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示例实验和观察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章节一:科学探究章节二: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与环境章节三:生物与环境章节四: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 人的生理与卫生章节五:人体的结构章节六:人体的功能章节七:健康与疾病4. 物质与能量章节八:物质与能量章节九: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其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3. 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提高健康意识,关注健康与疾病。
4.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巧生物适应与进化的理解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概念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健康与疾病的预防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模型:人体结构模型、细胞模型等图片:生物适应与进化、人体器官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题、实验报告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生物与环境(3)人的生理与卫生(4)物质与能量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生物与环境3. 人的生理与卫生4. 物质与能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教材,思考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列举三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说明其原因。
2. 答案:(1)生物通过形态、结构、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适应环境。
(2)答案合理即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
(3)物体从高处落下,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快。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范例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形式与转换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与认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物质、能量和地球宇宙等领域的认识,拓宽科学视野。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2. 教学重点: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等)模型、标本、挂图等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实验手册等)笔记本、文具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实验物质的性质等。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举例说明,解释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2.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与非生物特征物质性质与变化能量形式与转换地球结构与运动宇宙探索与认识3. 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
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 答案: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答案,帮助学生自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探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科学思维的培养2. 生命的奥秘生物的基本特征神奇的生物世界3. 地球的秘密地球的构成地球上的自然现象4.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基本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 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激发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3.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培养环保意识。
4. 了解物质的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物质性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地球的构成与自然现象,物质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各章节内容,穿插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实践活动:安排实验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将包括各章节的关键词、重要知识点和思维导图,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方便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解释其意义。
描述地球的构成和一种自然现象,分析其成因。
分类物质的性质,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开展科学小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材章节,结合学情,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教案一:第一章探索生物的分类第一课时生物的分类与生物分类单位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3.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生物的分类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2.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习性等。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分类案例,让学生尝试运用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实践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物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提问: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吗?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分类实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布置生物分类实践任务,如: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
三、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结果,讨论分类过程中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教案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课时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多样性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实验和观察》学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实验和观察》学案年级:七年级学科:科学执笔:审核:内容:1.2观察和实验课型:新授讲学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熟悉科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2、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3、知道人的感官对事物判断的局限,知道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可以进行数据的测量。
【重点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和准确记录及描述。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准确的记录和描述。
【课前准备】1、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和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例如,能让我们看到微小的物体,能让我们看到遥远的星体。
【温故知新】1、科学是一门要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2、学习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我们要多、多、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与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学习过程】1、活动一:观察我们的指纹(1)看看你的十个手指的指纹,它们的纹路是否相同?。
(2)周围的几个同学合作,用红色印泥将左手大拇指的指纹清晰地印在纸上,比较这几个指纹印,它们完全相同吗?。
你认为全班同学指纹相同吗?。
(3)利用上述结论,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你能举例说明吗?2、我们的观察总是可靠吗?(1)观察课本图1-10,两条横着的直线看起来是笔直的吗?。
用直尺验证一下你的判断。
(2)观察课本图1-11,两头狮子看起来一样大吗?。
用直尺验证一下你的判断。
(3)再观察课件上这些有趣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并对事物作出判断一定可靠吗?3、为什么要借助实验仪器和工具(1)我们在上面两个观察中,为了确定我们的判断是否准确,使用了什么工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活中的科学3. 生物圈4. 生态系统5. 物质与能量6.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认识生物圈、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能量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现象。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
(2)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物质与能量: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圈3. 生态系统4. 物质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4)阐述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
2. 答案:(1)如:水的沸腾、光的折射等。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要保护生物圈。
(3)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4)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思:回顾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科学热点问题,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2.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3.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4.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性和探究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落实一、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使学生掌握自然界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科学探究2.物质的组成3.物质的变化4.环境与资源5.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组成、物质变化、生态系统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物质变化的规律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科学探究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科学探究方法,让学生了解每种方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课时:物质的组成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组成的思考。
2.讲解物质的组成介绍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子、原子等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物质的组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2.讲解物质的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第四课时:环境与资源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环境问题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环境与资源的关注。
2.讲解环境与资源介绍自然资源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危害等,让学生了解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环境调查,了解当地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第五课时: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2.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等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生态系统的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生态系统的状况。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要素设计实验与数据分析2.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探索与星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 增进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识,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设计与数据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参观动植物园、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等。
2. 教学新课:(1)科学探究方法: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要素,举例说明实验设计方法。
(2)生物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讨论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4)地球与宇宙: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展示宇宙的探索与星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实验设计要点。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图、生态系统平衡图。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微观结构图、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对比表。
4.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与公转图、宇宙星系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设计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实验。
(2)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例。
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
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节“身边科学”中,深入学习“物质性质和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基本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质分类及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硬度等。
2. 让学生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
3. 让学生解物质分类及性质,提高对科学现象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
2. 教学重点:物质基本性质、物质分类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PPT、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瓶水、一块石头、一支铅笔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性质。
2. 新课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和PPT,讲解物质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认识物质。
3. 例题讲解: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如水结冰、铁生锈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 实验环节: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变化,如醋与碳酸钙反应。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性质:颜色、状态、硬度等。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
3. 物质分类及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物质基本性质。
(2)请分别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个物理变化和一个化学变化。
2. 答案:(1)物质基本性质:颜色、状态、硬度等。
(2)物理变化:如水结冰;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基本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掌握程度,以及实验环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物质,解它们性质,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科学现象。
同时,布置一道拓展性作业:请调查家中常用洗涤剂,解它们成分及作用原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理解与应用2. 例题讲解深度和清晰度3. 实验环节安全与参与度4. 作业设计针对性与拓展性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关键环节。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探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资料分析等。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 生命科学与健康生物的特征与分类人体结构与功能健康生活方式3. 物质科学与技术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掌握生物的特征、分类,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以及健康生活方式。
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与结构,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与实践。
生物的特征、分类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与结构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命科学与健康知识的掌握。
物质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酒精灯、试管等。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1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 内容:科学探究方法生命科学与健康物质科学与技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23道练习题。
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
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学习使用科学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
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科学探究2.物质科学3.生命科学4.地球与宇宙5.科学、技术与社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与推理。
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微观解释。
地球与宇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科学探究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的方法介绍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方法。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
第二课时:物质科学1.物质的基本性质讲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
2.物质的变化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举例说明。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第三课时:生命科学1.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讲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2.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生态瓶制作,观察生态系统的变化。
第四课时:地球与宇宙1.地球的结构与演化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讲解宇宙的起源、恒星与星系的形成。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太阳系模型的制作,观察太阳系的结构。
第五课时:科学、技术与社会1.科学技术的发展讲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如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与组织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2.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细胞与组织的基本知识。
3.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认识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原理。
4. 了解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初步认识宇宙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实践运用细胞与组织的微观结构能量转换与守恒的抽象概念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特征的区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模型与示教具(细胞模型、地球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本学习指导书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演示实验或展示模型,增强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逐步解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2. 知识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包括各章节核心内容。
3. 关键概念:用不同颜色和字体标出,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填空题: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区分。
选择题: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概念理解。
计算题: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
2. 答案:详细解答,包括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科学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展学生知识面。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科学观察和实验科学数据记录和处理2. 第二章:生物(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挂图、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2.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组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本教学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应着重讲解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物质性质的描述(如颜色、味道、硬度等);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理解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三态的特点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水、酒精、干冰等)。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如云、雨、冰雹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2. 新课:讲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
(1)固态:展示冰、木头等固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固定形状、体积等)。
(2)液态:展示水、酒精等液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流动性强、形状可变等)。
(3)气态:展示干冰、空气等气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无固定形状、体积可变等)。
3. 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并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物质性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等。
5.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状态与性质固态:固定形状、体积液态:流动性强、形状可变气态:无固定形状、体积可变2. 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颜色、味道、硬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三种物质状态及其性质。
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
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第二节“物质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常见物质变化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别。
2. 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
教学重点: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冰块、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等)。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冰块融化、水沸腾等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
2. 知识讲解(15分钟)(1)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并未发生变化。
(3)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了新的物质。
3. 例题讲解(10分钟)(2)解释生活实例:为什么湿衣服晾干后,衣服上的水分消失了?4. 随堂练习(10分钟)完成教材第61页的练习题。
5. 实验演示(15分钟)(1)通过实验演示物质的三态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
(2)演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6.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并分享讨论结果。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并未发生变化。
3. 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了新的物质。
4.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个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现象。
(2)列举5个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
(3)解释为什么湿衣服晾干后,衣服上的水分消失了?2. 答案:(1)如:冰块融化、水沸腾、酒精挥发等。
(2)如:铁生锈、木柴燃烧、菜刀生锈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2.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实验设计。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等)、教学PPT、黑板。
2.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科学探究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测定水的酸碱性,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科学探究的过程3. 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的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答案:略。
实验数据:测定不同浓度的盐水对鸡蛋浮力的影响。
答案: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加,鸡蛋浮力增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
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章“科学入门”,其中重点讲解第一节“科学探究”,具体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以及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如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和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科学探究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
3. 例题讲解:以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案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科学探究2. 板书内容: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基本技能: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科学探究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一个你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为例,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
2. 答案: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调查等。
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
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
七年级科学上册 1.3《科学观察》教案 浙教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熟悉科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2)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
(3)指导人的感官对事物判断的局限,直到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可以进行数据的测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科学观察的重要性
2、通过教师的提问让学生了解到我们进行观察的方法有很多种。
3、通过让学生完成课本第16页的实验内容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观察以及记录。
《科学观察》
一、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科学观察》
科目
科学
教学对象
初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版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单元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七年级上的第一章第三节,主要阐述什么是科学观察和进行科学观察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观察可用肉眼观察、借助仪器的图像观察等。但不仅仅是指眼睛的“观”,鼻闻、耳听、皮肤触、舌味等都是科学观察的重要手段。
教师:那为了让我们能在以后还能说出来我们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记录下来)
教师:我们刚刚已经了解了很多记录方法对不对,所以为了能长期记得我们就要选取一种合适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
教师: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他们各自的颜色状态对不对?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两两混合以后会有什么颜色和状态怎么办?(做实验)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完成这个两两混合的实验,并仔细观察现象,完成课本第16页中的记录表。
引导学生回答:不能,需要借助一些工具。
提问:有没有同学可以举这样的例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示例第五节长度的测量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2.教学器材:最小刻度是厘米的米尺或卷尺,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或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侧微器,学生用的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0-30cm),学生用的三角尺(45º和60º)。
3.教学课件:激光测准仪的简介。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离不开测量的。
其中,长度的测量是基本的测量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教材第五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中的长度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1.测量的意义:提问1:人们对长度的测量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在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者不同两地之间的距离呢?提问2:这些测量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教师总结:测量是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提问1:请同学们列举出自己所知道的长度的单位。
教师讲解:人们为了便于信息的交流,把米作为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
(简介有关长度的单位和长度基准的知识)提问2:同学们在小学所学的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教师补充:在实际应用中,比毫米还要小的单位有微米、纳米,它们与米的换算关系是:1米=106微米=109纳米(讲解有关纳米技术的知识)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教材P10图1-22和补充的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和1微米的实际尺度大小,对长度建立具体概念。
学生活动2:让学生根据自己身体上的“尺子”估计日常生活中熟悉物体的长度。
教师讲解:在测量和计算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单位记录和表示同一量值。
例如测量课桌的长度为1.205米,也可以表示为120.5厘米。
用不同的单位记录同一长度,其数值虽然不同,但带上相应的单位,表示的数值不变,表示的是同一个长度的物理量。
把1.205米换算为120.5厘米,这就是单位换算问题了。
在进行单位换算时,首先要弄清两个单位间的换算进率。
其次,单位换算时,要按等量代换的原则进行换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演示法
教学准备
烧杯,水,生鸡蛋,盐,玻璃棒,药匙:试管,滴管,五种溶液(白醋、小苏打、石灰水、橙汁、胆矾等物质的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呢?观察是不就是平时所说的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观察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易引起错觉的图片),并表述观察结果。
学生:表述观察结果。
教师:评价同学的表述。
提问: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否相同?
教师: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不相同的,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
请同学们再观察P8图1-16和1-17,回答:图1—16中的直线是直的吗?图1—17中的两个小动物一样大吗?。
让同学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方法,并让同学进行实践。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发表意见,进行验证。
根据自身体会,加深认识
讲解: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利用感观观察事物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有时会产生错觉。
因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
2.实验室里的仪器
教师:利用图1-13,介绍仪器的名称、用途,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器材,熟悉各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
试管夹:放置试管等的仪器。
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等。
酒精灯:使物质加热的工具。
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
图1-18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图1-19 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强调:各种工具和仪器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的,但是每一工具和仪器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同学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在不断地提高。
设问:如何做实验、实验中又该去记录呢?
3.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教师:我们先研究一个关于鸡蛋沉浮的实验。
找同学介绍图1-14 中的实验用品和器材,并说明各用具的使用方法(玻璃棒常用于搅拌和引流液体,在搅拌液体时,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不能与容器内壁相碰撞:药匙用于取少量药品,使用时也是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药匙的另一端。
)并示范。
学生:让一同学上讲台演示步骤1和步骤2,其它同学进行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同学进行表述。
教师:评价,指出记录要求准确和简洁。
设问:该同学在演示中,操作是否准确。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复习相关用具的使用。
提问: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科学实验呢?将同学的思路引到实验前应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实验后,整理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总结。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实验,研究几种溶液间的反应现象。
介绍五种溶液,和同学一起用ABCDE等进行编号,演示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胶头滴管上端的胶头部分,取液体时胶头里的空气不能排放在被取的液体内,滴管吸入液体后要竖直,不能将滴管伸入目标试管内,也不能将滴管与器壁接触)。
介绍实验步骤(先用滴管吸取少量的A溶液,分别滴入B、C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然后用滴管吸取少量的C溶液,分别滴入D、E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强调:化学药品或试剂不能随意混合,以免发生意外,实验时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之后学生进行实验,交流记录的实验结果。
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并分析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归纳、总结,同学将自己的记录与别人的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巩固对进行实验程序过程的认识
教师:进行评价。
三、复习小结
1.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内容见板书)。
2.小结巩固
3.布置作业
4.让学生做吹纸实验和红墨水在冷热水中的扩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板书设计
§1.4 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普通的“看”不相同
实验仪器:要正确使用
实验:
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实验后,整理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总结。
鸡蛋沉浮试验记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溶液混合实验记录
教案点评: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是学生未来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基础。
因此,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步骤和实验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学生在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并在头脑中形成较清晰的思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来体验感官有局限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品质,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较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目标的培养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继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