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丁茄夫(图文)
中药材颠茄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中药材颠茄的特性及栽培技术武汉飞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录颠茄植物学特征特性颠茄苗期管理颠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4123颠茄俗名“野山茄”,属于茄科,颠茄属中的一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
原产欧洲,20世纪30年代引入中国,颠茄属无限生长型,高1-1.5米,根呈圆柱形,直立,直径5-15mm,表面浅灰棕色,具纵皱纹。
茎扁圆柱形,直径3-13mm,下部淡紫色,表明黄绿色,有细纵皱纹及疏稀的细点状皮孔,中空。
叶在茎下部互生,上部叶常大小两片巾生于一节上,有短柄,叶长5-22cm,宽4-11cm。
湖南永州花期在4月份,果期在5月份,在冬季能露地越冬,可以在头年的11月份下霜前栽种下去。
●颠茄植株气微、味微苦、辛,以全草入药,误食有毒。
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其全草含量的分布:根为0.6%,叶为0.4%,茎为0.15%,花为0.19%,果实为0.21%,种子为0.31%。
●该生物碱其主成分是莨菪碱,并含有少量东莨菪碱。
莨菪碱在贮藏、加工、提制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消旋生物碱阿托品,尚含其它微量生物碱。
●国内对颠茄提取物系列产品有稠膏、流浸膏、酊和复方颠茄片等,其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解痉药,有解除平滑肌痉挛、镇痛、抑制腺体分泌、扩大瞳孔等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肠胃道、肾胆绞痛等,青光眼患者忌用。
●土壤选择颠茄根为多汁肉质的直根系,根长30 cm 左右,较抗旱,怕涝,雨水过多时易发根病死亡,以选择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为宜,土壤pH 值5.5 ~9 均可。
易积水的低洼地和盐碱地皆不宜种植。
忌连作,也不能以茄科植物为前作。
●生长发育条件要颠茄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环境,怕寒冷, 忌高温, 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 超过30℃生长缓慢, 能经受短期0℃低温。
颠茄是喜肥植物,耕地前每667平方米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000~4000kg、尿素10kg、肥老大17-17-17S基复合肥50kg,耕后耙细整平。
丁公藤

丁公藤文章目录*一、丁公藤的概述*二、丁公藤的功效与作用*三、丁公藤的分类*四、丁公藤的药方选录*五、丁公藤的服用方法*六、丁公藤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丁公藤的概述1、丁公藤的概述丁公藤,中药名。
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或光叶丁公藤的干燥藤茎。
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2、丁公藤的别名麻辣子藤、包公藤、斑鱼烈。
3、丁公藤的性状形态斜切段或片。
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
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
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
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
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
气微,味淡。
4、丁公藤的性味归经性温,味辛。
归胃经、脾经、肝经。
5、丁公藤的来源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藤茎。
6、丁公藤的产地分布生于山谷湿润密林中或路旁灌丛。
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等地。
丁公藤的功效与作用1、丁公藤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含包公藤甲素、包公藤丙素、凹脉丁公藤碱、东莨菪素、东莨菪苷等及酚酯类和有机胺等。
另含包公藤乙素、东莨菪内酯及微量的咖啡酸及绿原酸等化学成分。
丁公藤碱Ⅱ可作为丁公藤的鉴别。
2、丁公藤的功效作用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3、丁公藤的毒副作用有小毒。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丁公藤的药方选录1、风湿痹痛,手足麻木:丁公藤、桂枝、枳壳、麻黄等,浸酒服。
2、跌打肿痛:单味浸酒,外搽患处。
丁公藤的服用方法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
外用:浸酒外擦。
丁公藤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选购方法:以切面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者为佳。
保存方法:置干燥处。
丁公藤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丁公藤
药材名称:
丁公藤[毒]
拼音名称:
DINGGONGTENG
别名:
麻辣子。
科属:
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或光叶丁公藤的干燥藤茎。
产地:
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
归肝、脾、胃经。
功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中成药:
共有10种中成药使用丁公藤: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海蛇药酒十四味羌活风湿酒骨通贴膏风痛药酒罗浮山风湿膏药丁公藤注射液风湿痹痛药酒丁公藤风湿药酒藤络宁胶囊等。
应用:
1、风湿痹痛,半身不遂。
本品辛散温通,擅长发散,善祛风湿,消肿止痛。
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可单用酒水各半煎服;或与桂枝、麻黄、当归制成酒剂,以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或配伍桂枝、羌活、乳香等。
2、跌打损伤。
本品有良好的消肿止痛之功,可用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克;或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注意事项: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隔水蒸2~4小时后,晒干。
炮制工艺: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包公藤甲、以、丙素,东莨菪苷,微量的咖啡酸及绿原酸等。
2、药理作用:丁公藤所含包公藤乙素有明显的抗炎及镇痛作用;包公藤甲素、丙素有显著地缩瞳作用;包公藤甲素具有强烈拟副交感神经作用及强心作用;
丁公藤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有强烈的发汗作用。
中草药丁茄夫(图文)

中药丁茄夫的学名叫什么丁茄夫"是闽南语的发音其实它是"地胆头"的意思地胆头(Elephantopus scaber L.)又名土公英,属菊科地胆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向阳山谷、林边、路旁、荒地等处的低草丛处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广东,广西和福建多见。
它味苦微辛、性凉,药用全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
自古以来民间用本药煎服能治疗炎症发热,用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疗蛇伤疥肿,煎水洗可治下肢溃疡,有拔毒止痱作用。
根据历史记载,地胆草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至少有500余年。
近年研究表明,地胆头除具有消炎解热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及对白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主要成分为羽扇豆醇、豆甾醇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地胆头内酯,其有效成分为地胆头内酯地胆草(头)别名:草鞋根、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苦地胆、地苦胆[云南]、理肺散、牛吃埔、牛托鼻、铁灯盏简介: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地胆草。
以全草入药。
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与归经:苦,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
------------------------地胆头目录地胆头概述药材介绍相关配方地胆头概述地胆头:原植物地胆头为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粗壮,二歧分枝,密被白色紧贴硬毛。
叶大部分基生,近无柄,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8厘米,宽2~4厘米,顶端钝,基部渐狭,边缘具浅钝齿,两面被长硬毛;叶脉羽状,侧脉10对以上,离缘弯拱网结。
头状花序小,具4朵花,密集成顶生的复头状花序,基部围以3片卵形的叶状苞片;总苞片2层,长椭圆形,顶端渐狭成刺尖,被短糙毛;花秋冬开,淡紫色,同型,全为两性管状花,花冠长约8毫米,檐部扩大成漏斗状,上端5裂,常1片深裂;花药基部具钝耳;花柱枝丝状,顶端钻形。
丁子的功能主治与作用

丁子的功能主治与作用1. 简介丁子,又名丁香,是一种常见的香料和中药材。
其主要产地为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
丁子具有强烈的香味,并且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多种功能主治与作用。
2. 功能主治2.1 抗菌作用丁子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特别对于抗菌药物耐药性较强的细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丁子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2 止痛作用丁子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特别对于口腔和牙齿的疼痛有明显的缓解效果。
将丁子研磨成粉末后,可以用于牙膏和口腔护理产品中,能够减轻牙龈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2.3 祛风散寒丁子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可以帮助缓解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例如头痛、鼻塞、流鼻涕等。
丁子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气血的流通,从而改善风寒引起的症状。
3. 使用方法3.1 内服可以将丁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0.5-1克,分2-3次服用。
可以加入开水中冲泡,或者与其他中药材一同煎煮,口服。
3.2 粉末外敷将丁子研磨成细粉,可以直接撒在患处进行外敷。
适用于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3.3 熏香将丁子干燥后,磨成细末,可以用于制作熏香,或者加入香囊中放置于衣柜等地方,起到驱虫和提神的作用。
4. 注意事项•使用丁子时应注意适量,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不适或不良反应。
•孕妇、哺乳期妇女、年幼儿童和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丁子。
•对丁子过敏者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不明原因的生理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结论丁子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与作用的中药材料。
它具有抗菌作用、止痛作用和祛风散寒的功效。
适量使用丁子可以帮助缓解各种疾病的症状,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建议在使用之前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使用丁子。
中药材颠茄草的种植技术

中药材颠茄草的种植技术颠茄草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经济价值很高。
一、土地选择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壤疏松且肥沃的砂壤土作种植用地,土壤pH 值5.5~9.0均可。
整地要深耕细耙。
每667m²施腐熟后的农家肥3000~4000kg,同时施5%辛硫磷颗粒剂1kg,3% 呋喃丹颗粒剂2kg,掺入细土20kg撒入田间,然后再施全效复合肥1包,进行细耙。
二、苗床选择苗床地应选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疏松肥沃的砂壤土。
选好后做成东西长0~20m、南北宽1.3~1.5m 的厢,选用肥沃的大田土配制营养土。
营养土的配制比例为肥沃的大田土与有机肥的比例为5:5或6:4,混合过筛。
每立方米混合土中加入过磷酸钙1~2kg,草木灰5~10kg,磷酸二铵1~1.5kg,50% 的多菌灵粉剂 80~120g,充分拌匀撒施在育苗床上,播种苗床营养厚度10cm,分苗苗床营养土厚12cm。
三、种子处理(一)高温浸种法用种子体积4~5倍的热水 50~52℃,浸泡种子。
(二)药剂浸泡法常用的药剂有磷酸三钠、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多菌灵等。
用10%磷酸三钠液浸种20min或者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min。
四、浸种催芽(三月上旬)(一)浸种1、一般浸种,水温20~30℃,4~6h。
2、温烫浸种,水温50~52℃,浸种时不断搅动,并陆续添加热水,水温维持在50~52℃约15~20min,随后使水温自然下降30℃左右,浸种 4~6h。
(二)催芽将浸种后的种子,摊开晾去种子表面的水分,然后用干净的湿布包好,置于25~28℃的环境下催芽3~5d,使部分(50%~70%)种子露出胚根(露白)即可播种。
(三)播种1、撒播法播前苗床浇足底水。
苗床株行距为10cmx10cm,开1.5 cm 深的浅沟,将种子掺上部分湿细土,以便播种均匀,播后覆盖细土,厚度一般为1~1.5 cm,然后在苗床上加小拱棚,夜间另加草苫。
2、点播法每个营养钵内播种子1~2粒。
小时候经常摘来玩,我们叫其“野茄子”,是一味治疗多种病的中药

小时候经常摘来玩,我们叫其“野茄子”,是一味治疗多种病
的中药
春天到了,在农村有一种开花非常好看的植物我们叫它“野茄子”,每个地方的叫法都有点不一样,小时候经常挖来凉拌吃,跟蒲公英差不多,非常好吃。
它的学名叫紫花地丁,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
性喜光,喜湿润的环境,耐荫也耐寒,不择土壤,适应性极强。
紫花地丁不但可以食用、也可以当药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医师的指导,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但无毒,可以入心经和肝经,清热解毒和清热消肿是它最重要的功效,平时可以用于人类的黄疸、肠炎以及乳腺炎和咽喉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平时用它泡水喝,还能起到预防感冒和咽喉炎的作用。
【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做法指导:
1.凡各种疔毒痈疮,红肿热痛者,可单用鲜品捣汁服,并用其渣敷患处;或与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配伍。
2.若气血亏虚者,可加入当归、黄芪;若湿热凝结骨痈疼痛高肿者,可与茯苓、车前子、金银花、牛膝同用,以利湿清热。
3.凡颈项瘰疬结核者,可与夏枯草、玄参、贝母、牡蛎相合,以散结消肿。
蕉岭寿乡,富晒本草——一包针

蕉岭寿乡,富晒本草——一包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守一方民。
草药蕴含着神奇的疗效,俗话说,天生一病,地必生一药克之。
九康带您走进草药世界......一包针别名:引线包、豆渣草、豆渣菜、盲肠草、王八叉、小狗叉、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鬼骨针、盲肠草、眺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分布区域:全国各地。
生长环境:生于路边、荒野或住宅附近。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肝、肾脾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
用于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虫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采集加工:可在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成1~2cm小断,干燥。
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1、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75~100克。
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
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
(选自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2、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25克(切细)。
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
(选自《福建中医药》1961,6(2):19)3、治偏头痛:鬼针草50克,大枣三枚。
水煎温服。
(选自《江西草药》)4、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50~100克(干的减半)。
水煎,另加黄酒50克,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
(选自《福建民间草药》)5、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25克,青松针50克。
煎服。
(选自《浙江民间草药》)6、鬼针草汤治疗高血压:鬼针草适量。
夏秋季采收全草(连根),洗净泥沙杂质,晾干备用或鲜用。
干品每次20~30克,沙罐加水浸泡15~20分钟,文火煎熬,沸后立即离开炉火,冷却,每日午饭前服大口(50~70毫升)。
鲜品每次50~60克,煎服法同前。
每日服1次,服至症状消失,血压正常即可停药。
(选自《四川中医》1987,11)。
中草药丁茄夫(图文)

中药丁茄夫的学名叫什么丁茄夫"是闽南语的发音其实它是"地胆头"的意思地胆头(Elephantopus scaber L.)又名土公英,属菊科地胆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向阳山谷、林边、路旁、荒地等处的低草丛处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广东,广西和福建多见。
它味苦微辛、性凉,药用全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
自古以来民间用本药煎服能治疗炎症发热,用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疗蛇伤疥肿,煎水洗可治下肢溃疡,有拔毒止痱作用。
根据历史记载,地胆草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至少有500余年。
近年研究表明,地胆头除具有消炎解热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及对白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主要成分为羽扇豆醇、豆甾醇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地胆头内酯,其有效成分为地胆头内酯地胆草(头)别名:草鞋根、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苦地胆、地苦胆[云南]、理肺散、牛吃埔、牛托鼻、铁灯盏简介: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地胆草。
以全草入药。
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与归经:苦,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
------------------------地胆头目录地胆头概述药材介绍相关配方地胆头概述地胆头:原植物地胆头为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粗壮,二歧分枝,密被白色紧贴硬毛。
叶大部分基生,近无柄,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8厘米,宽2~4厘米,顶端钝,基部渐狭,边缘具浅钝齿,两面被长硬毛;叶脉羽状,侧脉10对以上,离缘弯拱网结。
头状花序小,具4朵花,密集成顶生的复头状花序,基部围以3片卵形的叶状苞片;总苞片2层,长椭圆形,顶端渐狭成刺尖,被短糙毛;花秋冬开,淡紫色,同型,全为两性管状花,花冠长约8毫米,檐部扩大成漏斗状,上端5裂,常1片深裂;花药基部具钝耳;花柱枝丝状,顶端钻形。
中药学_金爪儿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_性味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金爪儿
相关疾病症状: 拔毒、拔毒消肿、疮毒、创伤、跌打创伤、 定惊、解热、理气、理气活血、气痛、无 名肿毒、痈肿疮毒、治跌打。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金爪儿
应用举例: ①治小儿盘肠气脐硬痛:五星黄一两,捣 烂,装杯内,盖脐上。如硬部缩小,再换 小杯,如上法疗之。
②治小儿急惊:五星黄、五爪金龙各五钱。 捣烂加少许水,取汁服,每小时服半汤勺。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金爪儿
原始形态:
缘具柔毛;花冠黄色,裂片5,卵状椭圆 形,先端钝,与萼等长;雄蕊5,长约为 花冠之半,花丝基部连合成短筒状;花柱 稍长于雄蕊,基部有多细胞毛。蒴果球形, 径约4毫米,稍有5棱沟,具多细胞毛。花 期4月。果熟期10月。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金爪儿
生态环境: 生于山野阴湿之地。分布江苏、浙江、湖 北、四川、贵州等地。
③治鼻肿痛:五星黄叶少许,搓绒塞鼻。
④治寸耳癀:五星黄加田螺一个,捣敷, 随干随换。或用五星黄、小血藤、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金爪儿
应用举例: 地黄瓜等量,捣敷,并用葱头三个捣烂服。
⑤治跌打损伤:五星黄一至二两。搓绒和 酒揉患处。
⑥治刀斧伤:五星黄捣绒敷伤处。(选方 出《贵州民间药物》)。
谢谢!
金爪儿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金爪儿>>>
名称:金爪儿 别名:小茄(《浙江中药资源名 录》),五星黄、爬地黄、路边黄、 小苦藤菜、枪伤药、小救驾、雷公须、 红苦藤菜(《贵州民间药物》)。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金爪儿
原始出处:《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引自:《中药大辞典》。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金爪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金爪儿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酸苦。"。
中药学_毛茄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谢谢!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毛茄
原始形态:
具星状毛;雄蕊5,花药先端延长,卵状 渐尖,顶孔向上;子房近卵形,柱头截形。 浆果球状,直径约2cm,外面密被黄土色 星状硬毛;种子房平,黑褐色,直径约 2mm。花期夏、秋季,果熟期冬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毛茄
生态环境: 生长于沟谷湿地、灌丛中、பைடு நூலகம்旁疏林或阴 地密林下。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株,切段, 晒干。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毛茄
原始形态:
直立草本至亚灌木,高1-1.5m。叶、花序 及果实均密被黄色具节的长硬毛及不相等 分枝的星状硬毛及直刺。小枝尘土色,多 被具长柄的星状毛及直刺;叶片大而厚, 卵形,长10-20cm,宽8-18cm,先端短尖, 基部楔形,边缘有5-11个三角形波状浅裂, 毛被在上面较薄,多被长硬毛及无柄不相 等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及云 南。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毛茄
性味: 味辛;苦;性平。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毛茄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止痛。主疝气;跌打损伤。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毛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外用:适量,研末 调敷。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毛茄
相关疾病症状: 疝气。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毛茄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毛茄
原始形态:
分枝的星状毛,在下面略厚,多被具短柄 的星状毛,中脉上面微凹,下面微凸,侧 脉约与裂片同数,其上在两面均着生稀疏 的细直刺。蝎尾状花序腋外生;萼杯状, 直径约1.5cm,外面密被具短柄及长柄的 星状毛,先端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花 冠白色,近辐形,筒部隐于萼内,先端5 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外面
中药学_苦丁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苦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 捣敷或煎水洗。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苦丁
相关疾病症状: 疮毒、疮痈、疔疮、疔疮痈肿、疥癣、清 火、祛风湿、散热、蛇伤、调经、痔疮、 中恶。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苦丁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苦丁
生态环境: 生于路边及荒野。分布江苏、浙江、安徽、 湖北、四川、江西、湖南、福建、台湾等 地。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苦丁
性味: ①《草木便方》:"苦。" ②《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无毒。 "。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苦丁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疥癣,疔疮,痈肿,蛇咬伤。
①《草木便方》:"解毒,散热,清火, 利筋骨,治中恶,羊疔,同蕌用。蛇伤起 疱,捣涂。"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苦丁
原始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80~120厘米。全 体均含有白色乳汁。主根数个,圆锥形。 茎单一,直立,圆柱形,疏生长毛,上部 多分枝。叶互生,通常无柄,叶片披针形 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3~5 厘米,羽状分裂,裂片边缘复作齿牙状, 先端裂片较大,两侧裂片略下倾,先端尖 锐或渐尖、或钝,基部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苦丁
原始形态:
呈耳廓状抱茎,耳缘具锯齿,上面绿色, 下面浅绿,主脉上具有长毛。头状花序顶 生,排列成圆锥花丛,总苞圆筒状;苞片 覆瓦状排列,内列苞片披针形,较长,外 列苞片短小;花淡黄色,全部舌状;雄蕊 5,着生花冠管上;子房下位,花柱纤细, 柱头2裂。瘦果卵圆形,扁平,黑色,先 端具喙,冠毛白色,细软。花期5~9月。
临床应用:
中药丁公藤用途

中药丁公藤的用途在祖国医学的宝库中,中药丁公藤一直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备受人们的青睐。
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丁公藤不仅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丁公藤的世界,探寻它的神奇之处。
丁公藤,又名丁公草、公丁香,为豆科植物丁公藤的干燥全草。
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等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丁公藤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皮肤瘙痒、湿疹、痈肿疔疖等多种疾病。
一、祛风除湿,缓解关节疼痛丁公藤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功效,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等疾病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将其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二、活血通络,促进血液循环丁公藤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因血瘀导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同时,丁公藤还可以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等疾病,加速伤口愈合。
三、解毒消肿,消除皮肤瘙痒丁公藤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对于皮肤瘙痒、湿疹、痈肿疔疖等皮肤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将其外用或内服,可以清热解毒,消除肿痛,使皮肤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除了以上的药用价值,丁公藤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将丁公藤煮水泡脚,可以缓解脚气病症状;将其制作成香囊,可以驱蚊避邪,净化空气。
丁公藤的种种妙用,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匪浅。
总之,丁公藤作为一种中药,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利用好这种自然资源,让它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让我们共同探索丁公藤的奥秘,感受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药学_藏茄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茄
生态环境: 生于路旁、沟边、林下。分布青海、甘肃。 四川、西藏。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茄
性状鉴别:
①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顶端根茎粗 大而短,具纵沟。主根径约3~5.6厘米, 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具钿 根痕。质坚硬而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 断面淡黄白色或灰棕色,有放射状细小裂 隙及同心轮层。粉质,无臭,味苦。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茄
药理作用:
半衰期"为40分钟,从肾脏排泄的速度可 能比阿托品快1倍多,因此无蓄积作用。 注射同剂量后,血浆的山莨菪碱含量低于 阿托品。给人肌内或静脉注射后24小时可 由肾脏排出1/3~1/2,另有半量以上药物 在体内被转化成无效物质。临床上用以抢 救感染性休克及治疗一些血管、神经性疾 病。地上部分提得的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茄
原始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根圆柱形 或圆锥形,肥厚深长。茎圆柱形、直立, 多丛生,有纵沟纹,中上部有分枝。单叶 互生;基生叶鳞片状;茎生叶卵形或长卵 形,长5~20厘米,宽4~16厘米,先端急 尖,边缘波状或具齿,少有锯齿状细小刺; 下面及叶脉上有毛茸;叶柄长1~3厘米, 有毛。花单生于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茄
药理作用:
末梢作用及毒性
山莨菪碱有明显的外周抗胆碱作用及解痉 作用,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大鼠回肠、 大鼠及猫的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及麻醉猫的 血压下降,作用较阿托品稍弱或近似;并 能使在位猫及兔小肠的张力降低,作用强 度亦与阿托品近似。对唾液分泌(犬注射 毛果芸香碱)的抑制较阿托品约弱20倍。 扩瞳作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茄
药理作用:
用(兔、小鼠)较阿托品约弱10倍。对抗 或缓解各种有机磷毒剂(丙氟磷、敌百虫、 E-605)对小鼠引起的中毒症状,提高有 机磷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作用强度与阿 托品相似。急性毒性(小鼠腹腔、静脉注 射以及口服的半数致死量)较阿托品低。 慢性毒性方面,每日给犬皮下注射山莨菪 碱2毫克/公斤,在肝
即是草亦是一味好的草药,你记得吗?

即是草亦是一味好的草药,你记得吗?*小时候我们叫她“蛇果”,说是蛇最爱吃的。
所以一直觉得她旁边会有蛇出没,总是怕怕的。
现在才知道她叫什么。
学名:铜锤玉带草,桔梗科,多年生草本,茎平卧。
节上生根,长12至55厘米,有白色乳汁,结紫红色浆果。
别名:地茄子草、翳子草、地浮萍、扣子草、马莲草、铜锤草、红头带、土油甘、白路桥、三脚丁。
分布:分布于华东、西南、华南以及台湾、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药用价值性味:味辛;苦;性平功效: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目赤肿痛;乳痈;无名肿毒1.《贵阳民间药草》:解毒,去翳。
2.《贵州植药调查》:补虚弱,清肺热,退翳。
3.《云南中草药》:活血祛瘀,除风利湿。
4.《广西植物名录》:消炎解毒,补虚,退翳;治虚弱,咳吐浓痰,目翳,乳痈,无名肿毒。
选方①治风湿疼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铜锤玉带草三至五钱,煎水服或配伍用。
(《云南中草药》)②治跌打损伤,骨折:鲜铜锤玉带草捣烂敷患处。
(《云南中草药》)用药禁忌《云南中草药》:孕妇忌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研末吞服,每次0.9-1.2cm;或浸酒。
外用:适量,捣敷【彝药】铜锤玉带草,啥贝,扒秆儿药,地钮子,小铜锤,地茄子,单走肾:全草治疗跌打伤,瘰疬,遗精,风湿疼痛,产后诸疾《彝植药续》。
甭嗷基:全草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风湿疼痛,月经不调,白带遗精《滇药录》。
【白药】全草治风湿疼痛,月经不调,白带,遗精《大理资志》。
内霜苗:全草治风湿疼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角膜溃疡,跌打损伤,骨折《滇药录》。
【佤药】全草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肿痛,无名肿毒《中佤药》。
【僳僳药】莫理打爪:全草用于咳嗽,腋下淋巴腺炎,跌打损伤,子宫脱垂《怒江药》。
【哈尼药】哒拱:全草、果治风湿疼痛,外伤出血《哈尼药》。
【苗药】芒筛:全草治外伤感染,疮疡,淋巴腺炎,经腰火丹,丸子疮,小儿疳积《滇药录》。
乌金钟蒙:全草治小儿白浊,急性肠胃炎《桂药编》。
丁子的功能主治与作用

丁子的功能主治与作用1. 丁子简介丁子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科学名称为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
其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地。
丁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丁子的主治与作用。
2. 丁子的主治丁子具有多种功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收敛止带:丁子具有收敛止带的作用,对于病人的过度流泪、咳嗽咳痰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止血:丁子具有较强的止血作用,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子宫出血等症状。
•消肿止痛:丁子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炎、风湿病等疼痛症状。
•温肾壮阳:丁子被认为是一种温肾壮阳的中药材,适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3. 丁子的作用丁子具有多种作用,对人体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抗炎作用:丁子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抗菌作用:丁子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降血糖作用:丁子被认为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免疫调节作用:丁子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护肝功能:丁子具有保护肝功能的作用,可以减轻肝脏的损伤。
4.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丁子可以制成丁子片、丁字丁等剂型,一般可口服或外用。
在使用丁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用量:一般建议成人每次口服6-12克,每日2-3次;外用适量。
•使用时间:丁子的使用时间没有特别限制,但一般不宜使用过量或长期使用。
•禁忌人群:孕妇、孕妇禁用;年幼儿童、过敏者、体寒者慎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丁子时,应遵医嘱使用,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要注意药物保存,避免阳光直射。
5. 总结丁子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其主治范围广泛,包括收敛止带、止血、消肿止痛、温肾壮阳等。
丁子还具有抗炎、抗菌、降血糖、免疫调节、保护肝功能等作用。
在使用丁子时要注意用量、使用时间及禁忌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丁茄夫的学名叫什么
丁茄夫"是闽南语的发音其实它是"地胆头"的意思
地胆头(Elephantopus scaber L.)又名土公英,属菊科地胆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向阳山谷、林边、路旁、荒地等处的低草丛处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广东,广西和福建多见。
它味苦微辛、性凉,药用全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
自古以来民间用本药煎服能治疗炎症发热,用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疗蛇伤疥肿,煎水洗可治下肢溃疡,有拔毒止痱作用。
根据历史记载,地胆草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至少有500余年。
近年研究表明,地胆头除具有消炎解热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及对白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主要成分为羽扇豆醇、豆甾醇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地胆头内酯,其有效成分为地胆头内酯
地胆草(头)
别名:草鞋根、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苦地胆、地苦胆[云南]、理肺散、牛吃埔、牛托鼻、铁灯盏
简介: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地胆草。
以全草入药。
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与归经:苦,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
------------------------
地胆头
目录
地胆头概述
药材介绍
相关配方
地胆头概述
地胆头:原植物地胆头为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粗壮,二歧分枝,密被白色紧贴硬毛。
叶大部分基生,近无柄,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8厘米,宽2~4厘米,顶端钝,基部渐狭,边缘具浅钝齿,两面被长硬毛;叶脉羽状,侧脉10对以上,离缘弯拱网结。
头状花序小,具4朵花,密集成顶生的复头状花序,基部围以3片卵形的叶状苞片;总苞片2层,长椭圆形,顶端渐狭成刺尖,被短糙毛;花秋冬开,淡紫色,同型,全为两性管状花,花冠长约8毫米,檐部扩大成漏斗状,上端5裂,常1片深裂;花药基部具钝耳;花柱枝丝状,顶端钻形。
瘦果纺锤形,具10纵棱,被短柔毛。
冠毛为5条硬刺毛,基部宽扁。
药材介绍
药材名:苦地胆英文名:ScabrousElephantfootHerb 拉丁名:药材地胆头HerbaElephantopi 别名:天芥菜,鸡疴粘,土柴胡,马驾百兴,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
牛插鼻,铁烛台,披地挂,地枇杷,牛托鼻,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细辛,铺地娘,铁扫帚,铁筶杯,铁丁镜,一刺针,铁灯柱,毛刷子,地苦胆。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药用部位:地胆草的全草功效:凉血,清热,除湿,利水,解毒。
治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中暑发热,温毒发斑,赤痢,头风,风火牙痛及各种炎症性疾病。
苦地胆【异名】天芥菜、鸡疴粘(《纲目》),土柴胡、马驾百兴(《生草药性备要》),草鞋底(《岭南采药录》),地胆头、磨地胆(《广州植物志》),牛插鼻、铁烛台、披地挂、地枇杷、牛托鼻(《福建民间草药》),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细辛(《广西中兽医药植》),铺地娘(《南宁市药物志》),铁扫帚、铁答杯、铁丁镜、一刺针(《闽东本草》),铁灯柱、毛刷子(《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地苦胆(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来源】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地胆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
有时全体被白色紧贴的粗毛。
茎二歧分枝,枝少而硬,粗糙。
单叶大部基生,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4.5厘米,基部渐狭,先端钝或短尖,边缘略具钝锯齿:茎生叶少而细,叶柄长5~15毫米,基部扩大抱茎,或近无柄。
头状花序约有小花4朵,生于枝顶;通常有3片叶状苞,苞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5厘米;头状花序在每一花束内有多个,密集;总苞片长8~10毫米;花托无毛;小花全为管状,两性,淡紫色,长7~9毫米,先端4裂,一边开裂,裂片稍阔展;雄蕊4~5,略伸出管外;子房下位,1室。
瘦果有棱,顶端具长硬刺毛4~6。
花期8~12月。
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生长于山谷、村边及路旁、荒地、耕地等低草丛中。
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夏末采收,洗净泥沙,切碎晒干备用。
【药材】干燥全草,根茎短粗,长1~2厘米,粗约0.5厘米,密被紧贴白绒毛;根生叶多皱缩,黄绿色,匙形或长圆倒披针形,疏被白色长毛,纸质稍柔。
茎圆柱形,粗2~3毫米,多剪断,断面
中空,茎生叶少而小。
有时茎端带有头状花序,花冠多脱落。
以叶多、无花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同属植物白花地胆草的全草亦可作苦地胆使用。
其特征为茎分枝极多,被毛,叶生于茎枝上,椭圆形或矩圆形,花白色。
【化学成分】地胆草含表无羁萜醇、蛇麻脂醇、豆甾醇及卅烷醇、卅二烷醇、氯化钾。
又含乙酸蛇麻脂醇酯及去氧地胆草素、异去氧地胆草素,又从其鲜花中分离出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抗菌作用应用地胆草注射液(水煎浓缩后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铅去掉沉淀制成)作体外抑菌试验(纸片法,每纸片含生药量约30毫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
用平板倾注法,每15毫升含生药18~24克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苦辛,寒。
①《纲目》:"味苦。
"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
" ③《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 ④《闽南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 【归经】①《泉州本草》:"入肺、肝二经。
" ②《闽东本草》:"入肺、脾、肝三经。
" 【功用主治】凉血,清热,利水,解毒。
治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
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
"治肠风下血。
" ②《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 ③《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 ④《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 ⑤《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 ⑥《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
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 ⑦《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
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①《南宁市药物志》:"体虚者忌之。
" ②《广西中药志》:"寒症勿用。
" ③《泉州本草》:"孕妇慎用。
"
相关配方
①治鼻出血:地胆头、猪肝各酌量。
同煎服,连服三至四次。
(①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②治阳黄疸:地胆头连根叶洗净,鲜者四至六两。
煮肉食,连服四、五天。
③治单腹殿胀:地胆头二两。
煎水分早晚二次服,或和亦猪肉炖服。
④治尿闭:地胆草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⑤治脚气:地胆头全草一至二两,豆腐二至四两。
酌加开水炖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热淋:鲜地胆草三两,瘦猪肉四两,食盐少许。
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⑦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地苦胆二钱。
泡入300毫升热开水中半小时,内服,每天一剂。
亦可制成片剂含服。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⑧治腋下生肿毒,散肿止痛,脓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肿毒:天芥菜以盐醋同捣敷之。
(《医林集要》)⑨治痈肿:一鲜地胆草全草煎水,熏洗患处。
二地胆草全草七钱,酒、水各半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⑨治指疔、乳痈:鲜地胆草全草适量,酌加甜酒酿糟同捣烂,敷于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⑩治丝虫病淋巴管炎:地胆草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⑾治蛇伤:天芥菜同金沸草入盐捣敷之。
(《纲目》) ⑿解暑热:地胆头根,同白豆、片糖煎。
(《牛草药性备要》) ⒀治肺结核病咳嗽痪血:地胆头草根二两,调猪赤肉炖服。
(《泉州本草》) ⒁治头风:鲜
地胆头根二两,鸡一只,酌加开水炖熟后,再加少许红酒,分两、三次服。
(《福建民间草药》) ⒂治风湿头痛:鲜地胆草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⒃治牙痛:地胆头根煲酒含。
(《生草药性备要》) ⒄治急性睾丸炎、慢性肾炎:地胆头根五至六钱,和鸭蛋一、两个炖服。
(《福建民间草药》) ⒅治乳腺炎:地胆头根捣烂冲酒敷患处。
又可煎水冲酒服。
(《岭南草药志》) ⒆治跌打损伤:地胆草根五钱至一两。
酒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