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农业改革及其经验借鉴
借鉴俄罗斯创新经验提升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9 1 2 1 )5— 0 3— 4 10 0 6 (0 0 0 0 1 0
创新是 一个 民族 进 步 的灵 魂 , 是 国家兴 旺 也 发 达的不竭 动力 。创新 能力 成 为 国家竞 争力 的决
定性 因素 。
动地进 行产 品设计 并 预测产 品 的未来 发展趋 势 。
括 在提 高创新 积 极性 、 证 多样 性 创 新 和技 术 进 保 步 提高 参与 机构 可 接 受性 、 高俄 罗 斯 经 济竞 争 提 能 力基 础上 , 综合 发 展 俄 罗斯 联 邦 的 国家创 新 体
一
、
俄 罗 斯 自主 创 新 经 验
自主创 新是俄 罗斯 经济 实力 强大 的一个关 键 因素 。俄罗 斯 的 自主 创新 , 不仅 维 系 了高科 技 产 业 的强势竞 争力 , 时带动 了相关 工业 的发展 , 同 提
( ) 四 加快 创新 基础设 施建 设
.
国家 的科 技创新 中获 得 深入 研 究 和 广泛 的应 用 ,
并产 生 了显 著 的社 会 经 济 效 益 。T I RZ理 论 的基
本概 念 : 1 产 品及 其 技 术 的发 展 总 是 遵 循 着 一 ()
定 的客观 规律 ; 2 同一 条 规 律 往 往 在 不 同产 品 () 或技 术领域 被反 复 应用 , 多创 新 实 质上 往 往 是 很
其他领 域技 术 在 某 一 领 域 的 全 新 应 用 ; 3 人 们 () 只要遵循 着 产品及 其技术 发展 的客 观规律 就 能能
1 . 3
西 伯利 亚研 究 2 1 0 0年 第 5期
作 为创新 基础 设 施 的科 技 园 , 罗斯 第 一 个 俄
如何克服既得利益:他国转轨经验借鉴
如何克服既得利益:他国转轨经验借鉴2013-09-02 09:56 来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转轨过程实际上是在旧体制下形成的既得利益的约束性和信息不完全条件的约束下向着一个已知的制度变迁的过程(樊纲,2008)。
在转轨国家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十分关键。
在东欧、俄罗斯的转轨过程中,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办法遏制既得利益深化改革,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尤其是30多年的渐进式改革走到今天,原有支持改革的利益集团,正逐步成为既得利益群体,如果不能有效地克服这些既得利益,改革将变得异常艰难。
参考东欧、俄罗斯这些转轨国家的历史经验,对新阶段中国深化改革大有裨益。
一、东欧国家:通过购买和均衡的利益博弈解决既得利益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的转轨过程中,东欧国家在私有化的改革方案上形成了共识。
但其在“如何分家”这个问题上,尤其是能不能实现“公平分家”,面临着重要的考验。
如果处理不好,在既得利益的阻碍下,改革就很难顺利实施下去。
这些国家无不经历了一个各方利益集团反复讨价还价的过程,工会、农会、商会、左派、右派、国企、私企、外企、控股者、中小股东、经理人与雇员……都通过直接结社或通过政党代理人提出诉求。
1.民主德国:借助西德力量的赎买方式。
在众多的东欧国家中,民主德国的转轨进程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主要在于,有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西德愿意花钱支持国家统一,并支援民主德国进行改革。
民主德国由富裕强大的联邦德国统一拿出巨资,用“赎买”的方式大包大揽东德的国有企业,照顾了旧体制下的各利益集团,从而化解了矛盾。
比如,德国统一后的五年中,德国政府向原民主德国地区投入了8000亿马克的资金,原民主德国居民人均获得约3万美元,相当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前15年累计人均获得外资的300倍。
在这个过程中,原民主德国的既得利益在统一的过程中得到的好处比不改革更大,因此转向支持改革。
于是东德仅用五年时间,就全面实现了指令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俄罗斯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俄罗斯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作者:杨沙沙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5期【摘要】俄罗斯联邦自1991年起脱离苏联成为独立国家后,选择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全盘的西方化改革。
它采用激进的休克式改革疗法对存量经济进行改革,进入了高收入水平国家行列。
尽管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不应忽视的是俄罗斯国民人均收入的下滑、各类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其越来越趋向于能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经济严重的下滑甚至倒退。
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借此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俄罗斯;资本主义;休克疗法;私有化一、俄罗斯经济发展现状(一)俄罗斯国民收入状况根据俄官方统计资料,1991年俄国民生产总值为5094亿美元,而到1999年已经仅剩1960亿美元,而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经济则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很高。
中国这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从 3795 亿美元增加到 10833 亿美元。
从中俄人均 GDP 比较中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在经济改革初期经济糟糕的程度,1991 年俄罗斯刚刚成立时,俄人均 GDP 就已经达到 3400 多美元,而此时的中国,人均 GDP 还不到俄罗斯的十分之一,仅仅只有区区 330 美元。
此后,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增加,而相反,俄罗斯人均GDP 却出现连续数年的下滑。
俄罗斯经济虽然在2004年起实现了恢复,但自我维持能力还是很低,这一点从其 2009 年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二)俄罗斯经济结构分析对于俄罗斯来讲,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比例一直以来存在着严重的失衡。
首先,前苏联时期,政府一直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长期以来苏联的农业都处于落后状态。
俄罗斯独立以后,农业生产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遭到极大的破坏。
苏俄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是 1978 年,年粮食总产量为 12740 万吨,1990-1998 年俄罗斯粮食产量下降了59%,1995 年俄罗斯粮食总产量降到 8120 万吨[1],是俄罗斯 13 年来的最低水平。
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 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 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 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 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这些材料反映了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 苏维埃政权面临 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 ①帝国主义的武 领到1/8磅面包。 着怎样严峻的形 装干涉 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 势? ②苏俄境内的反 支持下发动叛乱。 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 1919年 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 革命叛乱 ③经济情 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 况极为糟糕, 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 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沙皇俄国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 涅夫
戈尔巴 乔夫
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前期(‚一战‛近尾声阶段)
1918年3月,苏维埃政府忍痛同德国签订了苛刻的《布列 斯特和约》,退出“一战”,赢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2、中期(‚一战‛结束后初期)
“一战”结束后,面对国外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和国 内地主、资本家、沙皇军官等掀起叛乱的内忧外患情况,苏 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后期(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 1921年,苏维埃政权出现新的政治危机,列宁实施了新 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一)
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一)彼得一世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国王,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俄罗斯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下面列举彼得一世改革的几个方面:政治改革•创立参议制和立法议会•实行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官僚制度•建立警察制度,加强治安维稳力量•开创了俄罗斯军队现代化的道路,成立了新式军队和海军经济改革•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改革税制和货币制度•鼓励工业、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调整交通运输体系,兴建航道和运河,扩展对外贸易•改革教育体制,提高人才素质和技术能力文化改革•推广欧洲文化和科学知识,倡导启蒙思想•十分注重对艺术和文学的支持和保护,建立了皇家图书馆和博物馆•建立了新式的教育体系,兴建学校和大学通过这些改革,彼得一世奠定了俄罗斯现代化的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他推动了俄罗斯的进步与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的崭新面貌和强大实力,永载史册。
彼得一世改革对俄罗斯的影响•从政治上来讲,彼得一世建立了现代国家的基础,深化了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基础。
他的政治改革为俄罗斯提供了更多的政治权力和自由,加强了国家的一体性和稳定性,巩固了之后的沙皇的统治地位。
•在经济上,彼得一世实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树立起了现代化工商业的模式,增强了俄罗斯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国家的经济现代化。
•在文化上,彼得一世十分倡导欧洲化,并引进了许多欧洲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推广了现代化的思想和教育,打破了俄罗斯过去封闭的局面,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元素,极大地提高了俄罗斯的文化和思想水平。
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是有益于当时的俄罗斯,也是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和意义。
他的政治改革为南欧各国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他的经济改革深化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为全球资本主义提供了实现技术、市场和贸易的良好条件;他的文化改革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人才流动,促进了文化多元化。
俄国1861改革
当时英、法的大部分军队都已使用新式 步枪---有线膛枪,俄国95℅的士兵仍然使用 射程只有300步的拿破仑时代的旧式火枪—滑 膛燧发枪。英、法和土耳其共有作战用的蒸 汽舰281艘,俄国黑海舰队多数为帆船,蒸汽 舰只有24艘。英、法向前线运送物资,在海 上使用的是蒸汽机驱动的轮船,俄国使用的 是木制帆船。俄国的铁路还未修到南部,俄 国军队在国内调动的时间比英、法军队从本 国调往战场所需的时间还要长。这场战争充 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落后和腐朽
二、19世纪中叶的俄国
1、农奴制出现危机 (农民骚乱增多)
2、步履维艰的工业
(已出现机器工厂,但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远落 后于西欧其它国家。原因:农奴制成为重要障碍) 3、要求改革的新思潮涌动 (“十二月党人起义”、俄国知识分子三种改革主张)
4、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战败,暴露农奴制的腐 朽,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5、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 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战争不但使俄军 付出了高达五十万人的伤亡,还耗费了大量 物力和财力。为了筹集军费,政府加重对农 民的盘剥,农民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暴 动,深深震撼 了封建统治。战争还 沉重打击了俄国人的 士气,失败感在俄国 内弥漫。1855年,俄 国败局已定,沙皇尼 联军攻占塞瓦斯托波尔 古拉一世服毒身亡
改革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
1804年,俄国拥有16名以上工人的手工工场 1200家,50年代后期增加到2800家。工人也增加了, 1804年为22.5万人,1860年达到86万人。在这同时, 农奴制工人在1804年占工人总数的48%,1825年为 54%,1860年达到87%。不过,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 门中,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棉织业、麻织业、丝织业和制革等部门,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占绝对优势。而在黑色冶金、呢 绒、造纸等工业中仍以农奴劳动为主。即使在资本 主义手工工场中作工的工人,也因为要向地主或国 有交纳代役租,不能完全摆脱依附农奴的地位,因 而仍旧受到农奴制度的束缚。
(观后感)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5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5篇纵观崛起,其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大国崛起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崛起观后感1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以下简称崛起),以探究15世纪后的世界历史与大国兴衰的原因。
此纪录片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反对意见集中在其政治意图和对各大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只字不提。
该剧总编在看待这些议论时说道:“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开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沉着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开展之路。
〞确实,我们看待历史,不仅看到自己经受过的屈辱,而且更应该去研究学习他人如何强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么屈辱。
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空虚,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手段,并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与吸收。
葡萄牙的强盛源于它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王权使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而资源十分匮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世界,走向强盛。
随后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境况相似,而二者的竞争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
荷兰人凭借其经济头脑和对财富的向往翻开国门,经营海运,他们关心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财富,并凭借东印度公司展开了全球的贸易。
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将其文化的精华提升,成为一个思想高度兴旺的民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之彻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欧洲国家。
法国经历了太多的兴衰交替但最终走向了富强。
德国统一后大力开展教育,并两次走上了侵略外国的道路。
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文明彻底脱离亚洲不如列强行列。
俄罗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血统充分吸收欧洲工业革命的精华,而战争涉及的延迟也使俄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最终成为世界大国,并以此能够在冷战中和经过118年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的美国抗衡。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选择题1.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他这样说的理由的是A.彼得一世强化了农奴制B.彼得一世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C.彼得一世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彼得一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2.彼得一世改革以富国强兵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目标,他的改革措施必然会削弱贵族的权力,表现在( )A.创建新式常备军B.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C.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D.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3.下图中身着西欧式样衣帽的是彼得大帝。
穿着臃肿长袍的是俄国贵族。
漫画中的场景表明了彼得大帝决心( )A .向西方学习B .废除农奴制C .推行殖产兴业”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4.普希金赋诗赞美彼得一世说:“用一只专制的手,他勇敢地播下启蒙的种子。
”其中的“种子”是指( )A.推动改革的手段十分专横B.保留了农奴制C.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5.下列关于下图人物改革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B.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C.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D.俄国引进了先进的政治制度6.一位亲眼见过俄国炮兵的外国军官感叹说:“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炮兵能达到俄国炮兵的水平。
”那么彼得一世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强兵A.设立参政院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C.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D .创建常备军7.“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
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
”该材料描述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 )A.背景B.内容 C.性质D.影响8.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是因为这次改革使俄国A.摆脱了民族危机B.缓和了阶级矛盾C.解放了农奴D.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9.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曾公开宣称“对农奴的解放是一种欺骗”。
他如此评价农奴制改革的依据是( )A.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B.奴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军队C.农奴解放时被迫以高价赎买份地D.农奴获得自由但不能自由转换职业10.列宁在评价1861年改革时说:“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俄罗斯学前教育政策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俄罗斯学前教育政策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一、前言话说在遥远的俄罗斯,有个国家叫俄罗斯,这个国家有一个教育系统叫做学前教育。
最近,俄罗斯对学前教育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搞得我们这些邻国都心惊胆战。
这次改革到底有哪些亮点呢?对我们中国的学前教育又有哪些启示呢?别着急,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二、俄罗斯学前教育政策改革亮点1. 政府重视程度提高俄罗斯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谓是空前高涨。
他们把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发展的优先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改革。
这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2.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俄罗斯在学前教育改革中,对教育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幼儿园划分为不同等级,满足了不同家庭的需求。
这让我们想到,我们在学前教育中,也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俄罗斯在学前教育改革中,对教师队伍进行了加强。
他们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加强了教师的培训,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这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
4. 课程体系创新俄罗斯在学前教育改革中,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
他们引入了更多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让我们想到,我们在学前教育中,也应该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俄罗斯学前教育政策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1. 提高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俄罗斯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们国家在推进学前教育改革时,也应该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俄罗斯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我们在推进学前教育改革时,也应该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俄罗斯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
俄国1861年的改革
为什么说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自由劳动力--市场------
缺乏
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 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 缺乏充足原料来源,且为西欧原料供应地 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
原料--------
资金-------技术-------- 技术水平低,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变革的呼声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 座,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你 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 ——普希金 普希金
反对沙皇专制的知识分子 果戈里: 《死魂灵》
涅克拉索夫: 《在俄罗斯谁能 快乐而自由》
陀思妥耶夫 斯基:《被 侮辱与被损 害的》
4、克里米亚战争 (新旧文明的较量)) 俄国在战争中使用 的帆船 小组四:结合下列两组材料探究俄国在克里米 亚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战争对俄国的 影响?假如你是沙皇你会采取什么对策? 英国铁甲舰
1.一个主题:俄国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2.两个灵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从古老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角度把握改革的历史背景,结合改革 的结果能正确全面的评价认识这种文明的碰撞
从世界近代化的历史潮流角度认识改革的必然,并认识改革对 俄国近代化产生的巨大作用
3.两条线索:从纵向来看,要把农奴制改革与彼得一世改
革,十月革命联系起来,认识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历史发展中的 地位,横向要联系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革命或改革,尤其与美 国南北战争,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的联系,认识世界 历史近代化的多样性
赫尔岑
从 1857—1867年,赫 尔岑在国外还出版了有名 的《钟声》杂志,在 ‚向生者呼吁 ‛ 的口号 下 ,他号召一切进步的 人们为反对专制制度和农 奴制而斗争。赫尔岑的主 要功绩在于唤醒了以车尔 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新一 代革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总目录(总第118~129期)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 贸合作前景
广阔………………… …………… 须 同凯( - ) 4 1
对 中哈霍尔果斯 国际
俄 罗斯
边境合作 中心项 目的考察 ……… 邢广程 (2 1 1 ・) 俄 罗斯重点投资领域未来发展 战略 ……………………… 王 道 王志群( ・0 11 )
岩( ・8 11)
分析 …………………………………葛新蓉( ・ ) 53
董事长王琳 ………………农 雪梅
对 中俄经贸合作形势 的几点分析 ………陆南泉( - ) 7 1
相互借鉴改革经验 不断推动经济发展
— —
在“ 中乌关系 : 合作与发展
菁(・7 41)
国际研讨会 ” 上的发言………诺 ・ 苏渡夫(・1 尤 71)
搭建 中俄企业家无障碍 沟通 的平台
— —
访 中俄经贸网 索雨生( ・ ) 6 5
浅析普京 的石油政策…………………… 赵秋 艳( ・ ) 31 0 俄联邦矿产资源法述评………………… 朱南平( ・ ) 31 4 俄罗斯农业改革及其经验借鉴………… 林跃勤(-8 31) 俄罗斯整顿“ 色清关 ” 放 的举措 ………… 孟令春(・2 41) 俄罗斯联邦经济特区法探析 …………… 蒋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林 业经济发展态势
对扩大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的若干
思 考 … … … … … … … … … … … … … … … ( 1l ) 1 。8
俄罗斯经 济特 区在 经济转轨 中的作 用…戚文海(・4 61 ) 俄罗斯金 融市场述评 ……………………程亦军(・7 71 ) 俄罗斯海关政策走势分 析………………刘慧丽( ・) 97 外 国资本看好俄罗斯市场………………张
欧盟东扩对 中东欧 国家贸易发展 的
俄罗斯土地督察与管理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俄罗斯土地督察与管理制度的启示与借鉴<中国国土资源报>报社【期刊名称】《国土资源》【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53-56)【作者】<中国国土资源报>报社【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虽然中俄两国国情不同,在政治制度、所有制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资源保护和利用,严格土地管理和监督的理念是相通的,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俄罗斯在土地资源立法和管理工作中强调数质并重严格保护,注重发挥土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
在所有权方面,法律规定占全俄国土面积65.7%的森林资源只能是国家公有;在用途管制方面,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申请条件非常苛刻,并且极难获得批准;在使用要求方面,对于农业用地撂荒、污染等不当使用土地的,要实施惩罚,最严厉的甚至可以没收土地所有权。
培训中,俄罗斯联邦政府几个部门的负责同志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观点:“土地形成每一毫米需要几万年,而破坏只需要几分钟。
我们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土地资源”。
为了更好地适应可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生态安全的要求,俄罗斯对自然资源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制。
2000年6月,俄罗斯政府设立经济发展部,内设联邦地籍和测绘登记局,统一管理土地资源,在地方设立派驻机构;由之前以“块块”为主的管理方式过渡到以“条条”为主的管理方式,从按地区管理转变为按部门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全国土地的统一管理和规划。
联邦地籍和测绘登记局的主要职能是:在土地合理利用及保护、保持土壤肥力和土地再生产及改善自然环境方面实行国家政策;组织并进行同土地私有化有关的工作;对土地利用及保护实行国家监督;管理国家地籍及土地监测;组织并进行土地规划工作;就土地规划、国家地籍及土地监测问题组织完成科研工作;建立联邦土地及其他土地的数据库;为土地合理利用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土地经营制定经济鼓励措施。
启示:相较我国而言,俄罗斯地大物博、人口稀少,城市化水平高,用地需求量小,人地矛盾并不突出。
俄罗斯规定经济安全(3篇)
第1篇一、引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俄罗斯经济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分析俄罗斯在经济安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探讨其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提供借鉴。
二、俄罗斯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1. 国际制裁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等事件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
这些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能源、金融和外贸等领域。
制裁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受到削弱,经济增速放缓。
2. 能源价格波动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国,能源出口收入占其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比例。
然而,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较大,对俄罗斯经济安全带来一定风险。
能源价格下跌会导致俄罗斯财政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3. 经济结构单一俄罗斯经济结构以能源和原材料出口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这种经济结构使得俄罗斯在面对国际市场波动时,抗风险能力较弱。
同时,经济结构单一也限制了俄罗斯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4. 金融市场脆弱俄罗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受国际金融波动影响较大。
金融危机、资本外流等问题对俄罗斯金融市场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5. 国内政治不稳定俄罗斯国内政治环境复杂,政治分歧和冲突时有发生。
政治不稳定会影响国家政策制定和执行,进而影响经济安全。
三、俄罗斯应对经济安全的措施1. 多元化经济结构俄罗斯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国内消费需求。
近年来,俄罗斯加大了对高科技、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投资,以降低对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的依赖。
2. 加强国际合作俄罗斯积极拓展与各国的经贸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同时,俄罗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 增强金融安全俄罗斯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沟通与合作,降低金融风险。
4. 改善国内政治环境俄罗斯政府努力改善国内政治环境,减少政治分歧和冲突。
苏联农业集体化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K.马克思、F.恩格斯关于不能用力剥夺小农,必须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有的思想,制订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1918年1月通过的《土地社会主义化》法令,提出在农业中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
1923年1月,列宁发表了《论合作制》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合作社的性质,具体地规定了改造小农经济的途径。
集体农庄的初期形式初期,苏联的集体农庄有三种形式:①农业公社。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
②共耕社。
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
③农业劳动组合。
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土地属国家所有,但拨给农业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经营家庭副业。
但直到全盘集体化运动前夕,苏联的集体农业仍为数甚少。
据统计,1929年7月,苏联有各种形式的集体农庄57000个,参加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3.9%,在各种形式中,共耕社占60.2%,农业劳动组合占33.6%,农业公社占6.2%。
全盘集体化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出现了粮食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27年12月2日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了全盘集体化的任务。
随后,对各类地区规定了完成集体化的期限:主要产粮地区(北高加索、伏尔加河中下游),要求在1931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产粮区(乌克兰、中央黑土区、西伯利亚、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要求1932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地区(中央非黑土地带、白俄罗斯、中亚、南高加索),则要求在1933年末基本完成。
苏联农业集体化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K.马克思、F.恩格斯关于不能用力剥夺小农,必须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有的思想,制订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1918年1月通过的《土地社会主义化》法令,提出在农业中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
1923年1月,列宁发表了《论合作制》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合作社的性质,具体地规定了改造小农经济的途径。
集体农庄的初期形式初期,苏联的集体农庄有三种形式:①农业公社。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
②共耕社。
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
③农业劳动组合。
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土地属国家所有,但拨给农业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经营家庭副业。
但直到全盘集体化运动前夕,苏联的集体农业仍为数甚少。
据统计,1929年7月,苏联有各种形式的集体农庄57000个,参加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3.9%,在各种形式中,共耕社占60.2%,农业劳动组合占33.6%,农业公社占6.2%。
全盘集体化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出现了粮食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27年12月2日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了全盘集体化的任务。
随后,对各类地区规定了完成集体化的期限:主要产粮地区(北高加索、伏尔加河中下游),要求在1931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产粮区(乌克兰、中央黑土区、西伯利亚、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要求1932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地区(中央非黑土地带、白俄罗斯、中亚、南高加索),则要求在1933年末基本完成。
俄罗斯的农业耕作制度
俄罗斯的农业耕作制度
俄罗斯的农业耕作制度是由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场改革而来的。
在过去,苏联政府将所有的土地集中到国有化的农场中,由国家负责管理和经营。
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开始推行私有化,逐步改变了养殖和种植的形式与方式。
目前,俄罗斯的耕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大规模农业和小规模农业。
大规模农业是指大规模种植和养殖,通常由大型企业或富有的个人负责。
这些农场一般有大型机械设备和先进技术,主要用于大规模生产。
小规模农业是指小型农场或个人耕种养殖,通过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
生产。
这些耕种方式虽然技术落后,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除此之外,俄罗斯政府还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养殖动物,提供资金与
技术支持,同时还允许个人买卖土地。
这一举动鼓励个人创业创新,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然而,俄罗斯尚有许多待发展的地方,农业生产的规模仍然较小,物
资仍需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也有限,农业现代化还需进一
步推进。
总结而言,俄罗斯的农业耕作制度在改革与发展了数十年后,呈现出
两种主要的农业耕种方式:大规模与小规模,既保持了传统的农业技术特色又借鉴了现代化、市场化的管理经验。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俄罗斯农业也有着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与潜力。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 死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 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 式,以示祝贺。赫尔岑后来写 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 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 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 仪式玷污了的圣坛面前,我发 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 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 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
材料5:(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 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 串的侮辱。 ——列宁
材料6:一切都翻了个,一切都刚刚开始。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开篇。
评价
1.性质:
封建地主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作用(进步性):
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 发展; ③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
(1)十二月党人: 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 资本主义。
(2)知识分子对国家发展基本主张:
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制度, 要求废除农奴制。
守旧派: 主张自上而下地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 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 改革派: 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激进派: 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新思潮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
思考:结合教材及图片资料探究俄国在克里米亚 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战争对俄国的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 (新旧文明的较量)) 俄国在战争中使用 的帆船
英国铁甲舰
导致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实质: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间的战争。 战争性质: 俄、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影响:
改 革
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 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1. 引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一场经济转型,这场转型对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其对俄罗斯的影响。
"""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2.1苏联解体的原因2.1.1政治体制僵化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实行高度集中的权力制度,政治体制僵化,缺乏民主和开放。
这使得国家无法及时调整政策,应对国内外挑战,最终导致国家走向衰落。
2.1.2经济体制失衡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曾取得过一定成就,但长期忽视市场需求,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生产力水平下降,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2.1.3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民族压迫和不平等问题一直存在。
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各民族纷纷要求独立,民族矛盾加剧,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2.1.4军事压力冷战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对峙使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军事开支巨大,消耗国家大量资源,加剧国内经济困境。
2.1.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问题。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政治体制变革滞后、经济改革失误等,导致国家解体。
2.2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2.2.1独立后的国家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国际地位发生巨变。
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努力维护自身利益,重塑大国地位。
2.2.2重塑地缘政治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纷纷独立,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重构地区和国际秩序。
2.2.3经济困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重经济困境。
长期以来,国内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严重,民生凋敝。
2.2.4社会动荡苏联解体过程中,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政治制度失去信心。
此时期,俄罗斯发生多次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2.2.5民族矛盾加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内部民族问题愈发严重。
俄罗斯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俄罗斯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虽然短暂却异常艰辛,他们经历了外族入侵,异族统治,在严寒无比的极寒地带屹立至今,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没有人会否认俄罗斯民族的伟大。
而作为邻居,中国的发展史和俄罗斯民族的历史虽然不尽相同,却也是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这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经历的所有磨难都在华夏民族这个大圈子里兜兜转转,而俄罗斯则总是在和那个时代兜兜转转。
西方有很多学者都想给俄罗斯的文化加上一个东方或西方的界定,可我在慢慢了解俄罗斯文化后,觉得还是俄罗斯的学者是对的,俄罗斯文化既不是绝对的东方文化也不是绝对的西方文化,它集二者之所长,有他们的鲜明特点,又有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它是属于俄罗斯人民的,它是属于当下这整个时代的。
但正如我上方所说,它是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于一身,所以不免也与中国的文化有共通之处,比如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主义,统治者们对土地的偏爱,民族性格里的奴役性,和坚毅的性格。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处于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大形势下,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说对方的发展对自己都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其中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前苏联的发展历程。
前苏联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的国家,虽然它并不具备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经济基础,但是却很成功的建立起来,并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
所以它的建设方向自然也就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指路灯,这对于当时对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还不够透彻的中国领导人来说也是唯一的办法。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显得有些盲目跟从,并因此犯了许多错误,走了许多弯路,但是不可否认这段盲目学习的经历也为我们带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为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盲目学习一直到了1980年改革开放开始了才得以终止,这之后中国领导人凭借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开始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中国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而此时的苏联领导人们却在斯大林制造的圈子里兜兜转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1991年解体。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教训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迪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教训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迪【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教训和启示展开讨论,分析了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挑战,并借鉴俄罗斯改革的启示提出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俄罗斯改革的启示,展望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景。
通过对比分析俄罗斯的改革经验,为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农民生计、土地制度改革、经验教训、挑战、启示、建议、前景、俄罗斯、我国、农村、私有化、改革、农地、教训、影响、展望。
1. 引言1.1 介绍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背景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始于1990年代初,是苏联解体后经济改革的一部分。
在苏联时期,农业生产主要由国有集体农场和国有农场控制,农民无法拥有土地所有权。
随着苏联解体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被提出并实施。
在这一改革中,原本由国家所有的土地被分割成小块,并转移给农民个人或农场经营者,建立了农地私有制。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土地私有化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富裕农民和大型农业企业手中,使得小农户面临土地流失和资源匮乏的困境。
农业生产出现碎片化和规模小化的趋势,使得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不佳,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对农民生计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备受关注。
如何解决土地私有化带来的问题,平衡农民利益和农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和借鉴,也是当前亟待探讨的议题。
.1.2 阐述本文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农业改革及其经验借鉴林跃勤一俄罗斯农业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 打破国家垄断, 实行土地私有化土地私有化作为俄罗斯私有化的组成部分, 首先是农用土地制度的变革。
俄罗斯农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将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形成新兴的农场主阶级, 并推动新型市场农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1990 年通过的《土地法》、1991 年4 月25 日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1991 年12 月27 日发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实施土地改革的紧急措施》等法律法规, 俄罗斯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2001 年10 月10 日, 即经过7 年争论之后正式通过的新的《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规定, 包括农业用地在内的土地可以实行私有化, 但只允许非农业用地( 居民点占地、工业、交通和邮电用地等, 约占全部农业用地的2.7%) 进入流通。
2002 年7月9 日, 俄罗斯通过《农用土地流通法》并在6个月内生效。
该法有限制地允许农用土地买卖, 但禁止将农用土地卖给外国人、无国籍人士和外资股份超过50%的合资企业。
经过土地所有制改革, 到1998 年年初全俄11200 万农村居民获得了1.159 亿公顷土地, 地方自治机构得到了3 600 万公顷土地, 而个人副业、集体果园和花园占地达840 万公顷, 建立土地再分配基金3 300 万公顷。
1998年, 农业经济私有成分从1993 年的64.2%上升到87.1%。
2000 年, 97%的土地所有者已经得到了土地所有权证书。
土地私有化使俄罗斯实现了由原来的土地单一国有制( 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经营) 转变为以私有和集体所有为主、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土地所有制关系, 彻底解决了苏联时期70 多年的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状态, 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此外, 农业企业也根据1992 年9 月4 日颁布的《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企业私有化条例》进行了所有制改造。
到1996 年年底, 91%的农产品加工企业、76%的农业服务企业和89%的粮食制品企业均实现私有化和股份化。
为了加快土地及林地的自由流通, 为了提高土地及林地的利用率, 2005 年7 月普京总统签发了《农用土地流通法》和《土地规划法》。
这两部法简化了农用地的占有、使用和处理程序, 为公有土地( 包括林地) 的股份转让及土地租赁抵押、托管、转让扫清了障碍。
( 二) 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促进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形成根据俄政府《关于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制度的决议》和俄农业部《关于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议》, 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及其企业实行了改组和重新登记。
到1992 年年底, 俄罗斯境内的1.29 万个国营农场和1.25万个集体农庄有一半完成了改组工作, 到1994年1 月1 日有95%完成了重组和登记注册, 其中大部分改组为集体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有企业, 约34%保留了原有组织形式。
到1998 年年初, 农业组织形式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
新登记注册之后的私人农户( 农场)和农民经济组织达28 万个、各类农业企业共2.728 7 万家。
表1 1998年年初俄罗斯农业企业所有制形式变化资料来源: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农业问题与信息研究所:《俄罗斯农业改革:构想、经验与前景》,莫斯科2000年版,第124、125页。
叶利钦时期农业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是化大为小, 即将大部分大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改组为小型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试图通过建立百万计的私有小农场解决俄罗斯农业问题。
但这些羽毛未丰、实力弱小的私人农场经济难以抵抗经济危机的打击, 80%的农业组织经营惨淡、负债累累。
农场萧条导致农业衰退。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叶利钦在任期后期开始调整农业发展方针, 鼓励生产组织实行合作和一体化, 即将产前、产中和各环节耦合在一起, 组成统一的生产经营组织, 以减少中间环节, 压缩经营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
普京执政后, 更把发展现代大型农工商一体化企业, 即所谓大农业作为当务之急。
普京认为, 建立大型农工综合体是“发展国内经济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同时也是关系到农村千百万公民生活前景的问题”, 培育和发展“大商品生产者”是俄罗斯“农业的未来”。
2001 年俄罗斯农业部发展大型农业专门会议形成的文件也强调, 俄罗斯农业只有在大商品生产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展。
( 三) 改革农业生产计划与价格管理体制,培育农业市场机制虽然经历过多次小改小革, 但农业领域大而公、公而好的思维意识和实行过分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苏联时代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如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两种所有制的“接近论”和“过渡论”就是其反应。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上缴多少、产品价格、劳动者报酬待遇等均由计划指标确定。
这既不利于全面发挥各地的优势( 相反往往造成主观计划与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脱节) , 也难以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最终束缚了农业生产者的手脚,使农业一直停滞不前。
1991 年年底和1992 年年初, 俄罗斯采纳国际金融组织制定的西方式农业改革与发展战略, 实施土地私有化、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发展由家庭农户( 农场) 经济、合作制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等构成的多元混合经济, 真正使俄罗斯计划农业转向市场农业。
国家不再对农业下达生产计划指标和粮食订购任务, 而是通过市场价格来促进农业发展。
事实上, 从1991 年1 月1 日开始, 俄已放开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全部物价, 国家对农产品原则上按市场价格收购, 取消了收购价格的补贴。
为了促进农业市场机制的发育, 俄罗斯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打破地方分割、农业加工经营垄断, 建立俄罗斯联邦统一食品市场和食品发展基金。
( 四) 确立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与措施1.制定振兴农业基本方针政策, 明确农业长远发展战略。
2000 年6 月俄政府批准实施的《2001~2010 年俄罗斯联邦农业食品政策基本方针》规定,2001~2005 年农工生产目标为年均增长3%~5%, 2006~2010 年年均增速不低于5%~7%。
为此, 它还规定了对食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和农用土地市场的政策调节措施。
2002 年12 月, 俄政府下令实施《至2010 年农村社会发展专项纲要》, 以促进农业体制改革等。
2005 年4 月初, 俄政府通过《俄罗斯联邦农村可持续发展构想》, 以解决俄农村贫穷、人口衰减、迁移失控、生产停滞、固定资产严重损耗及其更新缓慢等问题。
2.建立国家扶持农业的综合机制。
第一, 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从1999 年起扭转了多年来国家预算对农业拨款下降的趋势, 仅联邦预算用于农牧业的拨款就从1999 年的88亿卢布增加到2003 年的312 亿卢布( 增长2.5倍) 。
同时, 推行农村社会发展专项纲要, 提供优惠税收政策, 减轻农民负担。
从2002 年年初开始推行统一农业税, 将农业生产者原先交纳的28 种税减为10 种。
这一措施使农民每年少交税150 亿卢布( 约5 亿美元) 。
为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联邦财政于2002 年、2003 年分别拨款20 亿和50 亿卢布, 以调节粮食市场价格。
第二, 促进农业投资增长。
俄罗斯不断完善立法, 改善农业投资环境。
在鼓励国内企业对农业进行投资的同时, 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农业。
1999 年, 俄罗斯农业吸引外资3 200 万美元,食品工业吸引外资超过10 亿美元。
2000 年, 农业领域吸引外资同比增长30%左右, 2001 年又增长28%。
第三, 扩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
为支持农业发展, 俄罗斯农业银行建立优惠信贷基金, 对筛选出来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
2001 年, 农业银行向3 800 家农业企业提供了47 亿卢布的贷款, 其中48%贷给了农业生产企业, 23%———农产品加工企业,17%———农产品销售企业。
与此同时, 重组农业债务, 发展农业土地抵押贷款; 通过制定土地抵押法、土地评估法、地籍簿法, 对闲置土地进行招标, 逐步推广有担保的土地继承租赁、信托及长期和不定期使用土地的其他形式, 并实行承租人投资权益担保。
第四, 发展大型农工综合体, 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俄政府于2004 年7 月28 日出台的《俄罗斯联邦政府2008 年以前工作重点》提出, 将推动合作社和农工综合体的一体化进程, 发展大型农工集团, 提高农产品和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005 年上半年, 俄财政部从稳定基金中拨出1 000 亿卢布, 以支持农工综合体, 包括发展农业机械租赁制, 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提高机械服务站的服务水平。
第五,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这方面,重点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加工工业, 完善粮食干预机制, 提高农工综合体各个部门的附加值。
3.通过发展多功能的农村服务业等途径扩大农村就业。
1999 年, 在俄政府就业机构登记的农村失业人口( 拥有土地或家庭副业的不在登记之列) 为36.8 万人。
首先, 政府通过增加农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发展农业服务业( 运输、文化、休闲、娱乐) 等方式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其次, 扩建乡村社会福利设施和工程设施, 以增加就业岗位。
4.通过关税政策和在“入世”谈判中坚持农业补贴要求保护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为了保护国内农业生产者, 1997~1998 年以来采取严厉的海关监督制度并提高食品进口税率。
同时, 在“入世”谈判中, 坚持对农业的保护底线不动摇, 即“入世”之后每年对农业的补贴额只能从162 亿美元递减到过渡期结束时的129 亿美元, 而重要谈判对手则要求将年度补贴额降为10 亿美元。
二俄罗斯农业改革初见成效( 一)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基本形成土地产权明晰彻底打破了存在几十年的农民只是国家的雇佣工人的体制, 改变了农民严重依赖国家和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习惯, 促进了农民自主创业精神。
农业市场竞争机制逐渐建立, 为释放农业生产力提供了基础。
家庭农场、个体农户和小型农业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如小型农业企业数量从1996年的1.09 万家增加到2002 年的1.7 万家, 平均赢利面从42.4%提高到58%; 小型农业企业产出占全国小型企业总产出的比重从1997 年的0.8%提高到2002 年的1.46%( 见表2) 。
表2 1996-2000年俄罗斯中小型农业企业基本指标资料来源:ГоскомстатРоссии. 《Малое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ьствоРоссии》, Москва, 2003.表3 1996年和2000年俄罗斯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伏尔加河畔”股份公司的主要经营指标变化资料来源:А.Т.Кочегура: 《отколхозакхолдингу》,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2001, Стр. 16.注:*为1997年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