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宁阳一中高二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课题: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作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会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复习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合作释疑重难点问题纳入合作释疑小组讨论:水土流失的分布非常广泛,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的危害、原因、治理有着一些共同的规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分析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
(注意不仅仅是黄土高原)1、从“水”和“土”两个方面探讨水土流失对当地及下游地区的危害。
2、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3、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结合材料,探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如何因地制宜治理水土流失。
材料: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占比例很大,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
地貌多为较薄的土壤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侵蚀,岩石裸露,土壤将难以恢复。
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多河流发育,地表侵蚀切割强烈,水能资源丰富。
该地水热充足,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生长速度快,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虽然南方低山丘陵区生物资源丰富,但是农业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却只投向少数几种农作物,特别是水稻。
由于人多地少,加之农村能源短缺,许多地方出现了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的局面,坡地植被的破坏导致本区水土流失严重。
这不仅仅浪费了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每个问题安排两个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点拨,并完成例题。
三、典例分析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
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型: 综合课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在前面几节课中, 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新一章的内容——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提问】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 首先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可持续发展”是怎样定义的, 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回答: 可持续发展就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讲述】嗯, 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三、讲授新课【讲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区域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 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 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环境的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标。
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哪些呢?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的?(回答: 生态破环问题、环境污染等)现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等, 其中生态破环问题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湿地的开发不当等。
因此,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读图】现在大家翻开课本第34页, 一起来看图2-1-1, 如果让你来描述图中的现象, 你会怎样描述呢?大家思考一下, 等一下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初中地理课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地理课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危害——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切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
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学习黄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标准标准活动建议1、利用地图说出本区的位置范围、所跨的省区并尝试对黄土高原的位置作出简单的评价。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区域的地形特征。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4、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形成原因。
5、举例说出本区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
1、用多媒体投影图片让学生自己说出。
2、用多媒体投影图片让学生自己说出。
3、利用课文的资料讨论。
4、利用课文的资料分析、归纳总结。
5、通过辩论及教师的引导去探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举例说明本区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哪条河?黄河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来的?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呢?出示黄土高原的景观图,说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的形成原因。
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理解区域内的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学生活动] 结合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完成下列任务:1、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说出四面的界线。
(让一学生在课件上拖动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2、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区。
[教师小结]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接秦岭。
所跨的省区有7个。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2015年黄土高原教学反思第1篇:《黄土高原》教学反思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像地理、历史这样所谓的副科,上起课来就是手到擒来,非常简单。
实际上,两年的地理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地理课要想上得精彩,精心备课同样不可缺少。
下面,以《黄土高原》这节课为例,简单谈几点想法。
一、备课必须备学生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既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更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定。
《黄土高原》是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环境与发展》的第五节,之前的四节分别学习了北京市、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省的相关情况。
他们与本节课的区别是:之前的四节课都是具体的省区、直辖市,而本节是一个区域,而且它不像其它几节文字内容那样多,并且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以区域发展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将重点定为:1、结合图8-65,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势特征、河流等基本概况、2、掌握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因为黄土高原距离学生比较遥远,所以我将教学难点定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二、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课堂上给学生看书的时间应该充分,而不应该是走过场。
所以本节课简单导入以后,我便投影出示具体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带着问题去读书,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字。
这样,大概十分钟,学生基本上就能够扎实地掌握本节的基础内容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任务就是在班里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看着学生课本上密密的'批注和脸上喜悦的笑容,我体会到了收获的甜蜜。
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要急着去引导学生,更不要忙着去代劳,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而不能仅仅看结果。
教师要敢于放手,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本是学习的范本,一定要让学生将课本内容看透、看懂,如果教师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三、可以灵活调整内容的顺序这一节共有三部分内容: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高中地理_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导入, 引出黄土高原。
活动一 忆概况活动二 探成因设计意图播放陕北民歌,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
歌词中涉及到了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由此导入到黄土高原。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水土流失受哪些因素影响? 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知原理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用定量探究来验证日常感知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自学该部分知识。
设计意图该部分只是较为简单,而且学生在初中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把这部分知识留给学生自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借助实验结论,分析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活动三析危害展示资料: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村河南开封课堂小节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梳理本节知识。
课堂反馈基础再现拓展迁移思维扩散本节课从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切入、层层推进,引发着学生不断认知、自主探究、主动建构、变式迁移,使学生在实验中明知、在互动中解惑、在案例中提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突出了以下三点特色:◆自主建构、互动生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尝试“地理问题素材化”“案例素材区域化”新型课堂模式的构建。
◆引进实验、社会观察,给学生一种很强的生活感,变繁为简、深入浅出。
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变式迁移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情分析事实上,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黄土高原耳熟能详,初中地理也对其位置、地貌特征等作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其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后果,学生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背景;但基本停留在“会描述现象”的层次上,缺少深刻的根源剖析和严谨完整的思维体系。
面对众多的学习素材,既有文字又有图表、既有源于教材的又有学案补充的,学生已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迁移水平是不同的。
高中地理_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习目标】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提出治理的措施。
2.探究学习与生本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主干知识链接图1—图6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景观图,请在横线上填写出序号所代表的治理措施。
图5 过度放牧图6 伐木烧薪图4 过度开垦图1 坡陡谷深图2 暴雨集中图3 土质疏松①在沟谷中修淤地坝②植树种草,减小地表水流速度和流量③退耕还林还草④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抗侵蚀能力⑤合理放牧⑥开发利用新能源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二、相关知识链接1.南小河沟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流域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面积曾达到总面积的80%。
而如今的南小河沟草木葱茏,环境优美,瓜果飘香,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翡翠”。
下图为南小河沟流域某地等高线图和景观图。
2.下图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及横剖面示意图。
【探究篇】一.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及相关知识链接1、2,说出南小河沟流域在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并谈谈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黄土塬(a):平整土地,修整农田缓坡(b):修筑梯田沟谷(c):打坝建库,蓄水拦沙陡坡(d):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3.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迅速,陡坡开荒、采薪、开矿、修路等活动日益频繁,导致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
下图为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及水土流失景观图。
4.长江上游山区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实施了“山顶戴帽子(植树造林)、山腰穿裙子(退耕还林还草)、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台地内发展粮经作物)、入户建池子(沼气池)、村庄移位子”等方法,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
如下图:二.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及相关知识链接3、4,谈谈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拓展题目:假如你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位市委书记,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学情分析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尤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严重,而黄土高原又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承载着千年的中华文明,因此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刻不容缓。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水土流失、荒漠化是我国分布最普遍、危害最大的
区域环境问题,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制约着 教材分析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属水土流失的危
害、成因及防治措施,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
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
好人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
内容,扮演导游的角色,对黄土高原从位置、范围、地
貌特点等几方面做简单的介绍。
二、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哪些危害? 探究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探究三: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1、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哪些? 探究实验一: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 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 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探究实验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 是和风细雨, B 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规律是 什么? 探究实验三: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 A 是松散的泥沙,区域 B 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 土流失严重呢?规律是什么? 结合探究: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和黄土土质直立 性? 2、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探究黄土高原脆 弱的生态环境? 3、水土流失的形成人为原因有些? 探究实验四: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 是暴雨倾盆,但是 A 表面植被繁茂,B 表面植被已经遭 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 被,C 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哪一个水土流失最
择与设计 补充相关案例,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强化交流、评价、
反思与修正,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_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所学到的黄土高原的基础知识打铃,上课师:上一节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怎样的地貌类型呢?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川。
师:这些地貌是怎样不断变化多呢?生:水土流失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请大家迅速的翻到课本27页,我们先来确认一下本节课的框题。
师生共同确认框题。
【会诊目标】:师:这节课我想请大家来一次对黄土高原的会诊,来诊断一下黄土高原怎么了?并请大家给出合理的诊断对策。
让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会诊目标。
请一位同学大声的为大家读一下。
生:大声朗读师:好,声音非常洪亮,希望这节课同学们的回答问题都很精彩。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尝试会诊】:请大家自学课本27-31页,根据学案,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来,稍后展示。
(5分钟)【交流展示】: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自学之后的成果吧生:黄土高原的四种地貌类型。
师:这四种地貌类型是怎么变化的呢?主要的生态问题是什么呢?生:流水侵蚀,水土流失师:同学们的归纳能力太强了。
流水侵蚀是怎样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呢?又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呢?播放视频: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带来的结果生:看视频,感知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损失。
师:同学们的活学活用的能力太强了,老师不得不为大家树个大母指。
从视频中我们深深的感知到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损失。
那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呢?【合作会诊】师:这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猜想:请大家看图思考1.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是?为什么?2.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生:最严重的是B,最轻的是C。
生生:(学生上台指图)各抒己见师:总结同学生各抒己见的结果:坡度、降水、植被、土质。
师:同学生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因素影响了水土流失呢(生生说,教师板书影响因素)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些都属于什么大的因素呢?生:自然因素师:非常好,看得很准确。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范文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范文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范文一“黄土高原地区”一节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内容有联系,还与本学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章内容密切相关。
这节课我把它分成两大部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和黄土高原的特征。
在教学活动中,我非常赞同一点:要想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特别是备学生。
这也是我师傅经常教导我注意的环节。
所以,我在备课期间问了几个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程度,发现学生了解的并不多。
于是,我在导入新课时使用了一个黄土高原的视频,希望使学生能从中直观的了解黄土高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接受新知识。
第一次使用该视频时,由于我没有后续跟进的问题,效果并不明显。
而后几次上课时适当地加了配合该视频的问题,这样使得这个导入既生动又贴切,顺利进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区是这学期教材设计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地形区。
因此,我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来开始教学。
并且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找图,定范围。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的找图和读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黄土高原的特征,我分成黄土广布、土层深厚和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两块内容进行敬爱教学。
在讲述完黄土广布、土层深厚时,顺水推舟我继续提问:“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出“风成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成说”,我用了一幅动画,但因速度较快,学生无法观察清楚,效果不明显。
后改用图片效果就在显著多了。
“你印象中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后,会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想像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引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
继而由地貌导出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的特征。
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及其原因。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的教学,我搜集了较多材料,使用了一副图片,通过三种情况分析同等降水量不同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
不过,当时上课没有让学生自己表达看法,有些可惜。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其中,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本节课按课标
教材分析 要求,以黄土高原为例介绍了该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
题,水土流失的概况及危害,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
个方面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介绍了本地区综合
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和水土流失问题的危害
论据:1、源和触发机制 (3)无计划地修建窑洞,修路和建设水利设施破坏 原来的地表结构和植被,使水土流失加剧。 2、破坏植被 (1)秦朝时营造宫殿 (2)过度樵采 (3)毁林开荒 (4)战争:焦土遍野 总结评价 教师简要评析,针对各小组的解答情况,进行鼓励 性的评价,做适当补充。 总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 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水土流失的形成的基础,破坏植被 是诱发水土流失的根源。 【活动】 根据 P53“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示 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 因是人口增长。[承转]过去流传有黄河水“一碗水,半 碗沙”的说法,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占全国外流 河总输沙量的 60%,如果用载重 4 吨的卡车运送这些泥
生的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能否让每个学生的思 维与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是一 个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否就是 我们预期的答案,该如何引导学生往我们预期的方向思 考,这点也值得思考。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地区。
问题:1、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
2、黄河三角洲的泥沙从何而来?说明什么问题?
三、课堂小结:既然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
造成的,且给黄土高原当地以及下游地区都造成危害,
高中地理_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导学、设计:单位:【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概况,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案例的学习,同学们要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和危害的学习,同学们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重、难疑点】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学情考情】1.同学们初中已经学习了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所以可以回忆参考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搜集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课上展示汇报黄土高原的概况。
2.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内容在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中都非常重要,如08年文综6题,09年一月份学业水平测试30题。
【设计理念】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而且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不同,所以本节课应该是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案例的学习,学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和发展问题,并形成一般思路和方法,且能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手段方法】以多媒体和导学案为载体,同学们主要进行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同时辅以导、议、练等。
【教学过程】课前:课前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搜集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并结合初中已学知识,分析整理黄土高原概况,并制作成PPT课上展示汇报。
(提示:可以从位置,范围,跨越的行政区,河流,地形,地貌,土壤,环境,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搜集整理)。
课后:利用本节课所学方法,从以下案例中任选一个,探究其生态环境问题,并写成研究报告。
备选案例:(1)从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石质山区、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区中任选一个。
(2)对鲁中南低山丘陵地区进行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高中地理_《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很多山区都普遍存在。
而我国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在黄土高原,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让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的原则和三大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并进行整理分析,给黄土高原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运用到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搜集整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信息和资料,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黄土高原治理的三大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四、课前准备:1.教师: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
2.学生:预习课本知识,搜集资料,分小组汇总,进行讨论,探讨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断电脑显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图》(边引导学生读图边叙述)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但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农耕历史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本节课我们将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电脑显示)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先由学生到讲台前指图(用鼠标指,点击后边界闪烁)表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再根据图等高线高程判断其大致海拔高度和地势状况。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1、基本特征:(1)范围: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主要包括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师一一点评打分并总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而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一起 来深入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多媒体展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各种原因及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 1.自然原因 (1)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 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 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2)土壤质地的特殊性:黄土的土质比较疏松,黄 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3)降水的不均匀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 于夏季,且多暴雨。 (4)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 陷、泥石流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1)根本原因: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 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直接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 无计划的修建窑洞、修路等)和破坏植被(历史上营造 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师:好,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教学目标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3.分析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二、能力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原因,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对症下药,采取一系列措施来
治理该环境问题了,那具体该怎么办呢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先让学生自主学习,
再到课堂上合作探究,活动展学,加上教师的及时导学,
发现学生对一些动态的东西和多元化的东西比较感兴
课例研究综 趣,本节课,图片首先震撼力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
g2dl09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2)
课题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2)设计者:李芹审核者: 倪青叶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要求与原则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学习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学习方法】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综合治理要求:治理黄土高原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结构,实行综合发展。
一切以为中心,压缩用地,逐步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种植面积;大力开展采煤区的工作。
二.综合治理原则:即工程与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相结合;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三.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实施工程、工程、保塬工程。
(2)农业技术措施:如精心选育、发展灌和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3)生物措施:①退耕,以恢复地表植被;②大力植树种草,实行结合。
小结:※【迁移应用】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下图及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水土流失危害是、。
(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是,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
目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是(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4)从材料中分析,黄土高原能源资源丰富,在能源基地建设中主要的限制因素是、(5)从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来看,今后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的关键是※【课堂检测】读黄土高原小流域示意图1,完成1~3题1.关于小流域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A.小流域相当于一条河流的完整流域B.小流域治理中主要采取生物措施C.小流域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D.农业技术和社会经济水平对小流域治理影响不大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①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②利用沟底谷地,扩大种植业③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④采用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关于A、B、C、D四处土地利用和治理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A处常用作耕地 B.B处适宜开垦成梯田C.C处应种植水稻 D.D处适合打坝建为库4.治理水土流失的农业技术措施是()①深耕改土②轮作套种③平整土地④地膜覆盖⑤科学施肥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图1)(图2)5.根据“黄土高原人口—农业生产—生态循环关系示意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反思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反思《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据此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中,基本遵循的分析方法是: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按照这条主线,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本章节的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一般的分析方法。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利用ppt直观展示其地理位置过渡性讲授新课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这里只要让学生上台来指出他的位置和范围,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明白黄土高原的四至点以及它的过渡性的地理位置特征。
2、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实验突破重点内容以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状态,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后,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很好地引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
继而由地貌导出千沟万壑,由千沟万壑导出水土流失,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及其原因。
在分析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引用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影响的一般因素,活动如下: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第二组试验: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第三组试验: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第四组试验: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
高中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地理习题课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对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寻找相应对策、解决未知问题,提炼解题方法,形成解题模板,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那么在习题课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在习题内容的选择上我每次都是精心设计,尽量接近学生生活或是当前的热点,让学生看到问题感觉并不陌生,试题通过精选,既能检测成绩,又能考出学生自信。
其次,我给学生规定出做独立做题的时间,然后给出客观试题答案,让同组同学相互批阅并分组讨论梳理出解题的思路。
对自己做错的题再进行审题重新思考,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如果自己感觉有困难可以和同组同学交流探讨解决,对于习题中的共性问题,小组合作也不能解决的,通过我的引导提示然后让同学们再进行思考,基本上也就都能解决了。
对习题中的综合题,具有开放性,主要是想通过练习锻炼学生的思维,掌握答题思路与技巧。
锻炼学生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每个小组的展示,让学生做老师,评选各组中的最佳答案。
同时,根据答案来梳理出答题的一般规律,即形成答题模板。
再次,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做题技巧进行分类总结。
特别突出了选择题和综合题在审题、思考、组织答案等方面应该重视的内容。
最后,通过当堂评测,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巩固。
通过一节习题课,同学们都积极思维,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展示,提高了学习热情,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范文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范文一“黄土高原地区”一节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内容有联系,还与本学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章内容密切相关。
这节课我把它分成两大部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和黄土高原的特征。
在教学活动中,我非常赞同一点:要想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特别是备学生。
这也是我师傅经常教导我注意的环节。
所以,我在备课期间问了几个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程度,发现学生了解的并不多。
于是,我在导入新课时使用了一个黄土高原的视频,希望使学生能从中直观的了解黄土高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接受新知识。
第一次使用该视频时,由于我没有后续跟进的问题,效果并不明显。
而后几次上课时适当地加了配合该视频的问题,这样使得这个导入既生动又贴切,顺利进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区是这学期教材设计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地形区。
因此,我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来开始教学。
并且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找图,定范围。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的找图和读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黄土高原的特征,我分成黄土广布、土层深厚和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两块内容进行敬爱教学。
在讲述完黄土广布、土层深厚时,顺水推舟我继续提问:“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出“风成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成说”,我用了一幅动画,但因速度较快,学生无法观察清楚,效果不明显。
后改用图片效果就在显著多了。
“你印象中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 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后,会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想像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引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
继而由地貌导出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的特征。
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及其原因。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的教学,我搜集了较多材料,使用了一副图片,通过三种情况分析同等降水量不同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
不过,当时上课没有让学生自己表达看法,有些可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据此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中,基本遵循的分析方法是: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按照这条主线,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本章节的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一般的分析方法。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利用ppt直观展示其地理位置过渡性
讲授新课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这里只要让学生上台来指出他的位置和范围,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明白黄土高原的四至点以及它的过渡性的地理位置特征。
2、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实验突破重点内容
以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状态,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后,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很好地引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
继而由地貌导出千沟万壑,由千沟万壑导出水土流失,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及其原因。
在分析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引用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影响的一般因素,活动如下: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第二组试验: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第三组试验: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
第四组试验: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
哪一个水土流失最严重,哪一个几乎没有水土流失?
以上四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联系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进行解答。
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究,在观察中总结,在观察中培养兴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论证态度。
在活动中掌握知识,这样便于调动课堂的气氛。
3、内化知识,拓展迁移---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图片进行知识迁移
首先在查找大量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文献资料,收集有用图文资料;其次把这些图文资料进行分类,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处理制作成ppt,再次形成交互式展现给学生。
最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开阔。
本课我将课本中“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的内容作为拓展性题目,作为本节课的作业。
4、总体评价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利用会声会影制作导入视频,老师提出五个问题,让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然后利用ppt直观展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再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探究活动突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最后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教师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