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剧本和话剧的文学语言

合集下载

《茶馆》全文分析

《茶馆》全文分析

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 (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 (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 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 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剧情(背景)介绍
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 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 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 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 货源源而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 想变法改良,有些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 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维新派头脑杀了几个 ……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然 卖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 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 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 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 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 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 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 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 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他的悲剧, 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 和特征
2、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 段有:
(1)舞台说明:
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 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 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 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 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 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 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
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 场是小单位
3、戏剧分类:

茶馆话剧剧本

茶馆话剧剧本

茶馆话剧剧本场景:一个小城市的茶馆,内部布置朴素简单,一楼是茶座,二楼是雅间。

登场人物:老板娘:一个年过五十的中年女人。

顾客甲:一个穿着破旧的农村老汉。

顾客乙:一个谈吐文绉绉的中年男子。

侍应生:一个懒散的年轻人,正无聊地打着哈欠。

(舞台中央的桌上摆着几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一名侍应生在旁边无聊地打着哈欠。

)老板娘:(热情地迎接新的客人)欢迎!请问几位要点什么?顾客甲:来来来,给我来一壶热乎乎的茶。

老板娘:好嘞。

(喊向侍应生)小张,给客人们先泡一壶普洱茶。

(侍应生懒散地起身,往二楼的茶房走去。

)顾客乙:老板娘,我想喝一些高山茶,你这儿有吗?老板娘:有的,我们这里的高山茶很不错。

(顾客乙点点头,微笑着,老板娘招呼他坐到桌旁)老板娘:最近这个城市好像发生了不少变化,您有什么感想吗?(她坐到顾客乙的身旁,微笑着看着他)顾客乙:嗯,确实有些变化。

城市的路修得更宽了,建设的楼房也越来越高大,但是我还是怀念原来的城市,它看起来干净,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亲密。

老板娘:(点头同意)是啊,现在的城市发展太快了,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变化。

但是这终究是一个好事,毕竟这些变化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进步。

(此时侍应生端着放茶的小桌子走到桌边将普洱茶壶放倒在桌子上,茶香四溢。

)老板娘:(指了指侍应生)这孩子,整天不务正业,总是懒洋洋的。

顾客甲:没办法啊,这个社会变了,年轻人都不爱做事了。

(突然,外面一个年轻人径直地走进茶馆,他的神情很激动。

)年轻人:老板娘,我听说您这儿一直有很多政治家和军人光顾,他们经常在这里谈论事情。

是真的吗?老板娘:(保持着微笑)我们这儿只是一家平凡的茶馆,大家都是平等的,无论是政治家、军人还是普通人,我们都会一视同仁。

年轻人:嗯,我想请问,您觉得他们谈些什么?老板娘:(保持微笑)这些是客人之间的事情。

我们不会插手客人之间的谈话。

顾客之间的交流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茶馆只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年轻人:(有些失落地离开茶馆)老板娘:(保持微笑,朝年轻人点头)(顾客甲喝着茶,微笑着凝视着窗外)(舞台暗下。

《茶馆》——精选推荐

《茶馆》——精选推荐

《茶馆》2013江苏⾼考名著阅读——《茶馆》⼀、《茶馆》梗概《茶馆》写于1957年,是⽼舍话剧创作的⾼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在西欧的⼀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舞台上的奇迹”。

故事讲述了茶馆⽼板王利发⼀⼼想让⽗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应酬,然⽽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

最终被冷酷⽆情的社会吞没。

经常出⼊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旗⼦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上了⾃⾷其⼒的道路。

故事还揭⽰了刘⿇⼦等⼀些⼩⼈物的⽣存状态。

全剧以⽼北京⼀家⼤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们展⽰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卦、卖古玩⽟器、玩蝈蝈蟋蟀者⽆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照顾,左右逢源。

然⽽,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的⼤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学⽣的公寓,正厅⾥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过了三⼗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撑着茶馆,⽇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使⼈民陷⼊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辈⼦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年前结交的朋友,⼀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君⼦常四爷,⼀位是办了半辈⼦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爷。

三位⽼⼈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他拿起腰带,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的地⽅。

⼆、⼈物形象分析《茶馆》以北京裕泰⼤茶馆为中⼼场景,展⽰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活。

茶馆剧本

茶馆剧本

《茶馆》剧本(三幕话剧)老舍人物——王利发--男。

最初与我们见面,他才二十多岁。

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就做了裕泰茶馆的掌柜。

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

唐铁嘴--男。

三十来岁。

相面为生,吸鸦片。

松二爷--男。

三十来岁。

胆小而爱说话。

常二爷--男。

三十来岁。

松二爷的好友,都是裕泰的主顾。

正直,体格好。

李三--男。

三十多岁。

裕泰的跑堂的。

勤恳,心眼好。

二德子--男。

二十多岁。

善扑营当差。

马五爷--男。

三十多岁。

吃洋教的小恶霸。

刘麻子--男。

三十来岁。

说媒拉纤,心狠意毒。

康六--男。

四十岁。

京郊贫农。

黄胖子--男。

四十多岁。

流氓头子。

秦仲义--男。

王掌柜的房东。

在第一幕里二十多岁。

阔少,后来成了维新的资本家。

老人--男。

八十二岁。

无依无靠。

乡妇--女。

三十多岁。

穷得出卖小女儿。

小妞--女。

十岁。

乡妇的女儿。

庞太监--男。

四十岁。

发财之后,想娶老婆。

小牛儿--男。

十多岁。

庞太监的书童。

宋恩子--男。

二十多岁。

老式特务。

吴祥子--男。

二十多岁。

宋恩子的同事。

康顺子--女。

在第一幕中十五岁。

康六的女儿。

被卖给庞太监为妻。

王淑芬--女。

四十来岁。

王利发掌柜的妻。

巡警--男。

二十多岁。

报童--男。

十六岁。

康大力--男。

十二岁。

庞太监买来的义子,后与康顺子相依为命。

老林--男。

三十多岁。

逃兵。

老陈--男。

三十岁。

逃兵。

老林的把弟。

崔久峰--男。

四十多岁。

作过国会议员,后来修道,住在裕泰附设的公寓里。

军官--男。

三十岁。

王大拴--男。

四十岁左右,王掌柜的长子。

为人正直。

周秀花--女。

四十岁。

大拴的妻。

王小花--女。

十三岁。

大拴的女儿。

丁宝--女。

十七岁。

女招待。

有胆有识。

小刘麻子--男。

三十多岁。

刘麻子之子,继承父业而发展之。

取电灯费的--男。

四十多岁。

小唐铁嘴--男。

三十多岁。

唐铁嘴之子,继承父业,有作天师的愿望。

明师傅--男。

五十多岁。

包办酒席的厨师傅。

邹福远--男。

四十多岁。

说评书的名手。

卫福喜--男。

三十多岁。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老舍赏析茶馆老舍赏析老舍《茶馆》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茶馆文化,也反映了老舍先生对于社会变革的个人看法。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茶馆老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的思想内容: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选择北京城内一家老茶馆,通过它的历史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物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

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

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老舍说过“我向来不跟着别人跑......砌墙之砖,都平平正正,而无独立之美,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

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

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

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_职教论文

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_职教论文

凝练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含蓄的语言,不朽的成就张孝明——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凝练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含蓄的语言,不朽的成就——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摘要:三幕剧《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大力作,发表于1957年。

这部作品的发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将旧北京一个茶馆在旧中国所遭受的凄惨遭遇淋漓尽致的勾勒出来,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尽显无遗,取得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极大成就。

《茶馆》一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的脉搏,将光明和希望的种子拨撒于人们的心田。

在人物的塑造上,老舍先生独具匠心,用较多的笔墨塑造出六七十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各行各业,可谓是一部话剧描写了一个社会。

在语言的锤炼上,老舍先生精心推敲,大胆创新,使人读后既觉得亲切熟悉,又觉得耳目一新,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老舍先生在批判讽刺旧事物的同时,也给予了那些积极进取的或没落的小人物无限的赞美和同情,给了人民以光明和希望。

由此可见,《茶馆》这幕话剧笔法凝练,写作技巧娴熟而自然,语言运用含蓄而恰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文: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以其水平之深,艺术成就之高而闻名于世,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而最能将老舍剧作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便是三幕话剧《茶馆》。

《茶馆》发表于1957年,老舍先生用他那一贯的凝练的笔法,含蓄独道的语言,巧妙的通过对北京一个茶馆——裕泰大茶馆在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解放之前所遭受的不同的压迫,结果却是相同命运的描写,使旧中国那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那人与人之间的事态炎凉,那不同阶层间的相互欺诈,那血淋淋的一幕幕社会悲剧都跃然眼前,令读者不得不为所描写的人物而或喜或悲,不能不痛斥那人吃人的社会,却又不能不为作者的精湛笔法所折服,为他的艺术成就而倾倒。

中国当代文学 形考5浅谈老舍的话剧《茶馆》

中国当代文学 形考5浅谈老舍的话剧《茶馆》

浅谈老舍的话剧——《茶馆》赏析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要形式的舞台艺术。

它于19世纪末来到中国。

它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除了文学剧本创作之外,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茶馆》是老舍1956创作的话剧,老舍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等。

因为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把“舒”字拆开,更名为舒舍予,表达出舍弃自我,乐于奉献的意愿。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语言大师。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茶馆》写了北京城里的一个老字号“裕泰茶馆”,通过喝茶的客人讲述了三个时期的故事。

一、康粱维新失败之后的清末;二、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统治的民国初年;三、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

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把这些市井百姓、三教九流,贩夫走卒等小人物放在茶馆里,用他们的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变迁。

一个茶馆就是一个社会时期的宿影,真可谓是“大茶馆小社会”。

在剧中先后出场的人物中有应时改良以求生计的王利发、实业救国的资本家秦仲义、清宫里的红人庞太监、信洋教的马五爷、贫苦农民康六、说媒拉纤的刘麻子、国民党官员沈处长,女招待丁小宝等等。

这些人物看似隔行隔山,并没什么太多的联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的发展,他们在茶馆里串起了50年光怪陆离的人生故事,折射出半个世纪腐。

茶馆

茶馆

《茶馆》一、作品介绍1957年7月发表,次年,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

《茶馆》是一幅长卷式的展现社会生活的戏剧作品,它将我国1889年至1945年半个世纪的历史现实纳入了这出三幕剧中。

剧本通过北京“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宫廷旗人常四爷以及他们周围近七十个人物命运的沉浮,记录了近五十年间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演变和中国国民的觉醒过程。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出色地表现了要“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被人誉为“图卷戏”。

第一幕,描写清朝末年戊戌政变(1898年)失败后的时代。

在表面看似生意兴隆的裕泰茶馆里,却笼罩着一种凄惨、冷酷、萧杀的气氛。

一开始就是;有钱人家为一只鸽子,把善扑营的当差与库兵约来打群架;善扑营的打手二德子可以仗势欺人,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发生了一场冲突;有洋人撑腰的马五爷可以威风凛凛地行事;破产农民康六被迫将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宫里的太监庞总管,引起康六与人贩子刘麻子的冲突;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进监狱与特务宋恩子、吴祥子的冲突;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唇枪舌剑。

从第一幕中,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宫廷生活的腐败与荒淫,流氓地痞横行霸道,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正直的爱国者惨遭镇压等等,这是一幅清王朝行将灭亡图。

欣赏剧本主要是看对话如何展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戏剧冲突,《茶馆》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发生了一场冲突中,马五爷开口三次,台词一共三十个字,却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因此,人物性格区别非常鲜明。

二、作品分析1、《茶馆》以三幕的构制表现了裕泰茶馆在三个时代的变化,并由此反映出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展现出北京半个多世纪的社会面貌,颇具“史诗”的意味。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裕泰茶馆是旧北京的缩影,也是旧中国的象征。

第一幕的时间是清末康梁维新运动刚刚失败的1898年(戊戌年)。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京味”,他的语言追求平和幽默。

在他的作品中,多用北京城内外平民化的生活语言,如:多儿化词、多叠音词,并结合了多种修辞手法。

话剧《茶馆》就是通过这些来表现那浓浓的“京味”的。

关键词:儿化词叠音词修辞幽默京味老舍在《茶馆》中使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故事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浅析《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带有浓重地方、民族、时代色彩的口语老舍在话剧语言中说的:戏剧语言要给听众以弦外之音,好像给舞台留出一些空隙,耐人寻味。

《茶馆》的语言堪称这个理念的典范。

(一) 赋予地方色彩的儿化词作者对《茶馆》中的儿化词做了统计,共有100余处。

诸如:事儿、哥们儿、早班儿、全村儿、狠劲儿、味儿、煤球儿、照顾主儿、烟泡儿、一会儿、人缘儿、官厅儿、两半儿、铜子儿、叫座儿、小辫儿、干活儿、白面儿、赶明儿、抓早儿、没错儿、洋玩意儿、话儿、词儿、三轮儿、调魂儿等等,俯拾即是。

儿化词是北方语言特色之一,如“赶明儿”、“抓早儿”等在南方是很少有的。

这些词听来亲切、感人,能让人身临其境于北方语言环境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情景的距离。

(二)大量叠音词的使用据作者统计,《茶馆》中的叠音词有近50处,如:外边蹓蹓、管教管教、遛遛、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活动活动、说说理、照顾照顾、硬硬朗朗、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转转等。

这些鲜明生动的叠音词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文中几次提到“溜溜”“转转”“玩玩”“蹓蹓”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这些可持续的动作动词重叠表示了该动作的短暂或是轻微,从而更进一步表现悠闲和慢慢悠悠的感觉,与当时多变紧急的政治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把老北京人那种随意、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尽了他们的可笑与可悲。

“我给你说说看”“表表功”“活动活动”“搜查搜查”等叠音词,把小人物那种贪婪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完整word版)茶馆简介_《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

(完整word版)茶馆简介_《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

茶馆简介_《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茶馆简介:《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茶馆主要内容简介:《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

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

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

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

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

论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

论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

论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摘要:《茶馆》作为老舍先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具特色,本篇文章主要从性格化、京味儿化以及幽默化三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了分类阐述。

关键词:老舍;《茶馆》;语言特色;性格化;京味儿;幽默风趣老舍作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留下了众多传世名作。

其中话剧《茶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同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独具特色,是老舍重要代表作之一。

通过阅读《茶馆》,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老舍作为一名语言大师对文学语言运用的纯熟功底。

他往往借助独具个性的语言来体现不同的人物特征,同时以幽默风趣的隐喻对社会环境,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加以辛辣的讽刺,借此带给读者酣畅的文学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本篇文章将对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进行归类分析。

一、性格分明在《茶馆》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在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做到了语言与性格相对应,体现出人物性格分明的特点。

例如茶馆掌柜王利发做事圆滑、八面玲珑,与人交谈时语言非常谦逊谨慎,非常符合其身份特征。

而常四爷讲话则是直来直往,这与其闯荡江湖多年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而宋恩子、吴祥子讲话则狡猾奸诈,时时处处体现出特务的职业和性格特点。

其中有一个对话片段通过语言将人物性格描画得淋漓尽致。

三人看到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发生了这样的对话:松二爷看着看热闹的两个人说不关我们的事,我们都是场外人,二德子却反驳道:“你管我当不当差呢?”而常四爷则讽刺二德子说:“要抖威风,洋人干去……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我们读这段对话,会觉得三个人非常有意思。

这是一场小误会,却从这个对话中体现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样的一件事,三个人的看法不同,在开展对话时所运用的语言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特点也各具特色。

松二爷讲话的平稳自如;二德子语言则像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同时透露出一股无赖的气息;而常四爷则在话里话外透露出一股匪气。

茶馆的剧本和话剧的文学语言

茶馆的剧本和话剧的文学语言

剧本《茶馆》和话剧《茶馆》的文学语言《茶馆》是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作者通过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血淋林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和观众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为一句话就要坐牢。

这说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

老舍先生通过茶馆这样一个人流复杂的地方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而且还成功的塑造了众多人物,通过他们在茶馆中的一言一行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思想的腐朽性。

话剧《茶馆》拥有了除以上电影化表演的特征外,我觉着还有对故事,事件,人物性格的充分再现,夸张其人物的性格较强,比原故事中的人物表现要夸张的多,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动作幅度较大,声音叫大,也较有戏剧化表情等多变的特点,较丰富,较生动。

能带人们再现生活和富有时代感以外,更能在一个较有限的舞台上表现出全部的人物形象和动作表现,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论是吸引人的演员还是不引人注意的演员,在话剧表演的舞台上都会形态各异,不同的性格特色,各种动作姿势,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表现在舞台上,观众可以选择性的观看主要或者次要的角色。

老舍的《茶馆》话剧作为一个舞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风貌和冲突的,其他一些小话剧也有类似的构思。

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它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

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中国话剧的历史性的一点见证。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1、老舍的戏剧创作主要出现在当代文学创作之中,自新中国以来,老舍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以京味作为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并在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独具个性的创造,而在两部作品中,《茶馆》以深刻的主题与成熟的创造方法取胜。

2、《茶馆》中卷轴式的描写,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方式,悲喜交加的艺术风格以及语言的独特性,作为戏剧作品的独特性所在,使得戏剧在嬉笑怒骂中隐含着沉重的民族与时代命题。

具体分析1、卷轴式描写,采取了横截面的方式对长达三十年的历史卷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分别描写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以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三个社会阶段,每个时代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截面,“史”“象”结合,“虚”“实”相交,具有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优越性。

2、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结构,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进行了主次分明的描写,主要人物注重性格描写,如遵循着顺民哲学的王利发,次要人物注重传承性,如大小唐铁嘴的作恶多端;主要人物作为重点描写贯穿故事始末,最终以三个老人自我哀悼为终结,而次要人物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呈现出了市井社会的画像。

3、悲喜交加的戏剧风格,老舍的戏剧中展现出了一种“含泪的笑”,第一幕中太监娶老婆,第二幕中两个官兵合娶一个老婆,以及第三幕中三个老人的自我哀悼,将莫大的悲哀隐藏于巨大的荒诞之中,看似滑稽可笑,实则不无作者对于社会以及生活在动荡社会的市民深深的隐忧。

4、语言的独特性:语言方面,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潜台词的深刻含义。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在如第一幕,常四爷与二德子冲突的场面,“弄不了洋人还弄不了你”的猖狂言论表现了二德子欺软怕硬的人物性格。

潜台词表现在语言的弦外之音,如吃洋教的马五爷,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表现了马五爷背后有洋人仰仗的威风,“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说”表现马五爷以文明人自居,“我还有事,再见”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他的洋奴性格。

5、京味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茶馆这一北京独有的集聚地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北京市民作为抒写对象,表现了特殊时期北京市民在政治社会影响下的生活波动。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话剧茶馆剧本

话剧茶馆剧本

话剧茶馆剧本客厅客厅布置简洁,屋内摆放着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

灯光暗淡,沉寂的气氛充斥着整个空间。

人物:茶馆老板、店员、三个常客、一个陌生人•茶馆老板:中年男子,温和而亲切•店员:年轻男子,灵活而机警•常客1:老年男子,饱经风霜•常客2:中年妇女,严肃而沉默•常客3:青年男子,懒散而痞气•陌生人:神秘而飘逸的男子情节一:茶馆开场客厅灯光渐亮,茶馆老板和店员整理着桌椅。

三个常客坐在角落里,悄悄交谈着。

茶馆老板:欢迎光临,请问各位要喝点什么?常客1:来点绿茶吧,我最喜欢它的清新味道。

常客2:给我来杯红茶,需要提神。

常客3:不用麻烦,来杯咖啡就行,我要睡醒了。

店员忙碌地准备茶水,陌生人悄然进入茶馆,静静坐在一旁。

情节二:常客的对话三个常客继续谈话,不经意间引发了某个话题。

常客2:最近的社会变化太快了,我们这一代真是跟不上时代啊。

常客1:确实啊,我都看不懂现在的科技产品,更别说使用了。

常客3:不光是科技,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改变,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陌生人忍不住加入他们的谈话。

陌生人:你们说的变化是指什么呢?三个常客对陌生人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坦诚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现在的社会变得更加快节奏,人们更追求物质满足,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常客2:是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淡薄了,过去的“茶余饭后”已经不再普遍。

情节三:茶馆的启示茶馆老板和店员静静倾听着他们的对话,似乎有所感悟。

茶馆老板:你们说得很对,社会在发展,但我们是否应该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店员:是的,虽然现在追求物质享受很平常,但我们也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茶馆就是我们这样的沟通场所,它提供了一个放松心灵的空间。

三个常客意识到茶馆老板和店员的善意,目光交汇,微笑着。

情节四:陌生人的离去陌生人突然站起身来,向茶馆老板和店员微笑告别。

陌生人:谢谢你们的陪伴,我该走了。

茶馆老板和店员轻轻点头,默默送别陌生人。

结尾:茶馆的守望茶馆内沉寂片刻后,恢复了平静的氛围。

从《茶馆》的用词来品读老舍的语言特色

从《茶馆》的用词来品读老舍的语言特色

从《茶馆》的用词来品读老舍的语言特色摘要:《茶馆》是我国话剧史上的丰碑,也是当代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我们从《茶馆》的语言运用中来分析老舍的语言特色,渐成学界研究的一大方向。

现就《茶馆》的叠音词、儿化词、方言词汇、旧词汇等进行探析,来展现老舍在京韵语言创作中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茶馆》老舍语言特色关于老舍语言特色的研究,在学界,王晓琴提出老舍的白话语言富有音乐美,饱含哲理趣味;范亦毫提出《茶馆》中的儿化音词汇讲究节奏起伏,令读者朗朗上口;靳新来提出老舍白话的万能观;邱仕华提出老舍语言的生活观等等。

相比于他人对老舍语言的评述,孙钧政提出老舍语言的“控制论”观点,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老舍语言的影响最为关键。

本文立足《茶馆》文学本体,从语言学视角来探析其词汇的使用特色,简述如下。

[1]一、《茶馆》中老舍对叠音词的使用特色叠音词,顾名思义,其结构讲究字的重叠,而叠音本身,在我国汉语使用中也是一大特色。

比如常用的“白茫茫”、“红彤彤”等,这些叠音词在阅读上朗朗上口,在听觉上拥有美感韵致。

在《茶馆》中,叠音词汇的使用,也是老舍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

比如有“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在该语句中,连续用了“文绉绉”、“雄纠纠”两个叠音词汇,来对人物的形象进行生动描绘。

这一叠词结构可以简化为“ABB”句式。

在该结构中,对于重叠词汇只能作为单独语素来用,单独一个“绉”或“赳”无法成词,以用来修饰前面的形容词,在语言表现上具有灵活的使用范围。

同样,还有“AABB”式结构的叠词,比如“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其中的“乱乱哄哄”与“文绉绉”等相比更为复杂,“哄哄”二字还要修饰前面的“乱乱”,而对于“乱乱”、“哄哄”都不能单独成句。

[2]在语法变体研究中,一些词汇的使用往往可以从变化中来了解其特点。

《茶馆》在语法使用上,也多善于运用重叠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言效果。

比如“捧捧唐铁嘴吧”、“我到后头坐坐去”、“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等句子中的叠词使用,其形式可以简化为“AA”式,但我们从这些词汇来看,多为单音词,且都是动词。

《茶馆》 简析

《茶馆》 简析

《茶馆》简析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它不仅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也是足可称之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的不世之作。

在老舍个人的写作经历里边,《茶馆》的问世,多少有些教人感到意外:在此之前他写出的主要剧作是《春华秋实》(1953年)和《西望长安》(1956年),而此后紧接着发表的剧作又是《红大院》(1958年)、《女店员》(1959年)和《全家福》(1959年)……《茶馆》与这些带有“应时”性质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乃至整个创作模式上,差异极大。

《茶馆》看上去是“出了轨”——离开了这一时期作家自己的基本运作轨道,忽然抹回头去,重新写起了他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老舍原本是没有什么“出轨”念头的,写《茶馆》的意向,也照例缘起于该时期配合政治宣传的思维定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觉得有必要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以支持宪法的宣传实施工作,也好用来教育青少年。

1956年他开始动笔,起初拿出来的剧本,四幕六场,人物众多,自光绪年间写起,写到1948年春天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以及国民党政府推行的“选举参议员”活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秦姓兄弟三人。

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听,要听听他们的意见。

曹禺等人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和打动人的,是第一幕第二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那段戏,认为应当以这场戏为基础,另起炉灶,发展成一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大戏。

老舍从善如流,痛痛快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拍板:“我三个月后给你们交剧本!”果然,三个月期限一到,《茶馆》新作问世了。

这部新作,又经过了与导演、演员的共同切磋、删改和磨合,大功告成。

中间曾经有一稿,结尾落在了茶馆里头艺人说书上面,那艺人是个革命者,戏里的主要人物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了掩护他脱险而中弹牺牲。

从人们已知的未定稿中一些此类情节看,老舍在剧本写作中,有过听取他人意见,被动地想要在剧中收入一些体现革命斗争的关键情节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本《茶馆》和话剧《茶馆》的文学语言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作者通过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血淋林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和观众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为一句话就要坐牢。

这说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

老舍先生通过茶馆这样一个人流复杂的地方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而且还成功的塑造了众多人物,通过他们在茶馆中的一言一行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思想的腐朽性。

话剧《茶馆》拥有了除以上电影化表演的特征外,我觉着还有对故事,事件,人物性格的充分再现,夸张其人物的性格较强,比原故事中的人物表现要夸张的多,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动作幅度较大,声音叫大,也较有戏剧化表情等多变的特点,较丰富,较生动。

能带人们再现生活和富有时代感以外,更能在一个较有限的舞台上表现出全部的人物形象和动作表现,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论是吸引人的演员还是不引人注意的演员,在话剧表演的舞台上都会形态各异,不同的性格特色,各种动作姿势,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表现在舞台上,观众可以选择性的观看主要或者次要的角色。

老舍的《茶馆》话剧作为一个舞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风貌和冲突的,其他一些小话剧也有类似的构思。

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它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

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中国话剧的历史性的一点见证。

老舍剧作中无处不展示出浓郁的本乡本土的民族风情,尤其是透过剧中人物那满场流利的“京片子”,凸显出老舍剧作十足的“京味”风采。

不仅如此,老舍剧作的民族风格还体现在他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充分借鉴上。

老舍剧作在人物刻画、结构安排、冲突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显示了对中国传统戏剧、戏曲的自觉吸取,以至于人们把他的《茶馆》比作是一幅活在舞台上的“清明上河图”。

还有那些传统戏剧(曲)的表演程式,如《茶馆》中用数来宝作为串场的独特手法,如老舍剧作中普遍具有的京韵、京味等等,当然,还有老舍剧作中的满族情结,这是老舍自己骨子里带来的,更增添了老舍剧作的民族风味。

剧本《茶馆》主要表现在结构、情节与戏剧冲突的设计上。

陆续出场的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

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
行。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代。

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月即将来临。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

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老舍话剧的价值和魅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他有一些自己的“绝活儿”,一些别人难以替代的特,也就是他的个性化的追求。

话剧最基本的思想呈现与艺术表现就是靠人物说话,老舍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他要求自己剧中人物必须做到:“开口就响”、“话到人到”!就是说剧中人物在初次出场时,一开口就能闻声见人,神形毕现,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就能把人物最基本的性情和性格特征凸显出来。

从《龙须沟》到《茶馆》,那么多的剧中人物,都显示出了这种“开口就响”的本领。

这一“绝活儿”,既体现了老舍对生活的熟悉,对人物的熟悉,也体现了他对语言与人物、语言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的真切体悟和准确把握。

老舍话剧的另一个“绝活儿”,就是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将其放在剧作中加以渲染,进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茶馆》中有一个细节,写的是俩逃兵托人合娶一个老婆的荒唐事。

文学史家王瑶指出:关于这个事情“老舍同志过去曾在两篇小说里写过,可见他对旧社会的这种畸形现象的印象很深。

”[14]老舍把源于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放到剧作中,经过层层铺垫,经过种种幽默化处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个看似轻松幽默的情景里,实际上给人以强烈的刺痛,使人感受到巨大的悲哀和忧伤,这就是老舍作品“含泪的笑”的魅力。

这样的细节,这样的情景,在老舍剧作中比比皆是。

老舍话剧的再一个“绝活儿”是它特有的朴素美。

老舍剧作以其生活的原汁原味而展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