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秦论阅读练习1 人教版
过秦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过秦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
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囊括拱手要害....B.合从逡巡遗镞鞭笞....C.藩篱锋镝劲弩瓮牖....D.墨翟行伍万乘作难....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东割膏腴之地蒙故业,因遗策...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逡巡而不敢进...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将数百之众...蹑足行伍之间揭竿为旗...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才能不及中人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的败因。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的历史事实,突出了“ ”这一中心,说明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B.而倔起阡陌之中C.蹑足行伍之间D.百有余年矣7.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A.会盟而谋弱秦B.追亡逐北C.天下云集响应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委命下吏C.铸以为金人十二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9.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 11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过秦论(中)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此二世之过也。
(选自《贾谊集校注·贾子新书》,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此二世之过也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此二世之过也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此二世之过也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此二世之过也答案:C解析:“安民可与为义”与“危民易与为非”对举;“此之谓也”是固定结构;“此二世之过也”是判断句式。
高二语文过秦论1含试题答案
《过秦论》教学案例作者:广东省深圳市华茂实验学校张尚志一、缘起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
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这些探索文章中颇具影响的一篇,也是多年来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
《过秦论》问世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界人们的关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章内容丰富,涵盖博大,较之一般的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再从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一“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优劣长短,自然又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笔者不想放过这样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此向专家同好教正。
贾谊“仁义不施”一论,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价秦王朝的准绳。
直到今天,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
“暴”就成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诚然,秦王朝的统治是残暴的。
但千百年来,残暴的统治岂止一秦!且不说揭竿而起的陈涉、推翻秦朝的刘项等,就说被后人称颂为英明君主的汉武帝、唐太宗、元始祖、明成祖、还有清代的康、雍、乾,请问,他们哪一个不残暴呢?然而,他们的“暴”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还获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誉!莫非真是“成则王侯败者寇”了吗?于是,在疏通字词、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设疑问难、层层导引的方法,让同学们暂时先把前人的定论和权威的理论“放在一边”,而以课文本身的文字为“本”,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辅”,也来一个“过秦论”——讨论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过程在讨论课之前,我先动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搜集与秦灭亡有关的资料典故,从中筛选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秦论》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1.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B.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C.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D.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同步练习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同步练习111.过秦论・同步练习【课文阅读指导】能力升级一、字词训练1.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A.召滑(shào)鞭笞(chī)藩篱(fán) B.墨翟(dí)谪戍(zhé)絮(xié) C.��(xiān)隳(huī)逡巡(quān) D.牖(yǒu)棘矜(qín)锋镝(dí) 2.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度长契大赢粮景从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同日而语价值连城 C.�I�i棘矜摄足行伍��袍敝衣 D.足肤皲裂崛起阡阳门廷若市3.选出“因”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A.……蒙故业,因遗策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E.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二、语言运用1.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席卷天下②云集响应③船载以入④西举巴蜀⑤内立法度⑥斗折蛇行⑦日积月累⑧吾得兄事之⑨良庖岁更刀⑩相如廷叱之舟行适临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译为“像……那样” B.④⑤⑩句表处所,译为“在……”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③ 表工具,译为“用……”,也表工具,译为“乘船”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履至尊而制六合()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赢粮而景从()⑤外连衡而斗诸侯()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一项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A.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B.不爱惜珍贵的器具、贵重的财宝及肥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C.不爱惜珍贵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因而招纳了天下有才之士。
高中语文《过秦论》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巧学精练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1.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于是从散约败B.而倔起阡陌之中C. 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2.选出与“吞二周而亡.诸侯”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C.外连衡而斗.诸侯D.天下云.集响应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护)C.信.臣精率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D.序.八州而朝同列(统治)4.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兵”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B.赵奢之伦制其兵C.行军用兵之道D.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5.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过.秦论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
B.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C.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铸以为金.人十二6.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北收要害之.郡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沛公引兵之.薛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⑧而迁徙之.徒也A.①②③/⑤⑦⑧/④⑥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C.①②⑤⑧/③⑦/④/⑥D.①②④/③⑥⑧/⑤⑦二、阅读部分(32分)(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20分,7~11题每小题3分,12题5分)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中语文 3.10 过秦论(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3.10 过秦论(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3.10 过秦论(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3.10 过秦论(第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10*过秦论第1课时1.作家作品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____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年仅33岁。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________。
贾谊著作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写作背景《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见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粟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过秦论》课后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下)贾谊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
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①,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②,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
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
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
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 过秦论》2022年同步练习卷(word版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过秦论》2022年同步练习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 委命下吏C. 铸以为金人十二D.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孝公既没.(méi)召.(shào)滑俯首系.(jì)颈践华.(huà)为城B. 墨翟.(zhái)行.(háng)伍将.(jiāng)数百之众度.(duó)长絜大C. 一夫作难.(nàn)万乘.(shèng)之势朝.(cháo)同列窥.伺(kuī)D. 丰腴.(yú)陈轸.(zhēn)箭镞.(cú)鞭笞.(chī)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失去,丢失B.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北边的军队C.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D.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置使有序4.下列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非及乡时之士也②百有余年矣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乃幽武置大窖中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⑥流血漂橹⑦畔主背亲A. ①②④⑦B. ②⑤⑦C. ①③⑤D. ②⑥⑦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9小题,共8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3单元 第12课《过秦论》1(人教版必修3) Word版含答案.doc
第12课过秦论1.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对比论证的手法。
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识。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说理,力争熟读成诵。
3.仿照文章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文章。
4.积极参与同学探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积累文言知识。
2.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和写作意图。
3.学习对比等论证方法。
1.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秦二世灭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1.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2.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
3.《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1.一时谋议略施行。
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
少年时,师从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
_第10课 《过秦论》 习题练习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却匈奴七百余里C.自以为关中之固D.序八州而朝同列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C.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弱点、毛病3.下列句子,从句式角度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A.铸以为金人十二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C.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百越之地②北收要害之郡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⑦而迁徙之徒也A.①②③/⑤⑥⑦/④B.①③④/⑤⑥/②⑦C.①②⑤⑦/③⑥/④D.①②④/③⑦/⑤⑥5.下列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指田野上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小路。
文中指“田野”。
B.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自称陶朱公,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下层百姓。
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亲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二、语言表达6.下面是某市交管部门“高考期间部分区域车辆禁止驶入通告”的内容片段,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道路交通管制时段内,不准任何车辆(执行任务警车、押运考试试卷车辆、警保联动服务车辆除外)驶入交通管制区域,接送考生的私家车和其他车辆请合理选择停车地点,避免因车辆停放不合理,造成交通拥堵,影响有序通行。
请求广大市民在高考期间乘坐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务必提前规划好出行路线,以减轻考场旁边道路的交通压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测试题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满分45分,时间45分钟)姓名班级分数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9分)贾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
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
鹏似鸮,不祥鸟也。
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
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谊具道所以然之故。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
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高中语文过秦论训练题及答案_过秦论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过秦论训练题及答案_过秦论阅读答案》摘要:;(2)名词作状语: ;(3)形容词作动词: ;(4)名词用作动词: ;(5)形容词活用名词: ;(6)动词活用作名词:,秦王怀贪鄙之心,行(施展)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治)天下始(前提),高中语文过秦论训练题答案《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那么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过秦论训练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1.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1)因①蒙故业,因遗策。
( )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③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 ) 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⑤相如因持壁却立。
( ) ⑥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 ②蒙故业,因遗策。
()③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 ④策之不能尽其道。
( )(3)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 ) ②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
(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4)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
( )③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 ) ④兵者,国之大事。
(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④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 )(6)信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 )2.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给其归类。
⑴会盟而谋弱秦。
⑵序八州而朝同列。
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⑷天下云集响应。
⑸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⑹吞二周而亡诸侯。
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⑻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⑼外连衡而斗诸侯。
⑽据崤函之固。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同步练习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过秦论》教学资料根底稳固〔A层同学完成〕一、以下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甿隶〔méng〕万乘〔shèng〕锄耰棘矜〔yōu qín〕B.鞭笞〔chī〕从散约败〔zòng〕瓮牖绳枢〔yǒu〕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dùjié〕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shǐ iú〕逡巡〔qùn〕二、以下词语中加横线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A.蒙故业〔méng承接〕膏腴之地〔gāo yú肥沃〕B.履至尊〔lǚ实行〕振长策〔cè马鞭子〕C.瓮牖绳枢〔yǒu窗户〕鞭笞天下〔chí打〕D.制其弊〔bì疲乏〕逡巡〔jùn xún徘徊〕三、以下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巩固的城〕四、以下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内立流度,务耕织。
D.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E.收天下之兵。
斩木为兵。
F.振长策而御宇内。
因遗策。
G.赵奢之伦制其兵。
履至尊而制六合。
H.序八州而朝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五、以下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乏〕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六、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A.赢粮而景从。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练习题
人教版语文必修310过秦论秦王扫六合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①。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②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注:①崔嵬:高大貌。
②鬈鬣(quán liè):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鉴赏:此诗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赞扬之意溢于言表。
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
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
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
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
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
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贾谊《过秦论》的开篇,真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
先揭发其骊山修阿房宫和骊山墓的奢靡之事。
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
据史载徐芾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
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鬈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
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
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
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习题:过秦论(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11 过秦论基础过关练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 “衡”同“ ”, 2.非及乡.时之士也 “乡”同“ ”, 3.赢粮而景.从 “景”同“ ”, 4.百有.余年矣 “有”同“ ”, 5.锄櫌.棘矜 “櫌”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固{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因{①因遗策 ②因河为池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5.兵{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收天下之兵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致万乘之势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商君佐之9.及{①非及乡时之士 ②及至始皇10.北{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追亡逐北11.度{①内立法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12.遗{①因遗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爱人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于是..六国之士 古义: 。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
今义:山东省。
3.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4.宽厚而爱人..古义:。
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古义:。
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
6.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义:。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5.南.取百越之地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8.履.至尊而制六合9.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0.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11.过.秦论12.将.数百之众1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4.会盟而谋弱.秦15.以弱.天下之民16.尊贤而重.士17.据崤函之固.18.临不测之渊,以为固.19.尊贤.而重士20.因利.乘便.21.追亡.逐北22.外连衡而斗.诸侯23.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4.却.匈奴七百余里25.序八州而朝.同列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第课 《过秦论》 习题练习(含答案)一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对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B.委命下吏命:命令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2.下列各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履至尊而制六合B.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C.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因河为池D.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②然后践华为城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才能不及中人4.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衡: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B.四海:四海与文中的宇内、八荒都是指整个天下的意思。
C.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别居于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洲八州。
D.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的小路。
阡陌,泛指田间小路,文中借指陈胜为农民出身。
5.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勖(mào)仇雠(chóu)欤(yú)B.伶官(línɡ)盛饭(chénɡ) 断发(fà)C.抑本(yì) 仓皇(huánɡ) 四应(yīnɡ)D.遗恨(yí) 所溺(nuò) 沾襟(jīn)6.下列各句中,“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二、语言表达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过秦论》①,使历史和现实交汇,在观察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绵长而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10过秦论+Word版含答案
10过秦论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
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伦:辈,类。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尝:曾经。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趁着。
项,“务”,从事,致力于。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这是秦和中原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
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此不相同。
C.“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过秦论阅读练习1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
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
岂吾有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
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遂致其族人于廷理。
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廷理惧,遂刑其族人。
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小,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
”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
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
廷理释之,子文不听。
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
(《说苑·至公》)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干:触犯
B.将以司.犯王令司:同“伺”,侦察
C.是为理.不端理:道理
D.而使廷理因缘
..吾心而释之因缘:迎合
【解析】 C项“是为理不端”的“理”应是名词“廷理”,即执法官。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何廷理之驳.于法也驳:不一样
B.廷理
..拘之廷理:刑法官
C.使及内政
..内政: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
D.恤顾怨萌.萌:通“氓”,即民众
【解析】 C项中的“内政”古今含义不尽相同,文中是指宗教内部的事务。
【答案】 C
3.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
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
A.如果令尹这样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
B.像令尹这样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
C.如果令尹这样公正,我们就不用担心了。
D.像令尹这样公正,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呢?
【解析】句中“若”是“像”的意思,“何忧”是“忧何”即“担心什么”之意。
【答案】 B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子文正直无私的一组是( )
①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②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③遂致其族人于廷理。
④廷理惧,遂刑其族人。
⑤不是刑也,吾将死。
⑥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解析】①④是廷理的行为,⑥是成王的行为,②③⑤表现了子文的正直无私。
【答案】 A
5.下列叙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国大臣子文的族人犯法,执法官不予追究,子文知道就去斥责执法官。
并把族人送到执法官面前,逼使执法官依法惩处。
B.楚国大臣子文的族人犯了法,执法官为了讨好子文,抓了又放掉了。
子文以为执法官这样做,是有意暴露自己的私心,降低自己的威信,所以,他就怒斥执法官,并要执法官把族人杀掉,以表示自己的正直无私。
C.楚成王知道了子文的事迹,来不及穿上鞋子就赶到子文家中,承认自己用人失察,并罢免了廷理,还把管理宗族内部事务的大权交给他。
D.都城里的老百姓知道了子文的事迹后,感到子文能为民作主,就作歌传唱,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清官、好官的赞扬之情。
【解析】 B项中说“子文以为执法官……降低自己的威信”与文意不符,而且子文只要求执法官依法办事,并没要求把族人杀掉。
【答案】 B
二、阅读《六国论》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宋)苏洵《六国论》〕(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宋)苏辙《六国论》〕
1.(甲)文中“不赂者”是指( )
A.韩、魏、齐
B.韩、燕、赵
C.齐、燕、赵
D.齐、燕、韩
【解析】六国中只有齐、燕、赵未曾赂秦。
【答案】 C
2.(乙)文中“常为之深思远虑”中的“之”是指( )
A.六国世家
B.天下诸侯
C.千里之秦
D.当时之士
【解析】上文中说到“窃怪天下之诸侯”,故“常为之深谋远虑”的“之”应代“天下之诸侯”。
【答案】 B
3.(乙)文末句“咎”的对象是( )
A.其当时之士
B.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C.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D.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解析】细读乙文,咎的对象(宾语)应是它后面的所有内容。
【答案】 D
4.(甲)(乙)两段文字对六国破灭原因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请你把它们不同的认识填写在横线上(用文章原话)。
(甲)文认为
(乙)文认为
【解析】 (甲)文开门见山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而(乙)文卒章显志揭示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甲)文认为:弊在赂秦。
(乙)文认为: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长剑。
”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
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牛,何学之为?”孔子曰:“栝(箭的末端)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A.以.子之能( )
B.岂可及.乎( )
C.栝而羽.之( )
D.镞而砺.之( )
【答案】 A.凭 B.赶上,比得上 C.名词活用为动词,装上羽毛 D.名词活用为动词,磨快,磨锋利
2.“达于犀牛”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达到犀牛的皮了
B.可以和犀牛皮等同看待了
C.可以穿过犀牛的皮了
D.可以达到犀牛皮的那样坚韧的程度了
【解析】对此句的翻译,可联系后文“孔子曰:‘……其入不益深乎?’”理解,“达于犀牛”应是“可以穿过犀牛的皮”。
【答案】 C
3.“何学之为”的译文为
【解析】准确翻译此句,一是注意“之”是助词,“为”是语气词,不译,二是注意宾语“何”前置,应按正常语序译出。
【答案】有什么东西可学呢?
4.对这段文字归纳得最确切的一项是( )
A.用连续对答手法说明孔子教学有方
B.用排比手法说明学习要讲求方法
C.用比喻手法说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D.用对比手法说明子路怎样接受教育
【解析】这段文字中,孔子用了“狂马”“弓”“木”“栝”“镞”等一系列比喻,目的在于说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