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戒尺还给老师
该不该把“戒尺”还给老师
讨论报告紫金中学高一3班一、题目:该不该把“戒尺”还给老师?二、讨论人员:正方:成员一邓家瑜成员二陈晓菲成员三陈旋(支持)反方:成员一张文浩成员二黄琦峰成员三巫淼锋(反对)三、讨论情况:正方观点:在古代来说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
面对现在所说的“熊孩子”,恢复“戒尺”制度是必要的。
正方成员一邓家瑜: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既需要用赏识的眼光发掘闪光点,也需要用恰当的惩戒进行引导。
“惩者,以正其心也”,恰当的惩戒教育有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是让孩子树立“有错必纠,犯错担责”意识的重要手段。
所谓“严师出高徒”,“严”可谓是对师者的基本“人设”。
人生漫漫,道路险阻,遇见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可谓是一大幸事。
古今中外,有许多事例也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
如在王羲之的鞭策下,王献之练字磨尽十八缸水,终成书法名家;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莫泊桑苦练小说基本功,终成一代文豪。
这些事例都很好的证明了“严师出高徒”这个教育制度是对的。
正方成员二陈晓菲:在古代来说,“戒尺”是老师的东西。
所以对于现如今的社会来说,应把“戒尺”还给老师,给老师适当的“惩戒权”,在学生犯错误时,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不走弯路。
正方成员三陈旋:"戒尺,顾名思义——"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
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在古代,学生犯错时,私塾先生便手持尺子打学生的掌心。
在某方面来说,“戒尺”有传承意义,所以也属于一种“传统文化”,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变迁,这种“传统文化”被渐渐隐去。
所以,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戒尺”交回老师手中。
反方成员一张文浩:在我看来,“戒尺”制度是老师管教学生的一种手段,但我并不赞同把“戒尺”还给老师,因为老师很难掌握这个“戒尺”应用的度。
请将“惩戒权”归还老师
请将“惩戒权”归还老师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惩戒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老师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惩戒,以维护课堂秩序和教育纪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这一权利被不断削弱和限制,老师在管理学生的行为上受到了许多限制和干扰。
我们呼吁应该将“惩戒权”归还给老师,让教育者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权利,以更好地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维护良好的教育氛围。
老师作为教育者,应该拥有一定的管理学生的权利。
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的违规行为时,应该有权利进行适当的惩戒。
这不仅能够及时地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学会改正和成长。
如果老师没有惩戒权,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自觉性就会降低,校园纪律也会受到影响。
将“惩戒权”归还给老师,是为了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教育纪律。
老师有着更深入了解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和引导。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会与学生们有着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如果老师在行为管理上没有足够的权利,那么就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行为管理和纪律教育就会显得无力和束手无策。
将“惩戒权”归还给老师,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老师在学生管理和教育方面的作用,让教育更加有效。
老师应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果老师没有惩戒权,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教育。
这样一来,学生可能会越发放肆,学习氛围就会受到破坏,教育质量也会下降。
将“惩戒权”归还给老师,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
老师在行使“惩戒权”时应该依法合规,遵循规定的程序和原则。
给予老师惩戒权,并不意味着给予老师滥用权力的权利,而是在法规的约束下,赋予老师在适当情况下进行惩戒的权利。
在具体实践中,老师应该依法合规地进行惩戒,避免滥用权力和伤害学生。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老师的监督和指导,确保老师行使“惩戒权”不会伤害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高三学生国旗下讲话稿:把戒尺还给老师
高三学生国旗下讲话稿:把戒尺还给老师高三学生国旗下讲话稿把戒尺还给老师时间143028 悦岩璃陌高三学生国旗下讲话稿把戒尺还给老师高三学生国旗下讲话稿把戒尺还给老师纵观古今,戒尺一直是一种惩罚手段。
从私塾到学堂,从学堂到堂。
古代私塾教学,老师都习惯拿一根戒尺,以便有学生不好好学习打手心。
两千年的教学,一代代的名流大家几乎都是在这种戒尺的威严下,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为日后成为历史名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著名学家、政治家苏轼,在60多岁的一个晚上还做过一次因为不好好学习被父亲用戒尺敲醒的梦。
这个事实足以证明,苏轼儿时学习也十分淘气,也曾有过荒废学业的情况。
而他最终还是成功了,由此可见苏轼的成功离不开父亲苏洵手中的戒尺。
而现在的学校中,越越少有戒尺的存在了,因为教育部规定禁止体罚学生,然而这一规定的推出,造就了一批歪曲“以人为本”的人,但是咱们要理清宽松和纪律,自由和自在的关系,扪心自问,若没有早晨起床刺耳铃声谁会准时爬起?若没有老师严厉目光的震慑,谁会自觉远离游戏专心刷题?若没有学校各种规制度的约束,谁会严守时间, 按部就班紧张高效?我们可能会一时,会一天,但是,能坚持三年吗?人都有惰性,都想散漫,想自在,想随心所欲,但是,放任不受约束的结果就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从我们的指缝中、嬉戏中、哈欠中、恍惚中溜走;从你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拖延中无声无息、不知不觉溜走,一去不回头,三年花落花开,三年弹指一挥,这三年对我们一生影响有多大,我们可想清楚没有?就拿我自己说,在学校里有时候,明知自己表现的不好,但敬畏老师手中的那根戒尺,所以每次被老师吓唬,我都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每一次戒尺的挥动都是在惩罚我所犯的错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监督和惩罚,才能使我不断的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清楚惩罚不是老师的目的,寄托和希望才是老师的初衷。
毕竟没有哪个老师不爱护自己的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的。
高中还有一把戒尺属于我们每个人,那就是高考。
把戒尺还给老师读后感
把戒尺还给老师读后感最近读了一篇名为《把戒尺还给老师》的文章,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呐!这文章里说的事儿,真就像发生在咱身边一样。
想想咱们小时候上学,老师那可真是有威严的。
要是谁调皮捣蛋不好好听课,老师的戒尺可就“啪”地一下落到桌子上,吓得大家立马老实了。
可如今呢,老师们似乎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了手脚,对那些调皮的孩子,想管又不敢管,管得重了怕家长找麻烦,管得轻了又没啥效果。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位老师,那可真是让我又敬又怕。
他姓王,我们都叫他王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瘦瘦的,但眼睛特别有神,好像能看穿我们心里在想啥。
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同桌和后面的同学偷偷传纸条。
王老师正在黑板上写字呢,突然就转过身来,那眼神像箭一样射向他们。
“你们俩,站起来!”王老师一声吼,整个教室都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同桌和后面的同学哆哆嗦嗦地站了起来,低着头不敢看老师。
王老师走过去,拿起他们传的纸条看了看,脸色更难看了。
“上课不好好听讲,传这些没用的!”说着,王老师拿起戒尺,在他们的桌子上敲了几下。
“都给我好好反省!”那戒尺敲桌子的声音,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震耳朵。
但是,王老师可不是光会用戒尺吓唬我们。
有一回我生病请了几天假,回学校的时候好多课都跟不上了。
心里正着急呢,王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耐心地给我讲那些落下的知识。
我有个地方怎么都弄不明白,急得都快哭了。
王老师拍拍我的肩膀说:“别着急,咱们慢慢来。
”然后又换了一种更简单的方式给我讲,直到我完全明白为止。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拔河比赛。
我们班一开始总是输,大家都有点灰心丧气。
王老师在旁边给我们加油鼓劲:“孩子们,别放弃!大家一起用力,心往一处想!”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我们班居然一路赢到了决赛。
比赛的时候,王老师比我们还紧张,一直在旁边喊着口号。
最后我们赢得了冠军,大家高兴得又蹦又跳,王老师也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想想,王老师的那把戒尺,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一种让我们知道规矩、懂得敬畏的象征。
把戒尺还给老师读后感
把戒尺还给老师读后感读了《把戒尺还给老师》这篇文章,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文章里提到如今的教育环境,对老师的种种限制,让老师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常常感到束手束脚。
想想我们小时候,老师手里的那把戒尺,虽然不常落下,但就那么静静地躺在讲台上,也有着十足的威慑力。
我想起了自己上小学时候的一件事儿。
当时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生,叫小虎。
小虎那真是让各科老师都头疼不已,上课不是揪女生的辫子,就是偷偷在下面玩玩具,作业也经常不写。
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是个温柔又有耐心的人,一次次地找小虎谈心,给他讲道理,可小虎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天上语文课,王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我们也都听得入神。
突然,小虎那里传来了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原来是他在桌子底下把一整盒的铅笔都倒了出来,正一根一根地往上扔着玩。
王老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她停下讲课,严厉地看着小虎,说:“小虎,你在干什么!”小虎却满不在乎地说:“我无聊,玩玩铅笔怎么了?”王老师气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你自己不学,还影响其他同学!”小虎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这时候,王老师拿起了讲台上的戒尺,走到小虎的座位旁,说:“把手伸出来!”小虎可能没想到王老师这次真的动怒了,有点害怕地慢慢伸出了手。
“啪!”戒尺打在了小虎的手上,声音清脆响亮。
小虎的眼睛里瞬间蓄满了泪水,但他咬着嘴唇,没哭出声来。
那节课之后,小虎安静了好多,接下来的几天也都表现得规规矩矩。
我们当时都觉得,这戒尺还真管用。
可过了没多久,小虎又故态复萌。
王老师再次拿起戒尺,这次打得比上次更重了些,一边打一边说:“我让你不长记性!”小虎这次哭得稀里哗啦的,嘴里还喊着:“我不敢了,我不敢了!”从那以后,小虎虽然偶尔还是会调皮,但比起之前已经收敛了太多。
后来我们才知道,王老师每次打完小虎,心里都特别难受,晚上回家还会自责是不是自己打得太重了。
但在当时,她觉得如果不严厉一点,小虎可能就彻底荒废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把戒尺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惩罚的工具,更是老师对我们的责任和期望。
手握戒尺 心中有爱 ——兼谈教师惩戒权的科学应用
手握戒尺心中有爱——兼谈教师惩戒权的科学应用摘要: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对为未成年学生进行指导和矫正的方式。
戒尺进课堂目的在于在于将惩戒权交给老师,起到威慑作用,教育和警示学生崇尚教师尊严。
合理地使用惩戒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字:戒尺惩戒德育一引言“班主任老师双手捧着一把戒尺,缓缓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见到戒尺后集体起立,自觉向这把戒尺行拱手礼。
紧接着,戒尺'入座'讲台,班主任也向这把戒尺鞠躬行礼” 这是发生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五年级一个班级的一幕。
目前,该校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
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家长以及广大网友关于教师惩戒权的探讨,有赞成的,当然也有反对的。
“戒尺”是什么?笔者认为,戒尺的存在是教师“惩戒权”的一个物质载体,是教师惩戒权的象征。
这一次,“戒尺”走进了课堂,其实是把“惩戒权”交给了教师。
教师应该利用好这把“戒尺”,担负起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
二中国戒尺的兴衰史戒尺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晚清以来,随着西学、新学的兴起,尤其是随着一九零五年废除已有千年历史的科举制度之后,私塾制度以及塾师亦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而去的,自然还有莘莘学子无法忘怀的“戒尺”。
作为90后,笔者自然也经历过戒尺。
那时候的我们以及家长普遍比较尊重、信任教师,既认为不听话的孩子需要惩戒,需要那根“威力十足”的戒尺,更相信教师不会“只管打”。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今天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现在就读于小学或是幼儿园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是八零九零后的独生子女,对于自己的小孩也是更加爱护,不能容忍老师动孩子一根手指。
同时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及专业知识在他们的眼中也不过尔尔。
再加上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个别有损教师形象的“害群之马”一旦曝光,更是给整个教师群体蒙上一层阴影。
三延续戒尺惩罚的必要性分析在近二十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这正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
把“戒尺”还给教师——职业中学学生管理初探
2020 年 17 期65New Generation 作为长期耕耘在职业高中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多年来迎来送往一届届学生,深感当今学生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感觉无助与无奈,我相信很多同仁有相似体会。
究其原因,教师被“制约”因素太多,其中“戒尺”不在手中是重要原因。
本文初探将“戒尺”还给教师,重塑教师权威的问题。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
本文所述“戒尺”与旧时有本质区别,现代意义上的“戒尺”应该是指在教师在坚守师德操守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教育沟通说服诱导已不再奏效的情况下,采用适度、必要的体罚方式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和学习习惯为辅助手段。
其核心以关爱为主旨,促进进步为目标,将维护学生心理和生理不受伤害为最高红线,手段和方式应慎用、巧用。
“戒尺”的使用牵动学校、学生、家长三方,并受到政府部门、社会舆论关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以下逐条分析。
学生、教师和家长关系现状。
首先是学生的情况:第一,随着信息、流量时代发展,抖音、微信和网络等普及,学生能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都不是过去能比的,能接收的有正面也有不良信息,加之本身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引导,而学校的思想教育方式相对保守、刻板,明显落入下风。
第二,新世纪后成长的孩子们在思想、视野、个性等方面明显不同于过去,对自我、自由、价值等的理解也更进一步。
第三,社会竞争激烈不再局限成年人范畴。
大多数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开始从学业、特长、家庭资源等方面互相比拼,长期处于你追我赶状态,直至初高中,面对来自自身和家长的要求,相当部分学生已积累了很大心理负担;第四,职业高中学生多半是中考的失败者,更加迷茫和自卑,累积的负面情绪高于普通中学。
其次是教师的“弱势”。
第一是社会舆论普遍把教师推崇为最受尊敬的职业,另一方面个别媒体又因极少数教师的劣迹而误导了公众对绝大多数教师评价;第二是行政约束多。
把“戒尺”还给老师
龙源期刊网 把“戒尺”还给老师作者:赵琬微王阳谢樱来源:《家长》2019年第09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只能“夸”不能“管”,教师唯恐被冠以“体罚”的恶名,可是这样对孩子好吗?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学生。
而这一规定,却让很多教师因噎废食,怕被戴上“体罚”的帽子,而对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放任自流。
目前,教师“惩戒权”的讨论成为广受社会各界挂着呢胡的热点问题。
而教师“惩戒权”的重塑,应该注意何种问题,如何把握其尺度,却是我们所必须重点讨论的话题。
让教师纠结不已的“戒尺”对于很多年轻教师来说,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打不得,训不得”,往往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
山东济南盛福实验小学校长高红燕说,当下,对于孩子只能“夸奖”,而不能“管”的声音甚嚣尘上。
很多教师为了避免被称之为“体罚”,最终选择了放任自流。
然而,这种做法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北京某小学的王校长对记者说:“我们学校有位年轻教师工作热情很高,一次和学生约定‘谁错了就抄写20遍’,孩子履诺回家抄写时,被家长看到了。
第二天就找到学校说这是‘变相体罚’。
”王校长说,按照相关规定,罚抄作业的确属于“变相体罚”,于是她就批评了这位教师。
没想到,这位年轻人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让她陷入深思。
“坚守师德底线,是不是要放弃教育良知?”王校长说,从这句话看出来,显然这位年轻的教师对于教师的职责定位已经有所动摇,这对于他今后的执教之路,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她非常担心因此失去一位认真负责的好教师。
山东省济宁一中语文教研室主任孙伟说,与过去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玻璃心”情况无疑更多一些。
很多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鼓励教育”,而缺乏“挫折教育”,教师一旦管了,非得不会得到家长的理解,反而会给自己造成较大的压力。
这种情况之下,一些年青教师“明哲保身”也就不难理解了。
重塑“惩戒权”的关键环节此前,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提出,班主任有权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加以批评教育。
30多年教龄老师闻“罚”色变:我的教鞭被锁在柜子里
龙源期刊网
30多年教龄老师闻“罚”色变:我的教鞭被锁在柜子里
作者:
来源:《创新作文·初中版》2019年第02期
不久前,江苏常州市一所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制定相关制度惩戒熊孩子。
“什么叫作变相体罚,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把握这个度很难,所以最后不如不罚了,全部改成赏识教育。
”王老师表示,“两年多前,一个同事让班里学生把听写的错字订正三遍,结果有家长打电话举报了他。
”罚抄也不行,罚站也不行,基本的惩戒手段都行不通,王老师也觉得束手束脚,现在最常用的就是口头批评和告知家長。
但是,和家长沟通又是一个难题,“我现在最怕的就是‘说’,跟家长交流,一句话说错,就是祸。
每次和家长沟通前,我都要字字斟酌,生怕一个字使用不当引发家长的不满情绪。
”
热点提炼:惩罚、教育、沟通、教师。
把戒尺还给老师读后感
把戒尺还给老师读后感读了《把戒尺还给老师》这篇文章,我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文章里提到了如今教育中的一个现象,那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管教有时候变得畏手畏脚。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上小学三年级,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生,叫小浩。
小浩在班里那可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从来不好好听讲,不是揪女生的辫子,就是在桌子底下搞小动作。
老师们对他头疼不已,但又似乎拿他没办法。
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是个温柔又有耐心的人,一开始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小浩,希望他能改正。
可小浩呢,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次数学课,数学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小浩却在下面和同桌嘻嘻哈哈。
数学老师警告了他几次,他都不当回事儿。
最后,数学老师实在忍不住了,走过去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脑袋,说:“小浩,能不能认真点!”没想到小浩一下子就火了,站起来大声说:“你凭什么打我!”这一下,课都没法上了,数学老师气得脸都红了。
从那以后,老师们对小浩的管教似乎更谨慎了,生怕一不小心就惹出什么麻烦。
而小浩呢,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后来,李老师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有一天放学后,她把小浩单独留了下来。
我们都在外面偷偷看着,心里好奇李老师会怎么对付小浩。
只见李老师没有发火,而是让小浩坐在她旁边,轻轻地问他:“小浩,你为什么不愿意好好学习呢?”小浩一开始还别着头,不说话。
李老师也不着急,就这么耐心地等着。
过了好一会儿,小浩才嘟囔着说:“反正我学也学不好。
”李老师笑了笑说:“谁说的,老师觉得你很聪明,只是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然后,李老师一点点地和小浩分析他的问题,告诉他只要努力就能进步。
那天,李老师和小浩说了好久好久。
从那以后,小浩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认真听讲,作业也按时完成了。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老师当时那一拍,真的是出于恶意吗?当然不是!那只是老师着急之下希望能让学生回到正轨的一种方式。
而小浩的反应,也反映出了他对老师管教的误解。
把戒尺还给老师
把戒尺还给老师戒尺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在古今中外都有实施,那也说明了戒尺在教育上有积极的作用。
我在此谈到戒尺,并不是为体罚学生找借口,而是以戒尺为戒,让学生从小就形成强化纪律观念和强化自我约束意识,增强管住自己的能力。
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体罚不当或体罚过重的现象,就要全盘否定戒尺的作用,那和因噎废食有什么区别?前几天我在浏览网站时,看到教育部网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等行为将受到处分。
这样就是用法规形式给中小学教师划出“师德高压线”,这样做确实对防止扇耳光、揪耳朵、抽手心、罚跪等恶性体罚事件,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在“爱心教育”、“民主教育”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的今天,惩戒好像成了教师教育教学中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在惩戒之前就担心怕出现教育事故,学校怕承担责任,学生呢?那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还有《中华民族未成年保护法》保护着他们,真是幸福的让人羡慕嫉妒恨呐。
但是这种对于未成年人的过分保护,对教师的严格要求,直接扼杀掉了中国教师的最后一点尊严,学生有尊严,老师就没尊严吗?更为严重的是,片面强调学生权利,很容易暗示某些调皮学生“用我的个性挑战你的耐性”,故意跟老师对着干,出臭风头,以此自夸。
造成很多老师对于学生想管却不敢管或者干脆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的局面。
老师对教育畏手畏脚,家长溺爱孩子,让孩子没有规矩,管不住自己的熊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得教育不需要我们反思吗?还记得去年,在安徽省蒙城县范集镇某学校课堂中出现学生集体群殴老师事件吗?在朋友圈转载疯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老师似乎试图从学生手中抢夺什么东西,只见学生根本不听从老师的要求,随后其他的五六个男学生突然冲出一起对老师展开拳打脚踢。
甚至其中一名学生拿着板凳朝着老师头上砸去,看上去十分恐怖。
多名学生手中也拿着类似橡胶棍的东西朝老师身上猛打,只见老师只身一人难以招架,视频中的一幕幕让人很难相信这居然是发生在课堂上!令人心寒。
教育惩戒权该不该还给老师
教育惩戒权该不该还给老师作者:时鹏寿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第6期“犯了错没人敢管”是学生的悲哀,请把惩戒权还给老师学生犯了错,老师当然得管,否则就是失职。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该不该有惩戒权,却成了莎士比亚式难题,反复被提及,却一直无解。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建议,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让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应该包含教师在必要时候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条文。
一时间,惩戒权这个话题,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
能否赋予教师惩戒权,先要厘清惩戒的含义。
这个词之所以敏感,是因为人们习惯性地把惩戒和惩罚甚至体罚相混淆,一旦提起,脑回路就会跳转到民国或更久以前的画面——一位身着长马褂的私塾先生,手里拿着戒尺,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会抡起来打。
汪曾祺在《我的初中》一文中回忆他的初一、初二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时有过这样的描述: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
汪曾祺的堂弟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候极其顽皮,不用功。
后来,这位堂弟发奋读书,成了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
旧时代的戒尺是暴力的代名词,但辞海对惩戒的解释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也指引以为戒,即以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
可见,惩戒重视的是结果,体罚则是规训的过程和手段,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谈惩戒即色变大可不必。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仅就惩戒的方式而言,有口头提醒、背诵课文、写检讨甚至告知家长等等,用体罚来管教学生简单粗暴,是最低级最懒惰的选择,会造成儿童的身体伤害,在其心里留下难以弥合的阴影,还会滋生社会戾气。
网上曾疯传一段视频,一位初中老师因20年前动手打人,被成年后的学生以暴制暴拦路掌掴,该男子在被抓后承认自己打人有错,但指称老师也有责任,足见体罚贻害之深。
随着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意识的提升,被误认为体罚的惩戒逐渐远离校园,加上有些家长对学生过度保护,舆论对少数老师不当教育行为的过度渲染,造成老师该管而不敢管。
“戒尺”该不该还给小学教师
“戒尺”该不该还给小学教师作者:陈海燚余冰阙程皓曾鸣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37期摘要:研究小学教育方式中的“惩戒教育”,不仅要关注小学教师、学校对教育惩戒的态度以及惩戒方式的使用,还要关注学生对该教育手段的看法和家长对于小学教师使用惩戒手段的态度。
本研究正是从教育活动中的这四个主体出发,基于对教师、学校、学生、家长的调查,从不同角度对该不该将“戒尺”还给小学教师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发现,“戒尺”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在小学教育中使用,但是却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以及方法的掌握。
并根据以上的发现,对惩戒的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育惩戒;小学教育;戒尺;调查研究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在进行经济方面的改革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持续地向前进步。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世界仿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严峻现实:教育惩戒的缺失。
因为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再加上个别教师对学生的恶性惩罚事件被曝光,如:2017年,四川省就发生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一名姓张的教师因为学生不听话、调皮,为了惩罚他,就让该生当众下跪,并对该学生实施了一系列打骂的行为,该事件被曝光后,张姓老师直接被停职。
在不少这样的教师惩罚学生的恶性案件后,有不少老师简直谈“惩”色变,为了自保,根本不敢再使用任何的教育惩戒手段,甚至连学生都不敢碰一下,就好像碰一下就会出事似的。
由此可见,教育惩戒已经变成了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一、研究目的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学校、学生、家长,四大主体对于“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频率、方式”的回答和态度来分析是否该将“戒尺”还给小学教师,如果不还,那么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该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的效果呢;如果要还,还了之后,小学教师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戒尺”该不该还给小学教师
“戒尺”该不该还给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方式中的“惩戒教育”,不仅要关注小学教师、学校对教育惩戒的态度以及惩戒方式的使用,还要关注学生对该教育手段的看法和家长对于小学教师使用惩戒手段的态度。
本研究正是从教育活动中的这四个主体出发,基于对教师、学校、学生、家长的调查,从不同角度对该不该将“戒尺”还给小学教师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发现,“戒尺”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在小学教育中使用,但是却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以及方法的掌握。
并根据以上的发现,对惩戒的方法提出建议。
标签:教育惩戒;小学教育;戒尺;调查研究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在进行经济方面的改革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持续地向前进步。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世界仿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严峻现实:教育惩戒的缺失。
因为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再加上个别教师对学生的恶性惩罚事件被曝光,如:2017年,四川省就发生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一名姓张的教师因为学生不听话、调皮,为了惩罚他,就让该生当众下跪,并对该学生实施了一系列打骂的行为,该事件被曝光后,张姓老师直接被停职。
在不少这样的教师惩罚学生的恶性案件后,有不少老师简直谈“惩”色变,为了自保,根本不敢再使用任何的教育惩戒手段,甚至连学生都不敢碰一下,就好像碰一下就会出事似的。
由此可见,教育惩戒已经变成了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一、研究目的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学校、学生、家长,四大主体对于“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频率、方式”的回答和态度来分析是否该将“戒尺”还给小学教师,如果不还,那么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该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的效果呢;如果要还,还了之后,小学教师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二、研究方法本文运用访谈的调查研究方法,对重庆市北碚区的某小学教师、校长、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
把戒尺还给老师作文800字
把戒尺还给老师哎,各位老街坊,今儿咱们得聊聊个正经事儿——把戒尺还给老师。
这事儿啊,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但咱得试试,为啥呢?因为咱得让孩子明白,规矩方圆,还是得有的。
记得小时候,一进校门,那墙上挂着的“尊师重道”四个大字,比啥都显眼。
老师们手里头,除了粉笔头,还有那么一把戒尺。
那时候,孩子们皮,上课捣蛋,下课疯跑,老师一瞪眼,戒尺往桌上一敲,“咚咚”两声,全班立马静悄悄。
那时候的戒尺,不光是教具,更是一种威严,一种敬畏。
可如今呢?学校里头,戒尺早就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赏识教育”、“快乐学习”。
孩子们高兴了,家长也放心了,可问题也来了——孩子们越来越没规矩了。
上课迟到、早退,作业不写,考试作弊,老师批评两句,有的孩子还跟老师顶嘴,甚至动手。
这哪儿成啊?有人说了,这是时代变了,孩子们有个性,得尊重。
这话没错,可尊重不代表放纵。
树不修剪,长不成参天大树;人不教育,成不了栋梁之才。
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话虽然糙,但理儿不糙。
把戒尺还给老师,不是说要老师动不动就打孩子,那不成体罚了?咱说的是,得有那么一种东西,让孩子知道,错了就得认,就得改。
这东西,可以是戒尺,也可以是别的,关键是那份威严,那份敬畏。
你看那国外,好多学校也有校规,违反了,也得受罚。
人家那孩子,一个个都挺守规矩的。
咱不能因为怕人说咱“落后”,就把好的传统都给丢了。
当然了,教育孩子,光靠戒尺是不行的,还得靠爱心、耐心和智慧。
老师得了解每个孩子,因材施教,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规矩中成长。
家长也得配合,不能光指望老师,自己也得管管孩子,不能一味地溺爱。
所以说啊,把戒尺还给老师,不是复古,不是倒退,而是找回那份对教育的敬畏之心。
让孩子们知道,学习不是儿戏,人生不是游戏。
只有这样,咱们的孩子,才能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接班人。
最后,咱得说一句,教育孩子这事儿,急不得,也慢不得。
得慢慢来,一步一步来。
把戒尺还给老师读后感
把戒尺还给老师读后感《把戒尺还给老师》读后感。
《把戒尺还给老师》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散文,它讲述了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重要,也让我明白了学生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老师。
在书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深刻影响。
作者小时候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常惹老师生气。
但是,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用爱心和耐心对待他,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在老师的影响下,作者逐渐懂得了尊重和感恩,最终成长为一个懂得责任和爱心的人。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学生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老师。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是我们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爱心,教育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对老师怀着感恩之心,珍惜老师的教诲,用行动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老师的教育。
总的来说,读完《把戒尺还给老师》让我受益匪浅。
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也让我明白了学生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老师。
同时,它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珍惜老师的教育。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老师,珍惜老师的教育,用行动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把教育的戒尺还给教师
把教育的戒尺还给教师作者:曾海玲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20年第06期观点碰撞2019年9月21日,我参加了由21世纪研究院举办的一个主题为“再不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代孩子就完了”的沙龙活动。
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主讲嘉宾除了代表体制内教育管理者的我,还有律师、三个孩子的妈妈及一个特色学习社区的17岁学生。
关于教育惩戒,我国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的传统。
甲骨文的“教”字就是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孩子。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虽然前些年,许多教师发出了“不敢管”“不能管”的声音,但近年来,一度丢失的戒尺又在众人的呼声中出现了归还之势。
2017年2月,青岛市颁布的《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
”2019年4月,广东省司法厅公布的《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送审稿)》提出:“学校和教师依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上课期间不专心听课、不能完成作业或者作业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课纪律等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活动现场经过近2个小时的深入探讨之后,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仍然有不少与会人员对实施惩戒权持保留态度。
“当我看到‘教育惩戒权’这几个字的时候,心里很不舒服。
‘惩’的意思就是‘罚’,罚难道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吗?”一位从事幼儿教育的妈妈说。
“在我们这个学习社区,没有‘教师惩戒权’一说,我们的所有规则都是学生制订的,如果学生不遵守规则,他将被他自己制订的规则所惩罚。
”一位学习社区的负责人说。
“对学生而言,惩罚意味着肉体或者心灵受到一定程度伤害,事实上很多人回忆求学生涯的时候,都感觉到当年所受的伤害难以治愈。
教育部部长发声,可以把戒尺再还给老师,教师们表示很为难
教育部部长发声,可以把戒尺再还给老师,教师们表示很为难我国古代讲究的是“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子,家长们宠爱都来不及呢,更不用说用传统理念教育孩子。
而且随着家长们对学生们教育的重视,教育部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针对学生们的自尊心设置了些保护措施,例如成绩不再公布,不能按照分数分座位,不允许教师体罚学生等,而且还实施了双减政策,可以说学生们越来越幸福了。
教育部部长发声,可以把戒尺再还给老师90年代的时候,学生们犯错或者是不听话,都会被打手板,而学生们也很皮实,家长们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随着家庭宠爱程度加深,很多孩子磕到了,家长都要心疼半天,更不必说被老师打手板了。
很多老师罚站或者惩罚孩子,都被家长责骂,甚至还会告到了教育局,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惩罚孩子,多数时候都是采取无视态度。
确实,很多学生的年纪小,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而老师的责骂以及体罚,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或者叛逆。
教育部出台了禁止老师体罚学生的政策,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孩子们,但是也有些学生仗着有政策保护,变本加厉的闯祸或者淘气,最后变成了人们眼中的“熊孩子”。
针对“熊孩子”现象,教育部新任部长表示,可以将戒尺再还给老师,戒尺是我国古代老师惩罚学生们的工具,主要就是在学生们犯错的时候,打手板以示惩戒,新任部长不仅提出了这个看法,而且还在《中小学惩戒规定(试行)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教师们表示很为难,不知道要不要接戒尺《中小学惩戒规定(试行)中》也是第一次提到了教育惩戒的概念,但不是无理由的惩戒,而是基于教育的目的,学校和老师可以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管理和训导,矫正该学生的行为,同时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而且还规定了适用人群,主要就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老师管教,行为言语不符合学生守则、侵犯他人的权益以及违反校规校纪等学生,都是可以进行惩罚的。
而教育惩戒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点名批评、责令其赔礼道歉、书面检讨以及罚站等等,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让老师更好的发挥教书育人。
训诫惩罚学校故事
训诫惩罚学校故事近日,某学校召开关于教育惩戒的听证会,与会代表讨论如何实施,并希望建立惩戒制度,把“戒尺”还给老师。
在我看来,校园惩戒是错误的,老师应该与学生和平相处。
校园惩戒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湖南市的一间小学,一个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没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被他的班主任进行了一顿“惩戒”。
他的班主任罚他跑了20圈。
跑完之后还把他暴打了一顿。
这个学生的身体上受到了伤害,心灵上也受到了伤害,给他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他从此以后不敢再上学了。
这位老师打着为他好,让他长记性的口号,去摧毁了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
难道我们还要把“戒尺”还给老师吗?校园惩戒与校园惩罚是不同的。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女主易遥与齐铭玩得好,唐小米很嫉妒她,就欺负易遥,到处传易遥的谣言。
后来,齐铭与顾湘在一起了。
唐小米就设计害死了顾湘,还嫁祸给易遥。
易遥受不了,就去跳河。
当易遥跳河时,却没人去拦她,还辱骂她。
唯一一个想去救她的人也被拦下来。
学校的老师刚开始对这个谣言,选择相信唐小米的谎话。
学校就惩罚易遥打扫卫生。
后来,易遥跳河自杀后,易遥被校园欺凌的事也被爆出来,真相大白。
学校惩戒唐小米,开除唐小米的学籍,并将她送进公安局。
我们应该反对校园惩戒。
我认为校园惩戒是不好的。
你想想看,当你不小心犯了错,就被体罚,被人打,那是什么滋味?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为何不心平气和地跟学生讲道理呢?你想想看,当你晚上在宿舍睡觉的时候被教官拉出去罚站。
站到凌晨,吹了风,然后发烧,那是什么感受?为何不跟学生说一句不要说话,要睡觉了呢?你想想看,当你不小心考砸了,被老师指着骂,被老师撕烂卷子,那又是什么感受?为何不说句,这次考不好,下一次努力一点呢?综上所述,我们反对校园惩戒。
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但不能惩戒学生。
老师们可以训斥学生,但不能用所谓的“戒尺”罚学生,应与学生和平相处,互相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戒尺还给老师
在我国,众所周知,那些幸运的独生子女所受的宠爱简直让我们这些“生不逢时”的成年人“眼红”,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到了空前绝后的地位------你看,《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于“严禁体罚”的明文规定,甚至,中学政治教材里都有介绍,生怕学生在学校里只顾“糊里糊涂”的学习知识,而忘记了自己随时有“民告官”的伟大光荣权利。
笔者以为,体罚学生当然不好,看到媒体暴光某地体罚学生的过激行为,谁都会不开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嘛!但是“严禁”也未必都对;写进教科书里,就更不应该了------这样无异于在为调皮学生撑腰,让不幸碰到这类学生的老师难堪。
戒尺不应该下岗。
我们不必说三味书屋里寿老先生那把不常用的戒尺对学生的约束力有多大,也不必说韩麦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的那把“怕人”的铁戒尺对小弗郎士的警示力有多强,更不必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造就了多少人才,单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也许您准备扁我的念头会打消的。
大家知道,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处事、形而上学。
就戒尺而言,这种教育方法古今中外由来已久,肯定有它积极的一面。
它至少可以让学生从小
形成并强化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管住自己。
尽管在运用的时候,有比较愚蠢的行为(体罚不当、不得体),导致个别的不愉快,但是这毕竟是个别现象,我们如果因此而全盘否定之,那就等于是因噎废食。
凭心而论,毕竟它的功是大于过的------把“严禁体罚”令实施以来进“少教所”的人数与以前比较,会发现相对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少年犯”在学校时炼就了胆量——没有“怕处”:我就要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于是,平时不给吃小苦头,到头来只好让他吃个大苦头。
再者,我们的媒体一味强调学生权利,而淡化学生纪律观念,忽视教师教育权利和保障,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学生有尊严,老师就没尊严?更为严重的是,片面强调学生权利,很容易暗示某些调皮学生“用我的个性挑战你的耐性”,故意跟老师对着干,出臭风头,以此自夸。
如果某位专家学者认为我危言耸听,那么请您“微服私访”,到一个有80多人的班级当一个学期班主任。
那时我想也许您的观点会有变化的。
可能您要说,怎么一个班有那么多人呢?那不是没按要求做吗?的确是没按规定班额做,但这种大班现象在内地小城镇是很普遍的------原因想必您应该清楚了。
也许有人心里说用戒尺是无能的表现,看看人家西方国家就不用戒尺,那样多么尊重学生的人权啊!我说是的,但是尊敬
的先生,我想请您先看一段文章:
"与我国不同的是各个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不但是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行政教育的手段,而且还带有了一定的法律效力。
学校依照这些法规条款来教育和管理学生,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
一般来讲,学生行为规范(StudentCodeofConduct)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考勤及请假制度;第二,考场纪律;第三,课堂纪律要求;第四,着装要求;第五,关于学生使用手机、BP机和收录机等的要求;第六,性行为的要求;第七,各种被禁止的行为,如打架、帮派、抽烟、携带武器、偷窃等。
行为规范中还明确了学生违反这些规定可能带来的后果。
例如,周六到学校上课、请家长、停课一周、转学等。
在新学期开学初,学校要组织家长和学生学习“学生行为规范”,并和学生、家长签订一份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的协议.(SchoolPolicyAgreement),一旦学生和家长在协议上签字,表明学生和家长同意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并愿意承担违反规定所带来的后果。
"(张云裳)
我们看到,美国教育虽然不用戒尺,但是它对顽劣学生却有比我们更严格的要求:周六到校上课、请家长、停课、转学------而且这些行政教育的手段具有法律效力,我们呢?许多家长都认为:我交钱了,你就得把我的孩子管好,没我什么事;要他停课?呵呵,谁敢啊!要他转学?哈哈,
你吃了豹子胆啦?谁给你权力呀?
需要说明的是,就是这样严格的要求,也没能使美国教育走出困境:充斥校园的枪击暴力事件,就是一直困扰着美国教育界的最大难题。
而我们没理由不这样思考:假如美国教育从小学开始请戒尺上岗,说不定他们国家的校园暴力事件会大大减少呢!(事实上美国真的有一些专家提议运用中国的应试教育方法呢),而我们居然毫不可惜的抛弃适合自己国情的有效方法,去学人家的东西,而且是断章取义,只学温情的一面,连人家严厉的教育惩罚制度也“扬弃”了!呜呼,我们对下一代的“关爱”简直做到极致了!真的不敢想象,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会是什么样子!
总而言之,笔者以为,戒尺还没有到下岗的时候;拿掉了教师的戒尺,就意味着要增加少管所的投入,也意味着将来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些“敢想敢做”的歹徒。
所以,笔者大声疾呼------把戒尺还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