘫更明显。

无明显颅内压增高体征。

头颅正侧位及颅底平片无异常。

脑脊液正常,三月后死亡。

本例后经尸检,病理诊断脑干髓内多形型胶质细胞瘤,病变以桥脑为主,累及两侧,延脑上部受累,并波及小脑上蚓部。

正文一、面神经麻痹概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2-12-26T15:54:55.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张跃强[导读] 目的面神经麻痹属于神经内科诊断病症中的一种。

张跃强 (安丘市人民医院 262100)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128-01 【摘要】目的面神经麻痹属于神经内科诊断病症中的一种。

神经内科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

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癫痫、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我科11年下半年共对9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诊断与治疗,现将体会综述如下:【关键词】神经内科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1.2 病因:感染:此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

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特发性: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引起。

肿瘤:肿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肿瘤均可以引起。

肿瘤包括: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腮腺瘤、原发性胆脂瘤及颈静脉球肿瘤。

神经源性:由于脑血管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引起。

创伤性: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外科手术及以及面神经分布区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药物是面瘫在创伤性原因中最常见的。

中毒:如酒精中毒。

长期接触有毒物。

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再有血管机能不全或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2 诊断检查的注意事项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需与下述病症区别:
2.1中枢性面瘫:系由于对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组面肌瘫痪。

2.2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2.2.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2.2.2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丘系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

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2.2.3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2.2.4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2.2.5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

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3 治疗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

3.1急性期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连续7-10天。

3.2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1/d,连续7~10天,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

3.3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维生素B1 50-100mg,维生素B12 100μg,胞二磷胆碱250mg,辅酶Q105-10mg等,肌注1/d。

3.4理疗: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以促进炎症消散。

亦可用晶体管脉冲治疗机刺激面神经干,以防止面肌萎缩,减轻瘫痪侧肌受健侧肌的过度牵引。

3.5针刺治疗:取翳风、听会、太阳、地仓、下关、颊车、并配曲池、合谷等穴。

3.5.1取穴主穴:分2组。

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

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

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

3.5.2治法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

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

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

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

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3.6血管扩张剂及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可选用妥拉苏林25mg或烟酸100mg,口服,3/d或患侧颈星状神经节阻滞,1/d,连续7-10日。

3.7中药治疗:牵正散等。

3.8手术疗法:病后2年仍未恢复者可行面神经-副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或面神经-膈神经吻合术,但疗效尚难肯定,宜在严重病例试用。

严重面瘫病人可行整容手术。

参考文献
[1]肖波,主编.《神经内科临床心得》.2011-06-01/科学出版社.
[2]秦惠,等编著.《面瘫.三叉神经痛》.2011-01-01/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