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讲义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 人所接受的文化。
❖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 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 亚文化的类别:
❖ (1)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 的文化。
❖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 (3)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 化。
❖ 特殊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 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语文化内容。
❖ 普遍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就其 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如语言、习俗等等。
❖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 文化中心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 族、甚至各个地区、各个群体都常常带有一种倾向, 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 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它民族的。
第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 第二节 文化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 第四节 文化的分析 ❖ 第五节 文化模式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 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 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三)宗教
❖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 1、十分密切。
❖ (1)内容方面,二者有许多重合之处。 ❖ (2)宗教统一道德守则 ❖ (3)宗教加强道德的威慑力。
❖ 2、宗教加强了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力,但却使道德 流于僵化。
❖(四)法律
❖ 1、定义:
❖ 法律是由国家颁布的用来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即国家维护 的行为守则。
❖ 2、法律的特点:
社会学概论3-文化
第四节
文化的特性
1文化无所不包 2文化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3文化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4文化是习得的 5文化具有象征性 6文化具有共享性 7文化具有整体性
第五节
文化分析的视角
文化进化论:泰勒、摩尔根、萨林斯 功能主义:马林诺夫斯基、布朗 文化相对主义:博厄斯、本尼迪克特 生态人类学:斯图尔德
第三节
文化的形式
一、主流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依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及作用而分。主流即占主体地位、主导 社会化、影响普遍;亚即占次要地位、影响部分群体、为部分成员所运 用;反文化即与主流文化相对、价值观相反的文化。 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 按文化创造者来分,精英文化即为精英所创造的;大众和流行文化为非 精英大众共同建构起来的文化。 三、高雅文化与民间(俗)文化 这是按照文化评价标准而进行的划分。高雅通常指人们对社会上层或文 化精英所承载的文化;民间或俗文化是指普通民众所操持的文化。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这是根据时序性对文化的划分。广义传统可通指过去,狭义指近代以前, 传统与现代文化就是根据这(1)
一、符号:群体表达意义;传递、交换 和存储信息的事物和行为,包括:象征 物、语言(言语和文字)、动作 二、规范:引导或制约群体成员行动的 规则,主要有:习俗、民德、规约、法 律
文化的构成(2)
三、价值观: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 的倾向和观念。影响着社会理想、目标 和行动方式。 四、生计模式:群体成员维持生活的基 本方式。由生态环境、器物、生产和生 活方式决定。
二、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文化的功能 1适应策略:文化是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 经验积累,人们创造的文化为社会成员适应环 境和生存提供各种策略。 2传承文明: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以文化为 载体而不断积累和传承的。 3整合社会:文化为社会成员整合成一个有机 系统提供了符号、价值和规范认同的基础。 4促动变迁:文化是一种动态系统,文化变迁 包含着同时也促动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 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接受的文化。对社 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 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 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可 分为民族的、种族的、职业的、区域的、 宗教的、社会阶层的、越轨的等类型。
4、物质文明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各自的物质文明,它 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 集合体,包括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 饰、书籍等人工制品。
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层次(内部构造)
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 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 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形式。
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三,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地球环境相同、
可利用材料与资源相似,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四,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文化差异性来源于人类满足其相同的基本需要时,
所用的途径或方法不同。
一是地理环境不同,提供给人类可用的资源不同,
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
二是被孤立的程度,接触面不同,则其文化按照特
第三章 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 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联系着社会 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 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是社会学中的 重要概念。
第一节 文化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 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 的东西。
殊的方向发展。 三是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自我导向是指各民族 兴趣发展的趋向。
社会学概论文化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凡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
凡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
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社会学:第5章文化
社会学:第5章文化教学目标:1、理解文化、文化一体化,理解两种文化观2、掌握文化的一般特性、文化的构成3、理解理想文化和现实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教学重点:文化、文化的一般特性、文化的构成教学难点:文化一体化文化变迁的方式教学内容:§5 文化§5.1 文化概述一、关于文化概念的探讨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象征。
关于文化的概念,据两位美国人类学家的归纳统计,其定义有160多种之多。
这说明人类的文化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千差万差的。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文”和“化”也是分开来解释的。
“文”指文字文章,也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指感化、教化,合起来讲“文化”就是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
在西方,英语中文化是culture,源于拉丁文cultura,愿意为耕耘、耕作,可见从其最初的含义看,就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之意。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将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的范畴,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应的都属于文化现象。
德国学者普芬多夫曾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着这个说法,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不过也有人认为文化教育只包括精神因素,不包括物质因素,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就持这种观点。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得的技巧、习惯。
泰勒认为,文化的特点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人类所共同享有的。
还有一种界定强调知识、思想、价值、心理等人类的内在意识和观念,认为文化就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社会性的观念形态。
这一观点最经典的表述者就是毛泽东。
他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毛泽东的这一定义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思想,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观念。
所以,一提到文化,人们往往把它和思想观念联系在一起。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文化.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文化的涵义、特性与分类一、什么是文化1、涵义——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两者都描述人类生活的活动成果区别:文化的涵义更加广泛,文明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强调过程和机制,文明注重结果;文化的层次可以从社会到家庭,但文明只指社会指这个层次;文化现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才出现的,文明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二、文化的特性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复合性3.象征性4.传递性5.多样性6.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文化堕距——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不一致(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结果产生文化各部分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的现象。
三、文化的分类1、按文化在一个社会内共享范围: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指社会多数成员共享的、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如普遍认同的道德信念。
亚文化:一个社会中部分社会成员共享的不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
2、按照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主文化和反文化。
主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维护和支持。
反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背离和否定。
第二节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的构成要素1、符号一个文化的符号是指文化中有意义的姿势和象征物。
姿势包括躯体姿态、手势、表情、声调等。
象征物的形式则多种多样,图腾,吉祥物,市花,国花,国旗、国徽。
2、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与符合意愿的观念。
3、规范社会学家把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称为规范。
社会习俗法律道德4、物质文化二、文化的结构层次(一)文化的内部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筷子。
2、文化丛文化丛也称为文化特质丛,是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
社会学课件第4章 文化
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在价值观念,行为 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相互反对的情 况。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区别: 1.产生时间 2.包涵范围 联系: 1.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 2.文明是文化的进步表现
四、文化、社会与人 文化、社会与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 社会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社会 是文化的体现,是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而社 会又是由共享同一文化的人们所组成,这些 人同时又赋予文化与社会以活力。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 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 观念等。
民族亚文化:社会中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
3.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反文化 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 化的抵制和对抗。
20世纪60.70 年代西方青年兴起 的“嬉皮士”运动。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1.中心文化是指文化的中心地带,一般是在某 种文化的起源地附近或其发挥显著作用的地方, 在这里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该文化特色 的各种文化特征,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弱。 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它离中心文化 较远,受中心文化的影响较弱,而往往容易受 与之比较接近的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 一种混合的文化形态。如果边际文化同时也难 以受到其他重要文化的影响,那么它就有可能 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 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 的。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克罗伯与克拉克洪:文化存在于任何内隐 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 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 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 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 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文化社会学ppt课件
一、文化:一个聚讼难决的争议性概念 二、文化的社会学解释 三、文化的面相与类型 四、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五、文化、人化与文明
一、文化:一个聚讼难决的争议性概念
文化是什么东西?文化在哪里?在个人 的头脑里,还是表现在具体的事物上? 文 化何去何从?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几乎每 个人心中都有他(她)的文化概念。不同 的研究者更是从各自的立场和研究角度出 发去界定“文化”,因此,全球范围内的 “文化”概念至今已达二三百种之多。
—文化起源“圣人说” 2.西方文化起源论 (1)中世纪以前的“神创论” (2)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起源学说 ①启蒙思潮影响下的文化地理决定论、古典文
化进化论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起源论争(进化论、
传播论、功能论、心理论等等)
思考:中西方文化起源有何共性和差异?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起源学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劳动创造 了人自身,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文 化。一般认为,人类文化起源于劳动工具的创 造。人类从他能够使用自己创造的劳动工具那 一刻开始,就拥有了自己所创造的文化。
一、西方古典文化社会学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1. 欧洲17世纪的工业革命变动了西方的
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和人际关系,18世纪的 启蒙思潮的影响,以及19世纪实证哲学和进 化论的影响,促进了古典文化社会学的产生。
2.15~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为 包括文化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 新的路径。
“文化”的概念如此纷繁复杂,但是,这 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观念、文化 现象不仅烙在人们的头脑里,而且也弥漫在人 们的现实生活中。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完全 是“居住在文化空间里”。
文化之于你我,它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存。 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 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总体映射。历史与现实的相 互影响或此消彼长,使得文化的历史性和时代 性总是纠缠不清、缠绵悱恻,文化张力的民族 性最终也就显露无遗。
《文化社会学》课件
课程概述
本节将概述《文化社会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我们将探讨文化对 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它在塑造身份和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
文化的定义
了解文化的定义是理解其重要性的第一步。文化是一群人共享的价值观、信 仰、习俗和艺术表达形式的综合体。它扮演了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角色。
文化的种类
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精彩之处。我们将探索不同类型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年代文化等, 以了解它们如何塑造个人和社会。
文化的功能
文化不仅是个体认同的来源,还对社会起着重要的功能。我们将讨论文化在 社会凝聚力、价值观传递、社会变迁和社会控制等方面的功能。
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文化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社会的运作方式。我们将探讨文化和 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文化如何塑造社会的组织和层次结构。
文化与身份的关系
个人的文化背景是构建身份的重要因素。我们将探讨文化对个人身份的塑造 作用,包括文化认同、社会角色和群体归属感等方面。
文化冲突与文化多元化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多元化是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我们将研究文化冲突的原因,并探讨如何促进文 化多元化和包容性社会。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社会学课件(共39张PPT)
• 〔2〕文化堕距:
• 由相互依赖的各局部所组成 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局部 变迁的速度(sùdù)是不一致的, 结果会造成各局部之间的不平 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 会问题。
• 〔城中村村民、剩女现象等〕
第十一页,共39页。
材料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个体经营者通过合法
经营,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一跃成为当今 社会的富裕阶层。他们现在会经常出现在一些高级 社交场合。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有的人吃饭时用桌布来擤鼻涕(bítì),边吃饭边掏耳
朵场材、的料在挖人二鼻 心西:孔 里方和 十一擦 分些眼 不兴睛悦旺等。国。家这,个足人球的文行化为十会分使其盛他行在。人 们都热衷于足球运动。足球作为一个行业 (hángyè)和职业,也是大多数青少年所向往的。 他们举行的职业联赛经常是座无虚席。但是我们 经常会发现一些现象,即在足球场上,经常有不 同发现队生象试什的,。分 么球而这析 社员且些会(f间还使ē现n发有得象x生辱足ī?)上以争骂球述及执和这两其,殴项那产假打文么生摔裁明材的等判的料原犯以运反因规及开映?现足工了象球程也骚蒙时乱上有的了 阴影。
第十二页,共39页。
• 这两种现象是在文化变迁过程 (guòchéng)中出现的文化堕距现象。文 化堕距是由于相互依赖的各局部所组成的 文化在变迁时,其各局部的变迁速度有快 有慢,从而导致各局部间的不平衡、差距、 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 此,是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 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 从而产生了差距,即产生了文化堕距。
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 走向极端就是否认了人类文化
(wénhuà)的共同性
第三十四页,共39页。
•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 1.文化震惊〔客观现象〕 • 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
文化社会学讲义(1-13章)
文化社会学讲义第一章文化一、文化的定义1、狭义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1、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
参考——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
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3、“文化”与“社会”在概念上的不同文化是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产品..构成社会是创造和共享某种文化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人.构成。
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教材P52)4、“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一切文明都是文化,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
注意,“人类”、“人类社会”、“文化”这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概念,三者谁也不可能单独脱离其他而孤立存在。
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当人类创造文化的那一刻起,人才之所以为人,而社会正是由创造和共享了文化的无数个人构成的。
二、文化的的演进(人类的演进)1、人类演进的历史: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约6亿年前生命在古代海洋中产生(由单细胞到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约4亿年前爬行类产生约1亿8千万年前哺乳类动物产生→约7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出现→约3百万年前人类产生→约5万年前现代人形成→约1万年农业开始→约6千年国家出现→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进入现代社会。
2、人类在灵长类基础上进化演进具有了如下特点:⑴、喜欢群居。
⑵、智力发达。
⑶、前肢灵活。
⑷、喜用嗓音。
⑸、直立行走。
⑹、四季性交。
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三、文化的重要性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也创造了人类。
文化使人类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累积和继承,使人类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不断推进人类的进步。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 三、社会结构 • 1。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 • 2。社会结构的分类 • 1)社会经济结构 • 2)社会上层建筑结构 • 3)阶级阶层结构 • 4)人口结构 • 5)民族结构 • 6)家庭结构 • 3。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P86-88) • 1)斯宾塞和涂尔干的社会进化观 • 2)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二层论 • 3)帕森斯的社会结构论
• 3。对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
四、文化变迁
• (一)文化变迁的必然性 • 1.文化是适应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而自然、
社会环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文化必然随 之发生改变; • 2.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物质、精神和秩序的需 要而创造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无止境的,文化的 创造也将是无止境的; • 3.文化具有可传播的活性特点,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的可 变性。
• 二、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的总称,是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 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 1)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 3)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 •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 5)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 • 6)工具型关系与情感型关系 • 3。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源 • 强关系(strong tie) • 弱关系(weak tie)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一、社会的基本要素 • 1.人口资源 • 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
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 • 2.自然资源 •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外部条件。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制约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人类影响、改 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 3.文化资源 •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物质的和精 神的)的总和。包括各种知识、技术、规范、艺术、习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社会学讲义授课教师:东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邓力铭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为社会学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会用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纷繁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对各种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内文化的辨析能力和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36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相结合。
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和提问,课堂作业)主要参考教材: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文化、宗教两章)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文化一、文化的定义1、狭义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1、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
参考——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
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3、“文化”与“社会”在概念上的不同文化是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产品..构成社会是创造和共享某种文化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人.构成。
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教材P52)4、“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一切文明都是文化,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
注意,“人类”、“人类社会”、“文化”这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概念,三者谁也不可能单独脱离其他而孤立存在。
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当人类创造文化的那一刻起,人才之所以为人,而社会正是由创造和共享了文化的无数个人构成的。
二、文化的的演进(人类的演进)1、人类演进的历史: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约6亿年前生命在古代海洋中产生(由单细胞到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约4亿年前爬行类产生约1亿8千万年前哺乳类动物产生→约7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出现→约3百万年前人类产生→约5万年前现代人形成→约1万年农业开始→约6千年国家出现→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进入现代社会。
2、人类在灵长类基础上进化演进具有了如下特点:⑴、喜欢群居。
⑵、智力发达。
⑶、前肢灵活。
⑷、喜用嗓音。
⑸、直立行走。
⑹、四季性交。
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三、文化的重要性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也创造了人类。
文化使人类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累积和继承,使人类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不断推进人类的进步。
四、文化与人性什么是人性?人性=人的本能1、本能的定义——本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复杂的行为模式。
2、本能应该具备的要素特征:⑴、先天遗传继承,不用学习。
⑵、不可抗拒性和不可改变性。
人类几乎没有任何本能,即使是在人类之初所拥有的本能,在进化的过程中也消失了。
3、人有本能吗?“吃”、“喝”、“性”、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吗?五、文化的要素物质文化——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
东西。
1、文化的构成要素:符号和语言价值观念非物质文化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习俗社会规范惯例(民德)2、符号的定义——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的表达自身之外事物的东西。
(诸如语言、文字、动作、表情)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符号衍生出诸如“文学”、“舞蹈”、“音乐”等等多样的文化形式3、语言的重要性:⑴、交流信息、延续文化。
⑵理解现实、建设文化。
(慎言)4、价值观念的定义——社会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是社会成员关于善良、正确、好坏、称心合意等的共同看法。
5、社会规范的定义——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他包括习俗和惯例两类,他限定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应该怎样待人接物、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调整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他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
习俗——约定俗成,可以适当程度违反不会带来严重后果。
6、社会规范的分类惯例(民德)——不允许有任何偏差,违反会带来严重后果(如法律、各种规章、制度)7、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社会规范的内容,任何社会规范都可以追溯到某条基本的价值观念,规范是一般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六、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而非遗传获得。
)和超个人性(形成文化的理想不在个人)。
2、文化具有复合性。
(任何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的)3、文化具有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具有广泛的意义)4、文化具有传递性。
(被他人模仿、利用)5、文化具有变迁性和文化堕距。
(文化在不断变化、文化的各组成部分在变迁时速度并不一致而产生堕距)七、文化的类型和模式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⑴、主文化定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⑵、亚文化(次文化)定义——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主文化民族亚文化——少数民族群体特有的文化。
文化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越轨亚文化——反社会集团特有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社会主文化的背离和否定。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他们不断在发生变化,可以互相转换。
美国的嬉皮士文化给我们的启示,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次反文化运动。
3、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优劣的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4、文化模式的定义——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特殊文化模式——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内容。
文化模式普遍文化模式——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基本的文化结构与内容。
八、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1、文化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2、文化相对主义——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九、文化的社会功能1、文化是社会和民族分野的标志。
2、文化具有社会整和的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
3、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5、文化既有正向功能也有反向功能。
十、不同社会学理论流派对文化的解释1、功能主义——特定的文化现象他承担了什么特定功能?2、冲突论——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和促进了某一集团的利益。
文化的冲突是阶级群体利益的冲突。
十一、人类是文化的奴隶吗?(思考)文化创造了人类,人类也反过来创造了文化,人类个人很少有机会改变文化,但整个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维持、并改变着文化,这就是人类的自由。
第二章、文化社会学的相关概念一、文化社会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1、文化社会学的定义——文化社会学是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性质与社会作用的一门科学。
(司马云杰)2、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具体化):⑴、研究文化的起源、积累和突变的社会历史过程。
⑵、从生态学的观点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其他各种变项的关系。
⑶、从时间和空间上系统的研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⑷、从社会系统研究文化的民族性及其他群体属性。
⑸、研究文化的生产、分配、储藏、传递及其应用。
⑹、研究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
⑺、研究文化的冲突、分化和整和、适应。
⑻、研究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
⑼、研究文化的控制问题。
⑽、研究文化与人的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诸关系等文化的社会功能。
⑾、研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3、相关概念的区分⑴、文化的定义狭义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
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
关键属性:文化必须是人类创造的,而非自然的天生的。
只有当自然存在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创造化为社会的对象、人的对象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之为文化现象。
⑵、文化现象的分类①、简单的区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第一类文化:人类在认识、改造、适应和控制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包括智能文化(科学与技术知识)和物质文化。
②、第二类文化: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和智能文化的过程中认识、改造、适应、控制社会环境所取得的成果。
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
包括规范文化(社会组织、制度、语言、习俗等)与精神文化(文学、艺术、信仰等)。
以第一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就是自然科学;以第二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即为社会科学。
⑶、文化定义的内涵外延:①、文化首先是人类创造的。
②、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特质。
它是最小的不能再分的文化单位;它是人类创造物的新的内容和独特形式。
③、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特质的复合体,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④、文化是不同形态的特质。
它必须以某中形式和形态存在,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二者的结合体。
⑷、社会的定义——社会是由人群组成,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以上两定义区分——文化是人类创造和共享的产品构成;社会则是由共享文化的人构成。
⑸⑸、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二、文化社会学研究理论和方法1、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代表人物,斯宾塞、泰勒、哈登、利伯特。
其理论的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孟德斯鸠的地理社会学思想。
认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定时代的种族与地理自然环境中决定的。
2、传播论的文化观点——代表人物,格雷布内尔、威廉·斯米特。
即以德国文化圈派、英国传播学派、美国历史学派为代表。
其理论认为,人类的文化是单一的、一次的现象,人类所有的文化,都是历史上一次性出现的文化向外传播的结果,否认文化发展独立性和自身的规律性。
符号互动论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把文化传播看作是个体互动或交互作用的过程。
符号互动理论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观主义基础上,但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愈来愈走向社会文化结构过程的研究。
它较之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传播理论,在对于研究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更具有社会学意义。
3、功能论的文化观点——代表人物,涂尔干、马林诺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