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_1978_2007_焦斌龙

合集下载

人力资本存量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协整关系的统计检验_吴青荣

人力资本存量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协整关系的统计检验_吴青荣

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23期·总第443期人力资本存量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协整关系的统计检验吴青荣(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太原030006)摘要:人力资本投资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重要驱动因素。

文章基于1985~2012年的数据,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 因果关系分析法研究人力资本存量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协整关系和两者之间作用的方向,并且建立相应的广义差分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

研究结论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在长期内,人力资本存量每提高1%,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扩大0.993个百分点。

同时,人力资本存量是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Granger 原因。

关键词:人力资本存量;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15)23-0028-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73149)作者简介:吴青荣(1973-),女,山西平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本理论与经济发展。

0引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也是构建“橄榄形”社会结构转型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支撑点。

对于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我国经济学者主要是从减税、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但是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仅依靠政府来进行推动的效果是缓慢的。

在政府着力破除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障碍的背景下,劳动者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获得向上流动的公开、公平机会,营造整个社会一种积极向上奋斗的环境氛围。

李炯、况永贤(2002)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是推动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重要力量,它对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存在微观收入效应和宏观收入效应。

王海燕(2005)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应重点对低收入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张迎春、张琦(2006)认为我国简单人力资本总量比重过大,使人力资本在总量上表现为“金字塔”型的结构。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内容摘要:本文在农村人力资本估算的框架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对全国和各省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全国和各省的农村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支出占农村总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还不高,我国各地区农村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表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在扩大。

关键词: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框架本文借鉴了张帆(2000)采用的估算方法,并结合农村的具体实际,努力实现估算方法的可行性和可实现性,具体估算步骤如下:首先,结合农村实际,综合考虑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各个途径,本文认为,农村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文化教育投资、健康投资、研究和发展投资。

其次,从投入的角度,用每年累计加总的方法(Aggregation Over Vintages,简称AOV)估算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

其中,运用累计加总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本估算时,所需的关键数据有:基期的人力资本存量、历年的人力资本投入、投资的价格指数、折旧模式。

其计算公式为:Ht=Ht+(1-δt)-Ht-1 (1)其中,Ht为t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Ht为t年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量,δt 为t年的折旧率。

我国各省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样本的选择及相关的指标处理。

本文分析对象是我国各省(含直辖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其中,样本指标主要有六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教育业”、“卫生、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文教娱乐和服务”、“医疗保健支出”。

数据的样本期为1999-2007年。

在此样本期内估算人力资本所需的统计资料齐全的省份有29个(西藏除外),因此本文中分析的省份有29个。

本文中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各省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及结果分析。

运用(1)式,可以对中国各省农村人均人力资本总存量进行估算。

中国省际人力资本的核算:1987—2003

中国省际人力资本的核算:1987—2003

力资本存量 的计算 是基 于以下的教育分布假设 : 15 年 ,2 在 9 1 7%的人 口 是文盲 ,6 1%未完成初级 教育 ,. 8 %完成 了初级教育 ,. 4 2 %未完 成次级 教 7 育 ,. O1 %完成了中学 , 的( 剩下 大约 0 %) . 完成 了某些 高等教育。这些 假 6 定是来源于 B r 和 Le 19 ,O o 印度在 16 年 的教育才能分布。 ao r e( 9 7 2 0 ) 90 本文则 借鉴他们 的方法来 计算我 国各 个省份 18—03 的人力 9720 年 资本存量 。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虽然支持 我们将教育水平分 为 : 小学 、 初 中、 中、 高 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 校。但 因为最 初的 18 97年的人 力 资本存量是基 于 18 99年《 中国人 口统计 年鉴》全 国市 、 、 “ 镇 县分性别 的 文化程度人 口” 的一 个汇总 , 这些统计 中只包括 了小学 、 中、 中、 初 高 大学 肆业或在校 以及 大学 , 所以 , 我们将教育水 平合并 为以下 四种 : 小学 、 初 中、 中( 高 包括 中等职业学 校) 和普通高等学校 。包括在 高中的中等职业 学校不仅包括中等专业学 校而且包括 了职业 中学 。 各教育水平的教育周 期长度在各个国家和各个 时期都是不 同的,本文将其分别假定 为 :、 、 5 8 l 和 l.年 。普通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大专。 1 4 5 ( 一般总共要花 1 年的时 5 间来完成大学 ,4 的时 间来完成 大专。在中国 , 1年 我们选择平均值 l. 4 5 年作为人们 完成 高等教育 的年 限。根据永续存量法 , ) 我们建立 了被追加 到前一年存 量上的当前成年人 的流量 。 四种教育水平每年的毕业生数据 来源于国家统计 局的综合统计数据 以及 中经 网的相关统计数据。 总人 口中各种教育, 该法避免了学历权重法中权重确定 的主观性 , 而代以客观 的受教育年限 ; 第二 , 受教育年限数据具有可获得性 , 而且比较可靠。这 种方法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 该法在计算 时 , 不管学历层次 的高低 , 为每 认 年教育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产生的贡献 是相 同的, 从而 导致 1 年的小 学 教育等同于 1 年的大学教育 , 然是不合理 的。根据 Mne的人力资 这显 ic r

中国人力资本的再估算及检验

中国人力资本的再估算及检验

高低 。 目 前 国内外对人力资本的估算方法影响最广的是 J o r g e n s o n 和F r a u m e n i ( 1 9 8 9 ) ① 提出的终生收入
法, 李海峥等 ( 2 0 1 0 ) ② 利 用 该 方 法 对 我 国人 力 资本 进 行 了测 算 , 其结 果被世界银行 所借鉴 ; F r a u me n i ( 2 0 1 1 ) ③ 进一 步采 用该 方法 对 中国和加 拿大 的人 力 资本 进行 了测 算 。终生 收入 法是 “ 以个人 预 期生命 期
的终生收入的现值来衡量其人力资本水平” ( 李海峥 , 2 0 1 0 ) , 因此该方法估算的人力资本数量往往过大 , 每年的人力资本总是 当年 G D P 的几十倍 。造成这种情况 的原 因就在 于终生收入法是以每个人预期 的 终生收入 的现值作为其当年的人力资本来核算 : “ 假设某个体的人力资本可以像物质资本一样在市场上 交易, 那其价格就是该个体 的预期生命期的未来终生收入的现值” ( 李海峥 , 2 0 1 0 ) 。实际上 , 终生收入法
假设 的是这样 一 种劳 动力 市场 , 即劳 动力一 生 中只有 一 次进 入劳 动力 市场 的机 会 , 雇 主根据 劳 动力 的 预
期价值一次性支付该劳动力预期终生收入 的现值作为其一生 的报酬 , 此后劳动力将不再进入 劳动力市 场, 也不再获取劳动收入。这样假设 的劳动力市场不但 与现实不相符 , 也与终生收入法 的实际测算不 符, 因为该方法对一 国人力资本的估算在时期上是连续的 , 本期的估算包含了上一期已经估算过其预期 终生收入现值 的劳动力 , 这就相当于劳动力可以年年重新进人劳动力市场 , 但是劳动力每年 的收人却是
国人力资本 的再估算及检验

2020年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方法的论文

2020年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方法的论文

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方法的论文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是一项具有广泛争议而困难的工作,正确估算人力资本存量能够真实反映人力资本水平。

本文运用部分学者永续盘存法的思想,对四种类别的西藏拉萨市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

并对1992年—xx年西藏拉萨市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拉萨市;人力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随着西藏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在经济增长和居民(特别是拉萨农牧民)增收中的人力资本作用日显突出,从而对西藏拉萨市人力资本水平研究(存量估算)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正确估量西藏拉萨市人力资本存量一项复杂性工作。

本文对1992年—xx年西藏拉萨市(1区、7县)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知识的积累、技能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和流动迁移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

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归纳为五个方面,即(1)正规教育(2)在职培训,包括社会组织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3)卫生保健,包括维持人一身寿命的全部开支(4)成人教育计划(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教育计划,包括函授教育、电大、自考等)(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个人和家庭的流动迁移。

舒尔茨归纳的五种类别为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提供了现实基础。

本文把拉萨市人力资本估算范围定义为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和流动迁移四种类别的总和。

永续盘存法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为拉萨市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的方法。

这种方法被国内很多学者用于对物质资本存量和国民财富总价值的估算。

现在也被一些学者用于对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如焦斌龙(xx)等。

根据这种方法,当年(本年度)人力资本存量为去年(上一年)人力资本存量除去折旧之后,与当年(本年度)新投入人力资本之和。

计算公式为:公式中:δ分别表示为:t年人力资本存量、t-1年人力资本存量、t年新投入人力资本额、折旧率。

在《拉萨市统计公报》数据中,人力资本方面的数据没有直接给出,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要分别对教育、培训、卫生和迁移四种类别逐一进行估算,然后把四种类别逐一进行加总求和,从而生成本年度人力资本存量。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1952—2004年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1952—2004年
Ab ta tB c u e o e d fc fsait a aa O frt ee ae n aa a o th ma a i tc n C ia sr c : e a s ft ee to tt i ld t,S a h r l o d t b u u n c pt so k i h n . h sc l a


引言
重表示中国人力资本水平,不但违背了人力资本 的定
根据舒尔茨定义 , 人力资本是人们花费在教育 、 健 义 ,而且不能反映较长时期内人力资本质量和存量的
康、 训练 、 移民和信息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 的资本 , 之 变化。 第二种方法是用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来表示。 早 所以称为人力资本 ,是因为这些投资与其载体间是密 期 的实证研究者采用如适龄儿童入学率或文盲率来表 不可分的。人力资本是研究一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指标 示 。曼昆等人就曾使用成年人 中学人学率来表示一 国 之一。 内生经济理论认为 , 人力资本水平是~个 国家经 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 。 不过 , 这些指标只部分地反映 了 济长期 、 可持续性增长的基础 , 是使经济发展呈现规模 劳动力人 口的教育程度 , 更为重要 的是 , 这些指标是流 报酬递增的源泉, 因此, 人力资本水平的大小已经成为 量指标而非存量指标 , 并不符合人力资本的本质含义。 许多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 本文在认识到上述估算的缺点后 ,从 中国可得的 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及相关问题 ,人力资本水平指 统计数据资料出发 ,采用各阶段毕业生数量来估算 中 标不可或缺 , 但令许多研究者颇为犯难 的是 , 中国统计 国人力资本 的水平 , 并且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延续性 , 基 资料并没有提供劳动力投资的详细资料。研究者大多 于永续盘存法 , 用存量指标代替流量指标 , 尽可能较为 使用其它相似的指标或资料来替代人力资本数据 , 或 准确地估算 中国人力 资本存量水平并作对 比分析。 利用现有资料 , 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归纳起来 , 运用 二、 估算方法和过程 对人力资本水平 的估计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方法 : 第 在具体估算人力资本存量之前 , 有必要对中国学 种方法是用劳动者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所花费的社 校教育体制作简单介绍 。 会和个人投资总量来表示。这种方法直接源于人力资 中国教育一般从小学开始算起 , 学前幼儿教育虽 本的定义 ,但是由于很难找到有关劳动者接受某种程 然在城镇非常普遍 ,但广大农村儿童并 没有条件接受 度的教育个人和社会的投资总量的统计数据 ,所以许 学前教育 , 而是直接进入小学。根据 18 年颁布的义 96 多研究者退而求其次 ,大多使用教育经费 占财政支出 务教育法规定 , 小学一般为六年制 , 但到 目前为止 , 许 的比重来近似表示。 然而 , 用教育经费 占财政支出的比 多农村地 区仍然实行五年制教育。为了下文估计 的方

中国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中国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中国人力资本文献综述作者:路凤敏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8期[提要]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进行教育、迁移、培训、实践和保健等方面的投入时所积累的知识与技能。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作用大大超过物质资本所体现的作用,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地位。

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本估算以及人力资本与迁移、培训、教育投资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人力资本估算;迁移;培训;教育投资;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9年2月18日一、人力资本估算因为人力资本很难量化,现在国内外还没有一致的估算方式,且每种估算方式均是学者们基于影响人力资本的一些可观测变量的间接性测量,所以这造成了相关理论的局限性且还产生不同的估测方式。

估算方法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估算的范围、涉及的折旧和代表性指标等方面,使用不同的估算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结果。

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人力資本的不同领域达成了共识。

同时,有的学者还提出一些独特的观点,下面主要是通过回顾以往文献来简要介绍中国人力资本的估算方法。

成本法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本形成的历史成本,其估算的数据较易得到,所以使用该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多。

乔红芳、沈利生等(2015)用改进的成本加权法估算国内的人力资本存量。

其率先用直接教育、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支出来定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并引入教育投资时滞这一概念,显示了不同学历的劳动者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成本。

在职培训和教育支出促进了工人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其劳动的生产力;医疗保健支出提高了工人的监督水平,并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保障;文化和教育娱乐支出不但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还可保持他们的身心健康。

迁移支出直接地改变了工人所在的行业和地区,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技能,总体而言中国的人口外迁率相对较低,所以可忽略。

改进的成本加权法基于反映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差异等的基本假设,把1978~2011年间的数据估算后发现:中国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国内学者人力资本存量测算方法的比较与展望

国内学者人力资本存量测算方法的比较与展望

焦斌龙 也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我国人力资 本存量 , 他是从教育、 卫生 、 科研 、 培训 、 迁移 5 个类别分别
估计 , 然后 加 总得 到 总人 力资 本存 量 。其 人 力资 本 投资 价格 指 数采 用 的是 G 平减 指 数 , 据 “ 旧率= / DP 根 折 1
人力资本平均寿命= / 0一人力资本投入使用的平均时间)分别确定各类别的折旧率。 16 ( ” 基 于成 本 的人 力 资本 测 算方 法虽 然 能 够提 供 资源 流量 现 值 , 有利 于成 本效 益 分析 , 人力 资本 投资 往 但
(一 ) 1 一 确定人力资本存量 , 中, 其 具体指标值 的处理方法为 : 初始人力资本存量 。假设初始 资本 ① 存 量 是 过去 投 资 的加 总 , 资时 间序 列 近似 为 ) , , 投 = P I 为初始 资本 投资 。第 一期 资本 存量 为

XO:I(d I ; ( tt / 报告期人力资本投资 , ) I) = 以支出是否在原来一般劳动力基础上增加劳动力的人力
【+ l

,中 民 的 其 , 第年 实 居
为第 t 西 岁人 口的死 亡 率 , 年 +i 西为 t 年劳 动年 龄人 口的平 均 年龄 , 宫为 居 民实 际收 入增
的人 力 资 本存 量 测算 不 断 发展 。本 文 旨在 对 我 国学 者提 出 的人 力 资 本测 算方 法 进行 综 述 , 通过 比较说 并 明每 种测 算方 法 的优缺 点 , 学 者做研 究 时根据研 究 目的和条件 选择 恰 当的人 力资 本测算 方法 。 供
l 成本测算人 力资本存量
开相 关 研究 , 出基本 一 致 的结 论 : 力资 本是 我 国经济 可 持续 增长 的最终 源 泉 , 我 国的 经济 增 长 长期 得 人 但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对产出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对产出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对产出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孙淑军【摘要】The investment on human capital of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from 1978 to 2008 was estim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estimation and with the expanded MRW model,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the investment in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on real output per capita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The findings show that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has been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real output per capita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output share of physical capital investment is larger than that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本文在对我国1978~2008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力资本投资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拓展的MRW模型及相关数据,考察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及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物质资本投资比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份额要大.在此基础上,还估算了我国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率,发现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率小于物质资本.【期刊名称】《西安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2)001【总页数】6页(P62-67)【关键词】人力资本;MRW模型;经济增长;贡献率【作者】孙淑军【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1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经济学家为解释经济增长、不同国家之间收入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差异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Romer、Lucas为代表经济学家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Mankiw、Romer和Weil把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引入到Solow模型(简称MRW),并运用跨国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加入人力资本后的Solow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经济增长和收入差别问题.而后更多的学者通过不断完善新古典增长框架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收入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差异.这些学者主要观点是新古典增长框架可以较好地拟合现实经济,资本投入差异是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全要素生产率对解释不同国家之间收入水平差异的贡献不是很大[1-3].事实上,MRW模型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经验分析的一个基本框架.很多学者在此模型的基础上作了拓展,考察了各种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这一框架[4-6].近年来,我国也有很多学者通过扩展MRW框架来解释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问题[7-9].本文在上述文献研究基础上继续研究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力资本投资额测算方法的创新;研究了人力资本的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在全要素是内生的条件下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理论模型:扩展的MRW模型在MRW模型中,储蓄率、劳动人口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都看作是外生给定的,建立了资本和有效劳动要素投入均为规模报酬不变的新古典生产函数.采用Cobb -Douglas生产函数构造出加入人力资本的Solow模型式中:Y为总产出;K为物质资本;A为技术水平;L为劳动力;α与β为参数.假定A和L的增长率外生给定,分别为g和n;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消费品的生产函数相同,并且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折旧率同为δ.假定初始的技术水平为A(0),技术进步的速度为g,从而A(t)=A(0)egt;初始的劳动数量为L (0),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从而L(t)=L(0)ent.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方程分别为式中:SK、SH分别表示总产出中用于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δK、δH分别为两种资本对应的折旧率.根据Mankiw等的设定,假设各种资本的折旧率相等,即δK=δH=δ.用k=K/AL,h=H/AL分别表示人均有效劳动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从而可以得到人均有效劳动的产出水平根据上述定义,结合式(2)~(3),可以得到人均有效劳动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动态积累方程这里用k*,h*分别表示均衡状态的人均有效劳动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令˙k=0,˙h =0,从而可以得到经过简单数学运算,可得由式(4)、式(9)、式(10)可得,由式(11)可知,人力资本占总产出的比例与人均有效劳动的产出水平正相关,与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正相关,而与人口增长率、外生技术进步速度以及资本折旧率负相关.将式(11)两端分别加上lnA(t)(令 A(t)=A(0)egt),可以得到人均产出水平的表达式,并将方程两端分别取自然对数,并借鉴Mankiw等的假设,令于是可以得到均衡状态人均产出水平的回归方程整理可得Mankiw等转而讨论收敛问题,假设国家间收入的差别是因为各国在其平衡增长路径上的初始点不同造成的,那么随着各国向平衡路径收敛,这些差别将逐渐消失,即两个国家之间的其他条件相同,初始产出水平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率越低.因此,在平衡增长路径附近,y以速率收敛于y*通过求解式(14),可以得到将式(11)代入式(15)整理可得,把式(13)、式(16)作为本文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式(13)考察人力资本投入的水平效应;式(16)是考察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效应.2 实证分析2.1 数据来源及说明我们对1978~2008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以1952年不变价格(选择1952年为基期原因是基期越远,在计算各期人力资本投资时受初始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越小,而且1952年是我国“一五”计划的初始年)计算从业人员的实际人均GDP,记为Y/L,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百分比度量,以(当年与前两年的算术平均)从业人员增长率度量n,以本文测算的人力资本投资额占支出法GDP百分比度量SH,之前有很多学者采用其他指标对健康人力资本和教育人力资本进行替代,误差较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从业人员增长率的原始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与各省、市、自治区历年统计年鉴,并经整理后得到各种数据.人力资本投资额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与各省、市、自治区历年统计年鉴,并经过本文的测算形成.假定各省的折旧率δ都相等,我们采用张军等[2]计算得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δ=0.096,g=0.018,时间变量1978年为1,时间依次递增,2008年为31.2.2 人力资本投资额测算目前,由于我国学术界对人力资本投资范畴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因此不同的学者对新增人力资本投资量看法不一.侯风云将人力资本的估算范围界定为教育、文化、科研、健康、干中学和就业迁移等六种类型;谭永生界定为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迁移等四种类型;钱雪亚界定为人口、劳动力、教育、卫生等类型;焦斌龙界定为教育、卫生、科研、培训和迁移五种类型.从上述界定的范围来看,大部分学者将教育、卫生、科研、培训和迁移等方面纳入其中.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定义角度来看,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因此,我们也采取焦斌龙的做法,分别测算了以上五类人力资本投资并进行加总便得到各省市自治区1978~2008年人力资本投资额,由此可求得人力资本的储蓄率.海南和重庆两地区由于独立较晚,因此,在计算相关人力资本投资时,按照其所在省份实际占有份额进行剥离,补全所缺年份数据,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由于篇幅有限,在人力资本估算过程中涉及到数据太多(31个省市自治区,31年数据,共有4805个数据,不包括中间估算及推测数据),因此不一一列出.2.3 相关数据分析2.3.1 主要变量简单数据描述对相关数据进行简单统计描述后发现,人力资本的储蓄率大于物质资本的储蓄率,见表1.表1 相关数据描述统计量Tab.1 Statistics of relevant data项目均值极小值极大值标准差人均实际产出3678.2140 298.01 57514.84 5473.56185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 0.0849 -0.16 0.27 0.04991物质资本投资/% 0.343 0.00 0.83 0.12448人力资本投资/% 0.4219 0.08 0.86 0.10971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折旧率0.1394 0.08 0.42 0.02777 2.3.2 物资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分布的核密度统计对我国1978,1990,2008年物资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分布的核密度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图1 我国各省市场物资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分布的核心密度图Fig.1 The kernel density map of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capital investment and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 each province in China与1978年相比,1990年、2008年物资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均有较大的增幅,这两年的两种投资水平均出现明显的右移.1978年的物质资本投资波峰比较低、波形比较平稳,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物质资本投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别,到1990年波峰升高、波形相对集中在波峰附近,说明经过12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差别逐渐缩小,这与我国整体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关,2008年继续保持1990年波形,且波峰升高、出现一个小波峰,此时物资资本投资比例更加趋于集中.1978年人力资本投资比例波形较为平坦、波峰突出,说明当时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投资差距较大,1990年波形较为平缓、波峰降低,说明此时期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比例有所收敛,2008年波峰降低、波形较为平缓,说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收敛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物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二者呈现“互补”关系,即物质资本投资比例较大的年份,人力资本投资则相对较小,反之亦然.图2 1978~2008年我国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变化图Fig.2 The variat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in China from 1978to 20083 实证分析3.1 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效应经验研究本文以式(13)为计量模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该模型通过了F检验、LM检验及Hausman检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相关数据见表2.表2中括号内是t值.由表2可知,我国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的系数为正,这说明人力资本对我国产出水平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占总产出的份额分别为31.3%、45.0%,人力资本对总产出的促进作用更大,此结果与杨建芳的结论基本一致.估算人力资本存量采用的是投资成本法,由于人力资本范围界定存在差异,会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低估人力资本投资总额的可能性,我们所估算出的人力资本投资会小于真实值,因此,人力资本产出份额可能会偏小.计算2010年各省市自治区的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之间的比值在0.190~0.372之间,这说明总劳动报酬的0.628~0.81代表人力资本报酬,即0.628×(1-0.313)<β<0.81×(1-0.313),这说明0.431<β<0.556,从而也验证了我们推理的正确性.按照MRW框架的研究思路,平衡增长路径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品分别为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边际产品散点图分析,发现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品要高于人力资本,如图3所示.表2 人力资本投资对人均产出水平的影响Tab.2 Effect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n the level of output per capita因变量常数 ln SK n+g+δ ln SH n+g+δR2α β lny′-gt 5.569(49.606)0.757(8.158)1.090(8.219) 0.884 0.313 0.450从图3可以看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品均呈现下降趋势,符合投资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在改革开放前期,物质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品大于人力资本,在后期,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品大于物质资本,由此也验证了在投资不足时,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较高,但当物质资本投资达到某一水平时,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会超过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这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关,1998年后,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如进一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了大学生入学比例,实现了大学生助学金贷款等制度,即增加了人力资本投资.图3 1978~2008年我国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边际产品Fig.3 Marginal products of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from 1978to 20083.2 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增长效应研究表3中括号内是t值.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从影响大小来看,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较大,由此可见,全部资本的收入份额接近于1,此结论与Mankiw等的结论基本一致.利用参数α、β的推测值,我们可以计算出中国在1978~2008年间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式(1)可以得到其中gY/L和gL分别为人均产出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相关数据见上文数据说明)由此可计算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物质资本投资的贡献率为αgK/gY/L =35.4%;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为αgH/gY/L =44.6%,致使人力资本投资对增长的贡献为物质资本贡献的126.2%.由于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率相差不大,分别是11.8%、10.3%.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份额相差较大,是导致人力资本贡献率大于物质资本贡献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表3 扩展的MRW模型估计结果Tab.3 Estimated result of the expanded MRW model因变量常数 ln SK n+g+δ ln SH n+g+δ lny(0)′ R2α lny (t)′y(o)′ -gt 0.852(81.421)2.610(335.599)0.832(173.691)-0.00025(-54.095) 0.998 0.7584 结论1)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我国产出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我国的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必须重视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2)要优化资本投入结构,可以通过适当减少物质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来提高人均产出水平,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正如发达国家那样,人力资本投资较大,导致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经济增长率较低.3)事实表明,人力资本投资会产生规模递增效应,因此,不仅要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提高人力资本的整体质量才能保证对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关文献】[1]严成樑.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11(6):3.YAN Cheng-liang.The Imapct of Capital Input on Economic Growth[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Economics,2011,(6):3(in Chinese)[2]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ZHANG Jun,ZHANG Yuan.Recalculating th e Capital of China and a Review of Li and Tang’s Article [J].Econmic Research Journal,2003(7):35.(in Chinese)[3]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DAVID Romer.Advanced Marcoeconomics[M].Beijing:The Commerical Press,1999.(in Chinese)[4] KLENOW P,RODRIGUEZ-CLARE A.The Neoclassical Revival in Growth Economics:HasIt Gone Too Far?[J].NBER Macroeconomic Annals,1997,12:73.[5] PARK W G,BRAT D.Cross-country R&D and Growth: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Mankiw-romerweil[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1996,22:345.[6] NONNEMEN W,VANHOUDT P.A Further Augmentation of the Solow Model and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s for OECD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11:943.[7] MILBOURNE R,OTTO G,VOSS G.Public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J].Applied Economics,2003,35:527.[8] LI Hong-yi,HUANG Liang.HEALTH.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Empirical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20(3):374.[9] DING S,KNIGHT J.Can the Augmented Solow Model Explain China’s Remarkable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Panel Data Analysi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9,37:432.[10] BLAUG M.The Empirical Statu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A Slightly Jaundiced Survey[J].J Economic Literature,1976,14(3):827.。

中国资本存量再估算—

中国资本存量再估算—

中国资本存量再估算—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再估算,以提供更准确、全面的资本存量数据。

资本存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政策制定、经济分析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中国资本存量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和偏差,需要进行重新估算和校正。

本文将采用更为准确、全面的数据和方法,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再估算。

具体来说,本文将基于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等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和分析。

本文还将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确保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再估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资本存量的规模和结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为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存量估算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资本存量不仅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的现状,也是预测未来经济走势、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关于中国资本存量的估算,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早期的文献中,资本存量的估算主要基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

这些研究通常假设折旧率和资本增长率是外生给定的,而且资本品的相对效率递减模式也是事先设定的。

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可能存在统计误差和遗漏,同时折旧率和资本增长率的设定也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使用更为灵活和准确的方法来估算资本存量。

例如,一些研究利用宏观经济数据,通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估算资本存量。

这些模型可以内生地确定折旧率和资本增长率,并且能够更好地捕捉资本品的相对效率递减模式。

还有一些研究利用微观企业数据,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来估算资本存量。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
Weisbmd(1961)、王德劲(2006)为例,WeisbD0d的 估算的公式为:
研究为例,其估算了1995—2005年中国的教育以及 医疗保健投入,剔除价格因素后利用永续盘存法得 到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序列数据。估算公式为:
(1) K=(1—6)一.1+,l 即报告期人力资本存量K等于前一期资本存
接近土地资源;王德劲(2007)认为人力资本折旧率 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的载体的勤勉和 努力程度,人力资本不仅不会折旧,反而有升值的可 能。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本在 使用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会老化贬值,人 的体力与精力会逐渐下降。在估算人力资本存量时 许多学者如Ken商ck,J.w.(1974)、张帆(2000)、钱 雪亚(2008)考虑了折旧。之所以存在两种观点,本 文认为主要是对人力资本价值变动分析方法不同引 起的。下面按照公认的资本存量核算的永续盘存法 对此进行解释。一般永续盘存法可表示为:
1.基本假定。假设1:市场中劳动者收入是人
本文认为,劳动者收入不仅包括人力资本的补 偿价值,而且也包括人力资本增值的价值。 3.关于8。关于人力资本折旧理论界存在两种 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异质性的 资本不同与物质资本,不存在折旧与摊销。阎达五,
徐国君(1996)认为人力资本不因使用而摊销,性质
本可以“看作是资本的一种类型,看作是一种生产
性,通常需要给出某一假定的前提条件,来预测未来 各期劳动者收入。王德劲(2006)运用未来收入折现 估计人力资本存量时,对未来收入按照一个正的增长 率来估算,本文认为可能高估人力资本存量价值。一 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期人力资本会逐渐贬值,
因而由此带来的收入也会逐渐减少,收入的增长率应
收入法构成项目中的劳动者报酬实际发生数据,不 同于未来收益法中预期收入。

中国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指数化测算

中国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指数化测算

中国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指数化测算李仁君【摘要】按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对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测算,选用教育存量法来估算中国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以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依据,并以第一产业某一年度为基期,分别计算三次产业各年度的劳动投入质量指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1986-2007年)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本增长的趋势各不相同,但在后半期劳动质量的增长构成了人力资本增长的主要因素.【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8)005【总页数】8页(P58-65)【关键词】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受教育程度;劳动投入质量指数【作者】李仁君【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0本研究的目的是按三次产业的划分来考察总量生产函数中有效的劳动投入问题,但在测度劳动投入时,如果简单地把从统计年鉴中的就业人员数作为测量劳动投入的尺度则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因为仅仅依据就业人员数不能反映劳动质量的变化。

在就业人数不变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劳动投入的质量完全可以因从业人员中高学历劳动者比重的增加,以及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等结构性变化得到改善。

而这种劳动投入质量的改善作为劳动投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测量有效劳动投入时是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核算方法,实现了在数量上确定产出增长率、投入要素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关系[1]。

此后,不少研究纷纷开始测度劳动投入,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国际比较。

丹尼森1962年首次考虑劳动投入的不同质性,对美国经济的劳动投入的核算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丹尼森认为劳动力中具有更高生产力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比例增长也能促进劳动投入的增长[2]。

后来,乔根森在1967年把这部分劳动投入的增长确认为劳动质量[3],乔根森等在1987年出版的《生产率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对战后1948—1979年间美国的劳动投入进行了系统的测量[4]。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作者:谭亚川博士生朱炎亮博士生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3期内容摘要:本文在农村人力资本估算的框架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对全国和各省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全国和各省的农村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支出占农村总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还不高,我国各地区农村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表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在扩大。

关键词: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框架本文借鉴了张帆(2000)采用的估算方法,并结合农村的具体实际,努力实现估算方法的可行性和可实现性,具体估算步骤如下:首先,结合农村实际,综合考虑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各个途径,本文认为,农村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文化教育投资、健康投资、研究和发展投资。

其次,从投入的角度,用每年累计加总的方法(Aggregation Over Vintages,简称AOV)估算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

其中,运用累计加总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本估算时,所需的关键数据有:基期的人力资本存量、历年的人力资本投入、投资的价格指数、折旧模式。

其计算公式为:Ht=Ht+(1-δt)-Ht-1 (1)其中,Ht为t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Ht为t年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量,δt为t年的折旧率。

我国各省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样本的选择及相关的指标处理。

本文分析对象是我国各省(含直辖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其中,样本指标主要有六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教育业”、“卫生、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文教娱乐和服务”、“医疗保健支出”。

数据的样本期为1999-2007年。

在此样本期内估算人力资本所需的统计资料齐全的省份有29个(西藏除外),因此本文中分析的省份有29个。

本文中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各省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及结果分析。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
估 算 1 9 - 2 1 中 国人 力资 本存量 。 9 5 0 0年
Woman 20 ) 述 , b n (0 3 所 教育 指标 大 多 以 非货 币为 计 量 单位 , 在衡 量 与评价 人力 资本作 用 时 , 以与其 他 难
资本 比如 物 质 资 本 进 行 比较 。E ge E ( 8 3 、 n l, . 18 )
K n r kJ e di ,.W. 1 7 ,9 4 、 帆 ( 0 0 、 雪 亚 c ( 9 6 19 ) 张 20 ) 钱
பைடு நூலகம்
i c me meh d a d t e a ge ae c s t o t i p p rp t fr a d a mo e o si t g h ma a i l tc c o d n n o t o n h g r g t o tme h d, s a e u s o w r d l fetmai u n c p t o k a c r i g h n as
Th tm a in o u a Ca ia t c fChi e Esi to n H m n p t lS o k o na
Z agZ ajn& Z a o gh n h n h o u h oH n zog
Ab t a t T e g e t i e e c sa n h si t n o e v l e o u n c pt h n d c t e c mp e i f sr c : h r a f r n e mo gt e e t d f ma i n t a u fh ma a i i C i a i iae t o lxt o o h l a n n h y
t uma a ia a u e n ,h mpef cin o h e e rh meh dsa d tc i e . s d o h n lsso h u u e he h n c p tlme s r me t t e i re t ft e r s a c to n e hnqu s Ba e n t e a ay i ft ef t r o

中国人力资本测度与指数构建

中国人力资本测度与指数构建
25 岁, 其计算公式为:
miy, s, a, e = ymi y, s , a , e + sry+ 1, s, a+ 1 % mi y, s , a+ 1, e % ( 1 + G) ( 1 + R)
( 2)

其中, sr 是存活率 &, 即活到下一岁的概率, ymi 代表该群体该年的年收入。等式右边 mi 的下标为
* 李海峥,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中央财 经大学中 国人力资 本与劳动 经济研究 中心( CUFECCHCLMR ) , 邮政编 码: 100081, 电子信箱: haizheng. li@ econ. gatech. edu; 梁 玲, CUFECCHCLMR , 电子信箱: yunling. liang@ gmail. com; Barbara Fraumeni, 美 国南 缅因州大学公共政策马斯基学院, CUFECCHCLMR , 电子信箱: bfraumeni@ usm. maine. edu; 刘智强, 美 国纽约州 立大学布 法罗分校 经 济系, CUFECCHCLMR, 电子信箱: zql iu@ buffalo. edu; 王小军, 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 CUFECCHCLMR, 电子信箱: xiaojun@ hawaii. edu。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面上项 目, 批准号: 70973147) 及中央财 经大学专 项经费的 支持。陈华娟、董宇华、杜 梦昕、龚 金 泉、蒋晶晶、姜瑞、李茜、李森、邱晨、田新平、杨默、肖羽西、王瑞菊、邓皓参与了项目研究, Ake Blomqvist 、Belt on Fleisher、张纲 、刘智 勇参与了项目讨论并提出了十分有益的建议。同时感谢 人力资本度量及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国际研讨会! 全体 与会者的宝贵 意见 以及匿名审稿人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但文责自负。

中国人力资本开发的效果评估

中国人力资本开发的效果评估

中国人力资本开发的效果评估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要。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力资本的开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旨在评估中国人力资本开发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人力资本开发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开发,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教育是中国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的受教育率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也日趋成熟,近年来中国各个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优秀人才也不断涌现。

其次,职业培训是另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本开发手段。

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特别是新技术的快速普及,人们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职业培训可以使劳动者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力资本开发状况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

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不断推出相关政策,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发展。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人力资本开发的问题尽管中国政府一直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其一,在教育领域,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虽然中国的高等院校数量非常庞大,但是就整体而言,高等教育的质量并不尽人意。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一问题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二,在职业培训领域,职业培训的成效还有待提高。

过去,中国的职业培训主要以培训技能为主,但是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技术的出现,职业培训也需要不断更新,注重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三,在人才的流动方面,中国仍然存在一定的流动障碍,限制了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11-03 中国资本投入_1978_2007_基于年龄_效率剖面的测量

11-03 中国资本投入_1978_2007_基于年龄_效率剖面的测量

摘要:资本投入测量是以年龄—效率剖面为基础的。

本文首先概述了资本测量的理论基础,然后应用A B S (或B LS )的方法———钟形退出、双曲效率模式假设以及特恩奎斯特指数公式———测量了1978~2007年中国资本投入,并应用可选假设与公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A B S (或B LS )方法的测量结果表明,1978~2007年资本投入几何年均增长率为10.39%,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资本投入增长呈现明显的波动性与阶段性。

敏感性分析表明,指数公式选择对结果几乎没有影响;不同效率假设对资本投入指数有重要影响;内生收益率与外生收益率计算方法的选择对结果也有重要影响,但是不同外生收益率计算方法的选择对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关键词:资本投入年龄—效率剖面指数一、导言资本投入测量是TFP 核算的核心内容。

资本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PIM ),该方法本质上就是逐年将已形成的资产加入到资本存量中,而将退出使用的资产从存量中扣除。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及OECD 等国际组织的统计机构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基础与核算方法。

所以,OECD (OECD ,2001a )认为,尽管尚有若干理论疑点尚待澄清,但是至少对有形资产而言,研究导向应是如何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而不是精炼其理论基础。

国内文献①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地关注资本投入测量。

早期文献大多没有采取PIM ,例如贺菊煌(1992)、张军(2002)、张军和章元(2003)采用的核算公式为:t 年的资本存量=第t-1年的资本存量+第t 年的积累,他们都没有直接使用PIM 且都未考虑已形成资产的效率下降。

近期文献几乎都集中于无限几何折旧(或几何效率下降)的PIM ,如王益煊和吴优(2003)、孙琳琳、任若恩(2005a )等,他们按照会计折旧年限与残值率计算几何折旧率,但是大多数都没有处理残值问题。

诚然,在经济增长模型中,我们都会假定资本存量的效率以常率下降(即无限几何折旧),但就经验分析而言,资本效率常率下降的假设是不准确的②(Solow ,1999)。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
张琦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07()5
【摘要】一、人力资本的内涵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投资,包括学前教育、就学及在职培训等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舒尔茨,获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贝克尔和明塞尔·舒尔茨主要就经济增长问题分析阐述人力投资的内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明塞尔在对有关收入分配和劳动市场行为等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开创了人力资本分析方法。

贝克尔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但是,即使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总页数】2页(P75-76)
【关键词】人力资本存量;诺贝尔经济学奖;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增长问题;测算;经济学家;人力投资;学前教育
【作者】张琦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统计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1
【相关文献】
1.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测算方法的研究综述 [J], 熊兴旺
2.教育质量、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 [J], 周国富;倪朦;姜晨晨;
3.我国1964~2010年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基于永续盘存法的视角 [J], 倪志良;谢德金;王红涛
4.人力资本存量测算的研究综述 [J], 王丽
5.人力资本存量测算方法探讨研究 [J], 袁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的统计分析

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的统计分析

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的统计分析本文转载《商业研究》作者简介:孙东生(1964-),男,黑龙江克东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龙江学者,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易加斌(1978-),男,四川阆中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201132;黑龙江省第三产业重点学科群建设规划项目(2012-2015)资助。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既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原动力。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除了有形的物质资本、生产技术与自然资源之外,还包括人力资本的有效累积、改善和充分运用。

而人力资本的投入与运用,除了需要通过不同教育水平与训练方式的配合之外,还需要诸如成人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等其它条件的支持。

由于人力资本构成的复杂性,使得人力资本的测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成为人力资本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纵深发展,中国经济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收入也向中等发达国家稳步迈进。

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其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自然资源以及廉价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投入,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有限。

未来中国经济要想完成从“制造型大国”向“创造型大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就必须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投入、改善和充分运用。

本文对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现实状况做一个清晰的梳理和描述,并通过对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存量的国际比较来洞悉我国人力资本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力资本存量及其各维度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来构建促进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发展的对策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困难,但线性拟合与实际数值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线性拟合一般用于对未来的预测,对于过去较
长数据进行拟合一般不常用。
本文在充分比较上述方法以及基年物质资本存量估算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借鉴张军、章元( 2003) [6]
36 - 37 的基年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并加以改造,用于对基年我国各种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假定
1979年处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人力资本在居民收入中作用的变化并不大,因此本文的假设有一定的可

















1

δ) X C
+
A
=
[( 1 - δ) X + A]( 1 - δ) D
+ B,
求解方程可得
CA( 1 - δ D( 1 - δ)

+ BC - C( 1
- -
DA δ) 2
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
5
5
∑ ∑ Ht = Hit = [ ( 1 - δi ) Hi( t - 1) + Ιit ]
i=1
i=1
Ht 为 t 年人力资本存量,Hit 为第 i 种人力资本 t 年的人力资本存量,Iit 为第 i 种人力资本 t 年人力资
本投资额,δi 为第 i 种人力资本的折旧率。i = 1,2,3,4,5 分别表示教育、卫生、科研、培训、迁移。
费”; 1986—1991 年教育总经费依据历年“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与“教育总经费”的关系拟合得
到。
卫生人力资本方面,本文用每年的“卫生总经费”来表示当年的卫生人力资本投资额。数据来源为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07》。
科研人力资本方面,用“科研总支出”指标来表示当年科研人力资本投资额。该指标 1978—2004 年
年我国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一半代替农村人口流动数,1993 年起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等。本文在谭
永生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补充到了 2007 年,从而得到了 1978—2007 年各年人口迁移数。在此基
础上,我们假定迁移成本主要是机会成本,而迁移本身耗费成本较小。由此我们得到了每年迁移人力资
- 29 -
一、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的基本范畴和方法
( 一) 估算范围 人力资本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名词。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 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舒尔茨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和内容归纳为五个 方面,即 ( 1) 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概括地说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动的全部开 支; ( 2) 在职培训,包括由商社组织的旧式学徒制; ( 3) 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 4) 不是由商社组织 的成人教育计划,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 ( 5) 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 会 [ 1 ] 。这种分析得到了很广泛的认同,也为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提供了基础。 但由于数据收集困难等原因,目前对人力资本的估算很少能按照舒尔茨设想的五部分来进行。前期
,即可得到
1977
年我国该种人力资本存量。
( 二 ) 当期各项人力资本投资指标的选取
对于教育人力资本而言,本文用每年的“教育总经费”来表示当年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额。需要指
出的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在 1985 年发生了转折。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前人力资本的作用与我国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关系扩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项目 编号: 06CJY010)
- 27 -
ECONOMIST …… 2010. 09
的学者们采取的人力资本估算范围各有差异。侯凤云 ( 2007) [2 ] 35 - 36 的测算中,人力资本的范围包括教
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编制思路和方案,将教育事业经费分解,构建了一个包含常规性支出和专门性支
出的人力资本价格指数。侯凤云( 2007) [2]47 则选择按照当年价格进行计算。
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价格指数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既不同于消费品价格指数,也不同于单纯
的资本品价格指数。人力资本投资中部分支出与消费品直接相关,如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学习用品
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5—2007 年数据来源于 2006—2008 年《中国统计年鉴》。
受现有统计数据的影响,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无法找到直接的指标来计量。本
文借鉴谭永生 ( 2007) [3 ] 110 - 141 的做法,在谭永生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中指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经济学家 …… 2010. 09
中国人力资本 存量估算: 1978—2007
□焦斌龙 焦志明
( 山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运用永续盘存法对包含教育、卫生、科研、培训、迁移五 种类别的中国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并在基年人力资本存量估算、当期人力资本投资指标选取、人 力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折旧率选择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推敲。最后对 1978—2007 年中国人力资 本存量进行了简要分析。
1977 年我国某种人力资本存量为 X,而 1978 年和 1979 年的该种人力资本投资额已知分别为 A、B,居民
收入总额已知分别为 C、D,该种人力资本折旧率为 δ。再假定 1978 和 1979 年人力资本收入比相同,也
就是说假定在 1978 年和 1979 年该种人力资本对居民总收入的贡献比没有发生变化。而 1978 和
二、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的关键环节
( 一 ) 基年各项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目前,我国学者一般将 1952 年或 1978 年作为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的基年。本文选择 1978 年作为基 年。 由于缺乏我国早期各项人力资本投资的统计数据,学者们对于基年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各不 相同。侯凤云( 2007) [2]36 - 45 的做法是将 1952—1978 各年投资额累加值作为 1978 年人力资本存量。如将 1952—1978 年文教卫生事业费逐年累加值作为文教卫生 1978 年的存量。该方法的优点是计量方法简 单,但以前 25 年的投资加总额直接作为基年存量缺乏科学的解释。钱雪亚( 2003) [4]5 的做法则是假设第 一期的资本存量是过去所有投资的加总,将投资时间序列近似地表示为 I ( t ) = I*eλt,其中 I*为历史初期
估算范围是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的基础,直接关系着最终结果的准确度和适用性。在综合比较各种
人力资本估算范围之后,我们认为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应当在数据许可的条件下,尽量包含更多
的人力资本种类。为此,在综合目前数据收集状况等条件下,本文把人力资本估算范围定义为教育、卫
生、科研、培训和迁移五种人力资本的总和。
∫0
的资本投资,通过计量模拟得到 I*和 λ 的基础上,再得到第一期的人力资本存量 K ( 0 ) = I ( t ) dt = I* -∞
- 28 -
经济学家 …… 2010. 09
eλ / λ。运用此方法,钱雪亚得出 1995 年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为 11250 亿元。该方法巧妙地回避了数据缺乏
ECONOMIST …… 2010. 09
本为迁移人数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乘积。
( 三 ) 人力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
在人力资本存量估算中,为避免价格波动对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的影响,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各项人
力资本投资数据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在这方面采用了多种方法。相当一部分学者,例
如沈利生( 1999) [8]115 采用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钱雪亚( 2008) [4 ]6 则是依据固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存量; 永续盘存法
中图分类号: F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656 ( 2010 ) 09—0027—07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渐转变,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和居民增收中的作用日显突出,成为学术 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存量估算也日益显得意义重大。正确估量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对 于把握人力资本的总量范围,挖掘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特点、探索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等起着 基础性作用。目前学术界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过相关的估算,然而在程序的严谨性、估算时间序列的长 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尽完善之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 1978—2007 年中国人力资本存量重 新进行估算。
( 四 ) 折旧率的选择
同物质资本存在损耗一样,人力资本同样会出现自然折旧。这既包括知识的遗忘、劳动者的死亡
等,也包括由于知识的更新而引起的折旧。几乎所有的学者在计算人力资本存量的过程中,都会对人力
资本折旧进行特殊的关注。不过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折旧的处理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侯凤云
( 2007) [2]49 - 50 的做法是假定人的一生中 1—44 岁为人力资本增长期。45 岁开始加速折旧,到 65 岁折旧
口迁移流动的主要表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愿性、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迁移流动”[ 3 ] 140。而
对于这部分人口的计量,他发现 1978—1992 年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数与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一半相接
近,同时考虑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近 60% 为“兼业型”,而流向也主要是乡镇企业,故用 1978—1992
体和个人办学,并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办学”[7] 471。从而结束了办学体系由政府
包揽的局面。因此,在本文的数据中,1978—1985 年教育总经费采用《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